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十(模板11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学习论语,我体会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智慧。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能与读者一起分享我在学习论语中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修身养性、尊德重义的教导。例如,“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告诫我们要注重修养个人品德,而“君子不器”则教导我们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这些教导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仅要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更要从内心去做到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正直、诚实的人。
其次,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此外,“温故而知新”也告诉我们要通过回顾和复习已学的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教导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再次,论语告诫我们要注重思考和实践。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要善于思考和实践。例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思考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中获取智慧。同时,“言寡而思多,行难于其思也”则告诫我们要把思考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本质。通过学习论语,我认识到光有空洞的理论是不够的,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才能真正取得进步。
另外,论语传达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表达了对待老师的尊重和信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身边的长辈和有智慧的人;而“君子不器”则强调了要专心跟随老师的教诲,虚心学习。通过这些教导,我明白了尊重老师的重要性,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尊重老师并真正聆听他们的教导,才能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最后,论语还提醒我们不要忽视细节和礼节。例如,“君子辩不义,即诛”告诉我们应该讲求公正正义,并对不道德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批判。同时,“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告诉我们要通过文雅、懂礼仪的言行与他人交流,以此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教导教会了我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和做好每一个小事,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而礼节可以为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添增和谐。
通过学习论语,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体会。通过论语,我学会了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重视学习和实践,尊重老师,注重细节和礼节。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论语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加入到学习论语的行列中来,从中获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二
第一段:介绍《论语》以及个人初次接触的心情(150字)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论语》自问世以来就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时,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好奇与期待。作为一本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肯定蕴含着久远而又深邃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探索其中蕴含的真谛,寻找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启示。
第二段:对于《论语》的思想内涵的总体认识(300字)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逐渐对其思想内涵有了整体的认识。其中孔子强调的道德修养、君子风范等思想观点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和修养。而孔子对于教育的重视,也使我深受启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美好的品质。另外,孔子关于仁爱之道的阐述,也让人们意识到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这也成为我在日常生活中和他人相处时的宝贵参考。
第三段:对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领悟(300字)
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传递给我最深的领悟就是要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意味着我们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不断改正自己的过失。 孔子还强调“学而时习之”,这使我意识到人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会想到孔子的思想,坚持着乐观地面对,这使我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四段:对于亲情和友情的思考(250字)
《论语》中不仅强调了仁爱之道,也提及了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孔子对待父母的言语和行为,毫无怨言,总是以敬而不亲的态度对待。这使我领悟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感恩并尊重父母,才能真正关爱他们。此外,《论语》中也有关于友情的阐述,例如孔子对于弟子们之间相互尊重和交流的要求。这启示我要珍惜友情,与朋友之间互相支持和理解,共同成长。
第五段:对于实践《论语》思想的感受(200字)
在《论语》这本古代经典中,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品行、修养、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众多深刻的思考和智慧。而这些思想经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渐渐融入我的生活之中。当我遇到烦恼和困惑时,我会回想孔子的教诲,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将孔子的思想分享给身边的人,希望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通过实践《论语》中的思想,我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也渐渐成为别人心中可以依靠的朋友和家人。
通过阅读和思考《论语》,我对于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更加明白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孔子的智慧思想蕴含着长久的人类文明和智慧,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读和传承。它不仅仅是一本古老的经典,更是我们在当代社会中寻找智慧和指导的重要资源。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三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我们学校是一个经典古诗文学校,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读了:《三字经·弟子规》····我们现在上了四年级就开始读了《论语》,这本书写了许多篇值得我们学习的话,其中我最喜欢:《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你知道么?我告诉你吧!这句话是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我在给你讲一个小故事吧!:唐玄宗时李林浦任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个人品德败坏,凡是才能比她好,声望比他高的人,他都不折手段的打击。对唐玄宗他又开始讨好卖乖。有一次,他对李适之说:“华山有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那就可以为国家增加财富。”(李听了,赶快向皇帝报告,建议开采。唐玄宗听了,找李林莆商量。可李林莆却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可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还是不要开采了。”唐玄宗听了他的话,以为他是个忠君爱国的好臣子,对李适之却疏远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又联想到了了我自己,不禁脸红了。因为在上一次,妈妈给弟弟买了一盒糖果。我花言巧语的对弟弟说:“今天你让我吃一个糖,明天我给你买一个汉堡包,你让我吃个糖呗!”,弟弟听了,把糖给了我好几颗。到了第二天,弟弟早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给弟弟买,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好玩的游戏。但这一次读了“巧言令色,鲜矣仁。”我就再也不这样做了,每次弟弟买糖,我不再花言巧语了!
