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演讲稿(精选9篇)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一
——从供求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发展与就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像是刚刚孕育成熟的生命一样,迫切的希望可以很快融入社会来一展自己的抱负,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刚刚过去的20__年,大学生就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求职大学生与就业岗位呈现僧多粥少的态势。除了就业岗位少,缺乏工作经验和大学生自身心态不端正,都是挡在大学生就业之路上的拦路虎,同时大多数人都希望到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工作,到收入高且体面的政府、银行等部门工作——这显然与社会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我们先通过与中国极其相似的俄罗斯,看看就业情况。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但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20__年,仅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统计的登记失业的人数为173.5万,与20__年相比增加了近4成。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估计当年约1/7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困难。
不介意放弃所学专业从事其他工作——他们往往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再学习和再培训。不介意回到家乡或者其他中小城市工作——既降低生活开支,又可以照顾家人,更重要的是——顺利实现了就业并走上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道路。
中国大学生的发展与就业问题究竟怎么样呢?。
目前企业在大学毕业生中招聘到满意的技术和管理员工越来越少,即使企业能招聘到专业合适的大学毕业生,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职业培训,为此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然而,如果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改变这种困境—这种合作双方能把技术,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因素成功地与高等学校教育要素相结合,进而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员工.因此,高等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很有必要.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把大学毕业生完全纳入失业保障范畴.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把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完全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保障范畴.建立的社保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工作大学毕业生的补贴和奖励以及作为大学毕业生失业救济金.
大学生应增加在校期间实习的经历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通过在网上做的调研,超过90%的公司会更看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些实习经历。在学校的时候,最好能够争取在寒假、暑假增加自己实习的经历。大学生先要明确方向,并做好从最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放低要求是今年的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对待。大学生应该眼光向下,脚踏实地从基层干起.
90年代的大学往往被描绘成象牙塔,那时侯的大学生由于分配制度解除了后顾之忧,他们或挥斥方遒或自命不凡。而新世纪之际,刚杀过独木桥的他们跨进校园,却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业双向选择了,进校园就得想着找工作.
大多数学生会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四处出击,再优秀的人也不会等待。天之骄子的说法早已被pass,再抓着这朵云彩不放,早晚会跌死。现在就是把自己作为商品推向市场,天之骄子的冠冕堂皇早已被市场经济的洪流冲到了太平洋。”
大学生是市场经济下锤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的特点,竞争是描述他们的关键词。但过分强调竞争而失落传统的温良恭俭,会对长远的发展不利,自身的商品化,难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近视”现象。打上市场烙印的这一代大学生,踏入社会后会推动市场经济快速前进。
双向选择必然导致竞争,竞争意味着优胜劣汰。一些毕业生认为专业太冷,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在求职时很不自信。一个学历史的大学生其求职意向居然多达9种:记者、中文编辑、英文编辑、网络编辑、教师、广告文案、企业策划、导游等。他说,现在很多单位不要应届生,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很多毕业生把自己定位太低,女生表现尤为突出。自我定位过低与激烈的竞争有关。但不论竞争多么激烈,都应保持平常心。因为毕竟接受了高等教育,人文方面的修养和理论技能的掌握已比较完备,需要的只是社会经验的锤炼。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求职时饥不择食,必然带来所学专业和工作的“对口”问题。一般而言,所学专业毕竟是最熟悉的领域,从可持续发展来看,“专业对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步,求职时应强调对口,但不必非对口不可。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面对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所以这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是应该提倡的。但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全面中肯的评估,然后再对发展方向做出抉择。单项技能的掌握固然重要,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不容忽视。
很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冲劲很足,但往往不够塌实。这样始终适应不了社会角色,是求职心态不平稳的表现。好高骛远的人终要跌落红尘,为梦想而活的人总有醒来的时候。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一个适应过程,应尽快完成转变,积极认清自己的实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有一种说法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意思是说无论对什么事情,期望值都不要太高。因为事情的结果往往和所预料的有一定差距,要有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或多或少对求职都有恐惧感,胡湘明说,对陌生事物有恐惧感是正常的,正常人能够克服恐惧继续向前,而心理脆弱的人常退到“蜗牛壳”里。在“双向选择”时,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对大学生而言,学习需要能力,适应社会更需要能力。从校园到社会,这一步早晚要迈出去,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回避不如迎接挑战。勇气和自信是逐步培养的,把每一次成功当成下一次的开始。在求学期间就应积极接触社会,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如果因就业而产生强烈的焦虑不安,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的,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二
对此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对这个令人烦恼而家又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作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全国学扩招后,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使学生就业走向越来越难的趋势。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
