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2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一
------------------------------------------------------------
一、复习导入
引导同学们共同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新课
1、质疑引趣。
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一想,哪句话是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请你拿出笔,用“—”把它画出来。
2、引导学生感受小路的险。
(1)请同学们读出画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学软件,请同学们观察小路 小路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要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呢?
(4)学生自由练习,交流汇报,老师适时点拨。
3、过渡。
从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那么从巴果茨基的哪些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险呢?
4、引导学生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1)引导学生画出巴果茨基的话。
(2)让学生喜欢读哪句就练读哪一句,从巴果茨基的话中体会小路的险。
(3)学生练读,交流,老师点拨。
5、引导学生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中体会小路的险。
(1)画句子。
(2)练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小路的险。
(3)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及学生的表演,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4)引导学生从句中谈体会。
6、让学生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道理。
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走了这条危险的小路,赶在日出之前来到了山顶,现在就让我们和列宁、巴果茨基一起去领略一下山顶的美丽景色。(播放山顶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体悟。
领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们开始往回走,走的还是那条小路,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图片)
8、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体会列宁坚强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宁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请你用列宁自己的话来回答。
(2)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小路的直接描写中体会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的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路的险,从列宁和巴果茨基过小路的情形之中我们更体会到了小路的险,那么,就在这险情、险景、险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伟大品格。
四、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
(2)教师质疑(依情况而定)。
板书:
17.登山
巴果茨基
峭壁 深渊
列 宁
背 贴
站 立
险
扭 转
定 神
移 动
移 步
锻炼意志
------------------------------------------------------------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示 :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 ①“电话”求助
方式 ② 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
质疑:谁登山?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 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 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 :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 移 碎
靠 走 碎小 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 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 (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 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1.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2.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1.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内容,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理解,讨论交流,朗读感受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 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品质。
3 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联系列宁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弄清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字幕投影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倒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预习了关于伟大导师列宁的文章《登山》这一课,这个故事发生在1917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列宁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时的反动政府逮捕,就改名换姓来到波兰,继续革命工作。这个登山的故事,就是写他在波兰时和波兰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现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想知道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 刹(cha四声)的刹 闪烁(shuo四声‵)的烁 解释( shi‵四声)的释
(2) 区分多音字。
刹 薄 似 得
2 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总结几个问题。
(屏幕)1 从哪看出路险?
2 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
3 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 下山时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险路?这两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己自己,咱们得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学生四个人一组,自读以后,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2 集体交流。
(1)师: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看日出,他们只有走小路才来得及。从哪里看出路的险?
生: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路太窄,又太危险,要经过深渊边上。”师点评
(2)师:列宁第一次是怎样走小路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评价读的怎么样。)生:列宁动作的词:贴、扭、不去看、移动。列宁的感觉:“头晕目眩”。
师: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触,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师:走完小路列宁的心情怎样?生:高兴、激动。
(3)师:第三个问题明白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和列宁一道欣赏美景。(出示幻灯片)(齐读这一段)使我们感悟到:鸟儿的歌唱,不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险路,饱览到美丽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点理解列宁的话。
师:请学生读课文,数列宁说的几句话,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a 列宁坦率承认自己害怕走这条路;b 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勇于战胜困难,而不是回避困难;c作为一个革命者要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险路,与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宁仍旧走;b列宁先走;c列宁在最先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师: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三 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1 师:面对困难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谁给大家说一说?生自由回答(利用课间改错题,想玩没去;帮小同学往楼上提水;双休日作业一股作气写完再玩……)
