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模板(十二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一
在第一篇散文中,儿子对母亲送别时的唠叨满不在乎,甚至抱怨母亲的唠叨,母亲就只能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人山人海。母亲那时多想他回望一眼,多想他回来给他一个拥抱,但他并没有。当我替他的母亲抱怨时,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的感受。小时候因为家里穷,父母为了我们的前途出去打工。小小的我并不明白他们的苦心,我只知道他们又要离开这儿了,撒娇不让他们走;不走是不可能的,他们丢下泪流满面的我,还是狠心地离开了。从此以后,不到长假我们都见不到面。那时我十分抱怨他们,我觉得别人都有父母的关爱,而我没有。随着我渐渐地长大,我逐渐明白:父母都是为了我好,他们正是因为爱我,才背井离乡。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常常走出我的视线后才流泪。
这本书不但写了亲情,还写了龙应台女士对人生苦短的看法。人生就如两本存折,一份在支出,一份在存入。支出的永远是时间,存入的便是我们的收获。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要存入更多的收获,并让那些收获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人生在世不能浪费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飞逝,我们更要珍惜每一段时光。在学习的年龄中,我们就该努力地,一心一意的地学习知识,不能浪费太多的时间在玩乐上。有的人问:为什么要学习?人不正是因为学习才变成高等动物吗?学习能让我们收获的更多,收获的越多长大做出的贡献就越多。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做贡献,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的吗?
当父母离开我们,我们也要努力而快乐的成长。人生在世,不可能你走的每一步路都有人陪着你。是啊,有些路只能你自己一个人走,这就是成长,这就是人生!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二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
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三
直至翻上《目送》,我却仍未明白亲情离我到底有多远。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你真正了解这句诗吗?它难道就单单表现了那片孤独的凄凉吗?对于我来说,亲情才是这句话的象征。
我渴望亲情。一个人不孤单,他永远也不知道亲情是多么的宝贵。
自从1岁起,父母便远离了我,去到了那个繁华的都市——温州。我无助,我孤独,我恐慌……在那个时候,父母的一个拥抱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我曾一度想离爷爷奶奶,但我还是放弃。亲情如风一般,任它飞吧,任它远去吧。即使你再努力去追,结果也是一个样儿。我每天将自己锁在房间里,放声哭,痛快哭,把心中的不满一鼓脑儿的哭出来。这孤独,无助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他们有父母温暖的怀抱,有朋友的关怀。而我呢,只生活在自己的一生世界中。
但是,即使是回到了父母的怀抱之中,我的孤独依旧没变。
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回家的短短一个月时间,竟有那么多事一股脑儿的往我脸上扑。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爸爸被查出肝不好,成天上吐下泻的,却仍在不停地喝酒、抽烟。妈妈有胃病,但为了应酬,也是喝酒,再喝酒。吐,再吐。胃疼,再胃疼。每天晚上不是爸爸喝醉酒大闹一通,就是妈妈胃疼吐得满床都是。我却却只能在一旁默默地流眼泪,什么忙也帮不上。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不久以后,我开始渐渐比同龄人更成熟了些。不是想着妈妈一天病倒了,就是爸爸一天肝病发作了。整天活在恐慌之中,我的心乱如麻,终于有一天,我大哭了一场。
这个原本支离破碎的家庭这才缓缓被拼接了起来。这些,不正应了那句“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吗?
那亲情如书中所描述得越走越远。
那片远去的亲情,何时才能归来呢?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四
目送?目送什么?为什么要目送?
