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优质14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一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二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三
电影很棒,却并不棒在电影本身,而在于其背后社会意义,开创性且完成得还不错,便成就了票房奇迹。
但我始终认为,文艺作品的社会意义不该高于其艺术价值。
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觉得一定要有深刻意义要影响社会到什么程度才能堪称伟大堪称经典。但是这样的标准本身就太过于功利性,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力量不是标语性,更不是一步到位的。文艺作品是给人以灵魂上的共振,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意识形态的。甚至很多时候,文学作品是滞后性的,是在思想萌发之后才有相应的作品产生。所以,一昧追求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能有多大影响力,是我一直不认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电影并不让我觉得符合高票房的期望。
而电影过后反观原著本身,却让我惊喜。深度比电影高出几个等级,篇幅虽然短小精悍,但好像比起三体在文学叙述上的流畅性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文中很多地方对人类依然是一针见血,集体无意识下的愤怒被讽刺得淋漓尽致。地球派真的是错的吗?无法被证实。
但世上只能存在一个真理。
很值得一看的大刘作品,推荐。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四
昨天晚上看完电影之后,今天便想着读读刘慈欣的原著。
没想到电影和原著其实截然不同。在我看来,这不只是故事线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不同。
就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这样冷冰冰的世界太可怕了。
从创作角度来说,电影和原著我都很喜欢,甚至原著的文字冲击更加震撼,但是我给电影打了五星,而给原著只打了四星。这是因为我从内心深处希望且相信,如果人类真的走到了“流浪地球”的那一天,社会是不会变的像原著所描写的那么冷冰冰的。
就像电影里刘培强说的一样:“人类文明,如果没有人,那将毫无意义。”
而人作为情感动物,如果人没有一丝感情,也不能被称之为人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五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六
电影过后来看的小说,改编确实是有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强大的物理知识助力,差太多的是电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对比。
或许是因为吴京,电影仍以爱国为主基调,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洁为代表的执行者,以吴京为代表的操纵者,还有韩朵朵等一类普通人。电影让我不悦的两个地方,一是韩朵朵想全球人民广播,此处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叠加推原石,这种受力方式让我很怀疑,在前面位置的不会被“推死”,还能推动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设就要合理得多。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们又住洞里了。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个被发动机推动的地球出轨的时代,人们的出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同样无足轻重的还有营救顺序,作为个体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当与人马座相遇时,哪三科金色的太阳又将毁灭第几号文明?在三体文明中,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又试用呢?继续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探索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七
希望,比钻石还珍贵。
这就是电影《流浪地球》中的场景。这部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获奖科幻小说,于今年大年初一上映。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太阳内部能量耗尽,即将巨大化并会吞噬整个地球。由于太阳已没有能量,地球陷入了冰川期,人类只能移居地下城。为了全人类的未来,联合国召开会议,会议中决定制造一万台超级发动机,以驱使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但是,远离过程中,地球即将撞击木星,逃脱只有最后一线希望。许多无所畏惧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壮烈牺牲了。
由于木星的巨大引力,几乎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不相信地球还有存活的希望。他们只想和木星作文同归于尽。可是,中国救援队不这么认为。他们找到了唯一的希望——通过喷火,点燃木星,使木星爆炸。即使他们成功的几率很小,但是他们还是不放弃希望。就如电影中所说:“希望是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最后,在他们的努力下,地球远离了木星,人类得以存活下来。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困难和绝望,放弃希望。比如,一名运动员离终点还差几步,他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或许就可以得第一名。可是,他因体力问题放弃了眼前的希望,被后面的人反超了,多可惜啊!所以,我们不管学习或做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要抓住机会,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只有这样,才能离成功越来越近。
来吧!让我们行动起来,抓住每一个机会,珍惜每一线希望。因为,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还要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八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九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
随着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阵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步”,网友们纷纷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许多好评,且以极高的票房逆袭《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截止到今天,网络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
我也是在46亿元里贡献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帅气的脸蛋跟风去的,观影结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观所吸引便去补了原著。所以才会有这一篇读书笔记的诞生。