1、供与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从总体情况来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场供需两旺,其中提供的职位数达到了二十四万余个,创历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场接待、登记的求职人数更是达到了七十七万余人次,这个数字里面虽然存在着有重复登记和已经就职而想跳槽的在职人员等情况,但仍明显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业压力巨。
为了促进广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政府所属的各级人才服务机构将在今年开展一系列的就业服务活动,包括每季度在省内人才网上召开的全省人才市场共同举办的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会和每年开展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进入高校开展校园招聘会,组织实施“一村一”、“三支一扶”、“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专项计划,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活动等系列服务举措。而高校毕业生则应该更进一步的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积极主极的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就业指导、见习实习活动,同时更深层次的转变就业观念,特别是转变择业地区观念,面向基层、面向量急需人才的困难地区就业,争取成功的迈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2、量与质逆向而驰,量稳质降十分明显。缺少训练良好的毕业生,将会妨碍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由于我国许多学毕业生缺乏实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语口语能力,妨碍了我国发展服务型产业,尽管我国学量扩招,每年生产出量毕业生,但从我国现在的制造型模式转向服务和研究型产业所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扩展业务,它们将面临着招聘高质量工作人员的困难。丰裕的学生中存在匮乏的知识,批量的毕业生,很少有人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务行业工作。
我国学生的教育模式使他们难以学到跨国公司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团队精神。学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化的、局限于书本的和老师传授的方法,英语教学对话能力也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
我认为,我国教育应当提高学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机制”,让毕业生能够学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我国需要在这个问题上想出对策。当然作为学生自己也应该宽泛的发展自己的见识。
3、冷与热分布不均,冷热两极差强烈。临近年底,中专毕业生开始进入应聘高峰。我近日走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到我市内一些中高职院校现已开始积极筹划零九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但受经济形势变化及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今年的高职生就业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
首先,物流毕业生过半专业却不对口。前几年,物流专业火得不能再火,在多数人的印象中,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专业往日风光不再,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办负责人坦承,物流专业已成就业最困难的专业之一。
去年某院首届物流专业招生时共招了四个班两百多学生,然而去年毕业之后,据某院流专业毕业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当初第一届物招生就业办统计,目前仍在从事与物流相关的职业的学生已不到四十人。为此,他们今年在招生的时候,仅仅只招了一个班。
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少物流企业业务量萎缩,为了节约经营成本,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往年幅缩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几年物流专业热,不少院校根据专业设置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量招收物流专业学生,几年之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太多,而市场需求不多。对于已经在物流公司就业的毕业生来说,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导致部分已就业的毕业生转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毕业生,工资待遇各方面与一般的普工几乎没有差别,且部分物流公司规模偏小,一些毕业生甚至沦落为仓管员、搬运工等,因此一些毕业生纷纷转向市场营销等领域。另外中高级焊工供不应求。在物流专业就业遇冷的情况下,部分新兴专业的毕业生却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例如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专业,基本上学校培养的人才每年都被企业提前预订。
据我调查市场了解到,一个模具专业培养出来的焊工,经过在企业半年到一年的实操训练,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专业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证,他们的月工资最低不会低于三千元。而这类人才一直颇受格兰仕、长虹等企业的欢迎,而随着广船等型央企落户我市这类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在我市的兴起,无疑需要量人才为其服务,为此,我市中高职院校纷纷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市场需求。
其他灯饰专业人才一将难求。但是在灯饰人才集聚方面,确实无法与它灯都的身份相称。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职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业的灯饰专业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据我了解,在部分中职院校中,与灯饰比较相近的专业就是五金电子类,但是基本上没有灯饰外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在各种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中,往往设置有五金电子类、灯饰照明类招聘专区,但是灯饰照明类应聘毕业生与企业招聘专业的灯饰人才存在着较的差距。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当今不少学生的口头禅。其实,造成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除了就业形势严峻以外,很多学生不愿“为生存而打工”、宁愿“为理想而待业”的思想观念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一因素。目前,高校毕业生多扎堆于城市,就业不均衡的现象依然严重。
当下,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应该适时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紧缺的地方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现在,最让我们担心的是,自己如果选择到基层工作,以后是否还有选择其他职业的机会,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毕业生,政府能否出台相应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从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为全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市政府结合我市实际,特别制订了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方案中制订的多项优待政策为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平台。各部门及教育机构也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政府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岗位就业,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失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之和计算。对于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相应薪酬或生活补贴。另外,对于到城市社区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五分;对到农村基层岗位就业并已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市、县级公务员录用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的,笔试成绩加十分;对经考试或考核到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服务满四年的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有很关系,另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落后于市场就业有关,更和当今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提供扶与补贴。