2 师:坚强的意志,对与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们要像列宁那样时时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认为这就是作者选编这一课的目的。
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共勉: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
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无事不能为 。——海伍德
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并能终于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的。 ——爱迪生
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
板书设计:
登山
看日出(必须)走险路
列宁 回去(不必走)仍走险路 锻炼自己的意志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四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自制课件、小黑板。
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 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 :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 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17 .登山
路险 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 决然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五
【解词造句】
[隐居] 藏在某个地方住下来,不显露姓名。
[巍峨]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例:穿过茂密的树林,巍峨的高山耸立于眼前。
[深渊] 渊:深水、潭。深渊指很深的水。例:爬天都峰要小心,不然会掉进万丈深渊。
[陡峭] 坡度很大,几乎垂直。
[头昏目眩] 本文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头晕眼花的一种感觉。例:站在山顶向下张望,真叫人头昏目眩。
[黎明] 天快要亮或刚亮的那一会儿。例:王大爷黎明即起,清扫院落。
[耀眼] 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毅然] 毫不犹豫地。例: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野游] 到野外游玩。
[望而生畏] 畏:害怕。望而生畏是看见就害怕的意思,即非常害怕。
[征服] 用武力使别人屈服,本文指列宁越过了小路,战胜了“害怕”。例:巍峨的山峰终于被我们征服了。
【近义词】
隐居(隐匿) 深渊(深潭)
躲避(躲藏、逃避) 巍峨(巍然)
陡峭(陡直、峻峭) 陪伴(陪同)
征服(制服) 黎明(清晨)
头昏目眩(头昏眼花) 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反义词】
巍峨(低矮)陡峭(平坦)
毅然(犹豫)躲避(出面)
【词义辨析】
[征服克服]
都是动词,都有制服的意思。区别:
①搭配对象不同。“征服”的施动者不限于人,它的宾语可以是人、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其他事物,如“地球”、“沙漠”等;“克服”的施动者必定是人,它的宾语往往是抽象名词,如“困难”、“缺点”等,不能用于人或国家。
②意义不完全相同。“征服”本义是动用武力使屈服,引伸为制伏一定的对象;“克服”指战胜或制伏某种不利的对象,不含“动用武力”的意思。
近、反义词
近:刹那——瞬间 闪烁——闪耀
深渊——深潭毅然决然——毫不犹豫
反:毅然——犹豫 狭窄——宽阔
慌忙——从容不慌不忙——惊慌失措
巧析词语
隐居(y!n j&):住在偏僻的地方,不让别人知道。
隐:隐藏不露。
巍峨(w5i 6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课文中指山高大。
深渊(sh5n yu1n):深谷。渊:深水,深水潭。
峭壁(qi4o b@):陡直的山崖。
头昏目眩(t$u h&n m) xu4n):头脑迷糊,眼睛发花。课文里是指人由高处向下看时的一种头晕眼花感觉。
目眩:眼花。
蔚蓝(w8i l2n):像晴朗的天空那样的颜色。
耀眼(y4o y3n):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闪烁(sh3n shu^):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
毅然(y@ r2n):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难句讲解】
1.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小心地,一步一步地接近终点。
列宁不怕困难,但并不等于不重视困难。他在克服困难的同时又保持着认真而谨慎的态度。
2.“很愿意解释一下,但是必须在走过那条小路之后才行。”
这句话是列宁和巴果茨基在往回走的路上的一句对话。列宁为什么下山时“打算还走那条小路”?而现在又不愿意解释,主要是因为列宁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战胜困难,表明对困难的态度。
【佳句赏析】
“我所以还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是列宁在再次走进临近深渊的小路之后,告诉巴果茨基走“小路”的原因。第一句说明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宁也“害怕它”,他是正视困难的。第二句讲革命者对“害怕”的态度,不能让“害怕征服自己”,应当征服“害怕”。第三句表明革命者应具有的态度。课文放在最后来写,既说明了列宁敢于面对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同时,又点明了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拨难句
1.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这两句话是讲列宁走危险小路时的情形。“站立了几秒钟”,说明他很快就克服了惧怕的心理。“不慌不忙”,说明他很沉着,很有信心。两句话既突出了小路之险,又表现了列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困难,克服了“害怕”的心理,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2.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压倒自已,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前一句话是讲革命者对待困难的态度:要正视现实,不要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迎难而上。后一句话是讲由登山这件事产生的联想:革命者要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这段话意味深长,它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给人以启示。
【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记叙了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前,为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而隐居在普罗宁时,为了争取时间,更是为了锻炼意志,与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的危险小路的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本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9小节):写列宁在普罗宁时,一天早晨登山看日出,主动提出走*近深渊的小路。
第二段(第10—16小节):写列宁不畏艰险,以顽强的毅力走过险路。
第三段(第17小节):写列宁从险路登上山顶看到日出时的情景。
第四段(第18—27小节):写列宁看完日出后往回走,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说出走危险的小路的原因。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列宁同志登山看日出,来回两次主动走悬崖上危险小路的故事的描述,集中表现了列宁同志临危不惧,勇于经受锻炼的高贵品质。
【写作特点】
一、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从列宁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通的事情入手,展示了他伟大的精神风貌。
二、善于从不同角度描写小路之险。课文中的“紧紧贴着”说明小路的“窄”;“扭向一边去看”表现深渊之“深”;“慢慢移动”表明登山时的“艰难”; “轻轻舒了一口气”表达了心里的“紧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来反映小路之险,从而更有力地烘托出列宁锻炼自己意志的非凡勇气。
登山指爬山。本文是写列宁和波兰革命者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时,沿着*近深渊的小路登山的故事。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列宁为了躲避沙皇政府的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写列宁和巴果茨基为了登山看日出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写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宁仍然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交代了他要走那条险路的原因。
课文记叙了列宁登山看日出对不畏艰险,决然走过*近深渊狭窄小道的事,表现了列宁时时处处自觉锻炼自己革命意志的高尚品质。
1.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充分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出人物的高尚品质。
2.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出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列宁,出生于1870年4月22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带领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夺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著作汇编成《列宁全集》,共四十五卷。于1924年1月21日与世长辞。
