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精选6篇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党建工作必须创新。一要敢于创新。我们要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不但要敢于创新,而且重视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推动整体工作不断提档升级。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3年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篇一: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一百零二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就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和领路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党的一百零二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零二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零二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零二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通过党史学习,深感党的百年非凡奋斗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凝聚力量的历程。这个力量磅礴巨大,推动我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功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尤其是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缔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可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学习领悟到,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凝聚力在民族工作中的作用,推动完成了这一伟大功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宪法序言第七和第十自然段增加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这是“中华民族”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的高度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为中华民族认同、各民族自我认同和各民族相互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基础。要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我们可以从学习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这个强大的凝聚力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将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作为革命的出发点,来源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而这个初心和使命又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贯穿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具体表现为坚定的领导力、理想的感召力、使命的推动力、理论的引领力、情感的向心力、政策的执行力和制度的保障力。这些力量以党的领导力为统领,互相激发、互相支撑、互相叠加,在党的民族工作中形成了强大凝聚力,推动缔结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面,我从百年党史的四个阶段来分析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
一、救国大业:中国共产党把各族人民凝聚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救国大业中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北京、上海、天津、长沙、济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先进青年与汉族先进青年一起踊跃参加了这场爱国运动,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下,在运动中迅速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成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此,我列出了长长的一串名单,缅怀他们,向他们致敬!其中一些人,大家在看《觉醒年代》电视剧时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其中,杰出的少数民族代表人物有邓恩铭(水族,1920年与王尽美一起创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是中共一大十三名代表之一,后任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任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等职)、马骏(回族,1921年入党,是东北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王俊(满族,1921年入党)、刘清扬(女,回族,1921年入党,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著名先驱者)、赵世炎(土家族,1921年入党,是旅法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张伯简(白族,1921年加入法国共产党,次年转入中共)、向警予(女,土家族,1922年入党,是中共第一位女党代表、第一位女中央委员、第一任妇女部部长,被毛泽东称为“她是我党唯一的女创始人”)、荣耀先(蒙古族,1923年入党)、韩乐然(朝鲜族,1923年入党)、龙大道(侗族,1923年入党,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郭隆真(女,回族,1923年在法国入党)、吉雅泰(蒙古族,1925年入党)、多松年(蒙古族,1925年入党),李裕智(蒙古族,1925年入党),乌兰夫(蒙古族,1925年入党),韦拔群(壮族,1926年入党)。这些少数民族早期共产党员都是赤诚的爱国者、伟大的民族卫士,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决心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在各地开展早期工农运动,在“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斗争中冲锋陷阵,为掀起大革命的高潮做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来看,马骏在大革命失败后奉调回国,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于1927年12月被捕,1928年2月牺牲。向警予于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的出卖在法租界三德里被捕,同年5月1日被敌人杀害。邓恩铭于1928年12月在济南被捕入狱,1931年4月5日英勇就义。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代理书记赵世炎坚定表示:“共产党就是战斗的党,没有战斗就没有了党,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不愿意参加斗争,还算什么共产党员!”被捕后,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他们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的牺牲转化为更加巨大的感召力,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革命的洪流中。这就是在革命征程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种力量的激荡与叠加。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正处于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境地之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统治阶级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中国各少数民族不仅在国家中没有平等的地位,而且受到种种剥削、歧视乃至镇压和残杀。中国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
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民族工作作为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团结领导各民族,形成统一的革命力量、革命共同体。在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上,李大钊就曾指出,“今后中国的汉、满、蒙、回、藏五大族,不能把其他四族作那一族的隶属”。“凡具有个性的,不论他是一个团体,是一个领域,是一个民族,是一个个人,都有他的自由的领域,不受外来的侵犯与干涉,其间全没有统治与服属的关系,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历史上真正举起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旗帜的政党。
1923年12月,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张,即“对外反抗侵略主义的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起草的经过改组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之后,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平等,要帮助弱小民族,使他们脱离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王公、喇嘛、土司等的压迫统治而得到完全的解放。1935年12月20日,毛泽东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宣言》中强调,民族没有优劣贵贱之分,“民族是至尊的,同时,一切民族都是平等的。凡在内蒙古区域的汉、回、藏、满等民族,应根据民族平等的原则,发展民主主义,使这些民族与蒙古人民受同等的待遇,并有应用自己的言语文字及信仰与居住等的自由”。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未来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对国内各民族,给予平等权利,而在自愿原则下,建立统一的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改善国内少数民族的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以强大的民族平等的政策执行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如,在广西西部,中央代表邓小平和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在党影响下的一部分广西军队和当地农军,在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先后举行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成立红七军和红八军,李明瑞任两军总指挥,邓小平任政治委员,创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跨越了十一个省,被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行程是经过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对红军从惧怕躲避、物质封锁甚至武力袭扰,转变为无私无畏、倾其所有支援帮助,甚至踊跃参军、坚定跟党走,为保证长征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彝海结盟”的故事。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继续北上,进入大凉山彝族聚居区时,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族地区。“彝海结盟”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成功运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典范。再比如,红军经过四川阿坝藏族羌族地区,当地各族群众为红军筹集了1000多万斤粮食,贡献了20多万头牲畜以及大批盐巴等生活物资,被毛泽东赞之为伟大的“牦牛革命”。毛泽东说,“我们用双脚用了一年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这才是真正的长征。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了很多故事,展现了红军和各族群众形成的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
