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十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静夜思》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的一篇李白的古诗,他的诗想象丰富,风格飘逸豪放。《静夜思》写的是游子月夜思乡之情。作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神驰万里,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情感。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诗通俗易懂,家喻户晓,有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已经倒背如流。但是多数学生在朗读古诗的韵味上缺乏锻炼。所以教学本诗,应重在吟诵,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绵绵的思乡之情,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以语文课程的价值与理念为依据,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来设置的。
1、知识与能力: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背诵全诗。
1、重点:认识十个生字,会写“静、思、霜、举、望、低、 乡”七个字,结合诗句猜想“静夜思”、“疑”、“举头”的意思。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及停顿。
2、难点:体会诗人思乡的感情。
结合本课的特点,教学要求,本课设计了四大环节。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采用猜谜语的形式。
2、自读自学,十个生字。
3、朗读感悟,品味情感。
1、通过师生对话,以猜谜语的形式:“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 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谁能猜出这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入手,针对学生爱表现的特点引起学生对古诗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图边欣赏。整体感知课文,体会 古诗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在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在欣赏优美画面和动听的音乐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自读自学。 请打开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和读背方式。 仔细观察,诗里面的字你认识了哪几个?是怎么认识的?把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有效调控教学。让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识字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在交流识字方法和当“小老师”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忆字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多种方法学习十个生字 。
5、通过吟诵,吟唱等方法注重对朗读的评价,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在读中注意对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体验读诗的乐趣,感悟强烈的思乡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使“读者爱读,听者专注”,师生共同探讨读古诗的方法,互听互评,共同进步,极大地调动学生读书的 积极性。
6、通过小结感悟挖掘、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一步体会浓浓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植物趣谈》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下中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对本册所学电脑知识的一个综合复习、运用过程。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已经比较熟悉;第二单元的键盘练习,为学生正确流利打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第三单元的字、词、句的练习以及13课海报的设计,对于中文打字,简单的排版和编辑,学生正处于一个兴趣增高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自己的想法能够以图文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所以,第十四课《植物趣谈》既是学生兴趣的继续培养,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
教材给我们创设了“植物趣谈”的情境,从猪笼草这一学生感到有趣的植物入手,分成两块。一是上网浏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为我所用;二是将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编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介绍。
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从网上有选择地获取文字资料并加以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操。
重 点:获取网上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难 点:网上信息资料的选取、编辑。
(一)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最近有一个烦恼,随着天气变热,苍蝇、蚊子越来越多了,这些讨厌的东西太可恶了,你们知道他们的危害吗?(生:吸血、传播病菌……)这么可恶的东西我们应该怎么来消除他们呢?(蚊帐、蚊香、杀虫剂……)这些办法也都是我们平常采用的,可是,其中一些方法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来评一评最环保的办法。(学生评价)老师也知道一种环保的灭蝇方法,想知道吗?(出示猪笼草图片,简单介绍)老师还知道一些有趣的植物,如:含羞草、绿毛龟身上的藻类植物等等。(出示视频)这么多有趣的植物,你们猜,老师是怎么认识的?
(二)展示猪笼草的资料
1、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操作进入网站,查看猪笼草。(点击进入网站——点击植物--点击趣味植物――点击猪笼草)
2、学生尝试进入网站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植物。
(提醒学生注意网址输入的正确性;喜欢哪种植物就用鼠标单击那里)
(三)为我所用
这么多有趣的植物,真是太有意思了!你愿意给它们写个介绍,让大家都来认识吗?那么,我们该怎么从网上“拿”下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呢?
1、选定文字(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先指向选定内容的开始处,然后拖动鼠标到结尾处,颜色突出的部分就是选定的区域。
2、复制
在选定区域单击右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复制。
3、粘贴(教师边讲解边操作)
打开写字板,单击粘贴按钮;写字板空白处单击右键,快捷菜单中选择粘贴。
(四) 修改文章
怎么样才能使我们选取的内容成为吸引读者的文章呢?看看谁的点子最棒!
