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优质14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一
公司近期业务订单随市场影响而时有变化,生产部对一线生产员工进行了重新统筹和安排;其调整过程本身或调整的方式方法,给岗位操作员工的工作心态,带来了一定的波动。现就个别员工提出离职一事为起点,分别对生产现场员工(班长一名、岗位操作员工三名、生产管理人员一名)进行了面谈;从中了解到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现状及思想波动因素。
1、工作量不足,工作安排难以周全,少数员工思想波动。
业务订单不足,导致岗位操作员工工作量不足,少量的工件怎样分派?安排谁干活?谁休假(带薪?不带薪?5月份车间仍个别员工安排休假)等问题上安排难度增大,岗位员工担心自己分不到活,心理上滋养了不稳定的因素;对上月(5月份)生产安排中抱有抵触、不满情绪的员工明显增加。
2、辞退员工,让在岗位的员工心存余悸:
公司5月份决定精减现有操作员工,由所属部门单方面提出辞退名单,人力资源办理离职手续。80%的离职员工因对公司心存感恩,接受了公司决定;但其中有2―3人通过不同途径了解一点劳动保障内容,进行了争辩;经办人员进行多次解释,才得以处理完毕。员工离职,无辞退理由或理由不充分,对现有在职员工的影响大少不容置疑。
公司任务暂时不多,员工普遍表示理解,在任务不足的情况下,车间仅有任务的分派,其合理安排、统筹就犹为重要;在上面提到的5月份工作安排,其生产任务分派随意性大,由现场管理人员把握分派;无公平、公正指导标准和规范,无疑给青年员工心态滋生不稳定因素,青年员工的稳定心态会有所打乱,形成不思进取的工作情绪。
1、近期钳工班员工提出离职一事,显露出生产现场工件分派不合理和公司对员工待遇福利不明确或随意性;学徒是否有补助?补助多少?是否有参照依据?经了解:没有!(这应该是人力资源经过统筹分析后,制定出的有针对性的规范化文件);现行情况是:对于学徒(以此为例)岗位定性,由生产车间管理人员决定,就xx而言,其入职第一个月车间给予补助金200元,第二个月补助金100元,无通知,无说明,导致员工心理不平衡。
2、公司针对现有的不同岗位不同补助标准,由生产车间随性确定,其可塑性很大;其执行、实施者本人的素质与个人喜好,必会融入实际工作中;对公司整体管理造成“人治”、“随意”误区。
1、针对员工提出离职的问题,管理人员应该合理解释,尽量挽留,分析出员工提出离职的真实原因,以便公司改进和完善留人机制;若以粗暴的态度和语言对待,其本身体现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违“公司”、“员工”共同发展的企业宗旨。如有个别生产管理人员对待提出离职员工如此回复:你在这里骗钱呀,做二个月就想走,一个月后再说。这样的管理人员如此处理此事,必定让员工产生抵触情绪。
2、目前,生产一线现场基本由二部分员工组成:一是年龄大一些的员工,工作兢兢业业,操作熟练,服从安排,心态平稳;另一种是入职不久,属波动型青春期年龄,思想激进,特别自拥超越感。公司营造怎样工作氛围?建立怎样的“比”、“学”、“赶”、“帮”的企业文化?怎样通过这样的措施提高员工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其一,公司尽快建立健全生产现场管理人员相关的规范、制度和操作流程,做到有规可依,公平公正地综合处理;遇到问题,对事不对人;尽量避免个人处理问题的随意性。
其二,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培训机制。通过不同形式上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如公司倡导的:在每次每周生产例会中,穿插“精”、“短”的培训内容。从平常的一点一滴中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综合管理能力。
其三,尽快建立健全人力资源运行体系,完善员工竞聘机制、入职、试用、离职等相关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约定在职岗位员工工作努力或不努力,都有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相对应;让员工在生产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上进”思维习惯,在这种“上进”中有他们近期达成的目标(高级技工、优秀员工、岗位能手等);当然,一些制度的建立并推行、实施,必然会触及原来一些办事习惯和处理风格,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人员首先从思想上有清晰的认识,可以通过在培训学习中一步一步改变观念,从原来街道作坊的经营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转变。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二
调查人:赵佳倩 赵佳乐 郭婉玉 李琦
时间:20xx.7—20xx.9
地点:大新中心学校教学所辖区域—张楼村
指导老师:张玉玺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以太和县大新镇张楼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张楼村是典型的一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入户采访的方法对村庄的几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经过这次调查,旨在了解一下张楼村留守老人的一些情况,并想出一些解决的方法。
1、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趋于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分析,只有三分之一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寂寞生活。
2、 留守老人的健康及生活照料情况不佳
随着年龄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 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得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料资源的获得上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和邻居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
调查认为由于成年子女的外流, 留守老人往往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 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中青年一代作为主要农业劳动生产力, 其外流会导致农业劳动力数量的减少, 从而在一些有大量外出人口的农村地区,主要农业生产者的角色实际上由过去的中青年男性转变为老人和妇女。对于年老体衰的老人来说, 承担沉重的农业劳动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 外出务工潮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 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3 代的“隔代教育”,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又不懂得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的尺度难以掌握, 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
3、 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情况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 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此外,由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年人大多是“蹲
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1、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
2、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农村有53%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
3、情感生活令人堪忧。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歇的艰辛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长时间不回家,平时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很少与父母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
4、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尽管这些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却能屡屡得逞。
1、 农村的社会福利与养老机制不健全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并且,当前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机制绝大部分只涉及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关注很少。
2、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和束缚
首先,受城乡二元就业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里没有稳定的工作,失业后在城市里享受不到社会支持。所以,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面临着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自身可能在城市里就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很难在这样一片陌生地去尽己之孝道。其次,城乡二元社会体制下的城市居民享有的各种社会福利,却与农民工无缘,他们只能靠自己微薄的收入来支付各种费用,这必然会加大他们的生活负担。最后,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土地得以较好地利用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作为缺少知识和文化的农村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若在城市则必将被社会所遗忘。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弱势群体养老问题,我们建议: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如由政府安排适当经费,村委会提供闲置场所,成立农村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组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通过组织留守老人可以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开展文体活动、帮种田地等。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
3、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诸如理发、打扫卫生、房屋修缮、交水电费等日常服务,由社区组织自愿者服务队,帮助老人服务,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凤还巢及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在国家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以外,地方人民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如医疗部门增设老人治疗窗口、政府出面、民政拿钱,提高60岁
以上老人报销比例,建立健全老人医疗档案,对慢性病坚持上门服务等。从而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三
“一别家乡十数年,家乡盛景在眼前。今日返乡有一愿,激情创业写新篇。”这是xx县李恒镇外出务工人员缪继高返乡后写的一首小诗。20xx年6月,在该县李恒镇工业集里区,一个占地面积10亩、10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这就是缪继高返乡后投资1500万元兴建的吉高汽车配件厂。像缪继高这样,近年来,xx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逐年增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民致富已成为xx市的新亮点,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本世纪初,x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致富农民、富裕农村、为地方培养产业工人的重要举措摆上议事日程,劳务输出工作得到突飞猛进发展,到 20xx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人数达1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3%。20xx年以来,随着全市全民创业战略的大力实施,昔日的外出务工人员自带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市场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批接一批地回到了家乡,创办企业、兴建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创业之星”,返乡创业成为潮流。至 20xx年末,全市乡村劳动力214万人,在外务工65万人,返乡创业1.37万人,投入固定资产51.6亿元,年产值540亿元,上缴税金21亿元。
(一)强化政策扶持,返乡创业激励机制形成。xx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在市场准入、证照办理、创业场地、信贷支持、用水用电、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创业培训、子女就学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给予奖励和扶持,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促进其成功创业。xx县青伊湖镇农民武荣,20xx年12月返乡后创立菁伊湖木业,20xx年4月投产,租用土地50亩,镇政府按每亩200元给予土地租金补贴,20xx年企业贷款800万元,上交税收70余万元,政府以奖励的形式,给予贷款补贴30万元,镇财政出资8万元为企业无偿架设了变压器,县财政还给予研发经费5万元。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企业迅速发展壮大,20xx年产值已达8000万元,带动当地劳动力220人就业,人均月工资3300元。
(二)强化宣传引导,返乡创业舆论氛围浓厚。各地采取外出慰问、回乡恳谈、信函联络、典型引导等多种方式,经常与外出务工人员叙乡情、联友情、增亲情,介绍当地创业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同时,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服务机构加大返乡创业宣传力度,通过典型引导、创业信息发布、创业政策宣传等形式,营造深厚的返乡创业舆论环境。20xx年春节期间,全市以“春风行动”为契机,开展了《致返乡创业人员一封信》、创业成果展和创业成功人员巡回演讲等活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xx县在所有乡镇悬挂、张贴、印制宣传返乡创业标语,在县广播电台开设“全民创业书记谈”、“创业富民大家谈”、 “创业之路”等专栏,介绍返乡创业经验,交流返乡创业体会。春节前夕,该县专门组织人员到苏南务工人员集里地开展返乡创业宣传活动,发布家乡创业政策及信息;xx县组织返乡创业成果展览6场、创业宣传活动10次,参与人数20余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市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2101 人,带动就业18673人。
(三)强化载体建设,返乡创业服务质量提高。近年来,xx市不断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区)都建立了创业指导服务里心、乡镇(街道)有创业服务所、村(社区)建立了创业服务站,切实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专家指导、项目推介、融资服务、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全程跟踪” 等多层次的指导与服务。全面实施“四证一体”“一站式”创业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分别审批”制度,即申请人将所需材料交由政府服务里心一个窗口后,由窗口人员负责向有关部门传递审批,再由窗口人员统一收集,申请人只需到这个窗口就可以拿齐所有创业所需的证照。切实加强创业能力培训,不断提高创业培训成功率。20xx年,全市经过认定的创业定点培训机构达16家,拥有创业培训资质的教师75人,全年共开展返乡创业培训8166人次,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到62%。xx县每个乡镇都建立了5个以上创业现场教学点,一对一开展创业培训。该县还组建了40多人的创业讲师团,定期送服务到村、到组、到农户家门。
