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 浮生六记读后感500字汇总(4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一
;光绪三年(1877),市面上出现了一部名为《独悟庵丛钞》的书。书中辑录了几种少见的笔记著作,其中一种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在当时人眼中,这部书的名字很陌生,作者沈三白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书的篇幅不长,只有六卷,而且还残缺不全,少了后两卷。
《独悟庵丛钞》的辑录者是杨引传,这个人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提到晚清思想家王韬,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王韬的妻兄就是杨引传。杨氏原名延绪,号醒逋、苏补、淞滓外史、老圃,斋名独悟庵,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主要活动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
原来,沈复在写完《浮生六记》后,并没有刊行,书稿也就渐渐失去了踪迹。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引传在家乡苏州的一个冷摊(不引人注意的小摊)上看到了这部书,作者名为沈三白,于是将其买了下来。据杨氏介绍,自己得到的是“作者手稿”。此后,他“遍访城中”,寻访有关作者沈三白的信息,但—无所获。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把这部书刊印出来。
而为这本书的刊印贡献力量的就是王韬。1873年,王韜买下了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1874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华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王韬因此被尊为中国第一报人。自己的亲戚有印刷设备,出版自然要方便得多。于是杨引传将“手稿”交给王韬,王韬还写了一篇跋文,杨氏也写了一篇序文。由此,残缺二卷的《浮生六记》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我们今天能够阅读、欣赏这部书,真应该感谢杨引传,没有他与《浮生六记》的偶然相遇,也许这部书早已失传,没有人会知道天地间还曾有过这样一本好书。
《浮生六记》刊行后,很受欢迎。但随之又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读者并不甘心缺失的那两卷正文就此消失,于是纷纷开始寻“宝”之旅。
1935年,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这年8月,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其中收录了带有后两卷的《浮生六记》,即所谓足本《浮生六记》。这个“足本”是由一位叫王文濡的人提供的,据说他也像杨引传当年一样,是在苏州的冷摊上买到的。
王文濡,原名承治,字均卿,别号学界闲民、天壤王郎、吴门老均等,南浔(今浙江湖州南浔区)人。曾先后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文明书局等多家出版机构任职。早在1915年,王文濡就曾将《浮生六记》收入其所编的《说库》中,由文明书局刊行,只不过是四卷本。
经过多年的考证和探索,人们逐渐寻找到一些资料,关于《浮生六记》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得到破解。
首先是作者的问题。直到今天,我们对沈复的了解还不算很多,但与杨引传当初得到《浮生六记》时“遍访城中,无知者”的情况相比,还是要好很多。
综合现有的资料可知,沈复,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当然,短短数语勾勒出来的沈复形象仍然是较为模糊的,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沈复的生平事迹、思想情感,就要阅读《浮生六记》了,因为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据《浮生六记》的记述,沈复出身于一个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他喜爱盆景、园林,多才多艺,为人洒脱达观,不拘小节。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社会现实等因素,这个理想终未实现,反而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妻子死后,沈复去四川当过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应该说,沈复是一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作家。他写《浮生六记》,更多的是自娱,是一份记忆和怀念,并没有将其公之于众以博取名利的想法。因此,在作者身后的数十年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如果不是杨引传这位有心人偶然所得,并将其刊印出来,我们今天很可能就看不到这样一部真性情的书了。应该说,沈复能够名垂文学史册,不是靠权势,不是靠金钱,不是靠家族,更不是靠炒作和包装,而是切切实实地靠个人的真情和人格,靠个人的才华和文笔。对于这样的作家,我们理应怀有崇敬之心。
