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实用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 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 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作业 与练习
赏析《重阳》《北戴河》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景
远眺 万山红遍 中
层林尽染 静 寓
湘江秋景图 近观 漫江碧透 情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 情
俯瞰 鱼翔浅底 中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作者邮箱: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二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平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习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
(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近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平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平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三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附3:参考资料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四
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有一天,苏氏在学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 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不算标点。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数标上。(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叫两个同学收两边。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当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课文自己朗读。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李老师很少板书。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都用作文本。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学生齐背)
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学生起立读)
比刚才有进步,请坐。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
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 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另外,有规律。(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
橘子洲头
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你又错了。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还有没有?
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
远近上下
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
同学说第一种。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 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学生读)
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
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学生小声读)
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是不是没读懂?
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
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
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比如伤感。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不一样了。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铃响)
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
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当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五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一课时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沁园春·雪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六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的 正常语序?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七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主席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一课时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主席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主席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八
【教学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咏蛙
咏蛙
六、小结、作业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练习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练习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毛泽东作品。
咏蛙
咏蛙
咏蛙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的确立
二、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分析
三、简要说明教学方法
四、教学反馈(课后补充说明)
兔边分玉树,龙底耀铜仪。会当同鼓吹,不复问官私。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沁园春长沙教案两课时篇九
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旋律和内在的感情,品味诗歌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学生课前预习内容
(1)让学生整理“词”的相关知识点,例如词牌、阕、小令、中调、长调等词汇。
(2)学生提前预习《沁园春•长沙》,正音、熟读最好成诵,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注音
(二)填空
(三)学生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1、诵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集体或个人),在读的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重视朗读的抑扬顿挫、重读等语气问题。
2、疏通文中的疑难句子。例如,
万类霜天竞自由——
携来百侣曾游———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四)教师引导提问,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脉络和文章主旨。
2、下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五)关于本文中的“炼”字的分析品评。例如,
(六)关于本文中心主旨的探讨。
(七)拓展练习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着沉思”的内容。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