(一)独资式。据统计,xx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独资创办企业数量占所有返乡创业总量的75%以上,占居返乡创业大半江山。xx县庄圩乡女青年郑红梅,1983 年到上海服装厂、织布厂等企业务工,20xx年5月,她回乡后用挣来的15万元投资办起了自行车条帽厂,用工30多人,当年创产值10余万元,创社会效益 7万元。在宿迁,像郑红梅这样返乡后靠自己的双手独资办企业的还有很多。
(二)合资式。相对于独资来说,合资更是许多返乡创业人员最初创业的最佳选择。因为办一个企业需要很多资金,一下子拿那么多钱毕竟不容易。xx县钱集镇效佐村陈庄组唐海军20xx年返乡后,和xx市淮安区车桥镇倪震一起,共同投资20万元,创办了沭阳龙睿油脂加工有限公司,如今,他们二人创办的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20xx万元以上、利税2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三)联营式。联营式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务工期间和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返乡后专门为该企业加工配套产品或我生产你销售等方式创办的企业。xx区大兴镇集东居委会第一居民小组的徐宏卫,1995年到常州务工,由于他工作勤奋,老总把他从分厂调到深圳电子元件厂负责管理工作,不久又升任副厂长。一天,他对厂长说,能不能把你的电子原材料给我发过去,我在宿迁老家为你搞加工?老板考虑不久,就同意了他的请求。20xx年,徐宏卫回乡在宿迁办起了电子元件厂。从此,双方配合非常默契。这种为外地搞来料加工创办的企业,负担不是很重,效益也可观,比较深受本钱不多的创业者欢迎。
(四)股份制。受传统经营理念影响,xx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后以股份制形式创业并不多,有的也只是在土地流转后,一些公司大户以土地带人入股的形式出现。xx区龙河镇朱大兴村蔡苏圩,20xx年返乡后成立了“xx市将军令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7位农户入股经营,采取的是“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苗木种植面积近100亩,资产价值超过100万元,户均年收益在10万元以上。
创造历史,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亮点,而且对提高农民素质,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取得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为加快城乡统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xx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703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809元,增长13.3%,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56.6%。
(一)拉动了农村就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直接为当地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加快他农民就地就近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xx县扎下镇曹沛,20xx年回乡后创办了沭阳乐纺服饰有限公司,拥有10条服装生产流水线,解决了当地25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xx县王集镇武集村刘银春,1998年到兰州务工,20xx年底返乡创业,开办了泗阳江南乐坊音乐主题餐吧,带动就业127人,充分体现了就业倍增效应。xx县龙集镇龙集村六组张静,20xx年初返乡,在龙集镇工业集里区创办了xx市创新塑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类箱包、纺织袋、手提袋,带动农村大龄劳动力150人就业,其里贫困劳动力94人,使部分不能离家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二)增加了农民收入。返乡创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据测算,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人均月工资在2300元左右。xx区罗圩乡武圩村陆汽启,返乡后创办了双洋帽业,吸纳罗圩乡40个劳动力,人均月收入2500多元;该区龙河镇龙集居新东组陈建堂20xx年返乡创业,承包村里130亩土地栽种葡萄,本村农民在忙完自己农活后都可以帮他栽种葡萄,每人每天收入在60元左右,农忙农闲都有钱赚。
(三)促进了结构调整。多年来,xx市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结合本地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拉长了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到20xx年调整为13.8: 47.8:38.4,一产比重降低33.9个百分点,二产和三产比重分别提高17个和16.9个百分点,由传统的“一二三”结构调整为“二三一”结构。xx县万匹乡丁蒋村丁书良返乡后从事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受他的影响,该村从事蔬菜大棚种植家庭逐年增加,全村8成以上土地不再种植传统农作物。xx区顺河镇陆槽坊村农民姜继武返乡后承包300多亩土地从事泥鳅、莲藕、茭白和水蛭生产,年纯收入100余万元,当地村民看到实惠后纷纷效仿,同村沈军、胡为月、刘殿才等村民也都加入到水产养殖行列里来,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基本形成。该区返乡人员石良辰,在宿豫商贸城创办了网上商城和速购快递公司,形成网购与物流一体化,带动了宿豫整个物流业飞速发展。
(四)丰富了人民生活。一方面,返乡创业丰富了农村物质生活。返乡创业农民利用外出务工时学到的技术和手头积累的资金返乡后,有的承包荒山种植水果,有的利用河堤饲养家禽、牛羊;有的投资农村客货运输、开办建材商场;有的办起小超市、小餐馆;有的种植药材、反季节蔬菜、发展高效农业……补充和丰富了城乡人民生活。xx县半城镇返乡创业农民李磊在县、镇两级政府支持下,创办了春蕾采摘园,主要种植桃子、枣子、无花果、西瓜等果蔬,形成城乡旅游、采摘、休闲一体的服务产业。另一方面,返乡创业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外出打工农民多数都是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他们在城市打工的过程里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接受了城市文明的熏陶,而返乡创业恰恰是其里一部分优秀者又回到了农村,同时也带回了都市文明和现代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力资本有了新的提高,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农民的精神文明和生存质量逐步得到改变。
(五)形成了一批典型。近年来,xx市许多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渐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在当地影响较大,已成为农村致富的领头雁。xx县每季度都要评选一批“十大创业明星”、每年评选“十大创业先锋”,并把这些报效家乡创业者的巨幅照片挂在县政务服务里心,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看到;xx县的魏琴、孙卫军、王维、谢卫国、朱凌瑞等10人被评为该县20xx年度“十佳激情创业之星”,返乡创业有功得到标榜和激励。返乡创业农民不仅自己富裕,还不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肯定,有的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有的被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还有的被授予多项荣誉。xx县八集乡大石渡村韦庄组韦红,20xx年到无锡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务工,20xx年回乡,在八集乡工业园区创办了江苏东杰环保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占地33500平方米,有员工380人,从 20xx年起,她先后被评为“xx县凤还巢明星企业代表”、“十佳创业之星”、县“三八红旗手”、“十大杰出青年”,20xx年入选市人大代表。
(六)担当了社会责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仅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渠道,还主动为乡村架桥铺路,捐资扶弱济贫,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20xx 年,全市返乡创业企业为公益及社会事业支出达5.6亿元,全市人均96元。xx县钱集镇效佐村唐海军返乡办厂赚钱后,每年都要为全村农民缴纳100元/人的医疗保险费,村里路灯用电费用全部由他支付。xx县朱湖镇黄圩村三组返乡创业人员陈军,返乡后创办了xx市羽鼎火锅炉具有限公司,20xx年,他个人出资18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宽3米、长270米的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该县上塘镇返乡人员周光君,20xx年返乡创办了华晶工贸有限公司后,年年都向上塘镇养老院、上塘里心小学捐赠物资,全额资助10名生活困难的学生学费和生活费,20xx年教师节,他还向上塘镇里心小学捐赠10000元,用于奖励品尝兼优的学生和优秀的基层教师。
(七)加快了城镇建设。返乡创业人员大多将创业地点选在交通便利、经济活动比较集里的小城镇或工业集里区,因此,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员在小城镇购买了房子,在小城镇安了家落了户,加快了农民向小城镇集里的进程,实现了一种最低成本的城镇化扩张,从而带动了小城镇建设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xx县华冲镇返乡创业 136人,其里在小城镇创业的占55%,在本村创业的占40%;xx区返乡创业队伍里,在小城镇及市区创业的农民占79.8%。xx县斐圩镇农民庄巍,在镇工业园兴建4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创办了xx县庄巍食品厂,目前,庄巍全家已经到镇上居住,有了自己的商品房和车子。xx市xx区屠园乡农民伏美红,20xx年春节期间返乡后创办了xx区屠园乡腾飞电器厂,她全家也从农村般到了镇上。
分页阅读第1页:一、“筑巢引凤”,返乡创业得到大力鼓励和扶持第2页:四、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返乡创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从统计情况来看,xx市返乡创业平均固定资产投入仅37.66万元,可以看出,初始创办的基本都是小微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岗位和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层次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二)融资成为制约创业的首要因素。外出务工人员靠务工积累起来的资金不会太多,对于创办企业、搞生产性经营所需资金额来说,往往在创业初始阶段就已耗尽,有的只能通过向亲友借贷。许多人宁愿向社会高利息筹集资金,也不愿意去银行贷款,因为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时间较长,而且担保人难找。资金缺乏,贷款困难,已成为制约返乡创业的瓶颈。
(三)创业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扶持政策应有尽有,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有的创业者还不知道政策;有的虽然知道政策,但由于缺乏具体操作办法,导致创业者不知道找哪个部门、需要提供什么材料才能享受到政策;另外,部门之间踢皮球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四)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创业发展需要。农民工回乡创业一般都在集镇或工业园区,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薄弱,小城镇建设滞后,导致返乡人员创业成本增加,如建设厂房、架桥铺路、输电引水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时间和精力。同时小城镇的通信、交通、金融、能源等配套设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也给返乡创业和发展带来了不少麻烦。
(一)主动把政策送到返乡创业者手里。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级创业服务机构,要全面掌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情况,并根据他们不同创业阶段发展和需求,及时将各项扶持政策送到他们手里,给予场租、税费、用水用电减免,发放创业带动就业奖励资金,降低创业成本,扶持创业成功。
(二)下大力气解决创业融资难题。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不断提高他们创业的规模和层次,关键在资金。在今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众多人士提到,里国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但50%以上的小微企业都存在融资问题。因此,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后创办的小企业,要根据其初始创业和创业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财政与信贷支持。要将小额担保贷款扩大到所有创业者,提高贷款额度,降低门槛和环节,减少手续和时间。要研究解决创业融资难题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缓解创业者对资金的实际渴求。
(三)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切实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工业集里区和市场建设,使之承载创业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减轻创业者辅助投资的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农民工创业园,给予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提高政府对返乡创业的政策与信息导向性和创业成功率。
(四)切实做好创业各项服务工作。要经常征集、评选、发布适合返乡人员创业的项目,从项目支持上为返乡创业人员兴办企业或经济实体创造条件。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入驻基地的返乡人员创业提供各种条件和便利。有针对性地强化创业能力培训,提高返乡人员创业能力和水平。加强各级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组建一批服务创业的专家志愿团,一对一的为返乡创业者提供全程服务。
(五)营造有利于返乡创业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发放返乡创业宣传材料、手机短信、到外出务工人员集里地慰问座谈、返乡创业典型介绍等形式,启发他们返乡创业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各级新闻媒体、网络、服务机构要加大返乡创业宣传力度,公开兑现创业扶持政策和承诺服务内容,大力营造崇尚创业、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创业环境与氛围。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四
1.调查目的
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做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有利于公司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进步。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职工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职工个人的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观念、内容、方式以及授课者的选择等方面创新职工培训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意义深远重大。
