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 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优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一
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选送节目为题材,讨论怎样分两步找出组合数,再求选送方案的总数。这里渗透了作为排列组合基础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借助列表,则比较容易逐步缩小范围,找到答案。这里渗透了逻辑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1.通过学生观察、探索,使学生掌握数线段的方法。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3.探究例7时,必须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一、复习回顾,游戏设疑,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请你们拿出纸和笔在纸上任意点上8个点,并将它们每两点连成一条线,再数一数,看看连成了多少条线段。(课件出现下图,之后学生操作)
2.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学生表示:太乱了,都数昏了)大家别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去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新知学习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到繁,动态演示,经历连线过程。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二
ppt课件
同学们,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复杂的题,如何将这些题化难为易呢?这时候我们就要用到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
在六年的数学学习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举例说一说吗?
2.学生汇报,并借助ppt课件将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展示。
预设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转化的思想方法: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策略。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如立体图形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常用到转化,如甲÷乙(0除外)=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解应用题时,常常对条件或问题进行转化,通过转化达到化难为易、化新为旧、化繁为简、化整为零、化曲为直等。
(2)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时常常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3)对应思想方法: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如直线(数轴)上的点与表示具体大小的数的一一对应,又如分数应用题中一个具体数量与一个抽象分数(分率)的对应等。
(4)代换思想方法:它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
(5)列表法:用表格的形式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使条件和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条理化、明朗化,有利于探求解题的思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分析两点确定一条线段,即每两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从2个点开始,逐渐增加点数连一连,亲自动手操作,并列成表格加以对照,从而找出规律。
点数
增加条数
2
3
4
5
总条数
1
3
6
10
15
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推出: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n(n-1)(条)
根据规律可以推出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的线段的条数。
解答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12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12-1)=66(条)
20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20×(20-1)=190(条)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n(n-1)(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三
书本91页和94页内容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画好表格、圆的大纸;直尺;绳子;剪刀。
画好表格、圆的作业纸;直尺;火柴。
一、激趣导入
生:……
师:那么照这么讲下去,第23句我们应该讲什么呢?
生:……
师:对了,由此方法我们也可以知道第60句我们讲哪一句。
再引出找规律填数字
二、在摸索中前进
三、巩固新课
书本翻到94页,独立完成第三题。
四、趣题拓新
师:连续做题我们来休息一下,拿起刚才那张作业纸,这张纸我们还可以干什么呢?(折飞机,折花)对了,同学们说的都与折有关,老师做最简单的动作,(讲纸对折)这张纸有什么变化(一层变两层)再对折呢?……填数据,找规律,出示折了30次以后的数据,然后与珠穆朗玛峰比高。
师:其实,这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试着去寻找一种规律然后去挖掘别人未知的世界!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四
书本91页和94页内容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画好表格、圆的大纸;直尺;绳子;剪刀
画好表格、圆的作业纸;直尺;火柴
一、激趣导入
生:……
师:那么照这么讲下去,第23句我们应该讲什么呢?
生:……
师:对了,由此方法我们也可以知道第60句我们讲哪一句。
再引出找规律填数字
二、在摸索中前进
例1:(课件播放)按图中的方式继续摆桌椅
(1)填好表格数据,点课件,出示数据
(2)师:是怎么填写出来的?(每增加一张桌子就多4把椅子)
(3)师:除此之外你有其它的发现吗?点课件提醒学生两个量之间还有公式的关系。
(桌子的张数×4+2=椅子的数量)
例2:(课件播放)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三角形
(2)反馈:报数据,说说是怎么样得出数据的?(火柴棒堆出来的;推导出来的)
(3)师总结规律:
每多一个三角形就多两根火柴棒
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火柴棒的根数等于三角形的个数×2+1)
小结
师:讲了两个题目了,老师想问问,今天探索的新规律,新在哪?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规律,这类题我们不仅可以找出某个量前后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可以得到这两个量的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就是规律的呈现方式。
有了前后数之间的关系或是有了公式,我们在解决较大的数字问题时就轻松多了!