1、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修改办法进行编辑演示。(标题、字体、开头……)
2、 进行补充:
a、 这些知识是别人的,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注明出处。
b、 写上自己的班级、姓名
3、 保存
(五)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 总结
1、 学生说说都认识了什么有趣的植物?
2、 怎么认识的?通过什么办法让网上的知识为我所用呢?
3、 环保教育:地球上有很多很多有趣的植物、动物,可是由于人类的一些破坏活动,环境的恶化,这些有趣的生物越来越少。看着这个变化,你心疼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始终围绕3个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利用教材中给我们创设的情境,同时对他进行补充和扩展,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吸引力。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变教师的单纯的说教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欲,使学生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另外,在整堂课中始终贯彻环保思想。从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学生的环保意识必会得到加强。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一、教材分析:
《玩气球》是鄂教版新课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第13课,也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课中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分派科学探究任务,引领学生对空气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
课堂上,我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空气,与人协作深入探究空气的能力。
三、教学方针:
1、知识方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实验探究,记录结果,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2、能力方针:能自己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情感方针: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知与同学之间交流分享。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确定为: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正确的解释。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经过让学生对自然物质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空气的认识。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热
爱科学的态度。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我提倡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寻找答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六、教具学具准备:
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易准备。
七、教学过程
谜语导入力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课堂实施三步走:
1. 吹气球,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观察法)
2. 寻找空气,研究空气的特征。
3.再玩气球,深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我力求讲解耐心,用语亲切,不要让学生感到拘束和压抑,不怕他们给出错误的猜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然后自己动脑动手证明之前的猜测正确与否,并能自己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我想,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发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互助精神,还让他们在活动中领会成功与喜悦,更好地激发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欲望。(“做中学”)
八.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可的缩影,我的板书教简单:把空气的三大特性列举了出来。正好体现整节课的知识探究目标,学生最终一目明了。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比”、“正反比例关系”及“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行教材中,没有比例和解比例,所以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暂不涉及放大图形的比例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块:
。上课开始,教师给学生看一把装在套中的尺,问学生者可能是比例尺吗?回答不一。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这样造成了悬念,激发了探究欲望。接着借助成语,展开联想。板书以 当 。让学生填空。在此基础上,问学生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多少当一百二十?你是怎样算的?这个环节为学生意义建构和后面的计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安排了探、议、说三个小的环节:
:首先让学生将一个长100米,宽80米的长方形操场,画在一张纸上。学生不能按原来大小画,只有想办法缩小。当学生画好时,教师找一大一小两幅图,展示给学生看,问:“哪一张画错了?”“没有错,他们缩小的程度不一样。” “那你能在图上标注出你缩小的标准吗?”然后让学生尝试标注。学生在标注时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以一当千”,“以一当五百”;“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8厘米相当实际80米”;“1:1000”,“1:500”等等贴在黑板上,并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议什么呢?先议标注的形式不同意义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的标注,及黑板上的板书,讨论交流:形式有多样,但表示的内容会不会一样呢?然后师生共同根据表示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板书。再议意义相同哪种最优。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比例尺的意义,强调注意点。这一认知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构建比例尺意义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说具体比例尺的意思。依据自己的理解,说刚才得到的比例尺和老师提供的比例尺意义。这样安排有利于突破“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比例尺”这一难点。
总之,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完成了意义建构,接着就是实际应用
我设计了下面的三个问题:
。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解答。所以这里教师出示相关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题:“深圳到上海的 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
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为了拓宽知识面安排如下拓展练习。
(1)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没有背景,纯人像),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1、经历探索简单图形轴对称性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2、探索并了解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1、角、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2、角的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有关性质。
(一)预习准备
(1)预习书123~126页
思考:角平分线有什么特征?线段垂直平分线有什么特征?
