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资面试初中政治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政治试讲范围优秀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资面试初中政治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政治试讲范围篇一
一、
教学
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国家、集体、他人以及自己的财产。
【水平目标】能够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
【知识目标】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难点】辨别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
三、
教学方法案例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思考: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
总结
: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客体——钱,患病学生。结果——退钱。这个问题涉及到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问题。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公民的合法财产
举例:
(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金元 宝,私自带回家;
(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
(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
(4)某市长受贿310000元,视为家产。
思考: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
总结:
(1)根据所有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该归属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1.提问:同学们是怎么安排自己的压岁钱呢?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存银行一部分,捐款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所有权。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使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总结: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重新思考课堂开始的案例:法院为什么判决司机归还王某的钱呢?
回答:司机没有对钱的使用权。
2.多媒体显示:教材图片——小王父亲合法买车卖车的案例。提问:小王的父亲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拥有什么权利?
总结汽车—占有权,驾车送人----使用权,驾车经营----收益权,卖掉---处分权。
环节三:小结和作业
总结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也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课下思考:如果我们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那应该怎么办?
五、板书
六、教学反思
教资面试初中政治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初中政治试讲范围篇二
2017年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能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培养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苏州园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说明内容组织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的发展、南北风格异同、构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国园林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热爱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
三、教学策略
1.首先请个别学生介绍一处自己喜欢的园林(苏州园林最好),体会园林艺术的丰富多彩。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说明对象“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进而明确全文的总分总结构特点。
3.梳理段内各句间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说明对象及特征,具体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严谨性。
4.补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介绍,加深学生对中国园林的了解,拓展所学,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园林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环秀山庄、狮子林、退思园等苏州诸多园林,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你欣赏过哪座园林,试着说说它的特点,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信息储备,增强感性认识,避免因教材说明性强而影响阅读兴趣。
2.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苏州诸多园林的共同点吗?这个看似不可能回答的问题,有人居然给出了答案。请大家阅读《苏州园林》,从叶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话。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教师引导:全段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肯定了苏州园林各具特点的事实,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和作者思维的严谨。第二句明确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提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第三、四句是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角度具体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特点的,要抓住关键词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这”指代的是上一句内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则表明第三句是说明采取的具体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终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五句是从游览者的角度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特征,这样
三、四句和第五句就从设计建造和欣赏两方面充分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总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段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关键词句的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2.明确第二段与后文之间的关系。
第二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三至九段:从不同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第十段:总结全文。
总结:第二至十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
【设计意图】了解说明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这点虽然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本文作为开始学习说明文的例文,为了让学生巩固基础,还是有明确的必要。
3.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写内容。
高度评价苏州园林的地位。
教师引导:第一段有四句话,第三句是高度评价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与中心句无关,作者比较自谦地说明了实地欣赏过苏州园林和其他地方的园林,实则表明了作者的一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标本”的高度评价是有事实依据的,体现说明文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第四句“因此”,补充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重要,同时也说明本文在园林鉴赏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设计意图】因为概括全文说明内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较容易被忽视。将第一段进行重点分析,希望学生体悟作者的思维过程,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
(三)梳理层次,准确把握说明内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帮助学生有意识用完整语句概括。)
第三段: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不讲究对称)
教师引导:本段重点落实说明方法的赏析。第一二句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我国的绝大部分建筑与苏州园林的建筑进行比较,说明其不对称的特点。第三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园林的不对称的特点。第四句设问,承上启下,使文章内容关联更紧密,引出下文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对称的特点。全段所有说明方法的运用都紧紧围绕“布局不对称”的特点展开,中心明确,特点突出。
第四段:苏州园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师引导:本段有两个问题要强调。一是首句只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假山和池沼”,说明对象的特征要从后文内容中概括。二是说明池沼部分内容比较纷杂,包括引用活水、边沿设计自然、池沼鱼莲有画意等,概括出特点。
第五段:苏州园林栽种、修剪树木着眼画意。
第六段:苏州园林近景远景层次多、景致深。
教师引导:本段明确苏州园林中增加近景远景层次的方法有“花墙和廊子”,还有“镜子”,两者间是由主要到次要的关系。
第七段:苏州园林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第八段:苏州园林的门窗体现图案美。
第九段:苏州园林极少用彩绘,突出自然美。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要解决本课的重点,即“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抓住说明对象特征,能根据具体语境分析常用说明方法”。很多时候学生读一篇说明文看似读明白了,实则
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确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说明内容,明确说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内容看似涉及面很广,但都是围绕划分语段中各句间的关系而展开,在授课过程中主线明晰,重点突出,同时提升了学生对多种说明文阅读能力。
(四)知识拓展,情感体悟
苏州园林能够“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叶圣陶先生只是为我们揭开了园林鉴赏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赏中国园林,值得我们探究的还有很多。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知识。
【设计意图】要想让学生爱上中国古典园林,就应该先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发兴趣让他们主动去了解。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魅力能够让学生只要窥见一斑,就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就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