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鲁迅200字(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我眼中的鲁迅篇一
1.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5. 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地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
7. 虽生之日,犹死之年。——鲁迅《朝花夕拾》
9.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鲁迅《朝花夕拾》
11. 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12. 这便是岁月的刀刃对生命具象做出的最残忍的雕琢。
14. 生活如花,姹紫嫣红;生活如歌,美妙动听;生活如酒,芳香清醇;生活如诗,意境深远,绚丽多彩。
15.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6.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鲁迅《阿q正传》
17.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20.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4. 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25.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伤逝》
26. 老马对祥子说,单个的蚂蚱虽然也能蹦得很远,但教小孩子逮住了,用线拴上,连飞都飞不起来。
29. 这有时使他自愧,有时使他自喜,似乎看的明明白白,他的家庭是沙漠中的一个小绿洲,只能供给来到此地的一些清水和食物,没有更大的意义。
31. 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32. 坐在窗台上,看着远方,天色迷蒙,黑暗就要到来,刚刚心疼到无以复加,闭上眼睛,强迫自己睡去,嗓子干涩难受,心情失落到了极点。
35. 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37. 大地之灯是这样的唯一,并且不可取代。其实每一个人心里都会有这样的一盏灯火,无论是炙热的白昼,还是昏暗的黑夜,都持续的发出银白色的光芒,照耀着我们离散的未来。
38.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39. 如果可以的话,我会在这个季节里寻找一个夕阳西下的怀抱,即使太阳已经没有了光亮,可那个怀抱永远是属于阳光温暖的。每当夜幕降临时,俩个人身影的依偎便是一天的开始。
40.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鲁迅《野草》
42.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43. 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鲁迅《野草》
49. 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50. 那些闲看枪毙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54. 忘了冷,忘了张罗买卖,他只想往前走,仿佛走到什么地方他必能找回原来的自己,那个无牵无挂,纯洁,要强,处处努力的祥子。
55.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56. 个人的希望与努力蒙住了各个人的眼,每个人都觉得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在黑暗中各自去摸索个人的路。
58. 骆驼忽然哀叫了两声,离他不远。他喜欢这个声音,像夜间忽然听到鸡鸣那样使人悲哀,又觉得有些安慰。
59.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60.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62. 夏先生的手很紧,一个小钱也不肯轻易撒手出来进去,他目不旁视仿佛街上没有人,也没有东西。
65.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66. 有时候沿着一个陌生人的的生命脉络向前追溯,就清晰地感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的雷同。
67.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
70.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2.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75.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去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总受,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76. 凡是能使他们缓一口气的,他们就有胆子拿起来;生命就是且缓一口气再讲,明天再说明天的。
78. 实在标致极了。
79. 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是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
80. 在这个吵得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得世界里,我们手里所持有的干干净净的初衷,不多了。握好了,别丢了。明天还要赶很远的路。
82.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85.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88. 人生最美好的,年们一都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是他想走是他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便岁都只服务。
89. 虎妞刚起来,头发髭髭着,眼泡儿浮肿着些,黑脸上起着一层小白的鸡皮疙瘩,象拔去毛的冻鸡。
92. 呜呼,无法可想!
94.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96.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97. 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100. 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的永却多事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一都家之学声一是为着忘之往并不的留风家之学年也我没有用!
101.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10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104.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105. 今天都在你们面前陈诉承认了,严正的小朋友,请你们裁判罢!