今天,我讲一个发生在中央红军经过通道县侗寨时发生的一个“猪嘴里吐铜钱”的故事。1934年12月10日,寒风凛冽,中央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的前卫部队,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通道流源村,暂住在流源村西北村口的明月团寨。当时,整个团寨寂静无声,侗寨百姓跑得无影无踪。原来,因为长期遭受军阀及土匪的欺压,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欺骗,当地老百姓看到当兵的,心里就感到紧张和害怕。所以,为避免再次遭受兵祸之乱带来的痛苦,杨昌雄的奶奶带着当时只有七岁的父亲杨光斌,跟着村民收拾东西躲到了深山里,因走得匆忙,便把一头一百多斤重的肥猪忘在了猪圈里。当时深藏在山林里的乡亲们,心中十分焦急,因为从没见过红军,也不知道这群人是谁,甚至有些害怕这些国民党军队口中的“赤匪”,就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红军快点走,家中或许还能多剩下一些财物。
过了些天,几个胆大的村民返回了寨子,杨昌雄的奶奶也带着杨光斌急急忙忙地回到家中,却发现大肥猪不见了,顿时放声大哭,想起自己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好不容易喂大了一头肥猪,现在却被红军杀了,当时是既难过又气愤。过了好一阵,奶奶带着杨光斌在家中四处查看,突然发现灶屋里的炕上吊着一个猪头,伸手过去只听“咚”的一声,那猪头滚到地上,“哗啦、哗啦”地从猪嘴里掉出一堆铜钱来。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把两人吓了一大跳,杨昌雄的奶奶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猪头里竟然会吐出铜钱来”!她战战兢兢地把铜钱捡起来,数了数足足有几百枚之多,都够买两头猪了。原来,红军因为补给困难,饥饿难忍又找不到村民,便将杨光斌家的肥猪吃了,在猪头里塞了买猪钱。这样,杨光斌家人消除了之前对红军的误解,并将此事告诉了周围村民。于是,流源村的乡亲们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会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仁义之师。当地村民杨道德、杨通提、杨光慈等主动担当向导,翻山越岭地找近路将红军队伍带出一百多里地。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其实,猪嘴里“吐”出来的是红军对百姓的关怀,是鱼水情深的最好体现。如今“猪嘴里吐铜钱”也成了当地代代相传的佳话,红色基因永远留在了侗乡。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动全民族中的一切生动力量,这是独一无二的方针”,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努力抗日。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以“共同体”的形式反对外来侵略。
很多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了革命理想,奔赴延安,奔赴前线。在东北有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多民族人民组成的抗日联军,在海南岛有汉、黎、苗等多民族人民组成的琼崖纵队,在云南有多民族组成的滇、桂、黔边区纵队。有些少数民族还组织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如陕甘宁边区的回民抗日骑兵团,冀中、渤海的回民支队,大青山根据地的蒙古族游击队等。另外,新疆各族群众先后捐献了144架飞机,青海各族人民也捐献了大量的银圆、羊皮和军粮,云南各族人民用双手抢筑而成的滇缅公路,吉林延边各族儿女“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血洒疆场英雄的各族儿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事实表明,各族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同时也表明,没有各族人民的支持和奋斗,中国革命也不可能取得胜利。通过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对于中国革命成败的重要作用。因此,党对正确处理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也更加重视了。1947年,我国首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着一个民族统治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终结,凸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兴国大业:各族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中国共产党在兴国大业中发挥凝聚作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成了国家的主人。费孝通在回顾自己一生的学术经历时写道:“新中国的成立在我国历史上是件空前的大事,全国社会结构起了重大变化,其中之一是民族关系的转变,从不平等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关系。
今天回想起我们中国这个民族关系的根本变化,如果针对世界上民族战争至今未息的形势来看,不能不承认民族平等是件有关人类共同命运的根本大事。在一个和平大同的世界里,民族平等是绝不能少的条件。这个条件在我们中国首先实现,在人类历史上是应当大书特书的。”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民族压迫制度被废除,中国各民族开始进入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繁荣发展的时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前所未有地激发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时,中央非常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中通过培养和提拔大批熟悉少数民族事务的少数民族干部,以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如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要帮助少数民族训练他们自己的干部,团结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早在延安时期,1941年9月18日,我们党就创办了第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高等学校——延安民族学院。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乌兰夫为第一任院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全国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基于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使用的原则,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在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中均有少数民族干部担任主要领导职务。
中央政府领导民族地区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实现“一步跨千年”的巨变,云南景颇、傈僳、独龙、怒、佤、布朗、基诺、德昂等“直过民族”实现了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先后成立了新疆(1955)、广西(1958)、宁夏(1958)、西藏(1965)四个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人。这期间,党的领导力、理论的引领力、政策的执行力、制度的保障力、各族群众的向心力互相激发,提升了各族民众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国家责任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从而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立即成立了中央一级的民族事务机构,即民族事务委员会。之后,在西北、西南、中南、东北、华北等大行政区和一些民族事务较多的省、市、行署、专区以及县级政府,都陆续成立了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机构的设置,为发挥党的领导力、政策执行力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组织民族识别和正名工作,相关部门本着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遵从少数民族人民意愿、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原则,深入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经过近30年时间,我国确立了包括汉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其中包括曾经不被认可、受压迫和受排挤的少数民族。由此,各民族全部得到国家正式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平等的一员。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长期探索和反复比较的结果,是尊重长期历史发展并合乎我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独立探索的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大一统”下“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自觉超越。
在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探索阶段,把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传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区域自治之路,在基层得到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一致好评。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央关于慎重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指示》,明确要求:必须严格防止机械搬用汉人地区的工作经验和口号,必须严格禁止以命令主义的方式在少数民族中去推行汉人地区所实行的各种政策。
另外,我们党始终坚持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具体工作方针和具体工作步骤的原则。1952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对待佛教等四个问题给西藏工委的指示中强调,必须充分估计到佛教在西藏民族中的悠久历史及其深入人民的传统影响,以及达赖、班禅在各阶层中享有很高的宗教信仰。同时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国际关系,从而加大重视西藏地区的宗教工作在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坚决遵守和执行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保护宗教政策,对纯属宗教范围内的事情,不要做任何行政的干涉。
