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十三篇(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秋节的习俗篇一
正规的鬼节在正七月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乡,很多家庭并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邻居家则推了一天。
什么是接客与送客?这是我们当地话语。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长辈们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为家中后辈女子,因我已经长大便可以随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我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这是习俗。
父亲走在最前面,母亲紧挨着父亲,接着便是我与弟弟。父亲手中擎着红烛、香,母亲则拿着一沓纸钱。母亲边走边点燃纸钱,隔段距离便停下来在路边烧些纸钱,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固定,但总归要与家有段距离,而且必须空旷,以免待会烧纸钱把其他东西给烧了。
等到我们拜了几拜,燃起香烛与香之后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响完,我们便开始一个个轮流鞠躬拜祭。之后便以弟弟打头回家,途中,谁也不许往后看,否则父母定要责骂。
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断,桌子边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换一只香,把茶水杯洗净倒上干净的茶水,等待亲戚的到来。这天中午,依照家里的习俗,我们一般是吃面。妈妈将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调料,先炒然后放入水做汤。这样的臊子只有家里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时分,我们会挑选几个人去接客的地方烧包。烧完后差不多就快到五点了,此时晚饭已经摆上了八仙桌,但必须先让先人们“享用”,十分钟后差不多就可以烧纸钱放鞭炮了。等每个亲戚一一祭拜后,我们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饭了。
吃完饭差不多大部分亲戚都会回家,准备他们家里的中元节。而我家则会切好水果,洗好碗,将撤掉的香台再次摆到八仙桌上,然后一起出门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将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这个中元节也就过去了。
中秋节的习俗篇二
又到每年的“中元节”。母亲还隔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接祖”要用的东西,器皿、菜肴、点心和水果,零零碎碎象蚂蚁搬家一样地用拖车一次次往家里运,我劝她不用这样辛苦,到时我们开车一次性地买回家就行了,可她固执地不听,她怕我们买不齐整或不及时而误了她的大事。
母亲年轻时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爷爷奶奶在时,手把手教她接祖时祭祀的全套礼仪,她学会并记下了,但在心里从来都没有虔诚过,因为她不相信这一套。
可是现在步入老年的她却越来越迷信鬼神的存在,也许她更加愿意相信逝去亲人的灵魂还存在于这世间,那些已远逝的亲人的眼睛随时在天上看着我们,这样,她就经常可以在心里和我那天上的外婆和父亲对话。也许她已意识到这样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对于这个节日的意义,她的思想从抗拒到接纳,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
迎接仪式完成后母亲就说:“你爸其实早就回来了”。
我们自然都没有看见,可母亲分明感觉到了,她说:“今天一大早我在摆碗碟的时候手几次抽筋,拿东西不稳,我的手从来不抽筋的,我知道是你爸爸不准我做,他老说我惯了两个儿子,不让他们干活,看到我忙上忙下,怕我辛苦,不准我做事。我对他说,你莫精怪我,让我把事做完,我还有好多事呢……”
听她这样说,我想笑,可是我的泪水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滑落了下来。
头一天晚上母亲就交待我们第二天早上买点包子、馒头做早餐,因为这些东西好做供品。
早上天才亮她又打个电话给我,声音哽咽:“你说怪不怪,昨晚我梦见他们了,你奶奶和你爸爸。好多年好多年没有梦到他们了,他们真的回来了。你奶奶对我说,妹子呀,买点麻圆啰,团团圆圆的嘛。你奶奶说得对,你买早餐时带点麻圆回来吧。”
我也宁愿相信这世间的确有鬼魂的存在,也相信是奶奶真的想吃麻圆了。
史铁生说过:“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他们在别处”......“......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是的,我们逝去的亲人的肉体所栖身的这棵树被上天砍了,可是他们给予我们的爱和温暖仍然栖息在很多地方,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感觉得到。
也许这就是中元节几千年来越传越盛的原因吧。
中秋节的习俗篇三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四,我和妈妈在家搬出一张桌子来烧香拜拜。我问妈妈:为什么要烧香拜拜。妈妈说:“今天是鬼节。”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饭。为什么会有鬼节?我上网查了一番,原来:“中国有三大鬼节: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寒衣节(十月初一)。中国人不仅对人有人情味,对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现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家家户户要准备纸钱、果盘、供桌“烧经”了。特意供奉水蒸馄饨、饺子。家有新亡,除灵前则在七月十三烧经。何谓烧经,一般理解为祭祀祖先的一种形式烧烧纸钱叩叩头。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佛祖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节还有这样的历史啊!!
