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优质(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一
1、教材分析:本课题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音乐出版社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快乐的舞蹈。《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第一、第二乐句句尾都空出两拍,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四乐句密切相连,最后也空出两拍做动作,所以这首歌曲比较适合表演。情绪热烈欢快,富于感染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的唱演,感受歌曲的舞蹈性,学生带着快乐情绪,借助肢体、表情来参与活动。
(2)通过练唱歌曲,感受和掌握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
(3)在唱演过程中引导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编创歌词和对舞蹈动作的创编能力。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再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示范法,游戏法等教法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主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把无目的的“动”变成音乐中有规律的“动”,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拓展思维,引入课堂,在创作中寻找乐趣。用出示(漂亮的风景图,上面有花、树、房子、蓝天、白云、高山、小湖)。让孩子们看这幅美丽的画面,问学生还缺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创作。(老师引入说:“那就带着大家去寻找很多的快乐时光,想参加的和我一起出发吧!”)
1)、让学生用这个节奏说一说律动后的心情。出示节奏( x x x x x 0 ‖)教师表扬说得好的学生,又让学生用这个节奏来互相表扬。(这样学生尽情地创作,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出示节奏并说出来:
x x x x ︳ x x x x ︳ x x x ︳ 0 0‖
同学们呀 老师 请你 唱首 歌 (拍手)
让学生也按这个节奏邀请老师演唱。(生齐说)。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铃鼓这一乐器来进行教学。我说:“我万分乐意为大家演唱,但是需要大家给我一个小小的帮忙,如果你们觉得喜欢,就用你们的身体语言来跟我配合好吗?”学生配合这些动作;拍拍手、跺跺脚、打打肩、握握手。(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合作演唱这首歌曲,充分地让学生述说自己的快乐、幸福的心情,为后面的学唱做好铺垫。)
2)、学唱歌曲
a、 出示歌词,让学生跟老师有节奏地念第一段。
b、 播放歌曲,让学生一起跟歌曲轻声唱。
c、 教师用电子琴伴奏,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在教唱这个环节中,学生对乐曲的感受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和老师配合演出使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多次的聆听中对这段音乐有了完整的深刻的体验,直至能够完整地演唱歌曲,这个过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使孩子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整首歌的学习。)
1)、创编题目
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起名,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创编,教师适当给予表扬。接着总结: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来自日本的儿童歌曲,在中国,不同的人给他起了不同的题目,有的直接叫它《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有的简单的叫它《幸福拍手歌》
2)、创编歌词
让学生通过想象其他动作,再加上歌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学生自由创编,然后展示一段。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创编中得到快乐。
老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如三角铁、双响筒、手铃(出示打击乐器)让学生用上这些东西使歌曲变得更丰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小组内创作出最有特色的节目。(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从创作中获得自信、获得满足。)
1)、让学生说出最喜欢这首歌中的哪一段并唱出来。还要回答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的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了解。)
2)、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想把这首歌送给谁,学生自由回答,简单点评后接着我就说:“老师想把这首歌送给四川灾区的人民,祝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当然这是针对今年的情况而设计的,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有一颗爱心。)
3)、在师生配合中结束这节课。
a、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点点头吧,生:点头。
b、师唱:假如幸福的话笑一笑吧,生:笑一笑。
c、师唱:假如幸福的话说再见吧,生说:再见。
(最后播放这首歌曲,学生走出教室。)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二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以复沓的结构形式、充满想像力的笔触谱写的儿童诗,诗歌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
基于以上的这些研究,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语言。
3、按原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探究;入情入境引导孩子学会领悟、学会朗读、学会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用真情获得真情,用关爱赢得关爱!做懂得爱、会爱的人。
教学设计:
我要说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基调。
同是一本书,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同是一篇《假如》,教者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在确定这篇课文后,我们教研组成员独立对文本进行了研读和备课。我们的教案中呈现了了两种教学基调,一种是痛苦压抑的,一种是快乐幸福的,完全相反的两种思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我们重新对文本进行审视、分析,发现理解的落点不同才出现了这种反差。如果,我们把教学的突破口落在不幸和痛苦上,如小树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小鸟的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西西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飞燕,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时候,我们就置身于这些不幸中,使课堂基调显得阴冷、压抑。如果我们把落点放在用神笔画的太阳、谷粒、一双好腿上,抓住“不会、再也不会,“而是”等转折词上,神笔带来的快乐就浮现出来,使课堂气氛变得快乐而幸福。《假如》是以爱为主题的,在爱心的照耀下,各种苦难转化成幸福和满足,文本体现的应该是一种明亮向上、开阔昂扬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我们要赋予孩子的,所以,我们以“快乐、明亮的”的情感线来组织和贯穿教学。
