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扶贫济困论文(1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扶贫济困论文篇一
摘 要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xxx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目标 现状 策略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1月27日至28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xxx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扶贫济困论文篇二
摘 要:为促进我国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持续开展脱贫攻坚行动。产业扶贫属于长效稳定的脱贫策略,能够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动力,也是现阶段重点开展的扶贫策略。目前,产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效果有待提高,为此相关地区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利用小额信贷,提高产业扶贫的效果,转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认识,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体系,实现扶贫工作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扶贫;小额信贷;产业扶贫
扶贫小额信贷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基础,主要针对人群是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体,是我国相关部门实施的精准扶贫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扶贫小额信贷打破了抵押的限制,针对存在创业意愿,具备一定技能的贫困人群均可以发放贷款,在利率上也给予贫困人群充分的优惠,最大程度上降低贫困户的还款压力,增强其贷款意愿,为开展深度产业扶贫提供了资金保障。
(一)扶贫精准度不足
银行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强调风险的可控,需要保证自身财务体系具备可持续性,为此银行乐于将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给中高端的收入稳定农户,极度贫困的农户往往无法获得这种贷款。部分地区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过程中设置门槛不合理,需要人员担保或财产抵押等,很多贫困农户不具备担保条件,因此无法获得贷款。另外,受到现金流以及回报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银行会将贷款资金投入到农产品流动以及大规模养殖户中,很多贫困户无法获取贷款,精准扶贫形式化严重[1]。
(二)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
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和成本无法相抵,国家对于这类贷款的应用范围和受众群体存在明确的限制,信贷机构进行贷款管理难度比较大。一些地区单纯将贷款发放率作为主要指标,忽视了成本控制等环节,这也影响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
(三)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现阶段,农村等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家要求的扶贫攻坚目标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各类金融产品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发展需求,贷款调研周期过长,评估难度较大等问题突出,急需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产业扶贫是农村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有效策略,通过引入相关产业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xxx贫困问题。
(一)建立风险控制机制,提高金融意识水平
为实现产业扶贫的基本目标,相关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起农产品期货市场,银行等机构结合期货市场对价格以及市场供求的预期,最大程度上规避各类信贷风险。大力发展农业衍生品交易市场,组织农业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到具有交易的各个环节,实现农业信贷的证券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地区,提高农村信贷金融体系建设水平。同时,大力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在申请贷款期间需要为银行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明确自身的还款能力,按时归还贷款,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水平,实现收入增长[2]。
(二)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
扶贫济困论文篇三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不再有,“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愤怒;不再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的艰辛;不再闻,“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干部书记工作队,助推贫困户载致富大礼包,舍贫困大包袱,奋力奔向山头的太阳;精准扶贫的小车,正奔赴历史的大舞台。这正是多方助力谋精准,多管齐下显神通。
多方助力谋精准,多人奉献展担当。
全面小康,一个不少,是国家的担当;一村一户一策,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告别繁华,反哺农村,是当代青年的担当。精准扶贫之所以能实现精准,是因为无数次的“跑断腿”、“磨破嘴”,是因为无数人的担当。秦玥飞耶鲁毕业,带着“黑土麦田”在各地乡村栽种科技兴农之花;黄文秀拒绝优厚待遇,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在百色点燃希望之光……无数人肩负生命的重量,穿过学以致用的关口,走在知行合一的扶贫路上,为贫困户撑起生命之伞。
多管齐下显神通,多政齐施为根源。
扶贫漫漫其修远,上下求索当自立。
“民生在勤,不索何获?”虽有多方助力,脱贫的小车还要贫困户自己来蹬;纵有多管齐下,致富的礼包还要贫困户自己经营。贫困不是福利的申请理由,坐等不是扶贫的欢迎对家,高呼万岁也不是对扶贫工作的最强回应。只有汗水,才能真正打开致富大礼包!
多方助力,践行“德莫高于爱民”的金科玉律;多管齐下,实现“善理疾者察其本”的庄重誓言;砥砺奋斗,表明“勤则不匮”的坚定信念——脱贫攻坚,使命必达;全面小康,擂响强音!
