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十三篇(汇总)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一
《谈美》读后感 —— 我分享的生活状态中的每一张美图,都是我自己亲手创造的生活,很多人认为我每天都是在创造美。 谈美这本小册子虽然内容不多,我却慢慢地读了挺长时间。借由书中的一段话来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吧: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
谈美读后感 ——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精选【1】 曾几何时?凛冽的寒风不停地敲打着窗外,而今,秋风再次扫过落叶!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不同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谈美》一书中,朱先生带领我们走出“柳暗”...
谈美的优秀读后感 —— 一:谈美的优秀读后感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在“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中,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 《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
谈美 读后感1000字 —— 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 这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即便是对于我来说,内容和结构都不是那么晦涩难懂。 在这书的开篇,朱光潜用平和的语句来引导读者,让人们融入这本书,塌下心来认真读下去。这无疑使...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二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
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
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
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
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三
第一次见到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是在大三一次写意花鸟课上,课间休息时看到老师的桌上放着这本书,当时由于好奇就翻了翻,谁知道这一翻不要紧,里面通俗易懂的词句很快吸引了我,老师何时站在我旁边的我都不知道。后来经过老师的介绍,我又仔仔细细的把这本书看了两遍。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向我们讲了《什么叫做美》。此篇文章中先生就提出了: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这就说明美的产生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人情心理活动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态度,单独有自然物理属性而没有人的感性心理直觉美也无从产生。并且他还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模仿自然,觉不能产生最高的美,只有艺术里面有最高的美,因为艺术纯是心灵的表现。艺术与自然相反,它的目的就在于超脱自然的限制而表现心灵的自由”;“创造是表现情趣于意象,可以说是情趣的意象化;欣赏是因意象而见情趣,可以说是意象的情趣化。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的‘恰好’的快感”。从中我们看到以下几点:
第三,不同人的主观的审美经验再加上理想化即人情化,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也会不相同,就会出现“情人眼底出西施”的现象。
因此,我们在认识美的时候,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即美的出现是物的物理属性和人的理想化的结果。
朱光潜先生不仅仅只是在探讨纯粹的美,他还将美提升到人生的高层面。在文章最后结束的篇章中,他把人生的艺术化分析的及其透彻。现摘抄几条和大家共同欣赏: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艺术是情趣的互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读完此书就只想说声:“慢慢走,欣赏啊!”生活是可以艺术化的,需要我们有驾驭生活的本领,有情趣的去享受生活。在生活的道路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豁达乐观的心境,留意不经意的一个灵感,细细体味心境、宇宙、斗转星移,日月流转的变化,带一颗感激的心去珍惜生活,因为美处处都存在。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座平凡的山,一个看似糊涂不识庐山的诗人,却就在这种糊涂之中见出了庐山真正的美。苏轼不似你,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高峻,只说它的路途艰险,难以行走。你远望庐山,望庐山之富饶,只说它的资源丰富,你更望了庐山之云的如梦如幻,却只浅谈谈你望不见山顶而苦恼。若人人皆是如此,美何在?
一棵老古松,在伐木者的眼下,砍掉它获取利益便是它的归宿。在科学家的眼下,分析,解析它的成分,了解它的种类便是它继续存活的理由和价值。然而终是有像苏轼这样的艺术家们,他们静静望着这棵树,不去想它的价值有多大,只是默默欣赏着它的每片叶儿,每段枝条,看它们的美与独特。他们仅仅是欣赏着这棵树的美,无所为而为似的看着它,渐渐沉浸在美的世界里,与树竟如同合二为一,看着树的他们,仿佛正在被树望着。
而社会如同是大河流水,人不往前游,就会被生活推着走,于是你自然的将事物的实用性和它对你的意义放在了第一位,又因此而谈着这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更是天天想着钱是多么可贵,于是,你心如磐石,从外面打不开,从里面又是无法挣脱束缚,终究是打不开心扉,怎么能装得下真、善、美呢?你把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有所为而为的去做每件事,最终却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你认了,认了困难是大山,挖不走,也推不动。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你淡然了,你忘了这座山本应拥有的美丽,而是以仇视的目光望着它,只认为它挡了你的去路,却忽略了困难背后对你的帮助,你并未用欣赏的眼光去细细品味这座山,自然意识不到它的美,更想不到困难的源头就是你心中的怨念和对成功极度的渴望,最终错过了登上山顶,一览山顶美景,获得成功的机会,岂不见笑于世人!