据我最近调查了解,截至目前,对于尚未就业的我市高校毕业生可在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按照相关规定将其纳入本地失业人员统筹管理,享受国家关于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劳动保障、教育部门和高校将把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及长期失业、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列为重点扶对象,积极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并由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库,组织力量实施职业指导。通过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利用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等多项扶措施,有效促进困难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三
当今社会处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如今又面临着金融风暴的问题,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式。为了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院社团协会特准备邀请香港兼美国热能的总工程师xxxx来我院讲座。
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当前商业形式,发展方向。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找到满意的工作,走向自己满意的人生路。
时间:暂定于10月25日下午六点半,因为那天是周日方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听到。
地点:本协会决定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天堂,而此次的讲座将会讲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希望广大同学们前来听讲座。
嘉宾;各协会负责人,院团委领导、主席。
宣传部:张贴海报宣传此次讲座。
外联部;邀请嘉宾前来。
秘书部:负责会场的考勤情况。
财务部;负责场内嘉宾的饮料水果等。
讲座的过程安排如下:
1、组织部;负责安排场内布置。(四点)。
2、讲座开始前准备一只优美的舞蹈,缓解台下气氛。(六点十五分)。
3、舞蹈结束有人宣布讲座正式开始。(六点三十分)。
4、讲座开始(持续一小时)。
5、讲座结束(七点三十)。
6、有会长送讲师出校。
7、有组织部与财务部负责整理会场的卫生。
策划大致如下;可又具体事情略加变化。
院社团协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四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 僧多粥少 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 漂浮 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 就业难、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为x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 就业难 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 有内涵 。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 双向选择 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 就业难 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五
中文摘要: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正文内容。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nn。
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5.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这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1.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可观的,随着高校并轨改革和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也逐年增长。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等于这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作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养的根本保证。世界民族进化的历史经验和个体发展实验表明,提高素质素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质量。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行。因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教育为重心,这就意味着,在经费分配上,要充分保证基础教育的需要。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相对老说还比较拮据,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教育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还应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也有其潜在的积极面,这是一种重要的预警信号。从大学生个人角度看,就业形势严峻将激发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从高等教育组织者角度看,他们也会由此醒悟到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将警世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1.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3.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
教学。
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一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高校毕业生状况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形势政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六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七
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x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八
