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生有关西湖的课文(大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作者的美好愿望,培养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2、师:孩子们,你也想像老师这样美美地读来帮助作者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吗?那就请你打开书108页,我们先来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好吗?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一定能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课件出示相关读书要求。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汉字,小老师带读。
(2)去拼音认识汉字和词语。(同桌互读——开火车认读——全班齐读)
(3)游戏巩固识字。(相机识记“良”和“食”,并引导学生书空练习)
(4)指导读好词语,积累词语。
(课件)红红的太阳 好吃的谷粒 健康的身体
寒冷的北风 遥远的地方 不幸的朋友 (“的”字要读得又轻又短)
缩着身子 轻轻叹息 苦苦等待 饿得哭泣 (通过做“缩”的动作以及想象小鸟哭泣的样子来读好这些词。)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三生读课文,简单评价。(引导认识多音字:还)
(2) 引导概括。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了吗?这首儿童诗前三个小节结构相同,都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开头,分不同内容写出了作者想要实现的三个愿望。你们能找到吗?谁来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相机板书:画太阳给小树 画谷粒给小鸟 画好腿给西西)
4、全班齐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小节。
(1)快速地再读第一小节,想想:我为什么要给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生读书后汇报)
(3)引导共鸣:此时此刻,听到小树这样的叹息,你会怎样做呢?(帮助小树)
(4)指导朗读:是呀,我们的作者和你们想得一样,他想画一个红红的太阳来帮助小树。多么善良可爱呀!再读读这一小节,相信你们能读得更美,更有感情。
(5)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2、学习第二小节。
(2)作者看到这一幕,他是怎样想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3)指导朗读:“我”对这几只嗷嗷待哺的小鸟充满了同情与关爱,想给它们画许多好吃的谷粒。那请女同学再美美地读读这一小节。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3、学习第三小节。
(3)指导朗读。
(4)教师引读,指导背诵。
4、学习第四小节。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师:孩子们,从你们的愿望中老师能感觉到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那么就带着你的爱心,来感受一下我们生活的世界吧!
3、提供句式,引导学生补白。
4、总结全文:孩子们,虽然我们手中没有这么一枝马良的神笔,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相机板画),我们就可以用我们的双手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很多事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伴随着《爱的旋律》,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二
《西湖》是一篇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来描绘西湖秀丽景色的写景散文。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西湖课文内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第小学语文第五册《西湖》一课,本文是本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文章。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课文先概括地介绍了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然后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作者从三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远眺、近赏、夜游。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运用美妙的词语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西湖之美。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一、复习巩固
2、齐读课题:一齐读
4、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字一同去游览美丽的杭州――西湖(再次读题)
二、读、品、悟,走进西湖
1、有位导游非常细心,他在我们游览之前,就已经给我们设计出最佳路线。
2、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线去游览,并将沿途风光介绍给大家。
(一)远眺西湖
1、请按第一条路线游览的小朋友来读(第二自然段)并出示这一段
2、谁来说说:远眺西湖,看到那些美景?
学生交流,并板书:山 水(白鸥)
3、课文是怎样描写西湖的山美,水美呢?用“―――”画出描写山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水的句子,细细品读!
(二)近赏西湖
1、过渡:看到西湖的山水如此迷人,风景如画,真想走近欣赏一番,谁愿意当老师的导游,带着大家一起零距离感受一下?请喜欢按第二条路线游览的同学一起读?(出示第三自然段)
2、近观西湖,你觉得哪儿最美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用虚线画出描写西湖中的景点的句子。
▲苏堤与白堤
出示:孤山东边的……碧水之上。
师1:这句话中讲到了西湖的什么景点?
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堤是为了纪念白居易,所以称为白堤,苏堤是为了纪念苏东坡,所以称为苏堤。
师3:白堤和苏堤又有什么特点呢?找找关键的词。
☆: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轻轻的,柔柔的漂浮着,就如同是――绸带。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绸带
师:绸带又有何特点?从句子中再找找相应的词语。 请你来读,注意读出它的特点。
▲三个小岛
出示:湖心的……绿树丛中。
师1:这句话中写了哪些景点?
