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模板11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团结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破坏社会稳定、制造民族分裂,是不得人心的。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56个民族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贴合我国国情,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民族团蛄,捍卫祖国统一,反对各种形式的分裂破坏活动。
我们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实现中半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二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实施新课改后,教材体系、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也应该转变,为此本文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定位、课堂结构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氛围的营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课堂 教学目标 课堂结构 教学方法 学习氛围 师生关系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新课改的核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改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上课的质量。笔者愚见,要上好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实现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目标教学”的理论,要求每一堂课都要根据课标、教材和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分为德育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作为思想品德课,理应把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知识和能力目标要协调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很多同仁把传输知识放在首位,这样就弱化了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违背了新课标要求。其实,在每课的导语中,都蕴含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上课伊始可引导学生通过导语感悟体验,最后老师把它揭示出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课堂结构应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要合理、紧凑,既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又要力戒凝固化和模式化,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具体地说:新课导入要简洁,漂亮好似凤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象磁铁那样,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是课堂实施的中心环节,要丰实犹如猪肚,要贯彻好教学设计中的各种原则,运用好各种方法,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双突”是一堂课的两击重拳,处理是否得当,事关教学目标能否很好地实现,课堂结构是否合理。这里处理好了,则课堂详略得当,跌宕起伏,展收平衡;新课小结要简短,有力如同豹尾,要能落到实处,以收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之功效。如:西昌的周老师在结束新课时,总结了四句话:“消费领域唤诚信,一法六权维诚信,三方共赢靠诚信,政府合力铸诚信”。可谓铿锵有力,恰到好处。
三、教学方法要得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问置疑――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教师提问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
提问是艺术,要考究,一般提的“是不是”“对不对”“是什么”“你赞同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等属于较低层次的思维,不具有新颖性和思维的`挑战性,难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而较高层次的提问诸如:“为什么”“什么道理”“怎么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是否有其他的想法或相反的观点”“请对这个事情发表评论”等,这样的提问创设了情境,能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去探索获得新知、能鼓励学生去创新。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引申二级提问也是有意义的。当然,这要求老师要有较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敏捷的思维及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同时,提问还需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意难易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 四、善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相互作用的心理环境的总和,它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影响老师的发挥。活泼、生动、轻松而严肃认真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而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主要是老师。教学实践表明:课前学生状态不佳时,不宜立即上课,这时可以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或笑话,或全班唱支流行歌曲,或来个“新闻发布会”。待师生情绪高涨,互动充分后再上课,则会一气呵成。在课中,建立一套完整的课堂激励机制,给学生及时有效的鼓励,是调动学生“三性”、活跃课堂气氛的法宝。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沉闷,学生不活跃不利于教学,但是,课堂形式上比较“闹”未必就“热”,学生七嘴八舌,但活动的有效性未必就强,多数人活动未必每个人都在活动。教师应注意观察,及时调控,有放有收,以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犹如经济活动中,经济过热和经济过冷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样,所以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一样。
五、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是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教育家赞科夫说的: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师生交往在时间上频率的增加,在心理上距离的缩短,教学会在融洽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教学实践证明,师生感情好,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表扬和批评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能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惩人,表扬和批评就会成为教育的障碍。可见师生关系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学生不喜欢老师或师生发生矛盾冲突,是因为师生心灵未沟通,“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师生心灵相通,则一通百通。这是教育成功的生命线。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李孟高青兰《思想政治课教学导轮》。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12期。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三
1、坚持两人独立评卷,评分误差在5分(含五分)之内,按平均分计算;评分误差在6分(含6分)以上者,由评卷组长审定。
2、凡政治观点正确,能联系材料,字数在350字(含350字)以上者,起评分为18分。字数少于350字者,每少50字,在原得分基础上扣除2分。
3、政治观点错误的,本题0分。但须由阅卷教师和阅卷组长三人以上审定,并在错误的政治观点下划线标出。
4、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有独到见解的,可在原得分基础上酌情加分,最高可给满分。但须由阅卷教师和阅卷组长三人例文:
掌握临场窍门
在考场上要想超常发挥现有水平,写出优秀的政治小论文,必须重视应用以下小窍门:
1、端正思想,化解紧张
中考时,考生因精神极度紧张而损失惨重的现象屡见不鲜。考生应正确对待,端正思想,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考生可改变答题顺序,先抓政治小论文这条xxx大鱼xxx,稳定情绪,化解紧张。
2、把握时间,提高效率
合理配置有限时间,提高答题效率,也是临场时必须注重的。写作政治小论文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首先列下提纲,快捷布局,打好腹稿,然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
3、字数足够,篇幅适度
政治小论文既不能篇幅过长,画蛇添足,也不能字数太少,不合要求。有些考生忽略了这点,写到接近标有400字数码的地方就结束全文,这是不妥当的。虽然按方格算已经400字了,但除去段落之间的空格,文章远少于400字。因此,行文前应精于安排,最好写到标有400字数码以下三行左右结束全文,这样才不至于因篇幅太短、不合要求而影响成绩。
4、书写工整,卷面干净