106.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107. 或许是不知梦的缘故,流离人外种起人追逐幻影。
109.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我眼中的鲁迅篇二
引导语:《朝花夕拾》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它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下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好段。
1)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它绽放得美丽,舒展,绚丽多资;生命是精美的小诗,清新流畅,意蕴悠长;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谐,宛转悠扬;生命是流淌的江河,奔流不息,滚滚向前。
2)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3)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4) 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5) 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6)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
7) 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天边的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却会是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自己的航线继续航行。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阳光中我学会欢笑,在阴云中我学会坚强;在狂风中我抓紧希望,在暴雨中我抓紧理想;当我站在中点回望,我走出了一条属于我的生之路。
8) 假如生活中你失败了,请不要将忧伤的泪水写在脸上。失败也是一种收获,生活中最得要的是有一份十足的勇气和一个创业的胆量。
9)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10) 往事如歌,在人生的旅途中,尽管有过坎坷,有过遗憾,却没有失去青春的美丽。相信自己,希望总是有的,让我们记住那句话:错过了太阳,我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月亮和星辰。
11) 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沉思,别在黑暗中落泪。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分数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向前看,还有一片明亮的天,不会使人感到彷徨。
12) 爱心是冬日的一片阳光,使用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用权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洒在久旱大地上的一场甘霖,使孤苦无依的人即刻获得心灵的慰藉。
13) 希望源于失望,奋起始于忧患,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有饥饿感受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受的人一定效率高,有危机感受的人一定进步快。
14)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15) 人生似一束鲜花,仔细观赏,才能看到它的美丽;人生似一杯清茶,细细品味,才能赏出真味道。我们应该从失败中从成功中从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16) 人生是美好的,又是短暂的。有的人生寂寞,有的人生多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所有时光前行。
17) 生活的海洋并不像碧波涟漪的西子湖,随着时间的流动,它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浪花飞溅,时而巨浪冲天……人们在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之后,往往会变得更加坚强。
《朝花夕拾》的10篇作品,以优美的文字、热烈而又深沉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青年,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揭露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作者在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逝去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一位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爱与死的童年体验的回忆和成年以后的深沉思考。
①《朝花夕拾》一录作为“鲁迅回忆的记事”,大多侧面地反映了鲁迅少年时期的生活。
②作者敏锐地将目光投向各个社会层面,评说世态,剖析习俗,叙写感触,抒发心声。
③显现在“朝花夕拾”系列散文里的远非个人生命的写照,而更像是一幅具有特定时代氛围的长卷。
我眼中的鲁迅篇三
;摘 要:在1980年代之后的鲁迅研究中,钱理群的研究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将自己的生命感觉融入对鲁迅的理解之中,尤其强调与鲁迅的精神对话与心灵相通。本文将首先从鲁迅研究史的脉络,分析这种感性的解读之成为可能的历史语境,指出钱理群正是借助这种方法发掘出了鲁迅丰富的心灵世界。钱理群始终坚持这种认识鲁迅的感性方法,他与1990年代后追求专业化、纯学术的鲁迅研究界存在着明显张力。钱理群通过塑造不同的鲁迅形象,使鲁迅的精神传统以及鲁迅研究保持着与同时代的密切关系。钱理群的研究视野虽然从鲁迅扩展到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但是他关注个体研究对象感性生命的方法未曾改变。
关键词:鲁迅;钱理群;感觉;生命
在中国现代文學领域中,恐怕不会再有第二个作家像鲁迅这样受到人们长期不断的关注和研究。如果从鲁迅生前的评论文章算起,鲁迅研究至今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在那些汗牛充栋的研究性著作中,钱理群先生的鲁迅研究始终有其独特的一面。如今,任何寻求进入鲁迅精神世界的——无论是喜爱鲁迅作品的大众读者抑或专业的研究者,往往需要首先叩访他的成果。如研究者所指出的,就鲁迅研究的影响力而言,钱理群有着他人无出其右的地位。{1}当越来越多的专精的学术成果涌现而最多只能在圈内激起几丝涟漪,以至于有学者开始深思表面上繁荣的现代文学研究其实早已无法引起社会公众的兴趣时,{2}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就更加是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