尊重各族群众不仅体现在政治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还体现在交往的细节中尊重各族人民的感受,切实把对少数民族群众的真情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少数民族代表人物来京或到国内其他各地参观,存在携带礼物向中央、地方首长或领导机关献赠的情况。为此,1953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专门对少数民族代表到内地参观不要携带礼物等问题作出指示,对于依照其民族习惯,和领导机关的首长相见时,必须赠送某种礼物(如藏族的哈达等),否则即为失礼者,则应尊重其习惯。并规定:“今后凡组织少数民族来首都或到国内各地参观,一般均应称参观团,不再采用致敬团名义。”礼品赠送看似小事,但却折射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民族。而“致敬团”到“参观团”的改变,则凸显了人格尊重和民族平等,这也渐渐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曾多次代表党和国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集中反映在1957年8月4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这个讲话首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使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政策;各民族要繁荣起来,关键在于社会改革,主要是经济改革;通过对我国和苏联国情的比较,详尽阐明了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合则双利,分则两害;指出必须尊重民族自治权利,必须重视民族化的问题;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主要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来解决,目的是增进民族团结,建设祖国。
邓小平在1950年7月21日《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强调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观点,比如: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要努力消除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隔阂,以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采取特殊政策,不能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大民族主义;要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工作等。
两位领导人都强调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政策,没有面向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就不会有真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党和国家就开展了青藏公路、内蒙古包头钢铁联合企业等一系列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各民族实现了经济共同发展和经济平等。切实采取措施强化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原则,也是各民族自觉体认中华民族同体的现实路径。正是基于对民族平等重要性的认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指示》明确要求,废止历史遗留中的侮辱或者歧视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少数民族人民有保持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其他人不能干涉,要互相尊重。1952年,我们国家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要求政府应该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提倡和鼓励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禁止有煽动、激化民族矛盾的行为,从而推动了各民族的全方位平等。各民族全方位的平等、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真正形成的基本保证。
三、富国大业: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富国大业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开放富国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文化成就,有力地夯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基础。同时,党对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也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科学认识,在党的领导力统领下,理论的引领力、情感的向心力、政策的执行力相互促进,民族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
在民族理论建设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理论政策也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历届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特色,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仅全面恢复了过去正确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而且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1979年6月15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已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
邓小平民族理论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基本保证的思想。具体观点:一是强调了党的民族政策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要求在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过程中,要在“真正”上下功夫;二是民族政策要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把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放到主要位置,并强调“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特别要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三是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中华民族子孙“要共同奋斗,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了两个鲜明的观点,第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第二,把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涵义确定为“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上述观点载入了同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宪法和198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之中。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在我国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相关法律陆续颁布,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的法律体系。中国共产党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注重建立完备的民族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推动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实践中,江泽民也深入实践了毛泽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论述和邓小平关于“真正民族平等”的论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于民族团结进步也有系列论述和实践,如他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尤其是这一时期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共同繁荣的战略举措。因此,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凝结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1979年到1988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将民族工作确定为新时期党和国家重要工作、重要任务,从政治的高度阐明了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同时,党和国家在实践中确立了极具创新性、实效性的少数民族对口支援政策,并通过设立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基金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除了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国家还对少数民族聚居人口较多的省份实行定额补助制度。除此之外,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开始对边疆民族地区倾斜,实行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帮扶和优惠政策。1999年由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旨在振兴边境、富裕边民。通过强化政府组织领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和对广大边民的帮扶,使边境地区尽快发展起来,边民尽早富裕起来,在发展中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加强各民族大团结,最终达到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目的。
进入新世纪,《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出台,并从21世纪的第一天开始实施。其中涉及:制定政策的原则和支持的要点;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这标志着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这一政策措施的颁布和实施,贯穿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开发要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创造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良好环境,对西部大开发的各项重点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进一步处理好民族问题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文化认同也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对于民族团结稳定至关重要。1999年9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必须要用团结、教育的方法,应该做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禁止出现激化民族矛盾以及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2003年3月4日,胡锦涛第一次明确提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09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并明确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具体措施。