工整清晰的字迹、整洁干净的卷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能让阅卷人员获得较好的第一印象,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得分。因此,字迹不求优美,但求工整。卷面更要保持整洁,万一出现错误,用笔轻轻划掉就是,切不可乱涂黑疤,一错再错。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四
1、教师要懂得课堂气氛的营造,要具备创新意识。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就需要注意自身要切实的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知道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知道怎样与学生和睦相处,明确如何促使学生可以勇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才能够促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只有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加乐于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将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想法与思考的创新。
2、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在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的引导学生,这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很容易产生无疑问的不良状况,主要与学生的知识量储备不足以及阅历较少有关,进而产生了不敢质疑的不良现象。往往当学生认识到问题后,心里便会想去了解且产生困惑、疑问,当学生有此类心理状态出现时,这恰恰表明学生在对问题积极的进行思考,教师更应当将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明白怎样分析、怎样思考,最终将问题解决的方法找到,以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加强。
首先,激励教育。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考应当借助于教师的正确引导逐步的步入正轨,教师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的思考,对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提问的精神加以培养,对学生乐于“较真”的思想加以培养。只有学生将问题发现,并且勇于质疑,才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体现出学生的真实反映。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予以大力的鼓励和充分的肯定,以此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热情,并且适当的在学习中褒奖学生;其次,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会有见解与他人有别的情况出现,在此类情况下,往往学生均迫切的希望教师能够认可及肯定自身的创造性见解,所以,教师应当理解及应用情境创设中及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新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再次,兴趣教学。众所周知,兴趣能够促使人有求索的欲望产生,而且还能够在教学中开发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必须对兴趣教学提起高度的重视。要将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实现,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运用趣味十足的教学材料,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1、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以此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正是因为现实与政治课程的学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非常重视及强调实践性,有着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因而在与实践联系的过程中,要借助于教学活动,比如结合政治中的某个观点、理论,通过多种形式诸如演讲、表演和讨论来创办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深度提高,将学生所具备的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政治课堂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与此同时,还应当将课内外知识与时事政治、社会事件有效的结合起来,不断的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活动中来体会创新,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深度培养。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及发表见解。通常在自主创新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难以避免的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极难将传统的定向思维打破,在将这类问题遇到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非常容易遭到削弱,因此,词式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活动,不仅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还应当注意抓好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起敢于标新立异的一个基础,促使学生将自身的独特见解发表出来,适当的给予学生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样学生的性格和心理不仅能够得以完善,而且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会得以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将自己的观点提出后,教师还可以在网上在线解答,以此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扩展课堂内涵,引导创新性思考。课堂内涵的扩展以及学生创新性思考的引导,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应当以情感教学为主线,正确引导学生融入生活、感受生活,但是同时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理性思考,特别是当此类思考与学生生活及学习积累相结合时,其主张的提出便更加具备创新价值。所以,在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对以下教学技巧予以采用:其一,模糊提问,也就是在存在一定问题答案分歧时,采取笼统、模糊的提问方式,来向学生进行发问,正确的引导学生思维的开拓,设想不同的情境,将不同的回答作出;其二,发散提问。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对标准答案拘泥,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答案中向其他领域迁移,实现“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不同收获”的最终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创新意识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强。
总之,初中的政治教学可谓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有效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此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五
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对初中生产生着明显的影响,消极的、积极的,各种理念掺杂其中,尤其是一些消极的思潮正在蔓延,如崇尚暴力、金钱至上、追求无原则无纪律约束的自由等,这些不良思潮在学生心中滋长蔓延,与政治教学所倡导的主旋律、正能量出现的碰撞,容易让学生思想上出现困惑。
二、以教学创新有效突破政治教学中“浅滩现象”
“浅滩现象”其本质是教育教学理念在向学生思维深处拓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梗阻,突破这一困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不再空洞口头讲解,而是结合社会案例进行教学
空洞的口头讲解让学生感觉到政治教学的虚无缥缈,对自己的思想没有产生强烈的震撼。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一些社会案例进行教学,不仅提高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且和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影响力。例如在《让人三尺又何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宽容谦让的品质,笔者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手向学生列举了案例,一个是全胡同居民互敬互让三十年,没有出现过红脸的和谐社区建设典型,另一个案例是两户人家因为一只鸡引发矛盾纠纷,最终导致一死两伤惨痛悲剧的案例。笔者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谦让宽容是一种美德,进而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大家对于今后如何与人相处方面具有了清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运用社会案例强化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从内心能够乐于接受,效果非常明显,没有出现任何的抵制心态。
2、不再远离学生生活,而是结合校园生活进行教学
