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优质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一
摘要:随着2017年浙江省高考的改革,高考英语中的写作部分分数占比大幅度上升,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所暴露出的问题再次引起重视。近年来,各学校教师纷纷引入支架理论,以改善写作千篇一律,学生思维固化等现象。本文总结了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以及其实际的操作过程,总结了在支架理论下教学策略和步骤以及重点注意事项。
英语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属于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随着浙江省高考的改革,英语写作分数占比增大至40/150,其在题型上也有较大突破。因此高中生要提升自身的高考英语成绩就必须在英语写作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其更多的是将教学重点放在语语言使用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上,对于学生写作流畅性和内容的深度的教学却过少,致使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保障。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支架式的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以及最新发展的理论基础背景下建立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在使用中主要起到一种支架作用,帮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能够有一个轻松地心态,继而提升写作的自信心,因此探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1]
一、高中写作现状及教学现状
(一)思维局限,模板化严重
教师思维过于传统、僵化,认为好的模板、流畅的过渡就能算好的作文,很多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学生在台下边抄边记,教师觉得学生记住了,会默写出来了,就可以应付考试了。但是这样造成严重的后果,填鸭式的课堂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乐趣,除此之外,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华丽的开场与一塌糊涂的内容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对学生来说,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且日常生活接触英语的机会除了课堂几乎没有,因此同学们没办法像语文一样只根据题目就可以写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看懂,就跟着教师给的套句往里面塞单词。最终学生会产生疲倦感,阅卷老师也辛苦。
(二)重视程度不够,缺少引导
在高考改革之前,英语考试中,写作属于难度较大,分值比例却不多的题目,一般学生之间的写作分数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差距,这也就成为了英语写作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再者,根据试卷和习题的布置排列,英语写作往往是最后的部分,很难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此外,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高中学校英语教学都在赶任务,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语法、课堂词汇、词组搭配和阅读理解等几个方面,却严重忽视了课堂写作教学这一重要内容,觉得这一内容耗费时间、影响进度。许多教师已经习惯”课文内容讲解+语法分析”的固定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听、说、读写、译五个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却变成了听、读和抄或者背三种。因此,可以说,英语写作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一直缺席,学校、教师和学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而随着高考的改革迅猛来临,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模式。
(三)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和信心
英语是一门外来语,学生在还没有充分了解和接触外国文化的背景下,完成一篇作文是很艰辛的。除此之外,在学生掌握的单词不多,而且调动和运用词汇和语法时态的能力差的情况下,老师只告诉学生一个题目或者是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寻找思路,而不是给学生讲解怎样写作,指引学生层层分析,会让很多学生一提起写作就感到恐惧。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加插写作技巧,但是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英语写作变成了一项机械式任务。当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得到启示和乐趣,自然就会对英语写作产生反感,使作业练习流于形式,应付了事,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高考对英语写作的高要求。要想改变学生写作没有思路,写作水平差,以及写作没有兴趣的现象,教师必须要使用新的写作教学模式与之匹配。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不仅能给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还能帮助学生搭建起一座新就知识的桥梁。而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不断和学生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激发写手对英语写作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支架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皮亚杰(piaget,1970)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经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最后儿童 [2]具备逻辑推理能力。课堂上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共同参与研究的环境,课堂应该给予学生真实挑战的机会。按照个人经验的发展,学生有知识理解和建构的自由。基于皮亚杰理论,教师应该意识到几件事:第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挑战机会;第二,教师不应该人为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速度并把学习速度作为唯一标准;最后,教师应遵循积极合作的原则。
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近发展区”(zpd)理论是支架式教学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指现有认识发展水平和潜在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心理区域。学生通过水平更高的人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发展和建构新的理解。[3]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即为缩小最近发展区域。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条件有整体的把握。学习条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能独立完成什么。有时这被称为先验知识,是学生知道在教育之外如何做或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二是学生通过别人的辅助能完成什么。教师设计出一系列难易适中的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最近发展区是一个移动的目标。随着学生获得新技能和能力,该区域逐步向前移动。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建立一个适当的框架,它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潜能。以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所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建设起辅助作用的框架,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学生不同的水平构建相应的框架,通过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认知从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教师功能就在于构建和完善这个框架,使学生通过最近发展区而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发展。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支架”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评价等要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支架式教学的“支点”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通过学生独立探索过程的“释疑”,最后导向”成趣”的目标,从而点燃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问题中完善思维体系,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促成知识和智慧的升华[4]。除此之外,支架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注重理论、结果、写作方法与技巧的灌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突出了写作过程和知识结构的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性等。教师在这一模式下的主要作用是“脚手架”,学生的主要角色是参与者和协作者。
