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5篇)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可以改进提高,趋利避害,避免失误。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篇一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篇二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篇三
辛亥革命
一、概念
狭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段时间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所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二、原因
1、背景(必要性)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民族矛盾)
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 (阶级矛盾)
2、条件(可能性)
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两大阵地:上海 东京 三大宣传家: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同盟会成立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三、过程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
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 纪元:公历
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
2、颁布《临时约法》
时间:1912年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总理负责)
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结局——袁氏篡夺领导权
(1)原因:①袁氏手握重兵,对革命派软硬兼施;②列强对革命政权施压;③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向革命党人进攻;④革命党人妥协退让。
(2)步骤: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诏书——次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3月袁氏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评价
1、性质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
(1)没有明确提出反帝
(2)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3)没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篇四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和国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政权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权,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议会改革
1.概念:使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
2.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3.过程:英国1832年议会进行选举改革
4.结果: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宪制的意义
1.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2.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
2.独立之初,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制,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3.华盛顿等人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基础: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
1.主要内容
(1)联邦制
①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有机结合(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三权分立
①国会由参议员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②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对宪法负责)
③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掌握司法权
(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有利于防止专制的出现)
2.特点:分权与制衡;联邦制;民主制
3.意义
①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基础。
②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局限性
①允许奴隶制的存在,为美国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没有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5.建立: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联邦制共和政体开始确立起来。
三、两党制
1.形成
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政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3.实质
两党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4.作用
两大政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两党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两党相互监督,可以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
两党轮流执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断调整政策,满足民众的某些要求,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5.局限:两党制下的两党都以大财团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纪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反对专制,抨击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
2.过程
(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2)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进行了长期的反复斗争。
(3)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通过: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归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统帅,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实权,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②共和政体的确立,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一历史知识点最新总结整理手抄报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篇五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
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
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中国古代_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_
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_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_,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