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大全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篇一
发布时间:2014-4-6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执笔:李加才 管飒爽 指导老师:居再宏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三农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相关的重要方面,也得到了国家的极大重视。故,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把含有农村城镇化的区域规划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南通如东县的调查,采用趋势外推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 城镇化
一、“农村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及调查背景
相关理论:城镇化是当今热门课题,一般具有五项基本内涵: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
二、三产业转移,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对这五项内涵及其衍生的课题研究,可以使我们相对准确地把握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农村城镇化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是广义城镇化的细化,也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并将农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的设想。农村城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对该课题的研究,既是现实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长期慢于工业经济发展,苏中地区表现更为明显。近几年来,由于江苏省委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地处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等市快速崛起,城镇化与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呈现出速度加快,亮点频频,但成绩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其现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本文选取南通市如东县为标本,即出于此考虑。
如东县地处江苏东南部,长三角北翼。近2000平方公里的面积,县域经济实力位居江苏中上等,多次荣获全国百强县、江苏小康县等称号。全县人口111万,设建制镇20个,城镇常住人口27.0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4.8%。近年来,随着如东县委、县政府“科技兴县、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以及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县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人口城镇化率有了明显提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有85.37%为通过技能培训能增强竞争力。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为当地创造财富,可以加快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调查显示,70.10%农村城镇化建设知识只了解一点,完全了解的几乎没有。(见表1)
表1:
①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5.37 14.63
②您认为是就地务工好,还是外出务工好?
选 项 当地 外出 无所谓
百分比 92.16 2.53 5.31
③你对农村城镇化问题了解多少?
选项 完全了解 了解一点 未听说过 无所谓
百分比 5.79 70.10 8.06 16.05
如东县农村工作办公室规划指导科的何主任接待调查组时,就该县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说明:如东县以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为契机,以新农村的建设为支点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并根据中央文件提出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指导方针。
他谈到当前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人的因素。首先是农民的认识问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级政府起的只是推动作用,只有农民真正意识到农村城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实效。其次是村干部的人才断层问题。老一届的村干部眼看就要退休,年轻接班人还需要时间锻炼。第二,经费不足。目前,如东15个镇的总负债额已达4.99亿元,负债最高的镇达8000万元。共322个村负债达1.4亿元,有13个村超过100万元。而有限的资金也没有合理地投入,资金利用率不高。以某一市级示范村为例。该村共有人口2058人,面积为5.25平方公里。一年共投入400万元,其中仅用于道路改善100万,河道清理150万元,成效甚微。第三,产业因素。农村经济发展慢,农业进展不快,教育培训跟不上。第四,土地因素。大量征用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工作成了问题。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于是形成了一种城镇化建设的“上热、中冷、下等”的局面。
我们又选择了位于如东城郊的小康示范村——掘西村进行调查。村委会陈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该村的情况:该村农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传统的农业收入,平均每户仅有1.5亩土地;二是外出打工。后者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有少数农民自主创业,开办工厂。
陈主任介绍说,作为市级的小康示范村,他们只有15%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2005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预计到2008年将会达到8000元。
三、
如东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该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1.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发展快。该县的建制镇已从1978年底的5个发展到目前的20个。县政府所在地掘港镇的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1.46倍,建成面积比1990年翻了几倍。栟茶、马塘常住人口达8.65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两倍多。
2.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该县近三年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达3亿多元。相继实施了旧城区的改造、农民街道建设、道路建设、路灯亮化,道路绿化,排水等一系列工程。中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31.9平方米,延伸路灯线62.7公里。
3.小城镇发展呈层次性、逆度性:第一层次是掘港镇,它作为如东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产相对发达。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较强,人口城镇化率57.62%。第二层次是七个老建制镇,建镇较早,其工业,三产发展低于县城,但又好于新建制镇。它的积聚人口的功能介于县城和新建制镇之间,其人口城镇化进程小于新建制镇但又强于县城。