仿佛世界上就我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理我一样。我会寂寞有时会很久很久一言不发……多年的朋友说过一句话:‘我们总是表面在笑却没有一次是有感而发、笑到心底的。’我想真的是这样突然觉得生活好累了解一个人好复杂……”;另一个说:“此刻为什么没有纯好人因为彼此之间失去了基础——信任。没有了信任在任何场合都要做到‘装’‘装好人’太平常都能够到达国际演员的水平”。“90后的学生没有选取的余地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的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一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在不易察觉的状况下构成了程度不同的如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情绪。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值得人们关注。”“应对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和父母的期许一些孩子对学习有着神经质般的紧张、焦虑和恐惧。这一点重点中学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焦虑比普通中学更甚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越重。”
一个高一学生说:“此刻,只要想到将来生活的困难、挑战,我就压力大,为以后而担忧”。“最近挺乏的,累死了!”。另一个说:“父母的期望很高,这也压得我们喘但是气,使我们也承受了心理压力。随着压力的增加,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不爱学习,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使父母对我们施加更多的压力,也会使我们与父母更加疏远,也有可能会更进一步激化我们与父母的矛盾,严重会出现争吵。”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然而又是极其困难的一个方面。透过改革,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在资料上如何继承优良传统,如何借鉴外国经验,还需要继续探索;在方法上推进速度过快,教师培训跟不上,地区差异关注不够,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负担加重,质量下降。这种教育改革不成熟,反映在90后高中生身上,焦虑水平和抑郁症状上升,自尊水平明显下降,显得问题比较突出。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篇九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对于现在满地一抓一大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了竞争的主战场。每一个大学生都是希望自己将来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且获得较高的职位以及薪水。其中绝大部分在大学期间认真的规划自己,刻苦的学习,希望用较高的成绩为自己毕业时博取的一份不错的职位和薪水;也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期间积极的参加校内甚至校外的各种活动,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丰富经历在毕业季也能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但是即使这样,自身不断的进步发展,就业现象还是相当普遍,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据有关调查说明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过剩了,相反,还是太少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这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很大方面的问题,低不成高不就就是个极其典型的例子。
调研得知近几年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到了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且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所以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距离6月毕业季也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调查应届毕业生们得知并没有都找到心仪工作了这么理想,不少应届生没有拿到录用证(offer),工作尚无着落。问了一个学长,了解到他们班一个班只有一半同学拿到offer。而且就业形势严峻最大的根本原因是“工作并不难找,难的是找到一个心仪的好工作。”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那么我们就业有哪些就业技巧。专家就建议尚未就业的同学先就业再择业,网络申请投材料,或多跑招聘会现场,加强与招聘单位的有效沟通,或许可提高求职成功率。就业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有些毕业生只考虑某家公司的某个岗位而放弃了其他能就业的机会,这是不可取的。还有就是在投递简历时注意信息的咨询、相关专业的对口、以及在面试时要注意的种种都是我们应该把握的技巧。
现在身处大三的我们还有一定的时间来完善自己,了解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实际充实自己,发挥长处,补充短处,也能使在面临就业的我们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在校学算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1)、培养良好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职业成功的基本保证,科学文化素质能帮助你更好的适应工作,身体素质是获得职业成功的物质保证,平时应该经常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了解自身生理素质特点以及不同职业的要求,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合理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生理的优势。此外审美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竞争中取胜的必备因素。当今社会的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增加了人们的心理负荷。所以拥有良好的心态、乐观自信、正确对待挫折的人才可能成功。(2)、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毕业后我们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社会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因素。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正所谓技多可防身。(3)、要有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很看重的一点是年轻人要有创新能力。(4)、培养责任意识:我们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好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5)、树立风险及竞争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科学分析,特别注意把不利因素考虑周全。正确对待“冷门”与“热门”职业,因为冷热总是相互转化的。做什么都应不安于现状,要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大学阶段努力积累竞争资本,为将来把握机遇。
作为准毕业生,我的职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一名道桥工程师。越早决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我们的就业准备越重要,听身边很多同学说,大部分人到了大四还在犹豫考研还是就业,这种犹豫无论对考研还是就业都没有好处。制定好了目标就朝着目标靠近,在校期间的重心是实习,学习也围绕就业相关的知识,成绩只要能拿得出手就行了,企业所看重的是综合素质。所以学好本专业外,还要为就业学习,也许到了离开学校了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再没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了。结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兴趣,考对就业有帮助的证书,在面试时主动亮出相关证书,相信对就业也非常有帮助。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与实习,这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了共识,大学生的简历中,没有实践经验的只要很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有规划的人生是最精彩的人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
在调研学习之后,我们无论如何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只有正确的摆对了自己的位置才可能更好的找到工作,明白自己的长处,知道自己的短处。不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也不过分贬低自己。然后是树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