钱理群对此有着明确的方法论自觉,他多次向读者表示:“我有一个设想,就是讲的比较形象,比较感性,这也是这些年来我自己的一个学术追求。”{4}并在演讲中不断地追问读者的情感反映——“你的内心有什么感觉?”{5}他试图以此把自己从鲁迅世界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传达给每一位听众。⑥在他看来,“感觉”正是“接近鲁迅内心世界和他的艺术的‘入门’的通道”。{1}这种直击人心的感性力量或许正是钱理群鲁迅研究的精髓及其获得广泛影响力的原因之一。钱理群通过一种“感觉主义”方法向读者展现了他心目中的鲁迅形象,{2}并激励着读者用属于自己的生命感觉塑造出独特的鲁迅观。
一、“感觉”的历史起源
当我们称钱理群的鲁迅研究充溢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时,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使得他的研究蜕变为了随意性的阅读感受,而是要求我们首先思考一个相对不那么感性的话题,即,去寻找他的感觉主义所诞生的历史语境。对钱理群而言,“感觉”最开始经过了一段与先验主义抗拒和斗争的过程——这种先验主义来自于他早先阅读鲁迅的政治压力。
钱理群恢复独立思考的过程毫不轻松,他描述当时走进鲁迅的感受——“我觉得鲁迅是在用鞭子抽打我的灵魂,我无地自容。”{4}同时伴随着“难言的、掏心挖肺的痛苦”。{5}倘若没有那个时代的历史经验与深刻的自我认知,这种面对鲁迅而生的痛彻心扉的感受或许会显得难以理解。这种感受不仅在当时深入骨髓,而且一直延续在他此后的研究中,他始终真诚地面对着自我与鲁迅,也自然由此催生了那些饱含着丰富情感的词汇。按照钱理群自己的说法:“鲁迅就是这样在这非常年代开始与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发生了心灵的感应。”⑥对当时的钱理群而言,与鲁迅的相遇也是背负起精神重担的开始。
钱理群常常推广这样的经验之谈:“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疑惑,甚至感到了绝望,这时就走进了。”{8}如果说第一次与鲁迅的相遇,使他在“文革”的阴影中真正体验到了鲁迅——按钱理群自己的说法,他此前根本读不懂鲁迅,只有“经过那场灾难,进入绝望的境地,这才找到了鲁迅,与他相遇”。{1}第二次与鲁迅的相遇,则是经历了2000年前后的一场大病。尽管钱理群每每使用着“相遇”这一感性色彩浓郁、容易让人生出美妙联想的词汇,但每一次的“相遇”却都与他的精神、生命陷入绝望的感受密切相关。因此,钱理群对于鲁迅更能生发一种同情的理解,如在1980年代的那部体现了一个时代鲁迅研究转向的《心灵的探寻·序言》中,“认同”就是屡屡出现的关键词,诸如,“我们与鲁迅认同,实质上就是在审视鲁迅灵魂的同时,更严峻地审视、解剖自己的灵魂,‘煮自己的肉’,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接近了鲁迅”。{2}钱理群此后的鲁迅及其他的研究从根源上受益于早年在贵州安顺的那次深刻反省。
作为钱理群鲁迅研究最重要的关键词,“心灵”一语标示着鲁迅研究转入了更为内在化的层面,从而与那种外在的、僵化的、意识形态化鲁迅拉开距离,“鲁迅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及思维方式,独特的心理素质及内在矛盾,独特道德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独特的艺术追求、艺术思维及艺术表现方式”。③最能够显示鲁迅“独特”之处的地方在于他的“心灵辩证法”,通过对鲁迅心灵的探寻,钱理群揭示了鲁迅何以能够获得人们的景仰,“鲁迅正是通过这种探求,真正深入到民族大多数普通人民的心灵深处,转化为真正的精神力量”。{4}与此同时,他此前被压抑的感性经验也得到了释放。
与感性相对的是先验的鲁迅形象,这种先验的鲁迅形象來自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压力。这种压力在1940年代及之后塑造、强化了鲁迅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权威,并终于在1980年代遭到一批具有反叛精神的鲁迅研究者的批评。正如同钱理群一代的鲁迅研究者汪晖先生在其《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中所指出的,在此前长期的历史中,鲁迅研究充斥着政治意识形态化的“简单的决定论思维”,研究者的个人感性经验无不被这种决定论思维所引导,这导致了无论从哪一方面开展的鲁迅研究最终都要归结到先验的、不证自明的政治化结论。这是一个被圣化的、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鲁迅给研究者造成的困境。先验的政治判断窒息了研究者在阅读鲁迅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性经验,汪晖描述了诸如冯雪峰这样有着深厚造诣的鲁迅研究者所遭遇过的困境,尤其突显出先验判断如何阻断了他的直观感受,“他直觉地感到那些指责鲁迅‘悲观’、‘虚无’的幼稚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理解鲁迅‘正视黑暗’和执着现实的精神,但先验的判断却使他没有循此而去研究鲁迅精神的这种复杂现象及其意义”。{5}由此,先验的政治压力使得研究者与鲁迅的思想、文学世界之间必然产生隔阂。
对钱理群而言,“回到鲁迅本体”使得他的鲁迅研究总是附带着个人的生命史痕迹。在198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变,作为一个敏锐的时代观察者,钱理群的问题意识发生过明显变化。1990年代中后期,他又发掘出了“社会的鲁迅”“民族的鲁迅”“左翼的鲁迅”。{2}当鲁迅与社会、民族、左翼再次关联在一起,或许会让人想起上一代鲁迅研究的范式,钱理群亦曾坦陈:“在某种程度上回到了前辈的研究那里,又有了新的发展。”③鲁迅形象的变换不仅具有当代中国史的镜像意义,同时也是他个人对时代变化不断更新的历史感觉的结果——这或许是钱理群鲁迅研究中所未曾改变过的内容。
二、捕捉“感觉”的可能与方法
现代学术体系越发专业化与精细化,钱理群以个人感觉作为第一前提的鲁迅研究同这一趋势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尤其在1990年代之后,从社会科学领域率先发出的建立中国学术规范的要求,使得1980年代那种带着个人生命史痕迹的研究遇到了挑战。
如果说钱理群及其所代表的1980年代的鲁迅研究的特点,在于反抗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压力导致鲁迅被“圣化”“僵化”而与读者产生的心灵距离,强调回到鲁迅本体,继而寻求研究者主体同鲁迅之间的心灵沟通,那么,1990年代学术界旨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规范恰恰要求研究者与对象之间保持一种理性化、科学化的距离。