扶贫济困论文篇四
摘要:渔民村是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缩影,文化长廊的建设是对渔民村历史也是对新中国及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总结,渔民村的文化长廊是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典型文化品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作用。
关键词:文化雕塑长廊;渔民村村级文化品牌;效应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72—02
广东省深圳市的渔民村地处深圳河畔,毗邻香港,现为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所属的一个村级社区。改革开放前是隶属广东省宝安县深圳镇管辖的一个小渔村,历史上渔民村的村民,在深圳河入海口一带以捕鱼为生,生活贫寒,以船为家,四处漂泊,无固定居住地点。解放后渔民们才上岸定居组成村落,始称渔民村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南国边陲几百人的小渔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利用政策和地理优势,勤劳吃苦的渔村人将一个贫穷落后的水边小村落,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雅,高楼林立,城市功能与基础设施齐全,欢歌笑语,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成为我国经济特区政策的落实与实施,农村改革工作开展的成功典范明星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xxx首次南巡视察之村。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给渔村面貌带来了的彻底的改变,渔民村的历史变化就是党的政策在全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成果的缩影,村民在过上富足充裕生活的同时,思想上也随之有了深刻地认识: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才能留下先人历史的脚步,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是什么,继承中华优良的传统,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记录渔民村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生活经历,用什么方式展现出来,经过广大村民反复商讨研究,最后决定在村里建一条三百五十米长的铜铸壁雕文化长廊,用特殊的文化表达形态来纪念这些历史,告诉后人,是新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打渔人的命运,才能够真正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沿着进村路上而建的渔民村文化长廊总长度有350米,铜铸浮雕二十幅,共分“春到渔村”“海上漂零”,“翻身解放”,“上岸定居”,“兴建家园”,“彷徨岁月”,“边防旧事”,”改革开放”,”万圆户村,“旺地盛事”,“握手楼群”,“三个代表”,“旧村重建”,“渔村新貌”,“文明社区”,“融入都市”,“小康生活”,“与时俱进”,“美好明天”,“缅怀伟人”。画面真实,形象生动地再现渔民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用写实的艺术方式,鲜明的文化品牌符号,书写了中国农民脱贫致富,走向辉煌的篇章。
以上二十幅铜铸浮雕,每一幅画面就是渔民村的一段真实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翻天动地变化的历史写照,从渔民村的各阶段的历史发展变化,诉说了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展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举国上下繁荣富强的壮观历史景象,讴歌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美好未来。文化长廊雕塑所呈现出的内容,是采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过程中的特殊结点,充分运用不同的文化视角和符合社区村民大众的审美倾向,欣赏品味,运用当今最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的雕塑艺术,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历史经典事例,来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让历史和实践证明渔民村就是中国全面改革建设和开放发展的成功楷模,展示了渔民村与时俱进的情怀,每当提起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会有让人展望深圳的辉煌,每当提起深圳的发展历程就会让人回望渔民村的成长。在这里用文化雕塑的表达方式告诉世界,记录渔民村历史的轨迹,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文化雕塑长廊成为了渔民村闪光的文化品牌。
品牌是指能够给拥有者代来提高和产生增益的无形资产的称谓,其载体是用以和其它同类型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品牌一定要有个标识作为载体。能够触动受众心理活动的标识才能够称为品牌,文化是一种以社会现象为主要功能特征的概念,文化的品牌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符号,及个性。文化品牌的社会效益是深远的,从人类文化发展史进程来看,文化品牌它最原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通过一个比较容易记忆的形式来铭记某一事物或某段时空的历史过程。渔民村正是采用了文化长廊壁雕这一文化艺术形式,来展现历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每当人们目视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去回顾那一幕幕切身感受的真实的历史生活过程。文化长廊已然成为了渔民村文化建设中地标式的品牌标识。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几十年来的过程中,渔民村用它典型辉煌的成果,向世人展示其在全国村级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改革的发展变化,成功典范,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为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发展起到了榜样作用。引起了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xxx先生于1984年1月25日南巡时就首访渔民村,在村中先后视察了村委会,文化室后高兴地说:“这里物质文明先进,精神文明也先进嘛。”看完了渔民村,xxx说了这样一句话:“从今天的情况来看,证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2010年9月5日xxx中央xxx,xxx在深圳考察期间,专程来到渔民村社区,实地了解村民生活状况。渔民村的文化长廊吸引了xxx的目光,他仔细察看,不时地询问有关情况。在村中文化广场上xxx高兴的说:“你们渔民村发生的巨变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充分证明改革开放确实是富民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希望渔民村社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发展经济上有新作为,在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上有新进展,努力建成文明和谐社区,让社区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在渔民村的各个建设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时刻关注着这个小渔村,xxx,xxx,xxx,xxx,扬尚昆,xxx,叶选平,xxx,xxx,xxx,张高丽,xxx,xxx,令计划,xxx,,等等党和xxx,省市各级党政组织,社团及社会明人,多次到访,视察指导,参观学习。在新形式下,特别是在渔民村通过旧村改造建成了花园式城市社区后,在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设施的建设。小区内建了30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多个文化宣传栏,艺术长廊,文化中心,图书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上一个新台阶:2004年11月28日xxx中央文明办,深圳市委宣传部,在渔民村文化广场举办“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活动,全村及社会各界2000多人共享文化盛宴。2010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渔民村为辖区群众奉献了一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共同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粤剧节,各种文艺活动团队,“百姓讲坛”,各类生活文化知识讲座,渔民村图书馆,自助流动图书馆,等等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每天都在小小的渔民村里重复地进行着。
扶贫济困论文篇五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
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扶贫济困论文篇六
兰考县杜寨村属于典型的贫困村,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村支书引进哈密瓜种植项目,为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村支书和贫困农户带头种植。为降低贫困户的经营风险,向贫困户发放保证资金,免费赠送哈密瓜秧苗,政府部门给予该地区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降低了利率。同时,为形成规模化种植,成立了专门的哈密瓜种植合作社,聘请农业专家讲解哈密瓜种植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水平。政府部门积极为农民开发市场,改造种植大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增长,其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3]。
结束语:
扶贫小额信贷是国家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政策,为此相关地区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引进适合区域发展的产业,金融机构也需要适当降低贷款门槛,通过多种措施,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伟.三河市:周密部署强举措 扎实推进精准扶贫[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改革开放丰碑伟业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8:2.
[2]刘建,吴理财.制度逆变、策略性妥协与非均衡治理——基于l村精准扶贫实践的案例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7-134+169.
