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12篇(大全)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一
翻开《苏东坡传》,第一眼就令人惊奇,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翻阅大量文献之后,用英语写成的作品,这就更令人萌生对书中世界的向往。
苏轼,也就是我们口中的苏东坡,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众所周知的“三苏”之一。从小他就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在这个小康之家中,有一位洒脱豪放的爷爷,一位知书达理的母亲,还有一位中年得志的父亲,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人性的和善及创作都有着深远影响。
很多人说苏东坡是天才,与其这么说,我更愿意称他为真人。他性情和善,挚友颇多;在政治的漩涡之中,他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出淤泥而不染;他之写作,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书中对于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下了不少笔墨,并且苏东坡与之斗智斗勇的部分着实精彩。王安石新政,推行青苗法等,使天下民不聊生、乌烟瘴气,过去吟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时还对王安石充满敬意,今时一窥变法全貌,不由得生出少许厌恶之情。在这个官宦争权的北宋朝廷,唯有东坡和他的战友们坚守本心,可以说是混乱官场中的一股清流,终究力挽狂澜,废除了新政。
苏东坡的美名更多的源于他的作品。捧着这本书,读着读着,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闪出这样一幅画面:苏东坡一脸轻松愉悦的神情,挥动如椽之笔,如同儿戏一般,寥寥数字勾勒出心之所向。要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想象,是因为他的作品字字流露出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大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捧起《苏东坡传》,来一场精神上的漂泊之旅,与苏东坡一同聆听母诲、一同考仕中举、一同官场沉浮,也一同为国而悲。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二
那是一阙词换一壶酒的朝代。多少风流雅士、绝色佳人,于宋朝的春风亭园,杏花酿酒,松针煎茶,即兴填词,岁序安然。
而正因苏东坡生于这个一首词可换一座城的朝代,他才可过的快乐,无所畏惧,似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却不得不说,他这一生,很是精彩。在烟尘飞扬的世间,犹记明月清风;在颠沛流离的境遇,学会随遇而安。他遭贬谪,被放逐,一生辗转流离,得意太少,失意太多。
苏东坡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他曾感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虽无意仕途,却不能彻底做个散淡闲人。他的一生,一半江湖,一半山林,一半忙碌。他喜欢翠竹杨枝,却舍不下酒肉佳肴。他在浓郁中追求清淡,于深沉中品出清欢。而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许多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的故事,也留下了他的诗词,更留下了他的悲欢离合。他在密州的烟雨丛林,竹杖芒鞋,感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况味。他在黄州偏远的乡间,咀嚼几碟素菜,品味出“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薄。他在惠州的陋室,隔帘听雨,享受“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境。他在杭州西湖,看桃红柳绿,吟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雅。
苏东坡,他于简洁的茅檐草舍,一壶清茶,几碟素菜,悟出了人生的境界与禅意。林语堂于书中曾曰: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这个他,当然是苏东坡。他的一生,堪称奇迹。
从凄美的“只恐夜深花睡去,股稍高烛照红妆”,到豪放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再到,洒脱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最后是哲思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一句句诗一首首词,承载着苏东坡的人生,起起落落。
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是同代人,没有关系。书中曾云:“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欢他。”如是,我爱他,爱他率真,爱他孤傲,爱他清廉,爱他风流。
林语堂于书后遂: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三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如果说,这一首家喻户晓的《江城子 记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苏轼,那么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则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五
对于苏东坡,相信每个人都很熟悉。
从小到大的课本中,他的诗词经常出现。不过那时我也只是把这些诗词作为必读课目学习背诵而已。
我心目中感受到苏东坡的“与众不同”则是在大学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懂非懂之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时被低落情绪笼罩,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然感觉心里照进了一束光。
此后就自己找了苏东坡的很多作品来读。然而始终都不敢标榜自己是苏东坡的粉丝。因为千百年来他的粉丝太多了,尤其是,他的粉丝中牛人太多了。比如其中有一位粉丝叫做林语堂,这位粉丝就给偶像苏东坡作了个传记——《苏东坡传》。这么有学问的“追星”方式我自问显然做不到。那就别蹭偶像热度了,虚心学习吧。
