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模板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一
知识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
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一课时
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
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
三问
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
三思
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
下令——三种赏赐
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
强国——“朝于齐”
(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
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
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
“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
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
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规劝齐王;类比巧妙,入情入理,态度诚恳,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随后广开言路,使齐国大治。
读罢全文,邹忌足智多谋、善于辞令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现代社会里,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邹忌讽谏齐王的经过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 先要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这世上有谁不愿意听漂亮话的?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臣良相因直言进谏而惨遭杀身之祸!比干剖腹掏心,伍子胥赐剑自刎,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受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邹忌之所以能够讽谏成功与齐威王的善于纳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话说齐威王即位之初,贪图享乐,沉湎于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纷纷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废,国人不治。后来他幡然醒悟,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终于使国家逐渐强盛起来。试想,若是当初齐威王凶残暴厉,听不进任何意见的话,说不定邹忌话还没说完就身首异处了。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也一定要先了解说话对象的性格特点,选择最佳的说话方式,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就会“对牛弹琴”。更有甚者,还可能产生新的矛盾。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要抓住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譬如对于心思粗犷、大大咧咧的学生,我们在批评时就可以直接一些,而对于比较胆小、脆弱、敏感的学生,我们则要尽可能委婉些,防止过度刺激对方。
2、 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说服力
邹忌拜见齐王时并没有马上谈到齐国的国事,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有多严重,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自己的妻子、小妾、客人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谈起,貌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让齐王明白由于种.种原因,人往往不会说真话的道理,继而谈到治理国家上来,齐王周围也有偏爱您、畏惧您,有求于您的人,这样类推,齐王您受到的蒙蔽一定很严重了!这样就让齐王心悦诚服,并决定广开言路。
现身说法在很多情况下都十分有用。譬如《孙权劝学》一文中,孙权为了说服吕蒙从师学习,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最终促使吕蒙认真学习,也就有了后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成语。
3、 将大道理寓于日常小事中
一般人对身边的日常小事总会容易关注,容易理解。邹忌正是认清了这点,于是把治理国家的策略(大事)从家常小事谈起,这样就将深奥化为通俗,为咄咄逼人的锐气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衣衫。这种说理的方式给忠言包裹了顺耳的糖衣,更易于被听者所接受。譬如一个女生的坐姿很不文雅,但她自己还没意识到,只是觉得翘起腿很舒服。这样,你如果跟她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必须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话,她一定很难理解,因为这些都与她太遥远了。但如果你对她说,上课时老师若为了图舒服,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手捧一杯茶的话,学生会怎样想。相信这个学生听到这里一定会有所感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对。为什么?因为这些都与他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呀!
4、要点到即止
再好吃的东西吃多了都会腻,更何况是批评话呢!邹忌深知齐威王是个纳谏从善的明君,只要把“王之弊甚矣”的道理给他点破,接下来该怎么做,他自己心里自会有一把尺子,无需赘言。可不是,齐威王听到邹忌的建议后,立马下令按进谏的方式,分三个等级进行奖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最终使齐国出现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繁盛景象。在我们周围,也常常有这么一种人,说得唾沫横飞,但听者却是呵欠连天,谈话的效果一点没达到。话不在多,点透即可。否则,一味地长篇大论,把别人当小孩子一般看待,只会让人心生反感。
总之,一句话可以让萍水相逢的人从此成为朋友,也可以让形影不离的好友从此分道扬镳。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好好掌握沟通的技巧,催生更多的友谊之花。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三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喂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四
邹忌以小见大妙谏威王,威王虚心纳谏,下令劝谏有赏,自始门庭若市,后赵魏韩燕纷纷朝拜齐国,齐称雄一世。
威王的举措实为开明圣举,通过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渐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见无以言,四国纷纷朝于齐。这些惊人的成就足以告诉我们:“从谏如流,巧善自我。”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曹军。别人的意见像细微的沙粒一样放进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样将其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绍这般人便会口吐沙子,破口大骂。
往往意见就像子弹精准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见就是对个人的清醒明亮的镜子,引人深省,发现不足并改正。
“满招损,谦受益。”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
位卑可以令其尊,学少可以奋其盛,而虚心接受意见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易失而不易得。这恒古不变的常理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五