第二个关键词: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应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说得通俗点,就是要有语文味,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今天呈现的这堂课,我们就是希望体现这个理念的。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解读第三自然段。本堂课打破第一小节入手的常规,而是从第三小节切入教学。这是我们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的。一二两节的小树和小鸟虽然学生也能从字面上体会到它们的不幸,但他们毕竟是动物和植物,孩子们要走入它们的内心没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敏感的心就难以办到。第三节不幸的西西就不同了,西西这样的孩子或许就是学生的亲人,或许就是学生的朋友,或许就是学生的邻居,学生更容易从自身的自由和快乐体会到没有好腿的西西行动的困难以及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这个小节,我们设计了两个重点,一个是读。读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西西的不快乐。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个小节,从字里行间读出他不快乐的原因。然后选择重点句来精读:只坐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飞燕和小树。从这句话中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读出西西伤心、失望、羡慕、绝望等多种复杂的心情。随后,去掉“只”字再读,在比较中品味“只”字所蕴藏的含义,在精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第二层次,读出西西的快乐来。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再也不会,而是”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词来朗读,使这一小节的情感落在“爱会快乐”的主题上来。第二个重点,是说。在体会西西的快乐时,有一个说的练习设计: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再也不会(),望着()。而是()。这个练习设计是有梯度的,由文本引头然后走出文本,走入学生的想像中西西的生活空间。这个拓展思维的说的练习,目的在于丰富神笔的威力,因为诗歌的每小节前面几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是后半部分,即神笔所带来的威力。而这里的写法是苦难反写成快乐。通过这个说的练习,可以强化苦难反写的格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有了这样的说的练习之后,就为后面以原文的格式仿写一段话解决了难点,使写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当然,读和说,在其他的几个环节也相贯穿,我不一一例举了。
第三个关键词:思想性。
《假如》和其他的一些诗歌比较,和金子美铃的诗比较,语言没有那么灵动,意境也没有那么含蓄秀美,更多的是说教式的语言,直白无弯的主题呈现。很容易上成空洞直白的思品课。这堂课也走过这样的弯路。经过多次的研讨,三次的试教,最后我们增强了语文味,也保留了一部分的思想性。12月份的《小学语文教师》上有一篇文章中,我看到这样的话,语文课程的编制是反映国家的视角的。《假如》这篇文章,从国家的视角来看,就是要培养孩子爱动物、爱植物、爱人类,爱和平,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假如”虽然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还没有实现的愿望,但往往是实际行动的前奏。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有这种关爱、帮助的美好愿望,更要引导孩子去落实到行动中。因此,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寻找出真正马良的神笔,让孩子们意识到这假如是能变成现实的,只要有爱心,世界就能更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像思品课一样担负起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社会的责任感。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三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以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因素对人的情感能起感染作用。小学生因生活经验缺乏,知识水平有限,教学中如果仅靠文字的叙述,很难向学生呈现直观形象。因此,要善于创设各种直观情境。
这节课我创设多种情境,如在教学第一、二、三小节时,通过创设“小树在寒风和大雪中受冻”、“小鸟在鸟窝里孤零零地大哭”、“西西在轮椅上孤独地望着窗外”三个情境,让学生仔细看,仔细听,通过多种感官的感受,引发学生内心体验,感受到小树的寒冷,小鸟的孤单,西西的痛苦。这样,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深刻体验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仿写“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时,通过图片,感知生活中有很多人、事、物需要帮助,激发学生情感,有话可写。
2、揣摩文字,诱发情感。
课文的情感总是从字里行间显露出来,特定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情感,特定的表达方式和文章的情感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应在感知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使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如在教学第一小节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对“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的理解,让学生看图后边做边说说小树在叹息什么,让学生边模仿小树冷的动作边学着小树说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小树的可怜,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
3、读写结合,深化体验。
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适合对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而且这篇课文的内容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了这首诗,学生产生了许多共鸣,产生了许多新的“假如”,萌发了写诗的冲动。我抓住时机,通过对省略号含义的挖掘,让学生认识到身边需要关注的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让体验在学生写话中升华。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四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通过回忆故事引入,导入课题,再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同桌互助,合作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学生学会了生字词语后,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小诗人给谁画了些什么?初步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接下来,再分节学习诗歌,通过看图,想象,朗读,感悟诗歌的情感,在学习第三小节时,通过观察图片,展开想象,根据课件提示回答,西西没有一双好腿,他不能,非常。和有了一双好腿,西西可以,他是多么。进行对比,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西西没有一双好腿,是多么的伤心,有了一双好腿,又是多么的开心。从而感受到小诗人关爱他人的善良的心。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情感: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都有助人为乐的善良的心,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最后以欣赏歌曲结束教学。