政治学科在初中生的成长中发挥着思想引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校园的生活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在《要“鱼”还是要“渔”》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这样的道理,笔者要求班级学习较好的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是如何提高学习成绩的,是一味打时间战、题海战,还是总结规律、提炼技巧。经过学生的介绍,大家明白了原来一味的、搞时间战术、题海战术,并不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成效,关键在于总结方法、提炼技巧,变苦学为巧学,这才是最为有效的路径。这样的教学引导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他们的内心也就乐于接受,政治学科教学引导的成效得到了最大化体现。再比如《天生我才必有用》教学中,笔者侧重于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一些文化成绩滞后的学生,要求学生每人介绍自己的优点长处,走上讲台讲述一到两项,并穿插对学生的点评,遇到学困生讲述的时候,更加注意运用激励的语气和表扬的用词,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长处,从而让全体学生能够正确全面地看待同学,也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思想疏导效果非常明显。
3、不再局限课堂之内,而是结合各类资源进行教学
政治教学要想冲破浅滩、解除困境,必须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和引领效果。例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不仅立足课堂进行分析探究,还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变化的鲜活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的范围较广,从家庭存款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通信工具与交通工具的变化等等,以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一滴水的角度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在学生的交流活动中,笔者及时进行点评:为什么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谁?从而让学生增强了对改革开放重要性、必要性和正确性的认识。笔者还从宏观角度向学生出示了对比数据,从改革开放前后全国、全省、全市,以及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各项数据的对比,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理解的效果,同时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广大教师面对“浅滩现象”要认真研究突破的路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多个角度进行突破,打通学生思想教育的最后一厘米,让政治教学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更为积极重要和深远的作用。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六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理论也是课本上的泛泛之谈,没有真实存在的实感。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在政治教育教学的应用课堂上,就课本上的知识和内容不能只是简单地陈述和解答,更需要的是将课本知识适时地找到与政治生活中的切合点,应用于政治生活中,以此来形成影响。利用这种在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上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自己探讨和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做自尊自信的人”一节时,“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这样的语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得很古板,因此教师就应将其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相互尊重的现象,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提出问题是一切学习及求知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保证。在政治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就应从政治教育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的提问题开始,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从而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一简单过程的反复和连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奠定了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例如: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在讲“学会拒绝”一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应该拒绝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举出实例,让学生自主的思考事情发生的相联度,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上所述,无论是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初中学生知识及内容的教授,还是对初中学生自身素质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须加强和不容忽视的。在政治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适时地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自主的思考和讨论。相信在以后政治教育教学课堂的不断完善和整合下,课堂氛围及教育教学环境会有所变化,相应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思考能力也会进一步的培养和晋升,从而实现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脚步一直向前不曾迟疑,学校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及效率也在不断提高,就政治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就尤为重视。在政治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积极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及思考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发表出来。这种激发学生潜在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教学措施的真正实施和落实,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上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七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快乐在教学中发芽、开花,让学生在乐中学。
快乐;鼓励;机会;闪光点;课堂氛围
俗话说:一句赞美的话胜过一百句批评。心理学家伯利纳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进行实验,证实:受到鼓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鼓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有下降趋势。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比如,我在讲授关于“意志”这一课时,涉及了“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很多学生都提出了疑问:“愚公这种蛮干的方法也太耗时间了吧,又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和经济,这值得吗?”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我并没有回避,也没有用教师的权威来压制,而是引导学生讲出他们的想法,当第一位学生讲出可用炸药时我以鼓励的话语肯定了他,于是紧接着开隧道、用缆车、搬家、开发旅游搞经济……各种透着奇思妙想的答案在学生中涌现,学生创新的意识也被激发,在这样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蕴藏的创造才能,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相信你的学生都是金子。”一个小小的闪光点,很有可能挖掘出埋藏在学生心底的“大金矿”,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作为教师,要随时探明并发掘出这些宝藏。要对学生不断地赏识,不断地激发,只要你对他们充满真心的期待并微妙地传递给他们,他们就真的能从“我能行吗?”“我还可以!”到最后变成了“我真的不错。”有道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教师不能仅凭成绩的好坏来定论一个学生,而是要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他积极发言的机会,就一定能让他重放光彩。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强调教材是“经典”,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观念;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改革开放、信息交流,现在的初中生的世界已不是那么狭小,学生渴望平等和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势必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一书说:“如果班级里能够营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和场合,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然后加以点拨引领,通过讨论找答案。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意见,不可强求一律,即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注意并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在《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教学,我设计情景一:
