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函的结束语 函的适用范围(十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函的示例篇一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 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 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 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ρ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 :p177 习题10、11。
函的示例篇二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二)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本节内容: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 氧→水 二氧化碳 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板书: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板书:一.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板书:二.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板书:三.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板书: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板书:四.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动动脑:
1.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四).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第四章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教案示例(二)
函的示例篇三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函的示例篇四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三
(孙大栋)
教学题目四、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教学自的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机械效率取决于有用功在总功里所占的成分,(即百分比)从而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教学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教学方法学生实验与讨论。
教学内容
首先讨论上节课留的课外作业,指出:
1.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额外功,即减少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
2.p171想想议议
克服水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从井里捞水桶时,克服水桶重所做的功为有用功,克服水桶里所带的水以及绳子重所做的功为额外功。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可见有用功,额外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做功的目的性,加以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
【例如】我们用车推货物而做功,由于货物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所做的功为有用,但由于车重而影响的摩擦力,克服这个摩擦阻力而做的功就是额外的功。
引言: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测滑轮的机械效率,要进一步明确决定机械效率的两个条件,通过几个不同的方法所测定的效率,进一步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
学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一些技术性问题。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
2.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
2.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
4.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
5.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
6.可将各数据填入书中表格内。
7.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
小结:
作业:p176—177,8、9。
【说明】这个教案基本上是提纲式的,建议新教师要把实验过程再写详细些。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三
函的示例篇五
1,了解神话的特点.
2,体会想象对于构造情节,塑造形象的作用.
3,训练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说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世间万物是怎样形成的.
二,解说课题
三,学生朗读,思考,讨论
1,这则神话按照一个什么顺序写的
2,盘古开天辟地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混沌初开,天地成形,化生万物
3,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天地分开之前是一种什么景象,分开之后呢
[明确]
5,朗读"化生万物一段"
a,他为什么倒下了
b,他倒下之后出现了什么情况
c,从这一段里可看出盘古怎样的精神
6,最后一段与前一段有何关系
7,总结:盘古的形象
作者写这篇文章只为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吗 盘古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讨论
对这两则材料适当解说.
注意让学生体会对盘古的动作,心理的描绘.
五,总结神话的特点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用文化现象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开头是口头创作,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力的抗争与征服的希望.(简单解说即可)
六,想象训练
七,布置作业
1,发挥想象,改写牛朗织女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辟地
一,混沌初开 孕育,成长
闷,生气,一挥
二,天地成形 顶天,踏地
孤独,吃力
三,化生万物 变
用整个身体使世界更丰富美丽
函的示例篇六
——“南非”
【重点】1.重要的地理位置
2.主要的矿产资源
【难点】经济特点
【教具】南非教学课件
(导入 )由于长期的殖民统治,造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单一,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所以我们一提到世界上贫困国家最多的大陆,同学们都会想到非洲,但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它的经济在非洲大陆上是最好的,也是目前非洲大陆上唯一富裕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南非。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南非的地理位置
2.该国面临哪些海洋?
(简要总结)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三面临海,大西洋和印度洋
2.为什么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仍然后大量的船只通过南非的南部海区?
(引导学生讨论)
(课件展示)大西洋、印度洋间的重要通道
(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好望角)
(讲解)在苏伊士运河没有开通前,南非的南部海区是沟通大西洋与印度洋间的最近通道,经过好望角的航线是沟通东西方的要道,即使是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因其巨大的通航能力,仍然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经过的船只多于10万吨级,西欧1/4的食品、美国1/5的食品均需靠经过此线而获得。同时大型和超大型油轮由于苏伊士运河的深度不足,仍需绕道好望角。这为南非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优越的条件。
(课件展示)好望角
(简要讲解)
(课件展示)开普敦
(引导学生读图)世界著名港口,位于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
(课件展示)南非矿产在世界地位统计表
(提问)1.南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矿产都由哪些?
2.储量居于世界首位的矿产是哪些?
(讲解)南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黄金、铂族金属、锰、钒、铬、硅酸盐的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黄金占世界的39%,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国”。
(提问)南非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
(引导学生讨论)
(总结)利用丰富矿产发展以矿业为主,制造业为辅的工业,成为世界重要的矿产出口国和先进的工矿业国。
(课件展示)南非的矿产分布
(引导学生读图)找出约翰内斯堡
(讲解)南非最大的金矿开采和机械制造中心
(承转)南非是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该大陆最富裕的国家,被誉为“非洲之星”。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非在国家上的声誉却很不好,那时我国与南非也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原因在与当时的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抵制。
(课件展示)南非人种统计图
(提问)南非的主要人种有哪些?
(讲解)南非的长期统治者是白种人,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在南非人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斗争才被废除的。
(课件展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
(讲解)曼德拉的事迹
(设问)我们能够从曼德拉从囚犯到总统的历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
第三节 南非
1.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国家
南非最大港——开普敦
2.矿产丰富,经济发达
(1)主要矿产
(2)经济特征
3.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函的示例篇七
(二)教学要求:
(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 功
一、功”
(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
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本节后的练习1、2、3。
函的示例篇八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
(4)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f,阻力f.
