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才调研报告(模板11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才调研报告篇一
**县某镇,土地面积65、4平方公里,耕地2133公顷、其中水田1914公顷,山地20xx公顷,下辖3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万人。该镇自古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传三国名相蒋琬曾求学于此,镇东部有以蒋琬命名的蒋琬峰,留下了蒋琬勤学的千古佳话。境内和合村的三角塘水库底坡上有西汉陶器窑址,丰家村周家湾菜园内有宋代陶器遗址,有金紫峰宝觉寺,有黄龙山清俊亭等名胜古迹,有王如霆、赵三元、陈荆等历史名人。目前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和外出打工。
该镇机关工作人员共有252人,其中党员140人,民主党派1人,大专以上学历110人。编制数为137人,在岗人员132人。副科以上干部35人,实职副科14人,退休人员19人,停薪留职人员95人,公务员71人,职工42人,专业技术人员13人,其中有中级职称的3人。35岁以下的150人,占总人口的60%。在1995年的时候,该镇总工作人员89人,96年至99年进入了大量人员,其中有部分是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其他大部分是通过各种关系招工进来的,并且文化水平都不大高。xx年至xx年县里要乡镇精减人员,该镇新来的关系不大硬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下岗或停薪留职。
“xxx”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在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创新性人才,在农村应该增加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规模企业,这就要求在人才需求上要有真懂技术,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把握市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多发展有技术含量的生产。
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对于乡镇机关人员来说,原来的七所八站,大部分干部管理权限都上划,收回县直有关部门统一管理,使干部的选拔面比过去大大缩小;乡镇一级在职人员报酬低,报考乡镇公务员的人不多。在这个镇,相当多的顶岗人员是城镇当兵转业安置下来或者是七几年乡镇招聘干部,学历不高不说,能力也有限。该镇132名在职人员中,当兵回来的达35人,招聘干部15人;因公务人员管理严格,转干不如过去容易,这样乡镇只好让一些不是公务员的人干公务员职位的事。县直一些部门近年来向乡镇借调借用干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乡镇缺人的现象更加严重。该镇就有3名同志在县直机关帮忙。分析造成农村基层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村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方面没有诱惑力,很多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往往把农村排斥在外。二是农村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阻碍了人才的引进,很多优秀人才认为农村不具备大城市发达的信息网络,在个人发展平台较小。三是乡镇工资待遇较低,影响了其吸引力。
现在的乡镇工作人员,大都有发不出工资的威胁。比如该镇早几年的电视台有7个人,其中4个年轻人各有特长,将电视台搞的红红火火,每年创收20万。镇里规定台里要完成10万的收入就发基本工资,剩下的收入镇财政与台里按五五分成,即台里应有5万元的奖金可发,但实际发下的每人不到3000元。这样,四个年轻人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三四年后,年轻人全部走了,新加的人员在技术不能有大的创新,又过了2年,台里的收入大大减少。目前,这个电视台每年收入1万多元,入不敷出,只剩下3个工作人员了。
乡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发生最直接的联系,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培养更多的乡土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也是当地发展经济最急需的工作。要改变目前一部分乡镇干部后继乏人的状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应完善对乡镇干部、尤其是边远地区乡镇干部的选拔作用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多渠道选拔;应动员更多的青年干部到乡镇锻炼,把到乡镇工作作为干部必须经过的一课;关心爱护基层干部,不仅从政治素质上提高他们,也应从经济利益上关心他们;对乡镇干部缺编人员应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不能把县级安置不了的非干部人员往基层塞,造成基层职工中公务人员比重下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人才队伍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总量不足,突出地体现在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严重匮乏,基层人才严重短缺。为此,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扩大人才队伍总量。
二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大培养力度的基础上,要积极通过外聘等柔性流动的方式引进。三是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在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35%以上。对xx年后未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的45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实施学历淘汰,以提高公务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5%以上。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应达到20%以上。要通过补充毕业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送出去培养以及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培训教育工作,建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投入机制。
三是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以发展为目标,以需求为导向,采取刚性与柔性两种方式,通过长期聘用、项目指导、学科牵头、培养人才等形式,聘请高层次人才,切实提高基层人才的素质。
人才调研报告篇二
近日,我阅读了一份关于海洋人才的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对中国海洋人才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通过阅读这份调研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了海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海洋人才的紧迫性。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们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根据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在海洋人才方面存在明显的短缺。虽然我国有着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在海洋经济领域,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然是制约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令人担忧,因为海洋事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海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其次,海洋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过分注重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机会,以及缺乏行业导向等。这些问题导致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并与相关行业进行紧密合作,提高培养质量和专业性。
此外,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海洋人才引进的建议。尽管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海外人才来补充人才缺口,从而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调研报告指出了一些国外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表明,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可以给我国的海洋事业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并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他们来中国从事海洋相关的工作。
最后,调研报告还提到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海洋问题涉及到国际间的利益分配和合作共赢,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海洋人才水平和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性的海洋合作组织,加强与国外的学术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海洋领域的共性问题,提高我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海洋人才调研报告,我深刻认识到了海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需要加大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质量和实践性,同时,也要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好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实现海洋强国的梦想。
人才调研报告篇三
人才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是人事部门服务经济建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人才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人事人才服务水平。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资源的作用将日益凸现,人才配置的市场化趋势也将日益突出,加快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___人才市场成立于 年,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市场体系。我们制定了《___县人才市场章程》、《___县人才市场管理办法》、《___县开展人事代理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开展了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事考试、人事代理、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多项服务;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和拥有15000多册档案的标准化档案室,开通了___人事人才网站。人才市场的成立和发展,促进了___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人才竞争和人才资源的开发。但从总体上看,___人才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依附行政性服务比重较大,市场化业务比重较小,整体服务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交流场所建设不到位。这些与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按照建立和完善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人才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水平,使人才市场建设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滤布基本思路是:通过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透明、竞争有序、规范运作、恪守诚信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行业分市场和乡镇人才服务站,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带动市场功能的提升;通过强化硬件建设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市场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1、完善人才市场政策法规。制定完善人才流动、人才招聘、人才派遣、档案管理、人事考试等政策规定,在完善原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加快人才市场建设指导意见》、《___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意见》、《___县人才市场分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两个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教育、卫生人才分市场的职责,发挥其服务本行业的优势;成立乡镇人才服务站,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大服务网点建设,逐步形成以县人才市场为核心,乡镇人才服务站、行业分市场、人才中介机构为网点的多层次、开放式的人才市场网络体系。
