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一
一、说教材与资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农远资源进入学校,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是幸福的,它为教师的教学起到辅助的作用。农村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远程教育给我们农村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大开拓师生的视野,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如本课课件的图片及录像等素材都是从远程上下载的,目的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欣赏文中的一些场景,拓宽他们的视野,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说教学目标。
结合远程资源和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五)、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可以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法:
1、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3、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复习检查、精读感悟、展开想象、当小导游、拓展延伸。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课一开始,先用课件对课文中出现的词语进行复习,再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及“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教学洞口的特点时,我适时出示课件: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立刻有学生说:“突兀森郁。”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突兀森郁”这个词语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学生再通过观看洞口的录像,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比老师以词解词要高明得多。
教学外洞的特点时,师:“外洞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让学生观看外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
教学孔隙的特点时,师:“我们是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学生回答后,出示课件:小船很小,用绳子拉船进出孔隙。(结合图片)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窄、矮、险。
教学内洞的特点时,师:“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观看内洞的录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感知内洞的黑、奇、大。
(设计意图:“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发言。
(设计意图:想象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与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这样就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
(四)、录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播放录像,导游解说,游客提问。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
授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尝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油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仑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i,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分析:
1、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课文时,能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3、能自觉地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段,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好习惯。
教学策略: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卢梭也讲过:“在达到理智的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乏情感的纽带的联结,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各种生动的情景,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 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让学更好更好地融入文本的情感中,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尝。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落实好“分清文章的主次”的训练。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次。
2、学习体会“孔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课件展示祖国壮丽的山河,播放抒情的音乐)
的确,面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美如画的风景,能不喜欢旅游,感受祖国的可爱吗?现在,老师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有兴趣吗?(出示课件:石碑)
3、看到了什么?能猜猜里面的内容吗?
4、揭题。(出示课题并板书)
5、谁愿意读读课题。(品题,指导朗读题目,理解“记”的含义)
————同学们,这是一篇游记,它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那我们以后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记。。。。。。”为文章的题目。
6、齐读题目。
7、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初读要求:
a、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汇报读音、字形、字义,师相机点拨,教会学生学习字词的方法。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设计一张游览入门券,学生自行把入门券上缺的景点填上。
(4)生汇报,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5)了解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3、看图感悟,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悟。
师:你最喜欢是哪个景点呢?为什么?
生谈谈感受,尝试用一两个词去概括景点的特点。
师:你觉得最特别的,与众不同的会是哪个景点呢?
(二)学习“孔隙”
1、学文感悟:师范读“孔隙”自然段,生边听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
2、生汇报,师出示课件相应的句子:
a“怎样小的小船呢?。。。。。。”。这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抓住关键词:刚合适、没法(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全班齐读(我们通过读好这几个关键词来读出小船的小)
继续汇报: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b“我怀着。。。。。。”。 让学生模拟游客进行动作演示,并播放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演绎边谈感受
c、“我还感觉到。。。。。。”。伴随着紧张的音乐,学生看着课件演示(过孔隙的录像),如置身其中。
3、师小结:作者通过一连串细致地描写自己真实的感受突出了孔隙的窄和小,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4、分角色朗读。
三、布置作业。
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三星级: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四星级:搜集介绍双龙洞的资料。
五星级:向你的亲戚朋友介绍孔隙,为孔隙写广告词。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描写“外洞、内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略
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a、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
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b、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c、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三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的时间、地点—→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课文在叙述双龙洞内部情景时,主要介绍了三处景点。先简要介绍了游览外洞的情景;接着详细介绍了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最后重点介绍了游内洞的情景。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积累语言。
【学习重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2.复述从外洞进内洞的经过及双龙洞的景象。
【学习时数】:3课时
【课前阅读资料】: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预习导学】(家庭作业)
1.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阅读资料”。
2.我读了( )遍课文,已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
3.参见学习目标1画出本课的新词,读一读,写一写,并根据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4.本课中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
5.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生字找伙伴。
6.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家长检查评价: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欣赏视频或图片,了解认识“溶洞、石钟乳、石笋”。
二、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补充完成生字预习,读一读生词,声音洪亮,读正确。
(教师抽查小组自读生词情况)
2、朗读情况检测评价。
(1)二人小组互读评价
(2)教师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出示“自学导航”。( 学生先独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对学或组学。)
(一)基础达标
1、默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洞;最后写( )。
2、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的段落。(在书上作批注)
(二)设问导读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哪句话能概括沿途景物的特点?边读边做批注。
2.我要想象着沿途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互帮解疑。
2、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重点感悟的句子,注意体会画线的部分。
a.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六、当堂检测
1、完成游览路线图。(全体学生完成)
金华→( )→入山→( )→外洞→( )→内洞→出洞
2、试背二、三自然段。(要求80%的学生完成)
七、自主梳理
读了课文,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去神奇美丽的双龙洞游玩观光好不好?