我一定坚持把论语读完,在把我的坏毛病改掉!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四
《论语》论理,理论人生,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人生沧桑百态。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国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曾直言不讳地赞颂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坚持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都体现了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掩卷长思时,才意识到《论语》里满是人的七情六欲和喜乐哀愁,被历史神话的“圣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追寻。
不得不说《论语》是本韵味无穷、值得用一生细细咀嚼的语录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复制的榜样。咿呀学语时,半懂不懂地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乐无穷;青葱年少时,装腔作势地笑谈“唯小人与女子难为养也”,乐在其中;风华正茂时,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掷地有声;如今,在网络文化“神马都是浮云”的感染下,也加些调侃的语气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变成了口头禅。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对着苍茫河水轻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理解他对生命价值的体悟;我们也会侃侃而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他的思想化为自己的实践;我们也能体味为什么北宋名臣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我们或许会觉得,与其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如说我们是孔子的后人。《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这就是孔子!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五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儒家经典,书中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透过这些言行,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人生智慧。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许多道理的道理的卓越和弥足珍贵之处,下面我将与您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孔子思想的启迪
孔子思想中的“仁爱”、“诚信”、“自律”等观念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孔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体现了一种社会道德秩序,而且是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具有现实生活中的巨大意义,他们可以引导我们正确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理解和接受事物,同时也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增强个人价值感和幸福感。
第三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思想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思想。这是一种既实践又理论的思想,他告诉我们首先要修身,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才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实践其他的做人方法和社会道德规范。这为政治、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和对策。他的思想也鼓励人们不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还要充分考虑家族、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段:思想的传承
孔子的思想自古以来就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导致了中国的思想和社会的繁荣。同时,这其不止是要传统文化的理念领袖,还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书中的意义进行实践,对于现代的我们,更需要将这些思想内化,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会让我们更加的成熟和充实。
第五段:结论
论语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警钟和智慧精神的符号。它的影响和意义在历史上是非常深远而广泛的,它的思想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是助推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石。阅读论语,充分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激起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我们以论语的精神为指引,与自己、社会多沟通多交流,从而更好地建设美好的家园!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其门徒记载下来,并且流传至今。自从接触《论语》以来,我一直深受它不同于其他经典的启示,它的智慧、真理以及孔子对人类生活的独特贡献,令人感到深深地敬仰与欣赏。因此,我愿意分享一些对《论语》的个人体会和领悟,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第二段: 与人相处的智慧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与人相处之间的智慧。他认为,能够正确地与他人相处,需要有一颗宽容和仁慈的心,并尊重别人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承诺。这些都是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必需的品质。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言行的影响,以及自己和别人之间的互动方式。
第三段: 优雅的行为和思想独立
《论语》中强调了个人行为和思想的优雅。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在不违背道德和社会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树立自己的独立思想,并且保持谦虚和敏锐的心态。换句话说,人应该做一个有品格的人,一个有自己原则的人。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被情绪所左右,以便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优雅。
第四段: 学习和反思
《论语》中遍布了很多智慧和教诲,这些智慧和教诲对我们的学习和反思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这些典型的表述都呼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用心去堆积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以建立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第五段: 总结
总之,《论语》的智慧和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引导着我们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应该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并通过运用这些智慧和真理,达到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坚信并践行这些原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七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八
近期,我读了学校推荐的书《论语》。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一些古文,还没读懂的感觉。读第一遍,虽然有些不流利,但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又读了一遍,随着阅读的深入吸取着更多的心灵鸡汤。我觉得读了这本书,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激动时,我把其中一些感动的句子画了下来。