我也不确定我有没有找到答案。
时间总是在悄悄地流逝,有些事我们没法控制,只能静静地在一旁目送着,比如时代的变迁,孩子的成长,还有,父母的离世。在目送这一方面,我特别欣赏龙应台的做法。
作为一个在五十年代出生在台湾的人,龙应台的人生经历一定不凡,目送着时代的变化,她的感触一定很多吧,不知道为了适应这变化要付出多少。现在的她回想过去,一定会惊讶,这变化也太大了吧。就像我们现在想象未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谁知道到时我们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因为我们没法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代,没法决定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目送。
论变化就得谈到成长。从天真懵懂的童年到朝气蓬勃的青春,这或许是最让父母头疼的阶段了。儿时的不懂事总是给父母添很多麻烦,一定有很多父母以为长大了就好了,不用操心了,可他们忽略了青春的叛逆。她想像以前一样牵着儿子的手过马路,可他拒绝了,她问他为什么,他只说我已经长大了。她想,对啊,长大了啊,他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他了,我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我要做的只是目送就好。
看着孩子一步步成长,父母也在渐渐老去,离别的时候总要到来,这谁都知道,但每个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总是会想,这一天怎么那么快就来了。最煎熬的时候或许就是看着父母一点点“退化”,慢慢的听不清了,慢慢的不爱说话了,慢慢的不会走路了,慢慢的,没有一声再见就走了。这能怎么办呢,即使心里有万般个不愿意,也不能阻止这注定要发生的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静静的目送吧。
不必追,只需默默地目送,就够了。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五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向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可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我,此刻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期望能让自我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此刻就是孩子的将来,今日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明白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仅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激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明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应当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六
我的脑海中总浮现着这样的场景——
那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每一个人都要走过的路。路中,站着一个人,一个母亲。她看着,目送着,凝望着。孩子像迫不及待离开巢穴的雏鸟,义无反顾、毫无留恋地奔向那个他们心中的“远方”,奔向生命的绽放。可他们从没有回过头。
从没有回过头。
父母,已经饱尝人间疾苦哀伤,正在渐渐衰老、退化,用他们蹒跚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枯败、死亡。可时光却不让他们回头。
不让他们回头。
这也许就是目送。这本书中,作者用深邃的眼光、深情的笔触,缓慢而又忧伤地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既有款款深情,也有绝决冷漠。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人间深情以及离别惆怅。
其中,我记忆深刻的是《回家》这一篇短小的散文。一个女儿牵着母亲,好不容易才把严重失忆的她拉上了火车,而那母亲却闹着要回家。女儿明白,妈妈要回的“家”是一段时光,那曾经美好、温暖的快乐时光……但她不得不安慰母亲:
“这班火车会带你回家。”
看过不由心酸。一个脑萎缩的病人,连最亲最爱的孩子也不记得了,却只记得“回家”。
在这个时候,面对记忆的失去,生命的流逝,作者也只能看着,目送着凝望着,母亲在“回家”这个信念的支持下,越走越远。她固执得不让你追上。
人生无非就是这样一场又一场的相送。
当那英姿勃发的年轻的孩子脚步慢下来,面上沧桑起来,明白过来回头看看时,却只能看见苍老的父母,相扶相依着,蹒跚地走向死亡。
正如他们的父母中年时的目送一样。
永远追不上,赶不及。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七
对于一个刚生完小孩的人来说,看完《目送》感触很多。
尤其是这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看到这句话,心里不禁泛起淡淡的忧伤,就是这么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说的真好,说的真对。
亲子关系是个很奇妙的关系。中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附属品,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干涉,甚至是控制。外国人更多的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只是把他带来了这个世界,成年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人,就要搬出家门,和父母就像朋友关系一样了。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一生与你有无法割舍的缘分,你所要做的是在他人生道路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和关怀,当他长大成年,可以独立判断时,给予有用的建议但不干涉他的决定,他虽然已经成年,但有着孝顺父母的责任,他的思想是独立的,他的心灵却应当与你紧密相连。
有时候偶尔翻看手机上的照片,不觉感叹时间的力量真大,孩子一天一个样,每天给我们惊喜。作为父母,既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永远天真无邪,又希望能马上到几十年之后看看他会成为什么样子,一个人能不能生活的很好。
我不知道我能陪孩子走多久,我只知道,只要他愿意,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随时回来。只希望我们心中永远有个牵挂,那是爱的礼物。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八
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苏联高尔基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我们也能使自己的生命令人崇敬;当我们告别人生的时候,在时间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郎贾罗
龙应台说过,自己第一次做母亲,就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教育孩子的各种有效方法,也许生活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
《注视》告诉她死亡是什么,原来死亡离她那么近,学会面对死亡,也是最大的一课,千万缕感情从这一刻,一起迸发出来,想拥抱,想流泪,想触摸,相爱……想留恋,生命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逝。死亡,是一个社会的暗语吗?因为经历了死亡,所以可以一言不发就明白了一切的一切吗?