这种模式一般包括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即围绕教学主题,教师首先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然后在这种支架的支持下,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思维框架,提供的帮助慢慢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之后进行小组讨论,经过逐步改错,让学生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调节与意义建构。[5]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搭建支架,进入情境
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侧重点已经不再是语言积累和写作素材的收集。训练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面,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更为重要,这也是学生懂得灵活地处理各种写作主题,找到合适的问题探讨的切入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出新颖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基础。[6]因此,在一节写作课上,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兴趣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即搭建学生原有认知与新知识的桥梁。再者,要搭建创建与学生生活或者兴趣相关的情境,并融入写作主题。这既可以激活学生认识上原有的图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1 cultural relics为例。首先,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总结本单元学过的词汇,句型以及课文的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搭建词汇、句型以及结构支架。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词汇和句型从而实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再者,教师创设情境——最近我校开展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民间艺人向同学们传授一些传统技艺,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分组进行讨论民间有哪些传统技艺。最后,让学生进行汇报和介绍民间珍贵的传统技艺。
(二)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忽略让学生独立探索这一步骤。独立探索能够让学生整理在之前支架式教学步骤中所获的知识,形成自己写作思路和框架。在合作学习该步骤中,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相互讨论,形成写作框架中的细节部分。在该过程中,小组进行讨论和协商,形成主要的句子。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包括词汇、语法和结构等。最终,在经过一再的协商和讨论,形成一片天文章。
继续以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1 cultural relics为例。在进行汇报和介绍后,教师介绍写作要求,比如字数以及写作要点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先独立形成自己的写作框架。之后,教师请学生进行介绍自己的框架,适当给予提升和纠正。再者,教师设置问题,比如该项传统 技艺的现状如何以及未来我们要怎么做去保护传统文化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形成文章的主要句子。最后,教师引导,回归到独立写作,最终形成文章的一稿。
(三)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中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自评,他评和教师评价。自评主要是学生评价自己在支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他评也就是同伴评价,不仅包括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还包括对最终的作文的进行修改和评价。的他评有利于学生总结他人的思路和错误,完善自己处理该话题的写作思路和能力。教师评价包括对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表现的评价,还应该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和评价,除此之外,还要对他评进行引导和评价。总之,学生的最终成果作文要进行自我修改,同伴修改和教师修改三个阶段。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和问题也要经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
四、总结
虽然支架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习兴趣,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出现的问题也有待改进和提高:比如差生与优生之间不是非常恰如其分地搭建不同支架进行分层训练;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程度不好把控。[7]
总之,教师应该在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要注意:第一,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第二,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创建轻松、愉快的表达环境;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支架,充分利用支架;第四,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现自身的表达能力,以培养学生自主搭建框架的能力。将支架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当中的益处非常彰显,不但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可让学生掌握相关写作策略,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琳.外语教学与研究[j].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2017(1):37.[2]piaget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new york:basic books,1970.[3]vygotsky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m].cambrige: harvard university,1978.[4]王丽娜.教育实践与研究[j].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以阅读表达课为例,2017(20/23):29-32.[5]吴延平.读与写杂志[j].支架式教学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2017(7):88-89.[6]张俊.外语教学与研究[j].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初探,2017(11):39-40.[7]李永贵.课程教育研究[j].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2017(36):76-77.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二
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开展初中英语写作训练
