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一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孔隙”的写法。
cai课件 录像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2.掌握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理出文章的条理,理解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口头说话能力。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电脑多媒体、图片等。
一、激趣引学。
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美丽山河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同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什么?你想了解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与你想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互学,共长知识。
1、要求:四人小组自学。(小组互学,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好纪录,完成手上的表格。教师巡导,点拨。)
2、重点检查以下内容的掌握情况。
(1).课文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每游览一处地方,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呢?所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填表:(每小组一个)
地点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b、注意带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②.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③.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每一个景点,都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图片。特别在理解孔隙这一重点时,利用活动式幻灯片,找学生亲自演示,帮助理解。)
1.小结写法。
2.归纳中心。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师:同学们,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固然值得观赏,但我们的家乡鼎湖也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你能举些例子出来吗?(鼎湖山、包公庙、金沙滩、葫芦山风景区等)特别是鼎湖山景区,每天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来旅游观光。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有关景点,好吗?(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鼎湖山的景点图片,四人小组讨论,共写导游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a组的同学试写鼎湖山旅游区的导游稿,bcd组的同学向家人介绍今节课所了解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附板书:
点评:
此教案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
小组互动式的学习,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设计者大胆地采用学生互动自学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学,分组讨论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锻炼说话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后延伸,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设计者设置的小导游活动,既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又培养学生说话能力。让学生介绍家乡的著名景点鼎湖山。课内与课外结合的课外延伸活动,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观察能力,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家乡的教育。
板书图文并茂,更具直观形象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中国,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习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习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四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投影仪。
3课时。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1.散读。
2.小组读。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五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六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
网
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七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
·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 第一课时
·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 3.练习朗读课文。
·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 教学过程:
·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幼儿教案《幼教中班语文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八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师副板书)
⑴ 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如果学生只从句段说,提前安排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 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部分?(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如果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表扬。听老师来读。谁来和老师比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断变化。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师:你还喜欢哪部分?
生:我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生一:我最喜欢孔隙这一部分。(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我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生交流。
师:读了这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部分?
生二:我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部分的。(实物投影)大家看,我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多么有趣啊!我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我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己练练。谁来试试?你来。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师:你还喜欢那部分?
生:我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部分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如果没有谈的)
师:比如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先自己练一练。请你来。(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己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标准,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充实进来。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加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我们由金华城出发。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如果导游开始没自我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我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我介绍。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我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将由我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我们走进去看看吧。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就是外洞。外洞的常年洞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我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捷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我叫xx,大家叫我x导好了。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我觉得也很值得观赏。如果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现?
祝贺你们!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部编版篇九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