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富论读书心得(通用1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一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亚当·斯密,经济学之父的经典代表作。这本书的初版为1776年版本,它能够和当时美国的《独立宣言》被后人视为1776年发表的两个最重要的文本,可见其历史价值之高。而我读后也受益匪浅。
《国富论》被称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是市场经济的圣经。读过本书之后,我认为此说法有其道理所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不断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在更新。很多经济学著作或者说经济学原理不能接受不同历史时期的检验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与其历史局限性,即它只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经济状况。而《国富论》不同,《国富论》分析揭示的是经济学的本质,是从事经济的社会中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活动的本质、心理是不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或是说,没有重大改变的,即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亚当·斯密的观点无论是对于早期还是现期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借鉴意义。其许多观点也亦被当今人们奉为经济学中的定理。
《国富论》中最具精华的理论,我认为,即是“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从人的利己的本性出发,论述了利己主义的利益观。他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效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就在不同的个人实现自己的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实现社会的效益最大化,即社会福利。因此,他认为,利己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自私有利于社会福利。然而,斯密在所著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从人具有同情心出发,论述了利他主义的伦理观。这看似矛盾的观点恰恰揭示了斯密矛盾的内心世界,在我看来,也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人们矛盾的内心世界。人们一方面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又逃脱不了自身的伦理观、社会观。经济实际上是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起来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们追求自身来自物质与精神整体的效益的最大化。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实现每个人的最大效益,并实现共同福利。
其次,斯密在书中提到了分工。他认为分工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必然有不是自己专长的方面,如果每个人都自给自足,那么带来的将是低效率的生产。分工使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一方面,分工促进生产的专业化。通过分工,社会资源能够被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所利用;通过分工,每个人的生活状况都将变得更好。
正因为如此,斯密反对殖民地政策,主张自由贸易。他认为,殖民地国家大多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而这对于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不仅使殖民地财富与资源大量外流,也阻碍了殖民地生产力的发展,制约了其分工的专业化进程;统治国亦未在其与殖民国交易的过程中取得分工的好处,从而带来两国整体效益的无谓损失。斯密也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繁荣。自由竞争促使资源向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方向流动,因而,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因为垄断同样能带来低效率的生产。私密将此理论向更深一步扩展,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即主张自由贸易。此观点,无论是后来的绝对分工理论,还是相对分工理论,都证明了其正确性所在。
基于此,斯密在书中对政府存在的意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确切地说,他对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保护社会免遭其他社会之暴力入侵;尽可能地保护每个社会成员免受其他社会成员之不正义的压迫;建立和维护特定的社会公共工程和公共制度。总结起来,即: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特别地,他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此外,《国富论》中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提倡政府推动教育的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而这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
从《国富论》初版出版到今天已经两百多年了,然而,《国富论》中许多观点对于今天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承认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是搞市场经济的前提。“人是利己的”这一人性假设被认定为是研究、从事经济学的第一块基石。书中指出,计划经济对人性的假设不符合真实的人性,而在这个错误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和实践也必然是错误的。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利己性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就像买东西的人都希望买尽量便宜和好的东西,而卖东西的人都希望东西卖得价钱高一些一样自然。只有承认这个不变的定律,才能站在正确的角度上研究经济学。
其次,亚当·斯密主张分工,提倡分工的好处。这在当今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分工促使专业化,分工让每个人更有效率的生产,然而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不会像书中前提假设的那样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即使可以,自由流动达到的社会生产状态也未必是人们最期望的,因为人们存在自身的偏好。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地区与地区之间,或是一个地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政府或生产商出于某种长远的考虑或额外的'目的会暂时采取一些违反经济基本原理的措施,例如贸易保护以扶植特殊产业等。分工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来说或许是合意的,但如果人为的将利益区域化,分工、自由贸易就不一定是最可取得了。