二、背诵情况检测评价(二、三自然段)
(1) 二人小组互背评价
(2) 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三、出示“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先独学,自学有困难的地方找小对子互帮或组学讨论解决。)
课堂研读: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熟读课文(3—7自然段)。(组长组织,各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下列景点的特点。(写在练习本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3、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抓关键词句谈感受)
4、我想象着作者的感受,有感情朗读并试背第5自然段——过孔隙。
四、全班交流展示(以组为单位先交流自己小组未解决的疑问,寻求帮助,再展示学习成果。)
五、点拨引导:预设: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景,详略得当安排内容。
a.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六、检测评价:争当优秀小导游。(小组中练习,选代表参加集体展示)
提示: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七、质疑:提出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问,集体交流。
八、自主梳理
我最喜欢文中的哪处景点?为什么?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洞口:宽
外洞:大
孔隙:窄
内洞:黑、奇、大
第三课时
一、背诵测评(第5自然段)
(1)二人小组互查。
(2)教师抽查背诵。
二、达标检测
(一)读一读,为画线的字注音。
系( )着绳子 好( )奇 转( 圈
臀( )部 石笋 ( ) 一簇 ( )
(二)快乐阅读,轻松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 )、(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 )的 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 );三是洞中的双龙,一条 ( ),一条( ) 。
2.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拓展阅读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1、短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在文中用笔画下来)
2、读画线的句子,作者把青海和 、 、 、
、 、 比较,突出了青海湖的
。
3、朗读欣赏,积累语言。
【教后反思】
我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自主+快乐”的教学理念,遵循我们学校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以“自学、交流、训练”为主线设计本导学案。教学后,我感到效果良好。
首先,“预习前置” 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并设计了学生的活动程序以及多元评价方式。自学指导分层设计,由易到难;当堂测评,题型多样,重视了阅读训练和语言积累。第三课时的巩固练习完全从实际出发,即学生在前两课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达标设计,扩展阅读重在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学完本课的总体感觉是实实在在。
教学中的不足:1、分析课文的游览路线以填空形式出现,课下感到不如让学生画示意图或简笔画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2、第二课时中让生借助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的活动,只让生读词句谈感受不够深切,二次跟踪训练让生表演“过孔隙”一环节,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孔隙的窄、矮、险,并学到了作者观察事物的仔细及语言表达的细腻。3、学生活动有部分小组节奏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有待以后加强小组建设。
总之,语文学习应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要让生不仅能读懂文本,还能产生真切的感受。另外,教学活动也可结合多媒体课件、画图、表演等手段激发学生快乐阅读的欲望,降低理解的坡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四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范文由小编为您提供!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发学生热爱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
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礼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以为拥挤。”然后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渗透排泄作者团体感知又详细化形貌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索拉船,心情朗读进洞时的觉得,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头脑的训练。当老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风景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重,全神贯注地寓目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悦目吗?”学生说:“悦目。”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革多端,颜色各别,纵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抚玩。”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抚玩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换:“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联合课件开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辉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实激活了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党羽。内洞的石钟乳,石笋自己就多姿多彩,独特悦目,被学生想像成种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笔墨在学生眼前变幻成生动的画面,使人感触身临其境,意见意义无穷。
〈三〉音像豪情,开导学生口语外交
学生兴高采烈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云云迷人,下面谁乐意当导游,领导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谓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列位老师、列位密斯,你们好!接待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观光……”音像出示,导游教学,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外交,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进步了学生的念书悟文本领,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要领
在同学们追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致后,导游相机说道:“实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识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由于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聚在胸,此时生生互动,大家感情鞭策冲动,老师随即总结:实在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另有许多,我们的故国地大物博,山水奇丽,以后有时机去游览,盼望你们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头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要领,也写下脍炙生齿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五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上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容易。现在,想针对课堂上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电教手段的运用要适时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二、驾驭课堂要灵活,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质疑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色,善使刀的多使刀,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枪法而丢掉了自己的刀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色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六
1、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
三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教师巡视了解。
⑵ 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⑶ 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⑴ 同学们再默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教师巡视了解。
⑶ 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学生四人一小组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⑴ 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① 船小。
② 行船方式。
③ 乘船姿势。
④ 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⑵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⑴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⑵ 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⑴ 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介绍内洞,补充、评议。
⑵ 理解重点词句: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进”。
⑶ 小结并指导朗读。
8、总结学法:
⑴ 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⑵ 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⑶ 学生答,教师板书。
1、设疑质疑:
⑴ 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⑵ 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⑶ 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指名读、学生评议。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大
空隙:窄小
内洞: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七
师:(板书:浙江)谁能把它准确地读出来?
