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鲁迅150字汇总(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心中的鲁迅篇一
1、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鲁迅名言
2、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3、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其实地上根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7、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8、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话,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9、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10、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11、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12、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13、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14、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5、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16、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17、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19、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2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1、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23、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24、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25、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2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2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28、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
29、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30、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31、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32、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33、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
34、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35、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不妨。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
36、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37、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38、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39、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不会有真的新文艺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光。
40、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者听过的缘由,但决不会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者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我心中的鲁迅篇二
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
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10、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1、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1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心中的鲁迅篇三
;内容摘要:鲁迅严于剖析自我,悲哀觉醒,悟出社会之哀,人之不幸。《风筝》一文以风筝为引线,作者回顾自己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内心自我的解剖,对小兄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同时抨击了旧中国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
關键词:《风筝》 剖析自我 悲哀觉醒 社会之哀 国民性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象征手法表达20世纪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鲁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深刻、也最复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自己所处时代的政治活动中一以贯之的激烈而坚韧的态度,使他始终居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前列。这位思想深刻的巨人以他独有的敏锐感受着自己的内在矛盾,那种精神痛楚锐利得有如承受酷刑的肉体的感觉。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深刻而清醒认识的“精神界之战士”,鲁迅几乎是悲剧性地感受到了为民族振兴而必须首先进行的思想启蒙的艰难和复杂,改造国民性的困境和窘境,他想借助文章来唤醒人民的思想,从而憧憬未来社会及美好的明天!
一.严寒之冬,悲哀之境
鲁迅当时居住在北京。文章一开头写道:“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北京的冬天“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眼前的情景使作者回忆起故乡的孩子们在早春二月放风筝的情形,想起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作者将那段悔恨的往事画面慢慢展开,内心充满了“惊异和悲哀”。鲁迅把往事的回忆设在这样的画面中,并逐渐展开,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相互映衬,既增添了往事回忆那种哀伤、动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了作者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光明社会的向往。
鲁迅用自我解剖与反思的方式,抨击旧中国封建家长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文章一经《语丝》发表,便因其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还曾作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推荐给外国读者。