一条微博引发了一场舆论风波。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八
1、过分的注重快乐的营造
虽然对于初中的政治教学来说,其中运用快乐教学法十分的有效,能够提升教师的课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师的运用之中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无法很好的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一些初中教师中,一些教师经常是为了注重课堂的快乐,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教学,但是教师过分的注重游戏,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主要目的。这样使学生无法很好学到课堂中的主要知识,导致了学生一节课下来,仅仅是开心了一番。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因此其性格都是比较的好动,但是对于课堂来说是有纪律的,若是在课堂中仅仅是重视活动,忽视学习,那么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并且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得不到提升。
2、利用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奖励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的依赖物质奖励,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单纯地为了物质而学习,使学生得先努力发生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物质奖励一定要适当的发放,同时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针具政治内容进行分组教学,将快乐教学法应用到每一个小组中,从而来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过分依赖多媒体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的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讲解,虽然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是教师过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会取得反作用,若是教师过分的追求多媒体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对于政治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知识难点演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有很多的内容是不需要利用多媒体的。所以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的内容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二、促进初中政治快乐教学的相关措施
1、丰富的知识储备
初中政治教学中,实施政治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要拥有扎实的政治理论课程知识,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够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来对课堂的形式进行设计,将生活中的元素更好的应用到政治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能有效的将政治的理论性内容,结合目前社会的形式,为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做好课堂互动
政治学科属于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好课堂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活跃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这是实施快乐教学的一个基本方式。只有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课堂,相互之间进行提问探讨,才能够保证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了可以利用分组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而教师则是在一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思考,以此来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课外调查
对于初中政治学科来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科目,主要是对社会进行研究,因此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对政治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外进行社会调查,做到学以致用。课外活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巩固与理解课堂知识,从而来培养出全面性人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初中的政治教学也逐渐的应用了新课改理念,将快乐教学法逐渐的应用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但是,目前很多的初中教师对于快乐教学法的应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很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最终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对其进行研究,能够结合实际,将快乐教学法合理科学的应用到初中政治的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九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计划走向实施的过程。虽然这一教育并无统一模式,但构成教育过程的几个要素却是基本确定的,这些要素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对每一个要素的认识和安排都直接关系教育的成败。而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对两者角色、功能的认识更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指承担教育职责,具体实施教育活动的人、机构或者组织。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术界存在两种学说,即教育者主体论和双主体论。两者各有侧重,却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
(一)教育者主体论
教育者主体论是对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传统认识,即认为教育是由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育效果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与之相对,受教者是被教化和塑造的对象,是教育的客体,教育客体从属于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实施和教育的效果没有实质性影响。这一观点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占据统治地位。
教育者主体论在看待教育客体的作用时,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将受教育者看作完全被动的个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视为是从教育主体到教育客体的单向流通过程。教育客体没有个性,在教育中犹如应声而倒的耙子,对待任何事情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不管教育者传输什么内容都会全盘接受。这种观点的最大弊端是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以及其对教育过程的制约作用。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一般的物质客体不同,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接受教育影响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存在某种程度的主动性,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另一种观点则承认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却认为客体的能动作用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范围内发生。虽然这种观点没有把教育客体完全消极化,但仍然经不起推敲。因为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权威性被不适当地夸大,教师被宣扬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至高无上的“神”,教师所说的不仅完全正确并且不容反驳,学生即便心存疑虑也不敢表达。但是,现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顺从的个体,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他们与社会的接触日渐频繁,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直接,而大众媒体和新媒体在学生中的普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和思维,他们的自主意识显著增强,对于教材所言和教师所说,不再盲目接受,而是会比较、判断,有自己的见解,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这种观点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依旧把教育者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把主体的作用绝对化了,归根结底仍然没有脱离教育者主体论的范畴。