师再点课件:当摆出25个三角形的时候,需要的火柴棒根数是多少?(51)
例三:(课件播放蛋糕图片)师:这个蛋糕漂亮吧?让人看得馋涎欲滴,看到蛋糕很多人会想到生日,那么老师相信大部分同学在生日时会切蛋糕,好,下面一个问题就与切蛋糕有关,假如今天是班上是某个同学的生日,老师要求他切五刀,大家帮他想想看,最多能切给几个同学吃?要求是只能从上往下切,蛋糕可以不均匀。想好方法的学生请举手。
生说说方法
师:对了,一下子让我们切五刀太复杂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入手,然后逐渐来研究比较大的数字,那么我们应该从一刀入手(两块),两刀(四块),三刀呢?开始复杂起来了,不要急,我们课前不是在作业纸上画了一个圆吗?你们把它当作蛋糕,用手中的笔和尺子当作刀,切切看,切好了举手。
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怎么样就能保证切出来的蛋糕块数是最多的。
生再独立完成切四刀
屏幕上点出分别切一刀、两刀、三刀、四刀对应的蛋糕块数
师:下面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是切5刀呢?
生会低头再去画,师提醒用规律的方法去做
三、巩固新课
书本翻到94页,独立完成第三题
四、趣题拓新
填数据,找规律,出示折了30次以后的数据,然后与珠穆朗玛峰比高。
师:其实,这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试着去寻找一种规律然后去挖掘别人未知的世界!
展示“课后探索”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五
在当前的计算教学中,借助情境以及直观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并不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于,教师们注意了算理的揭示,但往往轻描淡写地很快揭示所谓的简化算法。这样的教学往往导致了在揭示算理到抽象算法之间出现断层,由此造成学生对计算的技能掌握不牢,对知识的运用、迁移不够。最近,笔者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一课的教学,对苏教版第一学段加法、乘法的笔算教材的编排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材编排,首先是揭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随后呈现乘法的原始竖式,最后优化简单的竖式书写方法。编排原始竖式的`意图,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架设一条桥梁,帮助学生从直观算理过渡到抽象的算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结合情境图能较好地理解算理,但是在尝试笔算时往往就跳过原始竖式直奔简化竖式。《江苏教育》2008年第3期杨春燕老师《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例谈》一文中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学生对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表内乘法、位值原则等的知识储备能够使他们自我跨越。事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在不少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自主尝试出简化的竖式计算形式后,教师为了强化算理,尊重教材的编排,又向学生呈现出乘法的原始竖式,而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一片哗然,并不认同这一原始竖式。可见,学生虽然能尝试出竖式的简化形式,但并没有实现对原始竖式的真正跨越。那么,学生为何不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呢?按理说,只要理解了算理,过渡到原始竖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过渡到简化的竖式,思维的跳跃性反而很大。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组内两位年轻教师开设同课题校级公开课时进行了实验统计。(由于是临时将后面的内容抽调上来教学,因此基本不存在家长提前辅导的情况。)两个班96名学生在尝试竖式时,只有一名学生用了原始竖式,原因是该学生看了数学书,其他95名学生都直接采用简化的竖式进行计算,并且我预设的 将前面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竖式横线下的现象无一例发生,学生在书写计算结果时都是先写个位,再写十位。我顿时醒悟:学生有着丰富的加法笔算的经验,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的笔算过程,横线下面直接书写计算结果的外在形式,都促使了学生在探究乘法笔算过程中自主迁移了这些知识经验。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就难以接受乘法的原始竖式了,而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来教学原始竖式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先摘录一个笔算加法的教学片段:
师:43+31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操作,得出43+31=7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40+30=70,3+1=4,70+4=74。
师:谁能在计数器上表示43+31?