最后,亚当·斯密对于政府所论述的其作用今天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但今天,更多的人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适时监管。市场的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斯密在书中将经济活动的前提过于理想化与简单化,而这些假设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或者说很难存在。因此基于其上的政府理论也有待完善与修改。
总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即使在今天,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对我们从事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迄今为止,经济学领域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二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其经典著作。 其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
亚当·斯密的思想集百家之所长。他的继承者中不乏像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经济学中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也是基于斯密的经典经济学之上的,甚至可以说连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也受到了斯密的影响。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也受益于斯密的理论。森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斯密的贡献。在经济学界,斯密成为著作被引用最广泛的学者之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经济世界,认为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在经济生过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国富论》全书分为五篇,其主要内容如下: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个人行为的机动主要是在于利己,求的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之心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的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列举出制造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的好处。经由分工,将整个制造程序“分为十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雇佣技术熟练的好手……我曾看到一家很小的工厂里,一共只雇佣了十几个工人, 但每天可以生产48000根针”。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3.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负担得起和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以及种种娱乐消费品。但是,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个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少部分依靠自己的劳动,而大部分却需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其物品,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意以它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这物品的价值等于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反对殖民地政策。《国富论》中有一篇专谈殖民地问题,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实行经济垄断表示反对。殖民地国家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国富论》最重要的部分是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其中讨论两种制度:一种是商业制度;另一种是农业制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他强调,只有对外对内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也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好得多。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依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越多,越有公正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或闪失。
《国富论》第一篇主要论述了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斯密在第一章专讲分工,开篇就提出:劳动生产力的全面提高,以及生产中所表现出来的技能性、熟练性和判断力的逐步完善,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而后他以制针业为例,归纳出分工导致劳动效率提高的三大原因,其一,专业化提高了工人技能;其二,分工精细化降低了工人转换工种的成本;其三,机械发明节省了劳动力。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实施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当然能够大大增进自己的熟练程度。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平时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人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但即使如此,损失还是很大。人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在开始新工作之初,势难立即精神贯注地积极工作,总不免心不在焉。而且在相当时间内,与其说是在工作,倒不如说是在开玩笑。闲荡、偷懒、随便这种种习惯,使工人常流于迟缓懒惰,即在非常吃紧的时候,也不会精神勃勃地干。所以,纵使没有技巧方面的缺陷,仅仅这些习惯也一定会大大减少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第三,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来也是起因于分工。人类把注意力集中在单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许多种事物上,更能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各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会倾注在一种简单事物上。所以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各个劳动部门所雇的劳动者中,不久自会有人发现一些比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来完成他们各自的工作。唯其如此,用在今日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的机械,有很大部分,原是普通工人的发明。
其分工理论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受当时时代背景及社会背景的限制,其思想存在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对其分工理论进行批判的吸收,吸收其合理的内核,同时去掉其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其分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分工的原因的论述。