与此并非巧合的是,一生对理性化情有独钟的西方古典社会学大师韦伯在1990年代得到了中国学术界的热烈赞和。在《以学术为业》这篇演讲中,韦伯提出了一种祛魅的价值中立的学术观念:“今天,作为‘职业’的科学,不是派发神圣价值和神启的通灵者或先知送来的神赐之物,而是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知识思考。它也不属于智者和这人对世界意义所做沉思的一部分。”{4}韦伯为了维护理性原则,要求学者把个人的好恶态度、美丑观念、价值判断、终极的意义清除出去。韦伯的《以学术为业》正是有感于当时德国学者沉湎于直观和个人化的神秘体验,他担忧这种同研究对象丧失距离的状况会损害理性的普遍有效性。按照韦伯的现代学术理念,现代学术研究并不具有为人生提供指导的意义与功能,个人化的感性经验应当受到研究者自觉地克制。据此,钱理群的鲁迅研究或可以被划到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类型中去。
相关热词搜索:;我眼中的鲁迅篇四
;摘 要:《社戏》是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深刻地揭露了20世纪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的社会风貌。在小说集《呐喊》中,多以揭露抨击社会腐朽黑暗和封建制度迫害为主,唯有《社戏》不同,在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混乱不堪的同时,艺术地描绘了鲁迅向往憧憬的美好社会模式。一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可贵的率真童心。
关键词:理想;社会模式;
《社戏》是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深刻地揭露了20世纪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的社会风貌。《社戏》在批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混乱不堪的同时,艺术地描绘了鲁迅向往憧憬的美好社会模式。重温鲁迅小说《社戏》,联系本科阶段的现代文学的学习,反思这几年对初中课文《社戏》的教学,对小说《社戏》中表现出的鲁迅心目中美好社会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与鲁迅同时期作品比较看《社戏》
《社戏》除延续了鲁迅的批判特征外,还比较明确地表达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美好社会模式,这在同时期的作品中是没有的。我们不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品来做一些分析探讨,品味《社戏》中的言外之意。
《社戏》写于1922年,这时正是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统治,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孙中山曾沉痛地说:“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 人民困苦日甚一日。”在1918年至1922年间,鲁迅创作了十四篇小说,小说多以少年生活场景如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乡村等地为重要素材来源,后收入《呐喊》中。这些小说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鲁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如《狂人日记》。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阿q正传》。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农民的苦难,揭露了社会与人性的丑恶,抨击了当时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等。《药》。小说通过华老栓、夏瑜形象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充分暴露统治者镇压革命的狰狞嘴脸,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唤醒人们觉悟起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孔乙己》、《明天》、《故乡》等莫不如此。
但《社戏》有所不同,除揭露了社会混乱与人性的丑恶外,后大部分是描绘平桥、赵庄一带的优美迷人的景色,描写农民善良、淳朴、豪爽、真诚的美好性格一面的。小说充分表现了乡村人善良、美好的心灵。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就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在1918年至1922年这一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深化,新文化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开展,在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下,“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主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猛烈抨击,“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大量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统治进行揭露和抵制,新文化运动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这时,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也在积极思索和探讨中国向何处去及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社会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社会,因为当时中国社会主要是农耕社会。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站在时代的前列,除了用笔作武器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猛烈开火外,同时他也在思考中国的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模式的问题。他的这一思考我们从小说《社戏》中可以看出,他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在小说《社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中国农村社会的和美图景,这就是他思考中的理想的社会模式,这也是《社戏》与《呐喊》中其他农村题材作品不同的原因所在。