其实死亡并不恐怖,正确对待死亡,是生活告诉我们的。
“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你还不明白吗?我是要你学会以后做给自己吃。”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当他们长大,或许依旧听你的,但是他们也要你爱护自己,并不是把所有的关爱都给孩子们,爱人更要爱己,你既然不会爱自己,怎会爱别人呢?儿子的一言一语,全部刻在她的心里。
儿子安德烈是她笔下的穿梭人物,他给她的母亲节礼物,是一封电邮,写了母亲对儿子的经典语段,或许这也是对母亲的爱吧。
生活,是每个人必学的一节课程,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所有的酸甜苦辣都在里面慢慢酝酿,生活会告诉你正确的,也会该诉你不正确的,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去学生活这门课程,或许你会学会很多重要、基本的生活知识。
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九
《目送》是一本平凡小事的记录册,作者把许多平常熟视无睹的小事有精炼的话叙述出来。有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认真与细致观察。
感动我的,就属《胭脂》。内容是回屏东看他*的时候,要先打电话啦,然后带她去很多地方买东西,玩耍等等,描写的非常细致。但是后来的离别,更加动人。那种苦口婆心的劝说,所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要给一个暗示,接着把指甲油拿出来,慢慢的涂,直到满屋都是指甲油的气味。帮妈妈化妆,梳妆打扮。全文都充满着母女之间的爱,与分别时的不舍,还有的是作者对母亲的关心,表现的淋漓精致,也有对母亲记忆力下降的无奈,担忧。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处处都有展现。尤其在带妈妈去邓师傅做脚底按摩,去美容院洗头……
描写得很细致,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去的地方也很多,侧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重视,作者很在意母亲。后来对于她曾经是个多么耽溺于美的女人进行举例,夸张的突出母亲的爱美,也与现在变老进行对比,表现了母亲老去的无奈与无法挽留时间的悲伤之情。
与这种抒情手法相同的还有《如果》。也是全文叙事抒情。在飞机舱里,作者遇见一位回乡的老人,从而想起逝去的父亲,想如果还能回到从前,再度陪他回乡,自己会做的事,写得很详细,每个地点,每个动作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也突出表现了作者的后悔与惭愧,悲伤等复杂心情。
作者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是因为作者是真正体会了生活,把生活的写照如实的写出,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要认真地对待生活,仔细地观察生活,即使是最平凡的事也能有神秘的道理,我们要用美丽的眼睛记住生活的美。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十
这是一个关于时光和生命反思的故事,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是一个女儿,我被她的文笔温暖了,也因她的故事而湿了眼眶。
与父母的送别
龙应台出生在台北,她母亲是浙江人,父亲是湖南人。父亲因病逝世,母亲也因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逐渐老去。家中有兄妹三人,母亲跟哥哥住,谁也记不得了,天天闹着要回家,回到她自己记忆中的那个家。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目送他们离开。
与子女的送别
从牵着他(儿子)的小手送进幼儿园开始,到幼儿园毕业,他不知道,这个时代的结束就代表另外一个时代的开始。16岁的儿子做为交换生到英国学习一年,送到机场拥抱他时发现我的头只能到他胸口,而他登机时头也没回的一瞬间,我知道这孩子长大了。而我正迅速的老去,原来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与自己送别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慢慢变成别人眼里的背影。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叫做成长。
家与幸福
少年时期,双亲在哪,哪就是家;成年时期,他在哪,家就在哪;中老年时期,孩子在哪,哪就是家。