生:浙(zhé)江。
师:对吗?
生:浙(zhè)江。
师:(指着zhé)这是同学们的家长常犯的错误,你们该做什么?
生:纠正他们的读音。
师:说得真好!说标准普通话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评:简单一句话,教育功效大。
那么,你知道浙江的哪些城市?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吗?
生: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
师:你像在写诗!谁还能说?
生:绍兴,鲁迅先生的故乡。
生:温州,穿温州鞋,走天下路。
师:你在做广告。温州鞋确实出名!
生:金华,双龙洞景真神奇!
师:你真聪明!我们今天就随叶圣陶先生一起去看看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评:学习生字,设置悬念,扩展视野,兴趣盎然。
师:请同学们看完后告诉大家,你随叶老先生看了哪些地方。
(生自由轻读课文)
师:谁能说说自己看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内洞,外洞,路上。
师:最惊险刺激的是哪儿?
生:孔隙。
师:(板书:游览顺序)从老师的板书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师:你真是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生开怀一笑)
评:以趣引读,板书示意,颇具匠心。
师: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孩子们,上车啦!路上的景色可真美,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今天早上没吃饱,所以没什么精神!
(生会心地笑了,情绪更加激动,要求重读)
师:我听出来了,这位同学招“满”字读得挺重,说明花多。我的确从中感受到花朵和叶子的精神,因为她招“无论……都”和“有精神”都读得特别突出。同学们,我们把“无论……都”去掉看是什么效果。
生:(读后)没劲,没精神!
师:看来这个关联词非常重要,你们想试着用一用吗?
生:在校园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爱护花草。
师: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生:无论雨下得再大。我都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师:精神可佳。不过这个句子必须改一个字,不然就得改关联词。
(板书:雨下得_____大,我_____要把这个任务完成)
生:我认为,应该把“再”改成“多”,因为“再”字表示程度深,一种条件是没法“论”的。
生:我认为“再”字不改也行,可以把关联词改成“哪怕……也……”。
师:你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把两个关联词都用上去再读一遍。
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生读句子)
师:继续往下读。
生:“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师:我是听出来了,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她把“粉红色”读得很突出,我知道了沙土的颜色。
生:她把“似乎”读得很突出,我认为作者没有见过粉红色的沙土。
生:不对,作者见过了。不然为什么加“似乎”呢?
生:对!我也认为作者见过了,但是很少见,所以作者觉得好像见过,又好像没见过。
师:你说得太棒了,老师奖励你3分!
生:“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师:我听出了许多内涵,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新绿怎么会“或浓或淡”?
师:请谁回答?
生:请老师回答。
师:你还真考我?那好……(师略作思考,走出教室,摘了几片颜色深浅不同的树叶进来)你们看──现在明白了吗?
评:充分利用资源,点燃课堂亮点。
师:这句话与前面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
师:你能找出一个词来给老师板书吗?
生:一片明艳。
师:这么美的景色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想吗?
生:想!
师:我们就来再细细赏读一遍。
(师生共同齐读这一段)
师:刚才你们考我,现在我来考你们,怎么样?