渊:(淵)yuān
深水,潭:渊水。渊谷。渊林。渊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渊。临渊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深:渊博。渊源。渊浩。渊玄。渊邈。渊儒。渊识(精深的见识)。姓。
笔画数:11;部首:氵
造句:不要掉进空想的深渊。
蔚:wèi
茂盛,荟聚,盛大:蔚然成风。蔚为大观。蔚蓝(晴朗天空的颜色)。文采华丽:云蒸霞蔚。
笔画数:14;部首:艹;
造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
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
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
搜捕:搜索,巡捕。
1、理解“头晕目眩、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4、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登山》一文,采用多种手法烘托列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
描写环境烘托精神。“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山路又窄又险,然而为了赶上看日出,列宁决定走这条近的险路。特定的环境烘托了列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巧用对比衬托品格。首先,巴果茨基几次走过这条小路。此次,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看深渊……”可见他仍然提心吊胆。而列宁面对深渊,“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头晕目眩之时“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险路。对比突出了列宁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的品格。
其次,返回时,列宁仍旧走险路,而且先走。他在最险处没有停,毅然决然地走过去。这说明列宁比第一次走险路更从容,意志更坚定了。此外,巴果茨基两次劝阻列宁不要走险路,中途让列宁往回走等语言描写也反衬了列宁意志的坚定。
人物语言画龙点睛。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的话在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六
《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
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三、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用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图意表现了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时的坚决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围绕“毅然决然”写一段话,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提高其表达能力。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踩上了小路。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到最险的地方,列宁两手扒得更紧了,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侧着脚步,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四、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充分认识列宁两次走险路的胆识和毅力。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 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七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八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九
张祖庆(浙江温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4、总结课文。
5、作业 。(1)、完成小语作业 本或写读后感。◆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一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二
本课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课位于第五单元,教学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考虑到课文内容较多,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在本课中只起到了练习和巩固作用,因此决定将此放于第二课时。
1、通过学习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的品质。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
自制课件、小黑板。
两课时。
教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为第二课时抓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地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目标:温故知新,导入课题。
1、出示“绿色的办公室”的图片
2、导语:十月革命前,列宁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难,如此顽强?[略停顿]
3、今天学习一篇同样背景的关于列宁的课文(板书课题:17.登山,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目标:从多方面汇报预习情况,教师可针对此教学过程做适当调整。
步骤: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书上的语系标记,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1)分段;
(2)两次经过那条危险的小路;
(3)路很危险;
(4)根据预习要求画出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画出了(出示小黑板)
这段话在课文中确实有很深的含义,还有哪些同学也画出了这段话,一起来读。
[方案二]没有画出
预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你画了吗?
(5)质疑问难
(注:以上几个小步骤均可打乱,对于同学没有汇报到的内容,老师可做适当点拨。随机板书:第一次、第二次)。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预习汇报,老师发现许多同学在课前就做到了一边读一边想,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边学边理解,也可随时提出。
3、过渡:预习汇报中,有几位同学曾经提到列宁两次经过了一条危险的小路,请同学们自读(2-18)自然段,从书中画出直接写小路险的句子。
(三)重点学习课文内容:
目标:第二段通过抓住重点词,体会小路的险,是第一目标;感受到列宁的害怕是第二目标;体会列宁的勇敢是第三目标。第三段,重在分析两次走过小路的不同,体会列宁话的深刻含义。步骤:
1、学习第二段
(1)哪位同学能够读一读你从书中画出的句子。(出示“路宽……。”)
(2)自己读一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什么?
(3)重点词下加点(“容”、“峭壁”、“深渊”)。
(4)结合课件,谈理解。
(5)指导朗读。(个别→齐读)
2、小结:刚才,我们从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的句子,体会出小路的险。(板书:路险)
3、过渡:这是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句子,看看课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险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话。
(1)抓住“背贴”、“扭转”、“不去看”、“碎小”、“移动”这几个重点词体会路险。
(2)自己体会读,感受路险。(自己读→个别读)
(3)文中还有写巴果茨基的句子吗?体会出什么?(联系上文“走过几次”,体会出巴果茨基紧张的心情。)
(4)过渡:小路太险了,已经走过几次的巴果茨基在经过小路时仍旧那么紧张,那么小心翼翼,这是我们从巴果茨基经过小路时的情景体会出小路的险。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险呢?
5、出示“列宁跟……。”
(1)体会“路险”
(2)列宁害怕了。(自己体会着读)重点抓住“头昏目眩”
(3)过渡:小路太险了,列宁头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过去,从这里你看出什么?(列宁很勇敢)能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16自然段)
(注:学生在体会列宁勇敢时,还可以联系自己。)
(4)小结:经过刚才的理解,我们发现这条小路太险了。走过小路,列宁轻轻地舒了口气,与巴果茨基向山顶走去。
6、(出示课件:日出时动态景色)教师配乐朗读,使学生如临其境。
总结:走过令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列宁与巴果茨基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愉悦。(随机加上对话表演)他们用勇敢迎来了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7、学习第三段
(1)过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危险的小路了,但列宁仍旧选择了它。列宁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默读(19-28)自然段,然后展开四人小组讨论。
(2)学生边说,教师随机板书。
(3)过渡:通过分析列宁两次经过小路时的不同,我们知道列宁这一次不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4)出示“这一次我先走。……走了过去”。谁能读读这句话?