四、强国大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在强国大业中发挥凝聚作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获得巨大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对于民族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在实践中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境界,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团结好各民族提供了行动指南。这一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各个民族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只有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总结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这意味着这一指导思想将在当下和未来转化为巨大的理论引领力和制度保障力。
在此,我们系统梳理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有助于对于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理解和把握。
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使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
在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随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2019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
在2019年9月27日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
在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
在2020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2020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在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更加清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这个时期民族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出台了《中国公民民族成份登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更趋完善,党和国家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备,为依法有效治理民族事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支撑,进一步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完善有关民族工作的法规条例,推进城市和散居地区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坚持在法律范围内、法治轨道上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基本路径,深刻体现了法治文明的时代要求。同时,健全的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能够提升各民族的政治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法律制度层面奠定了基石,提供了坚强的法制保障。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积极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成就、新使命、新要求,为中国共产党处理好新时代的民族关系、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精准扶贫战略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举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贫困问题不解决,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无法实现。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难度大、问题多的现实境况,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民族地区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十二五”期间,民族八省区的gdp总量达7。47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达8886亿元。2012-2019年,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首次提出各民族必须同步实现小康。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核心战略,还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召开七次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亲自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号召全党全国全社会合力攻坚。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靠的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靠的是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守执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成功地消除了区域性贫困,但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不是一劳永逸的终极成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用好发展这把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中国,党是确保中华民族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政治共同体,也是经济共同体,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均衡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支持和通力合作,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关于平衡发展理念的一贯坚持。进入新时代,各民族交融发展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发展消除了社会结构分割和社会心理疏离,为不同民族基于现代化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100年来,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才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维护,中华民族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历史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最后,让我们在学习百年党史的过程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实践的力量,统一全党的思想、意志、行动,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磅礴的力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篇二: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结合“支部主题党日”的要求,今天由我给大家讲一堂廉政党课。在座的都是农村党员,除了5名党员村干部,更多的是无职普通党员,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普通党员展开的,题目是《农村普通党员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谈起党风廉政,估计很多同志都认为那是领导干部的事,和我们普通党员没啥关系,如果这样想,那你们就错了!
何谓党风?即党的作风,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等作风,这是经过我们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证明了的优良作风。比如,围绕重大决策事项召开的党员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的组织生活会等都是党风的体现。
何谓廉政?即廉洁政治,是指清正廉洁的政治现象。比如,某些党员在非宅基地违规建房、强行将集体资源占为己用等损公肥私的行为就违反了党风廉政纪律要求。
我们先来厘清一下,在农村党员中三种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常见错误认识: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信息,某些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可能就会被部分网络谣言给腐蚀,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缺乏信心,精神懈怠、信仰缺失,甚至参与谣言的传播。
第二,自我要求松懈。某些同志入党前和入党后判若两人,给人感觉是“终于将追了很久的姑娘娶回了家,从此便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追寻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某些同志入党只是为了参与党内干部选举,一旦利益到手便开始放松自我要求。
第三,价值观念偏离。某些同志认为理论学习没用、作风浮躁,导致个人价值观无法紧跟时代脚步,滋生出类似“一切向钱看”“打肿脸充胖子”等错误价值观。比如,有些同志将升学宴、婚嫁宴等当作攀比宴,铺张浪费现象极为严重,这是与勤俭节约优良作风背道而驰的。
当然,以上问题只是存在于极小部分党员中。我们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既然农村普通无职党员也是党风廉政建设主体之一,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我们每月有一次“支部主题党日”,各位党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学习机会,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党情及最新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始终做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力量,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第二,艰苦奋斗,树牢廉洁自律意识。廉洁自律不仅仅是对用权者的要求,也是我们普通无职党员的立身之本。只有敬畏党纪国法、崇尚艰苦奋斗,我们才能沉下心、甩开膀、迈开步,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第三,淡泊明志,发扬默默奉献精神。农村普通党员大多是从事农业耕作、小本生意、劳务等工作,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能丢,处于生产生活一线,也应当始终保持昂扬的干劲和斗志。同样,共产党人的纯洁性也丢不得,必须要守护纯洁的初心,共同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篇三: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赋予突出的重要地位。
