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9篇(优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一
在一座公园附近,矗立着一座漂亮而又雅致的别墅,里面住着达林先生和达林太太,还有他们的三个孩子:大女儿文蒂、长子约翰和小儿子迈克尔。彼得.潘常常会飞到文蒂的房间来,被蹲在文蒂旁边的小狗娜娜发现了,娜娜向彼得.猛扑过来,彼得.潘吓得就跑,但还是慢了一步,彼得.的影子被小狗娜娜咬住了,身体却飞了出去。
第二天晚上,彼得·潘和他的朋友丁卡?贝尔一起在寻找他的影子,在他们说话的时候把文蒂吵醒了,然后他们交了好朋友。彼得.潘邀请文蒂和她的两个弟弟一起去永无岛。
他们来到永无岛后,彼得就跟他们讲各种各样的奇闻,彼得.告诉他们岛上有海盗,文蒂问彼得.海盗头儿是谁?,彼得.说是加斯.克, 文蒂说:“什么?胡克?” 彼得.突然叫道:“快看那,那里有一艘大船。”文蒂听见一声巨响,原来海盗们用一种叫“长汤姆”的武器来打我们了。
最后胡克发现了地下之家,胡克一层一层往下走,然后胡克发现了彼得,胡克本身想先进去再攻击彼得.,可是门太小了胡克根本进不去,胡克发现了彼得平常喝水的杯子,胡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胡克在他的衣服掏出一个装着毒药的瓶子,把毒药挤到彼得的杯子里。丁卡.尔看到了一切,她告诉彼得,这些水是被胡克下了毒,不能喝,彼得不相信,差不多要喝了的时候,丁卡.尔抢先喝了,把药水全喝光了。她全身摇摇晃晃的,彼得说你不要死,如果有信心的小朋友一拍手你就可以活,最后丁卡.贝尔真的听到小朋友拍手的声音,她真的活下来了。
我觉得彼得很勇敢,如果彼得没有朋友,他早就已经死了,所以这本书说明和每个人都要相处得好,别人才会帮助你,做事要有信心。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二
最近,我读了《彼得潘》这本书。我深深爱上了这本书。书的大意是这样的:达林夫妇有了三个孩子。首先出生的温蒂,之后是约翰、麦克尔,他们的到来给家带来了许多欢笑。但是,温蒂却不想长大,因为她觉得当孩子很快乐。有一天,温蒂遇到了彼得潘,然后,她和她的弟弟们跟着彼得飞到了永无岛,达林太太很悲哀,她一向把窗户开着,让孩子们飞回来。到最后,温蒂还是选取长大,回到了自我的家中。
看了书,我个性喜欢彼得。因为彼得是那么勇敢。自从彼得把温蒂带到永无岛之后,他总是把她当作自我的宝贝守护着她。彼得还根凶残的海盗船长——詹姆斯胡克决斗了。彼得还很聪明。胡克把约翰和麦克尔给抓走了。彼得很想救他们,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彼得学着胡克的声音对她的手下说:“把那几个小孩放了!”糊涂的手下们把孩子放了。胡克回来之后问孩子在哪?他们还很高兴地说把孩子们放走了,胡克听了很生气,他二话不说,就把他们杀了。
更让我羡慕地是彼得很幸福。他能够飞,飞向他未来地蓝天。他能够不用长大,无忧无虑地在岛上玩,不需要去学习,不需要去工作,更没人管!多快乐呀!
彼得我期望你能教我飞行,带我去永无岛享受那快乐地滋味。在那里,我不愁吃穿。在那里,我能够和小精灵们一齐玩耍。在那里,我不用工作、学习。彼得,我期望这些幻想都能变成现实。
我不想长大。因为我们小孩都拥有一颗童心。可大人没有,他们总是让我们学习学习,烦都烦死了。长大后,我们还要辛勤地工作,培养孩子……还不如不要长大呢。小时候,我们不用学习,能够天天玩。我们想要什么,大人们都会给我们。
彼得,到我去永无岛吧!我要永远享受快乐地滋味!永远……永远!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三
《小飞侠彼得。潘》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是善良的文蒂和聪明的彼得·潘。
这时,文蒂和迈克还有约翰正在熟睡,突然彼得·潘闯了进来。他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家,由叮叮铃指路,飞到了永无乡。
永无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可是,里面危机四伏,到处都是海盗,还是得小心,永无乡里不仅住着海盗,还住着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公主叫虎莲,有一次,虎莲被海盗抓到了,多亏彼得·潘及时赶到,救了虎莲。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彼得·潘还有文蒂,因为彼得·潘聪明,文蒂也善良,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不想长大的孩子。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不想长大,长大多好啊!