2.调查意义
对员工的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
(一)调查对象概况
1.调查对象全称
xx市推客网络有限公司
2.调查对象地址
xx市五一东路7号淡村商贸城4栋6楼
3.调查证明人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访谈;培训部经理1人;负责培训老师2人
访谈对象的选择原则是:
1.培训部经理是负责各个部门的新人员的入职培训安排
2.培训老师是负责给各个员工讲解公司的情况和当前社会的各种情况
资料搜集,搜集资料概况:
1.资料名称:20xx年公司员工各种培训安排计划表,资料来源:培训经理;
2.资料名称:20xx年公司员工职位培训情况表,资料来源:培训经理;
1、公司基本简介
xx推客网络有限公司是一家运营门户网站及提供电子商务技术服务的网络公司,主要业务包括门户网站(推客联盟网)运营、淘宝店面推广、网站建设等。公司分行政部、技术部、业务部,共3个部门,从业人员近1000名。
依托公司创始人丰富的互联网运作经验、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运作模式,旗下门户网站(推客联盟网)运营得有声有色,成为中国时尚导购第一门户网站,同时迅速的抢占淘宝推广业务市场,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2、员工培训目的
公司现阶段的培训主要还是在岗前培训,一般情况下,一线新员工被录用后,只是对其进行很简单的岗位知识介绍及一些基础的岗位技能培训,且培训时间过短,有些员工虽然在培训时学得很好,但到了实际岗位上,又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
现在随着时代在进步,一些技术也随之在发展,而公司却忽视了对一线老员工的在职培训,一些员工认为,他们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几年了,对一些技能已经掌握得很熟了,没有培训的必要,而公司的领导也没有注意到在职培训的重要性,这样就造成了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公司的培训理念不变。
3、员工培训情况
(一)公司制度和业务培训
公司的培训老师定期对公司所有员工进行对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培训,更好的让员工了解公司的制度和在工作主要各项业务开发技巧,让员工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二)公司企业文化培训
公司会对每位员工进公司前进行本公司的企业文化服务理念培训,使每位新员工都能了解公司的现状。以企业文化渲染,使新入职人员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提升企业认同感为主要目的。同时帮助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公司环境、进入工作角色。
(三)交叉培训
每年的1月和7月公司会安排一部门到另一部门进行互相交流培训,让部门与部门之间跟好的了解情况,似的个部门的工作能够跟好的完成。
(四)技术培训
公司会定期对技术部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使得他们更好的了解各项技能的运用和开发。
1、培训内容只限于员工缺乏高层领导培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现场员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高效业务开发水平的下降。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业务培训上,且多以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不理想。
3、没有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
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1、培训方法简单,培训过程不连续
一线岗位的新员工只接受到基本的岗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然后就自己开始独立工作。而且公司只有基本的岗位培训,没有连续的培训方案,进入公司后完全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学习。够及时解决。便于部门之间以及领导和职工之间的的相互了解和协调。
2、仅强调培训计划,不强调培训结果
实施培训关键是看培训后的效果。服务中心虽重视培训工作,但是对于培训结果如何却不太关心,这种培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效果却不好。一些员工在培训时确实有很好的成绩,但在工作中的绩效却远远不如一些刻苦工作却没有好成绩的员工。这样一来,经过培训的员工反而没有给公司带来多大的利益,反而浪费了时间和人力。
3、只培训少数成员,高管人员不需培训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有两个误区:其一是有的领导认为培训一线管理人员应该重点培训那些经过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一线人员。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从而忽视了所有一线管理人员的培训。其二是认为公司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因此,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效果。
加强对员工和高层领导的培训,在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可以更好的激发一线员工工作的热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让高层管理人员更好的了解管理的内容和一线员工的心声,以更好的管理一个团队。一个公司应有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有公司自上而下的支持。培训政策不仅要表明公司政策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能力,而且要使员工对各种培训方案非常清楚。否则,培训就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另外,公司还要向员工解释培训的真正意义,让员工感到培训是一个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宝贵机会,从而创造出一种气氛,让员工感到培训机会来之不易,加倍珍惜培训机会。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五
摘要:企业人力资源过剩是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现有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难点问题。文中就作者本人所在单位在解决人力资源过剩问题中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努力达到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总结。
中铁__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原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五工程处)初创于1953年5月9日,20__年12月4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建设部核定的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公路路面工程、公路路基工程施工专业承包一级,地基与基础专业承包二级的施工企业。公司现有员工431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职称1179人,高、中级技术职称306人,拥有固定资产1.75亿元,年施工生产能力15亿元以上。
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大量的职工下岗,当时,国家的社会保险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因此,国家做出规定,在国有企业成立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公司按照国家规定成立了中心,用于安置企业下岗职工,截止20__年底关闭中心之前,中心有下岗职工近两千人!这些人是实际上被企业已经排出,但仍维持劳动关系的过剩劳动力。人力资源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在以往的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下了很多问题。
①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资源配置是国家直接管理下的行政配置,强调企业组织结构与政府行政组织结构的上下对口,企业无法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与生产经营需要配置劳动力,带来了机构臃肿、部门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如企业设立了综合治理办公室、社会事业管理部(内含医院、子弟校、公安分处等)等具有社会事务性质而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的管理部门。
②受政策法规的约束。如职工退休后的顶替政策,使一大批知识水平、生产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力进入企业。
③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导致劳动力缺乏有效流动的途径。有的员工一旦进入一个企业后,就只能在这个企业工作。如企业在80年代初分配来一名英语专业的大专生,由于企业的性质,根本就不能提供给她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一些管理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因她没有具备这些岗位需要的业务素质,最后也被淘汰下来,安排在后勤服务组打扫卫生。这在当时师资队伍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实在让人痛心。
2、企业发展战略改变后,形成大量人力资源闲置。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必须通过市场配置,营造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变政府开发为市场开发,逐步使企业成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体,企业拥有了组织结构设置和调整的自主权。其组织结构设计以面向市场,提高效率为目标。组织结构服从于经营战略,随经营战略的变化而调整。企业改制后,组织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成立了与有限责任公司相匹配的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由管理岗位上下来的员工一方面不具备生产人员的技能,另一方面放不下面子不愿到生产岗位上工作,最后只能进入中心,等待再一次上岗。还有一些职工拈轻怕重,累的工作不想做,待遇低的工作不想干,在组合上岗时也被淘汰下来。
②企业的发展目标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管理型企业发展,企业队伍结构全面转型,导致一大批人员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生产力水平,特别是人类劳动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根本途径。技术的变动,造成资本—劳动比例的改变,即资本的比例上升、劳动的比例下降,因此,必然会影响就业者,造成既定就业状态的改变,使一部分就业者被排挤出就业队伍。
1、国家规定,企业成立中心,为下岗职工提
供基本生活保障费用,这些费用分别由国家、社会、企业各承担三分之一。企业每年为此支付费用达到近200万元,同时企业还要为中心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这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严重经济负担。
2、下岗人员由于脱离了社会劳动,其工作技能逐渐下降,使劳动力造成“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的损失,长期失业还会使其完全失效而报废,再上岗时已不能满足岗位工作职能需要。
3、企业一方面存在人力资源数量总体上的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上的不平衡,部分岗位又严重缺人,下岗职工中又不乏不愿上岗的各方面人才,给企业制定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计划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4、组织内部人浮于事,内耗严重,生产或工作效率低下。
1、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规定,与部分中心职工终止、解除劳动关系。
20__年2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来保险制度并轨》([20__]6号)规定,20__年底前,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都协议期已满,应按规定实现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的并轨。并轨人员和企业新裁减人员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没有实现再就业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中铁__局五公司对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工作,早在20__年下半年就开始提前策划,多次就出中心的合法性、政策依据、补偿待遇、企业承受力及可能的不理性反应召开评审会议,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在20__年下半年紧紧抓住国家关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年底关闭中心的政策机遇,及时启动下岗职工出中心再就业工作。通过持续宣传引导、耐心细致服务、规范办理出中心手续,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理解与响应,与1134名职工解除、终止了劳动关系。
2、对一些接近退休年龄而未达到退休年龄者,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提前退休。如对20__年12月31日以前女性职工年满40周岁、男性职工年满45周岁的,经本人自愿申请,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可以与公司签订社会保险缴费协议,由公司继续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至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止。对20__年12月31日以前女性职工年满45周岁、男性职工年满50周岁的或工龄已满30年,实现再就业有困难的,公司原则上不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由公司发给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至正式退休时止。经本人自愿书面申请,公司也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相关待遇比照中心其他职工解除与公司劳动合同的待遇办理。
3、配合国家并轨工作,整合公司人力资源,加速培育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劳务施工队伍,实现员工队伍结构战略重组和人力布局合理调整。公司在建工程的劳动力需求量很大,公司并非不用职工,而是必须以市场化管理形式使用职工,否则,“国企养人”的传统观念和国企体制的“温床”从根本上会让中心职工贻误终生,早一天出中心,早一天适应市场。为此,制定了《中铁__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劳务作业队管理办法》,优先吸纳合同未到期的部分出中心职工。对合同未到期的出中心职工,根据《中铁__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劳务作业队管理办法》参加组合,组合成功的,公司与其签订上岗协议,实现上岗。