3、加强地区、行业间的市场合作。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贯通,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人才大市场。
4、推进人才市场职能的转变。积极发展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职称评定、流动党员管理、人才公共信息发布、公益性人才交流等项公共服务,满足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求。
5、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办好___人事人才网站,开设网上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市场服务信息化、网络化;建立专业化的动态人才信息库,重点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高层次人才库、高技能人才库、各行业拔尖人才库、在外工作的___籍专家信息库;建立人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及时反映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情况,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6、创新人才服务内容和手段。在做好现有服务项目的同时,大力拓展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服务,完善人才招聘、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传统业务,开拓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事考试等新兴业务;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完善原有的“人才服务月”、“与企业结对联络”等项特色服务,积极探索更为贴近用人单位的新的服务方式。
7、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市场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毕业生选择正确的就业期望值,鼓励毕业生到民营经济组织、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认真组织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招录考试,改进考试办法,提高考务水平;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其提供档案管理、合同鉴证、工资核定、转正定级等全方位服务。
8、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人才服务中的作用。联合劳动保障部门成立全县人才劳务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加强监督指导,发挥其在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加强人才市场与其他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在行业人才技能培训、技术交流、信息收集以及消除行业无序竞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实和完善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
9、加快人才市场硬件建设。目前___人才市场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县劳动力市场差距很大,制约了人才交流活动的开展,必须加快建设,迎头赶上,以提升人才市场竞争力。
10、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按照建立高标准人才市场的要求,努力培养一支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具备现代管理理念、掌握市场运行规则的从业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积极倡导诚实守信、服务至上、爱岗敬业、廉洁高效的经营管理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行业文化;树立“品牌”意识,通过创新服务、诚信服务,打造市场品牌,赢得市场信誉。
人才调研报告篇四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海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对当前海洋人才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并为未来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我参与了一次海洋人才调研,并在此次调研中收获了许多启发和体会。
在海洋人才调研中,我首先对海洋人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采访等方式,我了解到当前海洋人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我也注意到不少海洋人才在海洋科研、海洋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让我对我国培养海洋人才的潜力和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其次,通过调研,我对当前海洋人才培养的状况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我发现,虽然我国在海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满足海洋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规模和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此同时,我也了解到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海洋人才培养工作的努力与探索,他们尝试改革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些努力无疑为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根据调研报告,我认识到海洋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海洋人才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科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只有打牢基础,才能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大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资源的投入,提高海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在海洋人才调研中,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角色。作为一名学生,我应该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海洋事业做好准备。同时,我也要关注和参与海洋人才培养工作,为海洋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海洋人才调研,我对海洋人才现状和培养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相信,只有不断探索和改进海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海洋人才,为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未来的海洋人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此付出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人才调研报告篇五
目前,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比较机械、保守。从课程层面看,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从市场供需层面来看,酒店教育受教育传统模式及世俗偏见的影响与酒店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酒店教育,注重研究酒店业市场,加强与酒店的沟通、合作,借鉴国外酒店教育的经验,科学办学定位、人才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构建适应时代发展、市场需求的酒店教育模式。
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实现轮岗定岗、五星定位。酒店行业是服务性行业,酒店企业的从业者是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酒店和酒店产品是及时消费品,所接受的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费者。
因此,酒店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就直接体现为服务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由于专业的实践性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摆在第一位,而且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标准,以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制定实训方案。酒店服务与管理的技能训练、酒店礼仪规范尤其重要。前厅管理与服务能力、客房管理与服务能力、餐饮管理与服务能力、康乐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食品营养与卫生方面的知识、酒店市场营销、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会展概论、形体训练、计算机应用及实习、普通话的训练、英语听说的训练等实践环节都非常重要。我们以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对上述的主要课程进行训练,掌握主要的操作要领。
完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志愿者、义工、临时工等方式进行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设置专门学分。五星级酒店的实习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学生们在工作中所学到的实际经验必须在回到课堂教学中以研讨会或者论坛的形式加以巩固。
实习的学生们在工作环境中所学到的东西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来在他们进入最终社会时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技能。
学生在学校里选择一门专业学习应该知道这门专业最终导向的工作类型,众所
周知的一个事实,在充满竞争的社会,学生们应该在他们进入就业岗位做更多的准备,许多人对他们的求职所需并不知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何种工作,更不用说短期及长期的职业计划,这相当的令人失望,所以,应通过岗位认识、专业实习、职业规划技能大比武等引导学生的职业导向。
调查结果显示,酒店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学生的人际沟通和交流方面、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方面及学生的处理问题的灵活能力方面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学校方面而言,不但应着眼于服务技能的培养,也要横向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工程”中要求的“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如:唱歌、舞蹈、主持、各种乐器的弹奏等才艺表演。
正如许多其他的职业一样,比如说医生,老师必须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保持齐头并进,不仅仅是专业的文章和杂志,还要通过真实的工作实践,只有这样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跟实践相结合。我们经常听学生们说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不是这样教的。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教师有过实践经历、关注行业动态、与业界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次才是良好的教学能力、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这说明,学生更加希望自己受到与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对老师在理论、学术上的造诣并不十分关心。
要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应该适当调整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考核制度,或者对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考核指标,以激励现有教师实践的积极性,也可以吸引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企业界人士来校担任专职教师,使得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一致。如今,教师下企业,更能使学校和企业同轨。总的来说,在酒店业发展不断成长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从数量上来说,不断在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对人才需求从质量上来说,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是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也是与世界接轨的需要。学校要与积极联系,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一人才流失问题
