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十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一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基础性的领域,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国际上,数学教育心理学的通行概念是: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指以数学教学的实践为出发点,建立自己的理论观点及体系的研究,从认知理论的立场探究、分析和评述在数学教育中遇到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独立的研究专题或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应简单地将其当成一般的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也就是说,数学教育心理学并不是仅仅选编教育心理学的若干观点,也不是在教育心理学原理中添加数学例子。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数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数学的教与学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对于其中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机制,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无法做出详尽的分析和得出针对性很强的结┞。如果根据普通的理论来推导数学教育心理学观点,就可能流于一般,缺乏特殊性和适应性,从而失去具体的指导意义。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对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1.促进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整体开始的,教师应该在每一个专题开始前,将所教内容先作一个总体性的介绍。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大致了解,对可能的联系就更重视了。
例如,在“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的教学中,一开始呈现的引导材料不能为了追求概括、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e=ca的三种不同情况,即椭圆的离心率01、抛物线的离心率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相反,可以在一开始就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进行介绍。而后,可概括地引出三个方程的原则:到定点(或定线)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再在这个原则之下,分别按照各自要求定出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并讨论其性质,转入细节。
2.促进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强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只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路组织教学的方式,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学生的立场上,体会他们的背景和基础。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过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自己的操作运输、知识存储、组织情境的方法,顺着学生的经验和思路,用有针对性的、适宜的策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纠正和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作用
应注意的问题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二
1、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一门基础性的领域,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一般的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要详尽的推导出其存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必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应用一般心理学对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则所获得的结果必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由此将失去指导意义。
2、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存在的差异性
对比两者,数学实践与数学科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促进数学教育的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加大了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度,希望从中找到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或解决数学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因为大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以数学专业知识结构为主,导致他们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数学与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的知识结构和许多概念性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来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两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同
数学是着重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内容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学科。
数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都已存在较久,二者均蕴涵于哲学之中,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然而相对心理学,数学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经历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另外,冯特在德国莱比锡于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所以,从研究的难易程度上看,数学这门学科会显得好理解一些;另外,由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因此,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会相对更加困难。
(2)两者的推理方式存在差异性
在科学推理方式上,心理学和数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公理化特征,属于演绎体系形式的,数学学科的证明包含了纯逻辑的和演绎的,在数学学科中,每个数学概念都应以明确的的方式进行定义,比如,在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这样子表述: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概念是没有争议的。有时数学家也利用归纳法对其概念进行总结,不过该种方法基本上是在数学问题提出阶段进行应用的。
3、心理学对数学教育教学产生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过程中,是先从整体着手进入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将所要授课的知识点先作整体性的介绍。这样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关于“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知识点的学习,在授课前,不能过于追求对整体材料概括和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分成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三种情况分别是椭圆的离心率、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抛物线的离心率,将三种情况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开始授课前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着手进行介绍。最后对三个方程的原则进行总结概括,即为到定点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最后根据该原则,分别根据实际要求制定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进行分析讨论。
(2)有利于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改变原有的固定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而且,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有充分的理解,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的策略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由此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4、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教育心理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的载体。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5、总结
为了使数学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本文首先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阐述了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门学科间存在的差异性,并分析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产生的意义和运用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表明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向知识文化的创新者和改革者角色转变。而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促进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从优化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数学教师的能力、淡化数学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数学教师的职业动力等方面入手。
一、优化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角色转变
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认知活动,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教师知识结构包括:知识的高度、知识的广度、知识的深度、知识的精度、知识的新度等五个方面。数学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不仅要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广度、新度,更要在知识精度上下功夫。数学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而且要进行深层加工。知识的精度是在教师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和钻研的基础上获得的。要想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既要精于所教专业,又要精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一个典范。他既精通于专业知识,又精通于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并将二者有机融合起来。所以说数学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
二、更新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促进角色转变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用“学生是否得到主动发展”、师生是否共同发展来检验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而且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里,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数学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因此在新课程中数学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而应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的关系。数学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楷模,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成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与学生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
三、提高数学教师的能力,促进角色转变
数学教师的能力包含:数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自我意识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数学教师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一个数学教师自己的数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就不可能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也影响着教师的角色转换,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教师的自我意识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行为和方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往往被数学教师自己忽视,认为教师只要能教出成绩优异的学生就是专家或能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见,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自觉地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和技巧,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从能干的“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的新型教师。
新课程需要新型的教师,数学教师要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以此推动数学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四
应用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我国教育现状的表现
1.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二、以教育心理学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五