4、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使员工掌握多种技能。企业人力资源不仅存在着总量上的过剩,也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表现为“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部分部门、工种人力资源严重过剩,如服务员、司机、普工,部分部门、工种又存在着紧缺现象,如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测量工、试验工等。通过组织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实现人力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根据企业各项目部对测量工、试验工的需求,挑选富余人员中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职工进行转岗培训。20__年初,委托外部培训机构,对有从事测量工、试验工工作意向且通过企业初选的富余人员中的47名职工和52名职工分配进行了试验工和测量工的理论知识培训,然后再安排到项目上,由项目再对其进行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这部分人的补充,基本满足了企业对此两个工种的需求。鼓励职工自学,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如每取得一个与岗位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
5、鼓励部分职工自谋职业。有些中心职工在劳动合同期内,未与公司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但已于其他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这部分职工具有一定的技能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在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不存在解除劳动合同后生活无保障。因此,企业要求这部分职工及时书面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申请,经公司确认后,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6、拓宽就业渠道,广布用工信息。公司每月定期将项目提供的用工信息在闭路电视、网站及墙报上予以公告,员工(含合同未到期员工及已办理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均可根据自身的技能情况自愿报名,人力资源部负责实施考核。公司由监察审计部牵头,党委办、纪委办、工会办、离退休支部、居委会派员组成用工监督工作小组,参与员工上岗的考核和选拔,确保员工上岗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下实施。
合理安置企业富余人员,逐步转化和减少过剩劳动力,使企业在近几年生产经营得以迅速成长。企业每年的产值都有长足的增长,实现了减员增效。员工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主择业观念、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做到了事得其人,人尽其才。健全完善了现代企业组织机构,为企业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
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下发;
2、《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__年12月25日国务院下发;
3、《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20__年2月24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财政部联合下发。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六
网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贫富差距拉大,人员流动频繁,经济关系复杂等新情况,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迎难而上,开拓性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摆在我县各级安置帮教组织及工作者面前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1、刑解人员衔接管理不规范。按照中央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时衔接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刑解人员在释解前一个月由监所以《通知书》形式将释解人员基本情况通知释解人员户口所在地安置帮教工作机构以便做好管理、监督、考察、帮教、安置工作。但部分监管所没有完全按规定去做,因此安置帮教组织对刑解人员情况得不到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可能造成释解人员脱管失控。
2、部分释解人员不回原籍,导致漏管失控。有部分释解人员释解后直接外出打工,不回原籍,造成户口空挂,导致漏管失控,基层安置帮教组织对其行踪无法掌握控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如城关镇东风村民吏某,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关押在平凉监狱,20__年11月获释后,县司法局收到了释放通知书,但此人却没有向司法所报到,镇司法所反映此人没有到过家,无法落实帮教措施。
3、基层安置帮教组织机构编制、工作经费不到位。目前,竹溪县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内部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充当着“消防队员”的角色。加之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和装备得不到落实,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4、社会保障乏力。当前我县对于释解人员的救助能力有限,安置帮教实体建设等社会保障体系没能完全建立起来,政策规定不明确,不具体等,导致释解人员社会保障工作乏力。
5、释解人员自身因素影响安置帮教工作的效果。一是社会压力大。社会上目前还存在对释解人员的歧视和偏见。城镇对释解人员安置感到非常困难,因为许多下岗工人、待业青年就业问题尚无法解决,根本无暇顾及刑释解教人员。在农村由于免征农业税后农民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责任田调剂难度加大。二是大多数释解人员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差。调查表明,释解人员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很难适应当前的就业岗位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强化领导,落实保障,严格责任,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的总体要求,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认真贯彻中央八部委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措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因不履行职责造成衔接和管控不到位,落实帮教措施不力的做法进行严肃追究。在基层要设立专门的安置帮教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以保障安置帮教工作顺利进行。
2、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安置帮教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安置帮教部门要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后的管理工作,制定落实帮教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教工作。并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介大力宣传安置帮教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那些走上正路、勤劳致富的刑释解教人员典型,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的良好氛围。
3、努力做好衔接管控工作,减少脱管和失控现象。安置帮教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层层建立责任制,责任到人,落实各项帮教措施,帮助释解人员重新就业,解决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减少脱管和失控现象。对在监所接受改造不彻底、有重新犯罪苗头的,或有一次以上违法犯罪记录的,要由其亲属和当地司法所从监狱、劳教所接回,从而彻底杜绝断档衔接。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七
为了及时掌握项目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切实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了解职工对项目部思想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队伍凝聚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项目部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职工思想文化的状况进行了多渠道、多形式的了解和调研,对全局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有了初步的、基础性的了解,结合问卷调查及座谈结果撰写了本篇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项目部一线职工,采取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回收率达100%。从调查情况来看,职工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地反映自己真实想法。
从调查问卷汇集的信息看,项目部职工普遍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工作、自身价值的实现是思想动态的主流,职工的思想呈现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观念在不断转变的新态势。
在工作状况方面。大部分职工认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是积极向上的,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也比较满意,也有一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是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作为的状态。对于单位项目是否组织业务培训,均表示“有时组织”,从座谈情况看:当前职工受教育的意愿高,对提高文化技能素质有强烈紧迫感和主观动力,并且具有明确的目的,希望单位项目多组织有关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单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的来说,项目部职工思想稳定,工作兢兢业业,关心公司的发展,珍惜工作岗位,理解单位的困难,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提高工作能力,愿意为公司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思想文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只有项目部党委各方面统筹协调,齐抓共管,才能使思想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从现阶段来看,项目部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仍缺乏科学的规划、系统的统筹和周密的组织,在活动内容方面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
以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增强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应该善于从实际出发,准确分析和把握当前职工难点和重点问题,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营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团结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努力为职工创造更加和谐、融洽的生产生活环境。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突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它强调充分尊重职工的人格、权利和主人翁地位,理解职工、重视职工、培养职工、激励职工,也就是强调文化认同与群体意识的作用。思想文化建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也是说要从工作上和生活上关注、关心、关爱职工,真正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所以,在项目管理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从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满足职工需求,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想方设法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搭建一个施展才艺、谋求发展的管理平台,为职工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加速职工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把职工的敬业精神内化为在岗奉献的具体行动,为公司尽职效力,积极奉献,确保安全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
2、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始终以职工为主体,把培育高素质职工队伍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一是要强化思想教育,从加强职工的思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入手,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开展职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二是要加强职工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为企业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3、搞好心理疏导,使构建心理和谐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项目部要注意和加强对职工心理上的教育和疏导,正确引导职工注意在工作中自我情绪的调节,要使心理疏导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职工们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比较科学、客观的认识,寻找有效的、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使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党的关心和爱护,从思想上接受组织的安排,克服抵触、畏难情绪,从而防止一些矛盾的激化和问题的发生,稳中求快,稳中求实,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推进。
4、开展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凝心聚力,增强职工的归宿感和企业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建设,拉近职工与项目部的情感,增强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思想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高各方面文化知识和素养,拓展视野,丰富内涵,提升形象。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八
在当前,审计工作正在面临着全新的发展,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随之提升,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的领域不断拓宽,直接导致审计人员身上担负的工作担子越来越重。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做好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事情,还需要配合开展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机关开展专案审计和专项检查等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审计人员也容易出现人手不足和人少事多的现象。
