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读后感300字(五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边城的读后感300字篇一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边城的读后感300字篇二
《边城》这本书是我近期以来读的书中,最能带动我的感情,引起我的共鸣的。
这本书讲述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边远小城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边缘的小城里,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爷爷和孙女翠翠。他们依山而居,靠着做一些农活和为过渡人摆渡为生,过着清贫但安乐的小日子。他们的家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清澈见底的溪水终日潺潺流动,为他们演奏着最动听的歌曲;山上长满了清脆嫩绿的竹子,映衬着这水这屋子,翠翠的名字便是从中而得。每每读到描写这溪边两岸的风景和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我仿佛置身其中。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经历过与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我的家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没到节日,例如端午节,我们也会包粽子吃粽子,过节的氛围也十分浓厚,但我们那里缺少大河,因此甚少看到赛龙舟。小说的前些章节多着笔于欢乐的民间生活,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一个温馨而简单的背景。
但是,随着翠翠年纪渐长,到了谈婚论嫁之龄,矛盾渐渐的出现了。因为某次偶遇,翠翠心里有了小城里船户大家的二儿子二老,那种暧昧、情愫在翠翠那小小的心里滋长、涤荡,改变了生活的平静。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故事中最为我所感动的,爷爷一心想小翠有个好归宿,但又不会勉强她,他要让小翠选择自己的幸福。但是他默默的在身后为翠翠争取着她想要的幸福。一心想要娶翠翠为妻的大老不幸溺亡,让故事峰回路转,跌入让人心痛的情节。爷爷默默忍受二老和他爹爹的冷漠,冒着病去与二老父子商榷翠翠一事。最后的失败让爷爷倍感惆怅,在风雨交加之夜,他走了,留下为之痛哭流泪的翠翠。而到最后,二老,那个曾在 翠翠的心上轻舞的男子,一直没有出现。
读完小说,我为爷爷善良流泪了,我为爷爷的死流泪了,我为翠翠的不幸流泪 了......但令我最心痛的是二老对翠翠态度的转变,他认为是翠翠爷孙间接害死了他的大哥,虽不至于仇恨他们 ,但已经对他们没有以往的感情了。理性一点的人知道,大老的死是意外,与翠翠和爷爷是无关的,在我同情大老去世的同时,我觉得二老对爱情、对翠翠的态度的冷淡更为让我心痛。
我想,没有了生她的父母,没有了养她的爷爷,孤独的翠翠是多么的可怜啊,我抱怨二老的无情更抱怨上天的不公......故事最后没有确定的是二老是否会出现,他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也许就在明天,翠翠也许 会等下去,也许就这样的把日子过下去,守着爷爷的山坟,守着那未知的“爱情”。
她也许不会再悲伤了,因为爷爷跟她说过:“不要害怕,要来的迟早会来的,勇敢面对。
边城的读后感300字篇三第一次接触到《边城》这本著作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课文中截取的是书里的高潮部分,即从翠翠和傩送的相识直到故事的结局。几年前的自己还是略带幼稚和懵懂的,只是觉得翠翠的命运可悲,她和傩送相爱却无法相守,但是今天再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边城》这本书描写了在位于偏远湘西,但却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边远小城里,住着以摆渡为生的翠翠和外公。外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还是很健朗,孙女翠翠已到了花样年华的十五岁。他们热情友善、真诚淳朴。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相遇,内心产生了爱情的火苗,然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单纯可人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独自离开外出闯滩,途中遇难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内疚地离开了翠翠,外出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人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着傩送回来。
《边城》虽然以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抒写了男女之间的单纯爱恋,但是也描写了边城人民的淳朴生活及邻里间的友善,傩送和天保之间的兄弟亲情,翠翠和外公的血肉亲情,通过这些赞颂了人性之美。边城就如同陶渊明笔下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同样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不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如今浮华的社会也形成鲜明的比照。我去过凤凰两次,第一次是高二的时候,那时候的行程匆匆,光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第二次去凤凰是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那时候街道上人很多,天空中夹杂着雨水,白天很是热闹,当地的居民在沱江边上清洗着衣物,能听到木棒敲打衣物的声音,沱江依然静静的躺在那,只是流水早已经流淌轮回过千百回了,街道的两旁有很多小摊,卖的是当地人亲手制作的一些精致的手镯、手袋和其他一些小饰品,他们享受于这样的生活,并不是靠那些手工艺品为生,只是喜欢这样,在一天中的闲暇时光里,做些闲适的事情。夜晚,整个凤凰城被五光十色的灯光所包裹着,此时她是妩媚而神秘的,一整热闹喧嚣过后,剩下的是静谧、平和,这才是她本来的样子,青石板的街道在古铜色的灯光下,飘散着历史的味道,沱江静静地倒映着两岸的零星灯光,夜空是那样的深邃,让人深深沉醉在这样的夜晚,这时候凤凰城才有点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韵味,我明白了,确实只有这样的小镇才能孕育出边城中那样淳朴善良的人们。
再谈及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没有那些所谓“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也没有郭敬明笔下那些上流社会中充斥的铜臭味,他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单纯少女和少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中遇到了对的人,他们的感情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羞涩而又纯洁,在他们的感情里只有一个色彩,就是对互相的爱慕,没有现代爱情里附带着的复杂因素,物质、金钱与权利,有太多的牵扯、太多的顾虑。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无可奈何是源于亲情的介入,他们爱情的悲剧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美好,即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亲情,他们都不忍心伤害对方,因为不忍,所以有了天保的黯自离开,不料途中遇难身亡,傩送才会因为天保的死耿耿于怀,以至于即使他对翠翠的爱慕再强烈,也始终迈不过心中那到“道德”之槛。