在新铺镇党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去年年底,通过我们全村上下的不懈努力,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终于顺利脱贫,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远远不是余家沟村的终点,我们距离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还有很长距离。下一步乡村振兴该如何做,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助力乡村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深思。
践宗旨,涵养真挚的为民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党的宗旨,身为党员就要为党竭尽全力工作,就要为人民无怨无悔奉献,就要像我们在宣誓时所说的“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话,我想应该铭刻进我们每一名党员的心中,处处提醒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问题解决了,心就敞亮了,心亮了,就会正身清心,就有碧血丹心,就能万众一心。我坚信只要我们余家沟村的党员都以赤子之心推动乡村发展,心往一处想、事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我们一定会实现富美乡村的目标。
亮身份,树立强烈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我们村先后申报争取实施3大类12个小型扶贫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共计1500万元,实施了从活动场所、村组道路及灌溉饮水等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建成香椿基地50亩、茶叶加工厂2个;种植刺梨400亩、中药材100亩、金宝李200亩、辣椒400亩、茶叶1200亩;养殖中蜂300箱。
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我们党员的付出。我坚信“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我们党员同志“亮出身份”,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勇担重任、冲锋在前,树好榜样,任何困难都将迎刃而解。
勤作为,发扬务实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的两年里,带领村民打井、建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今年,我们村要着力抓好各项产业的培育壮大,切实加快村域经济发展。
经过村党支部集体商议,明确了围绕自然景观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首先就是要下大力气开展村域环境整治,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打扫房前屋后及周边卫生,协助整治“三堆六乱”,结合走访入户,拉好家常,做好思想引导,帮助村民转变观念。
共聚力,践行创新的时代精神
当前余家沟村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发展实践中切实贯彻新思想、新理念,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才能实现村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积极接受新理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带领余家沟村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真正把余家沟村打造成美丽富裕的高山“明珠”。
篇四: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同志们:
今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省市各级不断部署关于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思考,我就“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与大家探讨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对标对表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的高度统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正确把握,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有哪些。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确保精神“不缺钙”。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有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不惧千难万险,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以坚强的理论武装为基础的,理论武装跟不上,理想信念就容易滑坡。
加强理论学习,还要经常“回头看”,看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悟通了,是不是真正在实践中践行了。只有通过长期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检验、锤炼,才能不断加深对理想信念的理解认同,不断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增强个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错误观点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任何情况下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真正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从概念上来说,党性是共产党员特有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党员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觉运用党性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克服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大家工作在基层,每天可能都会遇到公权、公事与私事、私利的选择,有些可能是小事,但都能体现党性,考验党性。持之以恒,不放松一时一事,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自身素质,是每名党员的份内事、必修课。
(三)要强化宗旨意识,积极在实践中服务群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大家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思想和行动的方方面面。
(四)要强化党员意识,时刻不忘严格自我要求。要按照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深入学习弘扬我市建国前老党员“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使思想得到洗礼,觉悟得到提升,党员意识得到回归。要时刻不忘严格自我要求,经常自我反思、自我查摆,看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符合党章要求,自己的表现能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己的行为是不是能对广大群众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是不是能够带头支持各级党组织工作,是不是真正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措施,认真加以整改,确保在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当标兵、做表率,在时时处处能够看得出是党员。
(五)要持续改进作风,以好的作风赢得民心、树立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近年来,党中央以上率下、从我做起,严格实行“八项规定”,在党内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四风”问题有效遏制,“不严不实”问题进一步整改,各方面作风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转变,工作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改进作风关键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党中央强调抓作风首先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为全党做出了表率,我们基层各级党组织书记、优秀党员也要主动担当,切实在改进作风上先行一步、走在前面,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实际行动发挥带头作用。改进作风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经常抓、抓经常,努力将好的作风内化为习惯、自觉。要坚决防止作风建设一阵风,那样失去的不仅是好的作风,还会失去群众的信任。改进作风重在真抓实干,要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不坐而论道,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好落实上,切实把“谋事、创业、做人要实”的要求落到实处。
(六)要发扬认真精神,把“认真”落实到工作生活学习中。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战争年代,共产党能够以落后装备、劣势兵力,战胜国内外武器先进、兵力优势的敌人,除了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各级指战员靠前指挥、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战斗作风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就必须充分发扬认真精神,把“认真”二字贯彻落实到工作生活学习的一点一滴之中。工作要认真,无论是想问题、做决策、干事情,都认认真真,真抓实干,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履职尽责;要有事业心、责任感,把工作当成事业,主动谋划,积极推进,防止推一推动一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学习要认真,少一些无谓的应酬,静下心来多一些学习思考,注重学理论、学政策、学业务,学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不断解放思想,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增强宣传、组织、引领和发动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保持党员先进性。生活中也要发扬认真精神,充满“正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切实在社会生活中做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用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群众。
二、做合格党员要充分结合实际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履职尽责中体现先进性、积极性
每名党员都是党的肌体的一个细胞。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这次培训班上的全体学员,都是各行业领域的优秀分子、先进分子,要真正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党员,大家还要立足岗位、职责,坚持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履职尽责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要切实履行好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对党委书记来说,要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必须立足岗位,从严从实落实好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
