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2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过程与方法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1、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2、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图片,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将相和》教学设计
执教者:傅丽霞
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心里很不服气,嫉妒.
3,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 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些什么
4,小结:
5,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生1: 他们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6,小结: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
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
1,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怎样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 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2,提供学习支架:(投影幻灯)
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
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学习建议:老师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3,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小组交流)
4,同桌,前后练说---指名说
5,教师相应点拨:你觉得应该怎样劝服廉颇
生1:廉大将军,我看你还是和蔺上卿和好吧!
师:凭什么
生1:我觉得蔺相如之所以能当上上卿,也不是光靠一张嘴皮子呀!
师:哦 我倒想听听!
生1:在"完璧归赵"事件中,其他大臣都没有主意,可蔺相如勇敢得担当起了重任.从这件事中,他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和舍己为国的精神.这样一个好人,难道就不值得你和他交朋友吗 再说了,赵国那么大,你们两个能共处一室也是一种缘分,为什么不好好相处呢
师:不错,在危难之际,蔺相如能挺身而出,担当重任,此种勇气,的确令人佩服!
……
6,小结.
三,还原对话,角色体验
1,师: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出示 "负荆请罪"图,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现在老师想让两位同学来表演表演一下.
3,(角色表演)
4,(幻灯考考你):想象说话:(1)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 (2)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
生(百姓):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我们会说:"我们赵国有这样两位宽宏大量,一心为国的大臣,真是我们的福气呀!"
生(秦王):秦王可能会说:"真可惜,本来我就可以坐收鱼翁之利了.廉颇和蔺相如竟然和好了,赵王真是如虎添翼呀,今后攻打赵国可谓难上加难啊!"
……
5,小结: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做人要心胸宽阔,不能为了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我们知道,后来秦国还是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被后人传为美谈的故事吧!
五,作业:找《史记》一文,找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读一读,并做在阅读记录卡中.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背上荆条 迎接
跪下
勇于认错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利益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三
教学目标:
1、结合学文学会十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积累词语。
2、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4、体会文章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激发爱国情感。
5、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的精神。
2、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学案设计:
1、自主学习生字词。
2、仔细阅读课文,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3、把三个小故事讲给家长听。
4、读文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连堂
一、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质疑。
三、学生质疑总汇师生合作解疑:
完璧归赵
1、和氏璧真的是有毛病吗?蔺相如这么说的目的何在?
2、蔺相如真的要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吗?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3、秦王明明已经答应用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蔺相如为什么还叫人抄小路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
4、秦王得不到和氏璧,为什么没有杀掉蔺相如?
渑池之会
5、渑池会上,秦王为什么要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
6、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7、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负荆请罪
8、蔺相如立功后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为什么很不服气?你是否同意廉颇的看法?为什么?
9、蔺相如是否很怕廉颇?他一再躲避廉颇是为了什么?
10、廉颇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11、你认为“将”“相”和好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附重点题答案:
11、“将相和”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开阔胸襟,廉颇的知错能改。从实质上是“将”和“相”共同的爱国思想。
5、秦王叫赵王鼓瑟,是为了表示秦王可以指挥赵王。他们之间是不平等的。这对赵国来说是奇耻大辱;
6、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是为了说明两国之间是平等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荣誉。
8、不同意。每个人的工作和贡献是不一样的。蔺相如虽然不能像廉颇一样持刀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唇枪舌战,也同样是惊心动魄,同样也需要用自己的生命为赵国保住尊严。一样值得敬佩。
二、体会人物品质:
1、文章中,突出体现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请你用红笔划出文章描写这两个人物最精彩、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反复读读,品品,用你自己认为准确的词语归纳: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2、谈谈你对“秦王”和“赵王”的看法,要说明理由。
三、把握文章的主体结构:
《将相和》中有三个独立的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你能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吗?
板书: 将 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之会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和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四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4、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13、《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1)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2)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3)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4)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1)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2)朗读指导
(3)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4)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4)“和”呢?(引读)(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军。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军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军,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渑池相会 机智勇敢 维护国家利益
负荆请罪 勇于改过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奥运会“和”的视频、《史记》的相关知识、《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和)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事智慧,更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课件①:奥运会开幕式“和”字部分的精彩镜头)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训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和”的故事-—题目是《将相和》。
(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聊课文内容
同学们,课前预习课文了,那我们聊聊吧!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在聊天中,相机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课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并在板书中指导书写“璧”、“荆”生字。)
二、学习新课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②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③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课件④出示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⑤,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既然璧这么珍贵,那就是蔺相如在说谎了?到底是不是这样?来让我们找到当时的背景来谈一谈。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2)、小结: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这是在说谎吗?你能体会出什么?
(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3)小组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4)、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板书,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 “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 “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
板块三:深入人物角色,提升人物精神
接着,让我们走进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和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
1、总结学习“完璧归赵”的学习方法,课件⑧出示:抓住蔺相如的嘴说的什么话来学习。
2、生自由读书,找出相关语句来体会。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3、结合《史记》的原文,小组讨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表现。
(教师读《史记》原文):课件⑨出示蔺相如前曰:“赵王窃文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4、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蔺相如呢?他再一次维护了什么?(不畏强暴)板书
5、而这样的蔺相如却被廉颇误解,如果你是蔺相如会怎么做呢?来让我们看看蔺相如究竟是怎么做的?