二、《社戏》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模式
从《社戏》整个篇幅来看,写了在两个地方看戏的所见所闻所思,以看戏为线索贯穿全篇。《社戏》虽然写的是看戏,但意在戏外,醉翁之意不在酒。
为了充分表达意在戏外,《社戏》的布局谋篇十分考究,前部分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写两回在北京看戏。写在北京看戏的目的:一是揭露社会混乱不堪不适于生存,二是与看社戏形成鲜明对比,否定前者肯定后者。第一回看戏虽然兴致勃勃,但戏园里满是许多头,嘈杂且混乱;没有人情味,我在找座位时有人冰冷的说“有人,不行”;再看侧面的座位,“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看戏后:“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第二回看戏尽管重价购来宝票,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同样是受到鄙视,我问胖绅士时,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只好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看戏后 :“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 鲁迅两次在北京看戏,两次都发出了“不适于生存了”的悲叹呢?叶世祥在《都市人的乡愁》中对此评论说:“拥挤中的孤独、热闹中的凄凉,在两次看京戏过程中体味得悲悲切切。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中萌生的疲惫、厌烦,甚至恐惧的情绪也渲染得淋漓尽致。”鲁迅厌倦不满嘈杂紊乱的都市生活,实际上是揭露抨击嘈杂混乱的社会生活,定否这种旧的社会模式。
鲁迅心目中美好社会模式究竟是什么?细细品读作品,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优美的自然环境,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可贵的率真童心。在《社戏》中鲁迅用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进行了描绘和表达。
这一连串的描写,冲击着我们的各种感官。你看到的是小河、豆麦、水草、树林、渔火、航船、明月、戏台、连山,那朦胧的月色、皎洁的月光、淡黑的连山、红霞遍地、白篷的船、乌篷的船让你眼花缭乱;你听到的是婉转悠扬的笛声;你嗅到的是农作物和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你触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含着香味的水风;这水乡原生态的环境,令人沉静陶醉,让你感觉天人合一,仿佛弥散在藴藻之香的月夜里。鲁迅用抒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江南泥土的芬芳,他对自然环境的挚爱之情隐然可见。
二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是社会的重要关系,在鲁迅的理想社会模式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和美的人际关系。
在鲁迅理想的社会模式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平桥村是鲁迅精心营造的新的“桃花源”。
小朋友们的这些言论和行为,无不体现出率真童心,人要有率真童心,社会也要有率真童心。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平桥村的村民朴实厚道,勤苦好客,小孩天真纯朴,活泼热情,他们较少受世俗社会的沾染,更多地保持了“童心”,鲁迅所赞扬的正是不失童心的真正的人。《社戏》贯穿始终的,是鲁迅的追寻自然之心,追求的是人的合乎天性的发展。
小说虽名为《社戏》,但并未直接写“我”小时所看的社戏,开头记述的却是“我”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那两次戏都没有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与“我”少年时在平桥村的自然率真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尽管《社戏》中没有正面描写故乡的苦难,但对理想中故乡的讴歌,也正是对现实的批判。《社戏》可以说是对故乡之梦的具体描绘,蕴含其中的是鲁迅向往憧憬的美好和谐的社会模式。
参考文献:
[4]李萍,论鲁迅的受难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
[7]鲁迅:《呐喊·阿q正传》,《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8]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
[9]李恰,《为了现代的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孙郁,《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群言出版社,1999年
相关热词搜索:;我眼中的鲁迅篇五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好词好句吧,好词好句的积累对于写作文时可以用到。你知道什么样的好词好句才能称之为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野草中的好词好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1、萋草 茵茵 细嫩 抽绿 诀别 衰草
2、枯草 劲草 摇曳 芳草 肃杀 嫌恶
3、茂密 伶仃 繁茂 笑柄 凋零 丰润
4、萋萋 寸草 翠绿 葱绿 鲜嫩 憔悴
5、枯黄 枯萎
6、绿茵茵 绿油油 一团团 一撮撮 青茵茵
7、绿茸茸 一丛丛 软绵绵
8、草绿花红 风吹草低 生机盎然 绿满人间
9、争荣竞秀 芳草萋萋 疾风劲草 绿草如茵
10、生机勃勃 芊芊野草 青翠欲滴 草长莺飞
11、一碧千里 风吹草动 百草丰茂 枯黄遍野
12、天涯芳草 逢勃旺盛 绿草如丝
13、草木争荣 奇花异草 碧草茸茸