回顾本节课教学,按照我设计的环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课文,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时间没有安排好,前面在导入和识字教学上花费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朗读感悟,情感体验这一环节时间太紧,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小作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在让学生仿写诗歌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发言。还有,课堂生成没有有机进行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力争取得进步。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五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4、课时内容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的方法,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诗歌的学习尤其如此。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渐渐进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感悟理解,在读中触发情感,在读中培养学力,提升思维。本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色:
1、展示读书过程。学生接触文本,总要经历从不会读到会读,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先感知后理解、从学会到表达,让学生把隐藏的认识过程显现出来。
2、渗透读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强化“过程和方法”,要求教师把视角中心转到学生身上。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把读书的方法渗透其中,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巩固。
3、明确读书目标。语文课堂上的读书目的主要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语言,帮助学生构建新的语言范式,改造自己的口头语言,促进消极的语言向积极的语言的转变。
4、提高读书质量。最理想的读书目标是超越文本、超越作者,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让学生的注意中心由作者、文本转移到自己身上。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有创作新的“假如”的欲望,教师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并作为学习的伙伴参与其中。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谈个性化感受。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华,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辟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我先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在自读课文后了解主要内容,提出问题:①作者用神笔画了什么?②为什么要画这些东西?以此引导学生概括文意,把握全局。在学生逐段概括时,我把大家概括的内容展示于黑板,使学生对诗歌内容有更直观的了解。
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识字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任凭教师无休止的“填鸭”,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先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自学成果,对于易读错或记忆有难度的字在全班交流,共同识记。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
这首小诗语言浅显,内容简单,学生极易理解,因此教学时使学生整体把握小结内容后,我把重点放在感情朗读上。可以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如何带着表情去读,可想象着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读,可把自己当成小作者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总之把学生读得精彩之处加以总结,学生用上这些方法继续练读。最后教师引读,达到背诵,从而解决又一重难点。
4、升华感知,扩展延伸,发展学生语言。
在学生充分阅读,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后,再引导学生回到整体,说说此时的想法与感受,比如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最后扩展延伸,说说假如你有一枝神笔,你会干些什么?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爱心。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以上内容是我在备课时和教案一起准备的说客稿,我执教《假如》这篇课文后,我有一些想法,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总的说来,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锻炼。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以说话,写话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学习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抛出的问题是:你像老师那样,在需要停顿和重音的地方用符号表出来,结果孩子们几乎标不出来。原因就在于低年级学生,单纯的强调朗读技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假如换一种教法: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饿的发慌,这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的说出很孤单、很无助的感觉。然后老师接着引导而此时的小鸟也是这样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的体会应该是比较到位的。
因此,要想上好一节课,大框架确定后,还要在细节上多下功夫,只有考虑的周全,才能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能作出较恰当的回答。有时侯,一节课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起眼的小问题而显得精彩,使整节课显得有生机。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六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小吴很高兴为大家作导游,带大家游览我的说课稿,我们游览的美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我们游览的的线路如下:第一站说教材,第二站说教法和学法,第三站说教学过程,第四站说板书设计。希望在小吴真挚的服务下,能使大家有一个愉快的旅程。let’s go!