(2)预习作业: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角b、等边三角形c、线段d、平行四边形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个。
①直角三角形,②线段,③等边三角形,④正方形,⑤等腰三角形,⑥圆,⑦直角。
a、4个b、3个c、5个d、6个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轴对称图形是两个图形组成的。b、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c、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d、直角三角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4、如图,cd⊥oa,ce⊥ob,d、e为垂足。
(1)若∠1=∠2,则有___________;
(2)若cd=ce,则有___________。
(二)学习过程:
1、角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_______,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_______。
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是_______,另一条对称轴是线段所在的直线。
3、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_______。
回顾小结:
(1)角是图形。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相等。
(3)线段是轴对称图形。
(4)垂直并且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距离相等。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
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 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板块的运动
2、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运用的例证
这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性,他们的接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较弱,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但他们好动,好说,爱表现,学习积极性高。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初一学生年龄小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观察-设问-启发-讨论-归纳结合的方法。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多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并用多媒体展示来解释原因,从而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尤其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系统,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将教材中没有的但地图中蕴含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尽可能提高学生以图析文的能力。我在指导学生读图的时候,还努力创设条件,采用发现法教学,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展开小组讨论、提出质疑、然后进行探究学习。
二、教学手段:板块构造学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我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实验,课堂讨论,课后活动,使问题直观化。
第四部分——说教学:
一、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成语“沧海桑田”由来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海陆真的可以互相变迁吗?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二、展示三幅海陆变迁的图片,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海陆是变迁的。
三、通过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真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1、学生读图思考: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2、看世界地图,观察海陆轮廓,你有什么发现?
3、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
4、安排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展示“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板块的运动,推导出“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让学生了解六大板块的名称,位置,以及各板块主要包括的大洲和大洋名称。
2、然后提问:六大板块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方式主要包括哪两种?板块的运动会引起地表的哪些变化?学生通过读图、探究、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探究发现的诸多结论中,注意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 “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3、为体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让学生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把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生思考、讨论: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据观测它每年还在不断长高,这又是为什么?
五、为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列出本节课板书,帮助学生熟悉,巩固这节课内容。
为使学生对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结论,每一个知识点的印象深刻,特设计提纲式板书,在课堂总结进行小组讨论时列出,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明确重、难点。
一、课堂练习: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及时掌握知识点,安排2道课堂练习:
【1】展示板块分布图,说出板块名称。
【2】你知道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吗?根据观测,它还在不断地长高,这又是为什么?
二、巩固练习:为了使学生熟悉、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达到知识的综合运用,安排3道巩固练习题: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请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下列现象:寒冷的南极洲发现煤层分布。
【3】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地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非洲和亚洲之间的红海却在不断地扩张,将成为另一个新的大洋。你相信吗?
三、课后活动:为了使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布置这一课后活动:
课后讨论:今天的海陆轮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后,又可能变成什么样?
结束语: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导。每一部分读图、用图,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分数应用题、例4”是义务教育课程六年级教科书第68—69页例4、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十七的第1,2题。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引入,自然是恰当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增强了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根据节课教学内容特点,针对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
1、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根据以上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难点为学会用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一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注意突出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变“教学”为“导学”,利用演示文稿课件,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谈话:有关祝寿语引入,关于我国的珍稀野生动物,你们知道多少?知道野生丹顶鹤吗?它们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受到特殊的保护,下面出示的就是有关他们的一些资料。
(二)探索知识
1、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尝试画线段图,同桌二人交流,修改。
(3)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相应逐步画出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小组讨论。
①这道题中,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
②根据题中的条件,怎样求我国的只数?其他国家的只数呢?
③根据题中的条件,怎样求其他国家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怎样求其他国家的只数?
(5)讨论以后,学生尝试独自解答,教师注意与有困难的学生交流。
(6)学生汇报解题思路,说解题方法,课件出示相应的解法。
3000-3000×1/6 3000×(1-1/6)
=3000-500 =3000×5/6
=2500(只) =2500(只)
(7)同桌小组讨论: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8)根据学生反馈发言,教师小结。
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我国的只数,再求剩下的只数,也就是其他国家的只数;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其他国家的只数占总只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只,即为其他国家的只数。
联系:都是把总只数看作单位“1”,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计算。
2、引入旅游景地:九寨沟;复习知识
成都金秋旅行社,原来每人90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1/9,现在每人多少元?