[3]拜茹,尤光付.自主性与行政吸纳合作:乡村振兴中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机制分析[j/ol].青海社会科学,2019(01):72-80
扶贫济困论文篇七
摘 要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xxx的重要使命。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现状如何,应以怎样的策略推动扶贫工作,笔者对当前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对构建精准扶贫机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目标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11月27日至28日,xxx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系列时间点的重大决策,体现了xxx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1精准扶贫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对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庄严承诺。
从2015年到2020年,要在5年多时间减贫7000多万人,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人,平均每月减贫100万人。要完成这一目标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这既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更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考验。
2寻找差距补齐短板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面对当前的扶贫工作形势,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对照中央要求找差距,着力补齐认识短板
要做好扶贫工作,笔者认为在思想认识上要做到“两要三不”:
时间上要推进,要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扶贫攻坚,刻不容缓,不能懈怠。古人言:“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精准扶贫时间已经确定,我们要纳入议事日程,确保在规定时间完成脱贫任务;思想上要扶志,贫困地区发展既要政策扶持,也要靠内生动力。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我们要从思想上和根本上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有一技之长作为脱贫的“加速器”。
扶贫攻坚不走马观花。我们应当认识到,扶贫工作是雪中送炭,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情实感的倾注;贫困群众更需要关心、关爱。扶贫攻坚不急攻近利。在扶贫工作中,既要迈开步子,想出点子,也不能只顾眼前,要放眼未来。既保持生态环境不破坏,又能让农民安居乐业,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扶贫攻坚不水中捞月。扶贫的要义是全面脱贫,不能只考虑关键中的少数,要考虑少数中的关键。
对照脱贫目标找差距,着力补齐能力短板
脱贫攻坚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在于落实,精准施策,方能取得实效。
扶贫济困论文篇八
(一)扶贫精准度不足
银行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强调风险的可控,需要保证自身财务体系具备可持续性,为此银行乐于将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给中高端的收入稳定农户,极度贫困的农户往往无法获得这种贷款。部分地区在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过程中设置门槛不合理,需要人员担保或财产抵押等,很多贫困农户不具备担保条件,因此无法获得贷款。另外,受到现金流以及回报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银行会将贷款资金投入到农产品流动以及大规模养殖户中,很多贫困户无法获取贷款,精准扶贫形式化严重[1]。
(二)扶贫工作考核机制不完善
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和成本无法相抵,国家对于这类贷款的应用范围和受众群体存在明确的限制,信贷机构进行贷款管理难度比较大。一些地区单纯将贷款发放率作为主要指标,忽视了成本控制等环节,这也影响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扶贫政策的推进。
(三)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现阶段,农村等贫困地区的金融体系尚不完善,与国家要求的扶贫攻坚目标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各类金融产品无法满足产业扶贫的发展需求,贷款调研周期过长,评估难度较大等问题突出,急需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扶贫济困论文篇九
现在农村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很少,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初中毕业或中途辍学。即使有少数的“两后生”也因多种原因不能继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普通的劳动力,甚至成为剩余劳动力。而村里的成年人尤其是妇女读过书的更是少之又少,上过初中的已经是高文化水平了,多数是小学毕业或者只读过小学一二年级,五十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居多。很多具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因为没有文化而只能
在家呆着无事可做。文化水平的落后,也导致了当地人思想观念的保守性,山村里重男轻女观念没有到很好的改变,而且形成了一些不正确的发展观念。精准扶贫主要是要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占农村劳动人口近一半的农村妇女和“两后生”在摆脱贫困方面的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劳动对劳动者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贫困村劳动力劳动技能和劳动素质的提高也就显得越来越紧迫,政府要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的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对这些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针对这些妇女和 “两后生”,要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给她们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充分吸收先进经验,提高教育扶贫力度。另外精神生活的单调,还导致赌博、迷信甚至xxx很容易占领农民的精神空间,造成部分农民的长期颓废,严重影响农村的和谐与发展。
在日常扶贫工作中,直接给予帮扶对象以资金(小额信贷扶持)、项目及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举措,确实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脱贫的农户,一旦帮扶资金链断裂、后续帮扶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返贫。因此,在给予一定的资金、项目、物资等扶持的同时,思想观念的扶贫很关键,要对帮扶对象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领,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进、自力更生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二、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具备多重作用。首先,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变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对改变村镇面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意义重大,如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使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条件;再者,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是使农民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别的基础。比如治沟造地工程,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使农民具备向土地要效益,依托资源谋发展的基础条件。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可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发展产业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只有加大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服务水平,才能保障精准扶贫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才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农民真真实实富起来。
三、要以兜底扶贫救助为辅完善贫困户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源的配臵,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老龄化严重,失去了发展的长期动力。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还有一些家庭由于孩子上学原因,搬出村庄;现在村里剩下的多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以文盲半文盲为主的妇女以及残疾和智障人员。对这些人进行开发式扶贫很难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只有通过社会救助解
