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硬盘和硬盘的区别 机械硬盘之间的区别汇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机械硬盘和硬盘的区别 机械硬盘之间的区别篇一
为了读取这个扇区的数据,需要将磁头移动到这个扇区的上方,为了实现这一点,首先必须找到对应的柱面,即磁头需要移动到对应的磁道上,这个过程叫做寻道,所耗费的时间叫做寻道时间。然后目标扇区旋转到磁头下,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叫做旋转时间。接下来磁头读取该扇区的信息,然后就需要进行数据传输,即数据从硬盘传输到内存。
可以看到,进行一次读写硬盘所需要的时间可以概括为:寻道时间、旋转时间和传输时间。目前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在 3ms 到 15ms 之间。
由于存储介质的特性,硬盘本身的存取速度就比主存慢很多,再加上磁头的机械运动,存取速度就更慢了。为了提高硬盘的效率,尽量减少磁盘 i/o,硬盘往往不是严格的按需存取,而是每次都会预读,即使只需要一个字节,磁盘也会从这个位置开始,顺序地向后读取一定长度的数据放入内存,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计算机科学中著名的空间局部性原理:
当一个数据被用到时,其附近的数据通常也会马上被用到。
程序在运行期间,一段时间内所需要的数据通常都比较集中,由于磁盘的顺序读取效率很高(不需要寻道时间,只需要很少的旋转时间),因此预读一般都可以提高磁盘 i/o 的效率。磁盘预读的长度一般为页(page)的整数倍。由于操作系统经常与内存和硬盘这两种设备进行通信,为了屏蔽底层物理存储结构的设计细节,需要抽象出一种逻辑上的存储单位。当与硬盘打交道时,操作系统使用簇或者块;当与内存打交道时,操作系统使用页。当程序要读取的数据不在内存中时,会触发一个缺页异常,此时操作系统会向磁盘发出读盘信号,磁盘会找到数据的起始位置然后连续读取一页或者几页的数据放入内存,然后异常返回,程序继续执行。
数据如何存取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文件名并没有存储在元数据里面,而是存放在目录上,大家可以用命令查看,如vim tmp/,注意是相对路径。
inode一般存储了如下信息:
__ 文件的字节数
__ 文件拥有者的user id
__ 文件的group id
__ 文件的读、写、执行权限
__ 文件的时间戳,共有三个:ctime指inode上一次变动的时间,mtime指文件内容上一次变动的时间,atime指文件上一次打开的时间。
__ 链接数,即有多少文件名指向这个inode
__ 文件数据block的位置
inode也会消耗硬盘空间,所以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一般是128字节或256字节。inode节点的总数,在格式化时就给定,一般是每1kb或每2kb就设置一个inode。假定在一块1gb的硬盘中,每个inode节点的大小为128字节,每1kb就设置一个inode,那么inode table的大小就会达到128mb,占整块硬盘的12.8%。
查看每个硬盘分区的inode总数和已经使用的数量,可以使用df -i命令查看。
机械硬盘和硬盘的区别 机械硬盘之间的区别篇二
首先把硬盘拆开,这个是256g的固态硬盘,挺小的
然后拆开电脑
硬盘自带一个铁壳,机箱有一个塑料的硬盘位,先用螺丝把硬盘固定住铁壳上,再把铁壳固定住塑料硬盘位上,然后接上线,两根,一根是电源,一根是数据,只用看接口能插上就说明插对了,如图
接上的效果
然后电脑重新装上,打开电脑开始分区,到此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