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都源于现实生活,在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条件发生变化,这三类事件也会互相转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可能不同。这一课内容实际上是为后面的概率意义、概率的求法作准备、铺垫。
1、知识与技能:正确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理解三种事件的异同。
2、数学思考:a.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发展学生从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
b.从事件的实际情形出发,会简单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解决问题:能根据随机事件的特点,辨别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与他人合作。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促进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获得成功的体验。
1、前两个学段内容分析:
第一学段即一年级至三年级,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第二学段即四年级至六年级,要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会阐明自己的理由。
通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初步认识,本课时正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抽象,为进一步求解简单事件的概率的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虽然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知识作基础,但本课时内容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小学阶段是较为直观、表面化的认识,而概率初步开始把具体事件抽象化,是概率知识的基石,是接通小学和高中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桥梁。
在生命科学、密码学、气象学等很多学科中,概率知识都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生活中,发行各类彩票,比赛抽签决定主动权等事件都离不开概率知识。同时,这些学科中及生活中俯拾皆是的事件为理解本课时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有前两学段的统计与概率知识作为基础,加之本课时通过抽签、掷骰子探究三类典型事件,摸球活动探究随机事件的可能性的变化规律,都直观明了,学生已在生活中有相关体验,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在无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三类事件可互相转化,如:问题3中,摸出一个白球,在看不到的情况下,是随机事件,如果在看得到白球的情况下,则转化为必然事件或不可能事件,即成为确定性事件。
1、情境式教学法:
课的开头引入部分,通过谁将得到刘翔北京奥运会比赛门票问题情境化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求知的欲望。
2、游戏法:贯穿整堂课的抽纸签、掷骰子、摸乒乓球等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形象直观又富有趣味性,教学目标在游戏中实现,真正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学生以生活事例为素材,展开讨论,猜想游戏结果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通过应用多媒体展示事件转化的内在联系,呈现丰富多彩的操作素材,同时,适当进行自由选题、选图答题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竞争、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层层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个性化地、愉快地参与探究。
有以前统计与概率知识作基础,以及本节课大量的游戏操作为手段,三类事件的概念以及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变化规律应该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有部分学生易受课堂上几大活动的开展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对知识的更深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活动时,要注意组织和协调。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
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本堂课中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模式。
1、说教材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的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理念及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发现的方法,对连除简便运算进行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的性质。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算法。
本课构建了探索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复习、探究、练习、课堂小结四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相关简便计算和整数加法、乘法、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其目的让学生回忆定律、性质,感受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的所带来得作用,感受简算的乐趣。为探究连除的简便运算作知识与情感铺垫。
(二):探究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我结合实际谈话:春天,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天,也正是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看: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开展了植树活动。从而,将学生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既能激发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不由自主的进入探索之中,还能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也能潜移默化的进行绿化教育。
2、探究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合作交流的主体,我组织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活动,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3、探究发现规律。
当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时,这已为学习连除的简便运算建立起知识的平台。因此利用小精灵的问题,让学生在对不同方法的分析比较中通过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究发现出连除的几种算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和计算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相互融合,促进相互的理解,掌握。
4、探究规律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从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安排了三个小环节。
a运用的条件。
这部分提出思考两个问题,即连除有几种算法,分别是什么?那么,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呢?运用除法的运算性质的条件是什么?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连除的性质,为运用作准备。
b初步运用。
这环节中安排了填运算符号和判断两各类型的练习,这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给出的,其作用一进一步理解掌握;二预防后面分组探究中一些不必要的失误,三给学生搭个桥,建立起运用的模式。
c、深入探究运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逻辑—是从主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活动是儿童发现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因此,本课这时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经验,自己去发现探索,从而形成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的能力。
首先,请学生自主选择题组,分组探究,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共同小结,形成统一认识:计算连除时,可以根据四则运算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有时根据数字的特征有时改写成“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比较简便。计算“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乘积“时,可以根据四则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有时根据数字的特征改写成“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比较简便。
(三)、多种练习、巩固提高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注意力、兴趣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因此,我在练习的设计形式上采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等情景。这样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在内容的设计上也安排了一定的梯度,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交流评价,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性学习,获得的新知识、新经验,无论是认知还是情感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再通过交流评价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意见和看法,使各自明确努力方向。
最后,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把你的收获和感受和同桌说一说。通过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以促进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开放式教学必然辅之以开放式评价、个性激励的学习评价方法。时间上,使用全程评价,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学生的闪光之处,给予适时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形式上,还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争论。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1. 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 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基于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
基于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
基于对学情的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 9 章第 2 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复习导入法、演示法、讲解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练习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 回顾旧知,提出目标
首先通过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复习引入课题,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 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让学生举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 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归纳小结 达标检测
设计一个问题 (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 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必做第1题和选做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同分数小数的联系的基础 上教学的。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是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例1、例2是教学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教材联系了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突出“先把 小数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或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化成小数”这一转化规律和转化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百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例3、教学分数化成百分数,教材按照已掌握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例4是教学百分数化成分数,只要把 百分数写成分数形式,再约分。教学例3、例4之后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互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小数、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简便方法及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简便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分数、小数互化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积极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设计了一个童话故事,在故事中设计了帮助主人公比较2/5、42%、0.45的问题,然后引出课题。
(二)大胆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数学 吧
(1)准备题。