生拨计数器:先在计数器上拨43,再拨上31,结果等于74。
结合拨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算理:43+30=73,73+1=74。(这个算理相对难一些)
师:43+31,我们还能用竖式帮助计算。
教师板书竖式的框架,让学生尝试接下去计算。
学生的尝试的情况可以分成三种:
(1)直接在横线下书写刚才口算的结果74;
(2)先算十位上4+3=7,再算个位上3+1=4;
(3)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师:在竖式计算时,我们一般从个位算起,谁来把计算的过程跟大家讲讲?
生1:先算个位上3+1=4,4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4+3=7,7写在十位上。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大家掌握了吗?
让学生思考:根据刚才口算的三个步骤,竖式计算过程中也应有这样的三个步骤,而你们在计算40+30=70时,怎么就直接把7写在十位上面去了呢?学生一开始愣住了,如实告诉我:家里爸爸妈妈就是这么教的,书上也是这么写的。我就继续让学生思考:爸爸妈妈教的竖式以及书上的竖式这样算有没有道理呢?我随即同学生做了几个实验:我让学生用爸爸妈妈教的方法做几道题,我用原始竖式计算,放到黑板上一比较,学生发现,计算结果都一样,而原始竖式看起来计算的步骤更清楚,但是写起来较麻烦。并且学生指出,原始竖式中一位数加上整十数,得数的个位上还是原来的一位数,十位上的数跟整十数十位上的数相同,所以就能省略计算的步骤,把竖式写的简单些。经历了对原始竖式的观察、比较、优化,我相信学生对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法就不再是操作性理解了。
非常巧合的是,最近笔者在翻看以前的杂志时发现,上海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在2006年第6期《小学青年教师》发表的《关于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处理思路》一文中也指出:根据新的学力观,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竖式一般的形式,也应该重视使用竖式表现思考过程。而这种表现了思维过程的竖式形式其实就是原始竖式。加法笔算时引进原始竖式,不但有效沟通了直观算理到简化算法的过渡,更让学生对数和数位结合的位值原则有了初步的体验,这为学生以后的乘除法的笔算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有了将加法的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的经验后,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怎样由原始竖式过渡到简化竖式已经不再是本节课的难点了,因为加法同乘法的简化过程、方法都是相通的,再加上学生在丰富的加法笔算经验的引领下,完全可以自主探究出乘法竖式的简化写法,因此,教学乘法的笔算时,我们不妨重新改编教材,将原始竖式这块内容割舍掉。而割舍这一内容,需要寻找到一种比原始竖式更能有效沟通算理和算法的突破口。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学三位数连加,练习里有这样一道题(42页):三角形花坛的三条边一样长(每条边长268厘米 ),花坛栏杆的长一共多少厘米?解决这道题时,不少学生列了乘法算式2683,可是乘法竖式不会计算,当时我就引导学生借助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并且在加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学生在计算每一位上三个数相加时自然运用口诀进行简便计算。这道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生尽管是在用加法竖式进行计算,可是运用乘法口诀帮助计算的方法不就是乘法笔算的方法吗?因此,在学生初步具备数和数位位值知识的基础上,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前提下,笔算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就是提炼乘法笔算方法的最佳突破口。当然,我们在重组教材时,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促使学生在加法笔算时自觉采取简便算法,以促使这一算法有效迁移到乘法的笔算中。
在使用现行教材例题进行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交流142的算理时,学生能很快说出:14+14=28。但当教师问及还能怎样想时,很少有学生能想到先算102=20.再算42=8,再算20+8=28。细细分析发现:学生在解决142时,往往把14看做一个整体,两个14相加,学生能很快口算出结果。但是教学142的笔算,需要支撑的是第二种算理,因此教学时,老师往往根据教材的编排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再用局部分解的眼光来思考问题,(把14分成10和4,142就是把2个10和2个4合起来),这显然不太符合学生的思维常态,因此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时常常会冷场。同时,由于计算2个14比较简单,在尝试乘法笔算时不排除会有部分学生的计算仅仅停留在加法计算的层面上,而没有内化到乘法上。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计算步骤混乱、计算方法混淆等情况。
于是,我们尝试调整例题中的数量,促使学生在口算时用先分解再综合的策略解决问题。如可以改成每只小猴采32只桃,3只小猴一共采多少个桃?这样,学生在口算3个32相加时难度相对大些,学生必然会采用分解的策略:先算303=90,23=6,再采用综合的策略:90+6=96。在明确算理后,让学生用连加的笔算验证刚才的口算过程,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算能算的更快。在运用口诀进行加法竖式的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果让你自己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323,你会从这个连加竖式中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边思考边进行乘法竖式的探究。在此基础上,沟通加法笔算与乘法笔算的相通之处,进一步明确算理、巩固算法。在交流乘法笔算的计算过程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算理,并引导学生及时同加法竖式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乘法中的每个计算步骤都能在加法竖式中找到,并且用到的口诀也是一致的。
师:这两种竖式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
生1:都是先算3个4相加,再算3个20相加,再把它们合起来,因此,计算的结果相同。
生2:计算过程中用到的口诀都相同。
生3:进位的方法也相同:都是个位満十,向十位进1。
上面的教学片段证实:以笔算加法的简便计算作为教学笔算乘法的突破口,更能有效沟通算理与算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样组织教学,拓展了学生后继学习新知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疏理、重建,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会计算。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六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91页。
【教材分析】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所以,教材首先以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给学生制造悬念,再用小精灵提示引导学生用“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寻找规律并解决问题,从而提示每位学生学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本套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通过这一例题找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设计理念】