调研显示, 20xx年度我国一般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在5%~10%之间,酒店业最适合的流动率在8%左右,然而中国旅游协会人才培训开发中心对全国二至三星级的酒店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旅游酒店人员流动率达到了23.95%,部分酒店人才流失率竟达到了45%以上。
当前,每个酒店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都必须面对员工流失问题。而员工流失率偏高,又是各酒店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同时,员工流失率偏高也给酒店带来了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员工的流失给酒店带来成本损失;员工的流失影响酒店的服务质量;员工的流失使酒店业务受损。
以下是酒店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本身固有的特性从旅游行业发展来看,一方面酒店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才引入的门槛较低,不需要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专业知识,决定了酒店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的低准入和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工作氛围,行业内跳槽思想变得正常和随意化;另一方面酒店行业发展本身的波动性和脆弱性影响,季节性的人员流动,淡旺季的差别及突发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也导致了整个旅游行业的员工需求弹性较大,一些酒店根据淡旺季的员工需求来安排长期工和固定工的人数,而让其他员工停薪留职甚至“去职”这,种变动无疑让员工增加了不安全和不稳定感,对有志于从事旅游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再者,旅游行业是属于年轻人的行业,开放性强、工作节奏快、接触面广,对年龄也有一定的要求,年龄大的员工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所以,其人员流动率高于其他行业也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的观念问题。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很多人认为酒店工作没有地位,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一些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因而,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我国旅游酒店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才迅猛发,长期以来在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受重视,加之酒店的服务性特点,服务人员不受尊重甚至遭到歧视。
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稳定性,而旅游酒店的客源具季节性,不能为就业者提供长期性、稳定性的工作,造成了很多劳动力不愿涉足酒店业。
另外,在我国酒店行业中普遍流行着这么一种观点:干酒店工作是吃青春饭的行业。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酒店员工,尤其是那些年龄较大的员工,很难安心工作,跳槽也就成为他们经常考虑的问题之一。
寻求更优的工作环境。酒店员工,尤其是身处第一线的服务人员,工作量大,工作辛苦,有时还要遭受少数客人的有意刁难甚至是人格侮辱;在有些酒店里,出于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或管理方法欠妥,致使员工感觉没得到应有关心和尊重;有些酒店,特别是老国有酒店,存在着内部人员关系过于复杂、人际关系过于紧张的问题,一些员工因无法忍受这种压抑的工作环境而跳槽。
酒店有一个说法不眠不休不打样,它每年365天、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在营业,酒店最繁忙的时候是在周末和公共假期。前台工作人员需要倒班,工作时间不稳定,工作几年后职员就感到不适应,往往会选择一个“朝九晚五”的单位,对于在酒店工作的年轻男女而言,这肯定不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也想在这个时候外出聚会而不是埋首工作。
酒店业对员工的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关宾馆,一般来说需要形象气质佳、外语水平好的人,有些人工作几年后能力达不到要求不得不离开,而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的高等院校毕业员工,又往往跳槽到其他行业的跨国公司去工作了,所以在稳定性上,中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具有相对优势。今天我们年轻的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虽然酒店业在中国上升得很快,但比较而言它仍然占经济领域中相对较小的部分。酒店业需要与其他行业激烈竞争这些年轻的人才,一般而言年轻人在找工作时注重安稳性、声望和正常工作时间。寻求更高的报酬。在我国酒店业中,不同规模、档次与经济类型的酒店之间及酒店与基它行业间的报酬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一些外资高档酒店员工的收入水平普遍要大大超过国内酒店、高新技术行业的工资水平又大大高于酒店业。
许多员工把酒店支付给自己的报酬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由此,导致一些员工在寻找到能够提供更高报酬的企业后,就有可能选择跳槽。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报酬是在人们选择职业时比较注重的一个因素,但它并不是人们做出最终决策的惟一依据。事实也表明,有些人为了能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可暂时放弃较高的报酬。反之,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机会,即便是能在这家酒店拿到比同行们更高的收入,他们也会跳槽到那些能给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酒店或其企业去工作。多数酒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酒店中薪酬的高低、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成为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
由于酒店的微利经营,不可能对每一个员工都提供高薪酬,但应在公平、激励原则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和福利政策,并可以考虑给予员工至少是核心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充分体现优秀员工的价值,并扩大其榜样示范作用。对于优秀的、具有核心地位的员工来说薪酬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前景和潜力。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员工出于工作以外的个人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做出跳槽的决定。例如,有些女性员工在结婚之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他们可能放弃现在的工作;酒店工作比较辛苦,有些人会因为身体方面的原因而退出酒店行业。
二中高层管理人才竞争激烈近几年,我国旅游酒店业发展迅速,大部分酒店都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培养人才不如猎取人才的观念促使人才竞争的重心转移到那些具有十分丰富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具有良好业绩的营销人员群体。
当今酒店业呈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酒店的人才需求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星级酒店的用工特点。酒店业目前供应和需求量均较大的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人员,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部分人进入酒店后主要担任前厅和客房服务人员,但要成为高级管理人员,存在一定难度。
目前星级酒店紧缺的专业人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宾馆酒店总经理、各部门经理等中高层管理人才;第二类是技能级别较高的餐厨、服务等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具备较强“补位”意识的服务型人才,的这类人才需求尤其紧张,要能弥补酒店各个部门之间的服务空白点,这也是我校培养的重点方向。
按照企业调研问卷来分析,酒店目前在餐饮部、客房部两大部门用人需求比较大。酒店业内人士介绍,餐饮部是企业对外的部门,用人需求最为旺盛。从基础服务人员到餐厅经理都有需求。
此外,随着各类进口保洁工具价格的攀升,如今酒店越来越重视客房部的工作,优秀的客房管理者首先要熟悉各类进口保洁工具,能进行工具性能维护和维修,此外还将承担下属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3.宾馆酒店一般都采用“三班倒”工作制,员工在生理和心理上要不断适应。如上班时间不能休息,中午吃饭一般也只有半个小时,而且必须轮换就餐等。
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特点。调查发现,认为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占76.08%, 10.88%的酒店认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而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只,有2%的酒店认为经理人的“学历”是最重要的。
在酒店经理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不同的酒店显然有不同的要求。
调查显示25.11%的酒店要求经理人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 20.82%的酒店则要求经理人有“开拓精神”而,要求经理人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的分别占14.58%和12.50%, 14.58%的酒店认为经理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勤勉敬业” , 10.41%的酒店则比较看重经理人是否“诚实守信”。
即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本领,因为酒店业做的是“人”的生意,比起其他行业更需要频繁地与人打交道,如果性格不适合与人沟通,就比较难在这一行立足;酒店职业经理人需不断升华自身职业素养,衡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能力的最高标准是对旅游市场的正确决策和把握,既要熟悉旅游市场动态,在把握发展趋势、确立市场定位等决策层面上具备判断力,又要精通业务,懂管理,能进行实际操作。
据调研显示, 20xx年全国各地每月甚至每天都有新酒店开业,并且档次高,星级高,再加上高薪酬的一些国外酒店集团也在不断进入中国 ,这就从客观上为酒店服务与管理毕业生提供了就业条件,可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
目前,我校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在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工作。从工作的岗位来看,既有业务部门,也有职能部门。在业务部门工作的主要是一线的服务员。譬如:前厅接待员、行李员、中餐服务员、西餐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销售代表等,在职能部门工作的主要是从事一些基本的工作。
譬如:人力资源部文员、部门经理秘书、人力资源部培训员等。以上只是毕业生刚入职时的工作岗位,如果能够坚持继续在酒店工作的,基本职位上都有所提升。在走访过程中,有个别毕业生已经做到了某四星级酒店的销售部经理,还有做到大堂副理等等。从工作持续时间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一家酒店的工作时间都很短。也就是说,员工的流动率很高。当然,这期间不乏有酒店自身的原因,但作为毕业生本人也有一定的责任。从酒店招聘情况来看,近几年中职毕业生比较受青睐。作为酒店行业,本身的员工流动率就很高,而招聘来的学旅游的本科生,很少有在酒店工作时间长的。
作为酒店方认为,并不是不给我们中职毕业生提升的机会,而是有许多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修养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适应高星级的用人需要。据调研显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如下期望:
1.既懂管理,又会操作
要求中职教育加厚基础课程,重视实践操作,使学生达到文理兼容、专业知识宽、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要求。
企业希望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管理知识,为今后进入管理层打下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精良的专业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既懂管理,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2.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酒店行业是一个综合性强的行业,是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实现情感交流的行业。面对日益成熟的旅游消费者,酒店必须创新原有的标准化服务模式,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的时代。
