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才创新创业 人才创新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才创新创业篇一
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个人而言,人才创新意味着不断学习和成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我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本文中,我将以个人经历为例,从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勇于担当等方面探讨人才创新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段:不断学习
我一直坚信,学习是人才创新的基石。而且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更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我的工作中,我注重从工作中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机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通过不断学习,我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第三段:积极思考
在创新过程中,积极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积极思考意味着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随他人的思想和做法。在我的工作中,我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是,我总是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源头,并设想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积极思考,我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第四段:敢于创新
人才创新离不开敢于创新的勇气。敢于创新意味着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敢于提出和实施创新的想法。在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我敢于挑战自己,敢于提出不同寻常的想法,并尝试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时候,我的创新想法也遭到了一些阻力和质疑,但我从不轻易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并最终得到了认可和成功。敢于创新让我在工作中不断突破,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第五段:善于合作,勇于担当
人才创新需要团队的合作和个人的责任担当。在我参与的一些创新项目中,我深深意识到团队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团队中每个成员的积极贡献和努力合作,才能够实现创新的目标。同时,作为一个个体,我也非常重视个人的责任担当。在工作中,我始终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并勇于承担起责任。通过团队的合作和个人的担当,我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工作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总结:
人才创新是一个持续学习、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和勇于担当的过程。通过我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才创新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勇于创新,积极思考,善于合作,并始终以责任担当的心态面对挑战和机遇,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才创新创业篇二
在当今社会,人才与创新被视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人才与创新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探索,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我得出了一些关于人才与创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人才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创新的目标。作为一个企业,拥有一批有才华、有创造力的员工,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独特的想法和创新的可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培养和吸引人才更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创新平台。
第二段:创新是实现人才发展的途径
人才需要一个创新的环境来实现自己的潜力。创新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充满创新氛围的环境中,人才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一个开放、包容、鼓励思想碰撞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我们应该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团队合作和跨界合作来推动创新。
第三段:人才与创新相辅相成
人才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人才的支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而没有创新的支持,人才也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将人才和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提供支持创新的机会和平台。只有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人才和创新才能够相辅相成,实现共同的发展。
第四段:创新需要勇于尝试与迎接挑战
创新是需要勇气的。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勇于尝试,勇于面对挑战,才能够取得创新的突破。在我的工作中,我碰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我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地面对挑战。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并带来了一些创新的想法。我深刻地体会到,只有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尝试,才能够实现创新的目标。
第五段: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责任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深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人才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通过努力学习和锻炼,我希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有创新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人才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够真正实现创新的目标。人才需要一个创新的环境来实现自己的潜力。人才和创新相辅相成,需要有勇气去尝试和面对挑战。作为年轻人,我们肩负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责任,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通过人才与创新的不断发展,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人才创新创业篇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先进、繁荣的强大文化,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一个国家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跨;如果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跨。当今世界风云突变,各种矛盾还很突出,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内来看,尽管经济发展很快,但我们也是各种矛盾多发的阶段,特别是目前我们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能不能使我们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文化发展就显得很重要。我们国家经济规模发展很大,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任何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硬实力,一个是软实力。按世界统计,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远远超过我们中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当中,美国、欧盟、日本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而中国却非常少,这和中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要想使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们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健康等目标。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后,使得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为清晰,这也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当前面临国际经济危机二次探底,出现了失业率高企、贸易萎缩等问题,中国在经济危机当中一花独秀并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软实力发展还不够,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面临国际秩序重建当中,我们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谐文化等这些文化资源的国际影响力还有限。中华文化可以弥补西方文化当中单向思维、个人主义等缺陷,通过发挥我们的软实力在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为克服金融危机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关键时期,召开中央全会研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面的总结,把文化强国提升在战略层面上来思考,意义非常重大。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的战略目标。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我国国家现代化进程紧密关联的一个过程。为此,《决定》不仅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目标,而且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向“总体目标”挺进还是将“奋斗目标”落实,“科技强文”都是一个重要举措和强劲动力。所谓“科技强文”,指的是我们文化建设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与融合发展,指的是充分发挥并有效实施科技进步在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驱动作用、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
