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好车(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生好车篇一
在清晨的时候,待露水还未干时,我跟妹妹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到山坡上采摘熟透的花生了。微风拂过,那一片绿油油的花生叶便开始翩翩起舞,抖落了身上的露珠,润湿了松软的黄土,这就给采摘带来了方便:只要将一株花生的所有茎叶归拢,握在手中,轻轻一提,花生就会连同根须从土里带出来。当然,也要掌握一定的力度,有经验的老农会把收花生当成一种乐趣。这时候,我和妹妹就开始忙活了。我们是负责把花生从根须上一颗颗地摘下来。看着那颗粒饱满的新鲜花生渐渐堆成小山似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花生壳上粘着些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新的泥土气息。淘气的妹妹总免不了要偷吃几颗,就像那小松鼠偷吃松果一样,糊得满嘴是泥,外婆见了总要责备几句,说她不讲卫生,而外公呢,却依旧那样乐呵着,兴奋和欢乐写满他那布满汗珠的脸上,一点也感觉不出累。
太阳渐渐升高,村民们陆陆续续地来到山上,隔着地头,高声地呼喊着,边劳动边讲着笑话,整个山坡便热闹起来了,这时候,谁还会感觉累呢?也许,这正是乡民们对劳动的最好诠释吧,因为再也没有什么比质朴、纯洁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得更珍贵了。
远远望去,绿油油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乡民,与满山成熟的景象构成了世间最和谐的图画。我爱这种感觉,清新、自然,比起城市的喧嚣,这里更能给人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更让人沉醉……
当载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家里时,外婆总会挑选出一些颗粒饱满的'花生洗净、煮熟。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庭院里,悠闲地摇着蒲扇,乘凉。时而不时的,就有邻居过来串门。这时,外婆便会把早就准备好的水煮花生端出来,大家边吃边闲聊。这水煮的花生吃起来又香又软,口感极好。当然我和妹妹就最贪吃了,也不顾忌在人前是否礼貌。的确,也不会有人在乎这些礼节,他们只管聊他们的庄稼和收成。“呵呵”,又是一夜的秉烛长谈,又是一夜的欢声笑语……
如今,父母从外面打工回来,在镇上做了点小生意,顺便也把我接过来上学,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花生了。虽然镇上也能买到那水煮花生,但吃起来,不香也不软,总比不上外婆煮的好吃。我很想念它们,也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更想念我的外公外婆……
此刻,我凝视窗外,眼前又浮现出儿时与外婆相处的一幕幕……
花生好车篇二
花生是个调皮的孩子。
它穿着一身淡黄色的外衣,上面有一些坑坑洼洼的,很明显。它的外衣滑溜溜的,这件衣服像铁衣服一样,太硬了,我怎么捏也捏不碎。
花生的个子偏小,大约3厘米高,胖胖的,有一个细细的腰。花生有一个尖尖的嘴,好像在对我说:“很高兴认识你!我叫花生!”
我觉得花生妈妈的肚子里有两颗花生宝宝,凑近花生闻一闻,有一股浓浓的香味扑入鼻中。从远处看,(整个)花生像一个睡着的胖嘟嘟的小娃娃。
我轻轻按着花生的嘴巴,似乎能听到它的笑声。我又重重地按了几下花生的肚子,我又听见了一连串清脆而响亮的(歌声)。我发现花生宝宝的内衣是肉色的,和壳完全不一样。和我猜测的一样,花生壳里果然有两个花生宝宝。
花生宝宝的内衣是薄薄的,是干巴巴的,很不容易脱去,我只好用指尖kōu(抠)下它的内衣。你可别小瞧了这件内衣,它有很强的止血功能和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功能。
我拿起白白的花生宝宝,咬了一口,牙齿上留下了一股浓浓的香味。我再取点花生宝宝的红内衣嚼嚼,微微有点儿苦,而且还有点涩涩的感觉。花生宝宝(吃起来)又香又脆,吃着花生,我心里甜滋滋的。
我觉得吃花生也是一种享受啊!
花生好车篇三
作文时光如幻影般飘过了,夏季、秋季渐渐过去,大地迎来了冬天?一条长长的麻花辫上,还别着一个粉色的蝴蝶结。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西游记》时,我惊叹于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次欣赏《西游记》时我嬉笑于悟能的老实憨厚,第三次品味《西游记》时我感动于悟净的任劳任怨,第四次读《西游记》时我敬佩于玄奘的慈悲为怀。
读《落花生》有感作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们在尝花生时,父亲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父亲教导我们要像花生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觉得父亲的话说的太对了,如果光外表好看,但是什么也做不了,就像绣花枕头一包草,那有什么用呢?再如一个外表看起来又大又白的萝卜,但里面是空心的,这样能吃吗?外表虽然不好看,但一心想帮助别人为人们做实事的人,这才是有用的人。
《落花生》使我想到了常被人类忽视的蜡烛,因为它没有电灯、霓虹灯那样明亮、那样华丽,但是当停电时蜡烛总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驱赶黑夜,给人们带来光明。它是那样的平凡,又是那样的伟大。它不会因为自己而把火熄灭,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它还是无私的奉献,它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着想,为人类奉献,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做外表美又要心灵更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