一要突出党建主业。责任就是使命,就是压力。要时刻把党建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切实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强化“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责任意识和主业意识,在任何时候不忘记自己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书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首当其责、责无旁贷。要在其位、谋其政,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好党建上,带头研究部署、亲自谋划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各项任务,把基层党建作为考核硬杠杠、发展硬指标,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要建立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三项清单”,根据上级部署和本地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列出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责任清单”,对照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中自己查摆的问题、上级点评的问题以及基层党建群众满意度“双评议”中反映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清单”,对照清单任务,一项一项、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抓好落实,确保抓一项成一项,抓出群众满意的成效。
二要从严带好队伍。这是热情关心、落实待遇与严格监督管理两个方面相结合的问题。一方面,要在感情上关心基层干部。基层党组织是整个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的重要职责。另一方面,“严管就是厚爱”,要加强监督管理。要下功夫抓好支部书记这支队伍建设,通过开展述职评议考核、加强教育培训、经常性调研、定期沟通交流等措施,既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又上前指导、具体帮教,着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要注重加强规范化管理,认真落实党员议事学习日、活动一小时、积分制管理、村干部坐班值班、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划出“红线”、明确“底线”,进一步规范、约束党员干部行为。
(二)要在建设坚强战斗堡垒上下功夫。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怎么样,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得如何,关键就在于支部书记。别看支部书记“官”不大,肩上的担子却很重,一头是上级党委的信任,一头是全村百姓的希望。今天在座的农村支部书记,都是各区县、乡镇选派的优秀支部书记,大家更要在工作中带好头,做好表率,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既要注重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更要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三)要在提升服务水平上下功夫。社区是党在城市联系群众的最基层单位,社区工作是城市工作的最基本单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当好社区党支部书记,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重点要树立主角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三个意识”。
(四)要在实践中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家的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共同的是大家都要积极在各自的岗位、领域创先争优,做好表率。工作生活中人们常说,“党员看支部、群众看党员”。这个看,既是看党员的思想觉悟,也是看党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业绩和表现。是党员就要能看出来。工作上,大家要有责任心、事业心,踏踏实实、爱岗敬业,勤奋努力、积极上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干一行爱一行,努力在各行各业干出成绩,成为行业领域的专家里手。生活中,作为党员也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一些方面的自我要求要更高,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
三、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
目前,关于党史学习教育,我市各级已经全面部署开展,各方面工作正全面有序推进。对广大党员来说,这次学习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次重要机遇,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确保把个人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一要端正学习态度。这次学习教育的内容非常明确,学习方式主要是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学习效果好不好,态度很关键,主动学和被动学虽然都是学,但结果截然不同。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学习中,一定要端正态度,静下心来认真学。自觉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保证学习时间,确保学习效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用心研读,深入思考,系统把握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认真参加讨论,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结合思想工作生活实际,讲真话、发真言,在相互讨论中交流启发,碰撞思想,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到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这次学习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学习教育中,大家一定要牢固树立问题导向,一方面对照上级点出的问题,切实把自己摆进去一一对照查摆,看有没有、存在不存在;另一方面,“最了解自己的人是自己”,要勇于结合个人实际,自我查摆,自我剖析,进一步把问题查深、查准、查实。针对查摆的问题,要逐一建立台账,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一条一条推进整改,确保整改到位、有力有效。近期,各支部要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组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大家要把握机会,深入系统进行党性分析,实事求是进行自我评价,相互之间提出批评意见,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提升。
三要坚持落实责任。各级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以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学习教育。学习教育中,基层党委责任重大,要对所辖党支部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的现场指导,帮助支部制定学习教育计划,派员参加支部各项活动。在座的各位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认清责任、担当责任,认真谋划、精心组织、靠前指挥,确保把学习教育抓到位、见实效。大家要切实负起组织学习教育的主体责任,在上级党委的具体指导下,结合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尽心尽力把本支部的学习教育组织好、发动好,把各项任务落实好。各位优秀党员也要积极尽责,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认真学、带头学,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各项科目,切实做好真学真懂真用的模范。
篇五: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同志们:
按照市委组织部工作安排,统筹我乡工作实际,经乡党委研究部署,决定面向全体党员开展以“推进全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题的“农村党员大培训”工作。按照培训计划安排,今天,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我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主题,同大家进行一次党课交流。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治理是对基层地区(如城市社区、农村等)的治理。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现代化。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基层治理涉及面宽、量大、事多,直接面对群众,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
2、什么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有效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也是我党的重要理论成果。
3、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体现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多种利益诉求相互激荡,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及公共事务的多样性对社会稳定构成挑战,治理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势在必行。二是群众诉求更加多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更加强调从单纯行政管理转向全方位服务,从提供大众化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从保障治安稳定转向提升幸福指数。三是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既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也为舆论监督和交流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村居),社区(村居)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意义十分重大。
二、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使我国社会治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来讲,我们重点分析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身边的问题
(1)。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财富和收入差距显现;社会流动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田也荒、地也荒;单身家庭(单身汉现象增多)、单亲家庭(离婚率上升)、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不断增多;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追求物质高消费、攀比式消费;道德约束和社会信用缺失,缺乏诚信等等。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群众更加重视与健康有关的食品安全和医疗安全;更加渴望看得见蓝天、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等等。
(3)。网络社会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网络赌博、诈骗等新兴网络犯罪已成为第一大犯罪类型;群众的个人信息泄露;虚假新闻信息流通;不良舆论快速传播,干扰误导群众正常生活等等问题。
