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精选12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一
今天要推荐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职业:维也纳普利克里尼克医院神经官能症科主任,《活出生命的意义》名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列。
作者作为一个犹太人,通过自己在二战集中营亲身经历的苦难来讲述意义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意义能让人坚强的生存下来,也能让苦痛得到解释从而舒解。
如果你在生命中正遇到悲伤,或者你沉浸在过往的悲伤中不能自拔,我推荐你看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如果你能为悲伤找到一个意义,那将能极大的缓解你的悲伤,让你从悲伤中自拔出来,复返乐观。
如果你处于迷惘,也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定义一个意义,前去追求,事业爱情公益都可以。如果你恐惧某件事而无法面对,请你加倍的虚拟恐惧去面对。如果你过于期盼某件事而无法达到,那请你遗忘目的去关注于事情的过程。如果你曾经经历过痛苦,那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经历的财富,让你更加无畏的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处在内疚当中,那请去担当,承担应负的责任,然后勇敢前行。
如果你面对死亡,请坦然面对。比如老人老去并慢慢死去,请正确的看待老人老去,正确的看待老人的死亡,这是不可逆转的,不要因为老人的失能而去歧视,因为他们也曾经和你一样成功过,因为你的未来也是如此。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伤痛、分别、离去,可以挽回可以避免的,应该竭尽全力。而那些已经过去或无法避免的,只能正确面对,赋予它以意义,以抚慰自己的内心善待身边人。对未来应该抱有希望,才能更勇敢的面对每一天的开始,愿你与我都能拥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二
作者用事实证明,即便在集中营,他也能保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心理和精神的层面,基本上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怎样看待集中营的苦难、人生的苦难呢?
生命的意义包含了苦难、剥夺和死亡。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苦难都是有意义的。当然这不包括能避免的苦难。
作者提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那一刻,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我和我的痛苦都成为自己心理学研究的有趣对象。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作为痛苦的激情,一旦我们对它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识,就不再感到痛苦了’”
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每当默默努力工作,还看不到成效时,通过想象自己将来的成功,激励当下的生活。
对于这些客观上无法避免的磨难,别人并不能够替代你的痛苦。因此,自怜也没有用。
芒格也认为,自怜没有用。我们常常和他人比较,总觉得自己付出很多,依旧看不到收获的时候,容易自怜。
很多理性、活得开心的人,并不是没有遭受厄运,而是他们不去想自己有多惨,把精力用在了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上。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三
本书提出的意义疗法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世界上再没有别的能比知道自己的生活有意义更能有效地帮助人活下去(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尼采有句名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还有某项使命有待完成的人最有可能活下来。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
按照意义疗法,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样可以少些焦虑和迷茫,幸福和成功即使暂时不在身边,说不定哪天也会不期而遇。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四
英文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字面意思我认为是人类对意义的找寻,作者翻译成“活出生命的意义”,也许更合适。号称美国最有影响力十大图书之一,硬着头皮读完,却有点失落,也许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没有真正学深悟透。
全书10万字,204页,分成2个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第2部分介绍意义疗法。
从第1部分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到,作者能够存活下来,多种因素的结合,主要还是自己从不放弃和积极的态度。那些无论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烟解闷追寻一时半会快活的人,大都活不过24个小时。
第2部分的意义疗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义有3种方法:第1种,做事情,具体的'事情或事业,农民种地,工人板砖都是做事情;第2种,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主要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者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去爱某个人;第3种,忍受不可避免苦难时采取的某种态度。
简言之就是,做具体事情,爱,乐观忍受苦难。爱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现象,爱与性一样,都是主现象。性是爱的表达方式。
快乐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对失眠的恐惧、对入睡的过度关注反而让患者难以入睡。试着想相反的事情——尽可能晚点上床睡觉。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是责任。
个人一旦找到了意义,他不但会感觉幸福,还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
意义的导向弱了,结果是对即时快乐的追求占据上风。抑郁、侵犯和成瘾依赖——是意义缺乏导致的。
老年人拥有财富——这是他们过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从过去中夺走这些财富。
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五
该书前面内容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让我看的心惊胆战,虽然内容没有涉及过于血腥的画面,但是还是让读者感觉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同时我也很佩服作者能在那种环境中存活下来,这不仅仅是机缘,更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吧!