(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6、同学们,如果你是廉颇,现在面对这样一个“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爱国的人才,你还会不服气吗?那会怎么做?怎么说呢?他们两人最后的结果样?结合插图表演“负荆请罪”这一部分。
7、通过同学们的表演,你体会到了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
8、小结:同学们,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官职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两人不和,最后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塑造了大智大勇,宽容大度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和好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那就是二人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这就是《史记》给我们带来的精彩人物,课后,你可以走进《史记》,来认识更多这样的人……
(课件⑩出示:《史记》封面和作者司马迁)
三、课堂小结
中国文学浩如烟海,它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正如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让我们再回到奥运会的开幕式课件⑾出示,“和”字是不是带给我们更深的体会,它表达了我们国家共建和谐社会的的愿望,寄托着中国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崇高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记住这个并不复杂的字:“和”。(题目中“和”字改成红色)
板书:将相和
蔺相如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不和
(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爱
↓国
廉颇 负荆请罪 →和
嘴! (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并理解: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
教学设计: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 分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 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之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为了赵国 人物语言:
蔺相如 廉 颇 刻画内心
撞 拼 避 负荆请罪 体现个性
一堂“和谐育人”的好课——评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刘小波执教的《将相和》一课
重庆教科院 杨世碧
在春暖花开的人间四月,我们相聚在书香满园的人和街小学,参加“人和街小学首届教师特色课堂展示活动”,共同研讨深入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策略,研讨“人和课堂”特色。我感到非常高兴,愿与在座的老师们一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
老师们:当前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期转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正朝着正确、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一、突出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二、突出语文学科本质特征,摈弃非语文、泛语文现象。三、突出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以此为指导来谈谈我听刘小波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的感受。我认为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教学目标和谐落实。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体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所采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鲜明准确体现了《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始终抓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等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训练,始终抓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呈现出“教学目标落实清清楚楚一条线”的态势。克服了当前阅读教学出现的“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现象”。(如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字词教学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区别不大。)较好的体现了“三纬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内容和谐取舍。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的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长文短教”首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和谐地取舍。因为“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不是以教课文内容为目的。“取”—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情节部分。刘老师根据学情,根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每个故事都准确选择重点句段进行语言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语言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结构和谐鲜明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结构。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用两条线索(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串联起来,块线相缀相连,相互映衬。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主次分明,静动相宜,读写结合”的特色。表现为:
主次分明。以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以表达方法及效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分析为次要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二八定律”,即20%的课文内容分析,80%的语言训练,在其中寻求语言训练点、能力增长点、方法习得点。突出了主次分明的特色。
静动相宜。开课的环节,就设计了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如: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获得这样的感受的?获得了静读,潜心读书的效果。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在理解写蔺相如的语言“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时提问:“这一拼,拼来了什么?”学生理解回答非常精彩—— 拼来了赵国的尊严、胜利、荣誉……;在进行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对比理解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在课结束时设计了写的练习,又让学生精心思考,想象,表达,有效的进行语言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有静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动相宜,和谐有效。
读写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这是值得提倡的。在课结束时还设计了写的练习,从读学写,在学《负荆请罪》后,设计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什么?请运用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和谐灵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开课时设计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大家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并以此贯穿教学全过程,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师生的和谐,师生的平等性。较好地克服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现象。在引到学生探究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中间的句子,看还能发现什么关联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具体是从哪些语言描写体会到的?”让学生去发现,帮助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与提升。较好地践行了“人和课堂”的特色教学理念。
教师还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教师在《负荆请罪》前以小结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师生共读课文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谈话,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又一次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当然,也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1、通过语言理解人物形象还应全面一些,使人物形象更丰满;2、理解语言表达方法应更深入一些,使之融会贯通;3、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应加强。
总的来说,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回归,体现了“和谐育人”的“人和课堂”特色,是一堂难得的朴实、扎实、有效的好课,为我们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人和街小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迈出的可喜步伐,取得的可喜成绩,打造出的特色好课,培养出的特色新秀。我希望“人和课堂”特色这一枝独秀,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引来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象!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出示阅读提示: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2)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作标注。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八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研读“完璧归赵”这一小故事,理解“理直气壮”、“完璧归赵”等词的意思。
3、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研读蔺相如的语言,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大义凛然等品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
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本书——《史记》,对这本书你了解多少?这些知识你从哪里获得?(引导阅读资料袋,师加以补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这本书中流传了千百年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将相和》,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呢?(抽生读,纠正读音)
2、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读完课题你肯定知道了什么?(抽生交流)
这位将军是——廉颇(板书)这位宰相是——蔺相如(板书)“和”的意思是——和好
咱们一起做出“和”的动作。(双手逐渐合拢,并故意停顿。)
同学们注意观察,此时你发现了什么?是的,在“和”之前有一个分的阶段,即“不和”。也就是说廉颇和蔺相如他们在“和”之前有一个“不和”的阶段。(板书:不和)
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由原来的不和到最终的和好。
【设计理念:资料袋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帮手,引导学生了解资料袋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理文,引究:
1、理文,感受两人间的“不和”。
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一段文字直接写到两人的 “不和”。(生交流)
(1) “反而”是什么意思?故事中,廉颇处于什么职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蔺相如处于什么职位?(结合理解“上大夫、上卿”)他封官之前呢?(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过渡:蔺相如的出身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而廉颇是赵国的一根擎天柱。所以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的是花言巧语把两人的位置弄颠倒了。
【设计理念:两人不和的原因在于职位的变化,因此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二人身份的差异,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2)对于这种地位的变化廉颇有何反应?他的话语中哪些词语能看出“不服气”?(我……你……)除了不服气,你还体会出什么?