原著作者是刘慈欣老师,而他的文字下里没有刘启这个痞气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没有温柔负责的刘培强,更没有委屈的moss和火种计划,甚至木星危机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称述说,由主角出生起讲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发动机停止自转进入刹车时代,后再逃离太阳系,开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历程。其中有地下城渗岩浆,穿越小行星带,木星危机,飞船派暴动和叛变四个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写了叛变,在结尾形成一个讽刺的事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不就是灾难降临,人类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让人心寒的人祸,而《流浪地球》里则是无法抵抗的天灾。在末世背景里一定会相伴相依的“两兄弟”——希望和绝望。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则是“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希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紧紧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弃。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绝望的情节更吸引人。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难受的便是结尾的叛变,暴动的分子把坚守地球发动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冻死后看到了太阳的光芒,大声赞美时太阳氦闪了,歌声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却出了太阳,认为外面天气极好不用带伞,结果出门就乌云密布骤雨将至。当然这是一个些许夸张的比喻,但是话歪理不歪。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人们总是跟随着舆论,把幼稚错误的想法推至最高点,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给送上火刑架。有一种真实的共鸣,仿佛是个必然的事件。不过纵观人类的历史,的确是这样缓慢的进行着,故事里的五千人和当年的哥白尼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另一个是从古至今都让人绝望的词语——死亡。《月牙儿》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两条冰冷的铁轨;《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的发光的墙。
希望绝望与死亡,是灾难科幻故事必备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对灾难科幻片并不感兴趣,所看过的灾难片科幻片也就《2012》和《生化危机》系列,如果打一个响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灾难片的话(复联3)。《流浪地球》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太阳”为切入点,不是靠玛雅的预言,和让人变成丧尸的瘟疫营造出末日场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师所说的“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这是真的。太阳氦闪让我看的心头一惊,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阳,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和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们内心,而不是外界。虽然也有《太阳浩劫》这样同是对太阳动刀子的,但是他们的主角去点太阳,我们则是带着地球跑。
再是我对《流浪地球》一个十分主观的感受,人类带着地球跑,除了地球优秀的生存条件外,应该还有刘慈欣老师作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放大来看,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外国电影多是坐着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电影则是带着地球逃亡,这是一种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怀,是对家乡与故土的热爱,对家人团圆的期望。电影全篇贯穿着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体现。体现的十分隐晦,我几乎被带着地球流浪是因为地球所拥有的的优越条件说服了。兴许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太重,美国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为动力,《流浪地球》则是以回家团圆为动力。这些都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情味,引得观众们一波共鸣。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并没有阐述过多有关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事件,就如岩浆渗入地下城时是按年龄大小逃生,靠抽签来进入地下城,都是残酷却又十分真实。
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爷爷,后两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叹。《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随着结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结束,给人一种带着忧虑却又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感觉。电影里没有出现这句话成为了我的一大遗憾,但那句“终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使人压抑,至少尚存着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读者的自作多情了。阅读时怀着激动,读完后感叹,写下时又重归于平静。无论是讽刺的叛变还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为了星空一颗明亮的星星,好在我们现在依旧能见到太阳,如果赣州这鬼天气愿意让乌云散开的话。
最后还是要乐一乐,毕竟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容易造成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一
电影带给人的是科幻的视觉冲击,而原著给人的思考更深些。
关于文中所反映的“人性”,我不由地想到最近看的《芳华》,其探索的人性都是在集体主义之下暴露出来。个体融入集体,丧失自己的思考,其人性也随之被扭曲。
这是我第一次看刘慈欣的作品,让我看到了科幻作品也可以藏有关于“人“的思考。在灾难面前,活着就是希望。生命值得我们每个人珍视。
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因为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
巴黎圣母院有一天会消失,太阳有一天也有消失。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二
假期里,我看了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影——《流浪地球》。因此,我特意去看了它的原著——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发现小说和电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也有了更多的感悟。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太阳即将死亡,其威力可以吞噬海王星。因此人类选择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发动机,并搬进地下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加速,经受了岩浆的不断侵袭以及跨越小行星带时无数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终于到达逃逸速度,脱离了太阳系。