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引起分工。他看到了交换和分工之间的关系,交换和分工的这种关系有利于职业的产生。但他没有明确指出只有商品交换才能引起社会分工。但是关于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根本上应当是“ 如果没有分工, 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 也就没有交换” 。在这个前提下, 才是“交换和分工相互发生影响。”亚当 斯密的不妥, 是把最初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这一点上,马克思在吸取亚当斯密关于分工原因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指出,分工是人们这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产物,是分工引起交换,即人类劳动的物化形式的交换,这一点马克思的意思是十分明确的,而亚当斯密在分工与交换的关系上恰恰倒果为因。
(二)关于分工的作用的论述。
在斯密看来,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途径。生产力的进步是分工的结果。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斯密同时还看到,分工造成人们能力的差异,认为人们在不同职业上表现出来的极不相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所以人们能力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分工造成的。此外,斯密也看到了人们长期从事单调的局部工作损害了他的进取精神,所以为了防止由于分工造成人民群众的完全萎缩,斯密建议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但是亚当斯密没有看到分工的消极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分工是劳动异化和劳动产品不平等分配的真实原因,也是所有制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根源。分工造成了人的畸形化、片面化发展。
(三)分工的形式
斯密认为,分工主要有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和社会分工,并且较多的分析了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未能较多的分析社会分工,他也不清楚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的联系与区别,甚至认为这两者的区别只是主观的,即只对观察者才存在的。
斯密分工理论对于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后来的专业分工、管理职能分工、社会分工等理论,都是在斯密的这一学说基础上提出来的。特别是20 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人泰勒,以工厂管理为对象,以提高劳动效率为核心,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原则”。他在对管理者和工人的工作职责进行研究划分的基础上,制定出标准化、科学化的分工方法和操作规则,代替了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曾被各类工厂广泛采用。斯密分工理论的应用,对工厂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巨大作用。1913 年,美国人享利·福特在汽车制造上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使装配速度提高了8 倍,劳动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一举击败了竞争对手。劳动分工因此成为工厂管理的主要模式。
《国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他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此前,人类虽有经济思想,却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思维范式。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迄今为止,人类的主流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国富论》的基础之上的。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三
终于读完了影响世界历史的名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因为担心读不下去,才选择了彩绘精读版,相对来说容易很多,虽然如此还是粗浅了解,若要深读还需要结合日后的不断结合理解生活和不断扩宽知识面,不断深入学习经济学原理和社会学原理。
《国富论》出版至今有二百多年,作者亚当斯密英国人,经过几百年的时间其中的基本观点仍旧被当代人所接受认可。
基本内容和观点:劳动发展奠定了富足的基础,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分工,引起了交换,交换的频繁发生,促使货币的诞生。尊重自然规律,善用自然资源,重视劳动,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克制贪婪,消灭懒惰,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国民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富强走向共同富裕。
国家政策必须以市场参与主体,投资者建立平等、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不违背社会伦理的道德前提下,让参与主体自由投资、自由生产、自由交易,国家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职能便是保障市场秩序的合法、公平与公正。
国家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经费来源:税收和国债。
《国富论》揭示了人类现代经济生活的本质规律,审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类和地球的关系。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四
财富从何处来,又根据什么在人群中自发分配?为了弄懂这个问题,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拜度读了被喻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国富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亚当斯密着眼于他所观察到的尚未出现的工业革命的世界经济。首次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产生分配于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人类利己的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一切经济行为,同时强调政府应尽可能少地干预,并给予贸易自由的发展。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在《国富论》中,亚当,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总之作为一名财经大学的学生,《国富论》是必读物。通过这本书使我认识了资本主义市场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为今后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条件。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五
众所周知,中国历经了辛酸的近代发展史。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封建专制、军阀混乱、帝国主义等各方面的侵扰。整个发展过程中,国弱民弱,人民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度低下的状态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再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来,国际上甚至经常出现“中国人在买下世界”、“中国人买奢侈品如同买白菜”、“中国大妈撼动了国际金价”等各种论调。这说明了中国人的国际经济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切切实实地富了。