决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脱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四、要以产业开发建设为重提高贫困户人均纯收入 通过进村入户、建档立卡,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通过贫困家庭档案,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并将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村互助资金”等向重点村集中投入,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包扶人帮助,村委会支持,促进扶贫产业发展,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此外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协会+基地+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
式与“四个统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种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
精准扶贫,携手前行
田歆在《华夏说》中说:“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岁月骛过,山陵浸远。21世纪20年代的钟声敲响,我国举世瞩目的宏大扶贫战略箭步流屋,步入新阶段——彻底消涂贫困。这是前所未有的畅想,其间要旨一言以蔽之曰:精准扶贫,携手前行。
扶贫之第一要旨,在于精准。
如何让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何以使扶贫之真谛层层传递由数十亿人口之大国而至贫困户个体?漫画之中,扶贫措施之上,生态、产业、就业环环相扣,堆叠出一个金光闪闪的财富大礼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字化管理监控的坚实基础之上,提出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方能有效避免脱贫户返贫,方有当今精准扶贫战略之辉煌成果。
精准之上,更需携手,携手有二。
一在政府干部之间携手,助推扶贫战略。鲁迅先生曾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唯有干部识自身之使命,扛应扛之责任,方有扶贫政策之欣欣向荣。当前扶贫政策能够良性发展,正在于各级干部具有充分清晰的认识,共同推着扶贫小车前行。从第一书记到镇干部再到村干部,正所谓”土能浊河,而不能浊海,风能拔木而不能拔山”。若信念坚定,初心不改,携手共进,前路必畅通无阻。
二在贫困户与政府之间携手。上行的小车,他人能帮着推,但注定要自己蹬,才能走得更快更平稳。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幸福的世界里绝没有怯懦者、懒情者和自私者的地位。”若不想像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一般,爬至山顶又跌落,在人更在己。坐等扶贫,安享救济永远摘不掉贫困户的帽子。有效扶贫,意识先行,唯有从要脱贫到想脱贫,化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让贫困一去不复返,在脱贫之路上携手前行。
《欢呼哈雷》中,余光中先生如是说:“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何而有民族的意志?在我,在你,在脱贫与被脱贫的个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精准扶贫,携手前行。让我们期待,绿水青山,再无贫困之人,贫困之心。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一
[提要]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旅游扶贫成为实现脱贫减贫的重要渠道。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富川瑶族自治县依附良好的天然生态环境和丰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获得阶段性进展。但受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效率不高,交通基础设施未完善,农户参与旅游发展程度较低,帮扶宣传引导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使得该县域旅游扶贫无法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为此,富川县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扶贫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扶贫宣传,通过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县域脱贫攻坚与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扶贫攻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11日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而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攻下精准脱贫决胜战。作为一种有效的路径,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的工作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以富川瑶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为背景,基于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福利国际慢城、朝东镇福溪村、岔山村等地旅游扶贫现状的实地调研及分析,探讨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旅游扶贫攻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以期更高效地实现该地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初次提出。2018年1月,在《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乡村振兴战略被强调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并指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总要求,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同年2月,《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颁布,指出要坚持以精准脱贫为主要任务,加快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脱贫的成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強调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加强旅游扶贫规划,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制定鼓励人才政策,创设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帮扶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央的系列文件指示中,除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深入解读,进行总体布局和阶段设计外,还着重指出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前提,而乡村旅游则是乡村产业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一)旅游扶贫的含义。旅游扶贫一词,最早在1999年由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英文名词为propoortourism,即把消除贫困与发展旅游联系起来。我国学术界基于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的概念(ppt)以及对国内旅游扶贫的认识,将旅游扶贫的含义定为,利用贫困地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创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从而实现贫困人口和地方财政共同脱贫致富。
(二)旅游扶贫的意义。乡村旅游不仅是攻下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使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相互联结,不仅有利于调整产业的结构,将农产品进阶为旅游商品,将乡村打造为旅游景区,向贫困地区的人口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改善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而且旅游扶贫相较于对口扶贫等形式改变了贫困户固有的陈旧思想,更具有明确目标,脱贫成效好,走一条“造血”的扶贫之路。
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境内,在“十三五”时期,共有57个贫困村16,223户贫困户69,236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是国家着手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