最后,彼得·潘还有虎克船长决斗了,虎克船长的剑法相当厉害,彼得。潘的剑法也非同一般,可就是彼得的手太短,当要刺向虎克船长的时候,却够不到,最后,彼得·潘一剑刺到了虎克船长,虎克船长看见自己的血,失去了斗志,跳入海里,结果被守在下面的大鳄鱼被吃掉了。(给我一缕阳光作文)
在《小飞侠彼得·潘》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孩子们有一个地底之家,文蒂在地底之家里给他们考试,文蒂还把迈克挂在摇篮上,有一次,文蒂他们被海盗们抓去了,而且,海盗船长还在彼得·潘的药里加了毒药,彼得·潘想把毒药喝下去,可是,叮叮铃抢先一步,先把把毒药喝了下去,彼得·潘赶紧问孩子们,你们相信有精灵吗?孩子们拍拍手。叮叮铃得救了 ……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里感概万千,这本书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品质,之后,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而且,在这本书中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不要像虎克船长那样阴狠,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四
我喜欢读《父与子》,每当读它,我总是觉得内心像拂过一缕春风,轻轻的、暧暧的;每当读它,我总是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爱意。
《父与子》是德国大师奥·卜劳恩创作的漫画集。他用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记录了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无言地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看过这本书的人,一定忘不了父子俩的形象:脑袋扁圆,总穿一件马甲的父亲,一头乱发,小不点儿的儿子。
《父与子》的每一副漫画都很有趣,其中有一篇叫《寻找逃走的儿子》,儿子用球打破了玻璃,父亲打他,儿子逃走了。父亲在家等,等了几个小时也不见儿子,心急了出去找,没找到,回家时看见儿子又打破了一块玻璃,还被球撞了一下,看见儿子,父亲激动地抱起儿子……这一抱,深深的父子情流露出来,让我特别感动。
想到我的父亲,从小对我宠爱有加,但从不溺爱我。他经常和我谈心,就像朋友一样。无论白天我和父亲发生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晚上的饭桌旁,我们依旧谈笑风生。即使我说错了话,他也不会责怪我,只是淡淡地说“下次注意就行了。”他似乎永远那么深沉,如山一样耸立在我身后,高大威严。
每次有困难,他虽然从不帮我克服,却永远是第一个来激励我的人。考试考得好,他很少夸奖我,只是拿着试卷一遍遍地看;我成功了,他只是淡淡地说一句“继续保持”,饭桌上却能听到他更多的话语……。其实父亲的爱我们有时感受不到,因为它藏得隐蔽,藏得深沉。
我喜欢《父与子》这本书,因为它告诉了我:父爱深深,我是父亲的宝贝,父亲是我这辈子要恩谢的人!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五
寒假里,我阅读了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鲍雷伊的小学生,他在二年级时阅读了一本课外读物——《狗儿快乐秘诀》,他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到了六年级,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和汉修先生来往更密切。鲍雷伊在信中讲述出他父母离异的实情、他转学后的孤独。通过交往,鲍雷伊不但学会了面对生活,而且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练就了好文笔——成为了获奖的小作家。
读了这本书,同龄人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仿佛都印在了我的大脑中,十分清晰。主人公鲍雷伊长相平常,没有什么特殊才艺,起初也并不喜欢写作,讨厌写额外作业。这些简直就是我们现在小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故事情节描写曲折生动,比如其中搞笑的丢午餐事件,还有鲍雷伊对小偷的态度由怨恨到宽容,都描写地非常真实感人。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用信件和日记的方式收录了鲍雷伊成长的足迹。鲍雷伊爱上了日记,最终成为了小作家。
本书中的第二个重要人物——汉修先生,他提出了10个问题请鲍雷伊回答,让他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更好地让鲍雷伊明白写作技巧。当鲍雷伊第一次写日记时,汉修先生让他采取假装同另一个人对话的方式。逐渐地,鲍雷伊可以直接就能流畅地写日记了,他给鲍雷伊的帮助是巨大的。
鲍雷伊的妈妈在他成长道路上有莫大的作用,她教会了鲍雷伊宽容、理智,遇到人生的挫折时勇敢面对。妈妈的坚强影响了鲍雷伊,让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为人处事的哲理,以及慈爱和尊重。
在鲍雷伊的作品发表后,在沙拉吧里,女作家传授了真谛:要走自己的路,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欣赏与鼓励让鲍雷伊更加坚定不移,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家梦!