两个力的关系:f>f,两个力不互相平衡,f合=f-f.
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结论:汽车在f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
当f=f,f<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
答:支持力是2牛.
3.布置作业
(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
(2)书面作业 :课本第108页练习1-4.
(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
(四)教法说明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函的示例篇九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热好个夏!
我躺在床上,突然意识到:我,毕业了。
真该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
一眨眼就过了三年。
三年前,我们是懵懂的孩子;三年后,我们是成熟的少年。
“今天我以九中为荣,明天让九中以我为荣!”二年前校长曾这样对我们说。
这句话真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不过,现在我要真正地感谢九中,因为它让我:痛并快乐着。
想一想我们的伟大的班主任可真是有远见啊,初三下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她就对我们说,离中考还有一百多天了。那时的我总以为毕业很遥远。可当班里挂上倒计时牌时,毕业就在眼前。
这三年,经历了太多太多。
曾经为考试失败而痛心,现在却多了一分豁达;曾经为老师批评而难过,现在却多了一分无畏。
三年,给了我太多太多。但过去的一切已将成为过眼烟云。
突然想起冰心女士的一句话: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现在看来,应该改成: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九中,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九中。
我承认,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对九中并无一点好感。可是,我却不能否认,我在不知不觉间已对九中产生了感情。
我不敢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我要离开发中,离开朝夕相处三年的同学。
很爱听朴树的《那些花》,却一直不懂它的内涵,如今我却懂了。
还有60多天就中考啦,祝全班同学能考一个好成绩。
函的示例篇十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并用小标题概括。
1.认识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生活和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2.掌握小说的一般方法。
3.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4.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检查预习
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夫妻话别(开端)
敌我遭遇——探夫遇敌(发展)
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成立队伍(尾声)
四、重点探讨
1.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景物描写是整个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首先应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第三,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在阅读和鉴赏时,还必须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进入美好的艺术境界,才能深刻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旨。
(2)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讨论明确:月色皎洁,洁白的苇席遍地,银白的淀水,薄雾,清风,荷花飘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恬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问:这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第一,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氛,水生嫂就在这样的背景里生活,劳动,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
第二,情景相生,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也都充溢着人物心中的情。在水生嫂们的眼里,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样美好的家乡岂能容忍外国强盗来侵犯?因此必须拿起枪,为保卫可爱的家乡而战,对战争满怀着必胜的信念。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广阔而深邃。
第三,为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开头部分对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描写,不仅为“话别”提供了时间、地点和和谐的氛围,而且也为下文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作了铺垫。
2.鉴赏人物对话的作用:
提示:人物对话要根据上下文和语言环境,考虑分析其用意、心理、情感、效应等因素,充分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整体上去体味,进而理解其对刻画人物性格和发展故事情节的作用。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叙述人的语言由一人读),朗读要力求切合人物身份,表达人物感情。
(2)鉴赏讨论:
问:这一节对话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追问真情、赞同丈夫参军、应承丈夫的嘱咐等三层。
明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她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和稳重的性格。
“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基本思想。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以上几句对话,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嗯。”——水生鼓励妻子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小结:“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话别”也刻画了水生热爱祖国,处处以民族利益为重,事事争先,也爱家庭、妻子、孩子,体贴理解妻子,鼓励妻子进步这样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一个突出的特点,试举一例进行讨论。
讨论明确: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心里受到震动,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动了一下。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但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她不能让丈夫看出自己有软弱的表现,并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坚强性格。
4.小说的情感:
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表现出人性的光辉,来表现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的流露出对丈夫们的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返顾地为丈夫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们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这些普通人所具有的纯美的人性、亲情,是正义的基础和源泉,蕴藏着战胜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淀派”的创作特色。
(l)介绍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一九四五年后,他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斗争生活为题材,在延安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他的小说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白洋淀纪事》是他的小说散文集。
(2)学生回答“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作者为了表现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3)概括“荷花淀派”的艺术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语言,浓郁的诗情画意,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四。
2.情景作文,要求突出对话的个性化。试围绕谈理想或其他话题写一段对话。
板书:
课文检测题
一、认真阅读景物描写片段,体味词语隐含的意义及其作用:
这是“女人们”探夫未遇回家路上的一段景物描写,衬托水生嫂们的心情开始由忧变喜。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荷叶象铜墙铁壁——暗寓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象铜墙铁壁。
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寓白洋淀的妇女们成长为抗日游击战士。
二、《荷花淀》中有一段五人对话的描写:
a.“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b.“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c.“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d.“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e.“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2.这五个人的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b)
a.起补充交代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b.交代故事发生原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这是小插曲,使故事曲折生动。
d.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主题。
三、指出以下各句画线词的表达作用:
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准确地表达由吃惊而产生的心理反应。)
2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形容劳动的欢快心情。)
3.几个青年妇女把掉进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
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渲染战斗胜利后的欢乐气氛,表现亲爱带戏谚的感情。)
4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形容在强敌面前的敏捷行动。)
注:以上练习中括号里和横线的文字是参考答案。
教案点评:
1.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的作用。
难点:以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为突破口,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文是课内自读课,要求学生掌握小说的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
3.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
4.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时的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其他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只能靠以练代讲,“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