一、我国自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都一贯之地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胡锦涛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只有把科学技术摆在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内驱力及前瞻性体现出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制度的先进性水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为什么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以为是具有前瞻视野并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所谓“第一生产力”,可以理解为各生产领域具体生产力的原初驱动力,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革命性因素,也是生产力不断攀升的先进性标志。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服务,前者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制造业而后者属于服务业,二者都有包含着生产者、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材料)的“生产力”。对于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生产力”,是否也会遭遇、也需正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或者说是通过精神品质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生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品质,就是它要对受众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而“产生影响”的先决条件是实现“有效传播”。实现有效传播,一方面与传播手段相关联,另一方面也与产品形态相关联,甚至也会关联到产品形态中传递出的价值取向。精神产品的价值取向,可能关系到科技进步对社会伦理的冲击与调节,它与“第一生产力”的关系是较为间接、较为曲折的关系;对于实现有效传播的另两个方面传播手段和产品形态,“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显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科技一体化”是当代发达国家发展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因此这些国家的学者大多倾向于把科技看成是一种文化因素,特别是将其视为文化发展中的驱动因素。哈贝马斯通过描述现代文化生产的工业化趋势,更认为科技是发生在当代社会前沿和高端的文化现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科技发展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影响,是从我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面对这种因科技发展而深刻影响并迅速改变着的当今世界,文化建设怎么可能胶柱鼓瑟、守株待兔、画地为牢、刻舟求剑呢?应对科技发展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影响和迅速改变,我们文化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就是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拓展并衍生出时代新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活动领域和产业业态。可以说,置身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方面以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一方面以文化创意引导科技创新。正如李长春同志所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一系列新兴文化业态和新的表现形式……这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这也是我们当代文化建设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着文化生产力的前瞻视野和强劲动力。
人才创新创业篇四
引言:在现代的信息是会里,知识的更新,开拓是极其迅速的,人的社会职业也在不断的变化。人所扮演的角色也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因此,它所要求的人才,必须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未来的人才在今天的校园里,然而,我们现行下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大多数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固化,不能创新甚至是不敢创新。这就与社会的要求严重的不相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做出相应的改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与社会接轨的大学教育。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案提出了多种改革方案,虽然这些措施也为我国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却不慎明显,始终不能满足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就这一问题从6各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以求对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帮助。
招生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新生质量的好歹直接影响到以后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良好的招生政策才能将学生的特长鉴别出来,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
在现行条件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可是面临高校扩张的严重性,也不可避免的使得招生方案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学生的质量不能很好的保证。针对这一现象,我想我们的高校应当严把招生这一环节,要严格的与学校的发展相协调,而不能盲目的扩招。同时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以高考为主,多种招生方式相结合的策略。比如可跟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合理的自主招生方案。
2 硬件设施
由于中学教育的一些弊端,比如过早的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等。使得我们的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一些是只见树木不见森里的理科生,一些是只见森淋不见数目的文科生。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不能全面系统的考虑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在课程设臵上做出一些努力。例如在前两年的基础教育中注意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学生提供一些必修的人文学科课程,为文史哲类等提供必修的一些数学,物理学等课程。当然要给学生留够必须的课余时间,以使得他们能够学会如何自主安排时间,更好的抽空认识自己等。同时也可仿效一些学校推行的三学期制,即增加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生活感悟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在后两年的专业课设臵上,要注意知识的更新,而不是多少年更古不变的教材,同时也可适当的加深的深度。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从而能更好的在实际实践中发挥出来。
4 师资力量
所谓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的重要性。对于大学,这里的教师教授的是祖国的饿栋梁之才,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和祖国的未来。对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当然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针对从事教学这一环节的老师提出一些要求。首先,学校应当严格控制教师的质量,在教师的聘请方面,要对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严格要求。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提供一些很好的思考方式比如:发散,收敛,反向,系统等。最后,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些适度的调研项目等,以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考试方式
师傅领进门,修身在个人。外界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环境,我们不去运用也是枉然。知识不是灌输进来的,是我们主动接受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首先,我们应当全面的自我剖析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针对于自己的不足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严格的执行下去以求去全面的提高自己。其次我们要清楚自己的追求,“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最后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依靠书本同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总结:大学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成败关系重大。大学教育应当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把握好大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只有使得每一个环节达到相对最优才能使得整体有值得飞跃,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e#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强弱,创新精神的有无,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中华民族能否崛起,决定了国家前进的步伐。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应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建立创新机制,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创新人才的概念
虽然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是:“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探究
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人才,这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分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1、经济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创新的概念本身就从经济学中移植而来。一切创新的目标或目的都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切创新行为都必须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才能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创新的要求。
2、教育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质显现
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将高等院校逐步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位置,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除了肩负传播科学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传统使命外,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生产基地。高等院校拥有大批高智能人才、现代化设备和最密集的信息机构,在这里引发新思想、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是成功率最高的选点之一。所以,高等院校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支柱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时代对它提出的新课题。
3、心理学基础:培养创新人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其大脑发育规律
在高校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创造性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而创造性人人皆有。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都经历了中小学的“寒窗苦读”,特别是经历了系统的理科或文科教育从而脱颖而出。其身心发育基本成熟,具有精力旺盛、情感丰富、思维敏捷、乐于探索、可塑性强等优点,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基本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可能素质。