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贺州市进行“五个一批”旅游脱贫项目开展以来,富川大力投入旅游扶贫示范村的建设,缔造了秀水村、福溪村等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推出了全国第四个、广西第一个国际慢城的富川福利国际慢城景区,景区内的茅草屋休闲度假农庄更是被评为五星级农家乐。岔山村、虎头村因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也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富川县不仅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带动一系列特色农业与种养业,如脐橙、烤烟、蔬菜、中药材、养殖等发展,还发展了乡村旅游服务业务,增加了旅游点乡村民宿、休闲农家乐的建设,周边城市及邻省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富川全县的客流量为万人次,同比增长了;旅游总消费则达到了亿元,同比增长了64%。2018年,富川共计30个贫困村4,185户18,013名贫困人口脱贫,该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019年4月15日,富川县符合贫困县脱贫标准,拟摘帽退出。
尽管富川县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未脱贫人口仍有一部分存在。目前,富川县全县原有58个贫困村中实际尚未脱贫的贫困村还有28个,全县还有5,675户22,487名贫困人口。另外,尽管从数据上看,2018年底富川县已符合脱贫摘帽标准,但也仅稍高于达标标准,脱贫成果尚不巩固,脱贫攻坚以及防止返贫压力依然较大。并且一些已经脱贫的低收入群体家庭年收入也大多处于在5,000~10,000元区间,收入来源极不稳定,若家中发生变故,极易再次返贫。由此可见,富川县的脱贫工作已进入重要的攻坚阶段,成果巩固离不开富川瑶族自治县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
经过对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下湾村、虎头村、岔山村、福溪村、福利镇茅草屋等多地考察研究发现,虽然富川瑶族自治县发展乡村旅游获得了可观的进步,但要借助乡村旅游发展达到精准脱贫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旅游扶贫整合机制还未形成,协作性不强。旅游扶贫开发不仅需要整合各单位部门项目资金,还需要加强各村的协同合作。但因富川仍处于旅游业发展的起步期,缺少有效的统筹建设战略规划,导致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着资金整合难度大、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旅游点各自发展和交通资源无法衔接的问题,从而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开发。
1、旅游扶贫资金投入不足、利用效率不高。目前,实际投入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与现实所需仍有巨大缺口,政府部门的帮扶资金不足,而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贫困村也无法吸引一定规模的社会资本进入,从而造成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成本较高,乡村旅游产业投资风险也将会增加,因而乡村旅游容易进入融资困难的瓶颈。 除了投资不足问题,扶贫资金投入效率不高也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规模化的发展。而导致资金投入效率不高的因素有:一是资金整合难度大。由于政府各个部门的项目扶贫资金根据各自业务侧重点不同而投入,加上部门数量众多,缺乏整体地、系统地规划,因此无法进行统一整合。二是精准识别不到位。部分贫困户中出现不少其登记信息与户籍信息以及项目申报中存在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的现象,识别要求落实得不够准确。三是资金项目监管不到位。在扶贫资金的管理方面不够合理规范,随意性大,因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二
浅谈精准扶贫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到村到户,这传递出我省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我省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怎么定义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今年,全省减少120万农村扶贫对象是省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各地各部门应牢牢把握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形势,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xxx根据全国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二)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贫困居民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定责任人和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就精确到户到人来说,重点为:一是坚持方针。精确帮扶要坚持xxxxxx强调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工作方针,重在从“人”“钱”两个方面细化方式,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
二是到村到户。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
三是因户施策。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四是资金到户。在产业发展上,可以推行遂宁市船山区唐春村的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也可以通过现金、实物、股份合作等方式直补到户;在住房建设上,可以推行南江县农村廉租房的作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补助资金可以直补到人;对读中、高职 学生的生活补贴、特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资助费用,可通过“一卡通”等方式直补到受助家庭;异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发展等项目补助资金可以直接向扶贫对象发放。
五是干部帮扶。干部帮扶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三
摘要:精准扶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命题,也是2030年“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人类共同理想的政策实践。通过政治学视角,梳理扶贫到精准扶贫理论的发展演变,探究精准扶贫政策实践过程中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与基层推进政策落地之间的运行逻辑,最后落脚到分析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基层民生与实现公共资源分配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达到国家善治目标的政治现代化价值。
扶贫是重大的政治使命,精准扶贫是改善基层民生的惠民工程。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是由xxxxxx在湘西、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第一次提及[1];2015年1月,他视察云南时对“精准扶贫”的举措进行了补充说明;2015年,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xxx明确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政策是“精准扶贫”[2];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政策指导,明确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据现行扶贫规定,保证2020年帮助区域性贫困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中国精准扶贫的实施,既具有继承过去的历史成绩,又富有新时代新常态的政治现代化价值;既是对古今中外世界反贫困历程和现状的精确把握,也是建成全民共享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贫穷在历史发展中阻碍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如何消除穷困,如何将贫困问题更好地解决,长久以来备受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政治学所研究的民生热点问题。回顾历史,马克思和xxx是真正将贫困纳入到政治学视域下进行研究的先行者。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是资本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4]xxx也讲过:“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欺压现象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源和本质就能够揭示出来。”[5]每一种理论、决策、制度都源于社会现实,并指导社会需要的发展。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实施正是植根于中国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现实情况[6]。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国际国内治国理政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反贫困,作为全球人口第一的国家,中国的精准扶贫事业,范围很广、进行之艰难,在全球属于绝无仅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精准扶贫进行理论归纳,不仅是满足国内民生发展需要,也是服务于国际扶贫事业发展。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在扶贫相关的事业上赢得了很多国际上的赞许和认可。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实际国情体现为穷困人群过多,在开展扶贫帮贫事业上存在较多复杂问题,比如对贫困人数没有实际统计、真实贫困情况也没有摸底、措施针对性不强等。所以,新时期的扶贫战略关键思想就是精准扶贫,它是指导整个扶贫开发事业的关键,更是党领导人民破除贫困问题的指南针。