(评读后,齐读)
(5)这一次,列宁怎么毅然、决然地走过这条危险的小路呢?书中没有具体地写出来,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补充出来。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同学执笔把它记录下来。(也可根据图,注意图上列宁的神态)
(6)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7)简单小评之后,以插入语的形式、带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8)从列宁两次经过这条小路的不同表现,你能体会出什么?请同学们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选取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写完后,站起来直接读。)
(9)过渡:同学们刚才所写的,正是列宁要说的这段话中的真正含义!
(10)哪位同学愿意读读列宁说的这段话?(出示“一个革命者……。”)
(个别读→齐读,读时把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读出来。)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列宁两次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正是在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啊![停顿]
十月革命前,列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仍坚持革命工作。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当面对一条令人生畏的小路时,革命者的脚步岂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战胜困难,战胜自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因为他坚信:
走过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只有登上险峰才会迎来曙光!
教师(用课件)出示列宁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进就是后退,应当不顾一切,勇往直前!(学生齐读)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宁一样迎难而上,勇往直前吧!
17 .登山
路险第一次 必须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旧走 在前 毅然 决然
(学生板书)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刹那间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树丛 深渊 锻炼 悬崖 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 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 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 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 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 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 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 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 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 ╳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登山
风光 无限
狭窄 移动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渊 小心
险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锻炼意志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此外,板书设计既切题,又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二是列宁登山的经过,三是文章的中心。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感受到列宁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每时每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人物言行、神态体会人物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要求:通过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正确认识自觉锻炼意志和注意安全之间的关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正确理解课文最后列宁讲的一段话;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神态、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常规、挂图
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写列宁的故事的,还记得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题目是《登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 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边默读边注意带拼音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
3、 标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三、 检查自学情况
理解词语:沙皇、深渊、巍峨、头昏目眩、毅然决然
四、 细读课文,理清结构
1、 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2、 每次走小路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怎样的?
3、 老师归纳:第一次是因为要看日出,出发晚了点走小路比较近,列宁走时很害怕,但是走过去了,也看到了日出的美景;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列宁毅然决然的先走了过去。
五、 自己学习课文
1、 自己读列宁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把突出小路窄和险的词语和句子画下来。讨论从哪看出小路窄和险?
2、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拨关键词。
3、 读列宁第二次走险路的部分,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回来时可以不走险路了,列宁为什么还要走?
这次列宁走险路的表现得怎么样?
列宁最后说的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4、 自由发言
老师打出投影分析
5、 读了十八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6、 总结全文,讨论问题:
课文赞扬了列宁什么品质?从哪些方面突出他的品质的?你学习课文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三
张祖庆(浙江温岭)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四
一、中心着手,导入 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17 登山
战胜困难 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五
江苏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卢玉
《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
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三、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用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图意表现了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时的坚决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围绕“毅然决然”写一段话,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提高其表达能力。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踩上了小路。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到最险的地方,列宁两手扒得更紧了,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侧着脚步,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四、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充分认识列宁两次走险路的胆识和毅力。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 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感谢卢玉老师
网上下载,仅供参考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六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四课,来进一步了解列宁。
生:(齐)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检测读文情况,读完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
师:列宁和巴国茨基在登山时,不就是过一条小路吗?这是一条怎样的小路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小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组织好语言准备汇报。
生: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来的。请于兴阳来读课文。
生:这是一条惊险的小路,我们小组是从第14、15、17自然段看出来的。请朱立超来读课文,我们是从这几段描写的动词看出来这条小路是一条惊险的小路。
师:听了你们的汇报,把老师和其他同学都带上了那条小路上了,真令人胆战心惊呀!那面对小路,列宁是怎样表现的呢?(小组合作交流)
师:当列宁第一次走这条小路时,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汇报 当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顶时,展现在他们我们眼前是怎样的一幅景象?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相关的段落,欣赏美景,在谈一谈感受。
生:课文第18段,谈感受。
师:你们都感觉这景色这么美,那同学们说说此时的列宁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生:说想法。
师:一个小时过去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也该回去了,他们有选择了来时的小路。他们第二次走这条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组汇报)
生:小组汇报
师:我们知道了列宁和巴果茨基两次走小路的表现,谁来说一说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险路有哪些不同?
生:汇报
师:我们来看最后一段,谁来读一读?