三、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目前我国跟世界创新型国家有比较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对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注重具体的个人素质和培养模式,其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而我国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主要强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理论内涵,并且由于受领导人讲话和政府文件的影响,对其内涵的阐述缺乏相应的理论基础,因而制定的具体措施显得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
2、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同
在任何教育体制下,加强实践教学是所有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然而中国和先进国家关注的重点截然不同。以美国为例,美国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只要教师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说明问题的,就不会仅用语言讲述,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参与各项实践、实验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国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在学时分配和考核上理论教学具有刚性,而实践教学则更多侧重过程管理,轻视目标管理,对实践教学的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观看教师的演示。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其智慧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
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系统理论,不仅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多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并且还开设了“创造力开发”和“创造学”课程。美国高校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通常会先简要地介绍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尚存的分歧,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课本内容的讲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度很高、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对权威理论的批评性意见,并就此意见与学生进行讨论。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继承与创新的方式,既有传统的讲授、讨论、辅导、案例研究、实验、独立学习等,也十分重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电影、计算机、访问教学等。而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很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驱动力。
4、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理念不同
先进国家的许多大学特别是一流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各高校都十分重视本科生科研,每所大学都有多种本科生科研项目,科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探究性课程、实验室研究、独立学习、研讨、学期与学年论文、实习等。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很少提及本科生科研,更不用说制定详尽的本科生科研计划了,即使有开展的高校,一般也只是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自行确定的项目比较少。
5、创新环境不同
先进国家的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为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只要不和国家宪法相冲突,不与学校的规章制度相违背,学生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团体。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各社团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局面。我国的高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静,尤其近年,高校的新校区大部分选择在离城区较远的位置,导致教师和学生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和社会、企业联系相对较少,这种状况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
1、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单一。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单一,课程结构单一,教学渠道单一,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过少,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了尖子人才的脱颖而出,扼杀了创新型人才。
2、教学方法死板
高等院校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沿用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缺乏积极参与的思维活动。单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特点和个性,不能做到因材施教,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制约和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会产生创新型人才。
3、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创新型人才。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生回答问题、考试都有标准答案,导致学生只是一味盲从,过于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
4、考试制度的影响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化考试方式,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由于考试目的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方式单一化,评分标准精量化,造成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新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他曾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并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正是我们今天开展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人才培养中,要自觉地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1、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思想
要创新,思想是先导。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人才创新的思想以及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勇于探索,敢于向传统挑战,不屈服于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现成的思路。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2、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型教师。加强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日本学者思田彰认为,创新型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自己本身要有创造力;第二,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型的班集体;第四,创造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第五,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第六,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在我们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首先主动接受创新教育,使自己的能力水平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
3、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的课程设
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 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 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大规模横断科学发展的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保证办学方向的政治理论课程要开全、开足,对公共基础课程,也要给予足够的保证,要适当减少专业课,扩大选修课,使人文学科的学生能受到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农医等学科的学生能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从长远来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还要考虑到国际化,以使培养的人才能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增加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比重、提高其科研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应尽快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完善本科生科研的管理体制,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交流平台等方面的进一步的完善。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创新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掌握创新的钥匙,从而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4)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素养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山东师范大学,2015(4)
[2]王子猷,程结晶.《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江西教育科研,2015(8)
[3]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佳木斯市2015年度重点科研课题结题论文(立项编号:13090)
人才创新创业篇五
创新型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还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我深深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和其带来的巨大潜力。在这里,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并介绍我是如何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的。
