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一等奖(优秀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一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3、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改的重要理论,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专题性页,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我除了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外,自己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有关资料,为学生制作了本课专题性页课件,内容包括: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读读画画、难点突破、课外拓展五个模块,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新课伊始,我出示詹天佑铜像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正视前方,目光炯炯,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样导入新课,直入课题,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检查学生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我让学生把课前查找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要学会把网络中繁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为自己所学所用。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在感悟“爱国”方面,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结合网页课件中教师补充的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出示网页课件),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
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我在网页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出示网页课件),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自主学习(出示网页课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出示网页课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百年铁路的发展状况,感受祖国铁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窗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二
本课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课文共有三节,第一节讲的是春天小树发芽了,第二节讲的是小树开花了,第三节讲的是小树对小鸟唱的歌。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大,希望自己长成大树后让小鸟在枝叶间筑巢。课文以朴实的语言,简明的节奏向我们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同时,结构的反复,叠词叠句的运用,让孩子们读起来琅琅上口。
1、会认“谣、摇、芽、召、唤、唱、歌、等、狂、倒、温、暖”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爱惜树木、保护环境。
1、识字是教学重点。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春天和大自然的喜爱、对树木的保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难点。
以读促思,重在体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得到了落实。对学生的想象和体会训练扎实。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先停下来拼一拼,拼准了再读。问:在读的时候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什么办法去认识它。
2.边读课文边标出课文一共有多少小节,并用横线画出生字词,然后自己反复拼读,把生字词读准。
3.同桌的同学互相认读画出来的生字词,对方读音不够准的要帮忙纠正。
4.开火车选读带拼音的生字词,再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全班读。
5.出示词语宝宝,让小老师领读,问小老师温暖的意思,让生说出温暖的什么,在指名生用温暖造句。
6.玩对口令游戏,师说出生字,让生说出这个字在几号。同桌互相玩,全体同学抢答。
7.指名读文,评读,自荐读。(他读的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可以超过他?)
1.读课文,你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反复读好,想想:读了这节,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你的收获。
3.检查,你最喜欢读哪一小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1)读了第一小节,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出了绿绿的嫩芽和树梢)小树长出的嫩芽和树梢,一定很可爱,小树也一定很高兴(指导学生看小树长出绿芽的图),你能把这节读好吗?指导读,两个“绿”字应读得稍重一点,加上摇的动作读。
(2)读了第二小节,你懂得些什么?(我明白了小树在春风里长出了红红的花蕊和花苞)小树长出的花蕊和花苞,一定很美丽,小树也一定更高兴了(指导学生看小树长出花蕊和花苞的图),你能把小树的美丽和高兴通过读表达出来吗?指导读,两个“红”字应读得稍重一点,加上小树在春风中摇的动作读,读出美和快乐的感情。
(4)角色表演朗读,学生扮演“小树与小鸟”进行对话。
1.谁能把课文准确、流利地读一读?
2.练习背诵,全班同学站起来加上动作背诵。
1、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笔画所占的位置,边书空边说说笔顺。
2.你发现了什么?
(比如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哪些部首你认识,哪些是新出现的?这些字是什么结构?你最快记住了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这个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些笔画?小组交流,互相说说。)
3.教师边念笔顺边在田字格里示范,学生边观察边在桌面上跟老师一起书空。
4.指导学生先描红,再独立书写。
5.引导学生互相欣赏,看谁写得工整美观。
1、多么勇敢,多么坚强的小树,它不仅保护小鸟,给小鸟一个温暖的家,还能净化空气,让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小树。
2、说说你将如何保护小树。
板书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三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四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 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 元第一篇是有道理的,由《春 》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
c、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 抓住“春天”的特点。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 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
b、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c、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 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目标
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 (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难点: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41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 春》的 模式:那是一段段的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的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容易累,老师教的更累。那是因为没有把学生 当成“学习的主人”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 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 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 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五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所见》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里的一首古诗。这是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了的一刹那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乡村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4行展现了两幅图画。第一句话体现《牧童行歌图》,第二句话体现《牧童捕蝉图》。全诗的最大特色是:对仗工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由远及近、动静结合。本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但画面上没有画出后两句诗句的画面。因此,在教学时,教师有有必要另外再出示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图画。
三年级学生的的朗读水平不高,理解能力有限,对古诗还生疏,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要让学生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一定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作为本诗教学的重点,把学生引入诗人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从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定为本诗教学的难点。
i、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并根据古诗展开联想,编写一篇小短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l、直观教学法: 2. 图文结合法: 3. 质疑法:4.以读代讲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充分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新颖的形式,精彩的画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我图文对照,让图中的情境美和文中的语言美统一再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1、看图听音乐,领会诗意