4.如东地处沿海,政府决定以港口开发来带动城镇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目前该县的洋口港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5.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农村集居区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项事关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如东县一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的自然布局,在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集约化,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小农经济的布局必然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居区的建设将农民集中到一起居住,既可以节约生活资料又便于集中学习、管理,同时又可以节约生产资料,有利于该县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的大农业发展。
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如东县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还面临许多问题:
1、城乡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有关部门对100户掘港镇居民和100户农村住户进行了抽样调查:去年,如东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62.03元,同比增长了12.06%,而农村人均收入去年只达4835.4元。
试分析如下:城镇居民收入主要来依靠工资收入,工资收入较稳定,加上新的调资政策,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得以较大幅度地提高;随着企业改革和相关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职工收入增加较快。此外,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都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农民则主要以农业收入为主体,目前有三个不利因素。一是政策性增收因素已微不足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该县政策性收入增收因素主要是免收农业税和粮食补给。去年该县全部实施了免收农业税、粮食补给等。但如果还是维持原有的补贴标准,今年不会再有增加量。二是农产品价格已在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上涨往往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是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也会随之增长的更快。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的可能性不大,会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调查了解到有的村里还没装上自来水,有的地方自来水不能全天供应。道路方面,农村好多地方一到雨天泥泞难行,道路不通畅也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这些也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而目前如东县的有些小城镇
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快,经济实力还不强,小城镇发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依托。如:袁庄镇、大豫镇
二、三产值还很低,还是以农业为主的镇,有些小城镇也仅具小城镇的外在形式,而缺少经济支撑。
3、小城镇发展规模偏小。除了掘港、马塘、岔河、栟茶、丰利等老建制镇建成区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外,其它小城镇的建成区规模还比较小,积聚的人口也较少。有些新建制镇仅仅只有一条农民街,仅是一个小城镇的雏形。为了扩大小城镇的发展规模,有一些乡镇进行了合并,但是成效不大,许多新建制镇还发展缓慢。
4、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撤乡并镇之举,缺乏超前规划,有些小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在管理方面,有些新建制镇还和以前一样处于缺乏管理的真空,混乱无序。比如说在很多地方看到一些土地被征用,但到现在还未见到有任何项目和工程的开发,忽视了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造成这种现状和问题的原因应为:
1、历史因素。历史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将社会分成城镇和农村,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相对活跃的城镇,另一方面是封闭的、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由于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
2、现实因素。⑴经济因素。由于如东是传统的的农业大县,农业较为发达,二、三产较为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城镇积聚人口的功能总的来说不强。全县人口中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而经济的相对薄弱使财力不雄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少,城镇规模小,很难提供更多的岗位让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⑵政策因素。规划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该县没有把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开花,随意布点,削弱了小城镇积聚企业人气的功能,乡乡有农民街,乡乡形不成规模。
3、自然因素。如东处于沿海一隅,属于交通末梢,缺少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大型的重工业,也难吸引外来资金,本身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能力进行发展,加工制造业又不如苏南地区发达,从而影响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五、调查结论及设想
根据调查,结合我们的思考,对城镇化建设提出一些设想。
一、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农村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政府一头热是没用的,关键是农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积极性不是一句空话,不只是宣传一下文件精神就行的。要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考虑,虽然他们对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内涵并不了解,但调查表明,有86.47%认为通过技能培养能增强竞争力见(表2);有92.16%认为在当地务工好,他们认为在当地务工能够方便照顾家庭。也能为当地创造财富。所以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养,让他们在当地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促进农民积极性提高的有效方法。
表2:
您认为经过技能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收入?