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审计的类型也在发生在一些明显地变化。我国的审计类型正在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了效益审计,随之而来审计的方法也在发生着一些明显的变化,传统的账目基础审计正在朝着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等方面予以转变,审计手段也在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发展转变为了电子信息化环境下充分使用信息技术的审计,这些变化也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审计人员数量缺乏,实际工作事务繁多
在当前的审计人员队伍之中,审计人员的配置情况比较严峻,面对工作量日益增大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数量配置存在有较大的问题,审计人员普遍表示,现有的人员数量难以承担较大的审计工作任务,这也使得审计工作的开展压力较大。以随县审计局为例,一线审计人员不足二十人,每年开展大小各类审计项目达九十个左右,人员严重短缺使得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去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作用。在当前,由于审计人员需要配合其他单位的工作,这也必然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较以往有了更大的提升,实际开展的工作事务也更加繁重。
2、年龄结构整体偏老,梯队建设存在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审计岗位由于受到单位编制的限制以及整个大背景因素的影响,这也导致现有的审计人员组成之中,整体的结构便于老化,年轻的审计人员普遍处于较为基层的工作,没有发挥出更大的审计作用,这也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在审计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多数审计人员都来自于行政、企事业单位以及军队的专业干部,这些人员在进入到审计工作之后,普遍年龄较大,很多人也已经逐渐步入了中年,这也是导致审计队伍整体年龄结构偏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审计队伍的发展过程中,在内部由于梯队建设存在问题,后备人员储备不足,这也导致审计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更加明显。
3、专业结构比较单一,专业提升滞待欠缺
在审计行业开展的这些年之中,审计人员专业结构的单一化问题一直非常明显,而且受到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影响,多数审计人员在都是从财会专业方面毕业,这也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中以会计、经济管理类专业居多,在审计经常涉及到的金融、工程、计算机、法律类专业方面,人才缺口较大。在现有的专业人群之中,也没有开展多元化的人才提升工作,这也使得专业的狭窄性越来越明显,不利于开展综合系数较高的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问题,也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整体档次和整体水平,长此以往,不仅会降低审计工作的开展力度,而且也不利于去全面涉及到各个行业的审计需要,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4、专业能力比较匮乏,个人能力提升不足
在当前,由于受到现代审计类型、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的转变影响,这也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现阶段的要求,很多审计人员由于缺乏综合性审计能力,也影响了在审计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专业能力。现阶段较高的工作要求,对于一些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年龄偏大,而且学习能力较弱,个人能力提升不足的人员而言,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制约,不仅不利于审计人员去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而且也不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去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受到专业能力的影响,在当前的审计队伍之中,很多审计人员已经成为了“财会专家”,而并没有成为综合素养较高的复合型“审计专家”。
1、建设审计队伍,合理配置人员
在建设审计队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严格把控审计人员招录的过程中,及时补充审计人员,使更多有水平、有能力的人员能够尽快参与到审计工作之中,从而使现有的审计队伍可以承担起相应的工作需要。审计队伍在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开阔审计人员的选拔渠道,从而可以为更多适合的人员提供参与审计工作的机会,这也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迅速弥补审计人员的不足,从而使审计队伍可以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
2、做好梯队建设,培养年轻人员
在做好审计人员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使更多的年轻人士得到更多的提升和培养机会,从而弥补当前审计队伍在年龄结构方面的问题,有利于促使审计队伍可以更好地为开展工作而做好梯队建设工作。完善梯队建设,还需要针对于年轻的审计人员做好有针对性地培养工作,使其认识到当前审计工作的主要特征,明确审计工作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好地去在未来改进个人的审计行为,达到现代化审计工作的要求。培养年轻审计人员,弥补队伍年龄结构问题,还需要在内部发挥出“传帮带”的作用,使一些常年在审计岗位上开展工作并且表现突出的人员可以在审计队伍之中参与到培养年轻审计人员的职能。
3、完善专业结构,做好岗位培训
在引进审计人员的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全面完善,在保证专业审计人员进入到队伍的同时,还需要优先录用财经、计算机、法律、金融、工程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人员,使其可以在参与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完善审计队伍的专业结构。在实现队伍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使审计队伍在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方面得到较好地完善,也能够使当前审计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有效地改善。在引进审计人员的同时,还可以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在培训体系中融合多种课程内容,从而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多重课程的培养下,去解决专业结构方面的问题。
4、提升专业能力,加强队伍锻炼
对于审计人员,在下一步应该主动在能力方面的培养工作,需要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工作能力。在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提升审计人员的查账能力,还需要加强在衍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涉及到计算机、金融、法律等领域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对于审计人员而言也非常关键,在提升审计人员综合分析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查出的问题开展从源头上进行综合分析,并且为审计工作提出审计建议。审计人员在实现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去提升自己的学习创新能力,使其可以在工作中能够主动运用新知识,做到对新出现的审计理论、方法及时融会贯通,从而持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未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加速,审计人员面临的工作也更加繁重,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加强审计人员的培养,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发展和能力建设,不仅可以使审计人员可以发挥出更大的职场价值,而且也将依托于专业素养较高的审计人员构建起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钢铁长城”。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九
调研范围:
我行各级管理人员、一线网点员工、新入行员工、45岁及以上员工、特困员工、违规违纪员工
调查方法:
将支行员工划分为30岁以上员工、30岁以下青年员工两个群体,支行行长、支行团委书记分别利用空余时间对这两个群体谈心,了解其思想动态动向。
基本情况:
对建行前景看法:支行绝大多数对我行经营情况表示满意,对我行的未来信心十足。
对经营形式和目标看法:支行员工对支行的经营形式和目标表示信心十足,表示能够积极参与我行经营。但是对各种竞争加激,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担忧,总体来说,对于经营和目标都表示会尽全力完成支行给个人下达的指标。
对总体经营策略看法:基本上所有的员工对我行的经营策略持肯定态度,但就目前经营境况看,还需要加强优势产品的开发,降低费率,扩大市场份额。
对薪酬分配的看法:目前,“以岗定薪,按绩取酬” 的分配原则已为广大员工所接受,客户经理制和员工绩效挂钩考核机制的建立健全,对激励员工投身市场开拓业务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存在问题:
一是惰性心理:一些年龄偏大、工龄偏长的老职工,认为自己接近内退和退休的界限,以至于产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工作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业务上中庸守旧,在知识技能上抱残守缺。
二是厌倦心理:有的员工长期从事柜面一线工作,年复一年,天天与数字打交道,感到工作和生活枯燥无味,产生厌倦感。另外,上级行的各种检查与竞赛活动太多,且任务完成起来确有难度,员工因难以应付,也感到厌倦。再则,处罚多而奖励少、奖罚不平衡,也使职工产生厌倦思想。
三是逆反心理:部分员工对分配制度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效益一天天增长,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付出的努力多,收入回报少。同时,考核指标及业务计价缺乏科学性、连续性,缺乏科学长效的考核机制,一些绩酬挂钩的阶段性任务过频、过重,员工有反感,存有听之任之的想法。另外,对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单位,一概地统一指标、统一计价,造成分配差距过大,员工也感到不公,既不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各行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点和自身优势。
解决对策:
1.加强教育,树立精神支柱。
激发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员工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他们爱行敬业情感。二要加强形势教育,要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客观分析。
2.强化培训,提高竞争能力。
当前,员工素质不高, 既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迫在眉睫。必须把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培训结合起来,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使他们由弱势群体向强势群体转化,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做到立足岗位“精一业” 、面对竞争“会两手” 。鼓励他们“边干边学” 、“边学边提高” ,在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上全面提高,以适应新形势、新机制、新业务、新任务。
3、加深沟通,增强员工自信。
市场经济的发展,难以避免地使员工队伍中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不同价值观念的激荡与碰撞,在给员工队伍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导致了员工道德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联动变化。因此,对员工的个性化需要给予关注、引导和适度的规范十分必要。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沟通渠道的健全与畅通问题,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员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因素。同时,必须切实贴近员工、贴近基层、贴近一线,并建立起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沟通制度。
4.关心体贴,善待员工。
各级领导要时刻把职工的困难和冷暖挂在心头,了解他们的处境,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心情。诚心诚意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从而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战斗力。
一是在工资分配上,既要以效定酬,也要按劳取酬。要按地区环境不同,实行不同的工资分配办法,增加因历史原因而发展相对滞后行基层网点员工的收入,不仅要保证其生活必需,更要发挥工资分配的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
二是上级行要体恤下级行、干部要体恤员工,要注意在精神上、物质上关心员工。如在节假日进行慰问,注意增加、提高一些福利待遇等。三是加大机关与基层的交流力度,不能歧视贫困地区行及其员工。
5、完善用人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各级行要尽快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公开” 的竞争机制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的用人机制,使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员工不仅看到银行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为银行事业发展奋斗的信心和活力,推动基层行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十
导游在旅游业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角色,导游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游客对该旅游地形象的好坏。正如俗语所说:“这里的山水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我国著名旅游学家王连义教授也曾经说过“没有导游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由此可见,导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我国,导游甚至被比拟为对外交往的“民间大使”、“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游客心目中,导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是人民的友好使者和“民间大使”。但是现阶段,导游人员在很多人看来,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游客反映:导游只顾赚钱,不问服务并“勾结”旅游景点一起“骗取”游客的钱;有些导游知识面窄,信口开河,对景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缺乏了解,只会照本宣科背下几个大景点的导游词,讲解枯燥乏味,常常一问三不知、胡编乱造。因此,现在只要一说起导游,人们就会联想到回扣、宰客等负面话题,导游成了一群黑心的骗子。留给广大民众的印象便是:“油、精、奸”。可见,“导游”这个民间大使已失去其往日的神圣了。