浅析应用教育心理学论文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浪潮之下,我国现代中职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需要承担引导和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状态和思想品质的工作。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就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种种心理变化,所以中职教师要能够较好地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对学生进行管理,推动学生的心理和教育实践都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明确教师角色,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中职学校的决定了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较低,学生因而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前途渺茫,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情绪。而中职学校是多元文化的一个初级集散地,这对学生们正在形成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不被重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中职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质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加纳德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得到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认可,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其优于其他个体的智力范畴,据此,中职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质和优点的发掘,用一种平等、公平、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注意不能因为学生自身的消极态度而对他们丧失了信心和希望。
首先,教师要跳出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错误影响,把目光转向关注学生的思想,因为只有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更不应该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划入“问题学生”的范畴进行区别教育,必须全面观察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亮点,并加以正确的挖掘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由于中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就业指向,所以一般中职学生相比普通学生更关注就业问题,这使得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抱着只要取得毕业证的态度在学习,缺乏吃苦精神和职业道德素养,法制观念淡薄。所以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让他们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能够经受住社会的检验。
二、加强关怀交流,健康学生思想行为
科学的沟通能力和交流艺术是教师实现对班级的良好管理和获得学生信任与支持的捷径,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中职教师首先要树立对话意识,降低自己的心理地位,与学生进行深层次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难处,接纳他们的不足,并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分析利弊、权衡优劣,积极地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学生走出烦恼和困扰。
而也只有这样真诚地关怀学生,才能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被学生所接纳,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对他们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
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个思想转化的过程,中职教师应对学生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这可以通过班级管理制度和与学生的私下约定来实现,比如在班级中设置“读书达人”“文明学生”“收纳小能手”“表演明星”等表彰名额,刺激学生发扬个人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改善班级懒散风气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学生榜样,鼓励学生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自己的`优势,树立起发展目标和进步信心。
同时,中职教师还可以与个别学生在私下达成“秘密约定”,要求学生每天晨跑5分钟、练字、上课不说小话等,并承诺相应的奖励,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中职教师还应注意避免“破窗效应”,及时制止学生群体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和风气,比如攀比、孤立同学等,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柔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任务,虽然就业也是中职学生所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但是从长远来说,学习始终都是最重要的。教学是教师传递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双边活动,因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师生双方都做出不懈的努力。
很多学生由于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或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逐渐地对学习丧失了信心。针对这一情况,中职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以一种健康向上的状态带动整个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首先,在课程开始时不要急于引入知识点,而是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如游戏、明星、网络、音乐等引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放松他们的情绪。接着再逐渐引入教学,在课堂上还应多采用倾听、询问、讨论、鼓励等心理学技巧,与学生尽量多地产生互动交流,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渗透知识,而不仅仅只是“灌输”。
其次,中职教师还可以事先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告诉学生,让他们对于教师的教学节奏有一个了解,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至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地去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针对教学安排和培养方案,中职教师还可以适当征求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行使应有的权力,减轻对学习的排斥感,促进预期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但是教学的展开不仅是要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真正的产生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将个人的教学思想、语言艺术和电子课件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为中职的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注入新鲜感。
同时中职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给后进生发言的机会,把较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回答,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勇气。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学习的快乐,增加对教师的信任感,变厌学为爱学,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结束语
中职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十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中职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改革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
同时中职教师还应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深入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六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21世纪人类进入了高度繁荣的局面,而知识的纷繁芜杂更让人费心。何为知识,不同的学科已有不同的界定。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角度说,知识根据反应活动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根据反应活动的形成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因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是学习理性知识的基础,从认识的发展程度来看,这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一、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背景
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教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是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而自然地理因其空间性强,抽象性强,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知识属性的不同: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具有基础性、推理性、空间性、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来看,主要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二、高中自然地理知识具体分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地理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授高中自然地理知识部分时,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学习。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地球表层的构成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土壤圈组成,各个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按照自然地理知识的结构和属性不同,可将高中自然地理知识主要分为: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和自然地理理性知识。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数据)和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以下分别对这几类知识进行简要介绍:
三、高中自然地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品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毕生追求。关于有效教学的定义,不同学者发表不同看法。有效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教学,并强调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尽可能投入少的时间、精力和物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包括名称知识、分布知识、景观知识、数据知识四类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深入研究,突出重点,下面以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景观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精美景观,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角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角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有地球仪、地理模型、地理图形、地理表格、地理视频等。
(2)生动语言描述景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景观知识,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图片,更要注重让学生自己描述景观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景观形成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描述岩浆岩中的玄武岩与花岗岩的异同,并描述各自特点。
2.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计算数据获得真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对高中自然地理数据知识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注重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推理各类数据所隐含的深层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计算极昼极夜范围、两地的相对高度、地方时和日期、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南北温差等。
(三)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包括概念知识、特征知识、规律知识和成因知识。由于类型比较多,为了凸显重点,深入研究。下面主要以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为例研究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高中自然地理概念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绘制简图理解概念,养成运用地图习惯。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人类视觉感官获得知识的比率占获得知识总比率的83﹪。可见视觉表象对地理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常见的地理视觉表象中,地理简图是一种重要的描述地理概念的方式。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绘制地理简图如等值线图、光照图、区域图等对地理概念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概念。
(2)利用歧义举证反例,反复练习强化概念。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它认为在学完一个知识后要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强化,以让学生牢固的掌握新知识。在学完地理概念后教师要举出正反例,以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个概念,强化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2.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知识的有效教学策略
(1)清晰推导地理过程,理解规律来龙去脉。新教材在呈现地理规律时比旧教材更加注重规律的形成过程,新课改也提倡清晰推导地理过程,让学生明白地理过程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设计,可以将讲解与图示相结合来解释地理规律。实践证明,重视规律的过程形成会对规律掌握的更加牢固。