其次是关于“足本”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已基本得到解决。经过认真比对,研究者找到了“足本”中后两卷的源头。
卷五《中山记历》是将李鼎元的《使琉球记》改头换面,拼凑而成。李鼎元曾于清嘉庆五年(1800)作为副使出使琉球,《使琉球记》记载了他此次到琉球的所见所闻。
卷六《养生记逍》的来源有二:一是张英的《聪训斋语》,二是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据陈毓罴先生统计,《中山记历》“全文有百分之九十四是偷袭来的”,《养生记逍》则抄袭《聪训斋语》11条,抄袭《求阙斋日记类钞》8条。
那么,这个所谓的“足本”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显然问题出在“足本”的提供者王文濡身上。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知情人的现身,事情的真相逐渐显露出来。
1980年,郑逸梅发表《(浮生六记)的“足本”问题》—文,谈到当年王文濡曾想请他代笔“仿做两篇,约两万言”,但他没有答应。后来“世界书局这本《美化文学名著丛刊》出版,那足本的六记赫然列入其中。那么这遗佚两记,是否由他老人家自撰,或托其他朋友代撰,凡此种种疑问,深惜不能起均卿于地下而叩问的了。总之,这两记是伪作”。
伪作是王文濡请人代笔,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它到底出于何人之手呢?到了1989年,这一谜底终于被揭开。王瑜孙发表《足本(浮生六记)之谜》—文,指出“足本”后两卷的作者为黄楚香,酬劳为二百大洋。作者是从大东书局同仁那里得知这一情况的。至此,困扰人们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卷本《浮生六记》,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书中以沈复夫妻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了平淡而又充满闲情雅致的居家生活和作者在各地游玩的所见所闻。情感真实,平淡自然,这是此书的最大特点。读者在阅读后,对人物和事件,或羡慕,或感同身受,或努力追求,或陷入沉思……可见,正是因为它的平凡普通,才不会显得装腔作势,才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最终聚拢了一批“浮迷”。
首先说“闺房之乐”,主要体现在《闺房记乐》一篇中,此篇记述了沈复夫妻二人感情深笃的美好时光,情感真挚,尽显深情。
闺房之乐大都“仰仗”陈芸这样一位“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陈芸不同于流俗,不爱珠宝首饰,却钟情残书破卷。刚开始时,陈芸比较沉默,沈复便嘲笑她“礼多必诈”,陈芸则反唇相讥,赢了沈复,从此二人便將“岂敢”“得罪”当成了口头禅。本来不爱言语的女孩子转变成喜戏谑、爱贫嘴的小女人。从此,二人感情日笃。
多么情意满满的对话,二人既是夫妻,又是知己,“本真”之乐尽显其中,让读者在一笑之余,心生羡慕。
从妻子陈芸为丈夫准备粥食,到堂兄“责怪”妹妹“说谎”,都显示出妻子对丈夫的关爱,二人真是情深意笃。
其次,作者的性格和生活情趣也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沈复天生就是一个乐观旷达之人,从小就充满了好奇心,能够从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卷二《闲情记趣》开篇就写了作者儿时的诸多趣事:看蚊子跳舞、用鞭子驱赶蛤蟆等,给人_种别样的童稚趣味。比如“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乐趣,对于一些懂得生活、善于生活的人来说,只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探索,乐趣就在其中,沈复就是这样的人。一次,沈复在草丛中看两只小虫打斗,却被一只癞蛤蟆惊扰了兴致,年幼的沈复十分生气,捉住癞蛤蟆用鞭子狠狠抽打它,最后将它驱逐到偏院方才解心中的愤恨。我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眼前会浮现出一个调皮孩子的身影,那一桩桩一件件的趣事,仿佛就是我们对儿时的回忆,让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和作者同样的乐趣,还体会出自由率真的天性。