然而,常见于报端的除了“中国人富了”的论断,还有“中国被严重污染了”的论断。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人也许不会知道,水是可以清澈见底、天空是可以碧蓝的,因为他们从小就成长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有幸出过国的人,发现那些被长期鄙视的资本主义国家,竟然山青水秀,天空碧蓝,绿树葱葱,花鸟相随。这种美好在他们心中深深的画了个问号,经过深思熟虑,于是他们中的精英选择了离开祖国和家乡,移民国外。
读了《国富论》后,我感觉为这个问号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国富论》里把劳动分作了两种: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主要是指制造业类的劳动,用以把价值附加在生产资料上,形成产品;非生产性劳动则主要是指培养劳动能力的劳动,用以提高人们的劳动能力,如教育和科研等。
生产性劳动是最直接的经济活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问题。因此,许多年来,我国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在国际社会上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品牌。然而,一个国家的生产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匮乏。为了使得国家和人民快速富余,我们显然对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对制造业进行了过度发展。以至于我们的山秃了、水脏了、空气也污染了。
同时,我们的劳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但却没有得到根本提高。这表现在:一方面科研事业中的许多基本材料、基本技术还需要依靠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并不能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学习,反而流失了很多优秀人才。这明显非常不利于国家的长期健康发展。
对比发现,美国的制造业并不太发达。美国市场上的衣服、玩具等绝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他们的苹果手机也只是在加利福尼亚设计,而在中国被组装。可虽然如此,他们却赚取了绝大部分产品利润。原因很显而易见,他们具有绝对的技术统治地位。换句话说,他们的劳动能力更高。在技术垄断的前提下,他们显然更容易地富起来。
因此,辩证地来讲,美国式的“富”才是真正的富,而我们的“富”却还需要加快转型。
值得欣喜的是,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科研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呈逐渐上涨的趋势,制度也更加健全。未来,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完善这方面的制度,早日实现真正的富国梦想。相信,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六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其对经济学研究中的贡献可见一斑,上学时觉得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经济学论断成为经典沿用至今令人折服,工作后回顾觉得作者在经济学观点背后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其实更为受用。一本书就是这样,常读常新,在不同的阶段读同一本感触也有所不同,更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乐趣。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成年人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所显现出来的十分不同的才能,在非常多的场合,与其说是劳动分工的因素,不如说是劳动分工的后果”在谈到劳动分工时,亚当·斯密标新立异,他不认为是人的特长决定了职业,而是所从事的职业造就了人的专长,这和我们现今推崇的工匠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扎根下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作为青年员工更要如此,在日常工作中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更好的服务客户。
重视自我培养,提升职业素养。亚当·斯密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时把社会所有居民或者成员获得的有用才能看作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在我看来学习的形式很多,作为青年员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时时更新存款、理财、代销产品等多种产品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扩宽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眼界,这些都是学习的体现,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运用到工作中运用到为客户服务中,才是真正的学有所成。
走出舒适范围,敢于挑战自我。通过亚当·斯密在书中列举的实例不难看出,不管是在城乡改革、贸易改革还是产业结构的改革过程中,都存在着巨大的阻力,阻力有时来源于既得利益团体,但更大的阻碍其实是既定路径对于人们思维的固化作用。线上金融服务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顺应金融改革、运用大数据、着力推进手机银行的使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对于青年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对专业技能、操作流程、服务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去探索、去创造!
翻读《国富论》,最让我触动的就是思想的力量,诚如作者提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但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每一点进步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斯密举了扣针制造业的例子: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读到这段的时候,我对亚当·斯密个人思想的力量钦佩不已,他在1773年也就是242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而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分工改变了世界。分工的优点很多,包括,可以增加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节约一个人由一道工序转到另外一道工序的时间,减少管理压力;更容易促使劳动发明促进自己简化工序的发明。因此,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思想,从而导致现代社会有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等有组织的分工。