2、农村两委的问题
(1)。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畅。我们个别村党员干部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为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足。致使部分群众对村委日常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干部为村民办了好事,也常常被误解,导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2)。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现象依然存在。个别村党支部人员不足、年龄老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主动性、示范带动能力不强。就目前我乡农村党员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居大多数,40多岁的属年轻成员,30岁及以下的只占极小比例。
(3)。村务监督工作还到位。村务公开不彻底,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监会、村支部会等,不能完全按照规定召开,村民参与村庄治理不够充分,村级监督机制还不完善,难以形成对村干部的有效监督制约。
(4)。精英人才的流失。随着经济发展,大量农村人口纷纷外出就业。农村精英们“离土又离乡”,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导致农村社会治理工作人才短缺、干部队伍脱节。
3、乡镇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1)。矛盾纠纷不易化解。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不断产生,随之各种新的利益诉求不断涌现,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和实践经验缺失,导致一些矛盾问题久拖不决。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快,群众在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增多。
(2)。安全防控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进一步转变,我们在农村的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的保障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尤其随着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多,辨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有限,极易产生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类社会问题。
(3)。提供服务能力还相对薄弱。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需要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更加多样化、优质化、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受资金、人员、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很多现有社会治理部门服务能力还不足,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三、当前社会治理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维理念相对落后。工作中,我们将大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对于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缺乏足够重视。同时,在社会治理的实际过程中,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很大程度上把治理当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和理念,导致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虚化。
2、治理方式创新不足。我们乡村两级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有效创新,运用行政干预手段过多,硬性的规定办法过多,服务机制没有完全跟上,没有做到“疏堵结合”,缺乏与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载体和机制。同时,我们部分党员干部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些“走过场”“喊口号”的现象任有发生。
3、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阻碍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另一原因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社会治理问题提出了明确意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强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等重要理论,给新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制度遵循。但是,在个别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环节中,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责任主体不清,职责权限划分模糊,导致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
4、农村民主法治基础薄弱。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民主法治。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普通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均有普遍提升,但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管理水平高低等方面的原因,农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水平相对较低,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方面基层群众维权意识高涨,另一方面却又疏于维权或维权演变为信访事件现象。
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突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建设。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尤其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尤其重要。各村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各村党支部要组织好全体党员,认真开展组织生活,及时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通过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做法,提升能力建设;二是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和思想观念,多听群众意见,对于村民开展自治活动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三是要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科学调整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改变目前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理清党务、村务工作条例,把支部工作同上级党委政府、村级自治组织、广大村民融合在一起,贯穿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四是突出依法治理理念。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和规定办事,树立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2、打造“阳光村务”,完善工作监督机制。不断健全村民代表会、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性监督机构。进一步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议事会制度、党员和群众代表议事会等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必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制度,听取和征求村民意见,深化民主监督工作。实行“阳光村务”,规范村党务政务、村务和财务等“三务”的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程序和时限,将村事务“晒”在阳光下,“亮”在民心中,真正让村民知情,由群众监督,使村干部清白。
3、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一要创新服务模式。全体党员干部要敢于转变思想,打破“群众不找,我不做”陈旧思想,革新传统服务工作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推行网格化服务模式,主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二要提升服务效率。强化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工作,严格值班值守,及时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群众的服务需求,马上能解决的马上办,绝不拖沓塞责。
4、重视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注重预防。建立长效机制,各村要充分发挥党员、网格员、小队长等队伍作用,在安全排查、治安协查、应急处置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中,查找矛盾隐患,最大限度地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敢于化解、主动化解,对于一些偶发性问题,要及时化解,特事特办;而对于一些周期性问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通过制度来化解。下一步,作为乡党委政府,我们将逐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并细化责任追究机制,倒逼矛盾化解,推动各类社会矛盾的科学、高效解决。
5、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动力和活力。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形式,逐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村务公开和集体表决等方式,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事务纳入到乡村基层治理的内容和计划中,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扎实做好基础重点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离不开全乡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面。我们要牢牢把握住经济发展这一主线,充分发挥各村自身优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强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等工作上下真功夫,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吴村经济长效发展。同时,各村要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殡葬改革、“双代”等系列基础重点工作中持续发力,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各环节服务工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谢谢大家!