首先,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我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创新的本质就在于解决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创新型人才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途径。在我初入职场时,我所在的团队经常面临着市场需求变化快速和消费者口味多变的问题。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认识到传统的解决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必须创新思考才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我主动参与市场调研,观察用户的需求和行为,最终提出了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案,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创新是跨界合作的结果。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能力,更是团队协作的结果。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我一直注重和不同背景、专业的人员进行合作。在项目展开的初期,我就积极向企业的其他部门人员进行了解,寻找和他们的合作机会。通过跨界合作,我能够得到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提出更多元化的解决方案。在一个跨部门的创新项目中,我与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和设计师们合作,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共同开发了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成功征服了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商业成功。
再次,创新需要持续学习和不断尝试。作为创新型人才,我始终保持学习的姿态,并勇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我也鼓励团队成员不断创新,鼓励他们尝试新的想法,尽管可能会面临失败的风险。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我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创意和机会。
最后,创新型人才需要保持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需要团队的努力和协作。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我注重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我时常鼓励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通过团队合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汇集众人的智慧,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创新解决方案。此外,我也鼓励团队成员参与跨部门的活动和项目,积极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工作领域,从而更好地体验多元化的合作。这样的团队合作使我们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优势,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挑战。只有不断学习、跨界合作,持续尝试和保持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我们才能不断开拓创新的领域,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竞争力和价值。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信念和态度,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一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并成为一名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创新创业篇六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以下简称推进计划)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0年,推进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2)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3)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4)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计划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2)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3)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4)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2)企业创办不足5年;
3)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4)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同等条件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的主要创办人、法人科技特派员的法人代表优先。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2)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3)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5)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2)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4)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5)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6)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计划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计划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计划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计划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计划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资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计划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计划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计划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计划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计划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计划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计划实施效果。
人才创新创业篇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感自身的不足,因此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了一些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培养创新思维、跨学科学习、勇于尝试新事物、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要成为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为了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观念和思维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参与讨论、多思考等方式来拓宽自己的思维。只有拥有开放的思维,我们才能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跨学科学习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当今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跨学科学习,力求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对于计算机领域来说,了解设计和美学原理可以提高我们设计出美观实用的软件的能力;对于金融领域来说,了解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市场情绪。跨学科学习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维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勇于尝试新事物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品质。尝试新事物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不断尝试新事物,意味着不断接触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术,这些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创新的源泉。同时,勇于尝试新事物也意味着不断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品质,使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坚持不懈,不断寻找新的解决办法。
第四,与他人交流与合作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技能。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完全独立完成一项任务的情况,大部分创新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合理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创新。通过与他人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见解和反馈,从而提高我们的方案和想法。通过合作,我们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对方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研究和实践,它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然后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并不断调整和完善我们的解决方案。只有具备这种问题解决的思维和能力,我们才能够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培养创新思维、跨学科学习、勇于尝试新事物、与他人交流与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成为一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不是天生的能力,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培养出来的。未来,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带领社会不断创新和进步。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锻炼,成为能够应对未来挑战、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创新创业篇八
人才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当今时代的迫切需求。作为一名参与过人才创新培训的学员,我认为这种培训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将分享我在人才创新培训中的心得体会,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培训实现个人及社会的创新发展。