可以说,分工在现代社会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内创造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当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而其中思想是第一位的。由此,我联想起李总理今天上半年的6次国内考察,涉及国有企业、创业大街、金融机构、社区、国家部委等,多次提及“创新”、“改革”、“互联网+”,这些词的提出,可以说,都和总理对当前“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紧密相关,而这些思考的落实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站在行业发展的至高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在行业内发挥各自的智慧和创造力才有可能实现,因为没有智力资本、文化思想的支撑,大到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小到一个单位,只会大而不强,无法引领发展潮流,无法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带给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带给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正因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礼貌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务必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礼貌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状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刻;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正因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因此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我劳动获得,一种透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我专心制作弓矢比自我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我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潜质即市场范围的制约。正因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我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正因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透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透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因此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此刻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我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能够满足自我的需求。他务必拿着自我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能够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主角,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代替。这是正因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透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必须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必须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务必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我(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一样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样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透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我,那他务必透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因此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务必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此刻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继上一次的《新卖桔者言》,这次我选择了读《国富论》。和《新卖桔者言》不同,这本书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句话可以形容我刚开始看的感受:“这些字分开来我都认识,可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了。”所以,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上网查阅这些内容的意思。
《国富论》共分五卷。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我比较感兴趣的分工这部分。
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多的娴熟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在《国富论》居于开篇之位,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
在书中,斯密为我们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制针这种职业的相当训练,也不知道怎样使用它的机械,那么即使再努力工作,一天也许也造不出一枚针,当然更不可能造出20枚针了。但是现代商业已经使这种工作成为专门职业,并且将这种工作非为若干工序,其中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的职业。……有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十个工人,有几个工人担任二三种操作。一日也能成针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针4800枚。”
如果他们不分工合作,不由每个人专门操作某道工序,那么不论他们怎样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说不定连一枚也造不出来。
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汽车生产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就是因为改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模式为流水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击败竞争对手,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上述的例子现在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遥远的,不能亲身体验那种分工的效果。就拿我们平时在家做饭来举个例吧。过节时家里都会做一顿丰盛的大餐,如果这个时候只由妈妈一个人负责煮饭做菜,那她大概就得从中午开始忙活,不然是不够时间煮大餐的,但是如果全家出动,妈妈负责炒菜,爸爸负责杀鸡,姐姐负责切菜,我负责洗菜,全家人分工合作,那么很快就可以煮出一顿美味的盛宴,而且所需时间也不多,可能只需要妈妈一个人工作时的四分之一的时间。这就是分工合作的高效率。
我们现在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是前人留下来的知识,而斯密认识到分工的重要性却是他从生活中工作中认真观察,分析研究出来的。在《国富论》一书中,斯密充分的展示了他站在时代前端的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发现和体会认识。