四川圆梦旅行社,原来每人的700元,现在比原来提高1/10,现在每人多少元?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二人互相说解题思路,相互批改。
3、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同学们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重点句,合作讨论等方法,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分析、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能力。
4、知识应用
有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 7/10。哪一根剩下的部分长一些?
5、课外拓展
说一说全世界上一些频临灭绝野生物种有哪一些?
(三)课堂总结。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1.教材内容
《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吆喝》一文介绍了老北京城街头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不为人所关注,甚至厌恶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回忆和怀念之情。学习本文,要使学生体味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乐趣,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同时,在老北京城,各种吆喝声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条理清晰,杂而不乱,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材料的手法,以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这篇文章的重点所在。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某种“吆喝”。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2.教学目标的设定
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要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揣摩品味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应注意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理解感受“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的生活真谛。
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速读、默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是学习重点。创设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文化大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是教学的难点。
1. 结构、层次:从学生活动角度主要设计为三个环节:快速阅读——深入研读——选点品读。
2. 思路、理念: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习惯,采取圈点勾画法、交流讨论法、读写结合、情景体验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主的对课文进行研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再创造”,让学生整体动口说动笔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合作学习精神。
①引导入境尽量简洁明快自然得体。
②明确目标为的是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并有利于学习活动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③阅读方法的指导,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应该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重点之一,而且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形式要多样。
④提问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法及风格,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提高其整体把握、概括提炼的能力,做到从语言品味中领悟内涵,指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心地学习语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伙伴间的互动互生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因此,这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争辩。
3.手段及依据:教学手段方面,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提供文字材料以提示重点作资料参考,图片画面的运用也仅为激发联想想像而设,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培养调查能力、收集整理能力和表演能力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上集市调查、收集、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行动法、讨论法
1.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文化遗产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3.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书面描述归类和评论。
教师
1.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2.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一周的搜集都搜集到哪些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呢?请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教师播放录音、录像)。吆喝声于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尤其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深深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回忆的时候。今天我们走进萧乾的《吆喝》,从作者缓缓的追忆中体味愉悦和怀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二.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三.学生默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1.课文写了很多吆喝声,与同学的介绍相比,课文的内容似乎更为丰富、复杂。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做到条理清楚、杂而不乱的?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明确:吆喝声首先是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其次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
追问: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相关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卖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2.课文思路清晰,这要归功于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请找出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并谈谈其作用。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3.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4.按课文思路分段,概括各部分内容。(见板书设计)
1.试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明确:(乙)对吆喝的描写,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读者从这门“戏剧性”的艺术中,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走进富有京城特色民俗风情的世界。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学生自选例子品析)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道风景——吆喝,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板书设计
(1—3) 引出话题(乐器表演 声乐表演)
(4) 介绍吆喝声
吆喝 (5—9) 从早到晚
(10) 一年四季
(11—14) 对吆喝声进行评价品析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九
《地球爷爷的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本文写了一只很有灵性的猴子,它不但聪明,而且知识丰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这不,猴爸爸竟然会利用地球引力得到桃子。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1、知识与能力
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学习生字词;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情境教学法: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以突破重、难点。
自主探究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学,一方面可以从容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困惑,就会产生急需弄明白的心理,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印象,增强自主意识。
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读读——想想——说说,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充分展示自我,有所理解,有所感悟。
1、喜欢玩纸飞机吗?玩的时候你最希望看到自己的纸飞机能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2、师生一起放飞已折好的飞机,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
3、小朋友发现没有,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得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掉下来。这是为什么呢?读懂了这个童话故事你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 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地球爷爷在跟我们打招呼呢!咱们先跟它打声招呼吧!想认识地球爷爷吗?让我们赶快来读读它的故事吧!