(二)双主体论和多元主体论
双主体理论和教育者主体论的最大区别是教育者主体论坚持教育主体的一元论,也就是认为教育主体只有一个;而“双主体说”则认为教育的主体有两个,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内容才是教育的客体。双主体论又可细分为三种观点。
一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处于两套不同的系统之中,即教育者系统和受教育者系统。教育客体已有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价值理念等都是制约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施教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而在教育接受过程中,两者的角色刚好相反。与此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实现角色互换。所谓教学相长,受教育者的某些观点会启发和触动教育者,使教育者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教育者则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说,两者都是在教育客体,是两个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教育客体也可以承担起传统教育主体的功能,对更广泛的对象实施教育,而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比如,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了教育主体传输的教育内容后,转而对其他人转述这些内容时,他们的角色便由教育的客体变为教育的主体。
三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内容后,还可进行自我教育。反省和内省都是自我教育的表现形式。在自我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合为一体。
双主体论看到了受教育者的个人因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也看到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有可取之处。但它混淆了受教育者能动作用和主体性的区别,模糊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不同功能和作用,因此,仍经不起推敲。此外,由于双主体说把部分教育的职责和功能转嫁到受教育者身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双主体说’存在着逻辑上、理论上的诸多问题,难以成立。“双主体说”把教育过程涉及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两个方面说成是两个过程,由此产生了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同时,“双主体说”在理论研究上也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基本关系;二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功能;三是模糊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不同作用;同时也淡化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责任和自信。”
和“双主体论”一样,多元主体论在教育主体上也抛弃了“一元论”的主张。不同的是,多元主体论有把教育主体延伸扩大的趋势。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主体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介体等都可以充当教育的主体,发挥教育的功能。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教育要素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但却有主次颠倒之嫌,贬低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质上是无主体论。
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调控等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主体性的概念,一般来说,是从主体对于客体的对象性实践活动来理解的,它是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承担者的本质特征。”要深入剖析教育主体的构成,就必须联系教育客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客体与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有所不同。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领域,无疑也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不是物,而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
无论是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或是多主体论,都有失偏颇,都没有客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没有摆正主客体间的关系。从当前的教育实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个人层面的教育主体包括教师、领导者、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者、家庭成员等。而组织层面的教育主体既包括经过严格程序审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章程的正式组织,也包括学校社团、文艺团体、体育团体、各种兴趣小组等各类非正式组织。各类主体在教育开展中应该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以促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由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教育对象价值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不可能通过单一的课堂教育活动来完成,而是要深入实践,融入到教育对象日常活动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家庭、学校的社团和社会上的有关组织要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和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
在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后,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看待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关系。对此问题有两种观点。
(一)主体中心论
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普遍观点。这一观点把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将教育者置于教育过程的核心地位,认为教育者拥有绝对的权威,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教育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者操控整个教育过程,通过运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活动各要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道德、心理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使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受教育者成才与否完全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这一教学理念在教育发展史上长期占据重要地位。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育者从教材选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采纳等方面都完全服从于自身想法,把受教育者视为任人摆布和一味服从的“木偶”,忽略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不重视对受教育者意见的征集和反馈,最终使教育活动陷入教育者个人的“自说自话”。
(二)客体中心论
客体中心论在具体教育中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客体的能动作用,但把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教育的主体性混为一谈,否定了教育主体的主导地位,其最终必将导致教育的自。
主体中心论和客体中心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单方面夸大了教育过程中某一要素的作用,都没有摆正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不论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还是其他教学形式,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主导和控制是不容否定的,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这一点也是不容质疑的。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应该是一方完全服从另一方的主次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双向互动的关系。虽然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对教育的诸环节握有主动权和决定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也并非表示教育者的一切都是完全正确和不容置疑的。所谓教学相长,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果把教育主体的角色让位于受教育者显然不合适,因为教育内容和学生的价值理念紧密相连,指望依靠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达成教育目标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一样都能接触各类信息源,因此,寄希望于教育者的单方说辞扭转客体的消费观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和客体的互动至关重要。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十