书中主人翁是每天回家看到书包还放在原来的地方,就感觉到幸福,遭遇过变故的人,会更珍惜眼下的幸福。幸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心里面,幸福是一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有的人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就觉得很幸福,有的人吃着山珍海味也觉得索然无味,幸福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活好当下每一秒。趁现在还能干点什么/还能学点什么,就开始吧,从现在这一刻用心生活。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十一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对现在的我来说,我永远无法理解她。
对我来说,她和我分别在两座孤岛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沧桑。这两座岛间有一座断桥。她曾在我的位置怀着和我一样的对长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桥,终于造好后,她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但当她兴奋地冲过去后,桥就断了。
她回不来,她被隔绝了,她只能用笔在空中画出一道道虚拟的桥,画成星星闪烁在空中,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独地站在岛上,看着我——和千千万万无忧无虑地在天真的孤岛上玩耍的孩子,懵懂着、嬉笑着造桥。
桥的名字叫时间。龙应台看见自己稚嫩的影子走过这道桥,在孤岛上的自己就显得愈发苍老。她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桥的另一端呆呆地望着她,无奈地望着她,然后悄悄转身。
她目送他们向其他孤岛造桥。他们背对着她,听不见她的呼喊、看不见她的目光,他们被流水般的光阴向前推搡,没有回头望。
她默默地转身,吞下留恋,望着自己即将去到的孤岛。
那座孤岛,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地面,望着混乱的记忆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亲,只留下一座断桥。
父亲已经抵达终点,只留下一座断桥。
龙应台提起笔,把孤独与心酸画成星星书写在天空,把沿途看见的风景书写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恋书写在天空,使所有人抬头都能看到。然后她向母亲挥手,低下头,慢慢地苦涩地造桥。
在她身后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天堂般的孤岛。我——一个孩子,站在小岛上,懵懂地嬉笑着造桥。
《目送》读后感200字 目送读后感100篇十二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这一评价确实很贴切。
中学读朱自清的《背影》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可能是那时年纪太小,也可能和朱自清生活的时代隔的太远,总之,朱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在当时的我的心中没有产生太大的共鸣。
可《目送》不同,因为80后的我们开始准备成家立业,准备担起责任,父母能为我们做的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思考怎么让他们安度晚年。所以,读她的故事仿佛可以看到10年后的自己。
龙应台,从她的文字中感受到这是个坚强的女人。精通英法德多国语言,在政坛中叱诧,可光鲜的背后她也是个普通人,为人子,为人母。面对中风最后离她而去的父亲,面对老年痴呆的母亲,面对在法国的孩子,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这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辛酸和温情。
当把整本书都读完,回头才开始明白《目送》这个名字的意义。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目送。小时候,总是父母目送我们离开,那种目光出现在学校校门口前,出现火车月台上,出现在机场安检口,我们总是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他们不能挽留,只希望自己的目光能在孩子的背影上多停留一秒。
现在,当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了,才发现父母正在渐渐走远,在我们的生命中。
想带着她看电影,电影院里的只有武打,恐怖,悬疑,充斥着荒唐的喜剧,适合老年人的柔和的电影少的可怜;劝她买几件新衣服,她说没有合适的,我不相信,拉着她走进百货商店,琳琅满目的服装,淑女装,男士专柜,儿童天地,唯独没有老年人。“老”,意味着不被关注,从人们的心中消失。
想为他们做很多事情,想留他们在身边,可每次回家看到他们变白的头发;看到忙碌的厨房里少了以前利落的身影,多了一些凌乱;看到手上的老年斑,心里就是一阵阵酸楚。岁月正清楚地告诉你,他们在离你远去,而你无能为力,唯有目送。这种折磨,是一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