(2)图文结合分析规律,养成图文结合习惯。“历史一条线,地理一张图”。不仅教师在上课时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学生在地理学习时也要时刻记住将图文结合以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地理规律知识时,学生要从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方式里解脱出来,自觉拿出纸和笔画图或观察ppt或教材上的地理图象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及成因。这有利于理解地理原理及原因,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图文结合习惯。
(3)联系生活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采用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可以引起学生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采用富有悬念性的语言,描述各种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尤其是对地理学家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结语
笔者主要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类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感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景观知识和数据知识提出了教学策略,对于自然地理理性知识,主要对自然地理概念知识和规律知识提出了教学建议,即教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生动语言描述法、野外实践考察法、、动手计算法、观察图像法、比较分析法、运用口诀法等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感性知识;可以采用图文结合法、比较异同法、举证反例法、建立概念图法、清晰推理法、模拟实验法、模型演示法、联系生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观察图像法、引导发现法、野外观测法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高中自然地理理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七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3篇论文
(一)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介入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十分必要。
1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心理咨询遵循尊重性、平等性、保密性和交互性的原则,通过技巧性的对话方式使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形成一种协调、融洽和和谐的心理气氛或条件,并且可能在短时间内使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成功的心理咨询,会使咨询者与来访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感情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统一、心理上的共鸣”[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咨询为载体,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能动性,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大学生身心协调“情绪稳定,就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起理解”信任“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2心理咨询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心理咨询通过测试“自由联想”疏泄等手段和方法,可以很好地掌握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冲突与危机以及人格特点和行为障碍,从而有效地疏解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矛盾与压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技巧性的方式与学生会谈并且注重倾听,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恰当方式,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动是将外界教育信息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五个部分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心理咨询使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可以得到充分尊重,从而使大学生很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3心理咨询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塑造良好人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契合。近些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危机和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不良问题或产生心理偏差乃至出现心理失常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了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必须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宗旨,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体化和人性化,从而更加贴近受教育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教育者通过与学生进行心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重视与理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得到了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最终使大学生塑造成良好人格,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的主要途径
1将心理咨询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从而推进高校心理咨询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最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同时高校还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每个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高校还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咨询等方式来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完善的高校校园心理咨询平台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构建完善的校园心理咨询平台。一是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询的组织机构,配备心理咨询的专兼职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二是高校要设立心理资料阅览室“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以及团队训练室等为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三是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设置专职心理健康辅导专家,每个院系要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员,每个班级要设置心理健康委员。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四是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页,进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题介绍。还可以通过校园bbs网上对话鼓励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的身心协调发展。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来开拓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五是高校要聘请心理咨询专家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专题讲座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与问题。六是高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从而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早发现"早干预和早控制,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心理障碍事件的发生率。
3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载体,一是要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关于心理咨询理论和操作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增进对心理咨询载体的理性认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并运用科学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和有效方法分析和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各高校的辅导员要与心理咨询中心经常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学生,要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报告,并且与心理咨询中心沟通解决方案,做好这些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或心理康复工作。在加强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上,建议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出一套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确定组织培训工作的单位部门,成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培训基地,并且制定好培训内容和考核办法,实行教师上岗资格认定制度,对教师统一要求和管理,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建设的水平。
(二)
一、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表现
1.课堂纪律问题
问题学生因自尊和心理的需要,常表现为喜欢上课聊天、起哄、玩手机等。学生上课聊天是较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人手一部手机和方便的上网功能使上课使用手机成为常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抓住老师和同学的口误故意起哄。
2.地理作业问题
本人在上海的教学经历发现,由于上海高考实行“3+1”的政策,选修地理的学生很少,即使是选修地理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程,学生不完成作业,并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作业及基于作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视角分析
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考量,没有认真科学地分析原因,将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学生出现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
1.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地理在整个学科领域事实上的地位较低,加上地理无用的偏见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高考功利思想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不想把学习时间“浪费”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也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上海高中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问题学生因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并且上海名牌大学云集,众所周知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其他省份小。另外选修地理学科对高考和就业影响力较小,这些都导致问题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3.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多次的负面经验以及缺乏爱。不理想的成绩和经常受到批评让他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
三、“问题学生”的地理教学对策
1.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
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常被忽视。高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作一次正确引导,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笔者在第一节地理课列举了很多地理与我们国家重大事件相联系的实例:如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石油煤田的勘探、海洋空间的利用、天气情况的预报、青藏铁路的修筑、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现地理学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联系,来说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兼具的学科,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另外还展示了自己大学期时野外实习的照片,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学生很羡慕大学时的野外实习,有人当场表示大学也想学地理。通过这样一堂带有“推销”意味的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形成了,为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的唤起、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5]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说,教师可以强调掌握地理知识后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可以重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把地理学习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还可以通过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努力促进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被激发了,地理学习就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