要求:把字看清楚了读,遇到难读的字请学习伙伴或老师帮忙。(生自由练读)
2、认读本课生字,演示生字课件。
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想不想摘到它?只要读准了字音就能摘到。
生自由认读生字
指名读,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准了,其他学生跟着读2遍;读错了再帮他改正。
(点击课件,“桃子”落地,变成一个个没带拼音的生字。)
3、齐读没有拼音的生字,演一演:踢、摘并给其他的生字组词。
拼音宝宝回家了,你能读准确吗?(你想摘什么?踢什么?轻轻的做一做;读读好朋友“而且”;给其他生字组词)
4、读“桃子”卡片上的词语,再次记生字。
我发现这么短的时间检查小朋友读生字,你们读得—— ( 生:棒!)
是呀,所以老师给你们送来了几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但是我要送给认识他们的小朋友。(认读词语,接着记生字,送桃子)
别急,剩下的桃子我要送给爱动脑筋、举手发言,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小朋友,你们愿意努力吗?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小朋友真爱学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动画片,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动画片里会讲些什么呢?
播放课文动画,师范读课文
1、动画片播完了,你认识了谁?
2、老师也认识了小猴和小兔(课件出示:小猴和小兔)你猜他俩在干什么?
3、是啊,他俩在地球爷爷的怀抱里高兴地玩呢!你瞧,小桃树也在地球爷爷的怀抱里慢慢地长大了!(动画出示:桃子逐渐变大变红) 你看到了什么?你心里想些什么?
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里读读,读出滋味来!(出示句子: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小猴也正要请小兔吃桃子呢!可是桃树那么高,我们够不着,该怎么办呢?(生畅所欲言)
5、猴伯伯正在树上呢,我们就请他帮忙吧!你怎么请猴伯伯帮忙?(生自由说,注意学生对文明礼貌词语的运用)
6、让我们有礼貌地请猴伯伯帮忙吧!(出示:猴伯伯,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小朋友这么有礼貌,猴伯伯当然愿意帮忙啦!可是,猴爸爸还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只见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动画演示:桃子不断从树上掉下来)
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有问题想提,那么你们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提出心中的疑问。
8、看看小猴和小兔有什么疑问?(出示6—9小节)
自由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
9、地球爷爷听到你们有这么多的疑问,可要举手发言了。(出示地球爷爷的话)
(1)自由读读地球爷爷的话,齐读,说说你读明白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类比感受,体验“地心引力”。(学生同桌合作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3)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板书: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
1、地心引力就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们睁大眼睛看一看,动起脑筋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可以说明地球爷爷有手呢?
引导学生先从教室开始观察,再说说其他地方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评议)
2、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大家想一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自由想象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
3、小结:地球爷爷的手作用可真大。其实地球爷爷的趣事很多很多,说也说不完。只要小朋友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地球爷爷有手,而且有很大很大的力气,他的手就是——(生:地心引力),我们还认识了这么多新的字宝宝。(生齐读生字)
1、师范写:跳、桃
2、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3、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师再次范写,生书空。
5、学生在书上先描后写。
6、投影展示学生的一份作业,评一评。
1、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2、课后收集关于地球知识的资料,带到学校来和同学、老师一起交流。
31 地球爷爷的手
地心引力
说课稿语文 说课稿一等奖篇十
“果子里的秘密”这个主题教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摘果子的活动,猜出果子里的秘密,掌握一些礼貌的行为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悟出礼貌用语的奇妙作用。教材图文并茂,文字很少,但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启发性,对儿童有很强的感染力。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来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觉得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果子里的秘密》这一课的主题目标是:
1.学会使用文明用语,能够礼貌待人。
2.养成对人说话有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
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用“角色”的心理去思考、去表达,从而产生情绪上的体验。明确礼貌用语的使用环境。
1.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学生准备彩色笔。
2.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状况。
制定了主体的教学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后,关键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合作式活动探究。是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在各种活动中,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通过讨论、合作、亲身体验,从中获得感受。礼貌用语是他们通过各种亲身体验悟出来的,不是由老师硬性的传授给他们。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倡导者,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所以我预设了上述基本教法。
关于学法,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表演的形式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活动一:情景导入。
活动二:讨论交流。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讲礼貌的。
活动三:游戏摘果子。
活动四:教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