作为科幻小说,作者大刘的想象宏大瑰丽,描写出的宇宙无边无际的孤独感和冰冷感一次又一次地触动了我的心灵。巨大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让我觉得整个地球亦或是太阳系甚至是银河系都显得非常的渺小。不仅如此,小说还透露着现实的的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种种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中,正隐含着人类对种种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
大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的科幻小说把人类的感情作为重点。比如当地球第五次加速接近近日点时,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觉得地球马上就要被太阳吞噬了,甚至有人自暴自弃,爬上地面,想着现在被蒸发也比忍受着毫无希望、毫无未来的黑暗生活要好。
但是男主的父亲却告诉自己的家人:“我们必须抱有希望,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在以前一个高贵的人需要有金钱、权利等等,但是现在,他只需要抱有希望。”这也是整本书带给我感触最深的地方,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
然而书的结尾却给人漫长而冷漠的绝望。地球航出了冥王星的轨道,太阳却没有如期发生爆炸,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以至于叛变夺取发动机的控制权,把五千多名地球派残忍地处死,可没过一个小时,太阳就爆炸了,地球派所做的一切被证实是正确的。幸存的人们带着地球开始新的流浪。
读到这里,我的心里特别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卡在心里。或许编剧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因此电影在这一处做了很大的改变——希望不是等着别人来解救自己而是大家行动起来,永不放弃。在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喷射火焰依旧无法点燃木星,吴京扮演的角色驾驶飞船,带着飞船上的三十万吨燃料,为火焰续上了最后一段燃烧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是啊,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守住自己认定的希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所有的回报。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三
短短薄薄几十页一本书,我居然断断续续看了3个多小时,艰涩辛苦追完实属不易。许多情节过程要停下来慢慢琢磨理解体会,想象出来实际的画面会是怎样。
比如地球发动机的样子,位置,他们从石家庄那边的太行山口登入地球发动机。
比如人类的大城市早已毁灭,高楼在大海上面,想了好久也没搞清楚是怎样的画面。
这脑洞开的太大,我一时想不通。读起来真是千辛万苦,觉得我需要至少再看两遍才能勉强明白。
故事梗概:
从三个时代说起: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
刹车时代。太阳要发生氦变,科学家、设计家、星际舰队、联合政府合作起来千辛万苦造好的地球发动机,可以替代太阳给人类暂时送去光明和推动力。在地球发动机的推力下,地球停止自转,在公转加速度的前提下,在远日点接近木星处,依靠木星的超巨大引力,脱离太阳引力螺旋飞出太阳系。
逃逸时代。飞出太阳系之后,愚蠢的人类凭所谓放大镜和若干数据,就开始自作聪明,认为科学家设计家联合政府都是骗纸,认为太阳不会爆炸。暴力处死联合舰队,擅自停止发动机的运行。
流浪时代。剧情开始狗血反转,太阳爆炸了![捂脸][捂脸]人类终于又一次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把地球航行到了半人马星系,一个有三颗太阳的三体星系。而地球也停不下它永远的流浪命运,流浪地球终于活了下来。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十四
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展开一次热血而孤勇的尝试。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阳的枯竭,地球将遭遇灭顶之灾。此时,人类数量锐减至35亿。幸存的人们团结一致,金钱的概念和国家边界模糊了,一个长达2500年的行星移民计划被提出,进而开始执行并逐步推进。中国,在这个计划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全球领袖角色。太阳枯竭,地球将要撞上木星,遭受灭顶之灾。男主刘启和妹妹以及爷爷在阴差阳错中,加入了中国救援队cn171—11,开启了一段热血沸腾而震撼人心的冒险。
还清楚地记得刘启爷爷的临终之语,记得爸爸的“非法唤醒”、爸爸隔着茫茫太空与儿子对话等情景。这些镜头无不令观众为之动容。在这些感天动地的细节背后,就有着亘古不变的先辈们的自我牺牲精神。妹妹韩朵朵全球广播时,各国还未归家的救援队员纷纷跑去支援,路上一辆辆急转掉头的救援车,无不传递着人性的善良和温暖。哥哥刘启,在冲击波快要来临时,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从高处坠下的妹妹,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浓烈热的亲情。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那句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第一次听,很多人都哑然失笑。后来再听到,很多人却心头一紧,然后心塞难过。再次听这段台词的时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车上的驾驶座少了爷爷的身影,车上也永远听不到王磊队长严厉而又为我们担心的警告了。
在影片的最后,cn171—11救援队的众人和来自世界各地救援队的人们,与时间赛跑,共同努力,点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这部影片,一个词一直叩击着我的心灵,它就是希望。那么,我们又是否曾想过,希望是什么?我们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线希望?电影看到结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己,有时候总觉得事情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弃,却从来没有想过去创新,没有去尝试在绝望中探寻出新的希望,而是被困难和苦难和击垮,选择臣服于它们。莎士比亚曾说过:“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是呀,漫长的黑夜,会让人感到害怕,会让人感到孤独和绝望,可不管这黑夜有多么漫长,只要我们坚持了,努力了,给自己争取到一点希望,白昼也终将会来临。
人应该生活在希望之中,就算曾经的希望泯灭了,还会有新的希望的之火燃烧起来。如果一个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拯救地球任务失败时,一开始大家都还活在支离破碎的梦中,不愿意去面对这个事实,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临死亡的结果,可是后来大家认清事实真相后,齐心协力寻找办法,终于找到了一线生机,找到一丝希望,最拯救了自己,拯救了地球。这就是希望给人们的伟大力量。所以,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怀揣着希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希望是什么?在我们这个年代希望是指引我们奔向远方的路标,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处在困厄之中仍然拥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希望是无比宝贵和无比强大的力量!
努力!就会有希望!
有希望!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