生:指名读文 师:那么这一段我们怎么理解列宁说的话?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理解的很好,那谁来说一说列宁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列宁具有临危不惧、遇险不惊、从容镇定的精神品质。
三、扩展
师:我们知道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是为了锻炼意志。课前你们也搜集了很多有关锻炼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谁来说一说。
生:积极说
四、总结
同学们搜集的真不少,学习了列宁的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也学会了很多,老师希望各位同学都要学习列宁的这种临危不惧、遇事不惊、随时随地都锻炼意志的品质。
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八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十九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深渊”、“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毅然”等词语意思。
2.精读重点句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让害怕征服自己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3.学会自读自悟的读书方法,在重点句学习中进行迁移。
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1.重点句的学习中,体会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体会读重音的词在句子意思表达上的作用。
1.自学本课生字、词语,不懂的做上“_____?”。
2.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用标出自认为难以理解的句子。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列宁吗?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俄国十月革命者,列宁多次受到反动派的迫害和打击。有一段时间,他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隐居在一个叫普罗宁的小地方。我们今天所学的《登山》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的那个地方的一个故事。(板书:登山)
二、检查预习情况。
昨天,老师已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先检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刹那间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树丛 深渊 锻炼 悬崖 令人目眩
分别从音、形、义三个角度让学生提出难点,不能解决的请同学互相帮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师帮助下查字典解决。
2.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划分段落。
按照“选择上山的路——走危险小路上山——还要走危险小路下山”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讨论有争议的部分归属问题。
三、根据质疑,出示最后一小节。
1.质疑:你们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学生提出的句子,简单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难的存疑。
【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将难点抛出,目的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能对症下药,教学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让质疑的同学说说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问,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如下:
① 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样的路?
② 革命者为什么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那他们又应该怎样对待困难?
③ 列宁同志为什么说“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列宁同志又是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学习建议下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板书:险)
【这一环节,让学生层层质疑,自己设计教学目标 ,做学习的主人。】
四、学习有关路“险”的句子。
1.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写路“险”的词句,用标出。(自学期间,以四人为合作小组,可以互相讨论,并说说原因。)
2.交流。指名读有关词句。(随机板书:深渊)
投影出示:“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① 指名读句子,其他同学听后评论好在哪里。
问:你认为哪里读得好?为什么?有没了有不足之处?你认为该怎么读?(板书:陡峭、悬崖、狭窄)
② 再次指名读,从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读,“贴”轻读,“移动”读得轻而缓慢。
③ 学生自由试读,指名读,小组比赛。
④ 刚才读出路的“险”,大家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现出路的险,小组讨论。
交流中有建议表演的,有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的,也有建议用简笔画表现的,等等。
⑤ 总结学法:
交流归纳:一是自读,确定重音;二是精读,读出路的“险”;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现出路的“险”。
【这一部分是写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是本文的重点,难点。以有层次的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最能反映出路“险”的词语,并进行重音处理。好的朗读能将文章的重点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做,不光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想广度和深度方面发展。】
过渡: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路的“险”?
交流:吓得险些掉进深渊……头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回忆刚才的学法,运用前两步自学方法学习以上这段话。
交流板书: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动
指名读句子,齐读句子。
比较一下,以上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可是,列宁只站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
(上一处写巴果茨基登山,下一处写列宁登山。)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人物应是列宁,那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写得这么具体呢?
(反衬作用。因为巴果茨基已经走过多次,还表现得如此小心翼翼,说明了这条路的险,也更突出列宁同志的勇敢。)
【这个大环节,主问题就是一个“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险’”。在重点句的学习中进行学法迁移,学生掌握如何自己读懂一段话的意思,如何去朗读好这段话,这就是“授之以渔”。】
六、学习写晨景一节。
1.列宁和巴果茨基经历了危险之后,登上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听录音配乐朗读。(交流板书:风光无限)
3.学生自由读。觉得怎样读才美就怎样读。(体会列宁成功的喜悦)
4.指名读,齐读(配乐)。
【这一部分重在读的训练,任何讲解都无法取代美读。在读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感受美,理解美,达到美的意境。】
七、小结,学写名言。
1.同学们,列宁同志选择危险的小路上山,仅仅是为了欣赏山顶的美景吗?那是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节(板书:征服害怕,锻炼意志)。
2.写名言:列宁是伟大的导师,他在文中最后说的那段话已成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许将来都能成为名人,今天,我们就“未来的名人”。你们能写几句对待困难,磨炼意志的话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名人╳ ╳ ╳
【该练习旨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创造性地运用语言促使对课文中心思想的升华。】
登山
风光 无限
狭窄 移动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渊 小心
险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锻炼意志
本课采用让学生层层质疑和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力求体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尽力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在内容的处理上,从最后一节入手,最后又归结到最后一节。这样,使各环节间的结构严密紧凑。解疑方式,通过抓重点句、美读、表演、品读等途径感悟句子的内蕴。此外,板书设计 既切题,又体现了三条主线: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经过,二是列宁登山的经过,三是文章的中心。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二十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 “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一、中心着手,导入教学
1,齐读课题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导读悟
1、“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里的“我”指谁?“它”指什么?
2、我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体现了路的险?