1、教材内容分析
原有基础:学生从三年级的课文《赵州桥》开始已经接触了说明文,学习了《太阳》、《秦兵马俑》等说明性的课文。本学期又学习了《鲸》、《松鼠》、《新型玻璃》,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了一些应用说明表达的基础。
本课内容: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健康的罪魁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将会变得让我们人类无法生存。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后续知识:本课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面性,请学生运用掌握的说明方法仿写一个事物,从而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假设、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说明事物的表达方法。
难点: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4、教具、学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搜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采用“导—扶—放”和角色多角度的方法来达到预设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理念上提到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在学法上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为本、以读促解来达到学生质疑、解疑。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课堂。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时教学过程我分六大环节:
(一)读题揭题,谈话导入
1、齐读课题。
2、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灰尘)。
[常言道: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要点(灰尘),引导学生学抓关键词来学习课文的方法]
(二)以“尘”激趣,学习灰尘的“小”
1、请学生上黑板书写“尘”字。
2、分析“尘”的字形字义。
[一开始从“尘”的字形出发,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这也为下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作了一定的铺垫。]
3、学习灰尘的特点(“小”)。
① 灰尘很小很小。
② 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尝试运用“看——想——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先看“尘”字,再想“尘”的含义,然后通过比较两个句子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小”的特点的,最后通过读体会说明的好处和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认识灰尘有害的一面
1、谈话交流灰尘的危害。
2、人们一般情况对灰尘的看法。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我尝试采用引用法——引用了课文语句“ 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的认识,明白灰尘危害人类的一面。]
(四)学习灰尘的作用与特点
1、谈话过渡。
2、设疑激趣: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我采用“悬念法”——设制悬念“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想通过造成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可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3、“导”与“扶”,学范例。
没有(灰尘) 假设
作用(后) 特点(前)
有 (灰尘) 作比较
[我尝试运用“以读代讲法”——想达到通过读理解灰尘的作用,体会句子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加深对灰尘特点与作用的认识。最后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自学课文中列举出的其他特点和作用。]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七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四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文章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文章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
2、灰尘有哪些害处?
3、师: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那 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12﹡假如没有灰尘 课件:课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二)、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①读阅读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②说一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这句话的意思。
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词语认读情况。
(三)、合作交流,问题导向
①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通过预习,文章哪些自然段详细介绍了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③学生默读课文,组内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④分组展示。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四)、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1、生题疑问
2、师问生答:
(1)、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写清楚的?
(2)、回答: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景?
(五)、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
①灰尘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无法欣赏到晚霞朝晖,(课件:晚霞朝晖),观赏到闲云迷雾(课件:闲云迷雾),领略到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课件:彩虹日晕)。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其实灰尘的作用还止如此呢!这里有份材料,让我们了解一下。(课件:灰尘的另一面)
②灰尘有着它的两面性。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网络,糖,可以补充身体的糖份,好吃,但却引起肥胖损坏牙齿。)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板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今后我们无论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点,还应该看到它有好处的另一面。
(六)、作业。
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告诉人们它的两面性。
(七)、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八
《假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3课,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闭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闭爱他人,闭爱生活,闭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闭注学生的集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开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进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瞅目标:有闭爱他人、闭爱环境、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1. 识字和写字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读悟结开,理解文意。
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教师应选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文本,让他们乐于接受。
师描述:从前,有个孩子,叫马良。有一天,他得到一枝神笔,他用神笔画了一头大黄牛,帮助农民耕地,画了一架大水车,帮助乡亲们灌溉农田,还用神笔惩罚了那个贪民。