中秋节的习俗篇四
锣鼓喧天,月色迷蒙,河面如众星洒落,荷花灯随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在那天,我们这儿是要祭祖的。
搬来一张八仙桌,在桌上点两支红烛,置一香台。菜要六样,三荤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酒也是有规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摆好后,就要请祖先了。
请祖先的规矩着实繁琐,是按辈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焚香后,还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财源,三拜平安,像我这般辈份小的还得跪下磕个响头,说些吉祥话,这才算是请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说过,祖先们得“吃”半个时辰,在这期间,切不可喧哗吵闹,更忌讳手触长凳,说是碰了会沾鬼气,走霉运的。
在半个时辰快到时,就是舍妹最为开心的环节——烧经文。生锈的铁锅中燃起火红泛蓝的焰,纸元宝、经文微微一触,就从明黄化为灰烬,飞入空中,散着点点火光。谁也不知道它们会去哪里,只有仰头望着它们越来越小,最后无影无踪。大家都沉默着,唯有舍妹不谙世事,不晓得生死离别,独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这灰烬满天。
烧完经文,用过晚饭,余辉已燃尽了。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却羞的躲在轻薄的云锦后,只透出几丝微光。人们踱着碎步来到河畔旁,步子很轻,没人愿意打碎这份宁静。他们手里都拿着一盏纸灯,有的拿荷花灯,一些拿白菜灯,甚至,有捧虾蟆灯的。人们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万万微弱的灯光汇成一条星河!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墙之间,嬉于竹林危树之中,终于,到了最终的地点。
放灯的人极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有的,就是不放灯,也来凑个气氛。观灯者有猫狗,有鸦雀。
灯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风继续吹着,摇曳着烛光,冷却了野火堆。灯如星洒落河中,如此静谧。人们在岸边双手合十,祈祷着平安、幸福。
当晓风拂时,星火随波飘于远方,不知所踪。
……
以往,我不知放花灯是为何。现在,终于懂得了。小小一盏灯,寄托着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的无限向往……
中秋节的习俗篇五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这美丽的家乡——闽南同样也具有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有跑王的端午节、看烟花的元宵节…但我还是喜欢最有闽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节。
盼啊,盼啊,盼……终于盼来了家乡热闹的中元节了。这一天,可热闹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萨。他的母亲被关在了地府里。地藏是个孝顺儿子,不忍母亲被折磨得不成样,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徇私把母亲放了出来。没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拥而出,成了各个地方的“游鬼”。所以,人们在七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我觉得地藏菩萨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觉得连传说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节,家家户户都摆出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发@、水@、鸡蛋糕,特别是我最爱吃的松@,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听说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几天呢。蒸熟的松@雪白雪白的,松、糯、软、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凉,比冰淇淋还好吃,且更绿色。现在因为商场多了起来,购物比做这些小吃简单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几天,大人们则会次数繁多地带我们去逛商店,让我们“大开杀戒”。但我还是很怀念松@的味道,回味和大人们制作中的乐趣。
说说中元节这天晚上吧。这天晚上,不等太阳公公说再见,大家就开始准备上香了。六点多时,刚开始还只是一两户人家,可过了一会,就陆陆续续的愈发多了起来。香烟缭绕,烛火摇曳,煞是热闹。络绎不绝的香客摩肩接踵,乡音中热情地相邀,于是乎甩开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开怀,围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尔。夜色渐渐的来了,孩子们喜上眉梢,因为属于我们时光到了,小伙伴们纷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点燃了,呼朋唤友,蜂拥着游走于阡陌、田间,嘻嚷着谁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条夜行的火龙映照着灿烂的童颜,彻夜不眠。于是,大人们品味着乡俗,放松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们追逐着乡俗,娱悦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故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鬼节”的传说中也洋溢着浓浓的乡情!我希望我们的故乡——闽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秋节的习俗篇六
中元节又称亡人节、月半。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普遍开展祭祖活动。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
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称瓜节。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旧时,中元节为目连救母做盂兰盆会,后来逐渐演变为放河灯,祭祀无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纸船,纸扎目连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顺流而下,河上顿时灯火通明,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