(3)练习读出廉颇的不服气及居功自傲。自由读——指名读。
2、引究:如果蔺相如真的是如廉颇所说,没有什么能耐,仅凭一张嘴花言巧语,爬到了廉颇的头上。不但廉颇不服气,我也不服气,你们呢?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蔺相如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是不是在耍嘴皮子?(板书:嘴)
三、精读“完璧归赵”:
1、这篇课文比较特殊,在故事当中蕴含着三个小故事,你读出来了吗?概括地说说?再精炼些,能浓缩成几个四字词吗?
2、 放声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学习这个故事你准备抓住什么线索深入进去?(引导学生抓住“嘴”)
过渡:现在我们就来看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
3、 交流:
(1)第一次开口说的话。
a、画出第一次说的话,生介绍“和氏璧”的资料。
b、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它是一块宝玉?既然能换十五座城,那就跟秦国换呗?为什么不能?既然是圈套,那就不换?为什么还不行?根据在哪里?
总结:刚才我们都是在联系上下文读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c、扮演角色体会朗读。
过渡:换,不行;不换,也不行。无奈之下只得派人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这人便是——蔺相如。
a、假如你现在就是蔺相如,我是赵王,我要听一听你是怎样说的才能决定是否让你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自由读——指名读——说理由)
b、假如你们现在都是蔺相如,都想到秦国去,我该派谁去呢?(集体读)
师总结:刚才我并没有说哪里该重读,只是让你们充当了一个角色,只要扮演好了这个角色,你就会读书了。
c、你们蔺相如临危受命,搞不好宝贝丢失,人头落地,使命重大呀!再读这段话。
以后读书该怎么读呢?(只有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才能深入理解手中的课文。)
引:这就是这张嘴第一次说的话,是不是瞎说呢?我们来看它第二次说的话。
【设计理念:融入文中的角色,才能读出情感,读出力量。多次不同形式的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蔺相如的勇敢、大义凛然。】
(2)第二次开口说话。
a、找到这张嘴第二次开口说的话。
b、既然是宝玉,应该不会有什么毛病,可是蔺相如却说和氏璧有毛病,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为什么说不是?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c、分析比较: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单手拎住璧,一边看一边点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从这两句话的对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秦王对璧的喜爱。)
d、假如你现在就是秦王,你一边看一边称赞,你会称赞些什么呢?(同桌互说)
e、秦王嘴上是这样说的,可他的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生交流)
f、师生共同表演,体会蔺相如的机智。
引:蔺相如是一个说谎者吗?这表现了什么?练习朗读。
【设计理念: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行情景表演,蔺相如的机智自然流露。】
(3)第三次开口说话。
a理解“理直气壮”。为什么会理直气壮?
b万一秦王真的让蔺相如撞壁呢?为什么不可能?指名读。
面对强暴,我们大义凛然,理直气壮,来再读这张嘴所言。
过渡:这张嘴仅仅是两片嘴唇的合动吗?他表现的是什么?
(4)第四次开口说话。
引:这天夜里,他命人将壁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什么意思?璧是完好无损地回去了。可是没有了璧,蔺相如该如何向秦王交待呢?此时的蔺相如处境危险吗?(是呀,可能还不止牺牲自己呢,处不好仍会引发战争)但是蔺相如又是靠他这张嘴化险为夷,我们再来看看他这张嘴又是怎么说的?
a、——手里没有了璧,那他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的呢?
是呀,只有大大方方地说,才既不使宝贝落入贪婪的秦王手中,又不让秦王有发兵攻赵的借口,还用失信于天下来保护了自己,多机智呀!指名读。
b、璧完好无损地回去了,人也完好无损地回去了,那完好无损回去的还有什么?(国家的尊严)
一个弱小的国家并没有经过战争,却很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让我们为赵国、为蔺相如鼓掌。
【设计理念:由璧联系到人,由人联系到国家的尊严,层层深入,深化主题。】
四、小结,预示下节课内容:
同学们,故事学到这,你觉得蔺相如该不该升官?他升官仅仅是靠一张嘴,而无什么能耐吗?(蔺相如这张嘴可不是一般的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蔺相如用唇枪舌战挫败了秦王,解了赵国的危机,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这张嘴令人佩服。)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了另外两个故事,那张嘴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
【设计理念:既总结了第一个故事,又为下面两个故事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 不和 —— 和
廉颇 嘴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九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1、板书课题: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⑴ “将”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_,“将”指的是___。
⑵ “相”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_,“相”指的是___。
⑶ “和”的读音有___、___。这里应读___。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___。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______,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___。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⑴ 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⑵ 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⑶ 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
(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以勇气闻于诸侯。
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
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一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及因果联系,充分感受人物的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筑基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3.读写生字词(见第二课时)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画下来。同时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每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四、深入研读
1. 找出这三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书中作批注)
2.汇报自学情况。
3.初步理解三个故事间的因果关系。
4.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谁能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课文所说的几个故事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故事里的将相分别是谁呢(学生答“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幻灯片):
和氏璧 蔺相如 理直气壮 完璧归赵 渑池 廉颇 鼓瑟 击缶 拒绝 上卿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2、利用所读词语,复述文中的一个小故事,说说其中的因果关系。
二、感悟体会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1、我们大家复述了故事,那你能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蔺相如形象。
2.然而廉颇说蔺相如仅靠一张嘴就爬到了他头上,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从前两个故事中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1)完璧归赵
“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聪明机智还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故事——将和氏璧送回国也能反映他的机智)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也就是他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③请两个同学站起来,演示一下蔺相如说话时候的表情、动作,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④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两个同学的表演后再一起读一读。
(2) 渑池相会
“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让同学分角色朗读。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请回答比较正确的同学板书)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顾全大局
三、感悟体会廉颇的人物形象。
1、出示廉颇不服气的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①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怎么知道的?