生:好!(积极性非常高)
师:请听好──(读)“一路迎着溪流。”
(重读“一路”)
生:我所出路边有条小溪。
(师重读“迎着”)
生:我听出溪流是由上而下,我们是由下而出。双龙洞在山上。
师:还考不倒你们,再来!
生:谁怕谁!(生个个都摩拳擦掌)
师:“随着山势……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生:老师把“时而”读得很突出,因此我听出老师是想告诉我们溪流在不断变化。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溪流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谁能帮我解决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理由很简单,书上已经告诉我们:溪流就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生:老师。我还知道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
师:你真聪明!告诉大家答案在哪儿。
生:“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师:你可以当我老师了!
(全班一阵欢笑)
师:我再考考大家的朗读水平。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再努力一把就赶上我了!你们认为这段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时而……时而……时而……时而……”用得最好。
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事或东西会这样不断变化?
生:我们唱歌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时而低。
生:老师,您讲课时会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高昂激动,时而低沉忧伤。所以我们都爱听您的课。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不胜荣幸!
评:不失时机,创造条件,尝试运用。
师:同学们,别说了,请看洞口。你有什么感觉?
生:大、高。
师:还没把重点词说出来。
生:很有气势。
师:哪个词最能说明有气势?
生:突冗森郁。
师:你怎么理解?
生:形容树木高高突起,枝叶茂盛。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突兀不是指树木突起:而是指山峰高耸的样子。
师:完全正确请你们把气势读出来!
(指名读)
师:的确很有气势!同学们进洞吧。你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觉?
(生自由读文并发表意见)
生:非常大。我还知道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不觉得拥挤。
生:其实就是进一步说明大。
师:说得太棒了!你看到这句话会想到哪些课文?
生:《参观人民大会堂》、《太阳》、《鲸》。
评:知识迁移,复习况固。
师: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大?
生:列数字的方法。
师:叶老先生还用了其他的说明方法吗?
生:还用了比喻法。
师:请你找出来,好吗?
生:“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生:“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也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的。
师:这么大的外洞,怎么把它读出来呢?
(生非常自觉地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评: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师:走进去后,往地上看,你看到什么了?
生:泉水。
师:这泉可真甜啊!喝上一口,休息一下,我给你们讲处故事如何?
生:太好啦!(非常高兴)
师:这件事发生在老师上中学时的一节体育课—上。那会儿,我正练习起跑。突然,体育老师大叫:“黄木生,你把 diàn部拾高点!”生哄堂大笑,我半天听不懂什么叫“ diàn”部。你说我为什么听不懂?
生:(边笑边说)因为他把“臀”字读半边了。这可真是个“半边先生”!
师:(板书:臀)你们可不敢再当“半边先生”了还有哪些生字要老师讲的?
评:自我调侃,笑中识字。
生:wan yan。
(师板书:蜿蜓)
生:老师你写错了!
师:我哪儿写错了?
生:你把“蜿蜒”写成“蜿蜓”了!
师:(装作仔细看的样子)唉,我真粗心,果真写错了!)(用红笔把“壬”改成“正”)你们可不能学我这样的不良习惯!
评:“错误”激趣,集中“注意”。
还有要老师讲的字吗?
生:不需要了,不需要了!
评:抓住重点,组织“强攻”。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儿吧!今天有叶老先生当导游,如果没有导游怎么办呢:
生:买张地图就行了!
生:买地图太浪费,我认为我们可以画张示意图。不然我们不是白学啦!
师:对啊!我们有这个能力干吗不发挥出来?你们行吗?
生:行!