现在的教师,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找规律、逻辑推理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要用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大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第一个环节,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鸟巢引入新课,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初步寻找规律后再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去思考、去探究规律,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第三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能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会自己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去寻找规律,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落到实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再次欣赏数学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同时通过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并能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寻找数学上的规律,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方法来探索规律,利用规律再来解决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找规律》的指导思想: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找规律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数学欣赏,激发兴趣。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座熟悉的建筑。(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出示鸟巢设计图)
师:同学们,鸟巢是设计师用点和线设计了这座美丽而雄伟的建筑。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数学思考中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板书课题:数学思考)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的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的鸟巢图引入,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一)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按要求完成。(组长负责汇报)
1.多媒体出示一个点,提问:一个点能连成线段吗?所以线段总条数就是0条。
2.2个点能连成线段了吗?追问:连成了几条?大屏幕演示后再问:那也就是说每几个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师生小结:每两个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在经历逐步连线、填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单靠动手是不够的,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展开讨论,
总结
规律。师:如果点数不断增加,我们需要一直连下去吗?那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点与线段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1.团结起来力量大,请4人小组展开讨论。
2.交流汇报。(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3.只看算式,你能发现几个连续自然数的个数与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就给予肯定,不规范的语言教师进行引导。)
讨论后小结: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写出6个点、10个点、2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算式并快速计算。(交流汇报,大屏幕展示,师简单介绍省略号的用法。)
5.小组讨论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又该怎么表示?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因为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比n少1的数即是(n-1),所以n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就是从1开始前(n-1)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即:1+2+3+……+(n-1)。
6.师小结:今天我们发现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就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7.现在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刚才很多同学在计算10个点、20个点连成的线段时,那么多个连续自然数相加,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那么快就算出了答案?以10个点为例说说。
8.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并板书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另一个算式:n(n-1)÷2。
9.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发现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让学生观察表格以及算式,使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同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发现计算更多个点连成的线段总条数。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推算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算式,再让学生通过在计算方法中发现另一个算式并体会其好处,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一)基本练习。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计算n个点连成的线段总条数,当点数较少时,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就可以了,当点数较多时,用第二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准确地算出答案。
(二)变式练习。
2.用火柴棒按如下方式搭三角形:
想一想:第6个图形是()形,第9个图形是()形。
照这样搭下去,搭1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根火柴,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根火柴。
(三)拓展练习。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协作,用了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并学会了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数学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在数学上像这些有规律的问题还很多,你们要善于去发现。鸟巢设计师正是用了这种数学的发现和数学的美,才设计了这座美丽而雄伟的建筑。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教师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基本练习中让学生熟练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变式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思考问题;在拓展练习中没有了图形,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真正展开想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落到实处。
四、欣赏规律,增强信心。
