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精选9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学生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是祖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的成才直接关系到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而今,正处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是青年一代重塑价值观的年代,为了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加强教育和引导。文学院实践队开展了一次对文学院及文理学院(本部)学生的思想状况的调查活动。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主要涉及生活、学习、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及心理品质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思想健康状况总体上情况比较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调查发现文学院学生具有一定人文素养,能秉承文人的气质,在日常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较好,而文理学院的学生较文学院表现相对较差,突出表现在日常行为规范及修业文明这两个方面。同时我们还发现当代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以致原有的道德判断标准,是粉念出现了动摇的倾向。
1、生活习惯
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有语言文明、行为文明、网络文明,调查发现80%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 90%以上的同学在食堂,开水房能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这说明绝部分同学的某些生活行为习惯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19%的同学有上网浏览不健康内容的经历,67%的同学为了赶时间而踩踏草坪,65%的同学有丢热水瓶的经历,这说明学生在某些方面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不严,存在一定的缺陷。
2、学习品质
学有着其特的教育特点,相对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给当代的学生提供了充裕的自我发展时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隐患和问题。众所周知,学的学习靠的是自觉,过多的课余时间使许多从严格管制的高中出来的学生们迷失了方向。关于学习品质的问题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有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自主学习情况、课外活动等。调查显示文学院有81%的同学能按时上下课,其中文学院有7%的同学经常迟到早退,文理学院则只有67%的同学能按时作息;在课堂纪律方面,23%同学经常自己做自己的事或者打瞌睡,75%的同学偶尔也会,这说明,学生中存在以消极对待学业的同学。当问及去自习室或图书馆的频率时有47%的同学一周去3次,45%的同学都少于3次,这说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在“你对什么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感兴趣”一题中,有69%的同学对文体活动感兴趣,37 %的同学对学术活动感兴趣,有14%的同学对科研活动感兴趣. 可以看出,文学院学生对文体活动及学术活动也有很高的热情。从总体上分析,文学院学生的自觉性普遍高于文理学院,而且两个院的多数同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在道德品质方面的调查主要包括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在“如果一件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有85%的人都做过,你会做吗?”一题中,有13%的同学表示一定不会做,这可以映出一部分学生能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为人处世有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部分学生没有正义感,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回答“见到认识的老师是你会?”的问题时,33%的同学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更多的同学择选了“视情况而定”,这可以看出,学生尊师重教的意识很强,能做到尊敬师长。在问到“是否在学校上当受骗时”60%的同学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事后多数人也是忍气吞声,这说明我院学生法制观念淡薄,缺少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对价值观的考察中涉及的问题有助人为乐、对身边不文明行为的评价,公交车上的让座问题以及对目前社会道德的认识等。调查发现有46%的同学表示会乐于助人,7%的同学想助人但怕惹麻烦 ;在对“看到有人打架或者是在路上骂时你的态度”的回答中,60%的同学认为自己会瞧不起这些人,觉得他们没素质,32%觉得这是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公交车上看见有需要座位的人而身边的年轻人又不让座位时,你会?”95%的同学都选了“觉得年轻人应该让座,但只是在心里想”这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已较成熟,但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在对个人思想品德的认识中56%的同学认为个人思想品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很苍白,这说明有超过半数的人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遵循公认的道德准则。
对心理方面的调查主要是从是否有心理问题和学习生活心态入手的。调查显示在多数时间里, 60% 的同学的学习生活心态是很平常, 20%觉的无聊,生活没什么意思,18%积极向上,觉得生活充满希望。从调查数据看,我院学生人生追求的基本心态还是积极的,立志成材,全面锻炼,争取有所作为是他们人生观的基本点。但是,也存在很一部分同学觉得生活很平常,从侧面映出了这些学生被动的学习心态。心理品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问卷中有一道直接映学生心理状况的问题,其中7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不过部分学生在多数时间里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调查中发现,随意踩踏草坪,拿他人的热水瓶的行为是比较常见的,生活中的小事不仅能真切映一个人的思想状况,还能判定这些学生的思想立场不坚定。在涉及比较的利害关系时,这部分同学有可能对自己要求不严而做出有损人利己事。在学习的问题上,也存在以游戏化的心态对待的。在学习生活品质方面最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学生没有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求自己,缺乏应有的自律,此外学术意识和科研意识不强。这与学生在行为文明和修业文明上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为以后在对学生在语言文明、修业文明、等方面的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的价值观是可以肯定的,但在价值观被高度浓缩的时代,很多同学出现了信仰危机,道德的判断标准出现了动摇,映在问卷中则是有8%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骂或斗殴没有什么不了的。
在心理品质方面,多数学生有很的心理波动,有偶尔的心理困惑,觉得当今社会压力太。此外,浮躁和很强功利心理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校的教育不利于自律能力较差的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如“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所说,草坪上的“路”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周围的环境影响,加之潜意识中的不重视,学校又没有适当引导,这就导致学生在许多日常行为方面出现了低素质化。在“你对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看法”一题中只有15%的同学满意,77%的同学认为一般般。可以看出,学校在对学生思想行为健康方面的引导比较欠缺。
社会环境没能给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提供条件。由于我国开放三十年的时间里压缩了西方同等时期几百年才形成的价值观,社会上主流价值观的扭曲变形造成了学生对到的力量的不信任。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在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汹涌而来,一贯提倡的道德风尚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逐步融合,作为吸收外来事物最迅速的学生也经历了从茫然无措到兼收并蓄的过程.难免会感觉到社会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似乎每一个人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人。学生们发现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年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是几代人的道德沦丧,这也才有了高达56%的同学认为道德重要但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很苍白的结果。调查中还发现有60%的同学有被骗的经历。学生涉世未深,在他们作学生时从社会上得到的很可能在走上社会后回报给社会。
