语文说课稿一等奖(通用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主要写战争年代,聂荣臻将军关心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战后,长大成人的孤女专程前来中国看望将军,不忘将军救命之恩。这件事成为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聂荣臻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八路军战士从炮火中救出两个日本小姑娘。第二、三自然写聂将军无微不至地关心两个日本孤女。第四、五自然段,写聂将军设法将两个日本孤女送往日军驻地。第六自然段,写由亲友抚养大的日本孤女专程来中国看望并感谢聂将军。文章语言朴实,内容真切感人。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聂将军照顾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感受他的崇高形象。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文内容,从六年级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出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 体会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难点是体会聂将军说的话,进而让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法。
1、采用品读感悟法,以课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为切入点,抓住形象具体的感人细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反复品读感悟,体会语言表达的特点,感悟人物形象,体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学习写法。
2、根据本课教材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想法设法创设相应的情境,突破难点。
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为基本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因此采用以下两种学法:
1、质疑探究法。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进行提问,然后抓住描写聂将军的细节,让学生主动探究。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部分的概括、揣摩、想象、诵读等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感受聂将军的品质。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掌握从读到思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流程设计及其理论依据总的设计意图:设问入手,深入全文,抓重点句体悟人物精神,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佳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独创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谈话复习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聂将军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在日本人民的眼中聂将军是个怎样的人呢?(师板书:活菩萨 中日友谊的使者)思考: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样设计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能力。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印象。这样的`设计是运用旧知引入新知,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后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画批注,然后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段,简要写出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讨论、交流,体会聂将军的高尚品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整体把握文本命脉,给学生创设了****思维和与别人交流合作的空间,也就是给学生留了准备的空间。这是教学****的体现,学生读、思、议,教师参与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观点,以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人物的感悟。
3、全班汇报交流: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说到那个问题,老师就引导来学习这一处。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以读代讲,练习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文字投影。出示聂将军说的那段话:“他对战士们说:“虽然****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她们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一定要好好地照料,决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
(1)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虽然……但……一定要……决不能……”等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聂将军宽广的胸怀。
(2)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想想聂将军说这句话时会怎么说。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这段话。设计意图:读书的实质是让学生借助文本同文章的主人公的情感碰撞,并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与之同思想,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让学生借助想象的创新,带着情感去读书,会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魅力。出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子:“聂将军先抱起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到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让警卫员去老乡家给她找吃的。然后,又慈善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亲切地问她叫什么名字。”
(1)汇报勾画出聂将军关心、照料两个日本小姑娘的语句诵读体验,指导学生细读体会:“马上让……然后,又……拉到怀里……一口一口……喂”等重点词句,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
(2)借肋文中的插图,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再进一步交流对描写聂将军音容举止的重点语句的探究,体会到聂将军非常细心,从而体会聂将军的“菩萨”心肠。
(3)读出聂将军的和蔼可亲。 设计意图:这一段是聂将军关心照料日本小姑娘的具体描写,并且配上了画面,聂将军的音容举止跃然画上、文字里。图是文的映现,文是图的延伸,引导学生将图文结合起来,诵读体验,具体感受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和宽厚襟怀。出示聂将军的亲笔信:“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2)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真诚、友善、奋斗到底的决心)
(3)总结:从刚才所读所品的语句看,聂将军确实是一位活菩萨,是至仁至义、心胸宽广、心肠慈善的好将军。因为聂将军的亲笔信,语言凝练,含义深刻,这样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将二自然段聂将军对战士们说的话与信中内容联系起来,反复朗读体会,领悟聂将军恩怨分明,为民族的生存与人类和平抗战到底的决心。感受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从而理解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培养了学生精读深思的良好习惯。
过渡:40年后,已成为母亲的美穗子和她的家,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看望她的救命恩人聂将军,见面的情景十分感人。你能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吗? 升华人物的品格:文中没有提及感恩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美惠子及家人的谢恩画面,说一说,议一议,加深对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的体会。这样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情表达对课文人物的理解与把握,再现文章的故事结局,有利于学生想象、表情达意,内化文中人物形象,同时也使人物的精神得到升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情感。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聂将军的慈善心肠、宽广胸襟以及他的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受到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也使我们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1、关注中日两国的交往历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聂将军善待日本人民的现实意义。
2、想象美穗子和聂将军40年后重逢的情景,把它写下来。利用课文为我们提供的机会,进行写话练习,其目的是从读后的感慨入手,促使学生有感而发,完成读写结合的迁移。
7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活菩萨 恩怨分明 慈善心肠 中日友谊的使者 宽厚襟怀 至仁至义好的板书,能生动地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处理,清晰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结构层次。我的板书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抓住文章的要领,突出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能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博尔赫斯《沙之书》。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的第八单元。这个单元是外国小说欣赏的虚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理解“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虚构”与心灵真实的关系。而《沙之书》是小说虚构艺术的典范之作。鉴于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
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难点:“虚构”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1、借助学生大胆阐释,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2、深入研读文本,利用课堂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3、结合课文进行对多义性小说研究性学习。
主要围绕的是: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直至他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于是引到作者的一篇小说《沙之书》。
(设计的目的:作者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一个人,虚构以《沙之书》为题的小说,也就理所当然,也为了上课流畅性。)
(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想像与虚构能力,引起学生兴趣,引起阅读全篇小说的兴趣。)
学生认真阅读《沙之书》全文同时,理清小说的结构,并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提示:以“沙之书”为宾语,组成动宾式的大意概括。)
参考:初识沙之书(1--35);买下沙之书(36--45)。
研究沙之书(46--50);逃避沙之书(51--52)。
(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博尔赫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作者是怎样来描写这本奇书?
