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的说课稿(大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整节课让学生三品蔺相如。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二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设计主题为中国古典名著。根据“以读为本,整体综合”的主体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材处理上,采用1+3的主体阅读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所感悟和收获。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标》要求,这一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16个新词。
2、能力目标: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人物形象和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体会任务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崇尚美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把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客观地认识历史人物及事件。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辅之以导读提纲学习成果展示榜和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堂阅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探究实践。
2、指导学生学习倾听同学发言,快速记录整理,为自己的发言理清条理。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学习方法的产生过程,在学会中逐步会学。
教学过程设计,按照自主合作、以读为本、整体训练、综合实践的思路设计,主要有以下环节:
一、激情导入:
大屏幕展示名言:语文是美的,当我们面对语文时,就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他的凝聚力无与伦比,可以把最活跃的思想和灵感化为文字的雕像;他的激发力同样无与伦比,可以在文明的化石中激发出活的思想。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名著,从几千年前的人物形象中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检查预习,掌握学情。
1、师生交流相关资料。这个环节利用丰富的母语环境资源,突出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同学之间,可以共享已有资源,为阅读做好信息储备。
2、小组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问。师生认真帮助解决,需要在进一步阅读中解决的设为悬念,以待解决。
三、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1、屏幕展示导读提纲——阅读主题、阅读篇目、主要内容、精彩词句、体会感悟、同学见解、拓展感悟、实践体验。
2、学生依据导读提纲,参考课后练习题,自主阅读,思考感悟,边读边标出自己的体会,完成导读提纲的前5个栏目。
3、依据导读提纲,小组内交流,理清三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加标题。
(这个环节设计,是为每个学生发表见解、展示个性化的阅读成果创设机会。为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指导学生做到三点:发言简洁有根据;倾听记录有行动;圈画补充有见解。)四、探究体验,互相启迪。
(这个环节,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2、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及预习时存在的问题,抓住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关键问题的相关段落,在大屏幕展示,启发学生读、悟、析、议,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找的关键问题是:你喜欢谁?为什么?在学生阐述理由时,找出相关段落——蔺相如要捧璧撞柱的情节、逼赵王击缶的情节、对廉颇避让的情节、廉颇不服气得清洁、负荆请罪的情结。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教师总结点拨升华:是什么让廉颇这样一个居功自傲的武将放下架子,负荆请罪?是什么让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蔺相如对廉颇比让三分?引导学生明白,使他们共有的爱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他们在处理个人事情上,胸怀坦荡;在处理国事上,能够出生入死无私无畏。对于将、相两个历史任务,我们应该给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拓展阅读,丰富积累。完成导读提纲的“拓展感悟”。
1、类比巩固篇:大禹治水
2、对比感悟篇:飞将军李广
3、情感升华篇:《三国演义》插曲
六、综合实践、拓建立体的学习空间。完成导读提纲的“实践体验”项。
1、初一起“名著遍览”手抄报
2、写本文的读后感。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三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四)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将相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四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解认读24个词语。注意“荆、璧”的写法。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从而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其次是抓住重点,细读品味
怎样让学生来感受将与相的人物形象?我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读文、圈划、领悟等学习方法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通过品读,小组合作探究从而感悟到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和爱国”,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能改,爱国”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这种表达方式。
最后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通过对对联这样的方式,给学生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廉颇的行为对出下联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我出示了“负荆请罪”的原文,让学生与课文的语言进行对比,有什么感受,让学生体验到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欲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
一、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要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为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说教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三、说学法: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让学生三品蔺相如。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3、三品蔺相如的“爱国”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将相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文第二课时展开我的说课。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以“和”为主题,通过叙述三个故事写出了将和相由不和到和的经过,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无畏、大义凛然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他们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其次,谈谈我所教授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但知表层易明深层难,在学习的过程仍需要我的引导和点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将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识,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文章中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难点是体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本文的写法。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一堂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课堂中我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下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学法上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朗读法、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接下来,就到了我们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可,导入新课
在这环节中,我会出示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卡,让学生读,并用这些生字口头组词,然后请同学们用简结的语言复述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回答中加以归纳明确上节课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不和是因为廉颇认为蔺相如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位居自己之上不服。通过这种温故知新的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又为本节课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再读课文,深入探讨