正是因为《边城》不圆满的结局,让这份爱情更显得凄凉。故事最后一句提及傩送的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看似悲剧其实也不尽然,他们的故事应该留给每一个读者来延续。
边城的读后感300字篇四
看着眼前柔美而宁静的景色,远离了都市的喧器与浮华。让我不禁想起之前欣赏过的沈先生的《边城》。文章的由始至终都是以翠翠、傩送与天保三人之间的情感写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坎坎坷坷,最终却以悲剧告终。
茶桐、小溪、溪边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户人家,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就这样勾出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翠绿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镇一般敦实而又朴素的人。沈先生用他独有的细腻的语言带着我走近了这座真实的边城,走近了那些鲜活的人与事。
这部小说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却处处透露出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安抚着我那颗浮躁的心。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便展现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船总的儿子老大、老二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老大的殒命却让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二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了偏见,而爷爷的木讷让船总和老二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同样它也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有些酸涩。《边城》就像一首带有淡淡忧愁的钢琴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一丝丝凄凉和哀伤。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悲剧之所以让人流泪,正是因为它的缺憾。《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语,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如果有了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也不是这一个边城了。
在文章的结尾,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带走了很多东西,但风雨过后,活着的还是要勇敢的活着。
沈先生也许只是在单纯的叙述一个故事,但我们又能在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中,品出许多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这便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边城的读后感300字篇五
《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边城》让人品出许多对现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最新边城的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边城》主要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初识先生是高中节选的《边城》,翠翠的故事让我着迷,于是到了图书馆借来看,现在印象还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边成集》,有《边城》.还有《市集》几篇,书是岳麓书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纸也变的发黄,放在手掌里有种很特别的感觉.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边城》,即便是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一种很莫明的悲伤.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是童年某个太阳温暖的下午,还是现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就是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成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先生将这么一个善良的童话描画的这么悲伤,先生出生在19世纪初,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的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这些温良率直的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
我总在想,取名边城,在先生心里就这么“遥远”吗,还是在先生心灵深处正守护着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不都有一座“边城”?也许先生那座悲天悯人的城以随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寻我的边城,寻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是会有一座边城的.
看着眼前柔美而宁静的景色,远离了都市的喧器与浮华。让我不禁想起之前欣赏过的沈先生的《边城》。文章的由始至终都是以翠翠、傩送与天保三人之间的情感写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坎坎坷坷,最终却以悲剧告终。
茶桐、小溪、溪边白色的小塔。塔下的一户人家,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就这样勾出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翠绿的山、清澈的水,孕育着茶桐小镇一般敦实而又朴素的人。沈先生用他独有的细腻的语言带着我走近了这座真实的边城,走近了那些鲜活的人与事。
这部小说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却处处透露出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安抚着我那颗浮躁的心。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便展现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船总的儿子老大、老二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老大的殒命却让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老二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了偏见,而爷爷的木讷让船总和老二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同样它也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有些酸涩。《边城》就像一首带有淡淡忧愁的钢琴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一丝丝凄凉和哀伤。我看过这样一句话,悲剧之所以让人流泪,正是因为它的缺憾。《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翠翠在喃喃自语,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如果有了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也不是这一个边城了。