学生,国之未来.扫除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让学生自身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素有小社会之称,但教育学生的主要职责依是在学校。为了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修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包括在校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高个人修养创造有利条件。
学的特殊环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存在压力的,出现矛盾心理时适时的心理引导对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有很的促进作用。心理辅导的范围应该扩,不仅要面向自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还要面向自认为心理健康的学生。讲座、召开班会等形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学生对当今社会不公等问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在这一点上学校主要应该从给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途径方面着手。学生的视野,看问题的前瞻性都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学校在这方面的引导是不能忽视的。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xx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从20xx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下面有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调研背景: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这个问题成为需要中央领导重点解决的问题。的确,全球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已经是超过半数的企业蒙受损失,毕业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为了更好的帮助我校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现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调研思路:参考已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调研”,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分析: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见第2、19、14、25题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见第5题
3、与是否专业对口,见第7题
4、地域意愿,见第10、11题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见第16、17、20题
2、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取(包括获取方式和程度两方面),见第8、9题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见第3、6题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见第4、15题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含要求学校校,见第21、22题;要求自己,见第23、24、26、12、13题)
通过对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问题的调查,我们希望分析出我院毕业生对就业的选择、认知的程度以及作为院方应当做什么样的工作来帮助毕业生应对就业问题。
一、热能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2%,其中选择就业的占51%。特别注意到有9%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11%的同学选择出国留学。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研究生毕业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2%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15%的同学坚决不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13%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工作待遇和发展机会要大。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他选择比较平均,没有人选择自主创业。对于首份工资75%同学选择1500--3000,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5%,不关心的占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校就业网站和网上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各占17%,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52%的同学没有签约任何单位,只有6%。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25%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30%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28%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交流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四成认为需要资金36%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二、环境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有七成同学选择就业,择业观念方面,69%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没有人愿意一步到位,虽然很少有人选择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学渴望更好的教育环境。25题中,八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有21%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选择各个方面的同学人数很平均。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高达61%,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广州深圳,没有人愿意回到生源地。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更好的学习机会,其次则是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对用人单位的意愿:性质方面,国有企业、民样大型企业是同学们的首选,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门、民营单位不被同学们看好。对于首份工资六成同学选择1500--xx,没有人选择800--1000。
2、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17%,不关心的占11%,了解比较少的共有74%;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网上相关信息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19%,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学员就业网站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7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81%的同学没有任何签约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五成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有32%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49%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处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在校参加技术锻炼机会少、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实践经验少。
三、建环专业
1、毕业生设定的目标或愿景
1)对未来的设计或愿景:毕业生未来选择的大体方向是考研、就业两个,共占78%,其中选择就业的要略高一些。特别注意到有10%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共有43人选择考研,对于选择考研的理由,多数人是因为缓解就业压力、学术深造。择业观念方面,83%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选择考研。25题中,九成的同学可以接受最差的机会。