中学生法律意识单薄,并且性格易冲动,很多时候即使自己做出了违法犯罪行为或是个人合法权益受损而不自知。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进行讲解,而没有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一方面是课堂氛围枯燥,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不高,另一方面也不能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法律常识,政治教学的实用性得不到体现。因此,必须要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中学生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主要的接触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但是由于初中生社会阅历少、法律意识单薄,很多时候即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也没有依靠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例如,经常有部分学生三五成伙,欺凌班级上性格内向的同学,甚至是勒索钱财。事实上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由于被侵害的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或是因为受到威胁不敢向教师告发,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受到了影响。通过在政治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用法律知识作“护盾”。
2、有利于降低中学生犯罪率
中学生思想不成熟,遇事容易冲动且不计后果,这种性格容易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例如,许多中学生为了筹钱上网,偷窃同学的钱财,甚至勒索低年级学生。此外,还有许多中学生“讲哥们义气”,因为小事大打出手,最终也难逃法律的制裁。通过分析,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违法行为,一方面与自身的性格、思想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严肃性,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遇事多考虑法律后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冲动犯错,降低了中学生的犯罪率。
1、重视道德教育,轻视法律教育
初中政治教材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篇幅较多,而关于法律常识介绍了内容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初中低年级政治教材,主要以诚信友爱、自立自强等德育为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知识讲解,而没有结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环境。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就容易导致初中生的法律意识单薄,没有形成较强的守法意识,容易走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2、没有充分联系中学生实际
初中政治虽然包含一定的理论,但是却是一门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如果教师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但是很难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也就达不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另外,初中政治教材中设计到法律常识的部分,教师在实际讲解时,也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而没有密切结合实际案例,这就容易导致政治课陷入纯粹的理论说教,失去了自身的灵活性。因此,不能利用生活实力进行法律常识教学,也是初中政治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政治教育理念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基本的教学观念,即政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更多的融入一些书本之外的案例,使得政治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饱满。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保护自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新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法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面对违法行为时能够及时制止,并且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2、明确法律意识的教育目标
培养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要认识到: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是通过思品课的法律常识教学,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和运用自己的政治民主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受教育权等,一旦权利受到侵犯,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知道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应全面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则受到法律的制裁等。同时,还要使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不可小视,通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法律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听到有学生抱怨说法律知识过于晦涩,这主要是政治教师没有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教师要想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然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可以尝试变换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如采用视频教学、小组学习,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政治法律教学保持兴趣,从而以更加专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课堂中。在学习《对不良诱惑说“不”》这节课时,教师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先让各个小组讨论生活中、学校中遇到的一些不良诱惑,然后讲讲自己是如何拒绝这些不良诱惑的。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在愉快的讨论氛围中掌握了课程知识。
4、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和应用于实际
如上文所说,初中政治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而我们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从而真正做到知法、守法和护法,不仅自己不作违法的事,对于不法侵害也要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对于很多初中生,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学生来说,不能很好的将所学法律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一些活动,通过活动形式体验法律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尝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提高学生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在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中,有关于“隐私权”的介绍,通过教师课堂上讲解“公民的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学生就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例如当家长未经过自己的同意偷看自己的日记,登录自己的qq时,都是一种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可以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制止家长的这种行为。