对于成功过分的渴望,对于一件事物给你有所为而为的想法终究会蒙蔽你的双眼,让你心生浮躁,你敢于尝试的初衷终被扭曲。于是在看似困难而不困难的境遇之下,你怕了,于是你问路在何方,同时你却早已被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于是这是你急了,思想一片混乱,最终你败了。也许就缺少那么一点的心静,就成功了。在你急问路在何方时,你是否还想起过一路美在何方?也许它早已被你抛在脑后了。
困难似山却不是山,只需要你多一点美的眼光,多一点角度的变换,它会化作轻烟。而美似山上的树,山下的你远望着山上的树,是否在那不经意之间,山上的树正默默望着山下的你。
谈美读后感04-12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五
理解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原理。热恋情侣恋上的往往不是对方本身,就是说我们很难“绝对客观”地去喜欢一个人。你爱上的是一个“人情化”和“理想化”的对象,有的人明白这一点,即便之后当幻想的泡泡逐渐被现实击破之后,也明白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半梦半醒之中,这样的人会逐渐理解对方和最初想象中不一样的现实,而懂得真正地接纳对方真实的样子;但有的人不明白这一点,单纯地把“审美”当作只有一方参与的事情,那就是:如果不美了,都是因为对方、这个被审美的对象不美了,而完全忽略了自己作为欣赏的一方,对被欣赏对象所加的“美好滤镜”。
看不清这一点的人,可能恋爱会屡屡受挫,并非常无助无奈地认为自己恋爱运气不好、或遇人不淑。如果你能理解,你以为的爱,可能是建立在空中楼阁基础之上,很容易消逝、很容易破碎的。学会爱的.第一步,是认清楚你是否在对方身上投射了太多并不实际存在的美好幻想,你是否明白,你的爱到底包含了什么,是否包括看到事实之后的坦荡和释然。
我们说“自然美”时,“美”字有两种意义。
看到这里,内心止不住小激动,一是很有共鸣,一是觉得朱老先生写得真好。我们常常在心里酝酿一些模糊不清的理解和见地,看到有前辈清楚条理形相地将它们转化成优美的文字,实在是一大享受的事情。
许多人欣赏不来艺术,主要都是卡在这里了。以为“常态”是美,不符合常态就不是美,直接pass,也不多作思考。这样的人可能最欠缺的就是创造力,最有可能在生活中随波逐流、中规中矩。
想真正地开始理解艺术,一定要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一、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二、艺术的美不是从摹仿自然美得来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阿兰·德波顿在《艺术的疗效》里写到的,关于我们如何借助艺术来帮助自身记住大自然的建议:“画家并不是在周围看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考虑到画布大小有限,画家需要突出某些特征而忽略其余,这就会以特定的方式来引导观者的注意点……
所谓风景画家的风格就是画家对自然关注点的记录。观看艺术的目的不是要我们跟某个艺术家的反应一模一样,而是要从其深层方法中得到启发。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某片自然景色中的什么,认真看待我们在其中的经验感受,在所热衷的事物中有所选择,这样大自然才会在我们的想象中成为更加持久、更能治愈心灵的力量。”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六
有幸拜读了朱光潜老先生的《谈美》,发现读文章可真是万分也急不来,读朱光潜的《谈美》更是格外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读一番。
就如同第一章中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确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一个人可以说这个事物是美的,这只是你的个人想法,你不可能阻止另一个人的想法,他的不同想法认为这个事物是丑的,以年龄层次上的差别看待一棵古松结果差别不大,若是从从事古松有关行业的人来说,比如木商,比如植物学家与画家之间,那看法就会是有所不同,以三位行业中人不同的心性看待古松,当然会不同,三人的反应态度不同,分别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都是各人的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所以每个人欣赏品读美的品位方向是不相同的,我非常赞同朱光潜老先生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壶酒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人亦是如此,作为仅仅旁观者而言,你又怎能要求世界之诺大中还存在着完美的一个人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这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倒影,看过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如此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人啊,活在世上,可不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可笑就在明明早知道此道理,却依旧沉着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亦无法知道原来自己就是那个前些天还嘲笑着当局者的你自己啊。
这就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就如同一件本来惹人嫌恶的事情,如果你把它推远一点看,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所以艺术与写实主义不相符。
我们需要深刻了解清楚这点,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至高无上的美的象征。
这仅仅是前两章的阅读之感,读完之后使我佩服朱光潜先生,其实,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学习心理学,这《谈美》别名叫《文艺心理》,所以每每阅读《谈美》我就与之产生共鸣。看完后,我也更坚定了对学习心理学的目标,并且明白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事就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观察美德眼睛啊!
