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汇总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那关于总结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总结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总结篇一
我在刘国华书记的带领下,参与了所属保靖县的涂坝村,尧洞村,仙仁村,三村的扶贫攻坚情况调研。
备注:环境与资源学院委派刘国华书记,李晓鹰老师,章壮宇老师带领六位同学,分成三个小组进行调研。遗憾的是我们小组和另两个小组不在一个乡镇。
一、基本情况
沿着弯曲的盘山路,随着车子的因为道路不平而产生的抖动,我们穿过黄尘,来到了涂坝村。
这个村算是在偏远的山里边,来的路上便感受到了山路的凶险。村里的山路不算宽,会车的时候让行都不方便;弯道很是刁钻,不是本地的师傅可能也开不进来,幸好近两年公路得到了硬化,更好走些了。村里水电基本都有了,但由于合并了村,总的来说居民的分布较为分散,山上山下的村民联系应该不是很多。
第二个村是尧洞村,这里情况好些,靠近一条新修的公路,但到户的道路却没有上个村好。居民们也住的相对集中,村里的商品销售点更大,还有了一些小吃摊点。
第三个村是仙仁村,那里真的是大山深处。这里的住户相对散落,人口也没有上两个村多,电都有普及了。县扶贫办在这里驻村,但真的是太偏远了,什么都不方便。
总的来说,初次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有民族气息。那些陈旧的木房子虽然是我以前没见到过的,但让我感受更多的是贫困。
我们在村干部带领下一家家地走访。几乎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在家里,老的身形褴褛,手拿木棍,背上背着大竹篓;小的有些光着臂膀,皮肤被晒得黝黑到处乱蹿。房屋都是木板房,多数是老房子了,有的甚至已经歪歪斜斜。他们简单的种些农作物——玉米,水稻,但收获就不方便了,要肩扛手提,而道路崎岖不平。每天忙的是庄稼的护理,家禽家畜的好坏,那些贫困户家里劳动力又少,收入微薄。
但让人欣喜的是,每个驻村干部都很负责,大家都对扶贫工作比较满意。像涂坝村的驻村干部,从与老百姓交流来看,大家都很感激他;仙仁村的一个县扶贫办干部,更是能说出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虽然基层工作很难做,但他们都在坚持,他们战斗在扶贫攻坚的一线上,他们是扶贫工作的中流砥柱。
备注:涂坝村驻村干部王世华,尧洞村的驻村干部彭图罗,仙仁村的驻村干部周光明、田花。
二、感想
这次实践活动真的很有意义,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
我也是农村出生,明白农村生活的艰苦。但和他们比起来,我的家乡真不能说贫困。我居住的小镇,可能只有在十年前才有那样灰尘漫天的公路。在我们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他们在建设家乡,老人也基本不用干重活。保靖的贫困村不一样,他们的一些老人仍要做着一些繁重的农活;小孩子无人管教,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我是幸福的。应当要做的,是把握现在的条件,努力拼搏,为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这种情况,希望能有更多人去关注湘西贫困地区,去给它带来着长久的发展。别人的帮助都是次要的,自己还是要想办法脱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老一辈没有可能那个动力去脱贫,但是年轻一辈还是要努力摆脱贫困,同时要让他们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这里面文化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要把年轻一辈的奋斗精神激发出来,以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为纽带,以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素养为基础,带动家乡的发展。政府应该努力给他们搭建平台,不能让有志之士有心而无力。当地的教育问题很突出,好多扶贫公式牌上都有关于上学而导致贫困的原因。
政府的政策是好的,但不懂得感恩的人会把它当作理所当然,这样的效果就会消极了。如果有人把政府当儿子,吃住都靠政府,有问题就找政府,而不是自己去努力解决了,那扶贫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啊。所以,在为百姓谋福利的时候,也要说清楚政府为他们做的事,这些事,是为了建设国家,但不是理所当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希望我国所有的贫困地区都能在党的带领下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总结篇二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力量;青春是勇担重任的铁骨;青春是放手一搏的勇气;青春是无怨无悔的追逐。“好青年志在四方,要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
随着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一批批青年人不计个人得失,深入高原、走入乡镇。他们大都是生机勃勃的“80后”“90后”。在实现脱贫梦的奋斗过程中,他们以村为家,为村民出谋划策,在与村民们并肩奋斗的日子里,他们用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力书写着不悔青春,彰显着人生价值。
热爱基层事业的边巴次仁,大学毕业后先后当选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帕当乡康阿村党支部书记,成为日喀则市的一名大学生村书记。康阿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常年无通讯信号。面对困境,边巴次仁没有退缩,想到“驻村就要沉下心、扎进去,一心为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康阿村自办砖厂为村民找“饭碗”,同时普村移动基站项目建成,常年无通讯信号的历史终于在普村结束。
来自陕西富平县的吴养辉,由组织分配到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香孜乡香孜村任村书记助理。作为一名内地来藏的干部,他连续过了“语言关”“饮食关”“思想关”“身体关”“劳动关”,虽然驻村工作艰苦,但他还是带着村民建成太阳能发电厂,让全村使用上了电器。
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俄洛镇大山深处普通农牧民家庭的向巴旦曲,在担任昌都市孜托镇加日扎村党支部书记后,高强度的工作使这位书记积劳成疾患上了胃溃疡,不得不做手术,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他们为青年成长成才树立了标杆。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才是回忆的青春?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他们如同温暖的火苗,照亮着周围的村民,给大家以无声的激励和感染。他们扎根基层、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的选择为当今年轻人给出了答案——同人民站在一起、与祖国一同奋进,服务人民大众、用汗水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他们为决胜脱贫攻坚积蓄了力量。一个个挥汗如雨的身影,一段段感人肺腑的事迹,激励着深陷贫困的人们,集聚起群众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脱贫攻坚成效不断更新:截至20__年,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重大决定性进展:25个深度贫困县区达到摘帽条件,1808个贫困村退出,18.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6%以下。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广大扶贫干部用扎实的作风、细致的工作推动脱贫攻坚稳向前迈进。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有志者奋斗无悔,脱贫路上的奋斗者,就像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战风雪、斗严寒、涉险途、抗高反,在磨炼中灿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