培养幽默感并以一种幽默的态度看待事情,是人在掌握生存艺术时学到的技巧。
有时候生活确实很苦,很残酷,把你打击的体无完肤,可是,我也慢慢意识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让自己笑笑。然后迎接着苦难,我们继续生活!
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每天虚度光阴!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六
本想起个合适的主标题,却没有找到。书名本身就是最好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出版社把这本书的上架建议归为“心灵、励志”。
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到1200万册。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10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黑暗时刻,愿我们都能在那时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亮。
书在开始的时候这样介绍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全书只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作者心理学专业上的“意义疗法”,而第一部分的内容占了全书的70%页面。在我看来,那70%的经历本就是一种“心理治疗”,第二部分的“方法论”只是让此书锦上添花。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禁会思考,苦与乐应该只是相对的。苦,是没有下限的。你感觉到的苦,都不是最苦的,因为总有比我们还苦的人,我们自己也总会遇到一次次打破自己极限的苦。书中第一部分快要结束的地方有这样一个情景,受尽牢狱之灾的人们终获自由,可当有人问他们是否高兴的时候,回答是否定的。作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这是一个痛苦的结束,与另一个痛苦的开始,尽管这个痛苦是在重获自由之后。而苦的对面,是乐。乐应该是有上限的,或者说,乐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平静。就像书中所说:对于回家的犯人们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们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与别人比较的心理,也经常看到别人身上的比较现象。如果把比较分为两种,一种是往上的攀比,另一种是比谁更惨。向上的攀比多为让别人认可自己,往下的攀比多为获得别人的同情,后一种现象似乎更常见。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片段,为了进入华府当佣人比谁更惨。这种比较的结果,往往是感觉自己更惨了,带着一种悲观情绪循环往复。如果真的需要比较的话,集中营的那种生活,不,那不应该被称为生活,那种状态应该是人类所经历的极端之一。而弗兰克尔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哪怕在最极端的恶劣处境中,“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将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路没有平的,也没有直的。苦难与幸福交替,人生起起伏伏再正常不过。书中集中营的经历,其实不过是一段人生缩影。对于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即便是和平年代的小波折,也有可能被压倒。而这时——“我们要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在最绝望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不可替代的,你有自己的责任——“意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书的第二部分讲述“意义疗法”。意义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找到他生命的意义,最好的例证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我特意在“生命之意义”那一小节的文章里做了标记。作者说,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一辈子很长,随时都是挑战,每种挑战都是一个意义,生命的意义实际上不是固定的,而是被不断颠覆。所以,作者的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书中继续阐述了“爱之意义”、“苦难之意义”、“超级意义”等内容,不再描述。
一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所有内容都对我们有用。而是某一章节,某一段落,甚至是某一句话,能让你读到此处时眼前一亮!最后,还是想分享几句印象深刻的话语作为结束: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我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七
本书作者是以心理学家的视角来描述他在集中营的幸存历程,换一个角度来看,是在极端情况下的人类适应的实验历程,极具研究价值——生理的,以及心理的!
比如:
1、集中营的人群,普遍的价值满足感和欲望需求,降低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底层:面包以及香烟,就能给他们带来如同“天堂”般的短暂快感——因为生理饥渴的驱使,大脑需要全力聚焦在生存机能上,如同电脑内存不足时的降频,人类降阶返回到动物层级。
本书后半部分,讲述“意义疗法”。
作者是集中营的少数幸存者,并且是更极少数的始终保持“高贵人性“的集中营生存者。通过回溯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者认识到“赋予生命意义”——对妻子的爱和渴望,以及必须完成的心理手稿——让他的能量小宇宙始终在线,最终借助”命运之手”,渡过浩劫。
书中有些具体的案例,讲诉“意义疗法”是如何运作于普通患者的,可以看看。
初步感觉:
1、和《秘密》中的愿景模式的构造有相似之处?