今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求职创新躬行实践”,以学院第二次团代会为契机,通过寒假社会实践调查,了解社会对导游形象的认识,以及对导游的期望。
1、调查时间:20xx年1月17~20xx年2月28日
2、调查方法:随机现场口头调查法
3、调查对象:身边18岁以上有旅游经历的人,总人数为20人,男士12人,占60%,女士8人,占40%;18-35岁15人,占75%,35-50岁3人,占15%,50岁以上2人,占10%。
4、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从导游员个人形象、旅游活动中行为表现以及做一名合格导游应该具备的能力等三方面进行了调查。
1、导游第一形象的重要程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有27.5%的人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有7.5%的人认为长相漂亮最重要,还有25%的人认为知识是最重要的。10%的人认为导游带团时热情是最重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觉得职业道德及知识是最为重要的。
2、旅游活动中导游的行为表现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旅游过程中,有24%的导游在工作中比较负责任,有6%的导游在服务中具有心灵美的特质,有30%的导游表达流畅讲解入耳,有20%的导游知识丰富讲解详细、专业,有20%的导游旅游途中遵守职业道德。
3、对导游人员应具备能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导游在旅游过程中需要很强的能力,包括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稳定的注意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优质的讲解能力,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导游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促进导游从业者全方位发展。
根据本次调查,了解到导游从业者首先应该重视个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打好专业知识的基础,提高服务技能,满足游客要求。具体如下:
1、导游形象方面
导游,顾名思义,就是引导他人游览。一名优秀的导游带来的是所在旅行社和所在地旅游的荣誉,每一名导游都应该为之努力。作为一名导游,应该以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品德、较高的导游技能,让游客在山山水水间,获取美的享受。此间,作为导游,也是景点的形象代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行社的印象和评价,从而影响到一个地方的旅游业。导游人员应以真挚热情的表情,礼貌动听的语言,文雅大方的举止,修饰有度的衣着打扮,表现出神采奕奕的风度,来吸引旅游者。
2、导游素质方面
导游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工作范围广,责任重大,作为“民间大使”,往往代表了旅游地的形象。因而对一名合格导游员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如:加强文化教育,渊博知识;诚实守信,以礼待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一个自觉性较高的导游员;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情绪。
3、导游能力方面
导游是旅游团体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指挥者,因此,在导游活动中,应具备以下能力:(1)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2)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3)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广博的旅游知识(4)熟悉导游工作业务.导游的主要业务是旅游中的生活服务和讲解服务(5)较好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6)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做到措词得当。
导游人员在导游服务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主动热情的对待每一位旅游者;善于与旅游者沟通友谊和情感,与他们建立友情;多向旅游者提供微笑和细致的服务,使旅游者产生亲切感;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给旅游者以安全感,善于弥补服务缺陷。,一丝不苟的做好本职工作。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只有真正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旅游竞争市场上安身立命。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要懂得“自重者人恒重之”的道理,做到爱国爱企、爱岗敬业,坚守职业道德、维护职业形象,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导游人员的社会地位。还要团结起来,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学会利用正常的途径行使自己的话语权,通过合法的渠道提出自己的合理利益诉求。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十一
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如何做好新时期我市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当前退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根据中央和省委、泉州市委和市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具体安排和部署要求,我局开展关于探索社保改革后的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采取访谈、进基层,结合“进企入户”活动深入到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做到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根据调研情况,坚持实事求是,分析矛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下报告主要描述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近年来,我市退休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有为,认真落实上级部门关于退休人员工作的政策、规定,在保障退休人员待遇、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等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
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享受企业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12554人,享受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待遇的离退休人员8408人。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每月都能按时足额发放,调研中没有发现退休人员养老金拖欠现象。
积极落实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根据福建省人社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20xx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闽人社文﹝20xx﹞142号)精神,社保中心迅速行动,认真组织力量,对全市企业退休人员数据库进行全面整理,保证退休人员待遇调整准确,并会同财政部门积极筹集资金,确保调资任务圆满完成。今年7月份,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顺利完成,同时对1—6月养老金补发也同步落实到位。此次养老金调整涉及企业退休人员12115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8307人。
积极开展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为方便退休老人顺利完成每年的退休认证工作,我局开展县、镇、村三级协同认证,为退休人员提供家门口的认证服务。拓展村委会(居委会)基层组织的认证服务,提高认证服务的覆盖面,让群众少跑路,力争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每年的认证工作。积极推广手机app、省社保局网上办事大厅人脸识别认证,指导退休人员随时随地完成认证。在调研中,退休职工向我们表示,现在多样、快捷的认证方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在家认证。截至20xx年10月底,我市企业退休职工已完成养老金待遇领取资格认证10353人,认证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以社保降费减负政策落地为契机,积极开展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宣传活动。我局组织工作人员于9月29日、30日分别进入泉州恒利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九牧集团有限公司、泉州市华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福建省泉州市江南冷却器厂等多家企业开展以“降低社保费率,支持经济发展”为主题的社保降费减负政策宣传活动。活动向各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保职工详细介绍了今年5月1日起国家和福建省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工作方案的具体内容以及当前我市落实社保降费减负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同时让更多群众了解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的实施,不会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
为做好养老待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工作,我中心分批次召开机关社保政策解读会,邀请部分参保单位社保经办人员及退休“中人”参会。会上,机关社保业务人员通过ppt演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与会人员解读了机关社保过渡期间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计发相关政策,介绍了养老待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底限高等政策。通过政策解读,我市参保单位社保经办人员及退休“中人”进一步了解养老金计发政策,为今后养老待遇重算工作平稳过度,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好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根据上级工作部署,20xx年1月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式启用社银直联发放。通过与银行沟通配合,今年来全市社保待遇基本实现社银直联发放,为退休人员及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激发退休职工生活热情。今年10月8日,我局联合多部门在市直老年人活动中心共同举办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老年文体健身展示大会。大会活动形式多样,先后进行了舞蹈队表演,召开了全市老体协主席座谈会和举办门球比赛,吸引了各老体协会和退休老人的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反响。此次大会展现了我市老年人良好的精神面貌,丰富了老年人的文体生活,对促进全市老体协工作交流和退休职工文体健身活动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当前我市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处在有序开展中,也取得了一些不错成绩,但是在具体的管理服务内容中也存在着多年积累延续下来的突出问题。调研中发现主要突出问题有:
一是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服务管理有待加强。职工退休后,大都安置在本辖区内的各个社区中,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较为便利。但也有不少退休职工安置在异地,这部分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难度大。
二是私营企业未定期对退休职工进行慰问服务。当前国有企业职工退休后均能享受到原单位定期的慰问服务,但是私营企业职工退休后即与原单位终止了劳动关系,由于私营企业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对本企业已退休人员的关心,没有定期对原单位退休职工进行慰问。
三是社区服务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退休人员需求。职工退休后在社区生活,由于场地限制及缺少经费等原因,不少社区难以为退休职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无法定期举行文体活动,退休老人的娱乐形式单一。同时随着退休职工数量的逐年增长,与之对应的社区工作人员配备和活动经费增长缓慢,导致了社区服务难以有效满足企业退休人员需求。
四是存在冒领养老金现象。自各项基本养老保险实施以来,我市一直认真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规范业务操作,完善基金风险防控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工作,使社保基金一直保持安全运行的良好态势。由于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和存在侥幸心理,我市存在一些冒领养老金现象:
1、待遇领取人员重复享受不同险种养老金的;
2、是待遇领取人员身故后,家属未及时申报死亡退保注销,经办机构未能及时掌握生存信息造成养老金待遇继续发放,家属继续领取养老金。
通过此次调研并且结合工作实际,在社保改革背景的新形势下,做好退休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对异地安置退休人员服务和管理,积极落实每年一次的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拓宽认证途径,引导退休人员自行通过手机app进行认证,对部分身体瘫痪、行动不便的人员,允许其家属通过提供《异地居住人员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表》进行认证。加强与异地社保经办机构和退休人员管理机构的协作,共同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二是要加强对私营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建立本单位退休人员服务机构,制定完善的退休人员服务机制,对本单位退休职工定期进行探访和慰问,提高主动服务意识。探索企业与社区共同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发挥互补优势,推动退休职工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是要加大退休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退休人员的数量,建设能满足需求的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等,为老年的精神生活提供场所,从而解决人多设施少的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快社区退休管理工作服务人员的队伍建设,现服务人员远不能满足退休老年的需求,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人员配备,经费可以通过上级部门下拨经费和企业捐助等多渠道共同筹措。