首先,人才创新培训增强了个人的创新意识。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创业精神、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创新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我们开始意识到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突破,还包括在不同领域中不断寻找新的机会和解决方案。培训帮助我们从传统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创新意识不仅在个人职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社会的创新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其次,人才创新培训提高了个人的创新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创新方法和技巧,以及参与实践项目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实践项目中,我们不仅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还需要与团队成员合作,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背景出发,共同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或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我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和敏锐地面对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人才创新培训拓宽了个人的创新视野。在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创新理论,还参观了一些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了解了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和体验,使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拓宽了我们的创新视野。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同时,对于社会来说,人才创新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创新,了解创新,促进了整个社会创新文化的建设。
第四,人才创新培训增强了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需要与不同领域和背景的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创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发挥个人的专长和优势。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这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工作也至关重要,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与他人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实现更大的价值。
最后,人才创新培训提升了个人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在培训中,我们必须主动思考和提问,敢于冒险和尝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在培训结束后,我们更加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创新趋势,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新项目。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综上所述,人才创新培训对于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增强了个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拓宽了个人的创新视野,还提升了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素质。通过这种培训,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为个人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我相信人才创新培训将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人才创新创业篇九
第一段:引言(200字)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创新型人才则是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我曾有幸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亲身体验了创新的过程和收获。在这段时间里,我对创新型人才的定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形成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00字)
要培养成一名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强调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因果关系,以及构建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培养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创意。在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主动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式,不畏惧失败和困难,勇于尝试和创新。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为我后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灵活的思维方式。
第三段: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200字)
创新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合作。有时候,一个领域的专家未必能够发现问题的解决之道,而另一个领域的专家可能会有新的视角和思路。因此,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我参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中,我们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我们相互启发,分享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跨学科交流拓宽了我的思维领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也培养了我与不同专业人才合作的能力。
第四段: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结合(200字)
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实现。创新不仅仅停留在思维层面,更需要将创新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正是通过这些困难,我们才能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创新思路。在我的实践中,我通过调研、试验和项目实施来验证我的创新思路,并通过持续改进来提升创新的效果。实践让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创新的挑战和机遇,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段:创新型人才的发展与未来(200字)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不仅仅是一段短暂的经历,更是一生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培养创新思维,勇于跨学科交流,将创新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我们就能不断成长为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创新型人才,我们要不断学习、追求卓越,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100字)
通过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了解到跨学科交流的价值,明白了创新思维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人才创新创业篇十
不管国家还是企业,创新型人才已是目前最需求的人才。那如何做到创新型人才呢?优秀的培训师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的特点:
1、 善表达,勤思考,点子多。不隐藏观点,敢于亮出观点,将其表达出来,供上司、同事、合作者参考;面对问题,开动大脑,以最快的速度反映问题,发散、逆向、形象、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并用,不迷信惯性思维,不人云亦云,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思考,务实地求解问题之道。
2、 重视灵感,并及时记录和探究灵感的来龙去脉。灵感总象黑夜的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创新人才总是敏锐捕捉、及时记录、善加辨析、探根究底,并使之成为习惯。这正应了古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相比起来,我们也有偶尔的灵光闪现,可真正重视起来,记录起来,行动起来的太少。
3、 尚疑。学起于思,源于疑。大圣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创新伴随着疑问、疑难、质疑;要创新,就得一颗善疑的大脑。善疑是建立在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基础上的,养成细心观察,富于想象的性格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简而言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无进,寡疑则少进。
4、 注重专注领域的知识积累。既重视从实践获取真知,也重视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意兼听,辨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是,跟踪和学习前沿理论。前沿最新动态预示着领域内的变化,甚至巨变,善加辨析,有助于启发思维,拓展思路,创新思考。
5、 创新不求面面俱到,讲求专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创新人才力求全面发展,但绝不求全责备。龚自珍有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并不是全能,更多的是在某些方面下更多功夫,花更多时间;在特定领域里,力求全面。爱因斯坦曾说,"如果让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会停下来;而我会把整个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垛里的针全部找出来。"六、创新人才讲究作风、学风、文风。个人认为,作风踏实、学风务实、文风平实是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创新必然要经得住检验。只有踏实、务实、平实起来,学问才有精进,才能"不为积习蔽,不为时尚惑",才能求真、求实、求是、求变、求新。
不断探索,试验新方法,检验新思路,以求得正解。对于权威,不盲从;对于失败,不气馁。这种执着的精神是他们成功的法宝。居里夫人克服生活的艰辛,在坚强意志力支持下,经过无数次艰苦、繁重的试验,用4年的日夜苦战,从8吨沥青铀矿残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镭,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为培养第一代杂交稻,袁隆平用8年时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最终配制杂交水稻成功,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克服困难和曲折,不断在逆境和失败中积累经验,摸索道路,最终破解难题,实现创新。
7、 高端创新人才强调协作精神。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课题涉及内容的增多,特别是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的兴起,创新人才更加强调合作。统计表明,2000年至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双胞胎、三胞胎"占了大多数。这种小组团队合作对集思广益、协同攻关有着显著的作用。
创新难,养成创新的习惯更难;创新又不难,一句话,一个点子就可能激发灵感,突破思维的瓶颈,解决未解的难题。时代在进步,创新不分你我,人人都成为创新的主体;生活工作,点点滴滴都能成为人们创新的土壤。