选 项 作用明显 意义不大
百分比 86.47 13.53
二、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引领城乡建设,科学合理地搞好规划建设。规划的好坏、品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因此,城镇建设必须慎之又慎,切忌草率粗糙。必须选用一些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人员来担任规划之职,必要时还要请一些专家来指导,也可以去一些城镇化建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学习、取经。规划既应立足现实更应着眼长远,注重其连续性。为小城镇功能分区预留必要的空间,着力提高城镇规划的起点和水平。小城镇规划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快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目标性,防止出现一任领导一个样,领导一走就变样的现象发生。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防止出现土地的浪费。但是最终还要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全面健全县、镇、区、村的规划监管网络,加大规划监察的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对城乡建设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批准后的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
三、农村城镇化管理必须跟上。要坚持高标准的管理。管理和建设要并举,坚持长效管理,综合治理。从单纯的依靠人治、法治向德治靠拢。在管理方面选用的人员既要有管理的经验,又要能创新地开展工作。既要任用长期做此类工作的人员,又要大胆提拔年轻的工作者。在管理上一方面要注重硬环境,就是一些景点工程建设、道路建设,着力抓好城市的亮化、美化、绿化等。另一方面,要注重软环境的营造,就是文化建设,做好对广大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加速全县城镇化进程。
四、小城镇建设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依托。传统的农业已不适应目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必须有步骤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基础的农村城镇化只是空谈。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我们认为按照如东的现实情况可以利用及其沿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渔业,特别是海产加工业。这是如东可以形成优势产业的地方。另外,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因为如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以农业为主,这样就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集聚。但是在新建城镇建厂一定要整体规划,综合考虑。
五、土地的征用及对失地农民的安排一定要合理。在调查中我们遇到这样一户农民,他们住在新建成的农民集聚点的三层别墅里。本以为生活定很美满,但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其实并不是这样,建农民集聚点时,他们失去了土地,从那以后只能到处打零工挣钱,一家三口没有固定收入,生活的道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畅。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在建农民集聚点时一定不能一建了之,土地的征用要考虑到可行性。要确保失地农民在没有土地的情况下有稳定的收入,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
六、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城镇化建设中,每个新建城镇都要依据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决不能邯郸学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掘港镇掘西村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该村的蚕桑比较发达,现在该村就依靠这一特色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七、多为农民办点实事。由于农民自身的特点,他们所关心的只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农民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对农民所关注的问题一定要妥善处理。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93%的农民认为农村的卫生状况不好,有86%的农民认为农村的治安状况不好,有79.80%认为村里的道路应该改善(见表3)。所以对农民关注的村容村貌问题一定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
表3:
①你对农村状况最不满意在哪里?
选项 村镇规划不合理 卫生条件差 饮用水不达标 治安状况不理想
百分比 32.45 92.60 无 86.26
②你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选项 道路 卫生设施 农田
百分比 79.80 20.20 无
八、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也是农村城镇化的内涵之一。调查发现64.50%小学文化程度,21.82%是中学文化程度,14%的农民是中专文化程度(见表4)。村委要加强对农民的学习教育。可以在村里开展一些农业技能培训班、兴趣爱好培养班之类的活动。在学习中实现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表4:
您的文化程度是?
文化程度 小学 中学 中专
百 分 比 64.50 21.82 13.68
九、人口的分布结构也是衡量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指标。但是在实现农民向居民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决不能只看到数量上的变化。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数量的关系,决不能为了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而盲目的增加数量。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之间的合并一定要合理规划。根据目前如东小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但规模偏小的状况,在今后的规划中要注意调整。
十、政府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转变工作态度。接待农民来访要热情。切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避免为增加政绩而兴建的形象工程。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5.63%国家的政策是非常满意的,但对村干部却没有非常满意的(见表5)。这说明我们的村干部在落实国家政策及对农民工作的态度问题上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农村基层工作干部的工作作风关系到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的成败。所以要加强互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努力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表5:
①您对村干部的满意程度?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百分比 无 85.63 7.25 7.12
② 您对当前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是否满意 ?
选项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百分比 86.50 13.50 无 无
结语: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与农民的交谈中我们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喜悦与艰辛。这次活动留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将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学习,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 农村城镇化调查报告篇二
城镇化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xx年xx月xx日 调查对象:xx统计站
xx统计局 调查人:xx