1)学生阅读讨论
2)教师点拨后归纳
a 从对小路的描写看出险: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b 从对巴果茨基的行动看出险: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c 从巴果茨基的语言看出险:
“您看看,是这样的路。”巴果茨基说,“您不能从这儿过。”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声喊。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以上的描写,并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路的险。
3、过渡:既然路这么险,列宁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1) 从哪里看出列宁走的时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宁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
指导朗读,卡片出示:头晕目眩(齐读)
2) 列宁在困难面前是退缩了还是坚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宁站立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指导朗读
4、列宁为什么坚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话讲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
指导朗读
5、过渡:列宁在巴果茨基地带领下,终于通过了那段险路。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齐读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时列宁又走了那条险路,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列宁第二次过险路的那段话,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较两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谁先走
在最险处的表现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险路的句子)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决然地走了过去。
教学“毅然决然”,指导读。
7、再读最后一接列宁讲的话,体会列宁是如何磨炼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题
1、列宁走的这条险路好比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哪些东西?
2、他走险路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3、再次齐读最后一节列宁的话,感受列宁不怕困难、时刻锻炼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课)
17 登山
战胜困难 磨炼意志
列宁
(革命者)
1、能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独立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按提纲给课文分段,继续学习说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学习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
一、揭题
1、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2、简介当时时代背景。(十月革命、隐居)
二、初读课文
1、独立学习生字词,理解词意。
2、联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词,说说自己是怎么学会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分段
1、课文写登山这件事,分哪几个过程?
2、根据课后题2给课文分段。
3、讨论、说段意。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自由朗读课文
1、精读课文,概括课文段落大意。
2、能背诵写日出景色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气走战胜困难,而不应让害怕征服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概括段落大意
理解句子含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思考有没有疑难问题?
2、讨论:
(1)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从“隐居”一词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环绕着巍峨的高山”说明什么?
3、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
4、用一句话概括。
5、说说段意。(谁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干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列宁他样走的是一条危险的山间小路?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危险的气氛。
2、说说对这些词句的体会。如果你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做?(过小路的危险和列宁战胜困难的勇气)
3、朗读“登上山顶”这一自然段,欣赏山顶观日出的壮丽景色。想象背诵。
4、讨论:当时列宁他们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5、练习说段意。
三、学习第三段
1、朗读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对话。
2、讨论:为什么列宁要坚持仍然走那条小路回来?
3、体味课文结句:“让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革命者不应该怎样而应该怎样?
说说自己的想法。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4、指导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1)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说结果后补说原因。
第二句,从登山这件事得出一个道理——革命者不应该害怕困难。
第三句点明应该怎么做?(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
(2)抓重点词语背诵。
五、课堂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当他们登上山顶时,一股()的阳光,突然穿()山前的薄雾。远处()的湖水开始发出()的亮光。山顶上的雪()变成了玫瑰色,矮树丛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儿也()光芒。这里,好像是在谁的()下,鸟儿们放开歌喉()地唱了起来。
2、列宁坚持仍然走那条险路回来,是因为()。
登 山
登山 走险路(勇气)
往回走 坚持再走险路
(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坚强品格。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词。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概括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划分结构段,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在简介故事发生的背景中,解释“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沙皇(hu2ng)”“波兰革命者”等词语(见“资料”)。
1.初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课文写了一个“登山”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在登山?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这条路?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怎样理解?
(二)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读准以下翘舌音:
“刹(ch4)那”的“刹”、“闪烁(shu^)的“烁”、“解释(sh@)”的“释”。
2.区别多音字:
“刹(ch4)那”的“刹”,又读“sh1”的音,如“刹(sh1)车”,是止住的意思。“薄(b$)雾”的“薄”,不要读成“b2o”的音, “好像有人指挥似(sh@)的”,这里的“似”不要读成“s@”的音。“咱们得(d7i)每时每刻……锻炼自己的意志”,这句话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读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仍(r6ng)旧”的“仍”不要读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读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写一竖。“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写一点。
(三)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概括性的词语,再归纳自然段段意(对话形式的自然段适当归并):
第1自然段:列宁为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2自然段:列宁请巴果茨基作向导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条危险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险。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动着。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去,列宁紧跟后边。
第16、17自然段:列宁一步步走过危险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们登上山顶,观看了壮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时列宁仍要走那条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宁先走过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过来问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宁说革命者应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读课文时,“一边读,一边想”的问题(答案要点画在课文中)。然后,课堂议论,归并自然段段意,再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学生注意:作者为了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总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写。某一个阶段的意思连接得比较紧密,就形成了一个段落。当一个段落过渡到下一个段落时,一般情况下,又可能时间推移了,或地点转换了,或情节发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宁为了躲避搜捕,隐居在普罗宁。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条危险的小路,登上山顶,饱览了日出的壮观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宁仍坚持走危险的小路,并且说这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以上三段段意,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复的词语可以略去)。自己归纳后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归纳,教师评议。
通读课文注意语言的速度和感情。对话部分,注意人物说的话和作者的叙述语要分明。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阅读课文,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二)结合阅读课文学会本课新出现的词语,并会用“闪烁”、“锻炼”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进一步阅读课文中,深入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课时归纳的课文主要内容。再要求:试用一句表示谁、做了什么的话,把课文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列宁为了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课,讲了列宁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过一条危险的小路,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课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前;地点——普罗宁;人物——列宁,以及列宁隐居普罗宁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隐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隐居”?换成“居住”行不行?为什么?