“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贯串全文始终,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神笔马良》的新事导入新课,这既为口语交际和朗读做准备,又奠定了学生的情感基石。
1、过渡:“有了神笔多好啊,能为乡亲们做那么多的事情,有个小女孩也想像马良一样,有一枝神笔,并把她的美好意愿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假如》。”(出示课题的课件)
师顺势而引,将文本自然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进程中。
2、齐读课题(带着深情的祝愿读)。
1、师配乐朗诵全诗
新课标注重培养孩子听的能力,而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经典,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粹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穷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理性认识,将学生带入文本,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反馈。 “你听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1. 过渡:“你也想学着老师的样子和着音乐动情地朗诵这首诗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好这首诗歌。要想读好这首诗,首先要把它读通顺,读正确,现在就请你翻到108页,开始读吧!”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词组“白白的太阳、好吃的谷粒、健康的身体,这三个词语为一组,语调都较下昂。
(2)热冷的北风、遥远的地方、不幸的朋友,这三个词语为第二组。
(3)先发现,指出这些都是带“的”的词组;指导朗读(引:陈老师通知大家一个把这类词读好的小秘密,就是把前两个字和先两个字都读重一点,的字读轻一点,这样就难听了)。
4. 出示词组“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苦苦等待、饿得哭泣”指导朗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相信你们也能把这些词语读好。”指名读,(缩用动作加以理解,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指导好词语的朗读,将奠定先来课文朗读的基调。
教学第一段
1.过渡:“我用马良的神笔让窗前的小树不再……缩……
我还用马良的神笔让树上的小鸟不再……苦……
5. 师:“多美好的心愿啊,这就是小女孩的第一个愿望,(一边说一边出示第一节),自己试着读一读,请一个小朋友读,(相机出现分隔线)
6. 生读,师相机指导,请生学习老师吸气的方法,并不是很夸张的吸气,而是稍作停顿。
7. 过渡:“就这么一个白白的太阳,能给小树带来什么呢?”生交流。
5. 师生配开读。
过渡:“是的,白白的太阳就像一件温暖的衣服,让小树不会在……生:热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点白重读的词,如果我们不只注意有节奏的朗读,还注意这些词,你一定读得更动听,齐读
6.指导有表情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因此,在本环节例文中,我力求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读、展示读、评读、激读、赛读的方式,饱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读书进程也是张扬学生特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进程。
阅读亦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此环节中,我例文了三个层次,1、有节奏地读2、有节奏又有重音地读3、带上表情美美地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这篇课文。课文可分为两个课时,我现在要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说课。
本单元的开篇导语是“如果我有一支神笔,我会画很多东西给需要的人。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点出了本单元的专题是关于爱的,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排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由于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把这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定在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即阅读能力)。那就是学生能理解课文,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从而在朗读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师生接读、整体悟读等。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感悟和教师的启发,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第一学段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品读中激发同情心、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生活。
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课以“教——扶——放”为主线,以“对话式”阅读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启发探讨等方法为辅,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这一基本理念,通过“读读—说说—议议—读读”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是“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我创设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情境导入课文。开课时我拿出那支课前准备好的 “神笔”,欣喜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什么?马良用神笔为穷人画了很多东西,那文中的小作者说,假如她有这支神笔,她会画些什么呢?”相关联的问题质疑以及生动活泼的情境运用,即刻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以及促动了他们学习课文的欲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应使他们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对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拥有一种游戏的感觉和求知的兴奋。
2、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语文课上的读,是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教法。在这堂课上,我搭建了诵读感悟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要求的读,如个体品读、相互赛读、学生轮读、整体悟读,使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感悟文字后的情感。如在第三小节的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爱心及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同学们,当西西拥有一双好腿后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也要做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情感。难点也由此得到了突破。
3、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一位外国作家说过:“每个儿童都是一名诗人。”对这句话我深有同感,儿童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他们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遥不可及的奇幻。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科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为重点,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如在学生理解全文并体会到文中小作者对他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关爱之后,我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用它来画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他们的创新思维迸发出了火花!一边展开想象,一边将想到的内容以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出来。这一设计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上到这里,差不多接近尾声,这时我说到:“回去之后,你们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还有把想画的东西画出来,下节课带过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你那美好的心愿!”