(如嫉妒、不满等,可以从“就靠一张嘴”“爬”等上看出来)
②把廉颇心理的滋味读出来,集体读、自由读
③对廉颇的这种想法你有什么看法?
(重点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观察人物理解人物,并且对学生进行引导)
2、感悟廉颇的另一面,在渑池相会中的表现。
3、你同意廉颇这样说 “蔺相如只靠一张嘴”吗?如果不同意,你该怎样劝说他呢?
四、人物角色体验
1、读蔺相如向众人解释的段落。
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3.引导学生看插图,说一说廉颇能主动请罪的原因是什么呢(读课文中蔺相如、廉颇的心里话)
4、课文总结:将相都一心牵挂着国家,都能够顾全国家的利益,他们都是“忠贞爱国”(完善板书)
5、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后来人们从文中提炼出两个成语。谁能说出由文中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呢?对,就是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所以,中国才有了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那你还能说出含有历史典故的成语吗?
五、联系生活
历史让我们读懂了很多东西,那今天我们大家一起看到了这将相和动人的一幕,请你回想一下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你又想对他们两人分别说什么呢?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我们国家的将“以热爱祖国为荣”作为的第一条,我希望我们所有同学都能牢记,并在生活中去践行,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班集体。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背一下的第一条—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六、作业设计(附后)
板书:
将 相
完璧归赵
廉颇 渑池相会 蔺相如
知错就改 负荆请罪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和
《将相和》作业设计
骆亚军
一、 解释加点字
1、 理屈:
2、 攻无不克:
3、 负荆请罪:
4、 完璧归赵:
二、 填空
1、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其中是的发展,、的结果又是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的故事。
2、 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词穷 无( )之宝 ( )直( )壮
战无( ) 同( )协( ) 负荆( )
3、 写几个形容英雄人物的成语:
三、 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与他说说心里赞美的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二
【设计理念】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2、创设情境:
老师还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考古。最近,老师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他是一张赵王给蔺相如颁发的嘉奖令。同学们请看: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⑴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⑵ 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
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
《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准备】生字词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
(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四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专题的第一篇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小学学习的最高、最后阶段。随着对小学教育的不断适应,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初入学时的儿童稳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本组课文在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谬比较突出,学生对这两方面内容也比较感兴趣。通过体会,达到感受名著的魅力,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创造一个交流学习古典名著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借助课件、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 ”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说“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
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设计意图: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写“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
学习“负荆请罪”时,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设计意图: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设计意图: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
(设计意图: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板书设计:
18.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起因)
将 失和 相
(廉颇)================ (蔺相如)
知错就改 和 临危不惧、足智多谋
顾全大局、注意团结
负荆请罪(结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并理解:侮辱、鼓瑟、上大夫、击缶、理屈、无价之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理直气壮、同心协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词。
2、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
教学设计:
一、探究起点,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将相和》。我们已经了解到,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 还记得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吗?
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秦王和赵王,你们有什么看法?
3.看来大家都比较喜欢廉颇和蔺相如!那么,课文是怎样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什么地方写得最精彩?把他们分别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的简单品评,初步感受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
(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蔺相如的这句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也来读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
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于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语言。)
预设二: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从这两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
预设三: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秦王愿意别人说他没诚意、不讲信用吗?用这样的方式和秦王说理,你认为有什么好处?抓住人物的语言,我们就揣摩到了人物的内心想法(板书:刻画内心)难怪古人说“言为心声”。
(设计意图:此两处的略处理,在于都是第一个故事,且语言描写上都有惊人的相似,即采用了假设关系的句式。)
(二)研究“渑池之会”
预设四: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你发现作者了吗?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气势的?也就是说,蔺相如又在用假设的句式,以不容商量的口气,逼秦王为赵王击缶。但他凭什么敢和秦王拼呢?这一拼,最终拼来的是赵国的——
(设计意图:再抓假设句,体会蔺相如的勇敢、爱国、智慧,然后重点突出“拼”字的教学,感受作者在用词上的准确生动。)
(三)研究“负荆请罪” 分
师:完璧归赵,蔺相如使赵国免受了秦国的欺骗。秦王很不甘心,又搞了一个渑池之会要侮辱赵王,蔺相如再一次以弱胜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回国后连升几级,被赵王封为上卿。本来顺理成章的事,却造成了将与相的不和,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课文还有哪些描写人物的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精彩呢?咱们继续交流。
(设计意图:解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预设五: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这一“避”,与完璧归赵的一“撞”和渑池之会的一“拼”一样,都是为了——赵国。难怪蔺相如要语重心长的说——引读蔺相如的话。
为了理解得更深刻,我们不妨把他们的话对比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出示: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1)廉颇:个性耿直、心直口快、直截了当。
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的?