2)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只有4%的同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余都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没有考虑过。
3)与是否专业对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学以找到工作为第一目标,对于专业对口性不很关心。
4)地域意愿: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学们的首选,其余依次为东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学没有固定意向。对于地域的选择,同学们的首选标准是岗位的多元化和发展机会要大,其次则是工作待遇和国际化水平。
3、信息获取方面:就信息获取的程度,对于我校就业政策很了解的人占27%,不关心的占9%,了解比较少的共有65%;就信息获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选择并且方式很多样,其中通过学院张贴通知公告获取信息的人最多,占24%,其它方式如辅导员老师通知、、学校就业网站、就业市场招聘广告等都有人选择,但人数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毕业生对就业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62%的同学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有实力找到工作。
4、应届毕业生就业实际情况:有76%的同学已经签约了3个以上的单位
5、应届生的反思、经验:对学校,四成的同学需要职业生涯规划辅导,16%的同学需要区域与行业发展形势报告,只有16%的同学需要就业常识和应聘技巧或求职心理辅导,因而有37%的同学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意义不大;对自己,不同的同学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不同,分布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质是沟通协调能力和自我学习提高能力。对于想要自主创业的同学,五成认为需要资金五成认为需要能力和经验。大多同学讲毕业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归为就业人数太多、金融风暴、实践经验少。
一、纵向比较
对于热能专业,目前仍有过半的同学没有签约就业,有的选择出国留学或考研。除了金融风暴对于产业的影响,大学阶段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招聘信息、区域产业发展信息流通不畅也是主要原因,同学们在学校训练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得的专业职业证书并不如交流沟通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重要,特别是同学们并没有在大学期间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对于环境专业,与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学没有就业,其中多数选择考研,另外多数同学认为自己欠缺数据出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较低。对于建环专业就业,同学们的就业率突破七成,但仍认为学校的就业信息支持比较匮乏。
二、横向比较
1、比较实际就业情况,建环专业的同学就业率最高,其次为热能和环境,其中环境专业的同学考研人数最多。2、在大学期间,有自己职业规划的同学不足三成,其中环境专业最高为21%,其余同学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认知。3、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同学们的普遍认识实现就业后择业,能够接受工资待遇较低的工作,专业是否对口已不再成为同学们择业的首要标准,国有企业依然是同学们的首选。4、归纳同学们的经验教训,学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间职业规划教育的普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首先需要重视的方面。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应当在职业规划教育、自主学习教育、实习实践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强工作;作为同学自己,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早作准备,认清当前的外部环境,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到理想与现实的交汇点,通过提高自己的各项素质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本文目录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2) |
返回目录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3) |
返回目录
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摘要: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本文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政策,调查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发现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始较晚,提供的服务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发布的信息不够齐全,指导的手段也较为单一。因此急需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效度、知名度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切实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调查报告
我国高校从1999年起开始的扩招,如今已达十年之久。虽然到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大幅超过当年预计的占适龄青年15%的目标,但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却给每年的就业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
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到了2010年6月这个数据已经超过630万。然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没有随之一路上升,尤其是2007年甚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就业率从2006年的77%下降到2007年的70%。再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0年7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涨幅并不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就业指导的工作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学校就业指导的发展中经历了安置就业的择业指导和生涯辅导两个阶段。1908年创建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之前,英美的少数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已开始尝试就业指导。20世纪20年代波士顿地方职业指导局并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化的师资培养,推进了学校的就业指导运动。20世纪50年代之后,受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影响,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学校的就业指导开始了专业化、规范化和课程化的发展。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2002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教学[2002]18号),要求高校建立并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机构。根据教育部要求,2008年起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必须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接受就业指导教育,规划职业生涯。
可见,就业指导工作在不同国家和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就业指导的对象、性质和所指的含义略有不同。本研究定义的就业指导工作指的是目前中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从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择业到规划学生发展的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相关的理论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例如美国波士顿大学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教授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在我国应用最多,又称人-职匹配理论,他指出选择职业是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特质)与职业对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结果。另外还有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伊莱?金斯伯格(eliginzberg)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等。其中在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