书的封面上有一段话:《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温暖。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老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于丹老师用《论语》来感受、解读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让每一个读者看了之后,如沐春风,心灵获得了一次清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对人生的态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天地人之道”中有这么几句话感受深刻:“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是啊,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能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让每个人的心里开出一片乐土,这是一种多么清亮的欢乐!“孔子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的确,在竞争激烈的现在,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不仅遇事要拿的起放下,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在很多时候,很多事,自己想到了,却想等一会儿再做,“明日复明日”到头来着急、后悔。
“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 《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虽然只写了自己感悟深刻的两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的确,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用明亮的双眸的去世界万物的变迁,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许多人还可以说的头头是道,只是在付诸于行动的时候好像很难把握,有计划、有责任、有理想的人先将自己的人生座标定位好,然后按照座标一步步的付诸于行动,只可惜有时候付出的努力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偏离理想的轨迹,需要调整心态,把握好自己前进的方向。
读了这本书,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九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字的另一音番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十
一、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人之言行录,它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原则。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道德教诲,也深刻理解了其中的诸多心得体会。
二、守正而不懈怠:《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上达而不骄,下达而不怠。”这句话形容了一个真正的君子要从容不迫地处理上下级关系,既不要因成功而骄傲,也不要因失败而灰心丧气。在这句话的启发下,我明白了无论在成功或失败之时,都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当取得一定成就时,不应骄傲自满,而是要反思并继续向前努力;当遇到挫折时,也不应气馁,而要勇敢面对和积极克服。
三、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论语》中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语提醒着我们永远都要保持求知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无穷,也体会到了取得新的进步和成就的喜悦。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他人,不断传承和创新。通过教育,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人的需求,并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论语》中的另一条教诲就是说话要谨慎,行为要一致。这是孔子对于道德的高度追求和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说一套做一套的人,而《论语》中的这条教诲提醒着我们始终要保持言行一致,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只有通过言行一致,我们才会建立起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和尊重,并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
五、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在《论语》中,孔子表达了对于师长和道德的尊重。他认为尊敬师长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基础,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理解到了教育的真谛,即知行合一。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更应该将其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并将其变为自己的品质。
六、结语: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了许多智慧和道德教诲。其中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等原则,都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指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将这些智慧运用到实践中,做一个有品德和素质的人。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论语心得体会十篇十一
在中华文化传承中,孔夫子(Confucius)的思想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论语》作为孔门弟子的笔记记录,记录下了孔夫子的语录、言行和故事。以下是我对《论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孔子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孔子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精神遗产,其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道德关系,“义”强调道德准则和责任, “礼”则是指行为规范和社交仪式,“智”强调的是知识和智慧,“信”强调诚信和信任。 孔子思想的特点是注重应用实践,注重人际关系,注重个人修养。
第二段:《论语》对人的影响
《论语》通过孔子的言论和事迹,以及他与弟子在实践中的交流,反映了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和人生哲学。 《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其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内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
第三段:从孔子思想看教育的本质
孔子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尽人事,听天命”。 指教育要重视教与学的相互配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和塑造人性。 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具体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四段:如何将孔子的观念渗透到教育实践中
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发展,针对学生区别性制定教学方案。另一方面,教育人员应重视人性化教育,关注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教育实践中,还应该注重问题学习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设计。
第五段:传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意义
孔子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延续了中国文化的源流。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孔子思想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刻程度,理解和传承孔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总之,孔子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传承中难以替代的重要遗产。在今天的世界中,在既有的思维框架外,大家应当更加研究和探究孔子文化,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让孔子文化在教育、文化、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