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优秀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中国;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二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听了谭玲老师的授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要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还存在着的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三
《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四
上了《路旁的橡树》一课,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篇课文,该文为略读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课文生字词不多,一个课时可以解决,可以抓课文后面句子“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入手,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找线索去理解这个句子。现将教学总结反思如下:
一、导入要富有激情,通过补充橡树的资料,顺势提出橡树面临的被砍的问题,激起生共鸣。补充橡树的资料不宜过多,重点突出便可。
二、自学与检查的环节应放手给学生去自主学习。学生读词语与句子时要注意纠正读音,特别是长句子的朗读要注意读出分号与逗号的停顿区别。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渗透概括的方法,一步步指导生学会概括。
三、交流会环节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给学生去思考、去谈感受。其中,在讨论问题“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会沉默、叹气?”,要多给生思考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你自己什么时候会沉默叹气?”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遇上难题不能找到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灵活处理,把问题与学生的实际拉近。
师:“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
生:“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师:“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哎!”
生:“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哎!”
在交流的环节,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过渡语也很重要,可以预设灵活的过渡语,引导学生去找齐能够体现“筑路人有高尚的心”的句子,如筑路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这样的语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又集中在课文工程师打进楔子的环节,抛出了问题,又紧紧地回到了课文。针对这个部分,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楔子插入地下的作用(目的是规划出筑路路线,按他打进楔子后的路线将会不再笔直,会拐了个弯,像下文说的“马蹄形”一样。要离橡树100米,因为他考虑了橡树的根部的安全,保证筑路过程不会影响到树的生长),从中也可顺势提一下“从这可以看出工程师是个怎样的人?”加深学生对工程师人格魅力的感受。
课文最后自然段结合前面部分一起解决,考虑了这是筑路前后的对比,能更好地让生理解筑路人为了保护橡树而没完全按筑路计划去修筑公路,升华体现了“筑路人高尚的心”。
四、拓展部分是情感的升华,灌输了环保意识教育,准备了两个小环节,第一环节是对课文情感的升华,第二环节是把环保融入生活各方面的环保意识教育,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完成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下来。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五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听了谭玲老师的.授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要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六
1、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3、能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1、学生预习课文,翻阅词语手册。搜集五个描写树木的成语和词语。
2、教师课件制作。
:略读课文1课时
前置练习
(投影)这是一棵橡树,你看到了怎样一棵橡树?你能用昨天搜集的词语来说一句吗?
学生搜集少时可以出示老师搜集的描写树木的词语。
一、词语介入,感受生机
1、你知道文中是怎样描写这棵橡树的吗?(投影出示)
2、情境导入:这么美的橡树啊,可惜它长的不是地方——长在了马路旁边。现在要在这儿修公路,这棵树挡住了去路,这棵橡树的命运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路旁的橡树》。(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出示重点词语自读)
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找文章的中心句。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齐读最后一段,提问:这里高尚的心指的是什么呢?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人们有一颗高尚的心呢?边读书边找依据,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等入手。全班讨论交流。
1、情节1: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a交流:在想什么呢?(树美有生机)体会心情——震撼。b指导句子朗读响亮。
2、情节2:他们沉默,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都叹气。
a交流:他们沉默各是什么原因呢?体会心情——犹豫、纠结。b、指导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
3、情节3:一组对话。计划不能修改——橡树也不可以砍。
a交流。猜猜他们说话时的语气,为什么?体会心情——平静对激动。b指导朗读。
4、情节4:工程师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a从语言、动作和事情结果来体会,抓住轻声体会心情——放松。b指导朗读。
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他们保护橡树的行为完全是自觉的,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意识。
四、围绕主题,提升意识
1、学了课文,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珍爱树木肯定有很多话要说。老师选择了主题,你试着把你的想法融入到小练笔中去。
投影出示:
2、交流。
3、课外积累本课好句段,并背诵。
板书设计:路旁的橡树
表现:停工——沉默叹气——反对——行动
心情:震撼——纠结——坚定——轻松
真爱树木、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朗读水平需要在老师的注重下提高。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问题不仅出在学生本身朗读习惯差,主要还是老师针对学生在课堂的朗读没有很好的纠正,好的应该表扬,指出好在哪里,让全班跟读学习;读的不好的,指出问题所在,让这个学生再读,是共性的可以全班纠正朗读。
2、概括主要内容需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形成。在教给学生基本的概括方法后,(比如一件事就用起因、经过和结果)请几位学生说,老师在说完后要加以评价,哪一点说的好,哪一点还没有说好,哪一点还嫌啰嗦。然后再请下一位来修正,一直到初具规模,大致正确,老师不必一定要按照自己规定的说法。在要求上适当降低,可以缩短课堂时间。
3、突出重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在交流高尚的心时,等学生说完句子后,老师加一个问题,问个为什么,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体会他们的想法,从而体会心情。直接问心情显得比较突兀。