《国富论》这本书中值得好好品味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现在只能看到很表面的一层。它不是我只读那么一遍就能深入了解的,在以后,我还会好好的再次研读这本书,希望有兴趣的各位同学,也去图书馆借来看看吧。
当读了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1、分工合作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2、劳动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3、三个阶级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4、资本、劳动生产和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生产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加上劳动用的土地,工厂,机器等等,这个资本就叫固定资本,有类资本有野心的资本家还会“侵略”更多的资本,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不断的生产,来吸收资本。
5、自由经济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可取和贡献最多的来自这个部分,他认为经济应当自由放任,顺其自然,人们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也在无形给国家带来了财富,他认为国家财富的多少不是取决与国家拥有金银的多少,而是来自国家的充富繁荣,和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拥有人才的多少!其实他的认为不完全对,自由贸易就好象是“看不见的手”,但是要想这个手充分的发挥作用国家应当适当的调控,他还认为国家应当还有其他的责任就是外交,内修政理,其次就是公共设施的建立!
我认为这本书虽然也是错误多多,但是在那个时期提出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还有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可能这一主张在现代社会中是错误的,但是在以前社会中可能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现在阅读这本书的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而且更加应该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来看待经济学中的系列问题。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七
看完《国富论》,价值论的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给我一些感触,这个理论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也出现过,可见他们两个人的远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仍具有时代先进性,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意识到的,其实,这个理论,最早的提出者还是亚当—斯密,他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利润是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说简单了就是剥削劳动力,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不断的积累原始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那些资本家越来越富有,同样,一个国家富有的资本家多了,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开始飞速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整个国家就会积累大量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资本多了,也就可以称霸世界了。
而马克思的价值论,是站在工人的角度提出的,提出资本家取得利润的实质上就是剥削劳动力,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使工人们的剩余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加班加点,使得资本家的腰包鼓了起来,而使工人们的利益越来越少,权利越来越小,马克思价值论的提出,主要就是为了让所有那些被资本家们压榨剥削的工人们,一致起来罢工反抗,改善这种不平等待遇,用无产阶级政权推翻这种资产阶级的恶习,让那些遭遇不平等待遇的工人们,重新获得应有的自由、权利和利益。
对于资本家过分剥削工人的无耻行为,历年来,都有人曾披露过,有记者采访过,有领导考察过,也有作家描述过。一方面,我很憎恨那些资本家,为了让自己积累更多的资本,就想方设法压榨工人,本来每个工人每天工作八个小时,结果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让工人们工作十八个小时,工作时间延长了,但是工资依旧不变,这种超负荷劳动,换了谁都受不了,但是,工人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感谢资本家,开办工厂,给许多无业游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不至于流落街头,饿死在荒山遍野。总的来说,资本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有利又有弊,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负面因素。我个人认为,资本家在追求自己利润的同时,也要考虑工人的感受,总不能压榨压榨,再压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理论,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价值理论、公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地租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公债理论、资本理论、赋税理论等等,一个人要想彻底搞懂这些理论,非花点时间不可,如果能活学活用,再好不过,要是能将亚当—斯密《国富论》当中的所有理论,能运用自如,并且运用在经济竞争中,可以在经济战场中百战不殆,财富越积越多。
《国富论》近百万字,要想一个字一个字的钻研,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本人时间有限,只是粗略的翻看过此书,文中的要点,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要以后慢慢钻研探究。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八
亚当·斯密《国富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全书共分为五卷。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本书共分为五篇,在读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以及劳动生产物自然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时,总能看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影子。价格的生成、度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每一种经济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他并没有将这种关系定量。在《国富论》中,价格就像一个风筝,通过纤细的线牵在“劳动”手上。亚当·斯密还给价格提供了一个参照物——谷物价格。与此相比,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为价格“松绑”使风筝变成一只鸟。
本书有关金属货币价值变动和纸币的部分是我最混乱的部分。我对金银矿藏的开发导致货币大量涌入市场、金银兑换比例与实际价值的矛盾、纸币的发行等等的影响与后果并没有理清头绪。只是隐约觉得货币的发展演变是一种价格与价值的“离心运动”并愈行愈远。方便、快捷的代价是波动和变数。将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连接在一起的越来越是一种“信任”、“共识”,对国家权威,对长久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这种“信任”、“共识”带有一种全民博弈的色彩,不知是实是虚,像一个只知开始和结局,过程藏在黑箱里的游戏,不知道“可控”与“失控”的界限在哪里。