要向客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必须加强酒店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加强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酒店与客人之间的交流,必须要求酒店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持有“双证”
所谓“双证”就,是学生在毕业前取得中等职业学历证的同时,还须取得该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代表的是综合文化素质,职业资格证代表从事某工作的专业能力,两者在学生就业中都十分重要。在劳动部规定的90个必须“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工种”中,酒店行业的“前厅服务员”、 “客房服务员”、 “餐厅服务员”、 “调酒师”等就在其列。实践证明,双“证”学生受到了酒店的欢迎。
4.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尽量放低姿态
跳槽是酒店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酒店从业人员流动的原因很多。
目前,部分中职毕业生频繁“跳槽”主,要是没有稳定的思想。酒店管理人员需要知识,同时也注重经历。从基础做起,脚踏实地才是在酒店有长足发展。
5.较高外语口语水平
有许多中职毕业生在面试时听不懂考官的意思,还有人不能用外语流利的表
达自己的观点,导致未被录用。面试的后几关都会有外语面试,个别的还有外方的高级管理人员参与。
所以外语的口语水平不仅决定着是否会被录用,而且在工作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一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酒店心理学、酒店公关礼仪和现代酒店管理与操作实务等方面的知识、酒店服务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非常重要。
在酒店业发展的过程中,酒店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规范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提供的最佳结合也成为酒店消费者的要求。
(二人才所需的能力结构
企业认为,酒店专业的学生的能力要求着重体现在:酒店服务技能、酒店的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表达能力、酒店行业政策法规的领悟和理解、酒店的经营与管理能力、酒店资源的规划与开发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能力,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也是必备的办公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现代酒店人才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人才所需的素质结构
对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素质要求而言,专业知识是最核心的素质、专业技能是学生对知识实践运用的集中体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酒店行业的外来企业日益增多,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办公手段,其应用能力也非常重要。
由于酒店业的综合性强,对行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另外,创新能力、积极的心态、仪容仪表、 领导能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成为现在酒店从业者的必备素质。
人才调研报告篇六
(2009年10月15日)
一、海洋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海洋人才基本情况
我市海洋人才队伍规模较小,缺少高素质、高层次的海洋人才队伍。目前,事业单位和企业中共有海洋方面的人才不足150人,主要分布在事业单位和沿海个别化工企业当中,他们的学历偏低,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所占比例不到5%;年龄结构也不合理,30岁以下的海洋人才所占比例不到20%。
(二)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对海洋人才缺少正规、系统的业务培训,培训经费不足;
4、资金不足是制约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的主要因素。
二、对完善人才体系、发挥海洋人才优势、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议
4、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为海洋人才的引进、发展和使用提供资金支持。
人才调研报告篇七
近几年来,我区围绕“三大产业”的发展,在人才集聚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借助市场的自我配置功能,通过区域内的产业调整和各项重点项目的推进,实现了人才在产业和专业上的自我整合。另一方面,突出我区科技信息业、商贸商务和文化旅游这三大重点产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区it人才市场,并依托省市人才市场及“”等南京地区的市场资源,组织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参加各类招聘会,吸引人才。同时我区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并在今年出台了《区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这些工作都有力地促进了我区人才集聚和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集聚的要求更高,“科技信息、商贸商务、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在南京地区、“”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作为一地一国经济发展的热门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地步。而我区受所在区域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甚大,总体上看,人才集聚与三大产业发展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一是现有人才资源存量较少,层次较低,“领军”人才奇缺。据调查,截止年底,在我区国有企业单位中,经营管理人员总计28人(见附表),从事房地产业的21人,居民服务和其它服务业的7人。本科学历只有5人;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人,分别从事会计(2人)和政工(1人)工作。
在我区国有事业单位中,管理人员有712人,主要集中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以及卫生部门。这三大部门分别为272、202和114人,而信息产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分别只有11、7和45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只有5人,居民服务业56人。总体看,学历层次有待提升,研究生只有3人,大部分为本科(323人)和专科(280人)。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3486人。中级职称1641人,高级职称只有656人。专业类别较为狭窄,主要集中于教学和卫生岗位,而从事工程技术的只有27人,经济人员12人。
在我区非公经济部门中,根据区劳动保障局提供的数据,年在我区进行就业备案的人员共计10115人。其中大专学历的有5628人,本科学历的有4222人,硕士以上学历的有265人。据分析,从事三大产业的人员在80%左右,即有8000人,科技信息业约占40%,商贸商务业约占40%,文化旅游约占20%。考虑到现代人才频繁流动的特点,如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共计有24000人左右。按照管理者和员工1:10的比例,管理者在2400人左右,若平均分布到三大产业,每个行业的精英人物可能在800人左右,而领军人物则更少。
二是认识不到位,政策难以落实,工作投入不大。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许多部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引资”、轻“引智”的现象,未能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大,对企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发展没能因势利导,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也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人才集聚的现象,吸引人才的政策引力和执行力不够。人才激励政策还不足以吸引高级人才,常常出现与高端人才失之交臂及人才流失的现象。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增长面临过快下滑的危险。面对经济发展的复杂环境和人才竞争的.严峻形势,必须充分认识通过人才集聚推动三大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集聚三大产业人才是应对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环境的理性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但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金融危机已严重恶化,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明显增多。同时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对我区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大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因素。我区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服务外包等产业的发展都将受到这些因素或大或小、或多或少地干扰,并在一段时期内逐步显现出来。这迫切需要我们集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深入研究目前我区所处的经济环境,应对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使我区三大产业能够实现逆势而上、超常规发展。
(二)集聚三大产业人才是应对当前区域经济激烈竞争的现实举措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区已经明确了“”期间要进一步扩大科技信息业发展优势、凸显文化旅游业发展特色、提升商贸商务业发展水平,使三大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是从实际来看,当前我区科技信息产业面临着其它城区的激烈竞争,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鼓楼已形成新模范马路、路高科技产业集聚优势,人才和科技资源突出;白下南理工科技园二期已经启动,中小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雨花区目前拥有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大型高科技企业,为雨花招商形成了巨大品牌影响力。在文化旅游业方面,我区也面临着体制、区域、人才、软环境的多重挑战,面临着鼓楼、秦淮、白下等区的激烈竞争。在商务商贸业方面,我区一直面临鼓楼和白下等核心城区的竞争,一些优势也正在被其它城区赶超。区域经济竞争的规律表明:区域竞争的焦点在产业,产业竞争的焦点在人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没有人才支撑的产业,必定缺乏创新和应变能力,迟早会陷入衰退,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乏力甚至下滑。
(三)集聚三大产业人才也是改变目前人才队伍及工作现状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区三大产业人才的质量和综合竞争力还不能适应三大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集中度与产业集中度相关性不高。“”以来,由于没有深刻把握三大产业发展和当今人才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未能真正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导致我区对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认识不到位,对人才及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人才工作的投入不到位,使得人才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没有形成新引进的人才集聚在主要产业的态势。科技、旅游、商务、营销等产业的高端精英人才缺乏,特别是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的领军人才缺乏,已成为三大产业加速发展的瓶颈。这一现象在民营科技领域尤为突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层次较低,而人才供给的层次日益提高,这迫切需要相关企业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树立人才是企业第一竞争力的核心理念。
当前,我区集聚人才发展三大产业既面临诸多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我区应狠抓人才工作不放松,将人才战略作为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把人才集聚作为走特色道路的根本抓手,集聚更多的人才到创业发展。在调研基础上,课题组认为,集聚三大产业人才,应树立“大人才”观念,广泛集聚人才;要实施“用人才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要建立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为人才集聚提高更优质的服务。
