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一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二
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说了一句老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你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你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确切地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文明。一个人真正成为文明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为这是很高很难做到的要求,所以我们目前的社会总是在反复提倡「精神文明建设」。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从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这两个故事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中国有句俗语:「人和万事兴」。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实现「人和」的润滑剂。愿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都能时时处处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灿烂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芳香。这一点推广开来,对于整个社会,意义是很了不得的,那样就经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实现了全球的和谐、共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三
王庆旭 11机电1班 天津市南洋工业学校
当你看出了一条狗的寒冷,给它垫上了温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后会久久地看着你,它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它的感激;当你看到一只鸟受伤了,将它从猫嘴里夺下来,用药水治疗它的伤口,给它食物,然后将它放飞林中。它飞到树梢上也会回头来看你。它同样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铭记你的救助。
低智能动物尚且会感激别人的救助,人类难道不也应该有颗感恩的心吗?狗和鸟会长久地凝视你以表达感激之情,可是这一刻很快就会过去;它们可能很快忘却你。但有了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弥散在天地间,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温暖,有了亲切。因而我们应当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情感。
初中物理课本上明确定义无实用价值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而额外功就是寻常所谓的无用功,由此可见,无用功是有用功的必要条件,说到底,我们一直是在做有用功。
随着我对感恩的认识,在生活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把别人帮助自己变成我帮助别人,让爱心延续下去。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要上课外课,碰巧妈妈的电动车又坏了,我只好改乘公交车。这时黑压压的乌云在天上翻滚„„ 公交车还不来,我都有些着急了,一阵风刮来我心想:糟了,要下雨了。我赶紧把事先准备好的雨伞撑开,忽然我眼睛一亮,熟悉的22路公交车来了!终于来了!我很兴奋,迅速地准备上车。同时,雨点也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这时远处传来孩子的哭声。我回头望去,只见一位老奶奶拉着个三四岁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站牌跑来,她手里还拎着许多东西。我赶紧收住腿,往边上一闪:“老奶奶您快上!”我看见车上乘客已满,赶忙帮老奶奶把小孩接上去,“孩子,谢谢!”老奶奶不停地说。她伸出一只手:“孩子,快,我拉你一把!”车门却哐当一声关上了。是的,车上人已满腾腾的了,挤得水泄不通,实在上不去了。我挥挥手,微微一笑,转身又回到站牌下面去了,耐心地等着下一辆车。虽然我那天上课迟到了,但我仍然觉得很快乐,因为我终于帮助了别人。我不禁想起了文立芳的一句名言:“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其实,感恩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当他人向你投来美好的目光时,你要回赠一个亲切的眼神;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你要投去一个甜甜的微笑;当受到他人的鼓励时,你要说声:“我会努力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落叶对根的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儿子对母亲的感恩。
我们感恩不是为了感恩而感恩,总是为了点什么,像二娃那样为国家做贡献,像小利军那样为了孝顺爹娘,都是很好的,做明星不会有错。不过,等你长大了,真的走在社会的路途上,要记得你最开始的坚持,不管你面对什么人,很多事都不能退缩,不管你现在懂不懂这句话,我都希望大家能记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课型:多媒体授课
六、教学方法:启发、探究
七、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简单,9个小节,就几句话,也没有几个文字。所以今天的课尽可能轻松。想同学们已经做了很好的预习,因为学生是最聪明的,最自觉的。对吧?即使没有预习,也不要紧,据说这样的同学更聪明,只要现在赶紧看一眼,就全部明白了。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
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重点词: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2)天下归仁焉 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 目:条目,详情。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躬自:自身,自己。(6)樊迟未达 达:明白,理解。(7)问知 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文本解读: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默默奉献的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篇五
活动准备
学生收集“志愿者”助人的故事。活动过程
2.感悟名言:学生先阅读传统美德故事《买屋让屋》,从中领悟苏轼买屋又让屋的道德心境,即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施加给别人,然后阅读第五页的开头一段文字,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在含义。
6.将心比心:先在左边轴心圆下面的空白圆内填写自己不喜欢别人的行为内容,然后按照“我不喜欢别人......”“我就应该......”的思考方式,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右边的五个空白圆内写出自己所应表现的行为内容。
7.教师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待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时时处处做到善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