由于整篇课文采用并列式的结构,因此为了巩固学生记忆,我采用了结构式的板书设计,整洁明了。
总之,整个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感悟生活。
上完本节课我有几点收获:
1、必要的范读、教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创设情境是感情朗读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理解课文内容是感情朗读的前提条件。
3、精彩的生成来自和谐的课堂。
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2、课堂上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话时间。
3、板书不够完整、美观。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
张老师刚才的试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本节课张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指导“良”和“食”的书写,张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区别笔画、字形,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张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张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古往今来许多咏梅的作品仅仅反应了梅的一个侧面,赵丽宏的《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以浓郁的诗情,奔放的想象,展示了腊梅形的高雅、香的清幽,拓展、深化了腊梅的传统人格精神,即通过对腊梅的生命过程的感悟,同时全方位体验腊梅的甘苦,了解腊梅所体现的生命意义,从而引发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本文主要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运用铺陈、虚拟、转换称谓等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
(二)教学设想
1、布置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梅的古诗文或名句;体察诗人借咏梅流露的情感和寄寓的精神。
2、
(1)运用多媒体:借诗文、音像相融的艺术效果,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诱发学生对文本阅读兴趣。
(2)诵读、讨论:在诵读中感受文本语言内蕴的诗意美,铺陈的激情美,在讨论中探讨物象的寄兴美,手法的运用美。同时,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以及一些具体语句的品味,加以对一些问题的讨论,体会本文人格化腊梅索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
3、拓展阅读及训练:《飞蛾的痛苦经历》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情感目标:品味腊梅所赋予的多重人格精神;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通过深刻理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哲理,从而理解生命的意义。
2、知识目标: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的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3、能力目标: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搜集的材料,并能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重点难点:
(1)认识本文在表现主旨时运用铺陈、虚拟、称谓转换的写法。
(2)理解生命的意义。
教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课文读熟,大体了解文意。在读、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懂得:在生命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还要懂得:既要能接受欢乐又要能承受痛苦、既能呈现热情、谦逊又能表现孤高、既要习惯被人注目又要忍受被人淡忘。生命的意义在于坚忍顽强地对抗苦难;在于牺牲和奉献;在于耐得住寂寞,在于展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魅力。人应该拥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
(一)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出于这一考虑,我引导学生搜集体现中国传统梅文化的文化精神产品,搜集其他咏梅的诗词文章作品,从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充实语文积累,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中华传统文明的熏陶与革命传统教育。注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在阅读理解中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拓宽、开放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法:课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搜集咏梅其他诗词作品,同时,搜集有关梅花的诗文、图画、乐曲等素材,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对梅花风骨的无比推崇与赞美之情。搜集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从而深化理解与认识。
教学中以设疑、研讨、精讲为主。二期课改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疑是达到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为此,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问题去熟悉课文。研讨,即引导学生研究讨论疑难问题,以说互相启发,促使多向积极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多开展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通过相互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积累。促进了合作与发展,为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作了铺垫。小组研讨的活动形式提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欣赏能力。
精讲,从文章整体出发,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前提下,抓住精华,以点带面,揭示规律,教给学生怎样阅读,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以第七节、第八节为重点语段,教学时紧紧抓住语文学科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一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品味本文语言的特色:准确形象、简洁清丽。提高学生正确地理解、使用以及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同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品味本文的表现手法:运用铺陈、采取虚拟、转换角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力求40分钟的语文课堂教学训练在严与实上下功夫。严,要求明确,思维规范,表达清楚;实,抓住文眼,从字、词、句、篇、章感悟、理解、分析,品出文章的味儿来。以7、8两节为重点,抓住关键词语、句子,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运用铺陈、虚拟、转换角色等表现手法来展现腊梅独特的“风骨和气节”、表达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学生对此把握得比较好。
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二期课改这一精神,我在教《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一文中安排了“《飞蛾的痛苦经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取决于我们自身,任何一种本领的获得都要经由艰辛的磨练,否则怎能领略“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哲理,那只飞不起来的飞蛾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切。这不仅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并使之真正有效,显得尤为重要,立足课内,延伸课外,力求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我语文教学努力的方向。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二
《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是试着加以运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是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略读课文。
《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非常吸引人的说明文,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人见人烦的“灰尘”原来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作者在讲述灰尘的作用的同时,还向读者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只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加正确地认识,才能趋利避害。
本文共六个自然段构思精巧、别具匠心。“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设问从课题开始反复出现了四次,“作假设”成为这篇说明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文章以此为题起到了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好奇的作用。文中的反复出现是为了强调说明灰尘的重要作用。结尾处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文中这样反复地出现“假如没有灰尘”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节奏更加紧凑。本文除了“作假设”还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文章的4-6这三段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灰尘特点,再具体说明灰尘作用。
由于这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说明文了,学生对于本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起到的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能够从文章中找到常用的说明方法,并且分析出使用效果。这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所以应以学生自学为主。由于,“作假设”这种说明方法在本单元其它文章中体现不明显,但在本文中非常突出,应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它的效果。另外,“我们应该辩证看待事物”这一哲理,学生在自悟中很难体会到,也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记“然而、面临、颗粒、来源、分裂、漂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湿漉漉、古往今来、庞然大物、气象万千”等词语。
2、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4、 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重点体验“作假设”这一说明方法的使用。
解决方法:品读语句、随文批画、设计填写表格、讨论交流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阅读导语,明确要求
3、默读课文,自学批画
4、检查效果,课堂讨论
5、感受哲理,总结全文
6、讨论收获,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灰尘。
2、灰尘有哪些害处?