师2:其中小瀛洲就是西湖中著名的景点之一“三潭映月”。
师3:谁来通过朗读把这么美的景点告诉大家?
▲孤山
出示:十里……秀美典雅。
师1:我们再来看,谁来读一读?
师2:这儿描写了西湖的什么山?
师3:这儿的孤山又有什么特点呢?用小圆点点出相关的词语。
◎葱绿 点 ◎秀美典雅 点
师4:把词语送到文中来读。
一起读
3、引读:“明净的湖水……一般。”
师1:多美的西湖呀!谁来把这么美的景致读给大家听?
4、同学们,我们看,西湖中还有其它著名的美景,出示: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加上三潭映月,这就构成了“西湖十景”。
(三)夜游西湖
(1)岸边的华灯……
师1:这句话写了什么?板书:华灯
师2:它又有怎样的特点呢?找找相关的词语。
读出华灯之美
(2)远处……琴声。板书:琴声
师1:这么美的景致,让我们沉醉了,泛舟――引读
是呀!天上人间都融合为一体了。
此时,当我们在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们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出示:在这……心旷神怡呢!
师:请把你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读出来。
4、如画的西湖,让我们再去走一走,看一看吧,请大家拿起书本,一起来朗读文章的二、三、四段,感受西湖的美。(配乐)
三、总结升华
板书:略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三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1、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和重章叠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爱情是个永远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
二补充,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风:国风,共160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现在民歌中也多见比兴手法,如“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1、正音: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渐 jiā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āng(1)愿,请(将进酒)
靡mǐ(3)倒下(望旗旗靡)mí(2)奢侈(奢靡)
载zà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ǎi(3)一年半载 记载 刊载 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梳理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教师提示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1、氓: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诗中的氓,从其“抱布贸丝”来看,是一位做贩丝生意的小商人。
2、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
3、本文的四个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
于:通“吁”,感叹词。
说:通“脱”,摆脱,脱身。
泮:通“畔”,边岸。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恋爱(第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四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西湖》教学设计。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西湖》教学设计》。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评价题:1看拼音,写词语;2比一比,再组词;3写近义词;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五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小学生西湖的课文篇六
《西湖》以它优美的文笔、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词汇描绘了人间天堂的美景,如画的风景令人深深陶醉,诗一般清新的语言同样让人沉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西湖》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一、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⒌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
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一、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内容
《西湖的绿》这篇课文描写内容以绿为主。课文着重写了灵隐、苏堤、花港三处景点绿的特点,文中作者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展现了作者对西湖风景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读者透过西湖的“绿”领略到祖国的生机勃勃。
二、解读文本地位作用
《西湖的绿》是长春版四年级下册第三版块《绿的世界》中的一篇课文,这一版块包括两篇正文和一次习作。本组课文都是描写景色,感受大自然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三是品味优美的语言。
三、解读文本教育价值
本文是当代女作家宗璞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文章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西湖美景,用铺陈的写法描述各处美景不同的个性特征,表现西湖丰富多彩的绿,突出“绿”的神韵,风格细腻典雅,文笔优美流畅。按照观景的顺序有条不紊的描写,极尽所能突出西湖的绿,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抒发了对绿色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四、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读中体会西湖的“绿”的特点,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读中感悟,读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培养情感。
五、教学方法策略:
(一)、以读为本,自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书、品味、想象”即为本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我引导学生立足语言土壤,以读为本,以想象为本,走进作者所描述的世界。叶圣陶曾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如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很重要。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在教材中走一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整体感知, 解西湖 “绿”
1、灵隐的“绿”(多彩)教师引领学生读中体会,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丰韵传神的语言中去进一步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绿”。并想象青苔的其他形状是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青苔,加深印象,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⒈ 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⒊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⒈ 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 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1课时
1. 生字、词教读、讲解
2. 了解课文大意
3.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 查找西湖十景
2. 抄写生字、词3遍
3. 完成《一课一练》
总写西湖 一片迷蒙 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 绿意扑眼而来 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 绿阴阴 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 绿得活泼 蓬勃生机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