二.剖析自我,悲哀觉醒
《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鲁迅对“我”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内心自我的解剖,同时对小兄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行经进行控诉。鲁迅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我的兄弟》的散文诗,内容也是反对小兄弟放风筝的事。五年多以后,鲁迅以为先前所作的《我的兄弟》“散失”了,所以又以《风筝》为题,再写一次。为什么时隔六年又写《风筝》,不过是童年的一段生活,这样一直念念不忘,而一写再写?这就说明了这件令他内疚的事,长久地萦回在他的记忆中。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着,墮着。”③
而又不至于竟……断绝,只是墮着,真让人受不了。“又不——只是”写出了一种状态,心头有个铅块在那里悬着,把心要拽下的状态。作者这里写了两个墮着。为什么要重复?丢不掉。心头的铅块总在悬着,很长时间,甚至多少年都在悬着,老在这里成为一块心病抹不掉。这不是更让人难受吗?作者用了两个虚词将自己内心自责的沉重心情更加形象细腻地刻画出来了,在这里进行了反思。透过这个小“我”,我们可以看到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
正如《风筝》中写的“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和“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这些質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鲁迅那种发自内心的悲哀和自责,恳求宽恕自己过失的心理,悲哀于自己当年的举动和封建家长意识。
三.社会之哀,人之不幸
文章开头“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和结尾处“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都写到“悲哀”,前者在程度上要轻一点,主要表达对个人过错的痛楚,后者要重一点,那种悲哀不仅是对自己的,更重要的是为“弟弟的不怨恨”而感到悲哀。
当小兄弟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文中写道:“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社会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社会黑暗,人当然也会遭到不幸。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这是因为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只是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的。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以为兄长该管,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并不耿耿于怀。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
小兄弟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别人的错误,深受“虐杀”却毫无怨恨,鲁迅反而是“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他不记得“我”曾经给予的“虐杀”呢?当年,他为什么又不反抗呢?“我”的悲哀更加深了一层,而且在这风筝已经“浮动”的季节,“我感到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此时,鲁迅的这种悲哀并不仅仅在于作者内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于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因而倍感改造“国民性”任务之艰巨,点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内在原因。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正当的行为也应该捍卫自己正当的权利。
参考文献
①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页。
②鲁迅:《书信·341009致萧军》,《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4页。
③鲁迅:《野草·风筝》,《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④鲁迅:《热风·随感录六十一》,《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6页。
⑤崔绍怀:《从野草看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齐鲁学刊》2016年第1期,第150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惠阳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相关热词搜索:;我心中的鲁迅篇四
也不知是在哪儿看到一篇描写鲁迅的文章,且一连读了好几遍,心中颇有感触。
印象中,鲁迅先生最大的特点便是——瘦,却很有精神。那竹枝似的手指再加上刷子似的头发和那独具风格的胡子,已深深嵌在了我的心头上。如今,我又为他贴上了“爱读书”的标签,整个人物的形象又丰满了起来。
不用说,我拜读的肯定是一篇关于鲁迅先生与书之间的事的文章。那段文字令我心头一震,自认为很爱书的我也甘拜下风。鲁迅先生小时候藏了许多书,也看了不少书,理所当然地也爱护了如山一般多的书。最让我难以释怀的便是“鲁迅每次看书前,总要把桌子擦干净,把手洗上好几遍。因为他认为,脏手没有资格碰书的”这一句话。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多难以理解的动作啊,可在他心中却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微不足道的举动。用一双干净的手,一个整洁的环境去享受一本书,也是独有一番韵味。这相当于用一个纯洁的灵魂去吸取无穷的知识,用两根无瑕的.手指翻过圣洁的篇章。鲁迅先生就是身处在这种意境中,甘做书的傀儡。
他儿时爱看书,到死去他也一直在看书,这一生他都沦陷在书页中,沉浸在富有灵气的文字里。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与书为伴的人。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中的这句话就是对鲁迅先生最好的写照。
在我眼中,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与书有着不解之缘的人。
我心中的鲁迅篇五
鲁迅写小说时常常有浓重的寂寞和悲哀感。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好几篇入选。陈建忠先生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作品中的“看客”们集中到一起,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精辟论及,异彩纷呈,成一家之言。基于此,我向读者朋友推荐这篇文章。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中,看客形象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鲁迅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勾勒、描绘了看客形象,其描写的看客人物众多,层次繁杂,组成了一个看客群体,具有 深广的揭示意义。他们是一群病态而特殊的国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自觉不自觉地甚至很有兴致地从精神上摧残那些受害更深的底层弱民,他们是“吃人”和“被吃”两面性的复合体,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鲁迅通过揭示这类人的精神病态,来揭露出社会的病态,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封建社会不仅对人的肉体摧残,更是“对人的灵魂的咀嚼”。因此鲁迅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来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采取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灵魂病态无止境的开掘,达到对中国人灵魂拷问的目的,使鲁迅小说具有—种内在的震撼力和灵魂揭示的深刻性,显示了他小说的现代性。