沈复生活的时代,人们多以科举功名为重,然而他却看淡名利,而留心于身边的自然、花草、山水,并将其作为情之所寄。于是,沈复往往能发现常人所忽略的精致,能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感受美的心灵,捕捉人生的快乐,体会生活的自在。《闲情记趣》中有一段是写作者植兰的。他很喜欢兰的芳香幽然,韵致优雅,于是用心灌溉。兰也像得了灵气一般,长得葱绿雅静,香气浓郁,很惹人喜爱。其实,作者想在这里体现的是物我之间的“互动”:当沈复和妻子陈芸对兰悉心照顾的时候,兰也会用自己的美丽来回报他们。文中对此进行细致描写,使本来平淡无奇的盆景在沈复和妻子平凡的生活中充满了诗意与恬淡雅致的艺术美感。其实,这些在我们生活中都是极为常见的事情,但在沈复的笔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和妻子生活的雅致和情趣,还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第四卷《浪游记快》中,那种自然万物的美更是透过作者的文字迎面而来。游西湖时,那些有趣的假山怪石,活泼的鱼儿,都各有妙处。后来去安澜园,那里的景致布局虽是人工营造的,但最后都归于天然,也别有一番滋味。而火云洞天,山石中蕴含的意境更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些地方都有独特的美妙之处,可以看出作者诗意的心境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意趣,也使我们更愿意亲近大自然,从中缓解压力,寻找快乐,激发灵感,把握生命。
沈复写《浮生六记》,是想纪念亡妻陈芸和追忆往日美好的时光,有时又是排遣自己的愁绪,记录他这一生的幸福快乐和经历的苦痛。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蕴含其中的“真”“善”“美”。
《浮生六记》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是因为文字中所表现出的真诚,沈复是在用自己的真心实感来写作,所以才写得那么动人心弦。他在文章中反映出了现实人生的真相,这使得此书有了现代小说的一些现实主义特征。正是由于他毫无功利性质的描写,使他的文字不仅具有真情实意,而且显得自然清新,处处闪耀着朴实的性灵之美。文章中自然流露出的那种真挚情感和超越世俗的理念,不仅具有先进性,而且具有启发意义。
除了与妻子的真挚感情,沈复与朋友的交往也是那么真诚,让人心生羡慕。比如居住在朋友的萧爽楼时,友人知道沈复家里比较贫困,所以每次去找他畅饮闲聊时,都会凑钱买酒。他们在一起畅快喝酒,吟诗作画,有了一些奇思妙想,便会付诸实践。比如在一个春天,他们约好去赏油菜花,于是便租了火炉,先是煮茶,后来是边温酒,边烧菜,引得路过的游人赞叹不已,别有一番趣味。在朋友的感染下,沈复甚至变得“肆意妄为”,在牛背上放声高歌,在沙滩上饮酒跳舞,无拘无束,自在游乐,排解了忧愁。
至于善,主要体现为作者的精神境界和品格。沈复虽身为寒士,靠游幕、经商维持生计,生活不时陷入困顿,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妻子相互扶持,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沈复根据自身的物质条件,追求生活的高品位,寻找生活的乐趣,为自己也为别人带来快乐。虽然生活清贫,但日子照样过得有滋有味,充满情调,其乐融融。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着读者,成为一种永恒的东西。
美则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笔上。日常琐事,往往让人觉得单调、沉闷,但读起《浮生六记》,却让人兴味盎然。这是因为作者善于剪裁,他很注意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和情趣的场景,精心描绘,形象逼真,如在眼前。
写景状物更是作者的拿手好戏,这一方面得益于他的丰富经历,见多故能识广,所以才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另—方面则得益于他的艺术修养。作者精于盆景,又擅长丹青,因此能将自己的才艺融入笔墨中。对每处景致,并不全面铺写,而是点出其特色,寥寥数笔,便能达到精确而传神的效果。作者的文学功力,着实令人叹服。
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体现的是对时光易逝、往事如烟的无限感伤与茫然。一般认为,《浮生六记》中的“浮生”二字即取意于此。
高义园即范文正公墓,白云精舍在其旁。一轩面壁,上悬藤萝,下凿一潭,广丈许,一泓清碧,有金鳞游泳其中,名日“钵盂泉”。竹炉茶灶,位置极幽。轩后于万绿丛中,可瞰范园之概。惜衲子俗,不堪久坐耳。是时由上沙村过鸡笼山,即余与鸿干登高处也。风物依然,鸿干已死,不胜今昔之感。
(卷四《浪游记快》)
高义园就是范文正公(范仲淹)的墓地,白云精舍在其旁边。其中有座房子面朝石壁,上面悬挂着藤萝,下面开凿了一个水潭,有一丈见方,一泓清碧,小鱼在其中游动。此处名叫“钵盂泉”。竹炉茶灶,所在的位置极为幽僻。站在轩后的万绿丛中,可以俯瞰范园的全景。可惜僧人俗气,不堪久坐。此时从上沙村过鸡笼山,就是我和鸿干登高的地方。如今风物依然,鸿干已死,让人有不胜今昔的感叹。
相关热词搜索:;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二
苏州的沧浪亭每日晚间都会上演实景园林沉浸式昆剧《浮生六记》,我在最早公演的时候就去看过,很别致,放上几张照片,可见一二。
不过,其实随着深入阅读《浮生六记》,却又觉得,论到别致,剧曲尚不及书中一二。