理智、宽容、尊重、理解、与众不同,这就是鲍雷伊成功给予人们的启示。让我们像鲍雷伊一样,努力把自己提升地更完美,一步步成长,拥有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吧!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六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东野圭吾
人性的恶意在这本书里无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栗。我第一次读恶意正是在一个夏天。细细阅读竟产生一股冷汗,甚至会环顾四周,仿佛有一个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为恶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无由的憎恨,最无底的仇恨。东野圭吾,一个反常的推理小说的写作,却拷问的人性,试探了人心。
《恶意》,讲述了一个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为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在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加贺就发现了野野口修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源于嫉妒,只是对于日高邦彦作为自己同学却大获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嫉妒,就犹如深不见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万丈深渊,永远无法挽回,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让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让杨修因鸡肋而死;可以让庞涓羞愧而死;可以让韩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带来的扭曲心里,在这本书上表现到了极致。
而看到结尾,让人真正背脊发亮的不只是凶手真正的恶意,而是自问?谁又没有这样的恶意?那种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为,最终改变了一个人的性命和一个家庭幸福的生活。
画皮画骨难画心,是人性本恶,还是世界催人向恶?
这个世上,或许有理由去作恶,去用自以为是的理由去骗自己。而最终带来的只有溃于蚁穴的悲剧。东野圭吾,他像一个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静静地看着我们,他清楚嫉妒的结果只有毁灭和痛苦。嫉妒之心虽人皆有之,但只有克制并保持谦卑,才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谦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缚的人。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七
读书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我可以得到体会;在体会中我可以得到乐趣;在乐趣中我可以得到知识。
在悠闲的时候,我会坐在阳台上,一边享受着阳光毫不吝啬的沐浴和微风温柔的轻抚,一边翻动着带着油墨香的书页,会让整个人感到心情舒畅,很惬意,很享受。
在遭受挫折,意志消沉的时候,我会找一些励志的书籍来反复读,学习书中人物的坚强,学习他们面对挫折时的乐观心态,激励自己的斗志,不让自己继续消陷沉沦,而是让自己抱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在孤单时,何不与书相伴呢?这时,我们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去细细体会作者的心情。在孤独时读书,这时,我们的心会前所未有的空灵,是一种奇特的体验。我们可以在书海中畅游,在天空中翱翔。
在暑假,我看书基本上都在图书馆。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去大书店呢?因为,妈妈曾告诫过我:“看一本书,不但要看,还要感受书中的情感,那才是真正的读书。而在大书店,那里的书是新,但你根本不会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也就不会体会到书中的情节了。而在图书馆,虽然书旧了点,但有着安静的环境,同样的书。不会随波逐流。思考要看什么,感受哪本书更适合你。这才是读书的环境。”
希望书能够在你的书房静静躺着,等待主人来翻阅。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八
年少时,父亲对我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解其意。长大后,对文学类书籍颇感兴趣,经常沉溺其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巨着,时常挑灯夜读,以至于书未读出名堂,境片厚度到增加不少,但对那句话还是似懂非懂。成年后,在经历了人生蹉跎岁月后,慢慢理解了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明白了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旨,对读书有了一点真切的感悟。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有亲切感,如见亲友故人,如见良师益友,读书是在和古代人、现代人切磋洽谈、是在和大师、友人促膝谈心,是在与长辈、同龄交流情感,如与他们谈得投机时,你会连称妙,那超乎寻常的想象会让你拍案叫绝。当读到你满意的答案时,或与你的设想一致时,你会开怀大笑,如饮甘露。读书给人知识、给人力量,似乎已经是最高享受,比这更完美的享受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
读书是一种境界。读未知书,如得良友,读已知书,如遇故交,明代于谦在《观书》一诗描述了读书的感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源随处满,东风花柳时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容,未信我庐别有春”。宋朝朱煮在《四时读书乐》中有“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明代《小窗帘记》中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可谓妙不可言。《菜根谭》中讲,“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签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看来说这话的人不仅仅有书瘾,并且还有酒瘾,不然何来如痴如醉,可见境界之高。
读书是一种修炼。读书到达期必须境界后,将废寝忘食而不困乏,清代袁枚以往说过,“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是说读书的滋味比三年的陈酒还要香。郑板桥在《题画》中写道,“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先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细品之,可见修炼之深,功底之厚。
