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一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孔隙”的写法。
cai课件 录像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习方法进行个人学习。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二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
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
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
⑵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
①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③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多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绿
感受── 一片明艳阳天
⑶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⑴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讨论:
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⑶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
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5、默读第五自然,说说你对孔隙的最初印象:
⑴生读后汇报(低、矮、窄、小)。
⑵再读,划出你认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说明:
①“孔隙”一词本身说明。
②“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船小说明孔隙小。
③“怎样处的工人......拉......拉另一头”船进出只好绳拉,也说明孔隙小。
④“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仰卧……贴……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乘船进出的姿势与感觉也从侧面写出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这点时让学生结合幻片和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进出孔隙加深理解)
⑶指导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船进洞的感受。
6、齐读第六自然段:
⑴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⑵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象”,到底像不像?
①学生讨论后自由说。
②小结:
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双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火摇曳,产生一种“像”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⑶“其次是些石钟乳……名目有40多”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目、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展开想象后,自由汇报)
⑷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7、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泉水,理清本文暗藏的线索──泉水,让学生逐节找出“泉水”一词所在的句子去自身体会。
四、分清课文主次
1、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外洞、孔隙、内洞)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具体?
五、小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我们去游赏,希望大家能在将来去游览的时候,学着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同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可爱与伟大。
六、作业
设计自己喜爱的景点的解说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 迎着溪流
外洞:大 泉水外流 自然伟大
值得观赏
孔隙:低矮窄小 一路水程
内洞:黑大奇 泉水缓慢
出洞: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三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四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2课时
第1课时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席,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五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自读思考。
⑵小组交流。
⑶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习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习。)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小组合作学习。
⑶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窄小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齐读课题。
1.白板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
2.指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复习作者游览的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一)欣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
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练习说话 ,师生互评 。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教师板书:宽、大
2.朗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师: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体会作者的感受。
6.师: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板书。
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 (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
你还去过哪些风景名胜?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要注意游览顺序。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七
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①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②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③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①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②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①默写生字词。
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③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③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①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②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③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④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①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②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③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①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②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①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②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②板书设计: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网页综合介绍。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八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九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双龙洞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第一课时
谈话,揭示课题,初识课文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听朗读录音。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1、导语:“就听一遍,大家肯定觉得不过瘾,现在我们来细细学习。”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3、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人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丈词的妙用)
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看课件外洞由近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白然段,想一想: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质疑问难
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从对课文整体感知入手,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前,我让学生初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我分为三部分,即:导入;精读重点段,体会感知;巩固练习,进行练笔。在导入部分,我利用了直观的双龙洞剖面图,让学生通过示意图,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及路线。通过老师提问,抓比较不同的溶洞的特点,进行提问。让学生找到双龙洞的特点──“孔隙”。然后直接找到文中的第5段,即本文的重点段,进行学习。在精读重点段时,我采用了找特点、读特点的方法。引导学生读书,谈谈孔隙给自己的印象,并在书上勾划,找出孔隙二特点的低矮窄小,因为“孔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段我进行重击,推敲,让学生反复体会。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感受孔隙的窄小,我抓住文章细致描写的部分,让学生通过读先初步体会。在体会不够时,我找到了“从……到……没有……才”等关键词语,让学生反复读重点词语,加强体会,再次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让学生观看,感受作者是怎样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通过理解“船的小,孔隙的险,自己的感觉”,三者相结合,突出孔隙的特点。当学生在“读一观”之后,对孔隙的低矮窄小有一定的感受,此时,我出示了句子的比较,将文章中部分重点词删除。让学生通过前后句子比较,学习作者的细致描写方法,把教学中点始终定在母语的语言文字学习上,让学生研究作者的写法,从内容回到语言,使学生的思辨过程认识趋于深化,加深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深化。
教学中,我从内容中入手,让学生用各种手段读书。然后,又从语言回到内容。在巩固练笔部分,我利用填空的方法。训练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训练学生现场练笔,写一份孔隙的解说词。再次,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整课堂,我让学生先理解、后积累、再运用。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找到特点,读特点。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让学生分清文章主次。以达到本单元的训练目的。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 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 隙 : 窄 小
感受内洞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一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入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解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1.小黑板数块。
2.课文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有许许多多迷人的胜地,今天我们跟着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到浙江的金华双龙洞去游玩,好吗?