四是积极开展打击冒领养老金行为宣传活动,通过深入街道社区、摆摊设点、上街宣传、发放、张贴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退休人员、职工群众的法律意识。组织市、镇、村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死亡退休人员家属,做好思想工作,并跟踪追缴。建立南安市社会保险待遇信息比对系统,通过对参保人员待遇领取和生存信息进行比对,有效防控重复领取和冒领养老保险待遇行为的发生,进一步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探讨建立各险种待遇资格认证制度,待遇领取人员可就近在合作金融机构进行资格认证。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提升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亲和力。以人为本是实现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工作对象是广大退休老职工,要做好满意度测评工作,把退休人员的满意度作为审视管理服务工作的“晴雨表”,作为完善和推进退管工作的“风向标”。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退休职工服务的宗旨,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解决退休职工反映的实际困难,有效提升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十二
近年来,****新区经济高速发展,外资企业纷纷落户,本地私企蓬勃兴起,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入,这些特殊群体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大多为简陋的集体宿舍,且消防安全素质较低,火灾防范能力较弱。近期,新区大队对辖区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楼消防安全状况集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现将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并就如何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供大家探讨。
此次调研活动调查了新区3个镇、4个街道共37处较大规模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并就宿舍建筑面积、住宿人数、建筑层数、建筑产权性质、消防安全状况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了解。
(一)建筑面积:37处集体宿舍中有23处建筑面积超过1000m2,占62.2%,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40000 m2。
(二)住宿人数:37处集体宿舍中住宿人数超过100人的有22处占59.5%,其中住宿人数最多是新区春丰打工楼,住宿人数达到4500人,但大多数集体宿舍的住宿人数为300至500人。
(三)建筑层数:3层及3层以上的集体宿舍有24处占64.9%,最高的有六层。
(四)建筑性质:37处集体宿舍中有20处为企业自建,供本企业员工居住,政府、企业出资建造的有11处,厂房改建的有6处,调查中没有发现建筑性质为居民住宅的集体宿舍。
(五)消防安全状况:消防安全状况调查内容分为审核、验收手续、防火分区、疏散设施、灭火器设置、室内消火栓、自动设施、人员安全意识、管理力量、管理台帐9个子项目。调查发现37处集体宿舍中仅有4处(占10.8%)全部符合上述所有项目,其余的集体宿舍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消防手续不齐全、消防设施不完善。统计表明:审核、验收手续、疏散设施、室内消火栓这三个子项目的合格率尚不到60%(审核、验收手续合格率为48.6%、疏散设施合格率为59.5%、室内消火栓合格率为45.9%),防火分区、灭火器设置的合格率也只有66.7%和64.9%。由此可见,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状况令人堪忧。
(一)群体特征:流动性大,人员具体情况难以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处于“动态”流动之中,所以只能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分析来进行宏观管理。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复杂,分布范围广,行踪不确定,给具体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个体状况:文化和收入水平偏低,整体消防意识淡薄。外来务工人员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文化水平整体偏低,据20xx年底进行外来人口统计情况表明,农民工1417565人,占外地来锡人员总数的74.5%。另外一项对新区41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以上文化仅占2.2%、高中文化占8.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3%。文化水平偏低往往导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不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低收入就直接决定了其生活状况较差。生活状况差往往决定其对自身的消防安全状况关注较少,主动接受消防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连火灾报警电话都不知道,火灾防范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也较差。
(三)居住情况:居住环境复杂,火灾隐患较为突出。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处有几种形式:旅店、民居、单位、工地、租赁房。20xx年12月底,**218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居住在旅店的占1.45%;居住在居民家中的占7.87%;居住在单位内部的占13.03%;居住在工地现场的占6.90%;租赁房屋的占57.60%;其他占13.16%。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区的建筑比较复杂,且主要为集体宿舍,其中有29.7%的集体宿舍为政府、企业出资建造,企业自筹资金建的占54.1%,厂房改建出租的占16.2%。一些集体宿舍大都分布在离厂较近的区域,便于员工上下班,然而在有限的周边区域里,相对来说集体宿舍的可用建筑占地面积较少,少数员工集体宿舍甚至设置在人员密集的居民区内,整体建筑较为拥挤,防火间距,消防道路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影响消防队火灾扑救和人员安全疏散。
(四)社会管理: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少,消防安全关注度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分布凌散、管理难度大,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在对其管理中虽已纳入消防安全内容,但由于职责不够明确,缺少专门管理力量,平时指导缺乏针对性,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公安消防部门和派出所人手紧、任务重,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生产生活场所难以实施经常性的消防监督管理。此外,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较少,消防知识普及率较低,以及社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关注较少,增加了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措施的探讨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的消防管理工作已经是迫在眉睫,我们要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火灾防范能力、减少火灾侵害作为关爱“新**人”的实际行动。就如何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我们进行了以下一些探讨:
(一)将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模式。近年来,公安派出所三级管理工作机制的推行,将**消防的基础控制和社会安全管理导
向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我们可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纳入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基层政府和公安、民政等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将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教育工作以目标责任考核的形式纳入政府的管理内容之中,或通过制定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推动流动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化、法制化,最终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的外来务工人员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格局。
(二)将外来务工人员列为消防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管理现状,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从基础着手,并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画册等各种媒体开展消防知识宣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外来务工人员直观地了解并掌握消防常识,及时发现身边的火灾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把火灾遏制在萌芽状态。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宣传作用。联合辖区内各居委会开展多种外来务工人员喜闻乐见的消防文艺汇演,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观看消防录像带,开展消防知识竞赛,在社区设立消防宣传栏张贴消防安全图片,在人员密集区域张贴防火标志,出动流动宣传车,利用小喇叭和巡逻晚呼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宣传作用。联合辖区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发放大队消防宣传资料,定期组织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到大队进行参观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消防安全知识,达到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群体的消防安全意识,进一步调动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大队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充分发挥用工企业作用。督促企业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消防安全制度,定期指导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学习和培训,指导企业内部开展黑板报展评、广播宣讲、举办消防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学习消防知识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五是充分发挥消防宣传部门教育主力军作用。消防部门应主动走进企业和外来人员集中住宿地,开展消防安全常识宣传,使外来务工人员学会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并掌握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及内部疏散和逃生自救基本要领,学会如何发现和整改工作岗位和住宿环境中的火灾隐患,从而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火灾自防自救能力,有效预防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地的消防安全环境。目前,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已有73万余人,集中居住点250多处且相对集中在坊前、梅村、旺庄等地,其中上规模的聚居地有20余处。改善此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源头管理。有关职能部门明确此类建筑投入使用前必须办理申报登记手续,在业主办理申报登记手续过程中,对有关消防安全状况进行把关。二是抓过程监督。消防部门和公安派出所及其他有关职能部门应将此类场所列入日常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监督和指导,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三是抓隐患整改。对防火分区、耐火等级、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等存在不安全隐患的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政府和相关业主,提出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和责任人员,及时予以整改。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要以政府名义挂牌督办。
(四)将消防安全技能的培训纳入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上岗培训内容。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xx年4月,已有106.6万外来务工人员加入了工会组织,并通过工会这一基层组织形式,落实和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不失为探索消防安全强制教育的一个新途径和新方法。此外,消防安全培训教育也已有所突破,目前**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中心将承担起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方面职业培训工作,其中将消防安全培训教育列入其中也正在商榷之中,使掌握一定的消防安全技能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上岗就业的基本要求,**外来务工人员的消防安全素质必将得到很大提高。
这次消防安全调查是在**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口大量流入并带来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突出问题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一次全面的调查,是相当及时和必要的一次专项检查,其对新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对此次专项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深层次分析产生突出问题的原因。提请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消防部门要积极主动担当主力军,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将外来务工人员集体宿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抓紧抓好。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十三
所谓的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是指那些在人的身边经常发生,习以为常而又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行为。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平时不足以引发火灾事故,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导致群死群伤。1990至20xx年全国发生的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统计分析,发现人员密集场所造成群死群伤的占火灾总数的30%,死人数占总人数的60%左右。如2000年3月29日焦作市天堂音像俱乐部特大火灾、20xx年6月16日北京市 “蓝极速网络”特大火灾、20xx年2月2日**天潭酒店特大火灾、20xx年2月15日吉林省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事故,相当一部分火灾是由于安全出口锁闭、疏散通道堵塞等常见消防违法行为导致的,其危害性非常大。在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做好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刻不容缓,各级公安消防机构及社会各界应该加以重视。