2)蔺相如:反问、因果、假设。
廉颇:对比
3)有比较才有鉴别呀!同样是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我们以后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必须体现人物的个性。(板书:体现个性)
4)说来说去,蔺相如就是想强调为了国家安危,“将”和“相”应该——和好。为了赵国,就应该——将相和。
(设计意图:此处的对比,目的是想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体验后,再从语言的角度感受任务的个性不同,语言也不一样。)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成语“负荆请罪”的意思?看看插图,再读读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写话:此时的廉颇会对蔺相如说些什么?蔺相如热情相迎,又会怎样对廉颇说呢?拿起笔,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想象他们见面的情景,把他们可能说的话写下来。写的时候,如果能够用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好。
(设计意图:此处写话,一是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同时意在使学生迁移运用课文中用假设复句、因果复句等表达方式写人物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拓展提升,揭示“和”的意义
1. 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2. 从此,“负荆请罪”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感人的佳话,《将相和》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同学们,这篇课文改编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文学著作,曾被当代文学家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建议你去买一本《史记》来读,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既是对故事意义之提升,同时也在于引导学生由读一篇课文到读整本的名著。)
板书设计:
18 将相和
为了赵国 人物语言:
蔺相如 廉 颇 刻画内心
撞 拼 避 负荆请罪 体现个性
一堂“和谐育人”的好课——评渝中区人和街小学刘小波执教的《将相和》一课
重庆教科院 杨世碧
在春暖花开的人间四月,我们相聚在书香满园的人和街小学,参加“人和街小学首届教师特色课堂展示活动”,共同研讨深入语文课程改革的措施策略,研讨“人和课堂”特色。我感到非常高兴,愿与在座的老师们一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讨。
老师们:当前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正处于由课改初期的亢奋期转向“语文本体回归”的调整期,正朝着正确、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一、突出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二、突出语文学科本质特征,摈弃非语文、泛语文现象。三、突出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四、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把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以此为指导来谈谈我听刘小波老师执教的《将相和》一课的感受。我认为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教学目标和谐落实。
《将相和》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目标是: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2、体会运用语言刻画人物所采的表达方法及表达效果。3、能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出自己的喜欢、厌恶……等感受。鲜明准确体现了《语文课标》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且教学目标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始终抓语言刻画人物的词句、表达方法、表达效果等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训练,始终抓对人物形象的体会、感受,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呈现出“教学目标落实清清楚楚一条线”的态势。克服了当前阅读教学出现的“教学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现象”。(如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字词教学中高年级与低年级区别不大。)较好的体现了“三纬目标”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内容和谐取舍。
《将相和》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刘老师的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长文短教”首先是对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和谐地取舍。因为“教学内容不等于课文内容。”我们进行阅读教学不是以教课文内容为目的。“取”—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重点词句段;“舍”—学生自学能读懂的课文内容、情节部分。刘老师根据学情,根据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特点,每个故事都准确选择重点句段进行语言训练,再用教师的小结语言进行串联提升,点明三故事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走出了内容分析的套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结构和谐鲜明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结构。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用两条线索(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串联起来,块线相缀相连,相互映衬。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主次分明,静动相宜,读写结合”的特色。表现为:
主次分明。以语言描写人物形象、以表达方法及效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课文内容分析为次要教学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二八定律”,即20%的课文内容分析,80%的语言训练,在其中寻求语言训练点、能力增长点、方法习得点。突出了主次分明的特色。
静动相宜。开课的环节,就设计了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课文怎样运用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句段,让学生潜下心来静静地默读课文,走进文本,去对人物进行情感的感受。如:你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你从文中哪些语句获得这样的感受的?获得了静读,潜心读书的效果。而在读文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性格时,学生则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如在理解写蔺相如的语言“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时提问:“这一拼,拼来了什么?”学生理解回答非常精彩—— 拼来了赵国的尊严、胜利、荣誉……;在进行廉颇、蔺相如人物形象对比理解时,学生则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学生思维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在课结束时设计了写的练习,又让学生精心思考,想象,表达,有效的进行语言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有静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动相宜,和谐有效。
读写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非常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读书,以读带讲,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这是值得提倡的。在课结束时还设计了写的练习,从读学写,在学《负荆请罪》后,设计了“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人见面时会说什么?请运用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的习作练习,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和谐灵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开课时设计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 “大家都喜欢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主要人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刻画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并以此贯穿教学全过程,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师生的和谐,师生的平等性。较好地克服了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师过于强势,教学霸权”的现象。在引到学生探究语言刻画人物形象时,教师引导学生“读中间的句子,看还能发现什么关联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具体是从哪些语言描写体会到的?”让学生去发现,帮助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与提升。较好地践行了“人和课堂”的特色教学理念。
教师还设计了“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教师在《负荆请罪》前以小结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师生共读课文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谈话,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又一次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当然,也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1、通过语言理解人物形象还应全面一些,使人物形象更丰满;2、理解语言表达方法应更深入一些,使之融会贯通;3、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应加强。