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分工是国民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实行规范的劳动分工和生产流水操作,给劳动生产率带来了的极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对现在的经济来说,劳动分工更是显而易见。亚当·斯密能够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发现这一秘密,可见他超强的洞察力!
亚当斯密着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严谨而详实的论证了国家财富。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一国财富的重中之重。而结合我们国家而言,更能充分证明这一观点。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贸易近3万亿,占全球的10%。外汇储备更是达到了28473。38亿美元,如今,我国外汇储备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大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更使得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得到增加。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全球的经济的影响更是巨大。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诞生,可以说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前进的障碍!也许,一个国家正处于转型时,他需要一种强有力的支撑,而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体系,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力量,他得到了资产阶级的认同。英国走在了世界大变革的前列,自由经济体系不仅使英国发生了巨变,而且也推动了一个时代经济的大繁荣!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由此形成。亚当·斯密《国富论》,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世界经济的深入思考,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不读《资本论》,就不会知道社会主义,那么同样,我们不读《国富论》,就不知道什么是市场经济。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九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用了以分析微观经济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国富论》前承《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
从《国富论》出版的年代来看,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就全书而言,《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市场调节,即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比如,对于部分商品,供不应求导致其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使生产者利润增加,高利润吸引其他生产者进入该领域,更多的生产商也会生产出更多的商品。生产增加会缓和之前的供应短缺,并且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使商品价格下降到较低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而在我看来,《国富论》一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分工思想。《国富论》开篇就是研究分工,后文对于分工也多有阐述,可以说,分工思想是该部著作的基石。以下主要谈谈分工思想。主要分为:劳动分工促进生产力增长,分工使合作有效率,劳动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分工与利己心的结合是交换产生的根源。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十
我也忙里偷闲拜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经济学鼻祖。
在书中,斯密首先阐述了他的劳动价值论。他认为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节生活必需品的源泉。构成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或是本国劳动的直接产物,或是用这类产物从外国购进的物品。而劳动的生产率要受下述两种情况的支配: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是什么比例。不论一国土壤,气候和面积是怎样,它的国民每年供给的好坏,必然取决于这两种情况。紧接着又论述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至于交换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主要源于人们的利己心,希望把自己不用的物品去换取别人的,对自己有用的物品。既然有了交换,那么就必须有交换的媒介。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
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书中还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这就是咱们教育学中的:教育直接的受益者是家庭,最终的受益者是国家。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写到这里,说一下昨天谈到的观点:未来就是城乡融合发展。但是就我们所知的甘肃乡村存在的现象基本就是老龄化空巢家庭。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在城里买了房子供小孩读书,家里都是留守了在外面市场上基本没有劳动竞争力的60岁以上老人。即使现在甘肃基本都已经实现了路路通,路路硬。但是促使人们移居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更好的教育资源。
好的教育资源需要相应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或经济资本的支撑。官宦阶层有社会资本,但是这毕竟是极少一部分。中产阶级虽有有限的文化资本,但是对下一代有高于自己这一辈发展的期盼,学区房应运而生。
追本溯源,是孟母三迁。
但是对于这些年进城(地县级别)务工的普通大众(80后,90后)来讲,要想使下一代生活水平更高一点,只能去追寻经济资本。再追本溯源下去,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所致。再深究下去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
存在即合理!
最后祝我们有诗有酒趁年华!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十一
刚好这个五一节值班,我空暇时间读完这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国富论》全称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于1776年,距今已经245年了,该书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基础理论,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其影响就不说了,简单说说我自己的收获吧!