1.调查地点的选择。本研究是在y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
2.调查样本的结构。根据研究的目的,考虑到实际调查的可行性,作者将研究对象界定为在校内的学生,毕业班外出实习和找工作的学生暂时没有涉及到。
3.调查对象的抽取。从各院系随机抽取了五个本科班,两个研究生班,并由这几个班级的班干部随机抽取本班在校同学作为调查对象,由于选取调查对象时所依据的标准只有在校内这一项,如果忽略极端偏差情况的发生,可认为本方式接近于随机抽样。
4.问卷的编写。本调查研究所用问卷采用的是自填问卷,根据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参考,一共设置了28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搜集被测者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被测者的性格特点、自我认知状况等。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涉及到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始的时间、指导的内容、工作人员服务情况、产生的效果等方面。提问方式主要是不定项选择题,被测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勾选答案,若有补充则在空白处填写。
5.发放问卷。调查问卷不记名,由被测者带回填写,写完后回收。调查时间是2011年6月下旬,实际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90份,其中58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6.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详见表1。
1.对就业指导的需求。
如表2所示,目前大学生有超过百分九十的比例是需要专业就业指导服务的,并且有绝大部分学生(超过9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清晰,有少数学生甚至没有规划。因此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或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学生们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接受就业的指导,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期望从大学一入学甚至高中起就开始接受指导。看来,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不仅很强烈而且很迫切。
2.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仅有6.9%的同学认为及时和10.3%的同学认为齐全;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的评价中大部分同学态度中立,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接触这些工作人员的机会很少,也没有渠道知道工作人的资质如何,因此很难做出过多的判断。
另外,在接受过就业指导的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认为得到的帮助很大,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只得到了有限的帮助。没有接受过具体的就业指导的学生比例也是不容忽视的。
3.大学生择业的现状。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得出,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信息的来源和就业技能、观念、知识的来源大都首选书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获取信息这个渠道却被排在了后面。
学生在求职中遇到的困难,排名靠前的几项都是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来改善的,也正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做到的重要工作内容。
4.对就业指导内容与方式的期望。这部分的内容在调查问卷中也设计成多选题,因此只统计得票数,并将各个选项依据得票有多到少进行降序排列。
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期望还是很大的,其中最大的希望还是提供就业信息,其次是应聘技巧。而且大学生对提供就业实践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
关于指导方式,大学生对目前普遍开展的专题讲座的形式并不十分感兴趣,大家对方式的选择还是十分丰富的,可见,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还需要更加灵活、生动和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形式。
另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让被测者畅所欲言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被测者提出的看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的需求和社会需求把握不准确,没有起到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对这项工作的宣传也不到位,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够。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着十分迫切的需要,大学生对这项工作的期望也是较高的。高校如果能够进一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当然,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针对前文叙述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1.就业指导工作应尽早地展开。建议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开始基础的就业辅导,至少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介绍一些就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心中有数,提早做好准备。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只停留在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应聘技巧等表面的工作上,没有专业的高素质工作人员为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或者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若能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系统开展这项工作,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光靠几个部门工作人员来展开,也不能停留在单一乏味的方式和手段上,可以借鉴前文提到的实战演练、互动沟通、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等学生感兴趣方法来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达到的效果。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息透明度。虽然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切实地展开自己的工作,但是由于宣传的不到位,造成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并不了解这项工作,也不了解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可以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印成小手册,通过班委、或者以宿舍为单位,主动向大学生传播这类信息。
最后,由于本次调查的时间有限,样本只选取了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调查问卷只是一个学期的数据;数据分析的手段也有限,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的结论。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 僧多粥少 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 漂浮 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 就业难、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为x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 就业难 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 有内涵 。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 双向选择 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 就业难 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九
有时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我们要经常写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阅!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