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桃花源记随感字(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桃花源记随感字篇一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后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桃花源记随感字篇二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在心里叹道:哎,世上竟有人能够描绘出如此完美的小世界。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祸连年的东晋末年,他看到人民生活困苦,百姓流离失所,处处一片哀戚,心中的良心促使他哀民不幸,从而对那时黑暗的现实极为不满。所以,在他心中,渐渐构成了一个寡国小民、民风淳朴、宁静安乐、风景优美的小世界。
文章第一段写了渔人遇见桃花林,描述了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暗示渔人即将到往一个美丽的去处。
文章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宁静喜乐的景象。写老人幼童“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男女往来种作,村内鸡犬相闻,一片和乐融融之景。渔人生活在东晋末年的现实社会,亦是看到民生疾苦,自我也是穷困潦倒,如今看到眼前一片和平景象,不知心内作何感想?
第三段写村中人与世隔绝已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又写村内人“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村内人的热情好客,友善温情。村内人若想到放渔人离开桃花源,很可能会给桃花源内的人带来灾难,可是他们只是提醒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也可能和乐已久,心地纯善,料不到世外人心险恶,故而纵虎归山。
第四段写渔人背弃诺言,“处处志之”,将自我所见桃花源说与太守听。这真是可恶极了。可是时代如此,或有内里详情,渔人何辜!
结尾写品德高尚的南阳人士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寻病终”。自他以后,桃花源再无人问津了。即使是此刻,世人虽然不明白桃花源如何去,也心向往之。
中国此刻是个和平的国家,可是社会上仍然会发生让人咬牙切齿的恶事,尤其此刻学校欺凌、社会欺凌事件时有耳闻,自杀者不可数之。法律也心有余力不足,而道德又不足以约束良心已经被蒙蔽的人。这种时刻,就更加向往民风淳朴、宁静喜乐的桃花源啊!
桃花源记随感字篇三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想要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多么的美好啊,这应该是大部分人比较向往的生活吧。
你渴望这样的生活吗?你渴望像梦中仙境一样的桃花源吗?
当我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时,我看到了一番生机盎然的景象:田间许多农民在松土跟中耕种,空地上几个小孩围在一起玩游戏,树荫下老人们在一块儿悠闲地聊天,加家中飘来饭菜香,好似在催促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该回家吃饭了;又好像在催促田间劳动的人民,是时候该回家休息休息了,快吃上一口香气四溢的饭吧……
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啊!累了,回到家就可以休息;困了,回到家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床上躺上一觉;饿了,回到家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饭菜。
这一切,多么让人向往啊!
可在那个时候,这一切真的存在吗?这一切真的可以实现吗?
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社会已经千疮百孔,这一篇《桃花源记》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表达,这一切在那个时候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诗人只是借文字来表达自己渴望和平的情感和愿望,也许这也是一种寄托吧!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想必诗人也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才写下这个结局,要知道这一点小小的想要安居乐业的愿望在当时都只能是一种奢望,这根本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仙境啊!
乱世纷争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阻止的,但是谁不想要过和谐安宁无忧无虑的生活呢?这种愿望难道不是每一个生活在乱世中人们比较深的渴望?
那么你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请告诉我:
你有无忧无虑地生活过吗?你是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吗?
桃花源记随感字篇四
看到《桃花源记》这一标题,不由得断定:这篇文章定是描绘一个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的写景文吧!
开头呈现出了一个渔夫形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不由得眼前一亮,也不禁浮想联翩:桃花源会是什么样的呢?
继续往下读,桃花林展现在眼前。芳草萋萋,看起来新鲜美好,落花杂乱地躺在泥土上,一片粉红,令人神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为何会有小口?口里有光又是为何?口的那一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渔人此时的想法也跟我一样,他丢下小船,从口进入,好不容易挤进去后,再走几步路,眼前的景象令我和渔人豁然开朗。
房屋整齐地排列着,良田、美池、桑竹应有尽有,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家禽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在辛勤地劳作,有说有笑,小孩和老人都怡然自乐,这让渔夫很惊讶,当今世界的人是不会这样快乐的!
这里的人们看到了渔夫都大吃一惊,他们都纷纷请渔夫到他们家中做客,了解当今的朝代。经过一番周折后渔人离开了桃花源,读到这,我停了下来。细细品味着那里人们的热情好客,与一个村民说的一句话:不足为外人道也。我相信他们定不会完全信任渔夫,那他们要干什么呢?我继续往下读。
果不其然,渔夫找到了太守,请他派人随他前往桃花林他们寻着先前渔夫记下的标记寻找着他们定会找到的!我想。那么桃花源里的人会怎样呢?
可看到下面,我不禁皱起了眉,他们迷路了。这根本不现实!再看,南阳刘子骥也未寻到,这样的结局令我不解,我开始认为作者陶渊明并不是单纯地想去赞美桃花源,而是另有深意。
我们知道,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官场腐败,社会压抑人心,整个中国被黑云笼罩着。而陶渊明竟能写出如此仙境,那定是他的理想世界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压迫,没有悲痛。
真相渐渐清晰了,文章的结尾是再没有人寻到桃花源,也就暗示了他那样的时代,是不可能寻到这样一份光明的。陶渊明在理想与现实中徘徊,用理想来讽刺现实,用现实来击碎理想,这样看来,理想是敌不过现实的,这就是让陶渊明感到痛苦的原因。
或许理想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抚慰,但它在现实面前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所以说,接受现实,勇于面对现实,甚至改变现实。或许理想能转变为现实。理想与现实,既相互对立又可相互转换,而这两种情况是以人们自身为基础的,而更深层次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让我们心中拥有桃花源,眼中拥有残酷的现实,看似矛盾,但实则是成功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