3.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的思维支架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学的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比如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即地下岩层的突然断裂引起的地面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震动;再弄清楚地震多发的地方(两大地震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即处于板块的交界处;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4.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如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等),先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知道的结果期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还包括效能期待,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学习任务,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高度自觉地实施那一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普遍反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理论模型不好记。其实学生并非真的记不住,只是“懒得记”。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其实这张图并不难,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整张图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部分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布横贯整个大陆的有热带雨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大陆东部全是季风气候,按照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以欧洲为例,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稀疏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了气候的名称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位置对照行星风系来了解它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进而理解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这样以后,虽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觉得不难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学习中的难关。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客观分析成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了我的基于教育心理理论的地理教学行为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目的。
(三)
1当前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
当代高中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高中生心理的几种矛盾状况。高中生是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要主体,他们内心的心理特点和变化直接影响着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点。高中生的内心心理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随着高中生身体的迅速发育和思维发展,他们的心理独立性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不能完全独立,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仍要依赖别人的帮助。这种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矛盾,会激发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对高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尊重高中生的独立性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第二,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高中生越发成熟后,有自己的秘密,不愿意把自己内心世界轻易向别人敞开,表现出一种封闭性。但当他们遇到烦恼、不开心的事情时,又期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找到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高中生在陷入困境的时候,会感到压抑和烦躁。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很多年,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把心里的事情与班主任分享,总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后,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朋友之后,才能真正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困惑。这种心理封闭与渴望交往的矛盾,需要教育工作者多去体谅学生,尊重学生,与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三,强烈的求知欲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较为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的良好时期。高中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对任何事情都渴望了解和学习,然而由于他们识别能力比较低,不能分辨不良信息,往往受这些信息的干扰和影响,并把这种影响带到班级群体中,使整个班级弥漫着“灰色”的迷雾,呈现出不积极、不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第四,情绪化与理智的矛盾。高中学生容易情绪化,在生活中容易感情用事,难以及时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过在事后,经过劝导之后,又能理智分析问题。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有一次,班上的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其中一个同学动手打了另一个同学,笔者并没有责备他们,而是跟他们谈话,经过交流之后,打人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还给其他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于是,他主动给另一同学道歉。第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高中生具有丰富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往往脱离现实去塑造理想中的自我。然而往往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就形成了一组矛盾。这类矛盾处理不好,高中生的自信心将受到打击,从而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陷入悲观和消极的心理环境。此时,教师积极的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学生内心心理的五个方面的矛盾,促使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表现出一些负面的特点,如,不和谐、不团结、不积极、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之间沟通阻碍重重等等。班级教育心理环境一旦表现出一些负面特点,班主任教师就应该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适宜的方法和对策去解决相关问题,当然,班主任教师也要在平时班级管理工作中,就要注意创设积极、健康并且和谐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举措
笔者曾在3月到5月期间,对浙江省临安市五所中学的30位高中班主任,以及80位高中学生进行过《关于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看法》的问卷调查,调查的部分内容以及结果,见表1和表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大约63%的高中班主任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有所认识和了解;同时高达83%的高中班主任非常重视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也有70%的班主任会竭尽全力去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而绝大部分高中学生(85%)喜欢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约81%的高中学生愿意去大家一同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班主任教师和同学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热情和赞同,笔者备感欣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班主任教师又该如何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来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呢?笔者结合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验和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
2.1提高高中班主任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中班主任教师作为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主体,班主任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首要前提就是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加强自身心理教育。可以从参加教育心理培训、不断积累高中学生心理教育知识、进行班主任工作反思、形成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创设组以及多与相关专家交流等方面入手,去提高自身的教育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班主任教师付出许多努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坚持、不断探索。
2.2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
在对部分高中班主任教师进行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仍然又部分教师对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并不理解,并且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持无所谓态度;有些高中学生也不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师生对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是推进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常设进程的一个必要而必须的环节。加强师生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意识,首先应该加强师生自我教育的意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经常对自身的行为、思想进行反思,从自我教育做起为良好班级氛围而努力;其次还应该加强师生的合作教育意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的监督、评价和帮助,来完善自我教育;最后班主任教师应该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具备创造教育意识,创造性地实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创设与发展。
2.3构建学生心理档案袋,关注学生心理成长
每个高中生的心理压力,有的来自学习,有的来自家长或社会,或者是它们中的组合,无论是哪种压力,高中生心理景况的形成是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我们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也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班级整体的心理氛围。因此,为每个高中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袋有其必要性。可以在每个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生活之处,对他们做个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在每学年或学期又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记录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并在开设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持续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
2.4促进师生交往,实现沟通无障碍
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罗杰斯说: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安全感,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往,也是创设良好班级心理环境的有效策略。首先,班主任教师应该主动融入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能让学生相信,让学生从内心去接受教师。其次,班级中同学之间也要懂得谦让,每个同学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情感。另外,对于班级中自然形成的小群体,教师要给予尊重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避免小群体之间完全隔绝,产生矛盾。
2.5尊重学生,理性教育
青年学生的心灵世界是靠人格尊严支撑的。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在认识方面表现为自我自觉、自我观念、自我评价等;在意志方面表现为自我理想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与控制;在情感方面则表现为自尊、自信、自爱等自我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使其享受到被尊重的权利,从而能够去尊重别人、尊重班级和社会规范。当然,班主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与学生一起建立班级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班级秩序,对违反班级规定的要给予一定惩罚;班主任还要与学生一同管理班级事务,让学生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并能积极总结与反思。总之,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但是也要与理性教育结合。
3总结
目前,创设班级教育心理环境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尤其是针对中学生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建设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我们在认识到班级教育心理环境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创设良好的班级教育心理环境的探索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的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认识,总结出各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创设良好班级教育心理环境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八
一、体育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意义