胶东沿海地区,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灯,并奏丝竹乐。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滕州也有放河灯的习俗,形式与德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灯前,摆香案,念佛经,佛师一边念经,一边朝台下撒小馍馍,小孩子蜂拥而上,一抢而光,据说吃了能消灾。
长岛渔民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亲人,用木板秫秸制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点,有的甚至装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然后点燃蜡烛,由已经结婚的同辈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小结:在祭祖的节日里,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祭品,有些祭品是习俗要求,有些祭品是去世的人生前喜欢吃的,不管是什么祭品,送去的都是亲人的想念。
中秋节的习俗篇七
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
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全家平安幸福。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
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1、先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摆好饭菜、碗筷、酒杯、茶水等供品,然后在坟堆前上三柱香。
2、给看坟的土地神摆好供品后,再烧一份黄纸,此俗叫做“拜土地神”,亦叫供奉“看坟神”。用以感谢他一年四季守护坟地,保护列祖列宗平安无事。
3、香烧至半柱时,在列祖列宗的坟堆上,烧掉事先准备好的纸钱和衣物。并留少许钱物,分别在其他坟堆上烧掉,唯恐别的鬼魂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坟堆上抢钱和衣物。
4、三柱香烧尽时,撤掉供品,并将供品向坟地四周抛撒,此俗叫做“拜四方”。意思是给那些人去上坟的远亲近邻抛撒吃的,不让他们在上坟人走后,到列祖列宗的坟堆上抢吃的。
拜祭要分先后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让祖先祝福过,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中秋节的习俗篇八
昨天正值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节。)由于是中元节仁慈的上天也是落泪滴下几点小雨。去燕尔窝放松自己的心。一路望去,公墓烈士陵园车水马龙。堵车相当严重。
路边的香烛生意异常的好。燕尔窝依然是孤静幽香,走在松软的草坪,寻觅山花的俊美、古树的幽暗、躺在草地仰望蓝天白云,树欲静而风不止,那树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那云那天都是你怀抱的美丽。觅幽,陌纤,看古,让自己的思绪在碧绿的草地、黄菊、戏水、石桥深巷凉亭处处。不由得想起: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遥望远方啤酒奠撤于大地,默默祝愿在天国那些善良爱戴我们的人,依然安好。
中元节又称鬼节,记得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据说是地藏菩萨打开地狱之门,放出饿鬼来寻觅食物,我们家乡习惯做一些叫“什么钱”的东西(具体怎么叫我也忘了)。
它是这样做的:首先,用糯米粉沾水,然后把沾水后的糯米粉揉均匀,捏出一块,像揉橡皮泥一样揉出一个圆,压扁,在中间按一下,最后下锅煮,等到浮上来后,放在薄塑料片上,就完成了。
奶奶说,这天的阴魂会在街道,所以不能出去。
因为这样,我们这一天就整天的闷在家里,不能出门,很不爽啊。
传说,在这天出生的人,会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像孤魂野鬼之类的东西,长大后就慢慢的看不见了。
相传目犍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 ,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盆节(中元节)这一节日。
中秋节的习俗篇九
早晨,窗外一阵阵鸭叫声把我从美妙的梦境中拉了出来。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从房间里走向客厅。我习惯性地看了看日历,今天是8月27日,下方注释着“中元节”这几个字,所谓中元节,就是人们农历七月十四杀鸭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回来了。”只见妈妈拎着大袋小袋,满载而归,跨进家门。
“妈妈,您起得真早。”我看着满头大汗的妈妈说,“怎么不叫我一起和您一起去购物呢?”
“ 呵呵,等你起来,街上的东西都卖光了。”妈妈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中元节,购物的人非常多!”
妈妈买回来的是今天晚餐的主食和用来祭祀祖先的祭品。到了中午,我们全家都忙开了:妈妈杀鸭,外婆煎鱼,我煮猪肉。一个小时后,我把煮熟的菜摆放在一张桌子上,妈妈再摆上五杯酒,两双金筷子,这就是祭品了。最后我跟妈妈把桌子抬起放在阳台,再在后院插上几根香,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来就是烧纸钱,外婆拿了一只簸箕和一捆纸钱,一切准备就绪。外婆先从纸堆里抽出一张纸,点燃后,一张放在大门前,再用另一张引火放在簸箕里,待火烧起来后,外婆再慢慢地把一捆纸钱一张一张放在簸箕里,过了一会儿,纸钱烧成了灰,再用“酒”把火给灭掉,外婆就把簸箕拿走倒掉,外婆一边烧纸钱,一边嘴里低声地念着,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们幸福安康!生活美满!
傍晚,在外打工的爸爸也急匆匆地赶了回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桌前,享用可口的饭菜,因为我们全家难得能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晚饭,所以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十分开心,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开心地说:“过中元节,能祭祖,又能吃鸭肉,真好!”外婆不住地点头:“好,现在的生活就是好!”