全国各地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表明,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安全疏散不畅、消防设施存在习惯性违章。人员密集场所在安全疏散方面存在的常闭式防火敞开、防火卷帘下堆放杂物、通道堵塞、占用和出口上锁等违章行为,一旦发生火灾事故,严重阻碍了初起火灾的扑救工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第二安全出口锁闭。安全出口是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逃生之路,但一些人员密集场所只有一个安全出口或虽设置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但营业时均上锁,可利用的只有一个。许多的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都与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第二安全出口锁闭有关。
(二)常闭式防火门处于开启状态或防火卷帘下堆放杂物。常闭式防火门和防火卷帘的作用是在火灾时关闭或降下来,有效阻止火势、烟气蔓延。在日常工作中,人员密集场所工作人员或者将常闭式防火门推开忘记关门,或者在防火卷常门下堆放杂物,自然而然地失去其应有的保护作用,导致火灾迅速扩大、蔓延。
(三)内部装修违章使用大量可燃、易燃材料。人员密集场所为追求美观,舒适及环境档次,大部分采用可燃、易燃材料装修,增加火灾荷载,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快,并极易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顺着窗户、门缝、楼梯间迅速蔓延,扩散到整个空间,使人不到几分钟就会中毒窒息死亡。
(四)疏散通道封堵或设置金属护栏。如2000年3月29日,焦作市天堂音像俱乐部发生特大火灾,该建筑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严重不足且被堵塞;20xx年2月2日,**天潭酒店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其二层包房的窗户设铁栅栏,人员无法逃生。
(五)建筑内消防设施器材缺少、损坏、停用等现象较突出。建筑消防设施对有效预防和扑救火灾至关重要。消防监督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时,常发现许多人员密集场所灭火器材数量不足或选型不符合要求,甚至已超过使用年限仍然继续使用;有的场所安全出口疏散指示标志设置不明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不合格;有的经营者为了整体效果、美观,将室内消火栓等消防设施遮挡、堵堵起来,擅自挪用、拆除;有的场所室内消火栓、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应急照明灯等建筑消防设施虽已配置,但因员工不会操作使用,维护管理不好,不能正常运行,形同虚设。
(六)电气设备使用管理不当,违章用火用电现象较多。有些人员密集场所在建筑装修装潢过程中,只注重环境优雅,品位高档,往往忽视对电气设备和电器线路的规范安装使用,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用电量大,容易发热漏电打火。有的场所因使用伪劣电气线路设备,电气故障时有发生。还有的歌舞娱乐场所反复更换业主,经营者对电气线路设备情况不熟悉,往往私拉乱接造成线路和设备过载、老化、接触不良和三相电流不平衡等,还有的临时线路环境复杂,受外力损坏,而漏电打火成灾。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人员消防安全素质不高。单位领导重视不够,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占用消防通道经营等问题是视而不问,问而不管,管而不改,甚至片面强调经营重要性,改了又犯。有时因经营和利益驱动,主动要求员工临时占用。由于消防管理工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单位领导关心程度相对不足,职能部门和人员主动开展消防管理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不能主动研究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措施,消防工作整体处于应付状态,对习惯性违章行为整治力度不大。二是日常管理确有难度。从日常消防监督检查情况看,因受经营成本制约,单位不可能派员把守每一个安全出口,安全出口上锁的现象在超市行业尤其突出。随着产权形式多样化,一幢公共建筑的产权往往分楼层分区域分属数家单位所有,各家产权单位在功能上有公共娱乐场所、商场、办公等,对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疏散设施等在整体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消防管理工作各自为阵,出于防范工作需要,各单位在出入口处加装铁栅栏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上述列举的一些安全疏散方面的习惯性违章行为,实际上都属于现场能够立即整改的行为。根据《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十九条规定,该行为应当责令当场改正,虽然检查多次发现多次整改,也无法依据《消防法》实施行政处罚。但是,根据《消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上述行为又属于责令限期改正的行为。从实际操作情况看,由于限期改正的行为属于当场改正,按照法定程序必须要到期复查,被查单位往往千方百计应付复查,有时碍于情面,小题难以大做,查处力度大大削弱,习惯性违章行为仍然普遍存在。
(一)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消防监督人员要熟练掌握消防法律、法规和建筑、电气防火的消防知识技能,及时了解掌握新型工艺、材料和设备的各种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积极参与人员密集场所灭火预案的制度,定期组织实际演练,不断提高日常监督水平和人员密集场所火灾隐患认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加大消防宣传培训力度。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抓住“安全月”、“119消防日”消防宣传和法定消防培训的契机,对安全疏散通道畅通的重要性、必要性开展针对性消防宣传,通过开通举报电话,动员全社会参与疏散通道的整治工作。同时,要落实和发动单位开展以疏散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和演练活动,提高单位职工自防自救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动全体员工参与疏散通道的维护管理工作。
(三)进一步落实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通过组织开展领导带队的检查活动,将易产生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场所和地点纳入重点检查对象,定期消除习惯性违章行为。职能部门要通过电子巡更系统等有效形式,切实将防火巡查落到实处。同时,通过明确落实疏散设施、消防设施的管理责任人制度,发动全体职工参与消防管理,奖优罚劣。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规定,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并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开展对员工进行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训练,使场所全体人员都应该熟知必要的消防知识,做到“三会”,即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组织疏散群众和扑灭初期火灾。同时,时刻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保持防火门、防火卷帘、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四)严格把好审批关,杜绝先天性火灾隐患。公安消防机构要严格实行逐级审批制度和审验分离制度,确保审核、验收的严格性和权威性。对人员密集场所的设计、审核、验收,要严格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等有关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关,不留隐患。对没有建筑自动消防设施的建筑工程,验收时还应同时提供建筑消防设施技术测试报告,对消防验收不合格的,施工单位不得交工,建筑的所有者不得接收使用,对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或经审核不合格的,建筑行政主管部门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五)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消防监督执法力度。针对各时期、各阶段火灾形势和消防安全形势,结合各类专项治理工作,突出重点,加大现场监督检查频率,特别对安全出口数量、疏散通道的宽度不符合消防规定的坚决不能营业;其次,必须强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指示标志灯必须满足规范要求;第三,严禁占用疏散通道,严禁在安全出口或疏散通道上安装铁栅栏、堆放物品等影响疏散的障碍物,严禁在营业、生产、工作等期间将安全出口上锁、遮挡或者将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遮挡、覆盖。对于影院的座位摆放、商场的柜台、摊位必须留出符合要求的疏散通道。在实施处罚的同时,对于同一场所因发生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被查处两次以上时,应在报刊等新闻媒体上曝光,实行处罚和舆论纠正并重的根治机制。同时,对于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构成重大火灾隐患,不再具备消防安全条件的,在实施处罚的同时,还应当撤销原同意其使用或者开业的《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并将《撤销批准决定书》抄送工商、文化、卫生、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
(六)要大力推广运用消防实用技术。在人员密集场所推广应用先进的消防实用技术,能够有效预防和遏制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的发生。首先,区分不同类型的人员密集场所,贴上外观美观、实用、醒自的提示性、警示性和禁止性消防安全标志。这些消防安全标志的制作要精美,语言一律采用人性化的,这样易于被人们接收和记住,从而自觉抵制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其次,在商场、宾馆、饭店、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推广运用紧急情况下通过手动释放、断电释放或消防控制室集中控制等方式可以及时关闭的电磁(锁)门禁系统;第三,在超市、歌舞娱乐游艺放映等场所重点推广消防安全推栓和防火型报警逃生门锁系统。在娱乐场所的包厢按要求安装图像报警装置和事故广播,以致火灾时能消除娱乐音像,发生警报,引导人员疏散;第四,设计制造嵌入式微型电子感应语音报警器,分别安装在防火卷帘门两边、安全出口门锁上、常闭式防火门上和安全疏散通道内。
总之,在奥运会迫在眉睫之际,各项措施都是尽可能的为确保奥运会的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次运动省会,更是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盛会,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礼程碑,各机关执能部门要依据奥运会的相关内容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各保障人员要熟悉业务技能。面对突发性事故时,沉着冷静,巧用对策,尽可能降低损失,恪尽职守,保持高昂的热情,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消防的风采。
人员调查报告 人员调研报告篇十四
社区图书馆一般只藏有印刷型文献,电子文献几乎没有;图书的类型较单一,多数是文学、生活类图书。因缺少购书经费,也存在购买盗版书的现象,图书更新速度缓慢。因此,门庭冷落,少人问津。
4、服务管理效能低
社区图书馆缺乏具有管理知识和运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基本只能承担简单的图书借还工作,服务类型单一,影响图书馆效能的发挥。
三、社区图书馆运作模式
长期以来,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是遵循计划经济下“一地一馆”、千“区”一面的模式。在藏书量、馆舍面积、管理规范、设施标准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急需更新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参与社会大循环,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应努力寻求建设特色馆的模式。除了政府投入办馆外,能否尝试其它的几种办馆方式。一是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与一个或若干个社区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种总馆与分馆的关系。由社区提供场所,文献资料由公共图书馆提供,并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负责管理。这样,一方面公共图书馆闲置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又有了经济效益;而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又可以在身边享受到与公共图书馆同等质量的服务,使社会利益最大化。位于赛罕区的学府花园图书馆正是这种模式的尝试者。该馆是内蒙古图书馆的分馆,是自治区第一家社区图书馆。八千多居民拥有二万册藏书,借阅方便,居民满意。二是社区与附近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实行一馆两用。高校历来代表着当代的最高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合作办馆将会提升社区图书馆的素养。三是社区图书馆与企业共建。社区内一般都驻有一些企业和单位,社区可主动与之联姻,由这些企业和单位出资、社区出面联合办馆,服务面向社区居民和企事业职工。四是个人办馆。鼓励热心公益事业的实业家以个人名义出资建馆,由出资者全权运作,在不影响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使投资者获取合理的经济利益。社区居民只是图书馆的受益者,两相得益,各取所需。五是居民集资办馆,自建自用。一般由居委会倡导,由社区居民捐资、捐物、捐报刊、捐书籍等来筹建,管理人员由居委会工作人员担任。
四、社区图书馆服务措施
建设社区图书馆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诸多原因,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但几方面都应积极作出努力使社区图书馆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加大政府服务行为的力度。在社区建设中,往往偏重于社区形象,而忽视社区理念形象和社区行为形象的塑造。要充分认识社区图书馆对推动社区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是利在千秋的事业。二是建议从日常收取的物业管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达到共建、共享。三是积极主动地了解居民现在和潜在的阅读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增强居民利用图书馆的意识。要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家庭妇女等各类群体的特殊需要,文献信息力求有普及性、新颖性、娱乐性和休闲性,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真正把图书馆建成居民的“第二居室”。四是送书籍下乡。有条件的城市乡镇图书馆应定期下乡,在农村建立文化站,拓展服务项目,延伸业务范围。赛罕区图书馆在送书籍下乡活动中自身也得到壮大和发展。五是各社区图书馆之间定期进行馆藏交流,既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又解决了社区图书馆的书源难题。通过统一安排规划,减少了重复建设,使馆藏分布逐步趋于合理。
总之,社区的文化发展建设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志着社区文明程度的社区图书馆建设应本着追求最佳效果,实现最大价值为宗旨,不能流于形式,简单化。应适时更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最终达到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断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