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优美的音乐,教室班画两幅图。为了引导学生埋解古诗中前两句的意思,在学生朗读完古诗之后,我用多媒体展示《牧童行歌图》,接着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画,上面都画有什么?你们都听到了什么?他唱的歌怎样?他此时的心情如何?假如你是牧童的话,你会有怎样的心情?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展开想象,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口语能力。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诗中,同时随机埋解"牧童、振、林樾"等词,口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然后板书这两句诗句,接着范读,小组读、个别读、全体读。从中理解诗意,培养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2、图音并茂,激发兴趣 我又用多媒体展示鸣蝉,你们听到什么叫声?相机理解“欲、捕、鸣、”的意思,口头说出“意欲捕鸣蝉”之意。为了再引导学生口头说出最后一句诗句的意思,我又设置了这样的提问:你们还听到牧童的歌声吗?这时他的表情、动作怎样?相机理解“忽然、立”。要是你们在场的话,会怎么做?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反复吟诵,体会意境 古诗有它独具的音乐美、节奏美;成功的朗读就是用有声的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我先要学生听录音朗读古诗两遍,让学生学习专家的朗读技巧自由放声地朗读,鼓励学生主动起来朗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朗读。好的给予肯定、表扬,促进他们的上进心,加强他们的荣誉感。让个别学生扮演诗人配乐吟诵全诗,最后全体朗读,把诗人的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受到大自然的陶冶。
4、古诗联想,开阔阅读 通过让学生从已知的古诗中找出和本文表达的情景相近的古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意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5、拓展思维,语言训练 流畅而有层次的语言表达是语文的训练的重点。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含,加以丰富的联想,最终目的是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朗读是语文课不变的主题。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因此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初读--品读--悟读--精读--美读-赏读”这样教学的主线。让学生从读中品悟;在品悟中读出精彩;在精彩的朗读中读出古诗的美;在理解古诗美的基础上去欣赏古诗、品味古诗,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中的美,进而为生活创造美!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课前我准备了优美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片以及生动flash动画,目的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完成板画也让学生深入感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引导学生通过对字的探究和词的挖掘充分感受古诗的文字美和语言美;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配乐朗读让学生带着古诗走入意境,感受音乐来理解古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音乐美;flash动画的播放,使学生一下子走进古诗,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了可爱的小牧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为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课结尾处我设计了扩展阅读,让学生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美”。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六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识字课教学的一些认识。接到林老师和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识字教材进行了一次总体的回顾。识字教材编排的形式是归类学习。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如学对韵歌、数量词组、成语、谚语中进行识字,这样的归类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汉字,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等,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另一类是对学习汉字的场所进行了归类,如《菜园里》、《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识字课的编排,其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汉字,还渗透给孩子一种识字的理念:即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宝地,生活中时时是识字的良机。而教材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归类却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册的识字课《口耳目》和《日月明》中进行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归类,而对于形声字这个字类别中最大的一类却没有编写成独立的识字课来教学,只在几个语文园地里出现。我觉得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缺憾。识字课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探究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认识分析了字的一些现象,学生就能习得一些识字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许多低年级老师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头痛的问题。教材编排是归类编排,但每一课要求认的字很多,却又很分散。
再如教材第二册《识字四》是一首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句中涉及到的动物都是虫字旁的形声字,假如这节课就认这几样动物的名字,再写其中几个常用的,那老师教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认的字偏偏又加进“展”、“运”、“网”这三个字,要写的除了“蚂蚁”两字外,就都不是虫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字可以适当地推迟或提前教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教起来更顺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的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一方面是要带着这节课上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教学进度不一样,选教材中的可能会有麻烦,另外也想借此机会上一节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识字课。
这篇教材设计的原形是语文书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我觉得这种识字方式非常的好,学会了这种识字方式,如果我们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这些形声字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很快地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们,如“有虫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轻轻挂,有水趟水洼……”这是一种识字能力的培养,而将它放在语文园地中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开始想怎样将这几个字串在一首儿歌里,形成一首诗,变成一节独立的识字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个教材和这一堂课。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七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 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 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 (播放视频)。 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 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 、赏语言 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 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 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对声音的正面描摹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 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 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善 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语文说课稿一等奖篇八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
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 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
(2) 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
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
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 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 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 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