“隐居”是隐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敌人的搜捕。换成“居住”就没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齐读第一段,提问:
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从第二段说起,可以不可以?为什么?试着读一读,看看。
(没有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罗宁是个什么地方,列宁为什么到这里来,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这些都不知道,显得故事很不完整,给读者留下不少疑问。)
(三)阅读第二段:
1.指名读(或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列宁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为什么要走近路?
(出发晚了点儿,走远路怕赶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危险的小路)
把写小路危险的句子画下来。
(“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2.小路怎样危险?看看105页上的插图,具体说,小路危险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个“容”,“容”这个词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纳,在这里就是“搁”“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脚”说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搁一只脚的宽度。这样窄的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乱,就有掉下深渊的危险。“深渊”,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这条危险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经走过的。这次他先通过时,是轻松的吗?
(不轻松。)
从哪些地方看不轻松?这进一步说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的“贴”;“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免得看了紧张;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碎小”“慢慢”“移动”说明因为紧张、害怕而倍加小心。走过最危险的地方,“轻轻地舒了口气”看到列宁跟在他后面,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大声喊:“往回走!” 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担心列宁掉下深渊。从巴果茨基的这些动作、表情看,他走过时,也是提心吊胆的,可见,小路的确是危险的。)
4.那么,列宁是第一次走这条危险的小路的,他表现怎样?
(列宁跟在巴果茨基后边,在“最危险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说明列宁也害怕了。)
但是,列宁面对眼前的危险,尽管“头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样看待和处理的呢?
(列宁“站了几秒钟,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动。”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过这段危险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议论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宁虽然害怕,但他没有在害怕面前退下来,而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走过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面对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5.列宁和巴果茨基终于登上山顶了。他们观看的日出景象怎样?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壮观。难怪他们冒险前来观赏。)
6.日出景象究竟怎样美丽,怎样壮观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据课文在这段话的括号里,填上短缺的词语。再比较填写的这些词语是不是可有可无,它们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样?
他们登上山顶,一股( )阳光正好射穿( )的薄雾。远处( )湖水开始反射出( )亮光。山顶上的雪( )变成粉红色,( )露珠儿也开始闪烁着光芒。( ),鸟儿们放开歌喉,( )唱了起来。
(所填写的词语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须的。它们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饰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动、形象,显出壮观。不只是看见了阳光、湖水、雪、露珠儿,听到了鸟儿叫,就觉得优美、很壮观,关键是看到了什么样的阳光、什么样的湖水和什么样的雪,鸟儿叫得怎样动听,等等。)
(三)阅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思考:
1.列宁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时,第二次走了危险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况有:①巴果茨基说不必走原路,而列宁坚持仍走原来的小路;②走的时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宁先走;③列宁在最危险的地方没有停下来,毅然决然走过去。)
2.列宁毅然决然地走过去,“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书。
(“毅然决然”是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列宁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呢?当巴果茨基问起列宁时,列宁是怎样“解释”的?从课文第三段找出答案来。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3.课堂讨论列宁说的三句话。
提示:列宁说的三句话,用了三个句号。每一句话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话之间,又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义深。
①列宁为什么还要走这条危险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宁这样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确危险,列宁坦率地承认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况,对自己害怕的事情,总要躲避,不去做。为什么列宁对害怕的危险小路不远离,还要走呢?列宁回答的第二句话,解答了这个问题:“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这句话有什么含义?面对危险的小路,列宁是怎样没让害怕把自己压倒的?
(列宁面对危险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没有躲避这种害怕,而是迎着危险带来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战了。这是一个革命者对待“害怕”的正确态度。)
③列宁为什么要一次次面对危险和“害怕”,不让它们压倒,而是迎着它们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话,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们得锻炼自己的意志。)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怎样理解?