首先,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活动的规律需求根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结构和学生在体育课堂活动中身心活动的变化规律可将体育教学分为四个层次:
(1)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动机阶段。
(2)基本掌握运动技术的同时以积极良好的机能状态保持活跃情绪阶段。
(3)促进身心恢复,调整个人精神状态阶段。
(4)做好信息反馈。体育老师只有根据教学过程中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其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心理互动无处不在师生的心理互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始末,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学信息传输通畅,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学习的指导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把握控制好学生的心理活动强度,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学生心理过程成功体验的关键。体育教师充满活力的运动着装、刚毅果断的运动气质和娴熟飘逸的动作技术表演,以及区别于其他科目的独特教学风格都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心理活动水平的提高。
最后,激发兴趣,调节情绪,体验快乐体育的真谛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正常与否会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而情绪变化又影响着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不同情绪状态下,学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出现不同的外部表现。
二、体育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一)根据有关的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练习动作和健身方法时,还应该给他们讲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体育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能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现在学校里推行阳光体育,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向他们讲解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的特点,实施因材施教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个体心理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有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心里的发展是不同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的对象,了解其特点因材施教。在童年期相当于小学时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某一个体育动作应该跟他们分解示范,让他们看清细节;在少年期相当于初中时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在教授体育技术时可以完整的跟他们示范一段动作然后再进行单个动作的讲解;在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抽象思维有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教授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动作,跟他们讲解动作原理再加上动作示范,他们会很快的接受不同的技术动作。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智力、性格、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差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照顾到大部分同学的基础上应该对部分学生特别的注意,争取使所有的学生共同发展。
(三)积极维护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任务挺大,学的科目多,要做的作业多,学习压力大,在上体育课时通过做体育活动调整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压力,好多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不去上,要么就是去上不听老师的指挥随便玩,实际上跟着练习一些动作,不仅弥补了整天坐在教室没时间运动的不足,还缓解了大脑的疲劳,学习效率会更高。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自己要积极的维护心理健康而且还要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知道怎样学好,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知道怎样教好学生。
三、结论
总之,体育教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科学灵活的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学生感受体育课的魅力之处。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九
从体育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大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创造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一、体育课堂情感投入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理关系的实践过程,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是在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二、体育课堂情感投入的手段和方法
1.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通过初次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直接获得教师的印象而形成的。教师如能在初次授课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可,将为树立教师的威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2.充分发挥体育特长生的作用
体育特长生本身素质较好,掌握动作快。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多做示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威信,培养其责任感,满足其表现欲,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很大帮助,从而可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关心、鼓励体育差生
体育差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协调性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关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学习体育动作技术的兴趣。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间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因而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师生间关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伴有积极的心境状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技能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多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真正从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出发,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课余时间与学生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也能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自然感情的体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由此才能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情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
教育心理学的中学教育应用论文
【摘要】利用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上的应用,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发挥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在教育心理学上的应用还普遍处于传统书本的模式,所以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学生的教育现状,应该更好地开拓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引导;个性化发展
一、青少年的心里特点
当前青少年主要集中在11岁~18岁中间,所以主要集中在中学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德尔上课质量,争取可以在很少的时间内,能够开展中学生的教育工作质量。在中学生这一时期,是属于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心理情况非常动荡和矛盾的时期,所以当前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们,都是自我性格、心理情况、智力情况养成的关键因素,非常容易表现出极端性。青少年时期,也是容易心理和情绪出现两级状态,对成年人封闭,对同伴开放,喜欢创新和赋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同时,个性化的发展,具有反叛精神。
二、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准
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队伍自我成长和提高,对于成人教师而言,能够对中学生的情况感同身受,同时包括在交易阶段能够帮助老师们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够有所参考。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只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的成绩上过关,这种要求逼迫学生们放弃自我发展的需求,磨灭学生个性化的潜能。但是在当前提倡的融合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上来看,能够让老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提高教师的自觉性,能够帮助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融合。
(二)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通过心理研究,让中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老师的引导下朝着积极的方向进发。所以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减少学生来自教育方面的压力,通过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研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各科老师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上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心理暗示,丰富学生的课堂教育,引导中学生在青春迷茫的时候能够清楚自己学生的定位。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教育观念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主要是为了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建设和道德建设。引导学生们的基本定位,让学生明白自己身为学生,应该明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课堂的讨论应该更加明确的深入看待,将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通过角色扮演实践活动,明白跨越道德底线的重大责任,对于事物的看法可以是多面性,但是实际的实施上是需要再三考虑的。另外应该根据学生们的优势,组织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们展现优势,团体奖项和个人活动应该分开举行,不应该只重视名次,还要挖掘学生们的积极学习潜在的教育观念。
(二)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共同性和差别性,应该明确知道,每个学生在智力发展、心理建设、语言表达、思维逻辑能力、认知能力上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别特征因材施教,深入的了解学生们的共同点和差别,完善中学生在每个阶段应该注重的教育认知,开展正确的心理辅导,将学生们的认知层面能够更好的发展,融合到一起,争取开展更广范围的宣传和发展,辅助个班同学的心理引导工作,同时在中学教师之间开展心理差异的工作。
(三)因材施教深入个性化教学
开朗自信的学生,更加善于言谈和交流,不怕出错,自信心非常强,适合组织活动和作为班级干部,内向的学生,其实在交流上较于注重语言上的表达,很多事物可以细致的做好,并且在写作和阅读上也同开朗的学生有所优势,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个性,组织学生们相互学习,共同影响,取长补短采取不同的方法,深入教学的发展。
(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心理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在个性化发展,在个性化教学的发展上,将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灵活的领用,锻炼学生们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的发展商,更加具有创意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与教师们共同进行探讨和研究,鼓励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上学习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好的延伸和拓展课外的知识用于课堂和自己的.知识发展上,另外应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英文表达能力,尤其是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需要更好地开动脑筋,大胆设想英文用于,参加老师举办的校园竞赛、校园英语活动,开展班级英语演讲,等等。通过各种活动,将学生们引导看更多的课外读物或者精选的课文阅读上,希望在班级中举办更多的活动,吩咐学生们的知识面,从而引导学生们能够自主的思考问题,能够更好地选择和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挖掘出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分析,让学生们自主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健全教育心理学应用的措施
(一)运用巧妙的心理暗示
应用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在中学生方面以不明显的方式而发出的某种信息,希望中学生群体能够在无意中通过暗示的影响,作出相应的反映。学生群体不论成绩情况如何,都是需要通过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引导,这些暗示可以是表情或者语言。还可以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语言的暗示,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儿们改变原有对于老师的形象和态度。鼓励学生们互相学习,积极与老师交流,鼓励与内向的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课程,巧妙的使用心理暗示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中学生,在道德思想和学习能力上的辅助作用。