在语言学习中,作为输出性技能的写作是四大基本技能之一,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等等。在各类英语测试,乃至中考中,书面表达一直都是重要的部分,通常占分为20%-30%。这一块的得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英语成绩。但写作一直以来又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而导致得遣词造句错误多。比如单词拼写错误、词汇误用、时态语态混淆、中文式表达等。(2)篇章结构松散,缺乏有效衔接;主次不分明;文章内容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3)审题不严密,造成偏题、离题,或要点缺失。(4)教师虽然对写作教学很重视,但更多强调的是单词、词组和短语方面,而忽略了句子结构、语篇结构和段落层次,特别是写作方法和技巧,从而造成教学的有效性缺乏。
1.支架式教学理论法的内涵
依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和支持,根据写作内容为学生创建容易激发写作兴趣的情境,学生仔细审题,针对题目要求组织材料,形成写作框架、精巧设计文章开篇与结尾,完善写作过程、修改写作成果,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2.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
2.1 创建情境支架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通常是由教师指定题目或范围后,让学生自行写作,这种做法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很容易使他们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来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对话、歌曲、视频等多种形式,结合问题的引导,把学生带入到与写作题目或范围相关的话题中去,使写作具有更真实的情境。比如:在人教版九年?unit 7的写作课中,依据3a的要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对话,甚至对“cannot play computer games和cannot watch tv”等rules开展讨论。从而引出“agree or disagree”以及“why or why not?”和“how do you think the rule should be changed?”等内容。有这样的情景,学生自然地进入写作状态。
2.2 搭建语言支架
有了之前的情景导入,学生进入了写作状态,接下来,我们教师应搭建语言支架,给学生提供或帮助学生回忆起跟写作话题有关的词汇及句型。还是以上面的话题为例,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语言支架:如:let students list some school/ family rules and discuss them like this: i(don't)think students should be allowed to ____ because ____;1 would like to ____;i could ____ if i ____;i think i should be allowed to ____.等等。这些语言支架,就是为学生写作提供信息内容,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
2.3 搭建文本结构支架
有了语言支架后,还需要搭建文本结构支架。因为只有语言而没有结构或结构不完整、杂乱的材料依然成不了好文章。通常,初中英语作文的结构主要是:beginning-body-ending的形式。依据该结构,我们教师可以以范文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框架,使他们懂得合理地使用first,second,third,finally、in addition,what's more,in a word,all in all以及but,however、for example等关联词。从文章的开头到结尾、段落之间,恰当使用连接词或过渡句,实现衔接自然、连贯,文章思路完整。
2.4 搭建评价支架
在学生的习作初步完成后,要改变以往的做法―让学生上交,由教师直接修改、评分。而是由教师给学生搭建评价支架,即给出评价标准和搭建评价平台,进行如下操作:
一方面,学生自评。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一张《书面表达自评点》,让他们根据《自评点》先进行自我评价和修改。包括:(1)大小写、标点符号是否正确?(2)主谓是否一致?(3)动词的形式是否适当?(4)名词是否要用复数?(5)连接词是否恰当?(6)书写是否清晰、整洁?等等。
另一方面,小组评价。在习作者自评后,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一位学生的习作从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和逻辑等方面入手进行小组评价,比如内容是否合乎主题和完整、结构是否清晰、句子之间、段落之间是否合乎逻辑、观点是否明确、语言是否得体等,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教师挑选其中的精美作品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欣赏,从中借鉴。
3.结语
运用支架式教学法进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写作、修改和完善的过程,是对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扬弃,使得写作教学更有生机和实效。
俞??.“支架”理论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1(10).(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中学)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三
“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他们不喜欢别人把他们抱到一个阶梯上,而更感谢你引领他们自己迈步上一个台阶或为他们提供一根迈步的拐杖。“支架式教学法”源自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就是通过搭建“脚手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环节,借由完成一个个环节,化难为易,来引导学习者一步步掌握学习中的重点,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起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一、现状分析
写作是英语学习中一项重要的输出环节,而很多学生害怕和抵触英语写作。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有许多内容想要表达,可是由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缺乏,使他们言之无物,只能写简单句,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所思所想。要想改变现状,我们教师就必须要将学习任务分解,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利用 “支架”达到最近发展区。
二、“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牛津英语教材中的task板块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个单元的内容后,能运用该单元的知识来完成一个有关该话题的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以江苏牛津版初中英语7a第八单元task板块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为自己设计怎样的衣服以及这样设计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学生能用本单元所学单词来表述所穿的衣服并且能写出一篇有关自己设计衣服的文章。
(三)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难点:学生在描述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时会有困难。
(五)教学步骤:
step one: presentation
t pictures to learn new words and phrases.【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图片的形式,在情境中教学,能帮助学生形象有效地记忆生词,为学生写作时能正确表达搭建了“脚手架”。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看懂书本中带有生词的范文,而且为他们自己的写作扫除了一定的障碍。
the new words and two: sandy’s design
t the tabl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设计意图】教师用回答问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是否看懂表格,为下一环节让学生看表格来描述sandy的设计做好铺垫。
student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sandy’s design according to the table.【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看表格描述sandy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是为写作做好铺垫。
the passage loudly and find out the good sentences.【设计意图】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为之后自己的写作搭好表达的“脚手架”。
step three: how to write a good passage?