法律常识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也是初中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法律意识,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初中政治小论文参考篇十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学生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语文教材,广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课堂教学本应该比其他学科更生动、活泼、有趣味,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目的,但目前的现状令人无比担忧,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作者介绍、字词、分层分段、概况段意、总结中心等,并且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有些基础知识确实需要记忆,但是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也要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甚至作文,也要求学生背范文,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完全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与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很不符合。笔者认为,目前的语文教学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拿出勇气大胆积极地进行探索,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语文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一、幽默教学,快乐无穷
幽默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识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的一句笑话,可能突破学生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一则幽默,可能让学生改掉长纠不正的坏习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可能把他的某种情感传给学生。好的情感传给学生,就能使学生兴奋,激起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就可以使学生努力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由此看来,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金钥匙,我们不可不精心待之。
如:笔者以“尝试”为题目让学生写作文,一个学生写得很成功,写他帮父亲到地里尝试浇水,有所感悟。但他的开头却是一句歌词:“咱老百姓,今儿个真高兴!咱老百姓,今儿真高兴!真高兴!”后来,笔者在班里宣读这篇作文,刚一开口,就模仿谢晓冬的音调唱了起来,一下就引得全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笔者继续往下朗读作文,其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探究中共享丰硕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远比教给其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冲一时之饥,而渔却能饱食终生。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笔者注意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景。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学《范进中举》时,笔者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的学生的疑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从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从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重点人物(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分小组加以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参与合作探究,创造出浓浓的师生情,师生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共同分享合作探究的丰硕成果。
三、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把竞争引入课堂,一可使学生培养竞争意识,便于今后更容易适应社会,二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竞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桌比赛、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朗诵比赛、口答比赛、速度比赛、准确率比赛各种形式,不一而足。笔者在教《宋定伯捉鬼》时,课前下达这样的指令:“看谁第一个能背诵全文。”指令下达后,同学们使出浑身解数,有边读边想的,有边提听边背的,教室里也异常活跃,其中有个同学仅用12分钟时间就能背诵全文,由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更新,教法的改进,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应改变过去让学生死记硬背,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学气氛,想方设法利用早读、班会、晚自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培养能力,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开辟一片新天地。
1.一分钟讲话,逼其开口
所谓一分钟讲话,即每堂课有三位同学,每人讲话一分钟左右。内容不限,可以是新闻消息、名人轶事,也可以是知识介绍、格言警句,三位学生讲完后,有教师或学生进行三言两语的简评。一分钟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写作内容,因此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2.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把自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讲出了,讲的内容可以是国内大事、科学知识,也可以是轶闻趣事,还可以是读书心得或某书的评论。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又能推动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3.开辩论会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当今的热点新闻或可供辩论的课文作为题目,提前把题目告诉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例如笔者在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男女双方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课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列举了许多古今中外及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辩论结束后,评出优胜小组和最佳辩手,并给予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4.举行模拟大赛
可以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可以模拟记者采访,可以模拟招聘应聘,也可以模拟课文中某个人物的衣着、对话、动作等,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让学生模拟孔乙己的衣着,满口之乎者也的话语,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既帮助学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扩大课外阅读量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语文教学要真正提高读写的能力,光学课本远远不够,必须扩大阅读量。为了应付考试,有的教师只讲几本篇目。对自读课文不闻不问,更不要说让学生读课外书了,只有多读,才能博采众长。课外阅读,学生要有自由涉猎的领域,教师也应进行系统的指导,还可以开设阅读欣赏课。无论采用哪种阅读形式,都要注意读写结合。有指导性的课外阅读,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美的熏陶。
六、走出课堂,接近生活
语文教学不光是纸上谈兵,在学习课本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充分地接触社会,贴近生活。要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听、去说、去观察。适当地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去参观,去体验生活;到大自然中去进行美的熏陶;还可以适当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自然现象,风土人情,科技进步,感受时代气息,从生活中学习生动、鲜活的语言,并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以作文的形式写出自身的感受,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社会阅历,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我们只有积极地进行思考,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更新教育理念,集思广益,语文教学定能走出泥沼,开辟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2]彭欣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09(5).
abstract:chineseteaching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reformshouldchangetraditionalteachingpatternandmotivatestudents’learninginterestbyvariousformssoastofullyimprovestudents’all-roundqualityandbreakanewgroundforchinese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