下面通过看客的行为轨迹,透视他们病态的灵魂,以此来解读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核。
一.透视看客的行为表现,解读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
(1)发生在看客与底层弱民之间。
《祝福》中祥林嫂因阿毛不幸被狼吃了,在向人们倾诉痛苦的时候,鲁迅写到人们的反应:“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这些乡村老女人们(看客们)正是在“看(听)”祥林嫂的痛苦时,也使自己原本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转移以至遗忘。而祥林嫂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理解与同情,仅成为可供消遣的“故事”。这类行为上的冷漠表面上看是麻木、混沌的,实际上显示了看客们人性的扭曲与病态。作者正是用悲悯的眼光,嘲讽了看客的麻木与可鄙,从而一针见血地揭示出这个时代、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病根,使国民救治问题广泛地征服和警示着众人的`心。
(2)发生在看客与先驱者之间。
鲁迅作品多次写到了先驱者牺牲后,鲜血和心肝被吃的事件。小说《药》里革命志士夏瑜惨死于敌人的屠刀下,而与他生活在一个城市的乡亲华老栓夫妇却迷信邪说,用开茶馆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包洋钱,买了用夏瑜的血制成的人血馒头,为生了痨病的儿子小栓治病,但最终小栓还是命丧黄泉,先驱的血不仅白流了,而且白吃了,这是双重的悲哀。因此看客们不仅鉴赏着先驱者的牺牲,而且还从精神和肉体上“吃”掉先驱者,这才是古往今来一切先驱者和革命者最深层的悲剧。
正如鲁迅所说:“看客们对先驱的死基本上是无动于衷的,充其量只是获得更多的餐桌旁闲聊的素材罢了,先驱的血恰好可以给这些过着灰色、平庸生活的闲人们着一层红色,增加一点刺激,充当他们无聊人生的调味品。”鲁迅为民众不能唤醒而深感悲哀。
总之,鲁迅的小说善于抓住看客们病态的行为来剖析其扭曲的灵魂,以促使人们痛感提高人民觉悟的迫切性。所以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绝望的精神状态的加深,灰色状态的浓烈,体现了鲁迅对民族处境和命运的深沉思考,要求国人具有精神解放、精神独立的愿望,要求国人具有完整、完善的自我意识的思想。
二.透视看客的灵魂实质,解读鲁迅批判民族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露出看客们是那么的愚昧、麻木、无知,对周围一切是那么冷漠的病态灵魂。作者正是从心灵角度切入看客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鲜明地表现了批判国民性的苦心和特色。
首先,看客们赏鉴的实质——灵魂病态。
这就是鲁迅笔下愚昧、冷酷的民众——看客们。他们生活空虚无聊,爱热闹,充满好奇,但是精神愚昧麻木,缺乏同情,没有人格观念,丧失正义感和道德观,甚至连民族意识都可以抛弃掉,仿佛是一群要被屠宰的猪,死到临头还觉得眼前的事好笑呢。
这正是他们精神受到极大压抑和毒害的病态心理。以鉴赏别人的不幸为幸事,像赶集那样热热闹闹地去看杀人,神情专注、情绪激动地去看要救他们脱离受压迫境遇的革命者被处决,而眼中却流露出漠然的神色。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疗救病苦”的苦心:民众们处在一种愚昧混沌的状态中,已被“捏了脖子”而不自知,不知自己在赏鉴别人、评头品足的同时,也即将被放上砧板的处境。
其次,看客们的精神实质——“帮闲”心态。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不过是一群任人驱使、宰割、奴役的奴隶,甚至是连奴隶也不如的牲口。然而这种人的本领就在主人有急之时能够出来帮忙解急,充当着“帮闲”的角色。
《孔乙己》中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与酒客的关系,而酒店“小伙计”作为一个旁观的看客,他先是“附和着笑”,后又冷酷地拒绝了孔教自己识字的好意,从而成了一个被看客同化、滑入“帮闲者”行列的看客。
《药》在描写刽子手康大叔讲夏瑜在牢中鼓动牢头造反时,茶馆中看客们“帮闲”的心态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二十多岁的人”很气愤,“驼背五少爷”也很气愤;“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驼背五少爷”接二连三地大叫夏瑜是“疯了”。这就是“帮闲者”的悲哀:当惯了奴隶的民众,对先驱的“造反理论”根本不接受,却以“疯子”的恶名来评判先驱者死的价值。而他们只是为了帮茶馆中的“闲主子”增加一点谈资罢了。
再看看大名人阿q。他是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也是一名“出名”的看客。他看到过革命党人被杀,看到过白举人的秘密等。但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他虽然看到的是很大的秘密,然而他并不会采取明智的措施,只想帮主子增长点见识,顺便提升一下自己的地位,最后反而被赵太爷之流所警惕、所陷害,落得个“被看”的下场。他和鲁迅笔下众多看客们有所不同,但结果却比他们还惨。“帮闲者”出于“好奇”,结果却是无奈的任人宰割。这就是无知的中国人,一群爱看热闹、没有自尊和骨气的中国人的下场。
再次,看客们的行为实质——帮凶角色。
在鲁迅的小说中,先觉者、改革者受迫害是较常见的主题。《药》《孤独者》等小说都写到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的改革者的迫害。而《狂人日记》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记录先觉者“狂人”被社会整体势力(看客们)迫害的作品。在“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被狂人“踹了一脚,使得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时,导致了整个社会对狂人的仇视。虽然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娘被债主逼死的”,但却不觉悟,自觉不自觉地成了统治者的帮凶和对狂人围攻、迫害的庸众。
《长明灯》中的疯子向群众启蒙的结果却是招致群众的迫害。《阿q正传》中阿q被押赴刑场示众的场面,都彻底暴露了民众残忍无比的野兽本性。
总之,鲁迅对“看客”的艺术表现和意象群的苦心经营,对民众鉴赏受难者所表现出的冷漠的批判,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动,展示出他“忧愤深广”的小说意蕴和“精神界战士”的人格魅力。他的忧、他的愤,都与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而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和思想毒流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恢复原属于人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这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正是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原因所在,也使《呐喊》《彷徨》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的标志。
我心中的鲁迅篇六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
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评《史记》)