how to write a good passage.【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如何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为之后写作句式的丰富性做了铺垫。学生通过扩句练习,使自己的作文变得丰富多样且有内涵。最后还教授怎样用表示顺序的连接词使文章变得有条理。这些都是为最后学生自己写作文搭了“支架”,因为很多学生不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输入和有效的操练。
step four: writing
【设计意图】这里设计了学生为自己参加圣诞晚会设计衣服的任务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给了学生有用的词句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在学生写完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赏析了一篇学生的作文,借此让学生查找自己作文中的不足,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笔者将“支架式教学模式 ”运用于初中英语写作课中,通过两年的试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的确获得了提高,证明在初中英语写作课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是有促进作用和指导意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设置了“脚手架”,帮助他们一步步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这种由浅入深,将难点逐级分化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与此同时,它也要求教师要有预设的能力,要深入了解学情,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道学生在哪个地方会有学习的障碍,如何为解决这个障碍搭建好“脚手架”,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四
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摘要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一套恰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概念框架,学生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其学生的适应性和学科特征的适应性。支架式教学的发展给我国化学教学模式改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建构主义 化学教学
1支架式教学的涵义
“支架”一词的运用始于1300年,其原意指的是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是工人在建造、修葺或装饰建筑物时所使用的能够为他们和建筑材料提供暂时性支持的平台、架柱等,并且当建筑物建好后就拆掉的一种支持。后来被引用到教育中形象的描述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不断的积极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就如同修建建筑物一样;教师的“教”则是“修建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要支持学生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地建造新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逐渐减少给学生的“支架”帮助直至最终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建构意义。这就是发展到现在的“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国外近二三十年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定义很多。例如,伍德等人(wood,bruner&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 [1]。
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的过程。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是源自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构建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3]。这种概念框架将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逐步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入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2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者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支架式教学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n.c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现在我国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建构主义理论。
2.1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在《社会中的心智》一书中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教学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最近发展区”也可译成“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1978)。在最近发展区中,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即第一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或其他人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即第二发展水平)是动态的差距。第一发展水平是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学生独立即可完成学习任务的已有知识水平;第二发展水平是学生靠自己的知识水平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借助教师或他人的帮助才可以达到的水平。通过教学第一发展水平与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可以消除的。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所要掌握知识、经验的传递者、促进者,必须介入到学生的发展中,在学生新的心理机能发展之初,教师与学生交往、合作,并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将合作活动逐渐转移给学生个人。这个过程即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向学生提供帮助并逐渐撤去帮助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展水平。
2.2建构主义理论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充分体现了对学习者主动建构过程的肯定 [3]。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协助来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因素。建构主义理论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理论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下被动接受者、被灌输者。因此,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设计模式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借助“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教材提供的知识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教学媒体将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用来进行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支架式教学恰到好处的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
3支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适应性
在化学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模式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就要改革过去一直沿用的讲解式教学设计模式,转变教师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逐渐调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中“教”应该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下知识的传授者;“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渐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级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是完成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支架式教学模式正是适应这些要求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实用性和合理性。在化学教学中引进“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协作交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不仅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终生学习化学的能力,而且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5]。3.1 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又直接受教师教学的影响。我国化学教育存在如此一个现状:学生不喜欢学习化学。例如:从某市5乡镇10所初中500余名学生的问卷和访谈中能够发现,从初三开始接触化学到第一学期的的期中,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里,学生学习分化现象已相当严重,约有30%左右的学生对化学缺乏兴趣,准备放弃学习化学[ 6]。面对这种学习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支架式教学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学生的年龄不同,已有能力的发展不同,自身构建知识的能力不同,因为构建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都认为:学习应是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的过程,而学生的年龄越小,构建能力越差,已有的能力发展水平越低,也越需要支架的支撑,去完成学习。
中学阶段,只有初中三年级和高中才有化学课程。从学生的特征来说,在初中,学生第一次学习化学课程,第一次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是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构建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或者说化学学习的能力比较低,学生的逻辑思维也要低一些,所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支持,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入化学学习。
3.2 学科特征的适应性
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学科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等基础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密不可分。然而由于化学学科的另一特征是间接知识、前人经验的总结,所以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化学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往往是通过现成的结论呈现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即使有化学实验往往也是先有结论的验证性实验。这种脱离具体情景的学习得到的认识都是形式化的、抽象的、简单化的,不能迁移到复杂的现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较好的避免传统教学的束缚,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化学教学中尤其在概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有很多的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支撑点,在这些概念支架支持下,借助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引领学生在概念框架内攀升,最终达到意义建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7]。