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而中国正是这样一个想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国家,并正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当代青少年,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努力关注的时代课题。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多如牛毛,其中的一种认为创新型人才应该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同时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及较高的专业水平,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并且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第一我们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意志,创新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是难以轻松地在短时间内走完的道路。因此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意志以及不服输的决心,我们需要有非凡的胆魄,需要告诉自己,无论光明的未来在哪一天才会到来,只要找准了方向我们就不要轻易放弃,找准了方向就坚定地走下去,直到终点都不要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够拥有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基石。
型人才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第三我们需要拥有超前的创新胆识,创新是需要胆魄的,在旧规则中找寻新的突破不仅仅需要发现不同的眼睛。找到的突破在一开始往往并不能得到旁人的理解,往往不能受到他人的谅解,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有超前的胆魄,因为这样的胆识可以让我们坚定地走确定了方向的道路,而不会中途退缩或是放弃。成为创新型人才的路途中艰难险阻无法用数字计量,超前而坚定的创新胆识将为我们的创新道路一路护航。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的创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的创新都将只是纸上谈兵。创新是否可行需要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实践与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创新是与现实相贴合的,而不仅仅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理想型的。也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够发掘出每一个突破口中最为闪耀的一部分,才能够最终找寻到最优质的创意,才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然而除了以上的这些要求,想要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由此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将创新型人才的形象树立起来。
首先,作为创新型人才必须要符合创新型国家的需求。不同的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要求不同,使得创新的定义也各有差异。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在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怎样的,才能够更好地以确定的方向来培养自己。中国正处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因此符合中国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在思维上创新,更需要学会与时俱进,结合中国每一天每一年的变化,开创可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新方法新手段,从而为中国的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其次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学会自我的总结反思以及批判。创新是要在学习的基
础上进行的,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必须时不时就进行自我的反思,是否紧紧跟随了时代的步伐,走的是否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创新模式,与中国的发展程度相比较,我们的专业程度是否已经变得匮乏。也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够不断提升我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奉献出我们新鲜而充满激情的热血,奉献出我们的智慧及汗水将是我们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最大愿景。向着这样的方向努力吧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未来的道路即将开启。
人才创新创业篇十一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我院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良好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学院决定实施精英教育,设置“博学创新实验班”(本级学生为5班)。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二条 培养原则 以“厚基础、重研究、扬个性”为培养原则,择英才而教,独立成班,实行小班化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三条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较好的学术发展潜力,能进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在专业和跨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的创新型拔尖人才。
第二章 选拔与录取
第四条 选拔原则 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博学创新实验班”
第五条 选拔范围及名额 实验班每年面向外国语学院全体新生选拔。首届设一个班,招收人数30名。
第六条 选拔程序 学院根据高考相关科目的成绩进行排序确定面试名额,然后再根据面试的结果确定录取名额并正式组班。
第三章 动态管理
第七条 动态管理制度 对实验班学生实行滚动进入、定期分流制。每学年考核后,淘汰末位10%—20%的学生,同时从普通班中选择等额成绩优异的学生递补进来。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均转出实验班:
(1)一学期内,出现了一门(含)以上课程不及格;
(2)一学期内,累计旷课超过12学时;
(3)第三学期末未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四级;
(4)对博学创新班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本人自愿申请退出;
(5)违反国家法律或校纪校规且受到处分。
(6)其它不能继续在实验班学习的原因。
第九条 时间 动态管理工作一般在每学期期初进行,如出现上述第(4)、(5)(6)种情况,由博学创新实验班工作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验班第四学期后一般不再补充名额。
1
第四章 培养过程管理
第十条 实验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
学院成立博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具体人员由学院确定。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实验班学生的整体培养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负责对博学创新班的各项学术工作进行指导,并组织专家组制定博学创新班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
第十一条 培养计划
(1)独立编班。实验班建制实行四年一贯制,第五学期进入专业学习后,仍保持原有行政班级。
(2)实验班采取两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共计四个学期,两年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培养阶段,共计四个学期,两年时间。
(3)实验班制定相对独立的培养措施。前四学期强化通识教育类和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着力加强听说训练,采取实验班独立组班授课方式(首届实验班第一学期与普通班相同的教学环节同步开设);第五学期开始进入专业学习,所开课程除专业主干课程外,外加部分考研、出国留学、研究方法-论及相关专业领域研究前沿等课程,其余课程均以学生选修为主。
第十二条 双导师制 第一阶段配备启蒙导师组,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第二阶段配备专业导师(于第三学期初进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每位导师指导2-4名学生。导师由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治学严谨、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的教师担任。
第十三条 任课教师 由教学经验丰富,热衷教学改革,学术水平高的优秀教师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倡导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及灵活的考核机制。
第十四条 “名师讲坛”和实践教学 不定期举办“名师讲坛”系列学术报告或讲座,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参加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实践和学习。
第五章 其他
第十五条 优先参加科研与学科竞赛活动。优先推荐实验班学生申报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等科研活动。
第十六条 鼓励考研与出国留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一流大学访问学习;优先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对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学院予以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七条 优先评奖评优。创新班学生在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推优入党等评比中名额不低于普通班2倍。其他各类先进评比中名额均高出普通班,具体比例待定。
第十八条 荣誉证书。授予专业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同时颁发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荣誉证。
2
第六章 附则
外国语学院
2012年9月
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15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1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2
学分制。创新实验班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可跨学院自由选课。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课程。
学业导师制。学院为每个创新实验班配备理念先进、管理一流到位的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热爱本科教学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或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集中资源优势。学院集中选派最好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专用教室等,对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滚动淘汰机制。创新实验班实施滚动竞争机制,学校将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学生的中期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等,部分不适应创新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创新实验班之外的同年级学生可在学生自愿并经专家指导小组考核同意后补充到创新实验班学习。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创新实验班工作组”,负责实施对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
3
的顺利实施。
经费保障。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学校一次性给予8-12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助学金、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国内外交流补助、教改项目资助、聘请外籍教师、资料、印刷、调研差旅费等支出。
4
