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手抄报素材 三月三手抄报简短内容(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月三手抄报素材 三月三手抄报简短内容篇一
2、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跨越发展携手共进民族团结你我同行
4、手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
5、美丽壮乡,踏歌追梦
6、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7、壮族三月三,想昂你就来!
8、相约三月三,放飞中国梦。
9、山歌为媒广交天下朋友,文化会友共赢xx未来。
10、赏壮乡歌圩盛会,品千年骆越文化。
11、尝五色糯饭,听千年山歌。
12、手同心,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
13、跨越发展携手共进,民族团结你我同行。
14、国家好,各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15、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16、携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17、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8、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
19、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21、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2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3、民族团结促发展,携手共圆中国梦。
24、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创和谐。
25、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6、共育民族团结之花,共享繁荣发展之果。
27、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28、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9、团结奋斗推动跨越,和谐发展齐奔小康。
30、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1、手足相亲,合唱团结欢歌 守望相助,共建和谐家园
32、美丽壮乡,踏歌追梦。
33、武鸣,唱着山歌等您来!
34、唱不尽的千年山歌,忘不了的美丽乡愁。
35、心约壮乡新武鸣,共享歌圩好声音。
36、又是一年三月三,一江春水暖,一世爱相伴。
37、心与梦的歌圩盛会,诗与画的壮乡武鸣。
38、悠悠骆越古韵 浓浓壮乡风情。
39、多姿多彩壮乡情,踏歌追梦武鸣行!
40、武·略文韬新壮乡,鸣·乐欢歌迎会天下。
41、寻梦骆越古旅,踏歌美丽武鸣,尽享壮乡风情。
42、品五色糯饭,唱千年山歌。
43、手牵手同享歌圩盛宴,心连心共建幸福武鸣。
44、千年骆越传雅韵,三月歌圩遇知音。
45、如诗如画新武鸣,浓情浓意三月三。
46、寻梦千年骆越文化,情醉盛世武鸣歌圩。
47、领略千年骆越文化,品味壮乡歌圩风情。
48、魅力山歌嗨起来,骆越风情更精彩。
49、坚持民族团结主旋律 建设宜居和谐新银海
50、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51、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52、各族人民同呼吸 共命运 心连心
5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54、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55、加强民族团结 振奋民族精神
56、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57、坚持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58、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59、欢庆“壮族三月三”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60、欢庆“壮族三月三” 促进各民族团结
三月三手抄报素材 三月三手抄报简短内容篇二
宋代:贺铸
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
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唐代:白居易
良时光景长虚掷,壮岁风情已暗销。
忽忆同为校书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唐代:许棠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
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
唐代:白居易
暮春风景初三日,流世光阴半百年。
欲作闲游无好伴,半江惆怅却回船。
唐代:白居易
今朝三月尽,寂寞春事毕。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
临风独长叹,此叹意非一。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日。
随年减欢笑,逐日添衰疾。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唐·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代:张志和
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
为忆渌江春水色,更随宵梦向吴洲。
祓禊,是三月三一个重要的习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
唐代:徐彦伯
晴风丽日满芳洲,柳色春筵祓锦流。
皆言侍跸横汾宴,暂似乘槎天汉游。
三月三,上巳节,“阳气清明,祁祁甘雨,膏泽流盈,习习祥风”,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会水滨,流觞取饮,吟诗作文的盛日。
东晋:庾阐
心结湘川渚,目散冲霄外。
清泉吐翠流,渌骿漂素濑。
悠想盼长川,轻澜渺如带。
唐代:白居易
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
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
唐代:元稹
旧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时病里销。
独倚破帘闲怅望,可怜虚度好春朝。
三月三,又名踏青节。谚曰:“寻春直须三月三。”今陕西尚有“踏青屐”之说。
唐代: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宋代:杨万里
村落寻花特地无,有花亦自只愁予。
不如卧听春山雨,一阵繁声一阵疏。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画堂三月初三日,絮扑窗纱燕拂檐。
莲子数杯尝冷酒,柘枝一曲试春衫。
阶临池面胜看镜,户映花丛当下帘。
指点楼南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
又逢佳节三月三,五彩点染香糯饭。
彩衣罗裙翩然舞,姑娘巧扮桃花妆。
绣球传情笑声朗,小哥抢炮英姿爽。
村村寨寨唱山歌,壮家处处铜鼓响。
三月三手抄报素材 三月三手抄报简短内容篇三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中国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唐代时期,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游人。”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记载:“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飞駞(今绣球),是壮族人公共聚会活动中娱乐传情之常用器物。
明代邝露所撰《赤雅》“浪花歌”记载:“峒女于春秋时,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竞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
清代陆次云《峒溪纤志》“浪花歌”条记载:“溪峒男女,相歌于正月朔、三月三、八月十五。而三月谓之浪花歌,尤无禁忌。”清代韦丰华撰《廖江竹枝词》里记载:“春风酿暖雨初过,青满平畴绿满坡,试向黄林林外望,三三佳日好花多。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妆。”描绘了今南宁市武鸣区罗波镇一带人们的壮族三月三,共同祭祀、食乌米饭、聚会交友、以歌为媒的场景。清代诗人沈自修在《粤西记俗》里记载:“武缘之俗,三月三日,各以乌米饭(即“青精糯饭”俗称“无色饭”)祀真武。”真武,即玄武,水神名,道教所信奉的神祗之一,即道教神谱中脚踏龟蛇的北方大帝,因北方属水,所以真武帝也被当作水神。
武鸣区廖江沿岸是旧时壮族三月三的节日场地,当地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群众便汇集此地过节。清光绪年间黄君钜编成的《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习,武缘(今武鸣区)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到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但在历史上禁歌的现象屡有发生。《武缘县图经》曾记载,清道光年间,思恩知府李彦章喻令禁歌。当时的禁歌碑就立在歌圩的中心(今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民国年间,县府也曾下令禁歌,但歌圩仍盛行如故。
文革 时期壮族三月三亦被禁,但人们仍在壮族三月三这天悄悄地到野外祭祖过节。改革开放后壮族三月三歌节得于恢复。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的传统节日。武鸣区的壮族三月三节日场地逐渐向武鸣区城市转移。
三月三手抄报素材 三月三手抄报简短内容篇四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