在初中的教科书里,有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主人公邹忌三问妻、妾、客,与徐公比美的故事。
邹忌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的自知之明。即使妻、妾、客都说邹忌比徐公美,但邹忌并没有盲目自信,他能保持清醒的判断,从而悟出了治国的道理。
生活中像妻、妾、客的人比比皆是,人们总是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会对我们说出真话。这时,我们就要让自己保持清醒,正确看待自己,不会只看事物表面。还要广开言路,对于他人的建议,好的要接受,不好的就要摒弃。这样,我们的境界才能更升一层。
邹忌悟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后,又向齐威王进谏。他没有直接说出齐王遭受了蒙蔽,而是由小及大,以家比国,由自身的经历进行类比推理,让齐王更能接受。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委婉得体。
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没有考虑对方以及周围人的感受。像这种人,或许别人在表面上会和和气气的,在心底里却把这人骂了千万遍。所以,即使我们要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也要委婉一点,过于直率,只会让所有人心里都不好受。
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还要敢于且善于提出自己的正确看法,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等请教,并能够认真听取和采纳其正确意见。做到了这些,那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一定会少走许多弯路,让人生的旅途变得更加顺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六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讨论明确]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
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整齐善于进谏
三参差乐于纳谏“三”
比、赏、变哲理自知之明
四、训练设计
(一)选择题,指出下列各组中,与例句加点字意义相同的项:
1、邹忌修八尺有余
a.外结好孙权,内修政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臣修身洁行数十年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主
2、朝服衣冠,窥镜
a.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d.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b.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二)判断题,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门庭若市”的“庭”与“拜送书于庭”中“庭”的本字不是同一个字。
b.“纳谏除蔽”的“蔽”不是“兴利除弊”的“弊”。
c.“暮寝而思之”的“寝”,在古文中同“睡”、“眠”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躺在床上睡觉。
d.“地方”在本文中是两个词,“地”指领域、领土;“方”是周围或纵横,修饰后面的“千里”。
(三)背诵题(生源好的班级,当堂背诵)
1、先用半分钟时间,背诵第四节。
3、用八分钟左右时间,全体背诵第一节[先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读,再交替一句一句背,造成对话式情境(老师可充当解说)最后全体背诵]。
4、全体同学背诵全文,或抽查背诵全文。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打猎用的凶猛的鸟),买一凫(野鸭子)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鹘,可以猎兔耳,乃鸭也?”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运用拟人手法,说明要有知人之明,用其所长,才能人尽其才)
(五)作文题。任选一,课下完成:
1、善谏与纳谏2.自知之明与知人之明
附:客观题答案
(一)1、d2、c3、b(二)c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七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当邹忌提出合理建议后,王曰:“善”乃下令。最终居然“虽欲言,无可进者”及“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最终达到“战胜于朝廷”。为什么齐威王不用军事力量就使敌国畏服?因为他纳了邹忌合理的“谏”,所以要善于听取合理的建议。
齐威王的不足很多,以至于刚开始“门庭若市”,但他纳了邹忌的谏,又听取了臣民的建议,最后终于使内政修明,战胜于朝廷。齐威王纳谏,唐太宗也同样,唐太宗任姚崇为宰相,虚心听取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最终达到贞观盛世。两个统治者为什么不像商纣王葬身火海,或是楚怀王客死他乡呢?因为他们善于纳谏,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懂得完善自己不是一意孤行,自高自大,所以说善于听取别人合理建议是多重要。
中对》中的荆州、益州的重要,孙权可结为外盟而不可图也等,但为什么其子刘禅却很惨呢?不管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他都全然不顾,一意孤行,使蜀国不复存在,这就是不善听取意见的结果。可见善于听取合理的建议多么重要。
塞纳克说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的人同样错误。”因此,我们不能逢言便听,失去主见,这样反倒会失败的更惨。所以只有像齐威王听取邹忌合理建议一样,才能达到“虽欲言无可进者”的最高境界。
可见,善于听取合理化建议多么重要,我们要善于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注释篇八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最喜欢听《凯叔讲历史》,对这句话可以说耳熟能详。最近学了篇文章,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近妈妈在教我《战国策》里面的文言文,里面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让我陷入沉思中。这个故事讲的是:邹忌照镜子,分别问他的妻子、小妾、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均回答:“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后来邹忌见到徐公,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并发现了问题:“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于是邹忌将这件事告诉齐威王,并指出:“大王受蒙蔽一定更厉害了。”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勇于纳谏,没有费一兵一卒,使得齐国战胜于朝廷,成为了战国七雄!
这个故事不少人赞扬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且有方法,而我更欣赏齐王纳谏的心胸。“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多少成王败寇均成败在能否纳谏上。三国期间,官渡之战,袁绍不听田丰等献计,在多10倍曹军军力的情况下,大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在重要时刻均采纳诸葛亮妙计,从而鼎立三国。楚汉相争,力量弱小的刘邦积极听取萧何、张良、韩信的意见,做出正确抉择,建立西汉大业。反观项羽,刚愎自用,不听范增意见,四面楚歌,吴江自刎。唐朝时期,唐太宗纳魏征之谏两百多事,从而贞观天下;唐玄宗任姚崇、宋璟为相,广开言路,开创开元盛世。而后不听张九龄的意见,对狡诈的安禄山仍重用,导致“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衰败。
再看我们寻常人,海伦凯勒失明后自暴自弃,若不是听取苏利文小姐的意见,如今作家的名单里还会有海伦凯勒的名字吗?现在我们正处于青春期,都会比较的叛逆,父母的话不怎么听得进去,其实那都是前辈们积累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给自己的意见,汲取别人的智慧,海纳百川,使自己走向成功,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