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化学研修报告实用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化学研修报告篇一
丁香结教案
推荐度:
进修学习总结
推荐度:
《中国结》教案
推荐度:
课题结题报告
推荐度:
项目结题报告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新课程远程研修学习以来,回首这段学习经历,虽然又忙又累,但心里感到无比的充实。下面我就本次研修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面临新的挑战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新课程的实施需要通过教师的努力来实现,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着新课程的进程和成败,因此,新课程为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努力完善心理素质以面向课程改革,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反省自己的心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教育学生时缺乏耐心,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反复不予理解、缺乏耐心,关爱不够;工作积极性不够高,在钻研业务上缺乏锲而不舍的劲头等等。今后,我将努力改掉这些不足,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节
卫生部调查研究表明,因为学习压力大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很多的问题。有些中小学生性格扭曲变形,离家出走,自杀等社会悲剧的日益增多,使人们对教师产生了担当学生心理医生的角色期待。很多问题生的行为等问题,并非是思想道德的问题,大多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教师必须担负起心理医生的使命,注意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校与生活中。教师要当好这一角色,必须做到:①多阅读些心理学的书籍,了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症状。②要多些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对于问题生,更要在学校和生活中加以关注,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并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疾患,使孩子们健康茁壮成长。
三、要转变教学观念
1、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不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经过培训学习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搜集材料,分析材料,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回顾本人平时的课堂教学,学生由于总是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我也顺水推舟,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直到学习《怎样上好一堂课》这一模块后,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认识上的肤浅。“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得好“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没有问题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不会去思索,就不会有所创新。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出现的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时应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自己寻找答案,寻找规律。在教学中,可尝试先让学生对同一思路去解决,再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能个别看到一般,从现象透视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3、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学中,平时布置作业,评价作业,总是以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专家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求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依据。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聪明的,有迟钝的;有善于思考的,有善于记忆的;有开朗活泼的,有性格内向的;有意志坚强的,有性格懦弱的。在爱好上,有爱好跳舞的,有喜欢唱歌的;有爱好美术的,有喜欢文学的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养。
4、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新课程改革强烈呼唤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首席,其独特的个性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个性如何培养呢?专家告诉我们:①要读书。古人云:腹中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使其散发出独特的人性魅力。名师成长经历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家都离不开学习。在工作之余,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领域的知识,为自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要善于吸收和改造。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解决问题,免不了要借鉴他人的东西(特别是名师的教学模式),但很多人总是把名师的一套完整地搬到自己的教学中来。我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但这好像是“东施效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在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基础上,用审慎的目光去吸收,要看是否适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要“照单全收”。③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补短。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需要结合自身的特长,不能全面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短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强化发展自己的长处,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5、在反思中成长 学习《怎样上好一堂好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具备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外,还需具备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 教师反思就是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反省自己的教育观、教育行为及教育效果,以便调整、改进和提升。反思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曾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问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教师若能经常反思,把对教学实践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把点点滴滴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汇小溪成江河,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个性。
化学研修学结 [篇2]
2012年的远程研修即将落下帷幕,其中有苦有乐、有酸有甜,在此用几个关键词表达一下自己的切身感受:一、感谢:
首先,感谢江西省教育厅的领导给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提供了能够和专家、教师面对面的机会,我是一名化学教师,平时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不多,通过这种远程研修的方式,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很大有帮助;
其次,感谢各位专家、各位指导老师在百忙中,对我的指导,使我受益匪浅,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尚需改进的地方。
最后,感谢各位学友们对我的支持,我们可能素昧平生,却对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个人给我一点帮助,我把所有的评论合起来,就是对我的整体评价,在此表示深沉的谢意,真诚地给你道一声辛苦了。
二、忙:
把我每天的学习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上午看视频、记笔记;
下午查资料、做作业:首先认真研读每天所学专题的文字材料,找出重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关注平时教学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以便于在日后的工作中整改;然后做作业,提交作业;
晚上浏览新闻资讯、课程简报,认真阅读其他学友的作业等,并发表评论。
三、累:
由于每天长时间的看视频、电脑,感觉眼睛很累,发胀、发涩、流泪、畏光,并且颈椎也很麻木,还有天气太热,食欲不振,感觉很疲惫。
四、收获:
虽然又忙又累,但收获还是最重要的,累,并收获着。
通过专题的研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明确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学的功能定位和教学特点、模块深广度的把握;
2、明晰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一般解决策略;初步解决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的部分学科问题。
3、了解了进行教材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尝试用此思路和方法进行教材分析;了解了如何将教材分析转化为教学设计;体会到多元线索整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4、了解了在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了解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方法在有机物教学中的体现,尤其是解决了有机合成中 “逆合成思想的学科价值”等学科问题;了解到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所应关注的问题及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
5、了解到选题、命题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基本程序;
6、体会到“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的教学实现,体会到促进学生物质性质认识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法;
7、了解到反应原理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复习课应注意的问题;
8、明确了相关内容从必修到选修的层级发展;体会到基于问题解决的备课模式。
六、反思
在以后的教学,要加强有效教学,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创新教学模式,“教”要以“学”的需要为基点,课堂教学要变成“基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
3、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的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探究;
4、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5、每一节课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充足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重视有深度、有个性的合作交流,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充满智慧挑战的生命经历。
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
化学研修学结 [篇3]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络研修,深感新课标下化学知识、教学方法、学生个人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化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科技联系更加密切,教学理念要更新,由过去教知识改为教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灵活高效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下面谈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
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学习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对学习方式的分解有多种主张,我认为可以分为独立的接受学习、合作的接受学习、独立的探究学习、合作的探究学习等几种。任何学习任务,都可以选择以上适当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例如技能训练,可以用独立接受学习方式为主,辅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又如实验实践,可以用合作接受的方式,也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任何学习方式,都可以归类于以上某一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白马非马”论的辩论解决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运用合作接受学习的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接受学习,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学习内容,这不但可能浪费大量的个体潜能和群体智慧资源,而且会限制学习者在创新层面和合作层面心智活动的完整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学习效益。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要研究组合依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要防止全盘否定某些学习方式和片面地采用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对待所有的学习内容的做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及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的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就能用好新教材,就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s("content_relate");【化学研修学结】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研修学结
06-04
初中化学研修学结06-01
化学教师研修学结06-06
医生进修学结11-25
儿科进修学结06-03
妇科进修学结06-03
高校进修学结06-04
个人研修学结06-05
骨科进修学结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