(细读课文,找出“沙之书”的一些特点:比如“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我把左手按在封面上,大拇指几乎贴着食指去揭书页。白费劲: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现在再找找最后一页。我照样失败,”等等)
(设计的目的:训练学生对作品的细读能力和对“虚构”的理解程度。)
主要分开两个步骤:
第一步解决“我”的情感。我设计了一个问题:
“我”对“沙之书”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参考:好奇—钻研—渺小(最后发现对它了解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敬畏—(然后是)恐惧(这几个步骤与人类科学探索是一样的,最后一步是)----逃避/坚持(相信科学万能的人会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坚持,而对博尔赫斯这样的神秘主义开说,肯定会选择逃避。)
第二步探讨《沙之书》主题的多义性: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或更多的阐释:
“沙之书”代表“无限之物”,它可以看作对无穷无尽的存在的隐喻;它可以看作无限时间空间的模型;它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浩瀚知识的象征;它可以看作是对文学的某种认识,等等等等。
人类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
“虚构”是最重要的心灵的真实。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本事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本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经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课件、彩色笔、画纸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到达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巧妙的开场白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经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教师就问:你们明白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我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当怎样改。最终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经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并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当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礼貌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所以,“诚实”是人心所向。
苏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记叙“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细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我姓名、电话的纸条,之后,双方经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描述手法也极为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人物的言行却感人至深。异常是课文的第二段(对话部分),尤为情真意切,生动感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按计划需要两课时完成,我说的是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资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这部分课文。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悟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打电话”这部分资料,体味其中的蕴含。
教学难点:以读为本,以情促读,读中感悟文章“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写作特色。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到达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我”与小红车主人的“打电话”这部分资料,我给学生适度的时间与“文本”对话,诵读、感受、理解、欣赏课文,从而感悟出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再进一步地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我打算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划、练、演、议、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
本课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是求实、求活、求新、求效。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学会读书。经过学生的读读、想想、议议、演演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叶圣陶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他认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口,明于心,真正到达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我设计了指名读、范读、品读、齐读、分主角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显形,突出感染性;以读动情,注重熏陶性;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
本堂课教学着重教给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这也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基本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3、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趣。
为此,我打算从师生两方面做好如下准备,师:电脑课件;生: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
(一)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我就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带有课题的一句话,用“~~~~~~~”画出。(“不,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
(二)质疑研读,探究“诚实”
1、读文质疑,连词明意:
出示词语: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读准这些词语,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词析句,挖掘内涵
出示语段:
“虽然这辆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可是它毕竟是停着的,事故的职责应当在我。”
“我环顾四周,不见一人,便在路灯下写了一张纸条,压在这辆车的雨刷下。”
明明是红色小汽车的车头超出停车线二十多厘米,才会造成这次事故,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职责在“我”,并且留这张纸条是“应当的”呢(引导学生讨论,体会“我”的诚实)
(三)设计练笔,加深理解
1、假设你就是课文中的“我”,请你用上自我的姓名、自我家的电话号码,给车主留个条。
2、再读课文,讨论造成事故的原因: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四)品读对话,体验真诚
叶圣陶先生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请学生设计对话的提示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经过分主角朗读“打电话”部分,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五)拓展延伸,活力导行
2、屏幕出示故事《宽恕》,让学生读一读,并做简短的发言。
3、搜集关于“诚实”的故事和名人名言,并适当地摘抄下来。
总之,我力图经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道理让学生悟,最终到达学有所得。
19、诚实与信任
无人知晓留条回电…………………………………诚实与信任(比)
买反光镜的费用……………………………………金钱(更)
人与人的之间和谐、信任…………………………重要
我的说课资料结束,多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营造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刘老师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视频,再现了剑龙勇敢搏斗的场面和霸王龙的凶残,创设真实的情景,让生仿佛身临其境。通过视频的播放,声音的渲染,让学生在感官上有了深层的理解,有助于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语文新课标注重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让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了解恐龙。如“望而生畏”“庞然大物”通过联系生活和图文结合,让学生进行体会,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节课读的形式较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不够,如能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深入课文语境来读,可能更能让学生读出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
学习语文贵在“学”,教师应该“授之以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刘老师的课堂上,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法指导,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指导教学完雷龙后,教师总结学习方法:1.找出特点;2.说明方法;3.读读句子。通过指导,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学其余几种恐龙,并且渗透说明方法的指导,较好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乐于并且易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语文教学要体现其工具性,对于课文整体性的把握,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刘老师在上课开始,就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二到四段,找出写了哪些恐龙,并且出示表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归类(恐龙和恐龙的亲戚,植食和肉食),通过此文转自斐.斐.园 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了恐龙的种类特点和生活习性,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好的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最后总结全文时,如让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归纳所学,可能学生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小学语文改革的方向是“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要在充分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文字,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刘老师让学生以“我是某某龙”的句式进行自我介绍,注重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个人以为,如能鼓励学生用个人语言来表述恐龙的形态、习性等特点,似乎更能体现课堂的语文味。
综上所述,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体会很深,我们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努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展现一片美丽的蓝天。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1、教材地位: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一)
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片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棵树, 就为他人__;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就为他人__;(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课后题二(设计说明:课上不足课下补,整个教学设计,读得较多,语言品位不够,本题恰是品味语言的,可以让学生先品味品味:那句好,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老王 杨绛
穷苦 呼吁社会:
赞扬 —老王 善良 关注、同情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三年级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 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3、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下一篇反映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自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a、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b、过程方法: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c、情感态度: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来解决问题。
【二·三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对“孤独”二字的理解,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安顿之后:p73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课外作业学习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