师:那就开始吧!画不出来时可以仔细看看课文,也可以互相讨论。
(生研读课文并画图,师巡视指导,请画完的学生板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集体修正)
评:引导学生画示意图真明智,既承上又启下。布置作业看眼新,重视发展能力。
【总评】
第一课时是许多老师不敢涉足的“禁地”,他们总以为第一课时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黄老师无疑给我们作了一次成功的示范。纵观全课,有三点值得借鉴,值得学习:
第一、体现第一课时的特点:
我们不反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时划分,但是,如果第一课时没有字词的学习、积累,没有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没有对文章背景的初步了解,且不说它不像第一课时。至少它不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探讨第一课时的教法是我们比赛的目的,黄老师是做得最为出色的一个。
第二、体现课标的两大主题:
实践与探究。在课堂结构上,黄老师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坚实基功上,完全跳出了烦琐分析的泥潭。
第三、体现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首先,教师能创造性地运用身边事物为教学服务,对“或浓或淡的新绿”的解释,对“臀”字的讲解,都体现教师开发资源的匠心。
其次,教师能积极地开发学生中蕴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智慧成为课堂教学的灿烂之花。
再加上教师幽默的语言和机智的引导,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实在。当然,如果教师能更多地、恰当地运用一些现代教学媒体,课堂会更精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名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实录窦桂梅篇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4、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2、感受“孔隙”的窄小,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儿?(指名说)
2、有什么收获吗?
3、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触,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
4、板书课题4 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多媒体显示)
(1)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
(2)句子读通,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几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读情况。(读好了?想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出示生字词(多媒体显示)指名读,齐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石笋 蜿蜒
(2)记住字形,在写的时候哪些地方要注意的?这些词语会写吗?
(3)听写词语。
(4)对照屏幕或课本,批改一下。(全对的请举手)
4、多媒体显示: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师;4月份正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联系前后文字,理解“明艳”的意思。
在这风景如画的季节里去游玩,作者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用愉快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读。
师:“宽、窄、缓、急”多像一首乐曲,多像溪流的欢歌,谁来再读读?
“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谁来模拟一下,变换什么调子?
师:真是看山山有色,听水水有声啊。通过刚才的学习,发现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真是强。
过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三、默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题目。
1、交流,(找出一些关键句、关键词)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指名回答。
2、多媒体显示:
(1)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2)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3)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4)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5)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指名读,相机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师:一条线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者且走且看,每到一处就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样一边游览,一边描写的方法就叫:移步换景
(板书)用这样的方法来写,文章的条理非常清楚,我们读起来就好像跟随作者一起去游历。我们以后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齐读——移步换景
四、学习“孔隙”部分(第5自然段)
1、过渡:在这些景点中,你觉得最惊险的部分是哪一处?指名说。
2、小声读一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孔隙”有什么特点?
3、交流,板书:窄小
4、师: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这一特点,但文章处处让我们有这些感受。让我们来读一读。谁来和老师合作一下?
师: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生: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是怎样小的小船呢?(指名读 齐读)
5、作者写船小,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生:孔隙的窄小)
6、谁来读读这一句?(多媒体显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7、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师:双龙洞的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是它的魅力之一。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玩。谁能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怎样进出?(指名答)
8、为什么不直接划着进去呢?(交流)再次体会“孔隙”的窄小。
9、师总结:作者寥寥数语,不仅向我们介绍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而且再次告诉我们,孔隙是多么的——(生齐语:窄小)也只有这样的小船才能安全地进出。同学们,有一句话说得好“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板书 齐读)
同学们,据说啊,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晚年由于发福,被卡在中间,没能进入内洞游玩而留下遗憾。看来,游金华双龙洞,想进入内洞,还不能太胖哦。
10、我真不知道,躺在这样小的小船里,被拉进去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让我们聚焦这一段文字。(多媒体显示):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擦伤鼻子”)
师:这样的文字在朗读时可不能着急,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哪些词语让我们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别放过它,划下来,读一读、品一品。 交流:
(1)“贴着”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相关句子。
是怎样“贴” 的?直接说“全身每一处都贴着船底了”就行了,这句话不罗嗦吗?(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姿势是低得没法再低了)这说明孔隙是多么的——(生齐:窄小)
(2)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眼前昏暗了……擦伤鼻子”)
师:这是叶老先生当时的真实感受啊!读起来,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我们也亲历了一次这种独特的进洞方式。同学们,我们今后写作文时,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进去。板书:真实感受
11、齐读第5自然段。
五、总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了孔隙的窄小,还知道了进出孔隙的独特的方式。
2、另外我们今后在写游记的时候,有2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即“移步换景和真实感受”。
3、这篇课文写作上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详略得当。(板书:详略得当)那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以及进入内洞后又见到了什么呢?留到下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4、记金华的双龙洞
移步换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真实感受 (窄小)
详略得当
(此教案为“区百优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