首先看一下百度百科的总结:《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也是理性的,人们能在个人经济活动中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些经济活动不受干预,那么经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能推进公众利益。总结的比较精炼。
我个人留下印象的是几个概念:
1,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分工的出现,市场越大才能支撑越细化的分工,这个就和现在大城市更多机会的现象对应上了,比如你专心唱歌、跳舞、乃至编程、研究核弹等等,你做的越专业越精细越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因为简单来说所有人工作的产出都是产品,不管是完整的部分的外在的内在的,只有你的产品有人买单,你才能拿到货币来支付其他生活消费等各种所需。如果你将来想要做一份十分专业化的工作,那就必须在大城市,同样如果你要做一项小众化的生意,那也是只能在大城市。反过来说,也就是越大的城市拥有的产品或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娱乐)越专业化越高水准。很简单的道理,解释了我对大城市的向往。
2、交通越便利,产品成本越低,市场越大。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注意在新的交通方式即高铁的快速发展下那些新的交通枢纽城市的发展潜力,城市如此,社区也是如此,买房子的时候注意交通线即地铁的发展。
以上就是我读《国富论》的一点感悟吧。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十二
我利用寒假时间阅读了由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著作的《国富论》,觉得《国富论》真的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
自然所持有的观点就会不一样。
看了《国富论》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就应是政治经济学部分。在国富论中重点介绍了两种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重商主义体系和重农主义体系。重农主义是把土地看做国家收入主要来源的一种政治学体系。为了增进农业重视农业发展,并主张限制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最后往往作用与目的背道而驰。在封建中国,曾长时间实行重农抑商,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禁止商业发展,最后到了清朝农业也落后,几乎百业俱废的地步。而重商主义则鼓励制造和对外贸易多于农业。该部分就花了大篇幅介绍了商业主义和重农主义。随着国际上的全球化趋势,了解商业主义或重商主义的原理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一开始一国会担心自己国家的金银会外流,会发行一些禁令极力阻止贸易。但是这些禁令并不能完全阻止金银外流,当一个国家输入金银数量超过有效需求时,它在该国内的价值就会降低;若邻国的金银量低于有效需求,它的价值就会升高。这样就算有严厉的法律禁令,高利润也不能禁止金银从该国输入邻国。还有只有增强对对金银数量的使用,使依靠它得以流通,经营和制造的消费品增加,才会增加金银的数量。就如一个家庭,如果他们把家里日常开支剩余的金银都储存起来(那里不包括那种能够升值的银行储存)
智。就算花精力把该产业提到跟其他国一样的优势,因为所投入产业中的资本和劳动是有限,这样做就会使这些资本和劳动不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向这种优势是徒劳的,不如选取进口该商品。这就好像是一个木匠,虽然他自己会做衣服但是他做衣服的熟悉程度绝对没有专业的裁缝好,与其把这部分力气功夫放在做衣服上,不如更好地利用这部分力气,把它用到最有利的用途上,用在做木工上,这样木匠反而会收获更多。他还发现对来自贸易差额认为凡对与我不利的国家的各种商品进口都实施限制的做法无论是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来说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在其中有一个与贸易差额不同的但关乎国家盛衰的差额—年生产与年消费差额,即使在贸易差额不利于一个国家,生产与消费差额仍可有利于这个国家,使这个国家的实际财富即土地和劳动年产物大大地增加。另外退税,奖金,通商条约,建立殖民地等能大大地鼓励出口,从而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益处。
在读《国富论》的时候,我们也不就应过于相信名人的权威,就应抱着一种探索的态度去细读。在《国富论》中就出现经济学中这样价值悖论: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但它几乎不能购买任何东西……相反,一块钻石有很小的使用价值,但是透过交换能够得到超多的其他商品。亚当。斯密认为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是由它的稀缺性决定的,事实上商品的价格是由需求跟供应共同决定的。虽然《国富论》中有些观点理论存在错误,争议,但是它对经济理论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经济学领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十三
定义财富,在斯密那里,财富就是一切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总和,不论这个物品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馈赠,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以及在任何引导或应用劳动的地方的更高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分工。
因为劳动分工源自交易的力量,所以,分工的程度也就决定于这种力量的大小和强弱,这叫作“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
在分工的时代,货币的确定,使得人类有了表征物品交换能力的统一手段和标准。处在不同分工链条中的生产者,和其他人交换剩余产品所商定的比例,就是商品的价格。在斯密看来,决定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的情况,它的辛苦和麻烦程度以及应付复杂性和培训必要技巧所需要的付出。所以,归根结底,两者产品之间的交换其实就是两个等量的劳动付出之间的交换。劳动成为决定产品交换比例,即价格的基础,也就是产品的价值的来源。
由于任何实际的生产活动,不仅涉及劳动的付出,还需要有其他要素的配合,如工具和材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等等。这些投入需要相应的补偿才能可持续,经济体系也只有在各种要素获得合理报酬的情况下才能够良好运行。一种劳动产品换得的其他产品,就需要分解成三个部分予以分配,它们分别是:劳动的报酬,即工资;土地的报酬,即地租;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利润。在劳动产品中,工资、地租和利润以何种比例进行分配,决定了财富生产体系运行的好坏。
斯密认为,在理想的状态下,分工经济体系中的任何一个产品的销售价格都应该等于各种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或其合理报酬)的总和,即这个产品的市场价格与自然价格相等。
第二篇就是讨论经济发展的动态方面。这两篇内容构成了斯密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主干。
在这一篇中,斯密详细地定义了资本的性质、种类与功能;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还讨论了资本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合理匹配,考察了影响资本积累的主要因素。
第三篇虽然也讲到了某些原理性的内容,但主要是用历史材料来解释此前理论所阐述的内容。
第四篇则是以斯密自身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为根据,对他以前的两种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进行分析批判。
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斯密讨论了国家(或君主)的支出和收入。在这里,他把自然自由体系中政府的必要功能与其收支结构加以结合来予以讨论。支出分为:国防+治安+基建。
国富论读书心得篇十四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