中国精准扶贫是自上而下的xxx政治目标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底层诉求衔接的政策实践,是国家意志的表现,也是治理农村事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贫困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承诺的体现。精准扶贫所蕴含的“贫困户识别过程中的农民参与、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农民监督、xxx精准扶贫政策的顶层设计与利益整合、地方政府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权力限度与运作逻辑、基层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治理效能,以及精准扶贫所蕴含的政治合法性建构价值”等都是核心的政治学命题[7]。的行为逻辑:共同富裕下的承诺。精准扶贫是基于农村贫困民众利益诉求,为推进公共资源的均等化,兑现共同富裕的承诺,xxx所做出的公共决策。精准扶贫是我国基层治理的重要体现[8],在中国推行精准扶贫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的。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扶贫事业中,我们政府一直处于主导或者支配的地位,即在顶层设计中体现政策规划和行政指令;另一方面,在具体推行中又控制着整个财政扶贫的流动方向和区域。从这些层面来看,中国特色精准扶贫与国家的政治意愿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精准扶贫看作是通过行政力量把农村弱势贫困群体进行现代化的转型。2.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基层政府行为逻辑是基于国家宏观政策、压力型体制下的行为选择。在中国政治系统中,地方政府为完成xxx给予的各项行政任务和指令,同时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通常会将行政命令与物质激励相结合,这种运行机制就是压力型体制。压力型体制下,经济发展任务会进行量化分解,从县、乡镇、村、农民个体逐渐分解,造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一般基层政府主要涉及省级政府、县政府、乡镇政府和乡村组织。压力型体制下,xxx不断放权,地方利益在制度上得到认可,但在分权后,上级对下级依然保持一种行政压力。中国精准扶贫依托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逻辑,国家通过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社会动员;基层政府通过档案编制和绩效考核,实现扶贫开发过程的监督和目标协调;省政府、县政府和县扶贫办作为国家扶贫意愿的基层接纳人,主要完成上级指定的扶贫任务。3.贫困群众的行为逻辑:国家政策指导下的政治参与。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从建档立卡到扶贫项目实施中真正做到政治参与,才有可能更好地推进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国家通过政策宣讲、制作宣传片、播放讲解视频等多种方式,在各个村庄尤其是西部边远的农村地区普及精准扶贫的相关内容以及各项政策,使贫困家庭充分了解精准扶贫的政策、可能获得的帮助以及脱贫致富途径和可能性等信息内容。同时,还全面提高了贫困家庭对精准扶贫及其政策的知晓度,使所有的贫困家庭都能够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从而全面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精准脱贫的实现。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四
自1993年12月文化部成立了全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以来,农村文化扶贫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1],即市场经济(城市社会的经济属性)所决定的现代城市文化,于是随着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便发现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熏陶下的农民所遵循的求稳守成的生产方式、贫穷落后的生活方式、小农经济下的依附人格等,已成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深入的障碍。因此,今后应把文化扶贫工作置入中国城市化发展背景之下,注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深层次的文化扶贫,注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因子,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化的契合点,城乡联动实现农村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使文化扶贫工作真正引领和助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为此,本文拟从城市化视角出发,探讨农村文化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的路径。
一、新经济,新文化:注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因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经济成就,实际上是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城市化建设中取得的。客观而言,由于文化变迁的滞后性,中国城市文化(或言都市文化)的建构即使在中国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都市如上海、北京等地也并没有充分完成。这种文化滞后现象在农村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正如近代中国求富求强的道路一样,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同样经历了从“制度扶贫”到“文化扶贫”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扶贫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经济投入和制度帮扶上。进入90年代以后,政府认识到仅靠“输血”救济很难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因此,转向“造血”开发促进贫困地区形成新的“造血”机制作为扶贫工作的新策略。然而,“上项目,办企业”这些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并不适应的经济因子,非但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农村经济工作的转型,反而造成了大量扶贫资金的浪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打破生态平衡、毁坏自然环境的恶果。有鉴于此,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固然在某种程度上源于自然资源的贫瘠,但更多地源于世代因袭的文化贫困。“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2]于是,“文化扶贫”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迅速得到各方的认同。
早期的文化扶贫工作多集中在“送知识、送技术”等狭义的“文化即知识”层面,对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习俗等更广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少有涉及。实际上,“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里,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3]。这种文化环境所要求的,绝不仅仅是“订阅报刊”“识别农药”这种知识层面的变革。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取代一种旧的经济形态,必然要求与新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形态跟进。笔者认为,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变革应从3个维度展开。
1.求新求变,向农耕文化下求稳守成的生产方式说不
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传统,小农经济是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力不虚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孕育出“求稳守成”的农业文化心态。此种文化的浸润固然使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续,但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及小农经济下的生存局限。换言之,这种求稳守成的农业文化固然让每个家庭有了安身立命之本,但却使人们极易满足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现状,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和动力,从而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首先,求稳守成的思维限制了对土地更好地开发利用。“在中国人眼里,土地似乎只有一个利用方法,就是锄耕种植;土地似乎只有一种价值,就是农业价值;经济似乎只有一种形式,就是小农经济。”[4]577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这样迷恋“土里刨食”的生产方式。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介绍,即使到了最贫瘠、最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也要撒些种子,看能否从地里长出谷物来。笔者目睹赌城拉斯维加斯的繁华时,不仅想到两个民族对待土地的态度是如此的迥异。“lasve-gas”源自西班牙语,意思为“肥沃的青草地”,因为拉斯维加斯是周围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带唯一有泉水的绿洲。