于是认真拜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越读,越了解苏东坡,越喜欢苏东坡。这真的是一个天纵奇才,是一个全方位可爱的人,是一个可以被很多美好的词汇修饰都不嫌过分的人。
看得出来林语堂是个很铁杆的粉丝了,对苏东坡的了解程度自不必说,对于给苏东坡带来“厄运”的人物比如王安石,他也是恨得明明白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一度很讨厌王安石,可是后来又慢慢释怀了,苏东坡晚年自己也跟王安石和解了,我们这些千年后的人简直就在瞎计较。当然还是要说,幸好当时的皇帝还有一丝清醒,未曾杀害苏东坡,为人民为后世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这位宝藏一般的人物,而我们也看到了在一次又一次贬谪的过程中越来越丰富的苏东坡。
说个题外话,读完《苏东坡传》之后又看了林语堂的《武则天传》,却觉得不是那么吸引我,通篇看下来几乎就是武则天杀人记录合集。
武则天任用酷吏、大肆杀戮以扫平权力道路障碍确实是一段很黑暗的历史,但我相信这个人物是多面的立体的,作为传记只写杀人这一方面还是有些片面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六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七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描绘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狂妄怪癖,也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从苏东坡的笔尖流露出来的是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隐忍。林语堂自述自己是一个乐天派,描写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尽管苏东坡受到历代皇后的庇佑,但他的仕途一直都不顺利,屡遭贬降,甚至被逮捕,忍辱苟活。
我佩服苏东坡的敢于言说。他一生为官清廉,有着一颗广大而博爱的心,尽管他一生都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斗智斗勇。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时候,他敢于逆行。先不说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好不好,但是在这么一位在当朝颇受宠的宰相面前敢于出言说出反对,这份不畏强权的勇气就值得我由衷的敬佩。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洒脱依旧。
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在苏东坡完全松弛下来而精神安然自在之时,他所写的随笔杂记,就具有此种醇香的诙谐美。
在苏东坡临死前,他曾轻声说过一句话:“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儿子说便去了。
苏东坡的肉体虽已化为尘土,但他的精神将永恒在我们心中。所以,他的生命是不朽的,是美好的,我们将把他的精神发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八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苏东坡传我读了进三个星期,完成阅读是在前两天晚上,那时读到苏东坡去世时,满心伤悲,恰如一个好朋友离开尘世,但是生离死别,不是人生常事,没有一本书会没有结局,正如每个人都只是天地间的过客。但是过客留下什么,决定了后人是否会纪念他。苏东坡留下的东西很多,比如说他的精神情怀,他的诗词歌赋,他的政绩,他的美食食谱,他的风流韵事等等。这些东西让人口口相传,为什么一个古代文人会让人如此崇拜,以至于今日难忘?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九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十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十一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题记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佑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字篇十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从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而作者苏轼,也名不虚传。从《饮湖上初晴后》到《惠崇春江晚景》,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水调歌头》,人人无不熟知。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精通各个领域。他是诗人、词人,写过数千篇诗词;他是书法家,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美食家,发明了流传至今都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东坡鱼;他还是艺术时尚家,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却对他诗词特别感兴趣。
还记得从小就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意境没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现了虽然表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人不曾面对过离别,何人不曾面对过伤心。然而有人从此一阵不起,有人却乐观向上,创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迹。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却在此时创造了他诗词辉煌的最高峰。他因第一任妻子去世,伤心万分,多年后写下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种种遭遇也炼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诗,炼出了他乐观的精神,炼就了他亘古不变的痴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嘲诗是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短短24个,却包含了作者多少年来的情感!我不禁对他有敬意几分。
他,就是那个豪放的诗人,他成就了词的豪放派。他就是那个奇人——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