总的来说,刘小波老师的课较好地体现了全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体的回归,体现了“和谐育人”的“人和课堂”特色,是一堂难得的朴实、扎实、有效的好课,为我们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人和街小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迈出的可喜步伐,取得的可喜成绩,打造出的特色好课,培养出的特色新秀。我希望“人和课堂”特色这一枝独秀,为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引来万紫千红,春色满园的美好景象!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六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抓住人物特点,搞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一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查阅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分析检查预习情况
1、将相和:
廉颇和蔺相如同心协力。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2、简介导入: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静,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写了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1、掌握生字词。
2、给课文分段,弄清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指导读准“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指导书写“廉”“广”部,剩10画,不是8画。
2、课后第4题的词,理解带点的词。
3、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
4、提问分段(按故事分三大段)。
四、学习第一段:完璧归赵
1、齐读第一节,思考:
这节与下面三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静。三个故事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静下发生的。)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赵国处在秦齐两大国之间,因此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关系国家兴旺的重大意义。
2、指名读2、3节,解释“和氏璧”:
思考回答:赵王接到信为什么非常着急?
3、齐读4、5节:
蔺相如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6节。
4、蔺相如是怎样造成秦国理屈,完璧归赵的?
⑴ 出示挂图,学生自渎8、9节,把画中蔺相如的动作词打点;
⑵ 指名口述过程。
⑶ 这表明蔺相如有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结果怎样?齐读第10节: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大夫:官职,分上、中、下三等,上大夫为最高一级的大夫。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七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八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等词语。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它们的含义并能使用。
(二)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民族文化的语言美和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二、学法引导
(-)教法:谈话法,导读法。
(二)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二)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因果联系。
第二课时
(-)小结上节课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自学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喜欢文中的哪一个人物)
1.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深谋远虑。
板书:机智勇敢 不畏强暴
2.喜欢廉颇。他知错就改。
教师总结:这两个人物都具有美好的品质,大家都喜欢。但为了交流方便,下面我们就“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先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具体说明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善于察颜观色,能洞察对方的心理,随机应变,果断地想出了对策。这又表现出了他的机智。)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理解“理直气壮”从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
“撞”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为什么?
(撞的力量是很大的。这说明蔺相如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用。撞”更能突出蔺相如的勇敢。)
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不是的)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那蔺相如为什么这样说?(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
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
(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
看图,抓住蔺相如的动作、神态、语言描绘一下。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壁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看出蔺相如非常的机智。)
(5)从“大大方方”这个词可以看出蔺相如勇敢。结合第九自然段,讲讲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蔺相如非常聪明,先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假如秦王一生气,真杀了他,参加授璧典礼的人就知道秦国不讲信誉,在这种场合,秦王根本不敢杀他,就把他送回赵国)
师:其实,蔺相如说这话是在保护自己,使秦国处于被动局面,可见他非常聪明。
2.理解最后一句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
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生气,无可奈何)
教师小结:秦王本想杀了他,本想愚弄赵国,可是反而被蔺相如捉弄了,他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了。这句话仅仅是写秦王的心理吗?突出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自己练习读一读,体会蔺相如的聪明才智。
3.蔺相如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为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
师: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4.学习渑池之会。
(l)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一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读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表现的机智勇敢)
①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去吧,怕有危险,”有什么危险?秦王借渑池之会报上一次没有得到和氏璧的一箭之仇,其实渑地之会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政治斗争,在赵王和大臣们左右为难时,他审时度势,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因此赵王才决定动身并让蔺相如随行)
②当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时。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机智,因为蔺相如很快就想出对付秦王的办法。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下来。)这叫什么办法?(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由这句话也能看出蔺相如勇敢。因为蔺相如只不过是赵国的一位大臣,但他一点都不害怕,敢走到秦王的面前,面对面地和他进行斗争。
③“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这句话中的“拼”字就把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临危不惧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他连命都豁出去了,他是多么勇敢啊!)
谁能读读这个句子,把蔺相如的勇敢精神读出来。
怎样读才能读得更好呢?我们看看这句话的提示语里能加上什么表示语气的词?
(蔺相如生气地说;蔺相如怒气冲冲地说;蔺相如怒发冲冠地说;蔺相如咬牙切齿地说。我们就用怒气冲冲的语气来读读试试。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读出感情)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
①他们打成了平局。因为秦王先叫赵王鼓瑟,后来蔺相如也叫秦王击了缶。他们都演奏了乐器,一比一平。
③我看是决出了胜负,赵国赢了。因为秦国的力量比赵国强。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③我认为是赵国胜利了。因为秦国是个强国,赵国是个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了乐器,还是秦王吃了亏。
④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击缶是在蔺相如逼迫下才去的。秦王和蔺相和的身份不一样,秦王是君,而蔺相如是臣。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这样也显得秦王更难堪。
教师补充:“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①归功于蔺相如。为什么?