根据最近发展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形成一种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化学知识不再是的堆砌,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时化学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传授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化学教师作为鼓励者、启发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适当的概念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协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第一发展水平向第二发展水平的跨越。4 支架式教学给我们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结合点,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这与支架式教学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中的恰当角色定位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在教师或其他人的鼓励、协助下,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独立学习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设计有许多新颖、形象化的见解。我们将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引用到我国的教学设计中来,就是要发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让这种理论为我国的教育注入新气息,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但是支架式教学是从外国教育理论中衍生出来的,其适用对象多为西方学生,所提出的有效的“支架”对其他文化背景尤其是我国的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是否一样适用,一样有效,这仍需要广大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因此,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了解支架式教学,促进教师去总结、反思,并且有意识的将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支架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参考文献:
[1] 转引自:anncmaric sullivan palinesar,the role of dialogue in providing
scaffold
instruc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86,v21,no.1&2,p73-98.[2] 魏志平.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方法[j].数学通讯.2003,(19):1-3.[3] 李莉.支架式教学对物理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4,(8):20-21.[4] 陈静.情境 探索 协作—“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研究2007,(9):119-120.[5] 张炳林, 宁攀.支架式教学法及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技术导刊,2007,(2):12-14.[6]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4-45.[7] 游郁蓉.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j].第四界中学化学教学会议论文.陕西师大出版社, theory study on scaffolding teaching used in chemical
teaching
huo ai-xin chemistry dept,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abstract:
scaffolding teaching is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some special knowledge and form the frame of the knowledge significance using a set of properly selected concepts, by which students can research and solv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form their own frame of knowledg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are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ment(zpd)and therory is used in chemical teaching beacause of student character and subject development of scaffolding teaching take to model of chemical teahing somg reform ds:
scaffolding teach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constructivism chemistry teaching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篇五
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起富于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流程,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和优化,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其环节和基本内容大体是:搭建脚手架、多手段综合运用,营造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组织教学效果评价,这些环节具有整体创新的意义,值得继续尝试和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尝试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实践创新的意味。一般认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①如何把这样的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来,本身就需要认真的实践尝试。
我们设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各负其责,协同作用,构成互动的整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努力。其中,对各部分因素的分工采这样的划分②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一些教学中的辅助设施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由这些因素有机组合起来,可以构成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化复杂为简单,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我们提出基本的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脚手架、教学情境、独立探讨、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如图1。
在这个模式中,各个环节分别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相关脚手架的搭建是物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环节,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步骤,一直到最后一个环节效果总结评价,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合成了层进式的阶梯状结构。从脚手架搭建到教学效果评价的渐进和周而复始,就构成了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也许其组成环节不是新的概念,但细节创新则是永远无法饱和或休止的。
一、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一此功能性、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识3。教师可围绕当前物理学习的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进而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潜在的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在给出一个案例后,教师及时指出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案例内容和相关信息资料加以同化或顺化,从而在原有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攀升,学生在课堂上将提升后的知识框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大家再一起讨论、交流,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从而使他们的潜在思想、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多手段综合运用,营造教学情境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营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用书、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尽量做到能具体演示的实验不用课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是动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利用打击玻璃杯上的纸片,使鸡蛋掉入装有水的杯中,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这样,不但简便、直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其实并不神秘,物理时时在我们的身边。再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某些小设计,小发明直接展示给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成功感受。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定律定理用计算机做出来在展示在大屏幕上就更加形象直观,对物理量的变化和分析,也易于学生理解;某些生活现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分析,效果很好。大大方便了教师和教学过程,教师再也不用口干舌燥的去讲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厌其烦地灌输说教,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障碍重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算是真正实施了现代化的教学,初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精髓所在,而教学情境的形成,能体现出“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性化,理性问题具体化”,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了。
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积极探索,独立研究,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结合外部信息,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直至掌握知识。独立探索需要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的合作学习,有利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总复习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大面积的基础巩固和专项提高。我们 组织引导学生将整个班的同学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合作探讨。同一小组的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物理公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运用,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就可以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态度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合作学习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认真的制定好计划、设计好实验、组织学生搞好实验、做好分析论证、并具体地评估交流,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实验现象、数据、结论的重要过程。尽管不搞提前给结果的本末倒置行为,不搞“照方抓药”的实验步骤,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验、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物理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根据优势互补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要一起制定实验方案,实验中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实验中,教师要不断进行监控和方法指导,保证探究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方案要给与鼓励。为了提高探究效率,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有更具体的探究目标。
五、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模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学习阶段予以肯定和展望的过程,通过效果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努力。
总之,高中物理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把富有改革意义的教学环节有机组合在一起,既有传统教学精华的承传,更有教学过程的创新,使得每个教学内容、每个学期乃至于每节课,都得有新的构想和实践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改革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杜军:“„支架式‟教学应重视“脚手架”的搭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1-3
[2]王晓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现代情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