2.介绍叶圣陶;文章选自《小记十篇》。
3.听课文朗读录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的认识与理解词语。
zhch唍gt抧sh乷w乶y俷yu俷
浙江呈现臀部稍微蜿蜒源头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翘舌音。)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⑴读后适当评议,着重纠正读音。
⑵出示思考题: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双龙洞?(游览)
②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③给课文分段。(六段)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用教师口述学生齐答的办法学完这一段。
这段课文告诉我们:作者游览的时间是在(四月十四日);游览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组词。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缓()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系j()x()调di刼()ti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的顺序)
2.作者分别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物?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导入新课。
1.哪几小节是.写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计课文2-3节,思考:
⑴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⑵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3.逐题讲解,讨论:
⑴提问:①沿途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山花树水)
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色?
山盘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这种画面,作者心中的情绪怎样?(兴奋、愉快)
㈡指导用兴奋的语调读课文,特别要读好第二节最后一句。
水宽窄流连声音水为什么会这样变化?(随着山势)
⑵小结:在满山树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艳中夹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流,并不时地发出不同的声响。这幅画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与最后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溪流与双龙洞的关系。)
⑶齐读课文第二段,体会途中美丽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接着我们来到双龙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⑴课文哪几句分别写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与外洞分别有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词句反映这个特点?
2.逐一思考并讨论:洞口(板书宽)外洞(板书大)
四、学习课文第四段。
1.从外洞到内洞的唯一通道是什么?(孔隙)
2.指名读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分层:四层)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
3.读后讨论:
⑴作者是怎样写这个孔隙的?
第一层发现孔隙第一句
第二层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层进出孔隙5
第四层经过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么特点?(窄)课文是怎样写这个特点?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缝说明“窄小”。
②“小船”这个“小”字突出“窄小”。
③进洞方法正因为窄小才采用的。
④第四层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贴)“贴”能不能换“躺”?为什么?(“贴”说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还有“挤压、稍微、准会”是写什么?(感受)孔隙如此“窄小”,进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见,所以作者感到怎样?(好奇)
3.带着好奇的心情读第四层。
4.指导背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填上合适的词。
()的映山红()的石钟乳()地流()地移动
3.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说出去金华双龙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么特点?
2.背诵课文第四段,并说说孔隙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五段。
进了内洞,作者看到内洞有什么特点?
1.指名读第五段,思考。
2.提问:
内洞有什么特点,找出有关词语。
①暗(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提着汽油灯只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种各样的石钟乳石笋,还有双龙)
③深(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这里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点?(奇)课文怎样写内洞的奇?(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作者为什么写双龙?(点出了双龙的由来)石钟乳和石笋有什么特点?(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变化多端”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说明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无穷。)
3.小结。
三、学习第六段。
最后讲乘船出洞。作者为什么略写出洞呢?(重复)
四、.总结全文。
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见闻,生动地描绘了洞中奇丽的景色。通过记叙表达了作者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研究.写作方法:
①课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明线)
②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是什么?请找出来,读一读。(板书:泉水)
(从深黑的石洞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③小结:这两条线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试着给课文列提纲。
①讨论。
②练习。
六、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回答书后的问题。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业设计
一、抄写词语。
二、多义词:
端正进步
端上来十来进
两端进货
开端进工厂
三、造句。
无论……都……
时而……时而……时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结构上安排了两条线索,一条是,一条是。
2.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听到。
3.双龙洞的景物各有特点:外洞,孔隙,内洞。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二
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技能:
能给课文分段,写出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件的功效,了解空隙的窄小。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借助课件的展示,了解空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以泉水为主线的写作特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排比的写法,描写内洞的景物。
二课时。
1、课件演示,看看双龙洞的画面。
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双龙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双龙洞?
金华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资料,介绍山洞景点的一般特点。
认识作者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3、再读课题,说说想了解关于双龙洞的哪些景物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同桌探究,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金华双龙洞的?
游览的顺序。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一张游览的线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教师巡视。
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核对,了解游览的顺序。
板书小结:入山-洞口和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游览顺序,练习分段,尝试概括段意。
5、学生练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读读课文,分段交流,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
第二段(第2-3节)介绍入山看到的美景。
第三段(第4节)介绍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第四段(第5节)介绍孔隙的窄小。
第五段(第6-7节)介绍了作者游览内洞看到的景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大声阅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漆黑 石笋
2、手指比画,注意书写词语的同时,注意记住词语。
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出示同学描红的作品,评价与指导,加以鼓励。
3、指名当堂板演,书写生词。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指名学生读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习作情感。
3、练习背诵第5节。
1、回顾课文,说说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2、说说自己了解了关于双龙洞的哪些特点?