一、调查目的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外需陡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外向型的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由外需转向内需的战略选择,而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会成为中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机遇与发展动力。本次调查对象是xx市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政府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调查内容
(一)城镇化的基本概念:
城镇化是目前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城镇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了发达地区城镇化的进程,也使小城镇结构由农业形态转变为城市形态。当小城镇的发展进入高速增长,积累了较强的经济实力,空间形态完成了快速扩张之后,随之将进入一个挖潜、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和小城镇结构都将发生重要的转变。如何保障小城镇得到有序、合理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并保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问题,已经严峻地摆在小城镇政府的面前,迫切需要对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城镇结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提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来保障小城镇结构的转变,使小城镇得到科学、有序和健康的发展。
(二)xx镇的基本情况:
xx省xx市迎泽区xx镇位于东经112°17′,北纬37°54′,地处xx市迎泽区的中东部,域内东部土石山区,西部丘陵平川。xx镇由原孟家井、xx两乡
1 合并组建,所辖村历史悠久。总面积xx平方公里,xx年全镇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万人,城镇人口3.5万人,暂住人口常年保持在3万余人,全镇xx个基层单位,其中xx个行政村、x个社区居委会。xx镇山川秀美,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民风淳朴,和谐宜居。域内有茂密的东山松林带,有遍布山区的野丁香、山桃、山杏、六道木、马茹果、千层皮、沙棘、映山红、对节棍等天然灌木;地下有煤(6米、1米煤为主)、铁、铝、耐火矿、石膏、石灰岩等丰富的矿藏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支撑xx铁路及民用的地下水资源——观门前水站群。
xx镇民风淳朴,人勤地灵,是商家投资和百姓宜居的首选之地。纵观xx商贸经济的发展史,得益于有一个符合商贸发展规律的经营体制和经营观念。即:多元组合、统筹协管、系列延伸、配套发展、快速提升、不断规范,面向中低消费人群,追求名优品牌效应。
xx人历来长于商业,这是人们自身素质较超前的生存观念、经济意识、发展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导致的。xx城乡交错,交通便捷,农副、水果、矿产品丰富。村民祖籍多元,东西南北逃荒至此定居
坐落在迎泽区xx街上的服装商贸市场群,是xx人民二十余年如一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奋力拼搏创建的。xx服装城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初级经营到集团化规范科学管理的发展史,就是xx人民的致富创业史,每次质的飞跃无不体现着xx人开拓奋进的干劲与智慧。
xx每日车水马龙,来自各省、市、县的客流量十几万人,繁荣空前。朝阳街服装商贸市场群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以朝阳街为中轴的南北商城双环区已基本形成,成为引领服装时尚潮流的批发集散地,是迎泽区、xx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xx镇城镇化水平
xx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城中村改造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和谐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东部山区,主要在特色种植、养殖和旅游观光业上做文章;中部丘陵地带,在做好退耕还林的同时,积极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仓储业,先后有迎泽物流、朝阳物流、服装城物流形成规模;西部城乡交错地区,主要以发展三产为主,充分发挥朝阳街商贸服务业的拉动示范作用,相继新建了xx服装城东城、西城、精品、名品、吉美、xx、新 2 东方品牌大世界、众爱布料、摩托配件城、朝阳鞋城、晋阳小商品、新精品商城等市场,新建市场不仅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xx镇按照市政府生态住宅发展规划,结合城中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xx、xx、xx、xx等村为试点,新建了高标准的居民住宅小区;在xx、xx等村新建了小游园、文化活动室,努力创建宜居城镇,实现城乡面貌新变化;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饮水工程、“xx一工程”达到全覆盖,极大地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关数据资料: xx:
农村数:xx个 城镇数x个,总人口(人):2009年40300 2010年69682 2011年60821 2012年69758 2013年73866 人均支出:xxxx年食物:940.66 单位(元)服装:501.47 居住:751.45 交通和通讯:880.12 xxxx年食物:1571.2 服装:649.8 居住:944.4 交通和通讯:577.1 xxxx年食物:1923.4 服装790.7 居住:1228.6 交通和通讯:569.3 xxxx年食物:2142.2 服装:870 居住:1235.2 3 交通和通讯:777.9
(三)xx镇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仍有待提高。xx镇整体来说已城镇化的数量少,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逐步扩大。从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区域不平衡态势 十分明显,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化地区的发展水平还是要比农村地区快。
其次是城镇体系规模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区域中心城市不强,县市城区缺乏活力,小城镇散且小。不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市城区、小城镇,均存在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的问题,中心区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相应较弱。其次,中小城市不强:城镇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市内涵和质量的提升并没有跟上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全市中小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工业化水平不高,支柱产业不突出,产业化程度低,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
最后xx镇是以市场带动型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其中以xx村地服装城最为著名。从上数据可以看出xx镇第三产业增长值较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部分,成为地区主要经济支柱。因此,xx镇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第一、二产业发展滞后。而根据xx镇区位条件分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很有潜力。因此在以第三产业发展为主的条件下,也应带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同时,xx镇的第三产业即服装业品牌意识不强,主要依赖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批发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调查结论
针对xx镇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简单的对策建议。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此,农民工户籍改革绝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核心是解决同等市民待遇问题。即要解决城市就业、养老、医疗、住房、子女教育五位一体的改革,让农民的身份实现真正的转变。
2.制定合理的城镇规划方案
城市规划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计划,只有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合理分布。为避免出现“城市病”,要按照宽严有度、分类设计、分级承接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