1.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片,学生欣赏并感受数学的美!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发现数学和数学的美,所以希望每位同学喜欢数学、爱数学,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会有更神奇的发现,希望每位同学加油!也许将来的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设计师,老师为你们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再次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数学思考
2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4+5=15(条)
1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9=45(条)
2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19=190(条)
......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n-1)
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n(n-1)÷2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七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数与代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呈现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通过相互连接得到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画图,由简单到繁杂最后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通过学生的观测和探索,学生能过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地方法灌输其中。通过规律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本班有学生62人,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数字卡片、扑克一副
教师准备:小黑板、直尺、彩笔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规律
三、课内活动、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五、课后练习、巩固提高
1、 同学们!你还记得在幼儿班里学过的拍手歌吗?学生齐声回答(记的)。那两位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学生争先恐后)。
2、 配音乐
教师:那位同学通过刚才的节目看到两位同学的表演一共拍了几次手。
3、这个游戏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使问题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板书课题)。
4、教师:通过一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出示表格)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五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通过以上可以见得: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你发现了有什么规律吗?
1、从你准备的1—9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结论:1+2+3+4+5+6+7+8=36(种) 36×2=72(种)
2、从你准备的扑克中将同种颜色的1—k十三张牌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抽取方法。结论:1+2+3+4+5+6+7+8+9+10+11+12=78(种)
1、找规律,填数字
+6 +6 +6 +6
+2 +3 +4 +5
2、 找规律,巧计算
1、练习十八第1题(2)。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思考,规律的正确性多用几个数字进行验证。
2、练习十八第2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用自己带的火柴棒来摆试,然后说出规律。
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回答:六次。
学生:无数条。
学生:1条
学生:3条
学生:6条
学生:10条
每多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每增加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比前一个点增加的条数多1)
总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总的条数等于从1到比点数少1的自然数的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 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
数学思考
例5. 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八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
本节课我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开课时,出示一个点,问:可以连几条线段?学生不假思索的说:一条。在片刻安静之后,学生突然恍然大悟,立刻反应:不能连成线段,因为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在黑板上又点一个点,问,两个点之间可以连几条线段?(一条)。在学生及其兴奋的时候,我不再一个一个添点,而是一下点了8个点,问:8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学生喊着8条、10条……然后是相互的争论,互不相让。在学生兴奋的时候,我说:究竟是几条呢?给你们一个建议:在纸上画一画、数一数。由于点比较多,想一下子数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约1分钟之后,我又说:点多了,想比较快的数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不容易,怎么办?有的学生根据以前的学习经验,想到先研究点比较少的情况,找到规律后,再应用规律研究点比较多的情况。在这里我给学生建议,利用表格的形式记录是否更清楚呢?渗透了由难化易的数学思考方法。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丰富的连线过程后,整体观察和对比表格中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发现每次增加条数就是点数-1,接着让学生在发现中提升规律,从而解决复杂的问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点连线段的方法和知识,还体会到了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真是受益匪浅。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渗透数学思想,指导学生的研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方法,自主的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更多的数学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数学思想时,在引导学生研究了“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之后,出示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多边形的内角和。在研究的时候,为学生学生提供了画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表格,学生根据刚才研究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的研究的,为什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边数-2)×1800。在学生发现规律之后还要学生反过来思考这样的规律所形成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创新精神。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之前发现的连线问题的规律,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更深刻的理解如何将数学问题化繁为简,运用数据学的不完全归纳法总结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数学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有些孩子学习数学时,会有困难。