3、过渡: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一下双龙洞。
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交流。
1、学生读句子,说说作者在上山的路上看到了哪些美景?
课件出示山石、杜鹃、溪流等。
2、体会,细读句子。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练习朗读,注意该怎样读出语气。
过渡:着溪流是从哪里来的?
1、学生阅读,自学课文第三节。
2、全班交流,板书小结。
作者在洞口看到什么?
山势高,有气势。
外洞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读句子解答,概括:很宽很大。
作者采用什么说明方法,突出了外洞的特点?
数据、举例。
3、大家看看,泉水在外洞的什么位置?这儿的泉水又是从哪儿流过来的?
1、学生集体朗读。
2、说说这一节主要描写了哪个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板书小结:
孔隙 窄小
3、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呢?
提示:作者是怎样坐船的?经过时有怎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句子理解。
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镲伤鼻子。
挤压、稍微、撞破等词语,说明什么? 孔隙的窄小。
指导读句子,体会作者乘船的感受,体会孔隙的窄小。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自己出示背诵,同桌互背。
1、学生自学第6、7节。
提示:作者到内洞又看到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交流。
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小结:
内洞:黑 奇 大
重点描写了哪方面的特点?(奇特)
自读,说说哪些景物最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2、课件逐步出示图片,学生展开联想,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石钟乳和石笋。
交流,表扬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3、重点句子的体会。
出示: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再加上”“即使……也……”,这些词语说明什么?
感受石钟乳和石笋的美!
4、指导朗读课文。
5、在内洞有泉水吗?是从哪儿来的?
1、课文不管写什么景物,都写到泉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以泉水为主线,思路清晰,表达明确。
2、课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为什么这样写?我们学习作者的什么习作特点?
3、学习课文,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热爱祖国、赞美大自然的情感。
1、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2、当一会导游,练习介绍金华双龙洞的一个景点。
3、按照游览的顺序,有详有略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三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自学法
朗读感悟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录音带
朗读感悟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3)讲路上的见闻。
(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6)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7)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仰、臀、擦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2、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4、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 砂土新绿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和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二、介绍作者及溶洞:
师:在去之前,我们得先做准备工作。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1、了解叶圣陶爷爷。
2、了解溶洞。
三、自同学字、新词。
1、自读课文,画出并分析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1)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课文
(3)理解生词
四、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配乐朗读课文
2、同学自学:(1)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3、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收获。
4、教师指导
游览顺序:路上见闻→外洞→由外洞进内洞(孔隙)→内洞→出洞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蒙着面纱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下节课,我们要真真切切的游览一番。期待吗?
六、作业:
a、誊写生字、新词
b、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同学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发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了解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细细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的路线。
二、细读课文,扎实训练:
1、小组合作,填好课后一题的表格。(表格如下)
游览的地方
看到的
听到的
感受到的
2、任选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指导。
重点指导以下内容:
(1)路上的见闻:
①理解句子“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2)外洞:
①理解句子“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如的独到之处。
②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感受作者的心情。
(3)由外洞进内洞(孔隙):
①孔隙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孔隙的写法
③有感情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及作者的感受,要感同身受。
(4)内洞:
①内洞的特点及作者的感受。
②双龙洞的由来及溪水的源头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说说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揣测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1)小组合作,完成课后2题。
(2)教师指导: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理解过渡句的作用
(3)教师引导:我们是按游览的顺序分析文章的,这篇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一找这条线索,下节课我们交流。
(4)教师总结: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身的感受。
三、总结:
1、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2、师语: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四、作业: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
c、找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2、说话练习:介绍双龙洞。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记叙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3、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4、课文是怎样把几局部内容连接起来的?(过渡句)
5、汇报:泉水流经的路线
6、教师总结:文章把这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作者正是“一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二、说话训练:
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扮演。)
三、写作训练:
1、同学自身读描写“孔隙”的一段。
2、说说“孔隙”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3、教师说明:既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一种方法(如:借其它事物描写本领物),也可以学习“孔隙”写法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把描写孔隙的方法与学过的其他描写事物的方法结合(如:用数字说明、打比如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后4题(仿写“孔隙”)
板书设计:
5、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外洞(洞口) 由外洞进内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