篇六: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
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本厚重的党员笔记。这本笔记记的都是宜都党员们的故事。翻开首页,就像一场场电影浮现在眼前,往事历历在目,或振奋人心,或悲壮感人,或精彩绝伦,或历久弥新。他们凭着一份为民的初心在历史的长河中幻化为一朵朵浪花,在阳光下反射出绚丽的光彩。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初心是坚持真理、执着革命,为人民谋利。
胡敌,一位身穿长袍、文质彬彬的演说家。他经常到各地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痛斥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土豪劣绅的罪行,是宜昌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不仅创办了冠英小学,传播新思想、宣传新文化,还创建了中共宜都支部,任首任支部书记,领导群众相继组建县总工会、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商民协会等10多个行业工会,广泛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斗争。
1928年5月8日,“宜都惨案”爆发,驻宜昌夏斗寅师勾结土豪劣绅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胡敌落入敌手,遭到严刑拷打和游街示众,最终被敌军用刺刀捅死。牺牲时,他才30岁。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初心是保家卫国、身先士卒,为人民战斗。
“独臂将军”贺炳炎,16岁就怀着一腔报国为民的热血参加红军,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不凡的军旅生涯。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战屡捷,名震一时,被誉为“红军赵子龙”和“孤胆英雄”。他不仅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还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贺炳炎亲率先锋部队攻击瓦屋塘。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贺炳炎毫不畏惧,带领先锋部队一个弹坑一个弹坑地匍匐前进,挥舞大刀左劈右砍,吓得敌人丢了阵地掉头就逃,一举拿下了东山。可就在这时,贺炳炎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失去了右臂。贺炳炎抓着贺龙的手说“我的手臂没了一只,但是我的心还在,我还能继续战斗!”
他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便又投入战斗,并获得“独臂刀王”的称号,令敌人闻风丧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初心是自强不息、回报社会,为人民奉献。
女孩李玉洁,7岁患类风湿,14岁瘫痪辍学,被“不死的癌症”折磨了20年之久。梦碎梦圆间,“90后”女孩李玉洁在轮椅上不屈命运,破茧成蝶。
笔耕3年,她用左手仅能动的两个指头敲出25万字自传《梦想在110厘米之上》。自学成才,她考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取得大专学历。回报社会,她创办“知心姐姐工作室”,进行了80多场励志演讲,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荆楚楷模、湖北“五四青年奖章”、宜昌市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在如此多的光环下,她依旧在继续努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初心是真抓实干、心系百姓,为人民用权。
2014年,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放下年收入百万元的企业,回乡挑起重担。
“猫子洞这条路,骑摩托车都易摔跤,你们管不管?”接到电话第二天,刘大卫带领全村党员干部集体上阵,一锹一锹把路填平。“我们150户,祖祖辈辈打赤脚过河,什么时候可以有个桥?”账上没钱,刘大卫带头并发动党员干部及亲朋好友捐款4。6万元,在拖溪河上架起了连心桥,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
电话24小时开机,现场30分钟赶到,四年如一日;遍访803户农家,收集村级发展意见1000多条,办好每件民生小事。为了找对产业发展路子,刘大卫和其他支委连续7个月进丑溪、爬竹根坡,勘察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最终吸引三川旅游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起国家4a景区——三峡九凤谷。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初心是助力脱贫,吃苦耐劳,为人民造福。
这个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倔强汉子是时任潘家湾土家族乡梁山村“第一书记”的黎孔金。2015年,黎孔金同志“临危受命”,带领宜都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进驻梁山村,决心与当地“两委”班子、贫困农户一起在梁山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翻身仗”。
攻破交通难关,新建断头路,维修晴雨路,让外出务工者能把汽车开到自家门口;解决饮水困难,扩容现有水库,逐户修建水窖,整治现有堰塘,成功克服了梁山“装不住水、蓄不下水”的特殊问题;带领村民致富,引进蔬菜种植能手,组织成立梁山绿益蔬菜合作社,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扬起希望之帆,为梁山的贫困学子争取到多项助学资金,并多次深入学子家中走访慰问,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他用智慧和汗水带领群众决战贫困,用彩笔和心血为梁山村描绘幸福蓝图。
在宜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还有很多很多人和他们一样不忘初心,为自己的初心付诸一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共产党员,他们的初心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为人民服务!
【2023年给村干部上党课讲稿】相关推荐文章:
八一党课讲稿2022 八一党课讲稿范文
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 2022年最新党课讲稿8篇
2022年廉洁专题党课讲稿 关于廉洁从业的党课讲稿
最新机关干部讲党课讲稿 2022公安机关党课讲稿
廉洁专题党课讲稿 党风廉政专题党课讲稿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