(二)善于用鼓励的言语
中学教师还应该注意在教学工作上应该积极用鼓励的言语进行教学,避免用过于尖锐的言语来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应该充分的感受学生们的心理想法,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应该明白学生们产生这种结果和状况下所影响的因素,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老师与学生之间学习模式,充分以学生为主,更好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状态。避免使用消极的言语上给予的伤害,鼓励学生们个性化发展,提高其他方学习的积极性。言语的鼓励看似云淡风轻,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就是对老师改变观念的转折点。对老师的态度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采取对中学生的关爱效应
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关爱的心理效应,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在学校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代替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给予学生们引导和学习的作用。让学生从本质上认可老师的作用,老师也要在中学生的学习上获取被喜欢、被信任的要求。老师作为班级的主要代表应该多发挥关爱效应,经常对学生们给予关怀,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以及生活其他方面上的问题,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作为老师的定位,激发学生们的关心和喜爱,并且能够充分表扬在各个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上,同时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们培养默契感和信任度,增强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很多学生一旦不自信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导致学习的下降,所以鉴于学生们的独特心里特点,应该果断的从学生们的心理方面出发,主动爱护和帮助学生,为学生们与老师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四)多与学生做心灵沟通
作为中学生的老师,应该更了解这个年轻的群体,当下的反叛精神和矛盾,老师应该担负起主动引导的责任和义务,架起与学生们共同沟通的桥梁。老师作为班级的重要核心,更应该将全副身心集中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上,成为学生们的心理咨询师,对于学生们在青春期的烦恼,应该给予过来人的建议,尽量举例生活上贴近实际的事件,帮助学生们解决和发展,开导学生,耐心的聆听学生们在同学互相交流上的问题,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在学习上遇到的瓶颈期,都可以尽量的帮助学生们引导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该负责主要的开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扰,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系统的讨论,以及与其他班主任进行办法的研究。
(五)情感教学的合理运用
情感教学的发展和应用中是属于西方学者提出的,也是近年来才开始融入到教育心理学与中学生教育的工作中的,所以情感教育,是针对学生做出可以接受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帮助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愉快地开展工作。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要求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理解和支持。同时,渐渐因为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喜爱,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鉴于老师是否真正出于对自己的关心,学生会出于真实的感受,慢慢消除对老师的对立观念,所以才会帮助老师在教育上共同进步。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果,积极影响班级的水准,同时建立学生与老师的情感。情感教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道德思想上的进步,另外情感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的发展,学生们认为老师清楚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够从老师的实际教学中体会到老师的关爱,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学习效率。
五、结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开发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实现真正多模式教育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有很大的空间,虽然当中仍有很多不足,在传统教材已经渐渐式微的情况下,鼓励我国学生自主自动的学习,与教师之间互动帮助,在传统的教育中已经渐渐被时代所摒弃。所以当前,我国中学教育模式应该与教育心理学互相融合,真正的为我国学生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将各种学习渠道能够灵活使用,信息化的手段,把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心理学的理论积极帮助学生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互相引导和支持,让学生们在充满矛盾和反叛精神的时期明确老师的对学生的关心,面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要逃避,年级教师们可以共同探讨和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如何最大化的使用教育心理学来引导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陈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河南大学,2014.
[2]李蓉蓉.积极心理学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3,(35):127.
[3]刘慧敏,柴连琴.新课改下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3,(22):38-40.
[4]车宇驰.隐性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一
初中英语心理学与教育学应用论文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根基,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心理学推动。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普遍不长,因此更要注意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的方式,运用好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找到有效的方法,使初学英语的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尽快习得英语基础知识,为其在将来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心理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心理学引导着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方向,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教学展现出最优良的形式,收获最佳教学成果,就要仔细研究探索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心理学原理,能够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成效。另外,运用心理学理论探索学生的个性与共性,也能使得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有认知、情感、意志这三个主要心理活动,基于自己独特的个性进行学习,这是其共性所在。而由于先天条件有所差别,后天的经验也不尽相同,每个学生又存在个体差异,比如生理、兴趣爱好、思想、记忆力、想象力、性格特点、气质、认知、家庭背景等。教育者应当发现并掌握这些差距,找到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尽量减少这些差异给学生造成的学习障碍,协助所有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这便是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意义。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受到特定因素的影响,心理可能产生某些障碍,使其表现力得不到发扬,并且思维无法外显,甚至出现行为异常,影响学习效果。初中生几乎都尚未成年,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容易使心理问题扩大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以下五点。
1、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他人,成绩欠佳,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动力。例如,初一英语第五课“halloween”,涉及到西方文化,也包含一些较难的生词,如“mid-autumnfestival”“trickortreat”等,属于学生不易了解的范畴。这时候如果有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有的同学能很快理解而自己却不能,就容易引发自卑心理。
2、急躁心理。英语属于语言学科,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有的学生急于求成,走马观花,情绪浮躁,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逆反心理。青春期的初中生有的正处在叛逆阶段,不理会教师的指导,甚至与教师产生冲突和矛盾,长此以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三)运用心理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1、分析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的不同。学生的客观条件存在各种差异,老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的不同,因材施教。例如初中英语课文“schoollife”,是书信的格式。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会很快上手,将课文理解通透。而对于接受较慢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其到讲台上大声阅读课文,把自己当做“millie”,读出对“deartommy”所要描述的多姿多彩的“schoollife”。当学生能够完全读通课文后,再教其学习英语书信的格式。如“bestwishes”的用法和落款位置等,循序渐进,缩小因学生个体差异而造成的影响。
2、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初中英语课文“welcometoclass1,grade7”,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可能会对里面的生词产生畏惧。教师可以将同学分成小组,组内成员分别扮演simon,sandy,daniel这3个不同的角色对话。还可以交换角色进行,以这种交流对话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心理活动协调,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比如初中英语课文中的“whatisthisinenglish”,为了避免枯燥无聊,教师可以准备好各种道具和物品,例如学生回答出“it’sanorange”,就拿出一个桔子,说“yes,it’sanorange”。有了教师的动作和实物对照,学生就更容易紧跟老师思路,找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育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育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意义
教育学属于社会科学,着重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探索教育的本质。教育学理论具有广泛性和丰富性,能够推动英语课堂教学良好发展。高效教育模式下,教师对英语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领悟、学习方法、目的、态度和成绩等种种因素之间,都有着规律的关系。运用教育学实施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出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各样的规律,建立起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体系,解决英语课堂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二)运用教育学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教育学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论特征,针对这些特征的差异,可以总结出运用教育学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理性主义教育学强调研究应当具备正确的逻辑,忽略了研究存在历史性,因此英语教学应当重视其历史背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2、实证主义教育学看重研究的实际性,忽视了研究具有价值性。英语教学要重视其价值,利用其价值性实施教学。
3、文化教育学强调的是教育学具有价值性和历史性,忽略了教育学的事实性,英语教学要注意运用其事实性,以事实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
三、结束语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教育学和心理学综合运用,相辅相成,这已变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教育者要选择性地吸取不同学派的核心理论,再将其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以我国教育革新的要求为基础,运用好教育学和心理学,将有关研究发扬光大。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二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级 数本三班 陈耀熙10501101
学习策略
当代知识观十分重视策略性知识的获得,只有在策略性知识指导下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能更有效地被感知、理解、组织,才能更有效地用来解答问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学习策略进行阐述。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策略概念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2、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3、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
(二)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方法、技能等构成。
4、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练习获得的,并且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三)学习策略的构成
1、把“计划性”(planfulness)看作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布朗,brown1974)。布朗通过研究认为,一些智力低下者及年幼儿童之所以学习无能,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