4、练习的设置需要老师整合和取舍。把课外练笔和课堂练笔结合起来,尽量在课内完成保证质量。题目可有难易之分,让学生可以有所选择。
5、环节的过渡需要老师锤炼语言。各个环节的引入不能很突兀,不能直接把任务呈现。老师需要用精炼而指向明确的语言来陈述下一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合理、舒服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七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让高尚的爱陶冶孩子的心
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小博士”的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绍详细又齐全,使孩子们对橡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再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二、强调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将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句子的难点化解了,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
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八
今天,我上了《路旁的橡树》这篇课文。这是人教版第六册教材的课文,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娒林斯基写的。考虑到在一节课里要基本完成教学内容,我为四年级的孩子选择了这篇比较短小浅显的课文。尽管评课的老师给了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但我想起莎士比亚的一句话:保留自己的判断!老师们为了鼓励我才尽量说优点,我自己知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我想如果能把自己授课的过程全部摄下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的话,一定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在教学中,我原想以中心突破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全文,但是,由于疏漏了让学生说感受的环节,自然引不到中心句去。而且从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上来看,学生更迷茫的不是最后一句,而是写工程师和工人们沉默的话。在对学生学情的估计和及时调整策略上,我显然缺乏教学机智。我想在探究“工人们和工程师为什么叹气”这个问题前,还是应该先让学生解决“马蹄形”是什么形状,从而对课文意思有一个初步的概括和了解。在引出“有必要让树,还是把树砍了吧?”这个问题,就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争辩思维,更有兴趣地去读书。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是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在细节上,还有很多毛病,比如一开始自己也有些紧张,说明缺少实践锻炼的经验;对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够灵活,导致不小心把后面一张幻灯片提前放了出来;对时间的控制不够完美,导致教学出现了几十秒的多余时间,又让学生提问,使教学又终点回到了起点;对板书的设计虽然比较有新意,但是当时考虑到时间,漏了“和谐画卷”这几个词,我想如果加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同时我也要感谢我们这个团结协作的大集体。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九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课文主要讲筑路工人们在修建一条公路,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橡树。几年过去了,这条笔直的公路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人们都赞叹筑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交流合作,读懂课文。本课重点在于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所以学习课文时,选用了练读——选读——质疑——议读等方式,促使学生生生互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环保教育,培养了学生爱护树木、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一开始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像树,通过“小博士”的介绍了解橡树的外形特征、生长环境和价值作用。“小博士”的介绍详细又齐全,使孩子们对橡树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再通过寻找课文中描写橡树的句子:“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这棵橡树的形状,说说这棵橡树的特点,请一位同学上台画出他心目中的这棵挺拔、高大的橡树,全班同学再加以改进和补充。至此一棵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橡树耸立在同学们的眼前,大家对橡树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其次通过过往人们的评价:“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高尚”的基础上,思考:过路人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能感受到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让学生在筑路人如此珍爱一棵树这种不平常的行为中,在对生命的尊重中,在对环境的保护中,深深感受和体会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
整堂课我引导着学生自己将课文读懂、读活,尽量避免分析教材,课堂上把质疑——寻疑——解疑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句“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变序的阅读设计(首——尾——中),让学生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局,并让学生自己从故事的结局提出问题,然后循着故事的结局再去探讨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这样将理解课文结尾这个含义深刻句子的难点化解了,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了整节课。
学生通过寻找高尚的行为和高尚的心灵,深入学习课文的语言,从语言中体会、感悟,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适时加进对修路工程的了解,从新的视角感受,加深对筑路人为保护橡树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牺牲的了解。最后通过与《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工程师和筑路工人强烈的环保意识。
由《路旁的橡树》引发学生对随意毁坏森林的思考,由毁坏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的问题引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由一个小村庄联想到许多小村庄,由乡村联想到城市,由中国联想到世界,联想到地球——我们的家园,学生的思维随着感情的指挥棒自然流淌。
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理解课文时,过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却忽略了朗读的训练,如工程师与筑路工人沉默不语时的场面,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自感放手不够,老师扶得还较多。对于略读课文,应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篇十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