(一)树立“大人才”观念,广泛集聚人才
所谓“大人才”的集聚观念,就是要全方位集聚人才,不仅要集聚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也要引进培养从事三大产业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同时还要选聘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就是要多类型集聚人才,集聚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营销等各种类型的人才;就是要多层次集聚人才,集聚包括一般技能型、高级管理型、领军人物型的人才。总体说,就是主要吸引集聚专业人才,实现量的扩张;挖掘培育研发人才,实现质的跃升;招募纳贤领军人才,实现行业的发展。
1、全方位集聚人才。要集聚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包括一切从事科技信息、商务商贸、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他们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我区人才队伍的基础力量。
要培养从事三大产业人才管理服务工作的人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内部从事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干部、专家或员工。培养好这支队伍,既能引进三大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能提升全区人才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水平。
要选聘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是我区把脉三大产业发展、提升优化产业结构、追踪世界产业发展态势的高端智库。没有这个智库的引领,我区就不能站在产业发展的高端,就容易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处于下风。
2、多类型集聚人才。按照价值链组成,企业全部活动可以分解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管理营销三个方面。根据我区发展实际,我区应配合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集聚所需的相关人才。我区应当全力集聚研发设计方面的人才,因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科技活动的核心,而研发人力资源又是开展rd活动的重要基础,是创造高附加值的关键力量,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决定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区研发人才存量较低,严重制约了我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今后一定要重点集聚这一方面的人才。此外,在生产制造环节,要重在集聚有特殊技能的技术型工人,提升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管理营销环节,重在集聚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具有全球营销理念的人才。由于我区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不是很高,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据九成,所以,集聚人才应当重点放在两头(研发和营销),同时兼顾中间(制造)。
3、多层次集聚人才。人才也是有层次性的,既有一般技能型的,也有高级管理型的,还有行业领军人物型的。我区集聚人才,既要铺天盖地,又要个别吸收。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趋势,各个层次的人才我区都应当有所集聚,当然也要有所侧重。
一般技能人才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基础。只要具有一技之长(具有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都应是我区集聚的对象。没有一定的数量,相关产业也难以形成积聚效应。广招这些人才,我区发展三大产业就有了坚实的基石。
高级管理人才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依靠。他们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技术权威。在产业发展中,他们是直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不同层次人才沟通的媒介。集聚这些人才,我区发展三大产业就有了可靠保证。
领军灵魂人物是我区三大产业发展的关键。引进人才,要有一定数量,但更关键的是在领军人物的识别和选聘方面。无锡引进了一个施正荣,就有了一个尚德企业,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光伏产业。所以我区也要学习无锡有关部门独具慧眼的人才意识,下大力气吸引三大产业的领军人物。一个领军人物,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对于产业升级、人才集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意义。紧盯某些行业的领军人物,吸引他们为我区发展服务,我区三大产业就有了腾飞的跳板。
(二)实施“用人才引进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的办法,壮大人才队伍
一是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要引进“千里马”,首先要培养“伯乐”。没有伯乐,就不能识别千里马。千里马是人才,伯乐也是人才。所以,一定要在广义的人才概念上开展工作,用人才来识别人才、管理人才、选用人才、服务人才。无论是直接从事三大产业活动的人才,还是为三大产业发展献计献策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如果离开了服务这些人才的工作队伍,三大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就不会坚实、不能巩固。因此,首先要建立一支服务三大产业人才工作的队伍,这是做好三大产业人才工作最基础的工作。同时要重视现有直接从事三大产业工作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这部分群体的知识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以此作为选聘、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组织人事部门的同志以及三大产业相关管理部门从事人才服务管理工作的人员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之一。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提高他们对于三大产业的了解以及当今人才流动特点的认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三大产业人才协会是现有人才存量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是吸引未来人才增量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三大产业人才协会的作用,加强人才信息、管理经验等知识的交流,为引进、服务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也是“伯乐”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大产业的企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所以一定要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的队伍集聚,提高这支队伍识人、用人的水平。要通过国际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等培训途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二是形成人才柔性引进的新思路。所谓人才柔性引进,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的发展要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调节、非户籍合同管理的一种人才引进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人才的方式有智力引进、智力借入、业余兼职、人才派遣等多种途径。我区也应充分利用这一新思路,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通过聘用、兼职、租赁、咨询、讲学、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灵活多样的柔性方式引进各类人才,借脑生智,借智生财,吸引一批素质优良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我区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创办专家工作站、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搭建引才平台,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和智力。注重发挥各类园区对人才的柔性吸纳、集聚作用,使其成为承接人才的平台。对来我区每年工作满三个月的柔性引进人才,在子女入学、买房租房等问题上实行最大限度的政策扶持。
(三)建立人才工作的保障机制,为人才集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人才集聚,实现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关键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才集聚机制。
要进一步强化对集聚人才的组织领导。我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集聚人才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定期研究和解决人才集聚中的重大问题。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人才集聚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各有关职能部门、街道以及社会团体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工作组织网络和工作制度,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循环机制。人才循环能有效地防止创造力的衰退。一个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必然形成固定观念,思想僵化,难有创新。所以,可以通过换岗、轮岗、调任等多种循环方式,转换人才工作的专业,促使人才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去拓荒、去耕耘,将会激活思维,触类旁通,引发创造,保持活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和考核力度。建议区设立人才集聚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等。资金主要由同级财政投入,并随着经济的增长每年有所增加。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银行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服务;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三个文明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
要强化服务,优化人才集聚的政策环境。首先,应改善人才创业、干事的服务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建立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体系,协助用人单位考核并组织对学术水平、专业技术、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和论证,为用人单位办理引进人才的人事、户口、保险等手续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需提供远程服务的,办理时间一般不应超过5个工作日)。其次,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公寓集聚。建议在较短时间内规划一定规模的人才公寓,缓解来我区工作的人才在买房租房方面的困难,并对入住公寓的人才提供房租补贴,对符合三大产业发展要求的外省市引入的人才,优先安排入住人才公寓。第三,打造我区人才信息平台,完善人才信息资源服务。建议区有关部门建立全区综合性的人才数据系统,培育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定期发布全区人才通报,为各方提供人才专项咨询服务,共享全区人才信息,引导人才在全区合理流动。
人才调研报告篇八
医疗卫生行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当今医疗市场的竞争实质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卫生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卫生资源,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我县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丰厚的待遇,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而盲目的强调引进人才,往往还会导致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流失严重则会限制医院的发展。稳定现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已成为我院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为此就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开展了调查。
一、人才结构基本情况