谈美,谈美,到底何为美,何为艺术?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七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在《谈美》中, 朱 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小小册子,总共不过七、八万字,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但它其中的每一行、每一字都渗透着老人躬亲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由你不为之动容。人曰:“一斑窥豹”、“一叶知秋”,相信只这一小段文字,也足以让你我了解进而钦佩起这位美学老人治学为人的态度吧。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八
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
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九
已故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从事美学研究六十多来著译宏丰,他的早期美学著作有《谈美》、《文艺心理学》《谈修养》,翻译的《歌德谈话录》、克罗齐的《美学》、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特别是翻译了黑格尔的110万字的美学巨著《美学》,在学术界赢得非常高的赞誉,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刊称为我国美学史的一代宗师。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美不在心,即不存在人的主观意识中,也不在物,即不存在客观事物中,它在心物的关系上。
朱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到:一棵古松长在园里,任何人一看见它都认为它是一棵古松,古松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表象,古松的形象与古松的美,每个人在古松的形象见到到不同的美;也就是见出古松的不同形象。
一棵很美的古松长在园里,无论我们看见与否,它都是很美地在那个园子里,这种美并不存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丑是美的残缺,那棵古松是美或是丑,审美标准都不是由古松自己决定的。
在此,朱先生把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以较高的美学理解力做出刨析,给后人在阅读和赏析做出了杰出的艺术贡献。如: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大家都知道这是失宠于汉成帝之后班睫妤书写的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看到诗中的词句“奉帚”、“金殿”、“徘徊”、“玉颜”、“寒鸦、“日影”运用运用种种联想拟人式的想象唤起意象,并且采用《诗经》中比、兴手法,托物沿志,对情景人物刻画地入木三分使得读者受意非浅。
由此看来,他的对诗的独到理解,无不看出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把洗练和精粹都凝结在他的《诗论》中,并运西方美学理论诠释中国古典诗歌所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朱光潜的人生美学认为没有脱离人生艺术的人生,应当以指向审美的存在提升品格。
在《谈美》一书的开场白中这样写到:“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 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太紧迫了”。给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中写到:“要洗刷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做到免俗。也就是说:人要以最高的境界来提高修养、完善自己,去投入社会人生,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改造社会人生的最终目的。
读大师的《谈美》感触颇多,怨自己才疏学浅,只能潦此几笔了,但是,我还是奉您之嘱托,给等在天堂的您写这封回信吧。叩首!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十
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
《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涵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便是免俗。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逾越,有一些精神的拜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此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逾越利害干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污染心灵,得到品德精神的提拔。谈美读后感
鄙谚讲:距离孕育发生美。卖火柴小女孩读后感其实朱老师在此明白的指出了艺术和生存的距离。真实世界包围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遐想,其形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孕育发生了距离,因此有了从古到今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泉源于生存又高于生存。应该也是此中原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计划在此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孕育发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明白,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谈美读后感不同艺术各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同京剧有唱、念、坐、打。相声有说、学、逗、唱。等其有规矩的表演方式,是经过人们多年在舞台上磨砺总结出的表演形式,而这些形式是经过人们运用艺术纪律如夸张、变形等方式,拉开同现实生存的距离,而其内容又不脱离生存。