一、指导思想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人才创新创业篇十二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 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关注校友网络的人才,并提供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 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他们提升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所有通过培养计划正式创业的大学生创业人项目,不仅可以获得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机会,还可获得独具特色的创业人支持方案以及创业型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方案。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上指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这也就是说,创新创业人才并非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中美人才培养机制比较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过去35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商学院和工程学院中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1977年,50~7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与创业有关的课程。到1999年,大约有1,100所学院和大学开设了这一领域的课程,其中许多学院和大学还开设了创业学或创业研究专业。同年,美国国家创业教学基金成立。
美国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聚焦式和辐射式两种基本组织模型。聚焦式培养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进行,培养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如哈佛商学院的mba班,对学生有严格要求。辐射式培养则在全校范围内展开,主要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为学生从事各种职业打下基础。
美国的创业教育还延伸到中学阶段。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
相比之下,在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属于新兴事物,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尚未形成合力,在培养机制上,存在脱节现象。因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高校找不到感觉的局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曾表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搞科研,要让中国的科学家做一个题目能做得很好,但问题是没有一个创新的体系。创新是一个市场行为,是一个经济行为,是一个企业家行为,没有这样一个体系,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方向,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动力,科学家的研究就失去了接力棒。
从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比较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经验:
注重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我们必须加强对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的纵深培养,既要提升人群覆盖率,又要推动创业的动机提纯和创业层次的提升。
加强多方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我们必须加强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邀请企业一线人员上讲台,才能真正帮助创业者。
强化组织保障,建立创业中心我们应该在组织上强化保障,建立创业中心,重点注重校友网络的人才和资金保障。
引入风险投资,实现全程孵化我们应该引入风险投资,实现从意识培养、技能训练、团队孵化、市场对接、转售上市的全程孵化。
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根据上述分析和总结,我们建立了中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金字塔模型。最底层是创新创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家长思想和教育体制下,让创业者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是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中间层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需要激发人才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创业的兴趣,促进他们萌发和把握创新创业动机。最顶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人才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计算风险的能力等。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金字塔模型中,政府、媒体、学校、企业、家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家庭和学校对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格至关重要;政府、媒体、学校和企业可推动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而学校和企业又是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的真正土壤。
如果能实现校企政家四方互动,则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实现。
“易创计划”
“易创计划”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做出的一次创新。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2011年,易才集团推出了“易创计划”。作为一项完善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方案,该计划致力于培养10,000名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打造一个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hr专业支持的公益平台。
“易创计划”体系由易创培训、易创大赛、助创服务三大模块组成。易才将举办易创培训100次,并将培训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普及层次的成功者宣讲。如果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能够识别出他们。所以,举办成功创业分享会就是一个有效途径。此外,通过分享,可以间接培养创业者的独立人格和创业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创业人大学堂,邀请专业讲师面向大学生创业人提供创业系列培训,旨在提供创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创业领导力培养、如何发现并把握商业机会、如何进行创业前的准备、如何建立并带领团队、创业企业财务管理与融资等。易才每年还将举行易创大赛,给创业者提供真实的演练机会,帮助提升他们的技能。同时,易才会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助创服务,如创业企业体验行、创业沙龙、创业企业hr服务、项目融资服务等。
点、全国40多个城市的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及上万家企业丰富的岗位需求,现阶段还不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也可获得实习、就业机会。
较之单一的比赛或其他短期项目,“易创计划”体系较为完备,因此,对创业者的吸引力较强,创业者参与后,收获和满意度也较多。
只要能够建立一个比较健康、持续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完全是可行的。在此,我们也提出几点经验供分享:
a.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时间,需要让双方都明白,不可操之过急。
b.前端的创新创业人才甄选过程必不可少,需巧妙设计。
c.创新创业人格、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训需要言传身教、来往反复、团队互动,可采取聚焦与辐射结合的策略,实现普及中抓重点。
d.创新创业是种能力,不是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实战、实训提高。
e.需要全程孵化,贯穿创业准备期、创业初期、高速成长期、规模成长期,有始有终。
2012年,全球经济继续低迷,中国经济虽增速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也给中国经济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另外,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平台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的可选性方向也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校、企、政、家四方联动”,积极推进、适当引导、合理规范、坚实保障,创新创业将可以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助推器。
21世纪是一个创造、创新、创业为特征的世纪,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作为承担高等教育重任的大学,理所当然要积极应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构建适合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的体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将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体现和落脚点
坚持在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方面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一方面以创业家培养为核心,培养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创业家或企业家。在具体实施上,学校通过基础层面的教育教学、操作层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制度层面的不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片个性成长的天地。建立以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精神,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创业教育思路;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自主创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必修课。提高学院全体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创业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协调。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知识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成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方法,优化教学进程,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培养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务之急。