如果在中国,这种“沙漠绿洲”一定会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深受海洋文化及市场经济熏陶的美国人却懂得再好的沙漠绿洲也是“沙漠绿洲”,因此,思路一转,贫瘠的土地虽然没能生长出诱人的庄稼,却通过发展“娱乐业”成为世界上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改变这种“沙漠也要变绿洲”的思维局限,形成更为立体丰富的生产体系,必将为中国的贫困地区迎来春天。其次,求稳守成的农耕文明导致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极度匮乏。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国,生产节奏和四时变迁的自然节奏息息相通。只需顺应天时,遵循农作物生产规律,在“天公作美”“政治清明”的情况下,小农经济基本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反之,创新、冒险、竞争因其不稳定性则容易给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风险。因此,小农经济形式下的生产方式既不鼓励创新,也不提倡冒险和竞争。这与脱胎于海洋文明的市场经济刚好相反。出海捕鱼、商品买卖是海洋民族基本的生产方式。面对大海的神秘莫测、风云变化,饱满的创新热情、适度的冒险精神以及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近代以来西方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是这种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的产物。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当年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冒险精神,很难有17世纪西班牙称霸世界局面的形成。“求稳守成”的生产方式在小农经济时代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在进入全球市场化的今天,即使在中国最偏远的乡村地区,这种“乐天安命、与世无争”的生产观念,也与新经济(市场经济)所弘扬的首创精神和进取意识格格不入。最后,求稳守成的生产方式导致不弃不馁、屡败屡战拼搏精神的缺乏。传统的小农经济既然拒绝冒险,当然也很少遭受彻底的失败,即使鲜有失败,也常因天灾或者战乱所致。因此,面对失败、挫折,“求稳守成”的农耕文明更多地选择消极退缩、听天由命的处理方式。这种惧怕挫折、抗失败能力低下的精神面貌已经成为当今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最大瓶颈。新措施、新项目的上马,很难一蹴而就,遭遇挫折、失败是常有的事。在残酷的竞争法则下,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屡败屡战是其生存法则。纵观全球,没有哪一个企业不是在多次失败之后才走上成功之路的。因此,倡导不怕失败、不甘失败的拼搏精神是新经济形势对农村扶贫工作的必然要求。
2.移风易俗,向贫穷落后的消费、生活方式说不
“文化除了表现一种知识体系之外,更集中地表现为一种基于对于文化知识体系进行有效阐释、传承、弘扬基础之上形成的文化生活方式”[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必然有什么样的消费及生活方式。小农经济中的第一生产要素是土地,在缺乏技术和先进工具的前提下,劳动力的多寡制约着对土地的充分利用。“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是农业社会扩大再生产、发家致富的保障。因此,传统小农社会中的消费更多地集中在满足人口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上。换言之,结婚、生子是中国小农社会最大的消费需求。根据进化心理学理论,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源于择偶投入与子女抚养投入之间的交换、平衡关系。在人类的择偶策略方面,男性为了繁衍后代而积极寻找那些具有多育潜力的女性,女性为了增加后代的生存几率则更关注配偶的经济实力。因此,小农经济下的消费呈现出2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收获物相当有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勤苦俭约观念将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资料需求降低到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准;另一方面,“盖大屋”“送彩礼”、大肆操办婚礼、厚葬等这些扩大家业、展示财富的面子消费工程又被放大到极限,耗费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财富积累。至于“亲上加亲”的落后婚俗,实际上也是经济贫乏下小农经济繁衍家族、增加劳力的无奈选择。这种畸形消费心理下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小农经济扩大再生产、积累家庭财富的极大障碍,也是其落后贫穷的根源之一。此外,小农经济落后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还表现在对教育的投入上。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劳动力的好坏更多地依赖体力的强弱,因此“尚力轻智”成为中国小农经济下层社会自然的文化选择。之所以强调是下层社会的文化选择,是因为中国的士大夫文化并不尚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增加教育投入,实行“耕读传家”在中国士大夫家庭中极为盛行。但是,对于小农经济下的普通百姓家庭,更多地信奉“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的农家“养力”文化。多智在中国的部分农村社会中不仅没有多大用处,反而遭人猜忌和耻笑。“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真实写照。因此,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消费几乎鲜有教育投入。缺乏教育投入,必然使小农经济下的民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同时,人多乏智的现状也为迷信的生活方式滋生土壤,导致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在农村文化中长期蔓延。这一切正是当前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改变小农经济铸就的“俭苦自持、尚力轻智”的生活观念,代之以市场经济下的“消费促进生产,重智轻力”的生活理念不啻为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中的一种新思路。
3.塑造个性,向小农经济下的依附人格说不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贫困的麻木和坦然。如前所述,由于耕作条件的有限和生产工具的落后,小农经济下人们创造价值、实现幸福的途径并不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更多地依赖家庭“合力”来实现,换言之,“人多力量大”才是个体获得财富的保障。因此,小农经济下塑造的个体人格必然带有强烈的依附性。在这种依附性下,个人受到群体意识的绝对支配,铸就成“不抱怨、不负责、不抗争”的奴性人格。“不抱怨”使得人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不负责”让人们把贫困归结于“父母无能”,归结于“天命”,甚至归结于“祖坟”风水不好,“命该如此”成为个体面对贫困推卸责任的极佳借口;“不抗争”最为可怕,它将人的热血变得冰冷,不仅养成面对贫困时安分守己的惰性心理,而且导致生命力的萎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对遍及中国广大的贫困地区“闰土”式的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贫困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2]学者辛秋水先生所言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依附心态,贫而安贫、不思进取的“火炉心理”以及“等、靠、要”惰性心态的形成,无一不是这种依附性人格造成的恶果。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市场经济已经冲击到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现代市场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是与弘扬个体自主性、独立性及其相应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精神密切相关的。”[4]280“市场经济发轫之初,就强劲呼唤人从对人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平等、自由的身份进行市场活动、公平竞争。”[4]280因此,引导贫困人群破除人格依附心理,塑造市场经济需要的独立个性,是完成农村扶贫工作,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文化前提。
二、城乡联动,利用意见领袖实现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
扶贫济困论文篇十五
内容摘要:__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较差,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中,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矛盾、“面子工程”与亮点工程的矛盾等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急待我们认真深思和巧妙处理。
关键词:扶贫;矛盾分析