人们对于熟习的事物总是容易纰漏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现实生存中的利害干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奇怪的、不相识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孕育发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收回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政府者迷,观看者清。做卓越的教师读后感
一天的时光转瞬即逝,而就在本日,我度过了一个故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13封信。然而通过这第13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这便是朱光潜老师在八十三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十一
潘光霞 蚌埠市 高中高二学生(3)班
《小飞侠彼得.潘》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小飞侠彼得.潘》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会长大的小飞侠。故事讲述的是:一天晚上,彼得潘来到小姑娘温迪家里,教她和两个弟弟飞行。并把他们带到了“永无岛”上。来到岛上,他们的历险经历就像
《谈美》读后感
cdan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了。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十二
读完朱光潜的《谈美》,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画家提笔作画,一展丹青,他们用水墨雕砌的琼楼玉宇,是人们口中的艺术品;隐士不问名利,在绝境桃花源里,在后院梅花香中,淡泊宁静,致远,这本身就是极富美感的生活。不朽的人向阳而活,向死而生,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的一生也是美好的。
美,是可以给予人精神支持的。若不是那五颜六色的召唤,穷困潦倒的凡高怎会毕其一生献于艺术?无论是斑斓胜于光影的星空,还是满面太阳的笑靥的向日葵,都是美的代名词。凡高为着它们,穷尽了一生的苦痛,依然无惧风雨。我相信美是灵魂的解药,在深陷泥潭时,它将披荆斩棘,为低处的泥沼种下花草。
疫情期间,很多的艺术家、歌唱家为白衣天使们献出自己的作品。奋战一线,生死间忙碌,他们得到的慰藉不再是一粥一宿,而是直击内心的美。这一种美用最精致的形态给予世间安宁幸福。
在向往高洁清廉之士时,我们其实是在向往一种真善美的世界。“决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晨起耕耘、带月而归的闲适,“明朝散发弄偏舟”的浪漫,“九万里风鹏正举”的一种无畏与大气磅礴。这一种对生活春暖花开始终抱有爱的真挚。我们推崇的风流风骨,是对生活的苛刻,也是对美的砥砺。全由一种“无所为而为”的心态,才能将臃冗的一生待尽,“慢慢走,欣赏啊!”
像用52hz的歌唱的鲸鱼,一生的诉说只给懂它的人听,像高山流水遇知音,像所谓鲍叔牙管仲之交……人一生不过须臾之间,只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好像也是值得的。这一种真心,比起所谓功名利禄,在某个不朽的人心中,要珍贵的多。
美,是对人生的选择。
在艺术、生命中,不吝惜时间一两分,由心而生的前程似锦,将自己托付于一切美;于深夜中创造星子,去辨析“无所为而为”的真实,感受慢处的凉意,传播处世的美好。
这一生,慢慢走,欣赏啊!
谈美读后感800 读《谈美》有感800字篇十三
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了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夕”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了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了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
之前一直觉得有时候自己的表达过于详细,反而很尴尬,会破坏一定的美感,正如朱所言
据这个雕刻,讨论美术上含蓄的道理。以上是从各种艺术中信手拈来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在一起,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较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人世间的伟大不是由理性铸就谈情与理性,朱光潜这一点和乌合之众不谋而合,
这就是人性,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所以说再很多事情上人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坏人也有怜悯之心,源自于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来的传承,这才是人性,这才是我们的信仰,我们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但是人性究其根源还是神性与劣根并存的种类,有时一念之差,差之千里,一定要发扬自己神性的一面,以木棒撬动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