3、师: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对吧?所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12﹡假如没有灰尘 课件:课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指名作答)
4、下面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生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思考: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找出书中相关句子,作上记号。(课件:思考)
②说一说:用书中的话说一说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怎样?(课件:句子)
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生词的掌握情况。检查词语认读情况。(课件:我会记的词语)
(三)、依照提示,先共同学习最后一段,再让学生自学讨论完成表格。
①谈话: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课件:表格)
②师生共同学习最后一段。
a指名朗读。
b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c在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③学生默读课文,分组完成表格。
④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
①灰尘在自然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整个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无法欣赏到晚霞朝晖,(课件:晚霞朝晖),观赏到闲云迷雾(课件:闲云迷雾),领略到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课件:彩虹日晕)。,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其实灰尘的作用还止如此呢!这里有份材料,让我们了解一下。(课件:灰尘的另一面)
②灰尘有着它的两面性。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如网络,糖,可以补充身体的糖份,好吃,但却引起肥胖损坏牙齿。)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板书: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今后我们无论看待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到它的缺点,还应该看到它有好处的另一面。
(六)、作业。
请以“灰尘的自述”为题写一篇文章,告诉人们它的两面性。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三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四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 知道神笔的作用吗 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慾望也被激发了。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 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我说 假如教学设计和反思篇十五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锻炼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想象的精神。
2、在绘画中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变成大巨人格列佛,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了我的一段有趣的经历。引出格列佛是一个既勇敢又善良、聪明、威力无穷的巨人。利用图片再加上我的讲述,同学们可以很直观很生动的了解故事内容,并可以引出课题:巨人真了不起,可以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像格列佛这样勇敢、善良、威力无穷的巨人吗?那就跟着我一起走进巨人的世界,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我是巨人》。(板书课题)
巧妙的点出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渗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一:小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先是学生讨论交流再以图片形式展示学生作品,看一看更多更好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的打开学生的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学生的画法。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解决的办法也是如此。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画面中形象的对比是本课解决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大小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呢?我是这样解决本课的难点的:我先出示两个相同大小的小朋友,并告诉学生老师要用魔术把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通过图片的切换,很快,其中的女孩变大了,几乎是头顶天脚立地,但男孩不变;紧接着我又提问,你有办法把这女孩变得更大吗?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把男孩缩小!我再次切换图片,这时,男孩缩小了,女孩就显得更加庞大了。这样,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要突出巨人的大,不但要把巨人画大,还要把周围的景物缩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件出示:小人国举行优秀巨人故事绘画大赛的宣传海报,并提出参赛要求,即本课的作业要求。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将课堂作业制作成动感相册,师生共同努力,一本声情并茂的童话书就诞生了,通过这样的展示,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幻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尤其是孩子们,这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他们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知以往。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讲述了学生们都很喜欢的传奇人物——《格列佛游记》故事让学生欣赏。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想变成“巨人”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课件中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元素,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以直观图片欣赏,问题由浅入深讲故事,引领学生走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巨人与小矮人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说格列佛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从能力品格上使学生了解巨人的无比威力和巨人宽厚、乐于助人、爱和平的优良品质,进行了德育教育。利用图片,从形象上使学生看到巨人与小矮人大小比例的差异。
在本节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讲得太多,没有把握好时间,使得最后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多。今后我会注意在课堂语言的精炼上继续努力追求,从而节省时间,使课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