沈复的原文虽然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但是并不难读。不过,出版社为了普及这本文字,还是请张佳伟先生进行了白话翻译,阅读体验更为流畅。较佳的阅读顺序是,先读白话文,体验故事之美,然后必须再读原文,体验文字之美。(心中对故事梗概有了理解,文言文读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如行云流水般。)
本书之所以得以传世,最精华之处,是书中关于日常别致生活小情趣的记载。沈复虽然出身书香,但家底并不丰厚,且不得父亲宠爱,因此娶妻自立门户后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称为拮据。在这样的家境下,沈复和妻子芸娘依然利用有限的资金,过出了自己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书中有几处描述特别有意思。
一个短故事,荷花茶
夏天荷花初放时,晚上闭合,白日盛开。芸便用小纱囊,撮少许茶叶,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来泡茶,香韵尤其绝妙。
一个长故事,花中对饮
苏州有南园、北园两处好所在。菜花黄的时节,我苦于没有酒家可以作小酌之饮。如果带着食盒去,对着花喝冷酒吃冷食,那是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有人商议道,不如就近找地方喝酒,或者看完花回来再喝酒,可一寻思,终究不如对着花喝热的来得痛快。大家商量未定时,芸在旁笑道:“明天你们各自带好份子钱,我自己担着炉火来。”大家笑着答应了。
众人走后,我问芸:“明天你真的自己去么?”芸道:“不是。我看见市井中有卖馄饨的,他的担子里锅炉灶,无不齐备。何不雇个馄饨担子去?妾身先把菜肴烹调端整妥当,明天到了地方,再一下锅,茶酒两样都齐全了。”我道:“酒菜倒是没问题了,却没有烹茶的器具。”芸道:“带一个砂罐去,用铁叉串着罐柄,去了馄饨挑的汤锅,把砂罐悬在炉灶上,加柴火煎茶,不也很方便吗?”我大为赞同,鼓掌叫好。街头有位姓鲍的,卖馄饨谋生。我们出了一百钱,雇了他的馄饨担子,约到第二天午后出发。鲍先生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看花的诸位到了,我把前因后果跟他们一说,大家一起叹服。吃完饭后,我们一起出发,带着席子垫子,一起到了南园。拣择了柳树荫下,团团围坐。先把茶烹起来,饮完茶,再暖酒热菜肴来饮食。当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在路上来往,蝶蜂乱飞,让人不饮都要醉了。酒肴都烫热温熟,大家坐在地上放怀大嚼。挑担子的鲍先生挺不俗气的`,便拉了他来,一起饮酒。游人见了我们,无不啧啧称羡,赞我们想法奇妙。酒食用罢,杯盘狼藉,大家各自都陶醉了,有的坐,有的躺,有的唱歌,有的长啸。红日将要西坠,我想吃碗粥,挑担的就去买了米,现煮了粥,吃饱了肚子才回家去。芸问道:“今天这次游玩,可开心么?”大家都道:“若非夫人,一定不能这么尽兴。”大家欢笑而散。
我们经常会说起一个词,叫作“生活的仪式感”。我认为,那么沈复的妻子芸娘,应该就属于,用小小的心意,过出生活的仪式感。
而正因为这小小的心意,无数人被感动,《浮生六记》也因此被流传。
写在后面:
其实,《浮生六记》并不是一个只有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沈复也并不是一位始终如一的如意郎君。恰恰相反,除了第一篇章,后面有很多很多让人觉得忧伤和愤怒的部分。比如,喜儿的一片痴情,结果只被这位男子骄傲为“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可是,这也是古代价值观的一部分吧。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篇三
“事如春梦了无痕”,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感动沈复与陈芸的爱情,羡慕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倾心他们的诚挚恩爱至逝世不渝,仰望他们毕生平常却心怀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浮生六记》六卷缺失了两卷,剩下的四卷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崎岖记愁》《浪游记快》,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交叉相联,所记所叙固然都是日常琐事,平铺直叙,却又情真意切,一点不腼腆作态,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渐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矢志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盎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两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