截止2007年10月止,我院共有正式在职职工179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1人,占职工总数的89%。按职称分:高级职称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中级职称49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4%;初级职称8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9%;在高级职称中,从事内科1人,儿科1人,妇产科1人,中医2人,医技1人。按专业分:从事医疗工作的8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0.9%;从事医技工作的2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6%;从事护理工作6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9%;其它专业技术人员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7%;按学历分:大学文化程度22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3.6%;大专文化程度7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中专文化程度6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2%;高中及以下有26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6%。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高级人才少,学科带头人短缺
有的高级职称人员中,因历史等种种原因,少数人不能担当本学科带头人的重任。
2、现有人才分布不平衡
一是县级医疗卫生单位高、中级岗位设臵偏少。现有11名同志取得中级任职资格,因单位无岗至今未被聘用。二是从专业分布情况看,副高级职称中,从事中医科2人,相对较多,内、儿、妇、偏少,外科、五官、口腔、检验、护理及药学等专业高级人才空白。三是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22人,其中13人(10人是今年内进的)是近几年新进的大学生,尚不能担当科室业务骨干。
3、管理人才短缺
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尤如一架马车的两个轮子,是卫生人才的两大组成部分,从目前我院的状况来看,管理人才缺乏,既懂医疗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职能科室从事管理的人员多数为医疗岗位转岗人员,管理知识相对欠缺。财务、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等科班出身的人才几乎没有,职能科室的作用发挥不够,不能较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人才断档流失严重,后继乏人黄河目前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五官科、口腔、药学人才出现严重断档,从年龄结构看本科学历50岁以上4人、40——50岁之间仅2人、30——40岁之间6人、30岁以下13人;大专以上学历71人,在30岁—50岁之间,一部分是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一部分是在职参加自考、函授等自学成才者,这些人大多数已成为了卫生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但有一部份人从发展情况看,难以担当学科带头人重任。仅2000—2006年,我院就有17人名中青年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外流,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5人辞职后相继离开医院。
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我县地处边远山区,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工资、待遇偏低等与省州相比都有很大差距,而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观念超前,常以住房、丰厚的工资待遇为条件,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势必会产生“人往高处走”。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回本县工作。二是基层医院发展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破旧,必备的医疗设备短缺,受生活和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到基层工作,基层的工作人员都想方设法离开。三是近几年,随着人员培训力度不断的加大,业务骨干纷纷到省、州医院进修,他们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理念,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丰厚的工资待遇,尤其是同龄人相比各方面差距很大,这些人便产生极大的失落感,知识分子的职业清高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心理失衡,随后便想方离开,去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院目前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要加强改善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稳定现有人才队伍,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其次才可谈引进人才。
(一)为凤筑巢,留住人才
1、搭建平台,事业留人。“凤择嘉木而栖”,对于人才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哪里的环境好,能充分施展才华,待遇丰厚人才就往哪里聚集,人才随资本的流动而流动。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个舞台对医务人员来说就是指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必备的医疗设备、器械,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现有“凤凰”植好“嘉木”的同时,还要为其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事业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要从他们专业才能发挥的角度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对一些新项目的开展、新技术的应用,要给予设备、科研经费等方面支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及时了解他们工作开展情况,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学有所用,放开手脚,找到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充分体现,有了干事业的激情和信心,从而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安心留在本地施展才华。
2、深化改革,机制留人。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体制、制度的竞争,提高人才待遇是安心留人的重要举措,好的机制也能激励人干事业的信心。应尽快建立合理、富有活力的分配机制,应鼓励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把现行工资中活动的部分即津贴和超劳务提成捆在一起进行分配)、岗位工资(根据岗位技术含量、承担的风险程度、工作量的大小,将知识、技术、责任、管理一并纳入分配要素),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档案工资只作为职工调离和退休时的工资依据,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岗变薪变;在确定岗位工资时应注重三个倾斜(向临床一线倾斜、向学科带头人、向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倾斜),充分体现按岗定酬、按业绩定酬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拉开收入分配档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次还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竞争机制,在职称评聘分开后,对一些特别优秀,有管理才能的业务骨干,可破格提拔任用,使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又有了一份成就感、荣誉感,对其他人员也是一种带动和激励,其自身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最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医院的社会保障机制,按照相关政策落实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福利待遇,解除职工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安心工作。
3、真诚相待,感情留人。“士为知己者死”,知识分子往往自尊心很强,不仅要从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更要从生活上关心。对一些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可否实行各级领导联系制度,把他们当成真正的朋友,多与他们沟通,工作中大力支持,不断鼓励,及时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对其住房、家属、子女就业等问题,给予适当照顾,主动关心,使其想干事,干成事。
(二)挖掘潜能,用好人才。
会,所以对卫生技术人才的管理上一定要克服重使用,轻培训的现象,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一味强调消耗使用,更不能错误的认为业务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对单位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从而怕花钱、不花钱,或为进修人员的工资待遇、差旅费、生活补助等斤斤计较,要尽可能的为有事业心的人才提供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在消耗使用的同时不断为其充电,提升人才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整个医疗技术水平。
(三)政策激励,吸引人才。我院卫生队伍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匮乏,主要是待遇偏低,教育、医疗卫生同属实行福利性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但财政补助的方式却差别很大,建议对县级医疗单位人员工资的财政补助达80%,剩余部分实行工效挂钩,使医院的重点放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上,而不是满足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从而使医院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通过医疗收入结余,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购买必备设备,自我发展,使人员安心工作。其次要给予卫生事业单位用人分配上的自主权,使急需的人才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
四、本院目前人才需求情况略
人才调研报告篇九
文化强县,人才为本。文化人才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最大化,芮城县委宣传部按照市委宣传部的安排,抽调精兵强将,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一次调研,针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培养、管理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现书面报告如下:
芮城县是一个拥有39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基础文化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相对匮乏,与我们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截止目前,我县共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825人,其中文博类人才9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1.6%;出版类人才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0.9%;网络类人才18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3%;影视类人才6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8%;文学创作类人才116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14.1%;新闻类人才3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3.9%;文艺类人才489人(其中包括美术类30人、书法类89人、戏剧类88人、音乐类92人和舞蹈类190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59.2%。在现有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中,学历层次不均匀,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160人,大专190人,中专436人,高中及以下37人。在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居多,40岁以下582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70.5%,41岁以上243人,占文化人才总量的29.5%。
1、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尤其是高级人才总量少。