在这环节中,首先我会点名朗读16自然段,询问学生蔺相如真的'是只是凭一张“嘴”坐上上卿这个职位的吗?顺势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蔺相如的语言,让学生读出蔺相如的神态、语气和情感进行自由朗读,并抓住“现在壁在我手上,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壁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等关键语句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并板书蔺相如是一个才智过人、勇敢无畏、具有爱国主义崇高品质的人,他位居上卿实至名归。
接着,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第16至18自然段,进一步向学生发问那廉颇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静下来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旧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等语言和行为进行讨论分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归纳并板书廉颇是一个居功自傲但知错能改、顾全大局的人。
最后,我会让学生分组朗读全文并思考“写将相和,为什么要写前两个故事?”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根据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学生同桌两两讨论,在学生回答后加以明确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就构成了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至此,我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深化中心。
我会组织思考当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到蔺相如门上来请罪时,廉颇会说什么?蔺相如又会说什么?让同学们大胆想象并上台表演,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个环节、小结作业。
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本课的内容,并布置学生课后所搜或收集一下我国历那些有名使臣的历史典故,去了解一下他们,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最后说一说我板书设计,我的板书直观、简洁,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以上是《将相和》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聆听。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七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训练专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突出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为重、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本课立足《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我把“感受人物形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作为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读-议-悟及表演展示法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爱国品质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依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课标要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
四、说学情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然后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这样的导课设计,一方面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和”就必有“不和”,我请学生浏览课文,看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
(三)、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的句子、段落,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高贵品质,在反复读中加深认识。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将相和的说课稿篇八
《将相和》这个故事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它借完璧归赵、渑整曲折的故事。此外,通过故事树立人物形象,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学生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可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兴趣,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史记》。
基于这篇文章的记叙特点,以及本单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训练重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定位在以下几点:
1、朗读课文,通过加小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
2、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解读人物,感受廉颇、蔺相如的鲜明个性。
3、把自己对事件、对人物的理解通过朗读展示出来。
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实现上述教学目标。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距今二千多年。那段历史对于对于我们来说是遥远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这种遥远与陌生势必会导致对文本理解的局限。因此在课前我们有必要去了解那段历史。如搜集:战国局面、杰出的人物、特别是蔺相如、廉颇的事迹。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丰厚了,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文本,为课文的研读做好铺垫。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默读又是高年级教学的训练重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默读课文,加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指导,渗透概括小标题的窍门,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解决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
如:概括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小标题。学生发言中如果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用精练语句的方法概括故事内容,总结小标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到完璧归赵这个词,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在课文中就有一个词能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你能找到吗?学生找到“完璧归赵”这个词以后,我们就可以借小结之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是的,凝炼书中的语句我们也可以概括出小标题。
再如: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学生很难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来,这时我们不妨请学生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呢?进而引导学生用抓住事件发生地点的方法概括小标题。
在学生概括小标题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请学生用三个小标题来说一说《将相和》的故事,同时思考三个小故事之间前因后果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而且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达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接下来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品析人物。
本文教学,我们可以从题目入手,通过读故事,围绕:将是怎样的将?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中心问题引领学生走进人物,感受人物的鲜明个性。
有句话说得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不同的人读《将相和》,心中就会有不同的将相的形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把蔺相如的形象定位在机智勇敢,把廉颇的形象定位在知错就改。可是,阅读本身是多元化的,孩子们的体验也是多元化的。例如交流:相是什么样的相?这一问题,学生对蔺相如的解读可能是机智勇敢,可能是顾全大局,还可能是有尊严、赤胆忠心等。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蔺相如的形象在文中是十分丰满的,而描述廉颇只有寥寥数语。学生很难对廉颇有一个全面地认识。那我们就要引领学生找出与廉颇有关的语句,品读文本,解读人物。如品读:“在渑池之会上,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准备。”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补充一些和廉颇有关的史实资料,透过这些资料引领学生全面地认识廉颇这一形象。在备课过程中,我搜集到了这样一些内容:1、《史记》对廉颇的评价:廉颇者,赵国之良将也。2、赵王赴渑池之会前,廉颇与赵王约定:如果发生不测,有太子继位。3、廉颇领导的长平之战,以赵国的弱小之势抵御秦兵长达三年之久。至于,向学生展示哪些资料,以及这些史实如何呈现给学生,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自行设计。
通过解读人物,将相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已经鲜活了,这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在品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此时,学生对主题的把握是零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中“和”的含义。待学生充分思考后,我们可以出示字典中“和”的解释,请学生进行选择,并说出理由。学生对“和”的理解是多元的,大多数学生可能粗浅的认为“和”是“和好”。此时,我们要充分体现主导作用,引申到:将相和好国则安,赵国才会出现和平、和谐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