在研究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操作的手段。可以是实物操作、可以是在纸上的写写画画,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在实际的观察、分析、提炼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有价值的规律,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问题研究的方法。并且常年的实践证明,孩子自己操作并从中有所得,学生从实践操作中找到规律,同时也获得发现规律后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及数学知识的基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图中连线,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来研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思维得到训练。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关注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课堂生成是随机的,在研究若干个点之间可以连多少条线段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规律的总结,但是忽略了存在这种规律的原因。比如:”每增加一个点,所增加的线段的条数就是点数-1”,终于等到学生发现了规律,我就迫不及待的引导学生总结最终的规律,而没有引导学生反思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规律,进而进一步应用规律灵活的解决后续遇到的各种数学问题。这个失误也说明,在公开课中,教师还是没有沉住气,仍然有走教案的迹象,我还要继续不断的修炼自己,以使自己的驾驭课堂的感觉更游刃有余。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91页。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所以,教材首先以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给学生制造悬念,再用小精灵提示引导学生用“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自己寻找规律并解决问题,从而提示每位学生学会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尤为重要。
本套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每一册都安排有一个单元“找规律”或“数学广角”的内容。其中“找规律”是让学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因此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通过这一例题找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现在的教师,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找规律、逻辑推理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要用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所以我大胆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第一个环节,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鸟巢引入新课,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初步寻找规律后再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并创设了多个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去思考、去探究规律,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第三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能用所学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学会自己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去寻找规律,从而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落到实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再次欣赏数学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1.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会用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奇妙,同时通过欣赏数学的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习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
发现规律,并能运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
会用“化难为易”的方法,寻找数学上的规律,并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化难为易的方法来探索规律,利用规律再来解决生活中一些数学问题。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找规律》的指导思想: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找规律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找规律表格。
1课时。
一、数学欣赏,激发兴趣。
1.首先请大家欣赏一座熟悉的建筑。(多媒体播放音乐并出示鸟巢设计图)
师:同学们,鸟巢是设计师用点和线设计了这座美丽而雄伟的建筑。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数学思考中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板书课题:数学思考)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十分扼要的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的鸟巢图引入,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
(一)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按要求完成。(组长负责汇报)
1.多媒体出示一个点,提问:一个点能连成线段吗?所以线段总条数就是0条。
2.2个点能连成线段了吗?追问:连成了几条?大屏幕演示后再问:那也就是说每几个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师生小结:每两个点之间都能连成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在经历逐步连线、填表、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数学问题单靠动手是不够的,动脑思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途径,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直观的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
(二)展开讨论,总结规律。
师:如果点数不断增加,我们需要一直连下去吗?那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点与线段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寻。
1.团结起来力量大,请4人小组展开讨论。
2.交流汇报。(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3.只看算式,你能发现几个连续自然数的个数与点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就给予肯定,不规范的语言教师进行引导。)
讨论后小结: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写出6个点、10个点、2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算式并快速计算。(交流汇报,大屏幕展示,师简单介绍省略号的用法。)
5.小组讨论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又该怎么表示?