1、我以这一从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2、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3、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5、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6、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7、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8、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9、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10、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时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磐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11、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
12、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13、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14、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15、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16、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17、日日斟出一杯微甘的苦酒,不太少;不太多,以微醉为度,递给人间,使饮者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
18、绝望正与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爱的起点。
19、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样。
20、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21、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22、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2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4、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25、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26、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27、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28、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29、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毛孔中。他们于是觉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终至于面面相觑,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觉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30、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
31、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32、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33、有一伟大的男子站在我面前,美丽,慈祥,遍身有大光辉,然而我知道他是魔鬼。
我眼中的鲁迅篇六
鲁迅,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为xxx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是他在19发表《狂人日记》时所使用的笔名,他的原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本是一名医者,一次,他东渡日本留学,却在一部影片中看见中国人被日军捕获,且即将被抹杀,而周围虽挤满了同胞,但个个都无动于衷的场景后,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
自此,鲁迅便奋笔疾书,刻苦钻研,以那时的黑暗社会为背景,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借此来激励人们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我眼中的鲁迅篇七
言语反义词,又叫“语境反义词”、“临时反义词”,指的是具体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临时的反义效果的一对词。言语反义词本身没有反义关系,严格区别于语言反义词。
言语反义词在生活中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语义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介绍则是寥寥数语,略微带过。言语反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频繁出现,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类词语手段,并且能够产生强烈鲜明的修辞效果。在广泛的文学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使用更是作为作家表达观点和态度的一种语言策略,使得文章达到预期的良好修辞效果。
笔者考察了当今学术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探讨,发现不少学者对于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效果和成因做出了各种分析。《言语反义词现象小议》(刘佳,2007)分析了言语反义词所借助的修辞手段,以及言语反义词的特征,认为言语反义词主要通过比喻、借代、仿拟、反语来形成修辞效果,言语反义词具有条件性、随意性、时代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言语反义词及其修辞功能》(徐义云,2009)认为对照、夸张和讽刺也是言语反义词的形成手段。其中讽刺作为英语的一种修辞手段,虽然在汉语中将其对应地划分为一种修辞手段,但是汉语中不乏讽刺的修辞效果。《谈谈“言语反义词”的修辞》(施燕祖,1999)强调了语境对言语反义词形成机制的作用和意义。《关于言语反义词》(王立廷,1988)将言语反义词分为用辞格的、不用辞格的,并探讨了言语反义词转化成语言反义词的可能性、条件和机制。《说言语反义词》(文庆,1986)讨论了言语反义词的形成原因,并对言语反义词和语言反义词做了对比。此外,类似的讨论还散见于一些语文杂志和语言期刊。