十三岁时沈复第一次见到芸娘,两小无猜。脱金为约,她成了他的未婚妻,这是一开始的故事。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东西总是不能久存,他们约定的太早,难免过早散场。洞房花烛夜,两人比肩调笑,共论《西厢》。此夜春心动一处,不知今夕是何夕。这样像是密友重逢的爱情,这样互为心动的爱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他们本来就是有缘的。陈芸以白乐天为启蒙师,幼诵读《琵琶行》而识字,以李太白为知己,爱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他们是如此般配的两个人。沧浪亭爱莲居里谈诗论赋,细说相如。他爱她鬓边浓香扑鼻的茉莉花香,爱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陈芸在沈母大寿上听到《惨别》等剧时的不忍,沈复看在眼里;陈芸对王二姑折花的调笑,沈复记在心上。启堂弟妇催妆缺珠花的时候,陈芸把自己的给了她,她不以这些在别人眼里送出便是可惜的东西为贵,却偏偏珍惜些破书残画,悉心装订,竭力搜集,她爱的他也爱。
然而结局总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后也没给沈复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复还不能给陈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债,竟至于被赶出家门。幸有友人收留,却终将疲于生计。布衣蔬食已是向往,家破人亡终成现实。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水晶,他们自己也像。在这个世界上好像每个人都没办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文人们想要仕途的时候,仕途不顺;人们想要安居乐业的时候,流离失所;他们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时候,偏偏妻离子散。
尘世中的我们大都渴望着完美,完美的恋人,完美的爱情,完美的人生。可惜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的事情。当爱情来的时候去爱,当苦难来的时候去承受,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些意外等着你,既然无法预测,不如真诚接受。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篇四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如译者所讲:浮生六记和许多老故事一样,其中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温馨也有酸楚,有热闹也有寂寞;似乎过于平凡,还有点不合时宜,却有一种看似“慢半拍”但永远不过时的温暖、悠然和浪漫;当然,还有爱情。在我看来,作者一生的经历莫过于八个字,那就是:人生写意,莫过良缘。
沈复生于1763年,字三白,号梅逸,清代苏州画家。一生在家庭、官场、经商之间沉浮,浪游各地,阅尽人生百般滋味。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读书人家。沈复年幼时与他的表姐(也就是故事的女主人公——芸)定亲,开启了这段百转回肠的故事。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的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沈复对芸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在他笔下的文字中,你不难读出芸的`形象:她清秀瘦弱,脖颈修长,弯弯的眉毛,眼睛灵秀俏丽,顾盼间神韵动人。唯是上唇略短,微露出两颗牙齿,虽然这似乎不是有福之相,但别有一种妩媚娇柔之感,让人怦然心动。然而芸让沈复着迷的绝不仅仅是她的外表,更是她为人处世乐观积极的点点滴滴。她终日神色平和,与她说话,常以微笑作答。对父母长辈尊敬爱重,待晚辈温柔和气,家事料理的井井有条,没有一点疏忽。又见她可终日与作者厮守,花间月下品读诗书,纵论古今。
回头看,似乎我们的男主角并不大有资格胜任这一角色。虽家境小康,但他既不曾积极规划未来,也没有丝毫将来要继承门第的自觉;对读书没有什么上心的地方,也不知道像精明能干的父亲多多学习。他似乎甘于过小情小调的小日子,和芸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但即便如此又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把人生活成小说或者剧本?谁又规定了做人就一定要志存高远、胸有成竹?我们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并将终生平凡。沈复没有宏大的才情和高远的志向,他生性风流,不贪图功名利禄,但好在他身边有芸的陪伴,纵然生活充满未知和艰辛,但这位女子却总能把生活变得充满乐趣。
正如我所说:人生写意,莫过良缘。在岁月的长河中,终将陪伴我们的不是父母、也不是子女或朋友,而是携手一生的伴侣。所以无论看上去多么平凡的人生,只要身边有佳偶相伴,接受它,安于它,坚守它,并乐在其中,发现快乐,懂得欣赏,懂得感恩,自会体会到人生独特的乐趣。
1.《浮生六记》读后感
5.《浮生六记》第二卷读后感
6.2020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范本
7.写给沈老师的一封信
8.给沈石溪老师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