2、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抓得不准,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3、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布局还不太合理。突出表现在出版类、网络类等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少,特别是社科类文化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4、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例如,全县每年进高度学府就学人数300到500人,但学成回县人数每年仅有100多人,特别是本科以上学历很少回县。
1、引才
良禽择木而栖,良才择主而事。要吸引人才,领导干部就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科学人才观来指导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也就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邀请最需要的人才。人事部门要按党管人才的要求,广开渠道,不拘一格用人才,切实做到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工作创业环境、生活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亚宝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每年都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才交流市场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2、育才
面对我县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不高、市场意识不强、布局不平衡等问题,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来提高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培训中应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请有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新理念,进行业务交流,也可组织各类人才参观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学到了知识又开拓了视野。例如,县新闻社每年都进行了5次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培训达500人次。总之,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能力,为文化强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留才
要留住人才,就必须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领导干部和人事部门要自觉地为各类文化人才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解决他们在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想他们之所虑,急他们之所难,帮他们之所需,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做到拴心留人,人在心在,使他们感到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功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例如,我县在20xx年就为芮城籍著名戏剧编剧张纪平办理了财政工资,确保他继续为我县文化事业安心工作。此外,政府还应在资金上大力扶持,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确保人才干好事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以创新的精神,真挚的感情,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环境,优厚的待遇吸引并培养出更好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打造出一支优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和构建富裕文明环境优美的和谐芮城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中共芮城县委宣传部
20xx年八月二十五日
人才调研报告篇十
为深入推进“草原英才”工程和“人才强旗”战略,为人才制度机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x党委组织部通过实地走访、数据统计、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健全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工作进行专项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以来,立足民族边疆牧区实际,全面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在科学规划人才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提升借智引力水平、拓宽成才用才渠道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工作环境氛围。目前,共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以及党政后备干部、编外管理人员、高校毕业生六项服务志愿者等储备人才四类,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10人,占1%,大学学历601人,占59%,大学专科学历341人,占33%;35岁以下219人,占21%,36-45岁362人,占36%,46-55岁376人,占37%。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人,占0.5%;副高级职称278人,占18%;中级职称560人,占37%。x期间,通过“柔政策”,先后引进工民建、临床医学、民族学高层次人才3人;陆续考录选聘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储备各类人才781人,其中:从大中专毕业生中考录编外储备人才538人;发现和培养乡土人才634人,其中:科技示范户314名,其他各类技能型人才125名。
二、主要做法
结合实际,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对想干事的给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采取积极举措“聚才”、“引才”、“用才”,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较为合理、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符合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注重氛围营造,通过优化环境聚集人才。一是加强政策引导。陆续出台《编外聘用人员管理暂行办法》、《x科级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处级干部联系人才制度》等规范性制度,起草完成《东乌珠穆沁旗人才强旗规划(—20xx年)》,为明确工作目标、量化分解任务、落实人才政策创造了先决条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先后确定并实施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人才培养等10大人才发展重点工程,落实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等5项人才发展政策,建立健全了人才发现使用、人才流动配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等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氛围营造。努力营造“用愿景鼓舞人,用事业拴住人”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鼓励各类人才立足岗位干事创业,对教育、卫生、医疗等一线人才在政治上高看一眼,生活上关心一些,福利待遇方面照顾一点。对自主创业人才,在市场准入、资金扶持和项目审批推介等方面倾力支持,设立“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强组织保障。按照党管人才原则,动态调整充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明确26个责任单位工作职责,强化人才综合协调管理,形成了旗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逐年制定工作要点与目标任务,确保人才工作措施有效落实。建立旗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和听取人才工作汇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引进和人才管理方面的困难问题。
(二)注重量体裁衣,立足发展需要引进人才。立足我旗“”目标任务落实、“44344”产业格局打造和“五个东乌”建设实际,依托重点项目、工业园区等载体平台,积极引进高层次管理和技术应用人才,切实增强了工业经济战线后备力量。以展示民族区域特色文化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入服务业专业化人才。围绕用足用好“柔性政策”,适时引进我盟著名医学专科大夫1名,聘请中山大学在我旗做课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担任农牧业局局长助理,从锡林浩特市引进工民建专业人才担任住建局副局长。结合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主动与区内外高校专家教授对接,成功引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草原生态保护方面专家入驻我旗。根据专业人才需要,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高校的沟通联系,通过人才交流会、现场招聘会等形式,先后引进农牧、林水、卫生、教育等专业高校毕业生117人,其中教育系统本科69人、农牧业系统本科21人、卫生系统本科9人、林水系统本科13人、其他部门本科5人,进一步促进了人才队伍框架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三)注重统筹协调,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从三个层面推动各项干部人才工作制度落实。在党政人才层面,采取民主推荐与素质测试,统筹培养与分类储备,纪律作风养成与实践能力培养“三结合”模式,动态调整副科级后备干部61名;结合旗、苏木镇两级党委换届,采取“四推一决”和公开选拔方式,公开选拔23名副科级党政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层面,大力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注重在各级班子中配备专业技术人才,20xx年公开选拔12名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医疗卫生、财政等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工作,目前全旗各级领导班子均保持至少有1名专业技术科级领导干部的目标。从乡土人才层面,分2个批次公开考录选聘优秀嘎查两委班子成员23名,担任苏木镇长助理,协助推进牧区工作,拓宽嘎查乡土人才成长成才渠道;采取公开考录方式,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创业。采取上挂下派、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12名干部到区内外挂职锻炼,选派123名干部下基层锻炼,全旗任职5年以上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交流面达到60%以上。启动实施“牧区乡土人才培训”工程,进一步加大乡土人才技能培训力度。x年对113名致富带头人、牧业合作社领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加大乡土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整合涉牧资源,加大创新创业类乡土人才的培养宣传工作,集中发现和培养了刘国民等一批具有发明创造专利的乡土人才。
三、存在问题
(一)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旗党政机关具有研究生学历干部仅有10人,占全旗党政机关干部的1%;事业单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7人,仅占全旗专业技术人才的0.5%;我旗传统型专业人才较多,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经济管理、矿山机电、金融、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人才比较短缺,高层次人才大部分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中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少。
(二)人才外流问题比较突出。尽管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工作优惠政策,但由于地域特点,这些政策措施难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致使有些高专业人才、高学历的年轻人才流失。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每年对外输送高校生源为350人左右,而回旗备案登记的高校毕业生仅有15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43%以上。与此同时,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也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显性”方式外流。
(三)人才评价机制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在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人才认定标准依据过于宏观,有些人才认定标准缺乏相应依据,尤其是对乡土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能工巧匠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不尽合理和规范,导致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造成了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四、政策建议