我心中的鲁迅篇七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职工鞭作浆,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沟崖在侧。摔倒了,要哭就哭吧,怕什么,不心装模作样!这是直率,不是软弱,因为哭一场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小心。山花烂漫,景色宜人,如果陶醉了,想笑就笑吧,不心故作矜持!这是直率,不是骄傲,因为笑一次并不影响赶路,反而能增添一份信心。
我心中的鲁迅篇八
小说开篇以“我”对故乡的全景式俯瞰起笔,体现的是现实世界的萧瑟与荒凉,感情基调是灰色的。这个故乡于“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有异乡的感觉。否定了故乡作为生养之地的存在价值。故乡的破败体现出处于蒙昧状态的故乡的特征,同时,也反映出“我”对故乡的失望情绪。陌生化的故乡其实已经是异乡。“我”全景式俯瞰的视角也是一种寻找的姿态,在寻找“我”记忆中故乡的美好之处。但是,破败的现实故乡场景打碎了“我”的美好记忆,“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画面如此神异,仿佛是一幅远离人间的神话故事。因为这幅画面并不是“我”亲眼所见的真实图景,而是“我”“脑里忽然闪出”的想象的图景,所以,这部分就是一个想象的文本。
从文本中可以看出,鲁迅创作的动物猹是一种很灵活狡猾的动物,类似于蛇。
“管贼么?”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可以领会,在鲁迅用文字构筑的“闰土月夜守瓜图”所展现的神异世界里,在这天高地广的园地中,有一个动物、植物和男人,构成了静穆的神话图景,从而使《故乡》成为很典型的美学的神话文本。
鲁迅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神话文本呢?
因为在“我”看来,故乡已经全然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了。寒冷、萧索、死寂,就是故乡给“我”的现实印象。只有“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故乡因此留存在“我”记忆中的空间世界里。这“我的美丽的故乡”就是童年的故乡,也是神话图景的故乡,就像神话是人类童年的隐喻一样,在《故乡》中,神话也成为鲁迅童年的隐喻,成为童年与故乡的联结体。可以这样说,现实历史中间无意识体现出鲁迅生命中的“过客”意识,反抗绝望的生存哲学体现出鲁迅对精神家园的寻找。鲁迅早年的“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正是由否定现实故乡,寻找精神故乡的观念推动的。而对精神故乡的寻找和寻找不得的内心焦虑,使得鲁迅一生都处于一种彷徨的痛苦状态中。鲁迅的《故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中具有乡愁神话隐喻特征的典范文本。
我心中的鲁迅篇九
伶仃,憔悴,肃杀,诀别,嫌恶,笑柄
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4、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6、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7、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9、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10、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11、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1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我心中的鲁迅篇十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好词好句吧,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于写作文时可以用到。你知道什么样的好词好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萋草 茵茵 细嫩 抽绿 诀别 衰草
2、枯草 劲草 摇曳 芳草 肃杀 嫌恶
3、茂密 伶仃 繁茂 笑柄 凋零 丰润
4、萋萋 寸草 翠绿 葱绿 鲜嫩 憔悴
5、枯黄 枯萎
6、绿茵茵 绿油油 一团团 一撮撮 青茵茵
7、绿茸茸 一丛丛 软绵绵
8、草绿花红 风吹草低 生机盎然 绿满人间
9、争荣竞秀 芳草萋萋 疾风劲草 绿草如茵
10、生机勃勃 芊芊野草 青翠欲滴 草长莺飞
11、一碧千里 风吹草动 百草丰茂 枯黄遍野
12、天涯芳草 逢勃旺盛 绿草如丝
13、草木争荣 奇花异草 碧草茸茸
1、我以这一从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2、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3、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6、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7、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8、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9、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10、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时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11、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
12、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1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14、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15、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16、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17、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
18、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
19、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样。
20、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21、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22、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2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4、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25、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26、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27、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28、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29、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30、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
31、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32、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33、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祥,遍身有大光辉,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