(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四)小结:
“登山”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俄国的霍德扎写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讲述列宁登山的故事,赞扬他自觉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危险、害怕是怎样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简单地说一说,议一议。
(五)再读列宁说的三句话,然后再读一遍课文。布置课下用“闪烁”、“锻炼”造句。
读一读课文原句,进一步理解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
1.“闪烁”,是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课文原句是描写山顶上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儿,在初升的阳光照映下,光芒一闪一闪,忽明忽暗。
例句:闪烁——入夜,商厦门前的霓虹灯广告,不停地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
2.“锻炼”是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如:上好体育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课文中列宁说的“锻炼”,是指通过某种活动或斗争,培养勇敢、坚强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格,强调不放过每一个“锻炼自己的意志”的机会。
例句:锻炼——学习上会不断遇到困难,我们要迎着困难去克服它,战胜它,天长日久,这对我们是个很好的锻炼。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了解列宁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体会文中细致描写的语段对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
3.针对有关课文的不同观点进行思考,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培养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思考列宁登山这件事的启示和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面对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列宁说,“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读课文,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狭薄雾耀芒释毅陪锻炼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三、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6.课件出示:
他们登上山顶,一道柔和的阳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雾。远处,蔚蓝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树丛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闪烁着光芒。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的歌唱着。
师生合作有感情读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5.教师小结。
6.再读列宁的话。
二、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1)活灵活现:把列宁过险路的六个镜头填写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枪舌剑:对于列宁过险路这一事件,警卫员们各有想法,有的认为这样做值得,有的认为没必要冒这样的险。你的看法呢?找意见不同的伙伴展开争论。
快乐登山教案 登山教学篇二十二
1、理解“悬崖、深渊、望而生畏”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列宁作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难,勇于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小路危险的句子和表现列宁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课时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列宁像,介绍列宁。
2、揭示课题:登山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读,相互帮助正音。思考:读了这篇课文列宁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馈。
三、研读课文
1、再读课文,把最能体现列宁这一人物品质的词句划出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
重点抓住以下几句话:
(1)只见他的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通过说说、议议、读读体会小路之险)
(2)正沿着那条小路前进的列宁突然停住了。列宁感到头昏目眩了。可是,列宁只站立了几秒钟,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身子。(通过读读、议议体会列宁的勇敢、临危不惧)
(3)“可是我,”列宁说,“打算还走那条险路。”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毅然走了过去。
(体会列宁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他。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间结合学生的理解出示华罗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读。
1、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继续学习课文。
列宁和巴果茨基走过那条危险的小路后,及时看到日出吗?他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副景象?自由读,体会。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读。思考:这仅仅在说美景吗?(感受到经过磨练能有成功的喜悦)
积累词、句。
3、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对你有什么启发?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样的?现在怎样想的?
4、总结课文。
5、作业。(1)、完成小语作业本或写读后感。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板书:14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弃任何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
(结合课文插图,朗读这段话)
四、讨论、小结
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锻炼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收集的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书设计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险路
列宁锻炼意志
回 还走险路
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
“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结合课件简介列宁)
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初知课文大意)
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主提问)
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1)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朗读、谈体会或表演,任选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2)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3)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结合课文理解“巍峨””悬崖”“深渊”等词)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
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
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开辩论(教师当辩论会主席,适当点拨)。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引导学生学写格言)
2.布置课外作业。
课外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从相关的课文、课外书以及网站上去搜寻列宁的故事,两周后召开“感悟列宁”综合学习报告会。(形式自拟)
《登山》记叙的是列宁在一次登山看日出时,来回两次走过悬崖上*近深渊的小路的故事,表现出革命导师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可贵精神。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教学时,可紧抓这一中心段进行序教学,以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自学入手,直奔中心
⒈出示自学提要,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填空本文写列宁在——的时候,和巴果茨基——次走过——的小路。第一次走是因为——,第二次走是为了——。(2)按照“隐居——走险路——再走险路”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⑶找出课文的中心段,画一画,读一读。
⒉检查自学情况。(1)投影学生的填空内容,全班评价、矫正;(2)指名回答如何分段,说出段意;(3)读出课文的中心段。
二:紧扣中心,辐射全文
1.出示第一句话,学习有关段落,感受走险路的惊险和艰难。
(1)投影:“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2)思考:句中的“它”指什么?“它”是怎样的?列宁怎样害怕它?以此阅读课文,引出两个语段:
语段1:“巴果茨基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不去看深渊,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走过了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轻轻地舒了口气
教学步骤如下:①画。要求学生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巴果茨基历险情形的字词:背贴、扭转、不看、碎小、慢慢、移动、舒。②品。引导推敲品评所画字词的内涵:“背贴”说明小路狭窄。“扭头不看”可见山渊之深。“碎小”、“移动”着力表现行走的艰难。“舒”反衬出原先内心的恐惧,从侧面表现小路的险峻,行走的危险,为下文理解列宁的坚强意志作铺垫。③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对走险路的惊险、艰难和恐惧有更深的情感体验。
语段2:“列宁跟在他后边,就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宁头昏目眩了。”
设问: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让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到列宁所处的危险境地和内心的极度恐惧。
(3)讨论,从“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一方面说明小路的确很危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列宁正视现实、承认困难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出示二、三两句话。联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
(1)投影:“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已的意志。”
(2)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后半部分,看列宁对”害伯”抱有怎样的态度,从哪里可以看出?“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①找语句。读中找出能回答以上问题的语句,再读一渎。
②作比较。让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内容上山下山对
走
小
路
的
态
度列宁 巴果茨基 谁先走 列宁怎样走过最危险之处 走的原因
③引导品评:讨论:下山时,列宁明知山路危险,为什么还主动提出要走这条路,而且还走在前面?结合品析字词、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到革命导师列宁不避艰险,知难而上的非凡胆识和超人毅力。
⑶齐读中心段,谈谈对列宁说的三句话的理解。
三、畅谈感想,延伸课外
l、要求学生用几句话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或体会;可以是对列宁品质的赞扬,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启发和教育.还可以是今后准备怎样锻炼意志的打算。
⒉.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和日常生活中,搜集勇于战胜困难、自觉锻炼意志的人和事.准备在语文活动课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