①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0.45 1.2 0.367 3/25 15/8 63/100
②分别把下面各数的小数点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5 5 0.48 1.25 10.3
通过以上的练习,为学生学习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打下了基础。
(2)学习小数化成百分数,教学例1。
活动一:
①出示尝试练习后先让学生说说0.13 2.6 0.875的意义是什么?再一次
引导学生感受小数与分数的联系,为突出转化过程进行铺垫。
②学生思考: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联系以前的知识,可以先把小数怎么办?之后让学生动手尝试,(做不出来的学生可先看教材例1)汇报结果时突出每道题的转化过程。
活动二:完成p107的做一做,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活动三、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简便方法。(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并注意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右移两位与添百分号的关系。
学生有了小数、分数互化的基础,采用“先练后讲”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使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同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以落实。
(2)学习百分数化成小数。
活动一:学生学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出示例2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之后每组先选代表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集体讲评。
活动二:完成p108做一做,并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2、学习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学生掌握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方法,经历了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学习过程,再一次感受了“知识可以转化”的数学思想,已经有了知识和经验,所以在教 学例3、例4时,我先组织学生边进行尝试练习边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转化的方法,突出转化过程,通过观察、归纳概括出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方法。在教学的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理解不同的转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3/4=75/100=75%等。学生在练习分数化成百分数 的时,遇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问题,教师再教给解决的办法,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商(保留三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发散思维。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分层次进行设计。先出现分数与百分数、小数与百分数之间互化的题目,再出现比较有分数、百分数、小数混合的题目。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综观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尽可能地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五
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善于观察、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的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教学的难点;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适应新课程标准,我安排的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例
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3、 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
在例2的教学时,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来解决问题。小组中各个学生的知识水平、表达能力都有所不同,由于年龄的关系,往往大部分的学生在同伴面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听取同伴的意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从你帮我,我帮你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从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同伴身上闪光点的影响,从而会更加激励自己。有的学生也会在整个过程中找回属于他们的自信。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1、 从自学中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2、 从讨论中,体会到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
毕竟也只有13、14岁,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优等生,还是落后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但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1、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2、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今天他可能只会说一句,明天就可能说两句,后天他就可能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试图想实现的目标是: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但,我的理论知识,教学检验都不够丰富,以上的教学设想仍显稚嫩,希望得到各位老师地指导,谢谢!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班同学要分别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够进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七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5至46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积累了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测量物体面积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由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然后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最后建构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数学模型再加以运用进行编排的。
1、进一步巩固、理解面积的含义。
2、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使学生理解长与每排所摆单位面积数的关系,宽与每排所摆排数的关系,面积与所包含的单位面积总数的关系。
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并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学具:1cm2的小正方形15个,3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表格一张,学生自备学生尺一把。
估一估,摆一摆
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3个常见的面积单位,那么这个长方形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出示图①)请拿出图①,估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估测后汇报结果,由于估测方法不同导致答案也不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便有了用摆单位面积测量的需要。]
②学生动手摆1cm2 正方形测量图①面积,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摆法用课件演示。
生1 :一个一个摆,每排摆5个,摆3排,共摆15个,面积15 cm2 。(板书:面积 15 cm2 )
生2 :只沿长边摆一排5个,沿宽边摆一列,再想象空白处,也是每排5个,3排,面积是15 cm2。
③比较两种摆法,使学生发现第二种摆法更为简便。请拿出图②先估一估,再用第二种摆法测量面积。(板书:面积 28 cm2 )
[此层次的设计,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2次摆的活动,由最原始的摆法摆满过渡到只摆一排,一列再进行空间想象,从而建立只要知道每排个数和排数就能测出面积的表象,为下面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作为铺垫。]
量一量,算一算
①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刚刚通过摆测出了图①和图②的面积,下面我们来探索更为简便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板书:长方形面积)
②学生拿出③先估一估,再用学生尺量一量,算一算,填一填表格,然后汇报计算方法,归纳出长方形面积公式。(板书:长ⅹ宽=长方形面积)
③再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图①、图②的长和宽算一算,验证长方形面积公式。
④根据板书观察数据思考:长、宽、面积分别表示摆的什么。
(1)课件出示3幅图,说出它们的面积。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边长x边长=正方形面积)
[此环节教材是只给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尝试计算它的面积,我进行了重组,以计算2个长方形面积作铺垫,再根据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自然联想,迁移到正方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而达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目标。]
(1)计算身边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①计算我们教室地面的面积。
②计算小方桌的面积。
(2)课本45页1~4题。
[通过练习不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
长 宽 面积
5 × 3 = 15
7 × 4 = 28
8 × 5 = 40
长 × 宽 = 长方形面积
边长 × 边长 = 正方形面积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八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初步认识圆锥曲线是从椭圆开始的,双曲线的学习是对其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如果双曲线研究的透彻、清楚,那么抛物线的学习就会顺理成章。所以说本节课的作用就是纵向承接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研究,横向为双曲线的简单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也曾经尝试过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说从知识和学习方式上来说学生已具备了自行探索和推导方程的基础。另外,高二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表现自己,不喜欢被动地接受别人现成的观点,但同时也缺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我希望学生能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双曲线的定义并能独立推导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挖掘与探究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类比及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交流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
4.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5、教材处理:
我对教学内容作了一点调整:教材中是借用细绳画出的双曲线图形,而我改用几何画板画出双曲线图形。因为相比之下,几何画板更为形象直观。通过几何画板,学生不仅可看到双曲线形成的过程,而且较易看出椭圆与双曲线形成的联系和区别。
1、教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与椭圆很类似,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学习椭圆的经验, 所以本节课我
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以类比思维作为教学的主线
(2)以自主探究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
2、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体现在用几何画板画双曲线。但不是单纯用动画演示给学生看,而是用动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知识引入---- 知识回顾、观察动画、概括定义
在课的开始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
(1)椭圆的第一定义是什么?定义中哪些字非常关键?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九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习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平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平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习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练习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下列练习。
1、模仿练习,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习,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习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习习惯。
3、涂色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习。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习: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平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平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