学校应提供有利于学生实现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专业结构发展的土壤,提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条件,提供加强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较大空间。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为动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给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首先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最终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同社会需求与发展的关系体现出来,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当今的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倾注于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上,从教育的发展要求和轨迹上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应该由就业教育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模式上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强调学生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同时要求高等教育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措施
1.开发创新创业课程群,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层面 基础层面包括专业创新课程模块、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认证课程模块、创业培训课程模块、复合知识模块。
专业创新课程模块。为了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
新创业意识,学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的思想,在教学计划内开设了创新课程,这部分创新课程不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在内容上和教法上都体现了创新性的要求,以此为切入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不仅使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对于了解专业前沿热点问题和交叉学科的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并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模块。除了专业教学中的创新课程之外,建立一个“三创”选修课的平台,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涵盖“三创”理论类、“三创”实务类、职业就业类三大类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仅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平台。此类课程与学校任选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创新性的规定,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注重课程的创新性、互动性,强调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认证课程模块。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通过各种权威认证能够学到实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学校开设适应产业、行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国际认证、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学校在原有认证培训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专业师资,扩展培训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和咨询服务。此类培训纳入教学计划,获得认证证书后,得到相应的创新学分。
知识结构。 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充分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突破单一专业的格局,而形成多种专业知识组合的跨专业模式,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我校开放式选课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有系统的选择其他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作为主修专业的选修课程进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创业实践模块。通过大学生创业园、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打造学生真正的创新创业平台。
学生科技创业园:成立以学科专业的项目为依托实行学科交叉、年级互补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训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管理能力。学校可投入创业种子基金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技能培训基地: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建立一批学生技能培训基地,培养学生的各项专项技能。 校企合作:学校以“大学生实践企业合作(spec)计划”为基点,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合点,创建学校与企业互通的渠道,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建立企业家指导教师团队的同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2、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规划。
习成果、制作设计、外文资料编译、发明制作等多种途径获得学分。
建立分类指导导师制,形成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学分制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学校建立一个面向学生的个性指导体系。学校建立起了学业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和创业导师制,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科研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
实行学业导师制。学业导师不仅在学生选课、专业学习、学术研究、人生规划等学业领域提供全面指导,而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给予其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在创新创业学习和实践中挖掘和展现自己的内在潜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学业导师应是优秀教师,给以一定待遇。
创业导师。创业导师紧紧围绕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案例式指导,使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逐渐掌握获得的思想和创业的技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业导师和创业导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学校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标要求纳入到全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在评学、评教、评管中充分体现创造、创新、创业的要求,在“三评”并重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中,明确提出“创造、创新、创业”的观测点。在《学生学习状态与效果评估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三创”活动与成果的评估指标,从参与程度和效果方面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才创新创业篇十三
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培训则是人才成长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培训对个人和组织的重要性。培训能够帮助我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激发潜能,提升能力。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段:培训中的收获和体会
在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首先,通过系统的培训,我对所学领域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次,培训中的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了我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此外,培训中的团队合作和交流也使我学会了与他人协作,锻炼了我的沟通和组织能力。通过培训,我不仅获得了知识的积累,还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第三段:培训中的困惑和挑战
虽然培训带来了许多收获,但在培训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首先,培训内容的繁杂和密集让我感到压力较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消化。其次,培训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缺乏经验和自信,我经常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培训班的学员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我需要与他们合作,并适应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四段:培训的启示和反思
通过参加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学习永无止境,知识是不断更新和演进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培训,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竞争力。同时,培训也要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训也需要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因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第五段:培训对个人和组织的价值
个人的成长和提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培训则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训,我们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组织也应当重视培训,因为培训能够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组织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因此,个人和组织都应该重视培训,不断学习和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人才创新创业篇十四
未来的科技生活21世纪,,我长大了。成了一名伟大的医生了,世界也变化了许多,就让我给你们讲一讲吧。一大早,我睡得正香,我的电子日程钟便叫到:“七点钟了!
该起床了,主人!
”于是我便很不情愿地下了床。这时电子机器人给我送来一包牙齿清洁糖和一包提神劲爽糖,我吃了以后便感觉精神抖擞,走到餐桌前刚坐下,电子保姆机器人就给我送来了早餐,我一看:哇!
是压缩营养丸,还是桔子味的,我的最爱!
我立马吃了下去,不多不少刚刚饱了。于是我又喝了几口体力恢复剂就上路了。我坐上我的急速多用无人驾驶车,飞快地来到了医院。医院里十分安静,只有一些人在挂号机上取号。未来的医院看病当然不用那么烦人地排长队挂号了,每人都有一张医疗信息卡,只要输入密码在机器人窗口上一刷就可以了,然后你就可以按提示到相应的诊室里去看病了。里面的医生十分权威,而且跟你无话不谈,都成了你的私人医生了。如果你骨折了,不用再作手术打石膏了,医生只要给你打一种骨头恢复剂就好了。到了注射室,里面全是小婴儿,可是你却听不到婴儿的哭声了。原来,人们采用了无痛式针筒,一点也不痛!
输液也不用打针了,护士为你贴上一个治疗贴,上面的药水就自动进入你的体内了。如果你要住院了,你就会有二名贴身护士和一个私人病房,里面的空调、彩电、冰箱、微波炉都是脑控的,方便了手脚不方便的病人。假如你要买什么东西,只要写下来放入电脑插入口,不到一分钟就能收到货,手脚不方便的病人就不用再跑出医院去买了。当然,现在的医术也很发达,癌症都成了医生们的手下败将了,什么白血病、艾滋病、非典都是小case了。如果你是已经上学的小朋友,也不用担心因住院而缺课了,医院里有专门的儿童病房。你可以在医院病房的电脑上选择你所在的学校,这样,你就不用害怕各个学校的教学进度不一样了。老师们讲课的视频和声音都可同步传送过来,你就可以像在学校一样上课,回答问题,甚至参加考试。当然也就不要生完病再去忙着补考了!
想象一下这样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