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越丰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会如鱼得水。读书有益,在当今知识丰富的时代,读一点外国名着会让你心胸变得更开阔。如果有可能的话,懂一门外语,让你多一双眼睛,在看懂汉字同时,看懂一点外文;多一双耳朵,在听懂汉语的同时,也能听懂外语;多一条舌头,不仅仅能说中文,也能说一些外语。读书要趁早,越是年轻时,读书印象越深。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温总理在一次和网民互动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读书不仅仅给人力量,并且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期望有一天看见地铁里面人人都捧着一本书。”这是温总理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期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岁月推动着年华,伴着流水的脚步走过春夏秋冬,当你孤寂、彷徨时,阅读一些感动的文章,能让你重新找回自我。多读点书,让我们有机会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彼得.潘》读后感 彼得潘读后感600字左右篇九
暑期将至,看了李希贵的《学生第一》,对于这本书我是充满兴趣。学生第一这个书名就很是有趣,新课改过程中一直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一味以教师为主导。然而在各种充斥着各种压力的今天,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每天到学校来上学就是煎熬,每天上班时经常能看到垂头丧气的学生,每到放学,这些学生就像刑满释放一样开心。到底怎样才能开开心心的去上学,带着疑问和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六十六个小故事,两百多张图片构成了整本书,书中的文字并不许多,仿佛一位前辈在向大家讲述一个个故事,平实却触动人心,读完这本书我很是感慨,学生第一,不仅是课堂上学生第一,在整个校园中都是学生第一,教师只是提供空间,搭建平台。
学生第一真正的创造了一个属于学生的学校,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而教师只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舞台,提供空间。学校是学生的校园,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人,这个想必每一个教师都知道,每位教师都懂,但现实情况却相差甚远。看看李希贵校长的做法,想想我们的做法,答案显而易见。固定的课程,严格的制度,枯燥的课堂,乏味的活动,单一的评价,这些都是原因,但我觉得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去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去分析学生的心理,没有顾忌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活动我们不了解,学生的喜好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学生的分数高低,只知道学生的成绩好坏。所有的孩子送到学校来,我们似乎都要把他们教育成一个模子。而在李希贵校长的做法就彰显了孩子的个性,也培养的了学生的能力。虽然我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在短短的几年里经常看到毕业的学生回来看老师,听到老师谈及以前的学生,我发现班上拔尖的孩子进入社会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而那些在老师眼里的后进生进入社会后也不是最差的,甚至有些还很成功。我们培养的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的高手,我们应该培养的是有能力的孩子,能力方方面面不仅仅只有学习。
书中李校长的努力深深打动着,他的一举一动都为我们教师树立了标杆:优秀的教师,需要低下身子,停下脚步,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平等的态度教育学生,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细节决定成败。我感叹李希贵校长对教育细节的关注,他通过开展“我喜欢的十大校园活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喜好,知晓学生对校园活动的态度,我们现在开展活动多半是草草了事,或者大费周章做足表面功夫的开展一些活动,而活动后再也不会像李校长这般去调查,学生的喜好。
每个学生有三年的时间在中学校园中度过,这三年就像一部电视剧,而每节课都是其中的一集,学生才是电视剧的主角,老师是导演,是剧务。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可能不能做到把校园还给学生,不能像十一中那样小到食堂的经营都由学生决定,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做到,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宣兵夺主,往往会让自己在表演,暑期培训中看到了一段日本多年前的美术课堂,让我惊讶,日本的教育方法和李校长的做法异曲同工,课堂上教师只是确定一个主题,提供各种工具素材,学生自由发挥没有任何题材的限制,而在制作绘画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与适当的鼓励和指导。相比我们国家学生的美术作业,日本学生的作业更有创意,我国学生的作业往往千篇一律虽然仔细认真,却丧失了创意。教师示范画松树,班上大部分同学都会画树,很少有学生会画些别的,而日本的老师呢,没有示范,只是在学生绘画过程中给与指导。
李校长语录中的一句话: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是呀,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一堂课有时甚至要上三四遍,多的要上十几遍,这样枯燥的工作想要每天做好着实是不简单啊。我们要时刻记住,一样的课教给不一样的孩子,那就是不一样,一定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面对不同的孩子教法自然不同,切不能因为一样的课就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有人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我们为什么不把每一节课看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沃土呢?让他们在这片沃土上自由地经历化茧为蝶的美丽过程,如果这样,将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呢?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发展,不是公开课上的表演,而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目标;“学生第一”不是一句空话大话,而是我们教育生涯中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