__山区地处__山腹地,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是一场“啃硬骨头”的扶贫攻坚战。 自__年11月__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以来,__山区围绕《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潜在着诸多矛盾,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近年来,随着扶贫开发的纵深推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产业发展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但是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认知上,存在着反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基础设施建设而轻产业发展,认为只要基础设施搞好了,产业发展自然就会上去,从而将工作和精力重点侧重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少对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正确引导;二是重产业发展而轻基础设施配套,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于是急功近利地将精力和资金投入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产业大发展和基础设施大配套成为一对矛盾。
__州近年提出“产业兴州”的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全州初步形成了烟草、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等重点产业,启动了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和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建设,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__山区县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我们的贫困村,大都处在边远地区和高寒山区,除了交通条件差以外,更重要的是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旱时旱死、涝时涝死”。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化的做大做强。
与此同时,部分职能部门为了“拔苗助长”式的将贫困村、贫困户及早脱贫致富,侧重强调务必全方位实施产业发展,资金向产业倾斜,并规定:所有财政扶贫资金80%用于产业发展,且其中80%的资金又要落实到户,仅有20%的财政扶贫资金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种“一刀切”的理想化思维模式,导致产业资金损失严重。因产业发展必须有产品支撑,产品必须得经由市场流通、消费者认可才能最终推进产业的壮大。那么,市场风险、后续资金支撑将对产业带来严峻的考验。因此,应该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分别确定。基础设施之所以是基础,是因为它是所有产业最基本的支撑,没有基础设施的支撑,产业发展只是空谈。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贫困村既要解决突出问题,比如水、电、路、房、信息化这样的基础设施,还有教育、卫生、文化这样的公共服务,同时还要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最根本的还是要有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最终是要发展产业,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来扶贫。二者要并重,基础设施要先行,同时引导扶持产业发展。
饥饿和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贫困人口致贫、富裕人口返贫有共性和个性的因素。对此,国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提出集中对特困连片区实行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办法,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素质等共性致贫因素予以集中破解,采取必要措施在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的目标。
但就微观而言,贫困地区有富裕村,富裕村中有贫困户,贫困村有小康户,各种情况交错复杂。有人提供了一句民间打油诗:“穷村老板1000万(打工创业致富户口在村),十个村民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有上100万”。不同的贫困村、贫困户有着特殊的致贫因素,脱贫自然应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在建立“大扶贫”格局的同时,还得需要把区域发展与针对性扶贫有机统一起来,推出更多专门针对穷人的特惠政策,辅以个性扶贫即精准扶贫,只有这样才能扶真贫,减贫也才能提高成效。
“精准扶贫”是个性扶贫的具体体现,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实践——扶贫历程一步步走向本真,进化的最终结果是“真扶贫”、“扶真贫”。易地扶贫搬迁也需要精准。湖北省近两年将搬迁资金增加到每户补助8000元。从高山搬到山下或路边建房,目前每平方米成本700元左右,一户面积以80—100平方米计算,需要6—7万元。这对于一贫如洗的特困户而言,即使扶贫资金补到1万元,也无济于事,只有拱手让出搬迁指标给搬得起的户。以此推断,过去已经易地扶贫搬迁的,要么搬迁的绝大部分不是最穷的特困户,要么上报的数据有水份。如果不改变这种扶贫搬迁方式,再搬迁几年,最后遗留在偏远山区不能搬迁的,真正是无钱、无力、无话语权的特困户。如何让地处高山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特困户尽快搬迁脱贫,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至今尚未真正破题。为此建议,宁可搬迁户数少很多,一定要集中扶贫资金搬迁真正的特困户。对零散、偏远、生存条件恶劣的自然组,要创造条件,实施整体搬迁。对无力搬迁的特困户,提高建房补助标准,或补助政策叠加,或动员社会“一对一”帮扶等,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快解决长期累积的深度贫困问题。
普惠制扶贫对区域而言是直接扶贫,对每个贫困家庭而言是间接扶贫,如修通一条进村路,全村人受益,而该村的贫困户与家有“农用车”的“富裕户”、有“摩托车”的“中等户”比较,受益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
调研发现,由于扶贫瞄准机制不健全,一些扶贫项目存在能人受益多,贫困户受益少、甚至靠边站的现象。为了发展产业,往往将部分扶贫资金用于扶持企业和老板,群众说:他们本来就不是贫困户,却用了大量扶贫资金。这不仅使减贫成效大打折扣,而且伤害了贫困户的感情。
其实,“产业扶贫”不同于“产业化”,它的本质属性是“扶贫”。产业扶贫离不开企业和老板,但也存在带动贫困户比例不高的问题。企业如果能解决贫困户的就业,对企业的直接帮扶就是对贫困户的间
接扶贫。中国xxx专题研究扶贫开发的专家说:今后发展大户、帮扶能人带动发展,但财政扶贫资金所产生的效益必须是“大户可以吃肉,小户、贫困户必须喝到汤、尝到味”。随着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扶贫环境的改善,今后的扶贫工作应该变过去“扶贫资金跟着产业走”为“扶贫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确保产业扶贫资金与所带贫困户之间的对接机制可跟踪,可考评,可问责,可操控。根据相关扶贫政策,能够享受扶贫开发、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总有先后之分。在决定项目资金投向方面,难免有主客观因素,有的村是“肥上加膘”,年年都有投入,有的村时隔1、2年就可以上项目,也有的村从未得到过扶贫项目。利川有584个行政村,按照“十二五”规划,每年仅有10个村可实施整村推进进行扶贫开发,扶贫周期是年;309个老区村,每年10个村得到帮扶,需30年一个轮回;全市10万户万人属于扶贫对象,要扶贫到户到人,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跨度长,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因此,必须统筹处理好扶贫开发持久战与阶段性攻坚战的矛盾,深刻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打扶贫开发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同时,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打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的扶贫攻坚战,为最终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少数贫困村尝到了甜头,每年使出浑身解数等、靠、要,不谋求自我发展。部分贫困户这种思想也比较严重。要钱、要物、要政策,就是不要断奶,等着扶贫开发来扶持,依靠民政部门来救济。贫困村虽然有省市县各级扶贫工作队的扶持,但广大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的自强自主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才是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因此扶贫工作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教育引导群众,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才能广开致富门路,减少返贫机率。
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农村贫困地区显得比较落后和缺乏。我国农村的贫困是自然资源的贫困、社会资源的贫困和文化的贫困相互交织在一起,过去实施的救济式扶贫、区域性扶贫和直接扶贫到户,一直都是以输血为主,而造血能力不足。虽然后来强调了开发式扶贫和科技扶贫,但由于贫困地区偏僻、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自身要素低下,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观念,贫困农户对扶贫项目和科技吸收能力相当低,在科技人员撤走后,往往就弃新图旧,一切回到原点。各级党委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贫困村在资金、物资、项目、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或在调整产业布局时引导一些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困乡村转移,以增强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
今年两会期间,xxxxxx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习xxx的话,话里有话,除对贫困群众表示真切关怀之外,就是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扶贫工作做实,做深,做透,做到位。
工作做实了,需不需要宣传?需不需要建设扶贫文化?调研发现,片区普遍扶贫文化氛围不浓,乡镇极少有宣传标语,文艺创作也很少涉及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