2、拜伦(baron 1978)提出学习策略由三个成分构成,相关搜索(relatedness search),从记忆中搜索与新问题有关的项目;刺激物分析(stimulus analyses)将问题分解成它的组成成分;扬弃(chuckling),放弃原行动,利用其他方式替代或修正原行动。
3、斯滕伯格(sternberg 1983)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技能(executive skills)和非执
行技能(no-executive),执行技能是在执行认知任务中,计划、监控、修正策略的各种技能;非执行技能是实际运用执行认知任务的技能。
综上所述,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而学习策略从构成上来讲,它主要包括规则、方法及技能等。
二、学习策略的训练
心理学的许多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可以训练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促使学生有意识地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策略可以在两种教学情境下进行。一种是把它放在自然的学习情境下进行,即把它同具体学科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另一种是把它从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分离出来独立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专门的教学。一般来说,较为具体的、适用于某类材料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适合于在第一种教学情境中传授。而更为一般的、适用范围较广的学习策略适合在第二种教学情境中传授。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
6、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学习效果=50%的学习策略+40%的努力程度+10%的智商[12],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之大可窥一斑。戴(1981)分析了四种教学技术:
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应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学习方法并示范;
3.“规划”+“自我管理”的教学,即把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的教学;
4.“控制”+“监视”教学,接受这种方法的被试不仅被告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包括有关学习方法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的知识),而且知道何时和如何检查学习策
略的使用(包括有关学习的监视和控制的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四种教学中,第四种教学效果最佳,第三种次之,第二种更次,而第一种则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三、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
(一)兴趣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大学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所以大学的课程中肯定会有自己非常喜欢的科目,在上课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继续充实自己,继续深入研究自己喜欢的学科。
(二)转移注意力策略:虽然我的专业是我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其中的还是有几门课程不合我的胃口,因此,当我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就需要我转移我的注意力,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老师身上,和老师多沟通,让老师给我指一条“明路”,我也经常把注意力转移到几个关键词上,把这几个关键词当成中心,从而扩散和这个词有关系的内容,这样我的注意力还是相当于集中在了课本上。
(三)系统学习策略:这个策略对于文科类学科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大的效果,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收获。在解答一些文科类的简答题时,经常考察几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我们调动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来答题,但是如果学习没有顺序,平时学习不注意系统归纳就会无从下手,从而失分,当把知识点系统的归纳在一起时,答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就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像网状一样在脑中呈现出来,这样答题就会万无一失,开阔思路。
(四)类比方法: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对于几种比较相似的食物放在一起来记忆,记住他们的共性,但是不太适用,如果记忆不牢固的话,有时会适得其反,会造成思路混乱,头脑紧张,影响学习效果。不过这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五)成绩促进法:这种方法往往要与兴趣策略相结合来使用。成就往往能够激发人们对某一方面的兴趣,因此,为了激发我对某个科目学习的兴趣,我经常会再考试之前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当成绩达到这个目标时,我便兴奋不已,对该科目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三
教育心理学论文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摘要: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框架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论文介绍了其教育心理学依据和三大原则,并对其展开了论述研究。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外语暗示教学法;认知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三大原则
随着教育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越来越受到挑战。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衡量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情感的激发和求知的欲望,使学习这种纯理性的活动加入情感心理因素,消除学生的情感焦虑,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外语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教学模式,提倡采用愉快放松、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和建立师生和谐融洽环境三大原则,将学生从传统填鸭式和纯理性学习中解放出来。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
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
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
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
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
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
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
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
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
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
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
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
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
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
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
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
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
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 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 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 listening)。
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
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
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
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
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在暗示课堂教学中,需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只有这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才能把握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心理途径去更愉悦地接受知识。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四
学生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现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中,教学不再只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教师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并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更好发展。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教育心理学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萌芽于20世纪代以前,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情况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教育心理学即使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就是帮助教师掌握健康师生关系的法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情境中研究学生“学”的心理规律,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师“教”的规律。从而指导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心理学在教育学中的研究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质、特点和分类;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的研究,同时也是教师主宰主观教育世界的法则。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表现在:
1.为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而管理是教育的关键,两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只有合理的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变化,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有助于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由于处在青春期心理变化反复无常这一特殊的阶段有些的同学比较的叛逆甚至有些学生无视学校管理制度的存在,做出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学生、更好的促进教学专业的发展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的教育活动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需要应用教育心理学来对认知、能力和人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来使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最终使教育取得成效。
3.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现在的社会是经济型社会,压力也慢慢的蔓延到学校。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个学生都在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中成长,面对着升学的压力,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困惑及人才竞争工作的压力,然而保持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这座大染坊里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三、在教育工作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为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意义还必须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实践中: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实现师生感情的双边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情感,认知,心理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交往会使期待实现最大化,罗森塔尔曾在“罗森塔尔效应”中指出,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确立对学生的积极的期待,以引导他们更好的发展。
2.确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导是教学,这种方法的不足是缺乏师生互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乐观。现在的教学观,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作型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在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希望被自己的学生喜欢,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满意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中学生是处于青春断乳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妄想等心理问题,教师这时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应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施加影响。
四、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探讨,本人认为,为了让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现代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只有教师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法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公社,周喜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彭松林.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读书文摘,.