在文章的结尾,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虽然那场暴风雨带走了很多东西,但风雨过后,活着的还是要勇敢的活着。
沈先生也许只是在单纯的叙述一个故事,但我们又能在这样一个单纯的故事中,品出许多道理来,比如沟通,比如坚强。这便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第一次接触到《边城》这本著作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课文中截取的是书里的高潮部分,即从翠翠和傩送的相识直到故事的结局。几年前的自己还是略带幼稚和懵懂的,只是觉得翠翠的命运可悲,她和傩送相爱却无法相守,但是今天再读这本书,从字里行间中,我感受到了更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边城》这本书描写了在位于偏远湘西,但却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边远小城里,住着以摆渡为生的翠翠和外公。外公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还是很健朗,孙女翠翠已到了花样年华的十五岁。他们热情友善、真诚淳朴。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相遇,内心产生了爱情的火苗,然而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了单纯可人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独自离开外出闯滩,途中遇难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内疚地离开了翠翠,外出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人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着傩送回来。
《边城》虽然以主人公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抒写了男女之间的单纯爱恋,但是也描写了边城人民的淳朴生活及邻里间的友善,傩送和天保之间的兄弟亲情,翠翠和外公的血肉亲情,通过这些赞颂了人性之美。边城就如同陶渊明笔下描写的世外桃源一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同样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不仅和当时动荡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如今浮华的社会也形成鲜明的比照。我去过凤凰两次,第一次是高二的时候,那时候的行程匆匆,光顾着欣赏沿途的风景,第二次去凤凰是今年的十一长假期间,那时候街道上人很多,天空中夹杂着雨水,白天很是热闹,当地的居民在沱江边上清洗着衣物,能听到木棒敲打衣物的声音,沱江依然静静的躺在那,只是流水早已经流淌轮回过千百回了,街道的两旁有很多小摊,卖的是当地人亲手制作的一些精致的手镯、手袋和其他一些小饰品,他们享受于这样的生活,并不是靠那些手工艺品为生,只是喜欢这样,在一天中的闲暇时光里,做些闲适的事情。夜晚,整个凤凰城被五光十色的灯光所包裹着,此时她是妩媚而神秘的,一整热闹喧嚣过后,剩下的是静谧、平和,这才是她本来的样子,青石板的街道在古铜色的灯光下,飘散着历史的味道,沱江静静地倒映着两岸的零星灯光,夜空是那样的深邃,让人深深沉醉在这样的夜晚,这时候凤凰城才有点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韵味,我明白了,确实只有这样的小镇才能孕育出边城中那样淳朴善良的人们。
再谈及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没有那些所谓“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也没有郭敬明笔下那些上流社会中充斥的铜臭味,他们只是极其普通的单纯少女和少年,在青春最美好的年华中遇到了对的人,他们的感情就像春天里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羞涩而又纯洁,在他们的感情里只有一个色彩,就是对互相的爱慕,没有现代爱情里附带着的复杂因素,物质、金钱与权利,有太多的牵扯、太多的顾虑。翠翠和傩送爱情的无可奈何是源于亲情的介入,他们爱情的悲剧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美好,即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亲情,他们都不忍心伤害对方,因为不忍,所以有了天保的黯自离开,不料途中遇难身亡,傩送才会因为天保的死耿耿于怀,以至于即使他对翠翠的爱慕再强烈,也始终迈不过心中那到“道德”之槛。
正是因为《边城》不圆满的结局,让这份爱情更显得凄凉。故事最后一句提及傩送的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看似悲剧其实也不尽然,他们的故事应该留给每一个读者来延续。
《边城》这本书是我近期以来读的书中,最能带动我的感情,引起我的共鸣的。
这本书讲述在云南和四川交界的边远小城里发生的感人故事。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那个边缘的小城里,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爷爷和孙女翠翠。他们依山而居,靠着做一些农活和为过渡人摆渡为生,过着清贫但安乐的小日子。他们的家依山傍水,风景绮丽,清澈见底的溪水终日潺潺流动,为他们演奏着最动听的歌曲;山上长满了清脆嫩绿的竹子,映衬着这水这屋子,翠翠的名字便是从中而得。每每读到描写这溪边两岸的风景和这座小城的风土人情,我仿佛置身其中。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经历过与主人公相似的经历,我的家也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没到节日,例如端午节,我们也会包粽子吃粽子,过节的氛围也十分浓厚,但我们那里缺少大河,因此甚少看到赛龙舟。小说的前些章节多着笔于欢乐的民间生活,为故事的开展提供一个温馨而简单的背景。
但是,随着翠翠年纪渐长,到了谈婚论嫁之龄,矛盾渐渐的出现了。因为某次偶遇,翠翠心里有了小城里船户大家的二儿子二老,那种暧昧、情愫在翠翠那小小的心里滋长、涤荡,改变了生活的平静。
爷爷对翠翠的爱是故事中最为我所感动的,爷爷一心想小翠有个好归宿,但又不会勉强她,他要让小翠选择自己的幸福。但是他默默的在身后为翠翠争取着她想要的幸福。一心想要娶翠翠为妻的大老不幸溺亡,让故事峰回路转,跌入让人心痛的情节。爷爷默默忍受二老和他爹爹的冷漠,冒着病去与二老父子商榷翠翠一事。最后的失败让爷爷倍感惆怅,在风雨交加之夜,他走了,留下为之痛哭流泪的翠翠。而到最后,二老,那个曾在 翠翠的心上轻舞的男子,一直没有出现。
读完小说,我为爷爷善良流泪了,我为爷爷的死流泪了,我为翠翠的不幸流泪 了......但令我最心痛的是二老对翠翠态度的转变,他认为是翠翠爷孙间接害死了他的大哥,虽不至于仇恨他们 ,但已经对他们没有以往的感情了。理性一点的人知道,大老的死是意外,与翠翠和爷爷是无关的,在我同情大老去世的同时,我觉得二老对爱情、对翠翠的态度的冷淡更为让我心痛。
我想,没有了生她的父母,没有了养她的爷爷,孤独的翠翠是多么的可怜啊,我抱怨二老的无情更抱怨上天的不公......故事最后没有确定的是二老是否会出现,他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也许就在明天,翠翠也许 会等下去,也许就这样的把日子过下去,守着爷爷的山坟,守着那未知的“爱情”。
她也许不会再悲伤了,因为爷爷跟她说过:“不要害怕,要来的迟早会来的,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