(一)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前瞻性地做好人才发展规划。要按照“党管人才”要求,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首先要认真做好人才资源状况的摸底和人才需求的预测工作,制订和完善人才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提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工作措施。要从实际出发,适应我旗产业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要充公发挥我旗的比较优势,以培养适用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要围绕素质能力提升这一关键,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转变教育模式,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懂经济善管理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着眼于提高我旗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要着眼于适应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和应对激烈人才竞争的需要,重点选树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人才,积极选树培养一批乡土人才。
(二)着眼于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科学性地引进人才智力。进一步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积极实施“构筑人才资源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低年龄的高层次人才。首先,要大力引进和吸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以及经济发展急需、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尤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口岸贸易、卫生、教育、农牧业等领域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其次,进一步拓展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的途径,特别是要综合运用市场招聘、高校对接、公开考录、定向培养等方式,努力消除工作盲区,弥补工作短板,将各类人才直接吸纳到我旗工作。第三,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式方法,通过项目引才引智,积极吸引旗外工作成果到我旗实现属地转化。第四,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外联,通过多种形式与旗外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先进地区管理经验、资金技术优势和社会资源,帮助我旗发现和培养人才。
(三)着眼于人才引进工作的可持续,系统性地做好环境优化。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政策。坚持评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制度,大幅度地提高相应经济生活待遇;建立人才功勋奖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次管理人员实行重奖。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政治地位,注意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在党代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坚持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专家咨询团的作用。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向人才倾斜的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人才的保险和保健标准,切实保证人才的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得到提高。建立和完善促进人才流动的有关制度,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制度。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人才工作,支持人才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制环境,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四)着眼于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长效化地做好政策保障。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分类评价人才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一是健全完善技能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评价原则上,坚持客观公正、考培分离、评聘分离,突出技能评价特征;在评价内容上,把品德、技能、业绩和知识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重点考核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在评价机制上,以专业评价与行业认可相结合,推进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健全完善党政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根据综合协调、窗口服务、社会管理、执纪执法等部门和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建立相应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政治表现、工作业绩、群众认可等评价内容。三是健全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综合评价机制。围绕岗位绩效管理这一关键,突出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落实情况的评价考核,以工作效能作为人才评价的基础性内容。四是健全完善乡土人才综合评价机制。立足我旗实际,以推动新牧区建设、加强嘎查“三资”管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组织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为主要内容,进一步细化牧区乡土人才标准依据和资格条件,探索社会化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认定评价机制,构建牧区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四是健全完善紧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在我旗畜产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化工、口岸贸易等领域积极与驻地企业加强沟通协调,加大“借船出海”力度,通过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选派当地专业人才参与相关工作,以及定向考录培养当地大中专毕业生等方式,努力实现成果就地转化并发现和培养一批紧缺型人才。
人才调研报告篇十一
古语有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自古以来,各位明主均对人才选贤任能,以保国家长治久安。而农村是支持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村为做好人才工作,特对本村人才做了一份调研。
一、xx村人才现状
1、党政型人才。现我村共有党员xx人,预备党员xx人,平均年龄xx岁。全体党员紧紧围绕在以石永林书记的领导下,以党小组为单位下设十个分支部书记,井条有序的开展各类活动并认真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不断加强执政能力,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受到村民的拥戴。
2、专业技术人才。在农村,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稀缺,但是我村仍有此类人才。xx幼儿园的金兰芬老师和卫生所的龚跃华医生就是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每年毕业回家的大学生,他们有的走上从政之路,有的进到事业单位,有的走进企业,还有的留守农村。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村企业不多,但现有私人企业仍在各自的行业内取得了不菲的成绩。xx化工添加剂厂制作并供应红塔卷烟厂各种香精原料;xx家具厂联合了全国知名品牌雀之林建立了公司,家具供不应求。这些都能反映出我村现有企业管理人才的优秀。
4、技能型人才。xx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技能型人才也偏向农业方面。由于市区和乡镇各级政府的重视,每年都会有一些针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例如葡萄种植、烟叶种植以及蔬菜种植等。六组组长徐永生是这方面人才的代表,他承包了大面积土地进行蔬菜种植和果树栽种,引进了全国优秀品种并敢于大胆实验,带动了xx农业的发展。在建筑、电焊等其他方面,我村也有相应人才。
5、乡土人才。在我村,乡土人才并不明显,在老年活动中心,几个老太太带领了一群群众练习舞蹈,但是要算作乡土人才,还是比较牵强。
二、存在的问题
1、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各方面人才都比较稀缺,且农村青年流失严重,农村实用型人才后继无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企业管理人才和乡土人才比较稀缺,无法拉动企业的大力发展和弘扬乡土文化。
2、人才培养能力不强。除了正规的学校试教育培养外,我村采取的主要培养手段是农函大,可是农函大培养技术和名额有限,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造成了人才不精、无专家的困窘局面。
3、农村人才中拔尖人才缺乏。现有农村基层技术人才大多数是种植、养殖的能手,在经营方面的人才还不多,整体素质不高。我社区农村人才工作缺乏科学规划,培养滞后,自由发展,有而不尖,难以有助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
4、农村人才队伍开发经费不足。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教材资料、实践操作现场、教师授课补助、参观学习资金均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实用人才开发的顺利进展,影响了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人员生长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再加上没有相应的资金扶助,许多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缺少创业资金而不能依靠专业特长发家致富,从而使得一部分实用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想率先致富从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1、营造尊重人才、尊重既能的氛围。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重仕轻工”、“重学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还比较严重,加之社会转型期存在的舆论导向失当(如不恰当地宣传高考状元和以高考录取率论英雄)、收入差距拉大(企业一线人员收入过低)、技术工人实际地位低下等消极因素,都严重影响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在全社会确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
大的投入。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实施,设备投入、维护管理、实训耗材等成本费用很大。加强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各级财政要把人才开发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政府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完全依赖政府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够的。要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充分发挥现有的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调动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3、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着眼点不能局限于新型农民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以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对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向城市转移就业需要。
“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我们的社会才能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xx社区居委会
2011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