蔺相如在渑地会上表现得机智勇敢,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说应该归功于他。
说得不错,老师也同意这个意见,同学们再看看书,还有什么补充吗?
②廉颇也有一份功劳。为什么?
(如果不是廉颇带领大军在边境上做好应战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地放赵王回去。可见,蔺相如是在廉颇的密切配合下,才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很好,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既注意了主要的,又注意了次要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教师: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5.学习“负荆情罪”。
(l)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3)交流学习结果。
①廉颇知错就改。(看图读课文体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蔺相和顾全大局。(读蔺相如的话,体会他宽广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五)质疑,释疑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十九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生字:
璧、允、廉、颇、侮辱、拒。
⑵ 新词:
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⑶ 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2、能力训练点:
⑴ 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⑵ 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⑷ 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2、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二、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 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⑵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五、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六、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⑴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⑵ 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⑶ 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七、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八、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十、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⑴ 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 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十一、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⑴ 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⑵ 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 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② 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⑶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⑴ 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⑵ 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⑶ 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① 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② 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③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⑷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 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
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二、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教学反思】
《将相和》一文是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发展 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让学生在开放作业中学会合作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三、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十
【教材简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设计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体验感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人物的形象与品质并通过读把体验到的特点展现出来;以了解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这个关键人物,正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在读中悟,悟后读,“读”“悟”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悟中领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历史故事。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的故事请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3、板书课题。
4、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将”、“相”各是谁?“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3、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⑴ 读准字音:
“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⑵ 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⑶ 体会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带这些词的句子读一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用来打人的东西。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2、选读重点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⑴ 同学们的感受真不少!我发现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三个小故事的始终,我们先进一步了解他,好吗?
⑵ 请同学们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中找出描写蔺相如的有关语句,细细去读,感悟他的个性想法。
(学生读书、批注、讨论。)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读
课文中关于蔺相如的哪些细节描写,引发了你对他的进一步了解,请谈一谈。
学生讨论,交流: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⑴ 交流: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⑵ 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⑴ 交流: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⑵ 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在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⑴ 探讨: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⑵ 板书: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⑴ 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 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⑵ 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问题,激发研读兴趣
1、蔺相如的出色表现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于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下来。
2、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研读人物,体会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的卓越表现令赵王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引发了廉颇的不满,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2、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⑴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⑵ 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 在这里“嘴”指什么?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⑵ 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 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 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1、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2、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
⑴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什么关系?
(“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⑵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板书: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四、鼓励编排课本剧
本文由三个故事组成,内容较长,关系较为复杂,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故事表演。
友情提示: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在有感情地熟练朗读之后,可以适当编排一些动作,朗读中做一些表演。
3、合理地分配角色,指定合适的人读叙述语言。
4、朗读表演的练习中,同组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激发阅读兴趣,鼓励读书
本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其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叙述了许多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文后“资料袋”),希望今后同学们去读一读原著,也可听人讲讲其中的故事。
【练习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⑴ 正在为(wèi 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 nàn)题。
⑵ 这话传(chuán 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 jiǎ)不上朝(cháo 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2、读读古人的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⑴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⑵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教学建议】
1、预习时,可了解一下战国的历史,使学生明白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2、教学中,除了以上教案所提供的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读了解人物特点;研读人物动作、语言体悟品质;回归整体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并说说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3、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时,利用语言把学生带到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读、议、辩、演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补充资料】
《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最初该书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全书130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5个部分,共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史记》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十一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个故事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
2.交流。
完壁归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渑池之会(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负荆请罪(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个地方描写了将相的不和?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服 气、不满、妒忌……)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写出感受。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3)“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4)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3、廉颇开始很不服气,后来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是什么原因让他改变了呢?
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廉颇听了这话心里在想什么?
4、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这时候两人相见会说些什么呢?
5、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6、说说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7、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五、课后延伸
1、同学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2、阅读根据《史记》改编的其他小故事
板书 13 将相和
蔺相如 才智过人 勇敢机智 不畏强暴 以国家利益为重
和 同心协力
廉颇 性格坦率 勇于认错 只错就改 保卫赵国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 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 通过抓文中重点词句,理解人物语言动作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⑶ 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分清文章中故事的前因后果及相互联系。
⑷ 指导学生正确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情谊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中,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及故事之间的联系。
2、在理解词句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具的使用】彩色粉笔、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读书法、启发谈话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点画品析词句,合作自学讨论交流及预习,质疑,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在自学中我们了解了《将相和》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课文的生字新词,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拟定了标题,并归纳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文章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生答后概括板书:蔺相如、廉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二、议定目标
通过提问,老师看到同学们在自学中任务完成得很棒,对课文有了这么多了解。根据以往经验,同学们讨论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该完成什么任务呢?