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因为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比n少1的数即是(n-1),所以n个点连成的线段条数就是从1开始前(n-1)个连续自然数的和,即:1+2+3+……+(n-1)。
6.师小结:今天我们发现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就可以用这个算式来表示。
7.现在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想请教你们:刚才很多同学在计算10个点、20个点连成的线段时,那么多个连续自然数相加,你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那么快就算出了答案?以10个点为例说说。
8.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并板书计算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另一个算式:n(n-1)÷2。
9.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发现的点与线段之间的规律用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在经历了丰富的连线过程之后,让学生观察表格以及算式,使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同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发现计算更多个点连成的线段总条数。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推算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的算式,再让学生通过在计算方法中发现另一个算式并体会其好处,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基本练习。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计算n个点连成的线段总条数,当点数较少时,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就可以了,当点数较多时,用第二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快速、准确地算出答案。
(二)变式练习。
2.用火柴棒按如下方式搭三角形:
想一想:第6个图形是()形,第9个图形是()形。
照这样搭下去,搭10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根火柴,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根火柴。
(三)拓展练习。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团结协作,用了从简单问题入手找出规律,并学会了用规律解决问题,这是数学的发现。你们真了不起!在数学上像这些有规律的问题还很多,你们要善于去发现。鸟巢设计师正是用了这种数学的发现和数学的美,才设计了这座美丽而雄伟的建筑。让我们一起再次欣赏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教师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基本练习中让学生熟练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变式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思考问题;在拓展练习中没有了图形,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激活、思维真正展开想象,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落到实处。
四、欣赏规律,增强信心。
1.多媒体播放音乐和图片,学生欣赏并感受数学的美!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3.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发现数学和数学的美,所以希望每位同学喜欢数学、爱数学,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你们一定会有更神奇的发现,希望每位同学加油!也许将来的一天你也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设计师,老师为你们祝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再次欣赏数学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
板书设计:
数学思考
2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条)
3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4+5=15(条)
1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9=45(条)
20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19=190(条)
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1+2+3+…+(n-1)
n个点连成线段条数:n(n-1)÷2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评课六年级下数学思考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进一步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具:画好表格、圆的大纸;直尺;绳子;剪刀
学具:画好表格、圆的作业纸;直尺;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生:……
师:那么照这么讲下去,第23句我们应该讲什么呢?
生:……
师:对了,由此方法我们也可以知道第60句我们讲哪一句。
再引出找规律填数字
二、在摸索中前进
例1:(课件播放)按图中的方式继续摆桌椅
(1)填好表格数据,点课件,出示数据
(2)师:是怎么填写出来的?(每增加一张桌子就多4把椅子)
(3)师:除此之外你有其它的发现吗?点课件提醒学生两个量之间还有公式的关系。
(桌子的张数×4+2=椅子的数量)
例2:(课件播放)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三角形
(2)反馈:报数据,说说是怎么样得出数据的?(火柴棒堆出来的;推导出来的)
(3)师总结规律:
每多一个三角形就多两根火柴棒
三角形的个数与火柴棒的根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火柴棒的根数等于三角形的个数×2+1)
小结
师:讲了两个题目了,老师想问问,今天探索的新规律,新在哪?
生:……
师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两个量之间的一种规律,这类题我们不仅可以找出某个量前后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时还可以得到这两个量的一个公式,其实这个公式就是规律的呈现方式。
有了前后数之间的关系或是有了公式,我们在解决较大的数字问题时就轻松多了!
师再点课件:当摆出25个三角形的时候,需要的火柴棒根数是多少?(51)
例三:(课件播放蛋糕图片)师:这个蛋糕漂亮吧?让人看得馋涎欲滴,看到蛋糕很多人会想到生日,那么老师相信大部分同学在生日时会切蛋糕,好,下面一个问题就与切蛋糕有关,假如今天是班上是某个同学的生日,老师要求他切五刀,大家帮他想想看,最多能切给几个同学吃?要求是只能从上往下切,蛋糕可以不均匀。想好方法的学生请举手。
生说说方法
师:对了,一下子让我们切五刀太复杂了,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入手,然后逐渐来研究比较大的数字,那么我们应该从一刀入手(两块),两刀(四块),三刀呢?开始复杂起来了,不要急,我们课前不是在作业纸上画了一个圆吗?你们把它当作蛋糕,用手中的笔和尺子当作刀,切切看,切好了举手。
生到黑板上板演,并说说怎么样就能保证切出来的蛋糕块数是最多的。
生再独立完成切四刀
屏幕上点出分别切一刀、两刀、三刀、四刀对应的蛋糕块数
师:下面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是切5刀呢?
生会低头再去画,师提醒用规律的方法去做
三、巩固新课
书本翻到94页,独立完成第三题
四、趣题拓新
填数据,找规律,出示折了30次以后的数据,然后与珠穆朗玛峰比高。
师:其实,这是人们在简单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后得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发现。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在之间的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探索,试着去寻找一种规律然后去挖掘别人未知的世界!
展示“课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