综合看来,学界对言语反义词的探讨主要围绕着修辞和语境展开。不少学者都分析了言语反义词与修辞手段的关系,并总结了言语反义词得以形成的修辞方式和话语技巧。言语反义词本身并没有反义关系,离开语境来看其实往往是两个不相关或者不构成反义关系的词,然而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则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反、相对的意义。因此在语境中探讨言语反义词是必不可缺的分析手段。笔者拟对鲁迅相关作品做一些粗略的分析,探讨鲁迅作品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以期更好地理解言语反义词的使用环境和修辞效果。
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可谓独具一格,其思想深刻,作品语言也鞭辟入里,大快人心。尤其是鲁迅杂文中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揭露、对国民性的批判,辛辣讽刺、直指人心。鲁迅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看似没有反义关系,却在语境中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语言的表现力更加强烈。笔者选取了鲁迅作品中相关的语句,对其中言语反义词的运用进行分析。
1.“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鲁迅《忽然想到》)
“羊”和“凶兽”本来不具备反义关系,但是在这个句子里对举,“羊”代表懦弱,“凶兽”代表凶残,一个弱一个强,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平民总未必会舍命改革以后,倒给上等人安排鱼翅席,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上等人从来就没有给他们安排过杂合面。” (鲁迅 《集外集拾遗·争自由的波浪小引》)
这个句子里“鱼翅席”代表奢侈高档的生活,“杂合面”代表艰苦的平民生活,在那个阶级对立的年代里,“鱼翅席”的奢侈和“杂合面”的俭朴分别代表着两个阶级的对比鲜明的生活。在这里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效果。
3.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鲁迅《野草》)
这个句子里“沉默”和“开口”构成临时反义词。开口说话,即打破沉默,但文章中这样的用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将闭口不谈的心境和开口说话所面临的状况表达得非常具体。同时,两个分句的节奏性更是加强了这一对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4. ……又于一刹那间将一切合并: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鲁迅《颓败线的颤动》)
这个句子里“爱抚”和“复仇”所表达的反义效果来自于两种动作所代表的相反的情感。词语本身虽然没有反义关系,但是很显然“爱抚”代表的是“爱”,“复仇”代表的是“恨”,“爱”与“恨”构成根本的反义,因此本来没有反义关系的一堆词语在这里形成了临时的反义关系,构成一堆临时反义词。
5. ……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同上)
“无词”和“言语”因为其蕴含的反义关系给这个句子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荒诞效果。“言语”本来是由词汇组成,“无词”则是“有词”的反义面,反义效果非常明显,这样子的词语选择也使得文句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表现出一种悲剧色彩和荒无感。鲁迅善于运用词语的临时反义效果造成强烈的对比和富有张力的'表达效果,比如其杂文《无花的蔷薇》,运用的就是这样的手法,打破人们的心理界限和经验认知,用对比的效果表达强烈的态度和情感色彩。
6.“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鲁迅《无花的蔷薇》)
在这个句子里,“伟人”和“傀儡”构成言语反义词的语义理据是,“伟人”代表的是有自己独立价值的先驱,而相比之下,“傀儡”则是任人操控,没有独立价值和自我意识的代表。在这个层面上,“伟人”对比“傀儡”既能够表达出作者原文中所要批判的现象,又能够在表达效果上增强讽刺的语气。
7.“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鲁迅《随感录·二十五》)
“蓬头垢面”和“妖形妖势”是对两种孩子的描写,一种的穷人家的孩子,穿着破旧;一种是富人家的孩子,打扮妖娆。在此用这样一对言语反义词,不仅仅是在描写外貌上形成强烈对比,更是隐含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对前者同情,对后者批判。
类似的语料还有很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善于使用言语反义词,在文句的表达中体现出强大的语言表现力,构造意义丰富的语体效果。也正是对于言语反义词的娴熟运用,才使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富有节奏感,精炼深刻。言语反义词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谨对其生成机制和比较常见的作用总结如下。
1、利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借代、仿拟、反语、夸张等。
2、利用语境,脱离修辞手段的情况下依靠上下文构成言语反义。
3、利用词汇意义中某一方面的对照,或语体色彩的对比。
4、利用民族文化心理中约定俗成的对比关系。
5、其他临时的反义 效果。
综上所述,言语反义词的生成手段主要可分为修辞和语境。其存在条件则包括民族文化心理、社会心理对词汇暗含义的约定、词汇含义的内涵和外延等等。因此,理解语言的临时反义关系需要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认同。
而对于言语反义词的表达效果和作用,笔者认为除了诸多学者所总结的反语讽刺效果之外,还有音律上的整齐和节奏感。笔者考察了大量的言语反义词使用案例,发现绝大部分的言语反义词都是双音节词,在句子里形成对举,使得语言简洁精炼、富有节奏感。此外,一部分言语反义词,尤其是利用“仿拟”手段形成的言语反义词,往往具有诙谐幽默的效果。
言语反义词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比较重要的语言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和修辞层面的探讨,还可以观照到我们的民族认知心理和文化心理。笔者认为,对于言语反义词的研究还可以更加的深入、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