[3]史丹萍.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4]杨桂凤.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
[5]闫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周军.教育心理学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2.
[7]贺建,刘毅敏,杨旭,李卫刚.当代中国大学教育与心理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8]庄春.对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探讨[j].科技信息,.
[9]陈婉玉.关于高职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教职论坛.2012.
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与转变论文篇十五
心理学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论文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但是许多人却并不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心理教育。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学会自我教育无一不与心理教育有关,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的一生是贯穿心理教育的一生。一个人身心是否健康,事业可否成功,生活能否幸福,关键在于人的心理素质如何。
一、心理学教育的内涵及研究范围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约24前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在《灵魂论》里对心理现象作了系统的阐述,我国的荀况、王充也有许多杰出的论述,但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要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算起,至今只有一百多年。心理教育就是以心理知识的传授为契机,以心理能力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它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又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关系
心理学教育和教育教学的关系是密切的。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是人,所教育的知识都要通过人的内因起作用,而人的学习过程是心理现象的某一心理特征或个性心理的变化。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能力、注意力、兴趣、品德等方面都是心理的反映或特征。人一生的学习、接受都是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学教育将是带动其它学科的先导学科,这门科学的研究和运用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美国,心理学被视为科学的七大部类(理化、数学、环境、技术、生命、社会经济和心理学)之一,苏联和其它许多国家中,心理学已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学开放,我国虽稍稍落后,但也于在广东开展了中学生心理学教育的试点工作。由此可见心理教育定会在未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三、心理学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可以让学生了解心理现象产生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调整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气质、能力、性格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也难一下子论述清楚,现在就心理学对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及教法的影响作简单分析。
1.心理学教育对教育者的影响
教育改革取决于教育者的思想和水平。一个真正合格的教育者,必须明了学生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学好心理学,把心理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如果一个教育者要教育学生有高尚的动机,健全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完美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先须具有这些品质。否则,他的教育就会流于教条。所以,一个教育者只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具备了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理念,具有了心理教育的知识水平,那教育教学工作才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否则,素质教育就只能是空想。
2.心理学教育对教法的影响
许多思想家、教育家对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许多精辟的合乎规律的见解。如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反对“揠揠苗助长”;荀子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名言。这都是教育教学中心理现象的积极探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巴甫洛夫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不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这些名言不但从心理学角度说明了心理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为教育者制定教法和措施起了导向作用。
①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生的感觉、知觉都有规律,很少有孤立的感知觉。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基本规律,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做好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和做好观察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观察力。
②让学生有良好的记忆品质,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能进行学习和劳动,不能认识环境和事物,生活难以想象。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在实践中作用是巨大的。教育者在教学中要了解记忆规律,把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结合起来,消除影响记忆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具体实施到学生时,根据中学生特点,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目的任务,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正确识记方法,正确地复习和练习,加深理解,最后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当然教师要根据学生个别差异,让学生合理使用大脑,做到身心健康。
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学生所学的主要是理性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习得以成功的得要条件,教育者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技能技巧,让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得到综合发展。教师要强调启发式的教学法,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注意运用心理定势的积极作用,发展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教育者要掌握想象的固有特点,以无意想象为基础,发展学生的有意想象,尤其创造想象。发展学生想象,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表象。其次引导学生思考,再次要让学生学好知识,发展想象力。然后让学生多参加活动,丰富生活经验。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并敢想敢做。
④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人脑兴奋、抑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某区域的兴奋与抑制会引起近区域的抑制和兴奋。教师掌握了这一原理,就可以巧炒地运用注意规律,把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创造情境,变换方式,让课堂有紧张、有轻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⑤掌握意志品质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无数的事实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由此可见意志的重要性。教育者必须学好心理学,掌握学生意志品质的特点,如果违反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不但会影响教育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被动局面。例如:初中生自制力有限,欠缺抗拒诱惑能力。控制情绪冲动的能力差,易沾染不良习气,行为固执。精力充沛,毅力较差。承受挫折力差,做事易半途而废。他们幼稚性突出,处处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干和勇敢,却又常把鲁莽、冒险、顽皮、顶撞、破坏纪律误为勇敢。易受暗示,模仿他人,自以为是。初中二年级表现尤为突出,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初二现象的根源。教育者掌握了这一特点,就能引导教育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心理逐步完善,收到良好的效果。
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及心理问题,因材施教
个性心理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需要教育者和学生的沟通了解。教育者如果能让学生发挥出潜能,表现出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找到了学生成才的钥匙。
此外,教育者还要了解一些学生心理异常和心理缺陷的原因,找到心结的关键,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个别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境界。
总之,心理学揭示了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活动规律及青少年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教育理论的基础,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不能忽视研究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每个教育者要明确思想,积累经验,完善心理教育,让心理学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有效的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