(小组讨论,屏幕出示:朗读、词句、思想内容、写作方法。)
三、精讲点拨
1、理解“完璧归赵”领悟学习方法:
看清因果,请同学们速读“完璧归赵”,找出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生速读,归纳交流。)
2、领会人物性格特点: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的?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轻声读这个小故事,用“──”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用“△△△”标出关键词,并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生自读自画)
问: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说一说
重点理解以下内容:
蔺相如第一次说话,从中不但看出他的勇敢,而且表现了他的智谋。
蔺相如第二次说话及当时的动作表现了他的不畏强暴,机智勇敢,通过表演来理解“理直气壮”。
蔺相如第三次说话,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理解“大大方方”。
说一说对其它句子的理解。
3、指导朗读:
作者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生练读后指读。)
4、归纳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个小故事,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小组讨论后屏幕出示:
在读文中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用正确的语气朗读课文。
5、运用学法,合作完成“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屏幕出示自学提纲:
“渑池之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体会的?朗读课文“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你是抓住哪些语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复述本故事。
先个人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请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渑池之会”在完成以上问题同时,让学生弄清秦王不敢怎样的原因,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负荆请罪”中体会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人的性格特点,请同学复述。
小结:蔺相如履立新功,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不团结,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使廉颇受感动而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现在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治国。
四、明确重点
学习了本文不但理解内容,而且弄清三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请同学通读全文,思考:这三个故事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故事最终结果是什么?(学生自读后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是第三个的起因,第三个故事是结果,第一段是全文的根本原因,“将相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是故事最终结果。
板书:
发展 因果
五、总结教育
1、通过学习,我们更深体会到蔺相如,廉颇的美好品质,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板书:
爱国
2、2001年4月1日,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飞机,造成我飞行员牺牲,随后美机又未经允许降落在我国机场,这是对我国的一种挑衅。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是我们每个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对这件事全国人民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表现我们的爱国之心呢 (学生自由发言)
3、总结:
学习本文有什么收获?(与目标结合,自由总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鼓励质疑)。
4、练笔:
写一件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事,要写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二十三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语文出版社第十二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连。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大部分学生对古典名著和历史故事接触得较少,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品质,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难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1、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图”,介绍时代背景。
2、板书课题:将相和(学生齐读课题。)
3、设疑: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生答:课题中的“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
“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这个“和”字说明了什么?(“和”是和好的意思,说明廉颇和蔺相如之前有不和。)
4、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呢?廉颇说了一段话告诉了我们原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这段话,读一读。并且同时看看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给每个小故事列个小标题。
5、学生列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师板书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6、学生读在课文中找出的廉颇说的话。师提问:廉颇说得对不对?为什么?(生:廉颇说得不对。因为蔺相如靠的是他的机智勇敢。)
7、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和”字,通过质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使学生把握了本课人物的中心矛盾冲突,为深入探讨为什么会由“不和”到“和”这个难点问题,设置了悬念,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二、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
1、幻灯出示学习方法:
a、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b、抓住蔺相如的言行,勾画相关句子,体会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言行—— 品质)
2、幻灯出示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生:这幅插图表现的是课文第八自然段的内容。)(指名读)
3、指导学生读议结合,抓住蔺相如的言行体会蔺相如的品质。师适时做如下点拨:
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4、学生回答并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师板书:机智勇敢。
5、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品质是这节课的训练重点,通过教师点拨和读议结合,在读文、圈画、领悟中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为后面的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三、学法迁移,举一反三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学生确定第二段的重点内容:第二段中的第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第二段的内容。
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4、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体会。(生:蔺相如是一个不畏强暴的人。)师板书:不畏强暴
5、小结:蔺相如不畏强暴,在与秦王的斗争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认为他是靠一张嘴上去的,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设计意图: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既突出了重点,体现了有扶有放的原则,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了训练重点)
四、读议结合,质疑探究
1、指名读第三段。
2、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贯穿全段的思考题。(学生思考、确定贯穿第三段的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
3、引导学生围绕思考题“将相是怎样和好的?”读议此段。师适时点拨:
①“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这句是不是蔺相如自我吹嘘,为什么?
学生回顾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立功的情景,再与对廉颇忍让的言行对比,突出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的高尚品质,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品质。
(生: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教师板书:“顾全大局”
②“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秦国必然趁机来打我们。”课文中哪个地方证明了蔺相如的话是对的?
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作用的句子,体会廉颇是个英勇善战保卫国家的人,从而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话。
师板书:英勇善战
小结:蔺相如充分估计廉颇作用,可廉颇却贬低蔺相如的功劳,两相对比,看出蔺相如的高尚;认识到: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和好。)
4、教师范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生再读蔺相如说的这一段话。
5、这一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为什么?(生找出这段话的中心句再齐读“我所以……利益”。)
6、廉颇开始“很气”,后来又觉得“不应该”,为什么?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幻灯片出示插图)他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看成是罪过?学生读议“负荆请罪”这个自然段,抓住廉颇的动作描写,体会廉颇的品质。
7、学生看图汇报交流:我体会到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廉颇是个为了国家利益能知错就改的人。(师板书:知错就改)
8、学生齐读“负荆请罪”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议第三段,围绕“和”字,质疑探究,抓住人物言行,在比较中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体会人物思想品质,这样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深化了中心思想,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五、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学生看板书回答。)
2、这些品质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我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到的。)
3、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不仅学习了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团结一致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且学到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既回顾全文,深入领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感悟了文本的人文精神,又学习了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实现了语文的双育功能。)