2、和日本“森田疗法”结合起来应用会更好?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八
向下扎根,深耕课堂
向上成长,四溢花香
向阳花开,迎接新时代教育人生命的怒放
《活出生命的意义》是美籍犹太作者,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自传体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理学著作。弗兰克尔被认为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但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辽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光彩的见证。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本书曾经感动千万人,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正如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弗兰克尔在本书中阐述了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弗兰克尔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这是无法复制的的地狱经历,读来令人唏嘘不已。弗兰克尔认为,哪怕在集中营里经历了杀戮、恐惧,进而变得冷漠、迟钝,甚至很多人舍弃了人性只为了活下去,但人依然能够在绝境下选择自己的行为。他说:“我们这些在集中营生活过的人,都记得那些走过一个个屋子安慰别人,把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给了别人的人。这些人在数量上不多,但足以说明一点: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分弗兰克尔就具体阐述了意义疗法。他认为人类必须要明白自己生命的意义。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人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这个问题,这就是追寻意义的过程。意义疗法认为人们应当明白自己的意义所在,负责任是人类存在之本质。在人的一生中,爱具有意义,苦难也具有意义。尽管苦难本身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意义,但是人们对待苦难的方式赋予了将苦难转化为成就的机会。生命是短暂的,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舍弃它。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曾经思考人生的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想得清楚明白。或者说,人一生都处在不断追寻自己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弗兰克尔因为他独有的人生经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是比一般人透彻。但就像书中所说:存在之本质就是责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所需要承担的一部分责任,所以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能找到了一个合适自己的切入角度,去爱他人,爱工作,爱生活,承担起责任,我们就完成了自我实现。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九
本书的作者是维克多弗兰克尔,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执业的过程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关进了集中营,在最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渡过一段时间。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人很难感同身受的理解集中营里的生活。当我去思考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是广泛的几种答案,诸如:有人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人死如灯灭;或者有人认为还有来世;也有人认为灵魂永恒存在……答案各种各样。
不同的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意义观,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动力。世界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当我没有看或者思考人生的意义的时候,生活可能还是原来的轨迹。一旦认知发生了改变,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世界总是充满未知,保持好奇心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关于生命的学说,终归还要自己去选择。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都会去赋予自己生命一些意义。
对于自己生命意义的坚持或许会在某些情况中发生变化。这就像当时的许多人在集中营里会彻底激发出本性来。
在这里没有名字,只有去人性化的编号代表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里最不缺少的是死亡和恐惧,情感变得多余,麻木也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应对措施。
对自己遭遇的解释会让人产生很多信念的震荡,比如弗兰克尔说“我否定了自己的前半生”,让我印象深刻。这种集中营的生活是大多数被囚人员终其一生最痛苦的经历,这种痛苦也是最深入灵魂的,更是激发许多人思考人生的意义,这时的他们对于宗教的虔诚更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对于被拯救的希望、美好生活的回忆或向往成为被囚者活下去的力量。
在这个恐怖的环境中,一旦丧失活着的希望,很快就会死亡。饥饿折磨着每个被囚者,疾病缠绕着大多数人,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被不断的挑战。但是弗兰克尔还是心怀希望,同命运抗争,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并采取正确的行动。这里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人性泯灭,这里有高尚的人,也有卑鄙的人,或许是某个囚犯为更需要的人献出仅存的半块面包,或许是某个看守自费改善囚犯的生存条件等等。
在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总会经历痛苦的事情,并且还很多,当我们能够为痛苦找到意义的时候,痛苦就从无名变成了有名的代价,痛苦也就变得更容易承受了。作者的这种积极思想,不仅帮助了他挨过最艰难的日子更是对我们以后的生活有良好的启发。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决定,都处在当下的人际关系当中,不在以后也不在过去,做决定是自主的也是自由的。说到这里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负责任。他的人生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人活得有意义。
负责任的自由才是真自由,否则就是放纵。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发现和坚持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对于身处痛苦的人更是值得一读。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十