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祖先:没有祖先的勤劳,我们也不能过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秋节的习俗篇十
我今天在日历上注意到了一个从前从未关注的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今天。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鬼节……是我国主祭祀的传统节日。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等。中元节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
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时,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节日,近年来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还有几个人记得这个节日?还有几个人会去过这个节日?像中元节一样被人们几乎话遗忘,节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被我们忘记,这些节日千古流传,我们要一直记着它们,传承下去。
中秋节的习俗篇十一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 。按照习俗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给自己已故的亲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烧烧纸钱,用以表示后人对先人的孝敬。
离过节还差几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们中元节这天在他们家过节。
今天刚好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礼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带我走进一个房间。
一进房间就看见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着爷爷、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爷爷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头发白了,看起来像是七十多岁的样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炉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几跪,就离开了。
午休以后没什么事,我正在菜园里摘油菜花,远远就听见大伯在喊我: 聿坤,过来帮忙,要烧贡品(纸钱)。 我赶紧过去,大伯先报把火砖垒起来。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机一点,那些贡品不一会儿就烧起来了。
之后,我同妈妈和大婶就把它用桶装好,提到不远的小河边,倒入河里,这时听旁边也在倒纸钱的人喃喃自语:太公、太奶会在这条河的某一处等着收。相传目犍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犍连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盆节(中元节)这一节日。
可见中元节的传说还真不少呢,你们知道这些传说吗?
不知你们家乡会怎么过这个节日呢,如果你知道,请你告诉我,让我多学点知识。
我晓得这都是迷信的东东,其实这个节日的很多活动是想告诉我们要记住先人、孝敬前辈,不要望记先人曾经对我们付出的爱。
中秋节的习俗篇十二
在富士康工作的大哥给我打来电话,让我抽空帮助富士康写一篇祭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他们要做祭祀活动。
中元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节”。印象中, “鬼节”期间,我们这里没有什么重大活动。但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经验告诉我,东南沿海一带包括在其他国家、地区生活的华人,在此期间,应该有所动作。
我爽快地答应了大哥。
乘闲,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中元节的祭文。搜了将近一个小时,也没有看到一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的文章。看来大哥给我布置的,不是一个小任务。于是,我就把中元节的资料仔细地消化了一下。接着,我继续在一个有许多祭文的网站仔细甄别。遗憾的是,网上无数文章,均与此无关。不过,细心的我还是看到了这个网站的客服电话。我拨通了,对方告诉我,可以在线请求工作人员支持。我按照她的指点,与在线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工作人员用qq与我交流。当我把问题告诉她时,她告诉我,她们没有这项服务,但是她可以提供一个网址,让我在上面搜寻。
我欣喜若狂,但是链接了她给我的地址以后,我发现,我又回到了刚刚那个网站。我知道,指望她们,看来是不可能了。只好静下心来,仔细揣度祭文的写法。
盛传的各种祭文,它们或者是祭祀祖先,或者是祭祀某个近期远去的亲人、朋友,这些文章,非常欠缺专业性,远远不能符合我的要求。我接触过真正的祭文,那是应中国海洋文化节之邀,在浙江岱山祭海期间,由岱山县的县委书记亲自为我们诵读的。祭文非常工整,每四字为一句,全文流畅、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那篇祭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之后,《江西日报》发表了我一篇祭奠汶川遇难同胞的诗歌,还发表了别人写的一篇祭文。那篇祭文,前半部分写得比较规范,后半部分则较为松散,规范性稍许弱了一些。
中秋节的习俗篇十三
民间传说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但也并不是局限在中元节当天。一些地区会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人们在中元节这天,也会祈求祖宗保佑来年秋收能五谷丰登,驱病除灾保家宅平安。为了防止在阳间飘荡的孤魂野鬼伤害自己,也会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免他们无人祭祀而危害人间。
佛教典故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总众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生灵。
据记载,佛祖有一个叫目连的弟子,他的母亲生前为恶,死后化成饿鬼受饥饿磨难。目连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受难十分难受,他就以神力化成食物送到母亲身边,但是他母亲心生贪念,食物就会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教如何能拯救母亲的亡灵,佛祖就告诉他,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集中僧人的力量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万僧众,以这边功德才能普渡亡灵。目连变以此言行事,最终其母终得解脱了。
而盂兰盆节,在我国最早开坛举行法会是在梁武帝时期,自此以后,历代帝王都会在盂兰盆节举行法会,答谢先祖恩德。
道教经典
道教一年之中的三次盛会统称“三元”,分别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大帝生辰,主赐福典礼。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大帝生辰,主亡魂赦罪仪式。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大帝生辰,主除人世厄运法会。
自宋朝以来,佛道教相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道教的中元祭鬼与原本儒家提倡的祭祖相互融合,人们不仅敬献供品祭祖同时也会放水灯祭鬼,让他们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