逼着让自己把这本书看完了。读书本来就是一种自虐的倾向。并不是书的内容不好,而是各种理论,第一次接触,生涩难懂。
尼采的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并应用。——“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看到最后,作者并没有具体告诉我们“意义疗法”和“存在主义分析”该做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那么做。
应经常思考:花几分钟时间琢磨生命的意义,尤其是未来日子的意义及其对我的意义。
我们自己必须回答生活向我们提出的那些问题,而要回答那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
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办法是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保持积极的心态,赋予生命以意义。
积极的态度既可使人备感欢乐与满足,也能使人经受苦难和挫折。消极的态度则会加剧痛苦,削弱快乐、幸福和满足感。
积极态度有助于成就我们生命的意义。
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够做到的,终究会实现;每一个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一
再次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集中营的经历,描写了囚徒们在恶劣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如今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能很难体会到囚徒们所经历的痛苦,但人总会遇到挫折的,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应该怎样应对挫折。
囚徒的心理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适应阶段。在这阶段,他们表现得很冷漠,没有情感,比如对家乡的思念。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他们选择了冷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对待别人的态度也是比较冷漠的,我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所以我用冷漠保护自己。但是,囚徒是处于极端环境下,他们别无选择,不得不冷漠,而我更多的是在逃避。
回忆往事有助于填补精神空虚、孤独和思想贫乏,但是我们不能只活在过去之中,逃避现实。我也是一个非常喜欢回忆过去的人。回忆能让我重温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从过去是怎么走到现在的,那是我的记忆,是我拥有的东西。拥有记忆会让我更有充实感。
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任何人都能够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环境或过去,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我们要有改变的勇气。我一直很渴望爱情,但我一直认为自己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所以自己在没有收获爱情。因此我可以安慰自己说,我是因为有那些缺点才找不到爱情。这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自己并没有决心去改掉缺点来争取爱情。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经历苦难也是一项不能逃避的任务。我们必须直面苦难。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篇十二
《活出生命的意义》(以下简称意义)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他是作家,是心理大师,是医学博士,他是二战期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本书以他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为体验写成,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集中营的日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只把第一部分作为重点。
全书以在集中营的经历,从精神病科医生的视角,阐述了人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如何活下来,如何忍受非人的痛苦,进而探索生存的有意义在哪里。作者在死亡率高达99%的纳粹集中营能够活下来,除了幸运之神的安排,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作者内在强大的心理力量。作者也是普通人,在恶劣的环境里,也会恐惧,疼痛,但他终究通过个人的意志力,改变自己,也通过自己的专业影响其它犯人。
爱与幽默感以及内在的自由是作者战胜苦难的法宝,即使身体不能自由,但心却是自由的,如他所言“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的自由”,“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外在命运的”。
书中还写到“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首先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这句话对于当时时刻濒临死亡的集中英尤为重要,食物短缺,天气寒冷,流行病都严重减弱的`犯人的抵抗力,当看不到胜利前的曙光时,许多犯人就没有熬过黎明前的黑暗。
现实生活中越多人因为失去了生命的目标,而丧失了生命的活力,每天活的如行尸走肉,甚至因生活空虚而自杀,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失恋而失去生活的动力,自杀被抢救过来,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闺蜜并未对她讲人生的大道理,只是和她一起回忆了两人一起出去逛街买衣服,一起沿街找好吃的小吃店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的回忆,女孩终于从失意中恢复过来,直至重新活过来。我想打动她的,不是人生的大道理,而是生活中那些细节的美好,无论是穿着还是美食,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尼采而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这个世界给予我们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生活有什么样的期望,即取决于我们对生活报以什么态度才是重要的,内在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态度,是消极应对,被命运推着走,还是积极行动,从生活中不断找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克服不断遇到的困难和磨难,把这一切当做生活的馈赠,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成长,再次引用尼采的一句话“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能够从本书中读到这层意义,对我来说,也是获得生命意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